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白剛

    花和尚魯智深。我認為他是一百零八條好漢中唯一有正義感的英雄好漢。看看魯智深在《水滸傳》中的俠義表現吧:為救金翠蓮父女脫身,故意找茬,激怒肉鋪惡霸鄭屠。鄭屠和魯智深理論,魯智深只用拳頭說話,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鎮關西命斃當場;五臺山因不滿寺院的清規戒律,那些和尚捉弄魯智深,魯智深就大鬧五臺山,不受你這窩囊氣!桃花山著實教訓了小霸王周通,看他以後還會不會強佔民女?野豬林救林沖性命;二龍山和楊志、曹正一起殺了原寨主鄧龍,落草成為二龍山新寨主,行俠仗義、劫富濟貧,哪一點不是英雄俠義的表現呢?還有:負荊請罪和李逵一起殺了冒充宋江和魯智深的強搶民女的好色之徒。魯智深的種種表現 ,正好符合“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英雄俠義壯舉。

  • 2 # 大蝦風輕揚

    小時候看《水滸傳》,確實是把它當成了俠義小說來看的。覺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隨心所欲、灑脫自在就是俠,梁山好漢們殺富濟貧,義氣相投,可以說是傳統意義上的俠客。

    只是後來再看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天龍八部》,才發現俠還有一個如此高大上的內涵,那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能夠稱之為“俠”的並不多。只是大俠沒有,從傳統的武俠小說範疇上來說,小俠還是有幾位好漢勉強可以擔當的。

    魯智深:略有瑕疵的俠客

    禪杖開啟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魯智深可以說是梁山好漢中與俠之一字捱得最近的好漢,沒有之一。

    魯智深是梁山好漢中最富有正義感,也是最講義氣的好漢。他性格雖然也有粗魯莽撞、勇猛急躁的一面,但最起碼絕大部分時候,他做事的初衷確實是好的。

    在“三打鎮關西”時,聽了金翠蓮哭訴鄭屠及他的娘子欺壓於她,史進、李忠和魯智深三人中,魯智深情緒最為激動,也第一個決定出手相助金翠蓮父女。雖然魯莽,但魯智深也有精細的一面。找到鄭屠後,魯智深故意激怒鄭屠,尋找出手的理由。最初也只是藉口鄭屠一介屠戶,也敢自稱鎮關西,只是想給鄭屠一個教訓,魯智深沒料到鄭屠死鴨子嘴硬,激怒了他,又如此的不經打,三拳下去就一命嗚呼,只得舍了金翠蓮及才交的好友,選擇遠走避禍。

    在火燒瓦罐寺時,魯智深就因為自己的過分謹慎,考慮問題不夠精細,害得瓦罐寺的幾位老和尚自盡身亡。等魯智深反應過來轉了回來時,已經為時已晚,雖然擊殺了幾位圖財害命的歹徒,卻也為時已晚,只能一把火燒了瓦罐寺,將歹徒和被害的幾位和尚一起埋葬了。

    魯智深性格中也有極講義氣的一面。在大相國寺,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折服了一幫潑皮後,還盡心指點一幫潑皮武功。與林沖相識後,二人因為素有淵源,結為兄弟,面對高衙內的相欺,魯智深第一時間想的就是幫兄弟出氣,只是被林沖攔了下來。後來林沖被髮配,魯智深更是不遠千里,一路護送,保得林沖一路平安。

    魯智深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純粹的真正好漢,一生行事極少為自己考慮,也是梁山好漢中正義感最強的一位。雖然殺伐之氣過重,但也身具佛性。師父智真送他的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聞信而寂。”,在征討完方臘之後,在杭州六合寺,魯智深夜聽潮聲,留下了一首頌:“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後含笑而逝,可以算是梁山好漢中難得有的好結局。

    武松:真性情的純江湖俠客

    武松可以說是一位純正的綠林好漢,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俠客。

    武松從小和兄長武大郎相依為命,只是因為愛惹事,害得武大郎擔驚受怕,經常替武松挨知縣板子。武松天生就屬於江湖,長大後就離開武大郎,行走江湖,拜會高人,磨鍊武藝。他的武功也是屬於純正的江湖路數,簡單、直接、有效,講究的就是一擊斃敵,最快的時間制服敵人。他正因為江湖味太濃,不屬於戰場,上了梁山之後才少有關於武松的戰場鬥將場面描寫。

    武松也曾為名利所累,在景陽岡打虎後,擔當了都頭之職。只是在自己哥哥武大郎被西門慶所害後,快意恩仇的武松選擇了手刃仇人,最終被髮配孟州。在孟州牢城營中,武松受施恩的恩惠,一向講究有恩必報的武松明知施恩對自己有所求,還是選擇了出手幫助施恩對付蔣門神,也因此得罪了張都監。

    在大鬧飛雲浦後,在鴛鴦樓一戰,武松終於徹底卸掉了身上的枷鎖,徹底迴歸江湖。血濺鴛鴦樓也是武松唯一的一次大開殺戒,從此武松也被迫落草,上了二龍山,並最終投奔梁山。

    可以說武松就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俠客,心中有一絲正義之念,但更多也只是執著於自己的念頭,過自己想要的快意恩仇、灑脫不羈的生活。這種俠客心中少有家國之念,但也不會為非作歹,放縱自己,他們有自己的堅持,只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此外燕青也可以算是一位市井之俠,從小在市井之中混跡,有自己的堅持,聰明、伶俐,擅長結交各種各樣的人物,志不在朝堂,只想過自己平淡的生活。如果不是盧俊義家僕的身份所限,燕青可能不會選擇上梁山。最終在征討完方臘後,燕青挑著一擔金銀,飄然遠走,迴歸自己的生活。

    至於梁山的其他好漢,再無幾人可以稱之為俠,甚至連傳統意義的俠客都沒有,只能說是綠林好漢,追名逐利之徒而已。

  • 3 # 心想事成1795

    在《水滸》中,真正能擔得起俠客的,恐怕也只有花和尚魯智深了。魯智深在未出家前,為了素不相識的金翠蓮,行俠仗義,三拳打死了鄭屠,出家後,為了保護好友林沖,不惜暗中保護千百里,瓦罐

  • 4 # 沈理然體育技術與經濟

    《水滸傳》裡最有價值的文學價值和武術社會學價值特徵,就是其英雄都是世俗化真實的人,而不是武俠小說裡淫意的虛無的臆俠。這也就是《水滸傳》成為後來武俠小說無法比擬的經典核心特徵所在。也是作者施耐庵世俗武術造詣為後世武俠小說作者淫意噱頭杜撰無法望其項背的根本所在。《水滸傳》裡只有世俗英雄,沒有俠。

    《水滸傳》在中國武術社會學和武術史學上的價值具有《史記.刺客列傳》一樣的價值。而且它更豐富,生動 ,寫實,更具有中國武術人史文學意義和價值。

    《《水滸傳》與宋代武術人文生態考辨》沈理然

  • 5 # 週六六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俠”的含義。

    俠,由“人”、“夾”組成。

    夾,本來寫作夾,二人輔助中間一人。本意是左右相扶持。

    俠,扶持的人。本意是指武藝高強,見義勇為,鋤強扶弱,捨己助人的品行。後引申為憑藉武藝肯捨己助人的人。

    《水滸傳》裡面,梁山好漢雖然大多都武藝高強,而很多人都是憑藉武力賺取一己之私,肯捨己助人的並不多。

    出身草根江湖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武松。武松的形象雖然很豐滿,但是嚴格來說,他鋤強扶弱捨己助人的時候並不多,僅僅表現在殺飛天蜈蚣這一次。而更多時候,他的行為只是恃強鬥狠而已,其性格並不可愛,也不算高尚。

    在柴進莊上,因為愛喝酒鬧事打人,武松很受牴觸。當時還是宋江獨具慧眼,願意跟他結交,並且開導了他,又在他最艱難的時候送他二十兩銀子。後來武松殺嫂鬥殺西門慶,是為了報私仇;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是受人好處被人利用。各種行為都並不符合俠義精神。

    也許是施耐庵對武松過於偏愛,於是特意給他加了一段戲,殺飛天蜈蚣,補充一下他的俠義事蹟。

    《水滸傳》裡面,擔當得起俠義精神的,只有魯智深。他出手,大都是仗義疏財,除強濟困。救金翠蓮,打鎮關西,瓦罐寺除惡,救林沖,每一次都是不畏兇險救人於水火之中。其品行,成聖,成佛,成神,當之無愧!

  • 6 # 康吧縱橫譚

    《水滸傳》再早叫《蕩寇志》,所作所為真稱不上好漢,多是失意人落草、洗白。魯智深扶弱抑強是好漢,其餘沒有。

    梁山更多的是算計和陰謀,打劫與快意恩仇,平民百姓是他們魚肉的對像,不然,怎麼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梁山做的是無本買賣。

    梁山上反體制,下壓百姓,覆滅的命運是註定的。施耐庵將他們的本領誇大,將他們的理想拔高,寫成了悲劇。

  • 7 # 達文有話說

    《水滸傳》中有108個“好漢”,雖然他們號稱梁山“聚義”,但是絕大多數人卻沒有俠者的胸襟。細數水滸“好漢”,真正能擔得起“俠義”二字的,唯有魯智深一人。

    為啥達文會這樣說?首先,你得弄清楚一個問題,何謂俠者?

    何謂俠者?

    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之中,“俠”,恐怕是一個最難被定義的概念。

    在不同人的心中,俠的面貌各不相同。俠可以是“行俠仗義,個性不羈”的令狐沖;可以是為報太子丹知遇之恩,毅然孤身刺秦的荊軻;以是孤懸高傲,對抗塵世之庸俗的無花;可以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也可是“愛恨分明、真性情,對抗命運”的蕭峰;還可以是“默默無聞,無為求道”的少林掃地僧;

    “俠”的身份與形象非常的多變,所以,我們只能根據其精神屬性作判斷:即一個人的行為動機,是否出於俠義精神。符合這個條件,他就是俠者。

    那麼,什麼是俠義精神呢?這就要從俠的歷史源頭說起了。

    春秋時期,中國社會尚處於周朝分封制體系,是一個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在宗法社會中,社會秩序被搞世襲制的貴族所主導。政治制度上,是以血緣為基礎的世卿世祿制,經濟制度是氏族共同的井田制度。

    就這樣,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組織,都是以宗族的血緣關係為紐帶。在這樣的社會中,只重視宗族的集體利益,絲毫沒有獨立的個人的空間。

    那時候,雖然各國都有“法”,政府的”法治“可不能與我們現代社會相比,政府管得再多,也總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這就出現了法治的真空。一旦社會中出現了法治的真空,就一定會有隱形的力量迅速填補進來。

    於是,在政府的法制之外,民間社會也出現了一種並行的政治體系,這就是填補法治真空的隱形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廟堂”與“江湖”之說:政府機構的政治是高懸的廟堂,那民間的政治就是偏遠的江湖。

    江湖中,民間政治的主導者是誰?還是貴族子弟。

    戰國時期,各國的人口也越來越多,社會規模越來越大,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以秦國為代表的各路諸侯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始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建立官僚政治。

    就這樣,舊有的貴族政治瓦解,很多貴族子弟就失去了原本的社會地位,甚至失去了土地,還有一部分原本棲身於大貴族關係網路中的武士(門客,即失勢的貴族),由於沒有被吸收進新的制度,又不願意淪落成為種地的農民。

    因此,這些流落到民間的貴族,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代脫離社會主流之外的遊民。這些遊民,便是那時候民間政治的主導者。

    遊民在社會新舊交替的真空中游離,去尋找新的個體間的聯絡方式,在民間社會中構建了一套新的人際關係規則,這就是所謂的任俠風氣。所謂的任俠,就是所謂的任氣節、行俠仗義。

    任俠們講究行武用劍,他們重承諾,輕生死,所謂的“你敬我一尺,我報你一丈”,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原則相互往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重哥們兒義氣。

    圖 |任俠文化,已經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

    遊俠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史記》中《遊俠列傳》和《刺客列傳》中的那些人物了。“三家分晉”後,刺客豫讓,為了報答智瑤的知遇之恩,甚至不惜自殘毀容毀聲,但是,他幾次行刺趙襄子都沒成功,最後,只得懇請趙襄子脫下外衣,讓自己砍兩下,作為報仇的象徵。而後,豫讓伏地自殺,用生命和行動詮釋了他“士為知己者死”的人生觀。從戰國時的候贏、荊軻、聶政等人,到漢代的朱家、劇孟和郭解,充分地詮釋了什麼是“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的高貴品德,正是俠義精神的體現。

    說道這裡,我們再看何謂俠者?什麼是俠義精神?

    真正的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己與自己簽訂了道德契約。也就是,忠於自己內心的“道”。

    俠者,可能與權威有所瓜葛,但在精神上卻不從屬於任何權威。他們只是一些意志堅強、恪守信義、願為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出生入死的人。他們的行為所秉承的規範,並不是權威所劃定好的準則,而是一種“無形之有”,是來自於他們每個人的“道心自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俠義精神”。

    所謂俠者,就是人在江湖,道在心中,仁者無敵。

    好,知道了何謂俠者,何謂俠義精神,我們再來看《水滸》中所謂的“好漢”。

    《水滸》中的“好漢”,真的是好漢嗎?他們誰能擔得起“俠義”二字?

    梁山上的標誌性建築,也就是“好漢”們商議軍情、調兵遣將、排定座次的地方,最開始叫“聚義廳”,後來宋江將其改成了“忠義堂”。

    “聚義廳”,表明“好漢們”因“義”而聚在梁山。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義”也是分大小的。所謂的“大義”是正天地之氣,弘人間大道;而“小義”則是與“大義”比較而來的。“小義”為了維護親朋,不惜破壞道義。

    你可曾想過,梁山強調的這個“義”,是什麼“義”?是對誰的“義”?

    沒錯,梁山的好漢們,雖然將“義”掛在嘴邊,但是,他們的“義”卻只針對自己的兄弟。

    首先,我們來聊聊宋江。宋公明,號稱呼保義,朋友有難他必定及時幫忙,所以,人送綽號“及時雨”。但是,宋江的“義”也僅僅是體現在對朋友,對兄弟。

    當初,宋江在清風寨為了拉秦明入夥,不惜假冒秦明殺死城外整個莊子的百姓,秦明的妻子因此被知府砍頭。呼保義宋江,你的“義”在哪裡?

    三打祝家莊,名為搭救石秀、楊雄等人,是出於義氣。實則是想侵吞祝家莊、扈家莊、李家莊三個富裕莊子的錢糧,壯大糧食的勢力。可憐三個莊子的百姓,為了不被土匪強盜侵擾,組織武裝自保,聯合起來反抗梁山的入侵,最終被屠殺殆盡。

    更慘的是扈三娘,十幾歲的花季少女,剛剛被梁山“好漢”殺了全家,卻被厚顏無恥的宋江收為義妹,許配給人渣矮腳虎王英。宋江這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義”,強迫一個女孩與仇人結為兄妹,還嫁給仇人。這就是宋江的“義”。

    宋江最令人憤怒的惡行,是為了讓美髯公朱仝上山所做出來的事。朱仝可謂是梁山的恩人,他不僅在晁蓋等人劫生辰綱時放了他們,也曾經在宋江犯了事兒後幫助過宋江,後來雷橫打死白秀英後,朱仝可憐雷橫的老母,又私放雷橫,相當於捨身救了他。

    後來朱仝被打了二十脊杖,發配到滄州。幸好滄州知府是個好人,敬重朱仝的作為,將其留在自己的府上照料自己的四歲兒子小衙內。

    然而,宋江和吳用,為了朱仝上山,竟然想出了殺死小衙內,來斷朱仝後路的主意。就這樣,一個四歲的兒童,慘死在了李逵的斧下。為了自己所謂的“義”,陷恩人朱仝於“不義”,這就是宋江。

    再說說,其他的梁山“好漢”。

    武松,雖然有著凌霜傲骨,但是也難當“俠義”二字,他能除暴(殺潘金蓮、西門慶,拳打蔣門神),但也只是為自己出手,並沒有安良(金眼彪施恩,本質上也是個靠孟州牢房管營的老爹,欺行霸市的黑社會,只是遇到了比他勢力更大,武力更強的蔣門神)。

    武松能這麼灑脫,只是他的拳頭硬。張清和孫二孃什麼人?他們開黑店,坑害過路人時可不問,也分辨不出人的好壞。武松卻能與他們一見如故。

    石秀,路見楊雄遇到不平,可以出手相助,算得上義舉。但是,他逼著楊雄殺潘巧雲和迎兒,還取下迎兒的首飾作盤纏,卻非“義”舉動(石秀的具體分析,參見: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57484190080041219/?origin_source=user_profile_answer_tab)。後來,石秀與楊雄、時遷投奔梁山的路上,縱容時遷偷雞,最後還打砸了店家,被祝家莊活捉,導致三莊被屠殺。拼命三郎石秀是個“俠義”之人嗎?

    其他的水滸“好漢”,或是打家劫舍的強盜,或是在大宋的政治體系中走投無路的人。他們或是無法無天,或者是還想重新依附於朝廷的權力體系。總之,或是不設道德的底線,或是丟失自由的人格,都不具備“俠者”的道心自覺。

    縱觀水滸“好漢”,能擔當起“俠義”二字的唯有魯智深

    墨子,常被認為是俠之大成者,他曾經解釋過什麼叫做俠義的行為。

    墨子說,俠義的行為往往是“士損己而益所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一個真正的俠義之士,往往做損害自己的事,來成全他所要做的正義之事。

    墨子還說了一句話,叫“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這個意思是,做對自己有傷害的事情來救濟他人的急難。

    我覺得墨子這兩句話,可以說是對俠義行為的最好的一個解釋,而在《水滸》中,魯達就是這樣的一個俠義之士。

    魯達在與史進、李忠吃酒時,聽了素不相識的金翠蓮父女的遭遇,義憤填膺地酒也吃不下了,就要去打鎮關西。他絕不計算的得失(林沖遇到高衙內調戲婦女,就是計算了這一拳的得失,才不敢下拳,甚至被調戲的是自己的妻子),他不去考慮自己行俠仗義的成本。

    直到鎮關西被他三拳打死,魯達才意識到,他不但救了兩個人,金翠蓮父女,還因為殺了人,砸了自己的飯碗。

    小說下面有這樣的一句話:

    魯達尋思道:“俺只指望痛打這廝一頓,不想三拳真個打死了他。灑家須吃官司,又沒人送飯,不如及早撒開。”

    這個時候,魯達才突然想到吃飯問題,那時候,沒飯吃確實是個大問題。但是,他在救人的時候,根本就沒考慮自己吃飯的問題,在打鎮關西的時候,也想自己的吃飯問題。

    或許,你會說,魯達哪裡是一個能夠周密地考慮一件事情方方面面的人呢?他只是率性而動。說白了,他也就是一個莽撞人。

    但是,如果我們的這個世界裡,都是精於算計利益得失的精細人、聰明人,這世界上好多事情就沒人做了。

    這個世界,真的不能缺少莽撞人,因為正是所謂的莽撞人,做了很多人想做又都不敢做,或者不願意做的事。不莽者無力,不撞者無為,不莽撞者不能夠沖決這世道的阻礙,不能撞破這世道黑暗的閘門。

    在我們看來,魯智深的表現是幼稚,是不成熟,他做事之前,是不動腦子。但是,這個世界上很多成熟的人、動腦子的人,卻往往是不做事的。而他們之所以不做事,就是因為他動了腦子、做了利害的判斷之後不敢做、不願做了。

    後來,當魯智深得知自己的小兄弟史進為了救玉嬌枝(王義的女兒,被華州太守霸佔)被抓,魯智深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救人。

    作為精細人,武松怎麼說?他知道以二龍山這些人救不了史進,說要派人去梁山通知宋江,等救兵來了一起去救史進。

    魯智深知道史進隨時有生命危險,時間緊迫,等不得梁山人馬。於是,他選擇獨身一人去搭救史進。他難道不知道自己一個人很難救下史進嗎?他肯定知道。但是,他在知道後果的情況下,還是為了搭救兄弟選擇隻身入虎穴,而後,被賀太守抓了。

    大道之人並不三思而行,大德之人也並不算計利害。魯智深就是這樣一個行大道,有大德的俠者。在五臺山上,智真長老識得了魯智深的這種品質,所以,才打破師徒的輩分,給他取了智深的法號。

    智真長老知道,魯智深這樣的人,只服從自己內心的良知、服從天道。做事之前不去考慮任何東西,只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人世間的條條框框,根本約束不了魯智深,他也從不去計較現實的利害得失,所以他也不怕受懲罰。對於人間的清規戒律、規矩條例,他完全視若無物,所以,魯智不但有“俠義”的精神,還有佛陀的慈悲之心。

    結語

    在中國的文化語境裡,“俠”是一個在民間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的文化符號。“俠”的名號並不是自己封的,也不是什麼權威能夠賜予的。唯一能夠衡量一個人夠不夠“俠”的標準,就是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體現了“俠義精神”。

    “俠義精神”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人修養與境界的象徵,更是中國傳統民間文化對“俠者”獨立人格的認同。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俠者”也未必是尚武之人,任何能夠行俠仗義的志士仁人,都可以弘揚“俠義精神”,被稱為俠。因此,俠可以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文弱書生,也可以是為了天下大義,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將送蔡鍔出京城的青樓女子。

    “俠者”所弘揚的“俠義”之道,並不是出自某個權威,而是像《水滸》中的魯智深那樣,出於個人對道的感悟和自覺。“天道遠,人道邇”,“是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這才是中國文化中“俠者”的真正境界。

    END

  • 8 # 宏源品文

    一、實力為上

    雖然水滸傳中有108個英雄好漢,但是不管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影視劇中,描述最多個故事情節最多的還是36天罡,那72個地煞的只能說是陪襯。

    為什麼這麼說,舉幾個例子,比如小溫候呂方、塞仁貴郭盛,聽著名號是不是很響亮,讓人覺得這個人肯定很厲害,溫候是三國無雙呂布、仁貴是初唐名將薛仁貴,這兩個人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正所謂名聲喊的響,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事實確實如此,這兩個人在梁山陣營征戰的過程中,都沒有活下來。還有什麼小霸王周通、百勝將韓濤,更離譜的比如八臂哪吒項充、飛天大聖李袞,真的應了那句話不做死就不會死。

    所以說沒有點硬實力,能活下來嗎,能稱為大俠嗎?。

    二、知名度夠不夠高

    在《水滸傳》中,我們不難發現,描寫刻畫故事情節最多的不外乎的就三個人物,那就是宋江、魯智深、武松。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知名度很高,首先來看宋江,宋江有兩個很出名的外號,叫呼保義跟及時雨,說的是宋江為人仗義、樂於助人,為朋友排憂解難。在書中或是影視劇中一提到宋江,人們首先會說是不是鄆城宋三郎、呼保義及時雨宋江?。魯智深最讓人記住的是:是不是那為救金家父女,三拳打死鎮關西的魯提轄?。談到武松,人們肯定會問是不是在景陽岡打老虎的武二郎。

    可見,大俠只存在民間歌頌和讚美之中,只有在民間得到了人們的認可,才有資格稱為大俠。

    綜上所述,宋江、魯智深、武松能入選大俠名稱的名單。但是,在水滸傳中,真正意義稱為“俠”的就只有魯智深。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宋江雖然義氣、樂於助人,但是宋江少了一份俠肝義膽的豪氣,多了一分“精於算計”的心機。武松雖然有不怕老虎的膽氣,有為施恩討公道“醉打蔣門神”的義氣,但是多了一分“血濺鴛鴦樓”的殺氣和不善於跟人打交道的和氣,在梁山中,其他的好漢都是對武松敬而遠之。

    只有魯智深有著拳打鎮關西、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的豪氣跟義氣,有著在梁山上與人和善的和氣。所以說在《水滸傳》中,魯智深最能擔任起“俠”的稱號。

  • 9 # 使用者名稱李雲龍

    唯有花和尚也!他無家室,所謂家國情懷,愛恨情仇,不佔邊兒。拳打鎮關西,打抱不平,一個字"俠"。此後,也沒有亂殺無辜。全《水滸》只有花和尚!呵呵,個人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資料都包括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