回覆列表
  • 1 # 東方京川

    劉邦,朱元璋心胸開闊,志向遠大,海納百川。而李自成,洪秀全目光短淺,沒有頂級軍師指導,沒有雄霸天下的才能,所以沒成大業。

  • 2 # 真誠地看著你

    區別在於成功之後還能不能堅持自己當初的主張。

    太平天國倒是還出臺了《天朝田畝制度》,對穩定基層有積極作用。不過高層的爭權奪利毀了太平天國。主要是宗教政體沒有嚴格規範權力所屬,造成組織混亂。

    而李自成成功之後沒有兌現“均田免糧”的口號,反而優先放縱享樂,既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籠絡明朝中立集團的機會。

  • 3 # 跪射俑

    劉邦成功的原因分析:1、為草莽卻知人善任 劉邦一介草莽,在亂世之中起兵,居然登上皇帝寶座,劉邦自我總結原因:“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手下聚集眾多英雄豪傑,其中不少人跟過項羽,但由於不被重用,才投奔劉邦,而劉邦知人善任,終獲成功。 2、是無賴卻豪放大方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苟富貴,毋相忘”等是許多將領蠱惑眾人起義的口號,但更多將領心胸狹隘,事後翻臉不認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劉邦一個無賴之徒,卻深知感恩和激勵的重要性,每次打了勝仗,都毫不吝嗇封賞,對功臣加官進爵,對士兵也有物質獎勵,手下的人故願意跟著他出生入死。 3、好女色卻收放有度 劉邦攻入咸陽,進入了阿房宮,見宮室裡聲色犬馬、奇珍異寶,不計其數,單是美女就有幾千人。就想住下來盡享後宮美女,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萬萬不可,以免失掉人心,劉邦遂聽從勸告,還軍霸上。劉邦對王宮裡的美女期待已久,但考慮到時機不對,便忍住慾火,對一個好色之徒而言,實屬不易。 4、性傲慢卻從諫如流 大漢初立,百廢待興,一些人便向劉邦進言治國之道,名士陸賈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劉邦談話總是不離《詩》《書》,為劉邦所謾罵,陸賈說:你可以馬上得天下,但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面有慚色,便讓陸賈總結秦亡漢興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鑑。並重用了一批文人,為漢朝日後興旺發達立下汗馬功勞,劉邦雖是粗人,性情傲慢,卻不是魯盲無知之人,別人說的有理他能虛心接受,忠言雖逆耳,但他能廣納良言,得以興邦。 5、雖位高卻知錯能改 劉邦稱帝后開始追求享樂,在京城長安附近強行圈了一大片山川土地,不許百姓在這片土地上種地,把它變為專供自己打獵遊樂的場所,還給它起了個美名叫“上林苑”。因長安附近可耕種的土地很少,百姓意見很大,蕭何便上書反對,希望劉邦退“林”還耕。劉邦十分惱火,把蕭何送到廷尉處治罪。大臣王衛尉挺身而出,為蕭何爭辯。王衛尉言語激動,珠連炮般地向劉邦發難,劉邦越聽越覺理虧,便釋放蕭何,並親自向其賠禮認錯,堂堂大漢開國皇帝,竟向臣子賠禮道歉,這種精神,深值我們後人學習。 6、短學問卻富有遠見 劉邦臨終前,呂后問蕭相國死了之後,誰可接替,劉邦說曹參可,呂后又問曹參後呢?劉邦說王陵可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由陳平輔佐,陳平有智謀但決斷力差,周勃雖不善言詞,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為國立功的肯定是他,讓他做太尉吧。後來的事實證實劉邦的先見之明,大漢江山能不被呂氏篡奪,周勃和陳平功不可沒。可見劉邦雖短學問卻很有見識,能識人,有遠見。 劉邦起兵之初,勢力、人氣、威望、氣勢、勇猛均不比項羽,卻憑藉識才、隱晦、忍讓、智謀、堅韌等特點最終以弱擊強,以少勝多,終成王業。

    朱元璋帝業成功的第一個原因,是他善於爭取人心。

    歷代農民起義者雖說是歷史中最先進因素的代表,但絕大部分人素質並不高。從各地義軍領袖的綽號我們就能看出一二:什麼“棒胡”“韓法師”“芝麻李”“金花小姐”……他們一般都出身流氓無產者,之所以成為亂世英雄,是因為他們有常人所沒有的勇敢和殘酷,文化素質低下、眼界狹窄、目光短淺卻是他們的通病。

    這些綠林英雄治下的眾多好漢,起兵之初沒有完整計劃,起兵之後熱衷於“走府過縣”,燒殺搶掠。他們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劫富濟貧”,一心幫助階級兄弟。他們連階級兄弟也搶,甚至在大戶逃亡淨盡的時候,他們主要要靠搶階級兄弟們為生。

    就拿郭子興的隊伍來說吧,“郭子興的隊伍原來紀律很差。剛起義時,他們佔領濠州,‘哨掠四鄰’,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不僅剝奪地主富豪,也打劫一般平民的財產,有時甚至放火焚燒廬舍,弄得人家屋無根椽片瓦,牆無立堵可觀。‘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攻佔和州,仍未改舊習,‘破城橫暴’,隨意砍殺擄掠,搶劫婦女,鬧得百姓妻離子散,民心惶惶”(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

    而朱元璋卻從不像那些好漢那樣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飲,明朝棄屍馬前。他參加起義,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也不是出於對“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嚮往。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慎重選擇,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飛黃騰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變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這個後來被證明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皇帝之一的人,此時對百姓擺出的卻是一副和善的面孔。他深知戰爭中人心的向背取決於軍隊的紀律。他對手下大將說:“我每次聽說你們攻下一城之後不亂殺人,就打心眼裡高興。林子裡有老鷹,別的鳥就不來了。你軍紀不好,百姓們就會逃跑。”

    所以,獨自帶兵不久,他就開始注意軍紀問題。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佔和州之後,手下軍人照老例燒殺搶掠。朱元璋首次召集手下大小頭目,鄭重宣佈:“城破之後兄弟們都搶了不少女人。我規定,以後只許搶沒結婚的少女,那些結了婚的,一律給我放回去!”(《皇朝本紀》)

    他召集全城的男人集合到州衙門前,把那些搶來的已婚婦人列隊送出,讓夫妻相認。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傳頌。

    除了善於籠絡民心,朱元璋也十分擅長收買對手的“軍心”。龍鳳二年,朱元璋俘虜了陳兆先軍三萬六千人。朱元璋很欣賞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為了征服軍心,朱從俘軍中挑出五百名精壯,說要安排給他們特殊任務。

    這些人不知道朱給他們什麼任務,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親兵撤走,讓這五百人做自己的侍衛。自己鑽進帳篷,脫下戰甲,倒頭就睡。這五百人感動不已,從此死心塌地效忠朱元璋,三萬六千俘虜也由此軍心安定,很快成了朱軍的主力。

    朱元璋成功的第二個原因,也是他與普通武夫最大的不同點,是他的知識分子政策。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在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上:一方面,他們因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知識分子面前難以擺脫自卑感;另一方面,他們的粗豪氣質又與知識分子格格不入,十分反感知識分子的酸文假醋。

    所以,大部分起義軍領袖對讀書人沒有好感,抓到之後多是一殺了之。朱元璋卻不一樣,也許是受父母的影響,他從小就知道敬重讀書人。

    透過與讀書人的交往,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分子眼界寬,計謀多,用之則為力,驅之則為敵。而且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影響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態度。把他們爭取過來,一方百姓也就跟著過來了”。

    隨著和讀書人的接觸多了,他也知道請讀書人成本不高:只要客氣點,給足他們面子,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再給個虛職,他們就會感激涕零,為你賣命。“費得不多,賺頭極大,真是划算的買賣。”

    因此,嚐到了甜頭的他一路征戰過程中,遇到讀書人,就盡力延攬。甚至在命令手下的將領出徵之時,他也經常囑咐他們,聽說哪個地方有有名的讀書人,一定要把他們帶回朱元璋這裡。有時,還派專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四處打聽哪兒有讀書人。

    朱元璋的知識分子工作,做得很到位。他的謙虛、熱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傾倒了大批文化人。許多亂世中生計斷絕的讀書人,本來透過朱元璋軍“不嗜殺人”這一跡象就已經看到了“做穩了奴隸”的希望。如今又得知朱元璋喜歡親近讀書人,便有許多人來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綱五常的理想社會。

    朱元璋的投入獲得了百倍、千倍的回報,他們不斷對朱講解各種道理,聽得朱喜不自勝。朱元璋說:“我讀書,常常從中受益。……讀書明理,讓人在日常事務中能用道理去分判,可以叫人少犯錯誤。”

    論者多認為,朱元璋的知識分子政策是他最終從群雄中脫穎而出的根本。比如方孝孺就說:元末“地大兵強,據名號以雄視中國者十餘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獨能聘至太史金華公(宋濂)而賓禮之……識者已謂天下不足平”。

    朱元璋成功的第三個原因是他大局觀良好,善於把握時機,有決斷能力。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個大關節點:一是離開江淮,渡江攻佔南京,開闢新的根據地,創造了獨立稱雄的基礎;二是東征西討,次序正確地分別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三是南略北伐,穩紮穩打地消滅北元。

    在三個大關節點中又各具體部署了若干戰役,無論是通盤計劃或具體戰役,誰者宜先,誰者宜後,諸者輕,誰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確地做出計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條不紊,穩操勝券。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實際上擁有該軍。那時他在淮西已經經營了兩三年,小有基礎。卻能毅然拋棄這一切,揮兵渡江,重新開始。這一決策真是“無比正確”。原來,斯時大元天下早已分崩。河南及淮北,全被紅巾軍據有,他們與北方的元軍展開激戰,使元軍主力被堵截在中原一帶,不能南下。當時江南盛產糧食,駐守的元軍兵力較少,且被諸雄分割孤立,有利於各個擊破。

    正是這一決策,顯示了朱元璋不凡的眼光,也決定了朱元璋今後的命運。

    南渡後,朱元璋採取低調發展,悶聲發大財的策略,趁亂髮展。朱元璋奪取集慶後,恰好劉福通率領大宋農民軍開始大舉進行北伐,把元軍打得暈頭轉向。朱元璋抓住這個機會,迅速攻佔了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據地。

    別人都急不可待地稱王,只有他謹守朱升向他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力求把自己的聲勢降到最低,不引起元政府的注意,靜悄悄擴充實力。

    有了一席之地後,環顧天下,朱元璋發現自己所處位置十分取巧:他東面是張士誠部,佔領著江蘇大部直到沿海;西面是徐壽輝、陳友諒,佔有江西安徽兩湖;北面是小明王政權。也就是說,他們恰好在北東西三面為朱元璋構成三面屏障,把元軍的主力擋在外面,而唯一與元軍接觸的東南浙江方面,元軍力量很弱,只有一些孤立、分散的據點,與元朝本部相隔絕多。

    朱元璋根據這一形勢,做出鞏固東西兩線、出擊東南的戰略決策。在北線,由於小明王屬於他的“友軍”,他只留少數兵力維持地方治安;在東線,自江陰至長興,他派兵構築一道堅固的防線,以阻擋張士誠的西犯;在西線,也對徐壽輝、陳友諒採取防禦態勢,以守為攻;主要兵力則向東南方向出擊,消滅浙東的元軍。

    經過兩年苦戰,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東部,領地擴充套件一倍,與徐壽輝(後為陳友諒)、張士誠並肩成為江南三巨頭。直到此時,元政府和群雄才對他充分重視起來,而此時他勢力已成。

    他高明地利用天時地利,在亂局中長袖善舞。

    形勢不可能永遠有利於朱元璋。大宋紅巾軍的三路北伐取得一時勝利之後,由於志得意滿,又缺乏統一指揮,很快又被元軍擊敗。

    從龍鳳五年起,大宋紅巾軍連連失敗,被追得東跑西顛。幾年來,朱元璋所以能在江南地區從容發展勢力,靠的是有大宋紅巾軍的掩護,而今,北方失去屏障,東西兩面又受到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包圍,三面受敵,處境困難。特別是龍鳳五年、龍鳳七年,元軍取得幾次決定性大勝,在北方勢如破竹,看起來可能馬上就要南下,而朱元璋正處於元軍南下的路上。

    朱元璋不想承擔抵擋元軍的重任,他從大勢判斷,做出了一分抗元、九分對付其他農民軍的決策,決定結好元朝,共同對付其他農民軍。朱元璋兩次派使臣前往汴梁,與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通好”。他的盤算是,如果大元命不該絕,胡運復興,他可以倒在蒙古大汗腳下,不失富貴。(吳晗《朱元璋傳》)如果大元最終不行,他此時結好,也可以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攻擊。

    元順帝得知訊息,大為高興,他派戶部尚書張昶帶著詔書,前往朱元璋處,決定授予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不料這個時候,大將察罕帖木兒在中原受到陳揉頭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看來一時南下不了了。朱元璋於是置元朝任命不理,讓張昶等人在自己的境外苦苦等了一年,直到龍鳳八年十二月,元將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發生大規模的衝突,朱元璋判定他們不會向南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才決心鼎足江東,自謀發展。於是正式拒絕元朝任命,不過仍與擴廓帖木兒保持密切聯絡,保持騎牆態度,給自己留有餘地:“自今以往,信使繼踵,商賈不絕,無有彼此,是所願也。”這種策略,使得朱元璋避免了受到元軍的直接進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向射手女表白,被拒,請各位射手女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