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鑑史馬後炮
-
2 # 小文章大視野
其一,蘇秦為秦相,考慮的首先自然是秦國的利益。蘇秦剛剛到秦國,給秦惠文王的張略部署是“橫強”,與之相對的則是“合縱”。所謂橫強,無非是盟他國以強秦國。最明顯的便是經常拉攏三晉,要麼對付齊國、要麼對付楚國。既然想讓秦國一強獨霸,那就得削弱六國。所以不僅是齊國,其他各國只要張儀有機會都會毫不猶豫的進行打擊。
張儀
其二,齊國是當時秦國的勁敵和對手。齊國地處東海之濱,歷來君明臣強、國力強盛,在東方少有敵手。秦國想要東出函谷,逐鹿中原,最大的阻礙不是橫在眼前的三晉,而是遠在天邊的齊楚。不過楚國雖然國土廣闊,帶甲百萬,但是沒有明君,朝堂闇弱,政治混亂,削弱了他的國力。而齊國正值巔峰,之後齊王甚至還和秦昭王互稱東西帝,如此強大的對手,不找機會削弱,等他發展起來,秦國要進一步發展都有很大的阻力,更不用說橫掃天下,覆滅六國了。
張儀為秦相時秦國的疆域
總之一句話,弱齊,對秦國有利,這便是根本原因。
-
3 # 積翠古亭
如果你知道蘇秦的真實身份,我相信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了。
蘇秦的真實身份:燕昭王手下的王牌間諜,專門從事對齊的破壞活動。
詳細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一談:
《史記》中關於蘇秦的很多記載是有錯誤的,需要澄清。
燕國和齊國之間究竟有怎樣的恩怨情仇?以至於燕昭王要派遣間諜從事破壞活動。
蘇秦對齊的破壞活動是怎樣一步步實施的?
下面分別具體來說一說:
澄清《史記》中關於蘇秦記載的錯誤蘇秦,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戰國時代有名的縱橫大家、外交家和謀略家,由於受《史記》的影響,可能很多人記住了他身配六國相印,合縱六國抗秦的壯闊故事。實際上《史記》中關於蘇秦的很多記載存在一定的失誤,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時代重要史料《縱橫家書》中儲存了一些蘇秦真實言行的書信,澄清了關於蘇秦及其相關歷史的諸多根本性錯誤。更加詳細的情況,推薦大家讀一讀戰國史大家楊寬先生的大作《戰國史》。
無論是根據《縱橫家書》的記載,還是《史記》中的記載,有一則事實是非常明確的:蘇秦是一名燕國間諜。只不過年代有些不同,按照《縱橫家書》的說法,蘇秦是燕昭王時期幫助燕國顛覆齊國的王牌間諜。《史記》的說法則是蘇秦在燕昭王之前因為和齊國的大夫爭寵,被齊國大夫派人刺殺了。
燕齊兩國之間的恩怨情仇戰國時期,燕與齊是鄰國,燕弱而齊強。長期以來,燕國深以齊國將戰略矛頭對準自己為憂。
公元前318年,燕國發生了極為滑稽的一幕,燕王噲將君位“禪讓”給相邦子之,並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璽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子之執掌了燕國軍政大權,但此舉引起了太子平等舊貴族的不服。
在子之為王的第三年,公元前314年,燕國國內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合謀攻打子之。齊宣王派使者對太子平說:“寡人聽說太子將要整治君臣上下的名義,顯明父子相承的地位,我齊國雖然不大,但願意聽候太子你的號令。”
公元前311年,趙武靈王將燕王噲送在外國當人質的庶子公子職,從南韓護送回燕國即位,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即位之後,處心積慮地要報這深仇大恨,躊躇滿志地蘇秦恰在此時也來到燕國。一個有國仇家恨,另一個有宏圖大志,兩人一拍即合。蘇秦打動燕昭王的是他的“謀齊”策略,而燕昭王打動蘇秦的則是他的知遇之恩。蘇秦並且自願冒險赴齊國活動,自此開始了他長達16年的間諜生涯。
蘇秦對齊的間諜活動蘇秦在齊國從事間諜活動主要有兩步棋:
其一,破壞齊國和趙國之間的盟友關係。
其二,使齊國“西勞於宋、南疲於楚”,也就是讓齊國四面樹敵,並在和各國的交惡中不斷地被削弱。
在蘇秦的不斷活動之下,齊趙之間的關係持續惡化,同時蘇秦又不斷地鼓動齊王吞滅宋國,這一招極為險惡。宋國雖然是個三流的小國,但是地處各大國的夾縫之中,所以滅宋必然會牽動各方的利益。
齊國第一次攻宋,與秦、楚之間的關係惡化。
齊國第二次攻宋就比較奇葩了,事情是這樣的,表面上蘇秦促成了五國合縱攻秦的謀劃,但是暗地裡又鼓動齊湣王在五國聯軍攻秦的過程中,再另外出一軍順便把宋國給滅了。這一“明為攻秦,實為取宋”的陰謀,幾乎把齊國與三晉之間的關係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蘇秦第三次鼓動齊湣王攻宋差點將齊國推向了絕境。宋國在齊國的第三次攻擊下終於陷落,宋國的滅亡引起了周圍幾大諸侯國的恐慌,認為齊國已對各國構成嚴重威脅。於是公元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齊,濟西之戰大敗齊軍,齊軍主力被消滅之後,聯軍撤走,樂毅則率領燕軍繼續進攻齊國腹地,一口氣連下70餘座城池,齊國幾乎滅亡。
蘇秦最後無論是被刺殺還是被車裂,總之是完成了“弱齊存燕”的使命之後犧牲了。蘇秦用16年的光陰和生命報答了燕昭王的知遇之恩。此外,蘇秦還用行動告訴我們,守諾,除了誠實之外,還需要勇敢和付出。而燕昭王呢,不知道他在慶祝勝利時,有沒有想念過蘇秦的笑容或者眼淚。
-
4 # 歷史倪說
一、怨齊有因
1、蘇秦達成“六國合縱”聯盟,返回趙國的第二年,秦惠文王任用號稱犀首的公孫衍略施手段,即令齊、魏放棄剛剛簽署的合縱盟約,反而夥同秦國討伐趙國。
秦、齊、魏三國伐趙的訊息傳來,蘇秦痛心疾首,自己辛辛苦苦千里奔波建立起來的六國合縱聯盟,瞬間被打破。
《史記·蘇秦列傳》記載,“齊、魏伐趙,趙王讓蘇秦。”蘇秦見到趙肅侯的時候,趙肅侯已經氣得臥床不起,即使如此,還是集聚了全身氣力將蘇秦罵了個狗血噴頭。趙肅侯悔之晚矣,當初若不輕信蘇秦,而今怎會有秦國領兵伐趙,更令人鄙視的是齊、魏竟然六國合縱盟約字跡未乾即出爾反爾。
在蘇秦看來,是齊國、魏國卑鄙無恥,破壞了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六國合縱聯盟。從齊國撕毀盟約伐趙開始,齊國、魏國即被蘇秦視為仇敵。
2、蘇秦離趙赴燕,意味著蘇秦主導的合縱山東六國之策瓦解。因秦、齊、魏同時用兵趙國,蘇秦才脫身離趙赴燕。令蘇秦沒想到的是齊國隨即而至,燕國損失慘重。燕易王氣憤萬分,立即召見蘇秦,毫不掩飾地挖苦他,當初來到燕國,慷慨陳詞,令先王熱血沸騰,並獻上車馬財物分赴諸侯列國,踐行“六國合縱”事宜。六國合縱的盟約簽訂了,但隨即而至的不是六國聯合抗秦,而是秦國夥同齊國、魏國聯合討伐趙國。而今,齊國來勢洶洶,直奔燕國攻城略地,大勝而歸。
蘇秦所到之處,必有齊國,更加重了蘇秦對齊國的怨恨。
二、感念燕國知遇之恩,以燕為母國,為“燕間於齊”
蘇秦為脫身離燕獻上“為燕間於齊”之計,但是他離開燕國得以在齊國安身之後,並未忘記“離燕赴齊”的真實目的。蘇秦為燕“說齊王高宮室,大苑囿”以明齊得意,他利用齊湣王盲目重孝的心理,以極大的程度耗費齊國的國力,同時也將齊國王室樹立成奢靡無度的形象。
千百年來,令人不解的是蘇秦為何如此死心塌地忠誠於當時各方面均不濟的燕國,以至於最後竟然為燕車裂於齊。
綜合史書對蘇秦人生軌跡的記載,不難得出結論:
蘇秦在四處求職無望的情況下,是燕國伸出了援助之手,並將其推向人生事業的最高峰,且得到了無上榮耀,知遇之恩刻骨銘心。
當蘇秦事業遭受重創時,又是燕國給了他容身之地,燕國給予他的歸屬感令其將燕視為祖國。
由此可見,蘇秦對燕國感情之深,是山東六國無與能比的,為燕間於齊也不難理解。同時可知,蘇秦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蘇秦去世七年之後,他的老同學,同為戰國縱橫家的張儀,因背後靠山秦惠文王離世,繼位之君秦武王“不悅張儀”,且張儀廣為群臣詬病,無奈獻計脫身離秦赴魏。但是張儀脫身之後,並未將與秦武王約定的“計策”貫徹執行,而是為了自身利益將“計策”洩露出去,換得相魏的機會。
以下附上蘇秦因何離燕赴齊,以及為何對燕國懷有深厚的感情。
三、為何離燕赴齊
1、落難於燕,竟通燕文公夫人
蘇秦不但有才氣,而且風流到膽大妄為的地步,以至於他竟然與燕易王的母親,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至於是蘇秦勾引燕文公夫人還是燕文公夫人勾引蘇秦,史書僅記載為“易王母,文侯夫人也,與蘇秦私通”。
從蘇秦“為燕間於齊”的舉動來看,他應該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難以相信他會親手給於己有知遇之恩的燕文公戴綠帽子,應該是蘇秦的氣質打動了寡居的燕文公夫人,而被“私通”。
2、被迫脫身,離燕赴齊
蘇秦與燕文公夫人私通的事情很快被燕易王得知。燕易王不但沒有立即處理蘇秦,反而更加善待他。燕易王對蘇秦的反常舉動令人不解,我們猜測他是擔心事態進一步惡化,採取的無奈之舉。
俗話說,做賊心虛。燕易王的異常舉動,令蘇秦更加寢食難安,彷彿燕易王的眼睛時刻在盯著自己,擇機下手。蘇秦向來是一個危機感比較強的人,一旦感覺到危險將至,即思考脫身之策。
於是,蘇秦進諫燕易王,“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齊則燕必重”,請求去齊國做臥底。燕易王聽聞,暗中竊喜,蘇秦的離開省去了不少麻煩,頓時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立即批准了蘇秦的請求。
為了讓蘇秦離燕看上去更符合邏輯,燕易王和蘇秦聯合演了一出苦肉計,蘇秦假意得罪燕易王,無奈之下逃亡齊國。
四、當初身懷真理去求職,連赴三國無人用
戰國時代,名士輩出,尤其是衛鞅入秦之後,主持秦國變法,秦國為之一變,山東六國為之一震。由秦國的突然崛起,諸侯列國切實感受到人才在大爭之世中的重要作用。
1、遊學多年無所成
蘇秦曾經“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至於蘇秦的老師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僅從戰國時期許多名士均被歸於鬼谷先生門下這一現象猜測,應該是當初找工作申報個人檔案時假託名人提高身價,或者是成名後攀龍附鳳之舉。
蘇秦“出遊數歲”,不但未能謀得一官半職,也未能掙得半點生活必需,“大困而歸”。正如蘇秦預料的那樣,回家之後兄嫂、弟妹、還有妻妾均私下裡嘲笑他。在他們看來,蘇秦簡直不務正業,捨本逐末,既不能務農生產,也不能從商逐利,盡做耍嘴皮子的事情,引來鄉鄰的非議,提及此人均以為恥。
蘇秦“聞知而慚”,同時也因不能為世人理解感到痛苦萬分。於是,蘇秦閉門不出,專心研讀藏書,發誓一定要闖出一番天地。閱遍藏書之後,蘇秦仍無所得,他甚至開始懷疑人生道路是否選擇錯誤。正當他彷徨不定的時候,一本週書《陰符經》引起了他的注意。於是蘇秦認真閱讀,細心揣摩,終於在一年之後,悟出真理,並欲以此理遊說列國。
2、讀書有所得,踏上求職路
蘇秦離開家以後,直接去求見周顯王。令他沒想到的是,出師不利,蘇秦的惡名已經遍及鄉里,周顯王的侍從,對其略有耳聞,均羞於與之為伍,哪裡肯為蘇秦引薦周顯王。
蘇秦未能獲得周顯王的召見,於是一路直奔秦國。在他看來,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應該比較容易接受平民士子,況且商鞅能在食古不化的秦國爭得一席之地藉以施展抱負,而今秦國蒸蒸日上對人才的需求應該比較強烈。
令蘇秦始料未及的是,雖然他見到了秦國新君秦惠文王,但是並未能獲得秦君的賞識。
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短短數年間,秦國煥然一新,但是在一番繁榮景象之下,也存在著重重危機。商君之法雖然有利於秦國,但是也造成了階級對立,原有既得利益集團形成的反對變法的勢力依然存在,且蠢蠢欲動,伺機有所作為。所以,秦惠文王即位之初,面對重重壓力,年輕的秦惠文王以高超的政治手段藉由對商鞅的指控,處死了眾矢之的商鞅,留下了能令秦國稱霸諸侯,甚至一統天下的商君之法。
商鞅的事情在秦國剛剛告一段落,而此時,蘇秦信心滿滿奔秦而來。雖然,秦惠文王沒有錄取蘇秦的打算,但是還是禮節性地接待了他,並且兩人還做了一次長談。蘇秦遊說秦惠文王信心十足,但此時的秦惠文王卻因“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
蘇秦離開秦國,輾轉來到趙國。此時,在趙國擔任相國的是趙肅侯的弟弟趙成,號奉陽君。奉陽君趙成出身公族,本來對寒門子弟就不感冒,而今念在蘇秦千里迢迢赴趙國而來,想面試一下,或許讓他留下做個小吏。但是當奉陽君見到蘇秦之後,心生厭惡,在他看來,蘇秦對答如流,滔滔不絕,善言辭,多豪言,而實際上無應對之策。於是,奉陽君命人隨便找了個理由就把蘇秦打發了。
蘇秦離開家鄉之後,求職之路坎坷無比,窮困潦倒。此時,蘇秦十分沮喪,他無法預知前途在哪裡,更不知下一站前往何方。
五、求職陷絕境,絕處逢生,燕王視如珍寶
1、一番言論即獲燕文公資助
蘇秦先後遊說周、秦、趙,均未得到賞識。此時,身處人生低谷的蘇秦幾乎已經到了難以生存的境地。但是,為了夢想,他決定打起精神,鼓足勇氣,繼續前行,一路向北,直奔燕國。燕國偏居北疆苦寒之地,再加上國力不強,並非能臣名士理想的服務之地,大多不願前來。蘇秦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到燕國。
蘇秦留居燕國一年之後總算才見到燕文公。在燕國的這一年裡,蘇秦除了讀書,結交燕國名士,大多時間在走訪燕國名山大川,研究分析燕國的形勢。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蘇秦在功課圓滿之後,終於等來燕文公的召見。
燕文公被蘇秦的一番言論征服了,並且決意按照蘇秦所說合縱趙國。由此看來,燕文公對人才的需求,已經至“如飢似渴”的地步,竟然被蘇秦合縱之策欽佩不已。
戰國之時,諸侯列國國情不同,實力也有參差。蘇秦的合縱之策,單從燕國的角度來考慮確實有其積極功效,但是以蘇秦合縱之策構想六國為一的執行角度,卻難以做到協調一致。大爭之世,諸侯列國各懷鬼胎,各掃門前雪,事不關己即刻掛起,一國消極,即難以收到理想效果。
於是,燕文公願意出資,支援蘇秦赴趙國落實合縱之策。而此時,當年討厭蘇秦的那個趙國相國奉陽君趙成已經去世,再加上,蘇秦再度赴趙國是以燕國特使的身份,很快就見到了趙肅侯。
蘇秦在得志於燕國之際,躊躇滿志致力於人生價值的實現。
2、“六國盟一”,人生達高潮,
蘇秦僅以口舌之力令“六國從合而併力”,並相六國。蘇秦合縱六國成功,北上趙國覆命,路過家鄉洛陽,諸侯各國均派出特使一路隨行,一時間隨行的隊伍遠遠望不到邊,據記載,“車騎輜重擬於王者”。更有甚者,當時的周天子周顯王聽說這件事以後驚恐萬分,立即派人為其清理道路,保駕護航,還特意派人到郊外,迎接、慰問。
在赴趙國途中,蘇秦借路過洛陽的機會,回家探親。聽說蘇秦衣錦還鄉,十里八鄉都為之沸騰。蘇秦回到家中,家人早已跪倒在地迎接,據記載,“蘇秦之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並且恭恭敬敬地伺候他,“俯伏待取食”。
當蘇秦盡情享受無上榮耀的時候,他應該明白,這一切與燕國的當年的賞識、資助是分不開的。
六、“六國合縱”聯盟破裂,無處安身,再次赴燕
蘇秦達成“六國合縱”聯盟,返回趙國的第二年,秦惠文王任用號稱犀首的公孫衍略施手段,即令齊、魏放棄剛剛簽署的合縱盟約,反而夥同秦國討伐趙國。
齊、魏背棄盟約轉而夥同秦國伐趙,蘇秦已經無力挽回六國合縱盟約。在趙肅侯聲嘶力竭發洩的時候,蘇秦將精力轉移到如何脫身上。蘇秦不愧是口舌奇才,竟然說服了趙肅侯此時出使燕國。《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恐,請使燕”。蘇秦離趙赴燕,意味著他的成名之作“山東六國合縱為一”誕生不久即徹底瓦解。
當蘇秦的事業遭受重創的關鍵時刻,蘇秦以趙使身份再次赴燕,是燕國給了他一個容身之地。
-
5 # 漩渦鳴人yy
首先得說一件事情,《史記》上面記載著蘇秦合真正歷史上面的蘇秦是兩個人,因為什麼呢?一個簡單的道理,大家想想,蘇秦在實際上面記載,是先佩戴了六國相印,然後在護送張儀去了秦國,但是大家仔細一想,蘇秦在這之後又到齊國去當間諜,在這其中相差幾十年!這舉動可能是司馬遷自己也有一些始料未及的。
當然,根據各方面的歷史記錄以及對出土文物的考究證明當時跟張儀一起縱橫天下的是公孫衍,所以說如果以實際上面的那個蘇情來判斷他的動機的話,顯然已經不符合我們分析的初衷。
蘇秦究竟是什麼時候登上歷史舞臺的?隱形沒有辦法考究了,但是蘇秦確實和燕國有著割不斷的關係。有人就說蘇秦這個人是燕國的驚喜,這一點我表示贊同,為什麼?因為除了這個想法以外,就沒有其他的解釋了。
燕國為什麼要派出間諜去騷擾齊國呢?因為齊國在這之前受英華人的邀請去燕國內部平亂,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本來過去平定叛亂的齊國軍隊,一下子成為了土匪,將整個燕國腳的是民不聊生,所以,登上燕國國君位置的燕昭王,一怒之下鑄造了一個黃金臺,並且重新振作整個燕國的實力。
但是燕國畢竟是一個小國,無論實力如何強大,都沒有辦法去挑戰齊國,迫於無奈之下,燕昭王選擇間諜的手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蘇秦或許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間諜,不排除燕昭王有沒有派其他的間諜
蘇秦幹了什麼事情,首先第一點,他破壞了齊國和趙國之間的關係,讓兩個國家不能說反目成仇,至少趙國有攻擊齊國的理由,第二點,他鼓動齊國去攻打宋國。
這麼一塊肥碩之地,在諸侯的眼皮子底下,但是誰都不想吃,誰都不敢吃,為什麼?因為這麼一塊兒膏腴之地,誰如果吃了,那簡直就是與其他人為敵,本來說好了只是大家的東西,只不過大家都還沒分配好,所以沒有動手,你現在把它給獨吞了,你等於放了大家的忌諱。
蘇秦鼓動齊國吞併宋國,是幫助齊國完成最後滅亡的重要的一步。你說你這個人在齊國是一個宰相,為什麼要做到這個程度了,你除了二五仔,你還有什麼其他的原因?
回覆列表
謝邀!從結果來看,很明瞭,從戰術上看是助燕,從戰略上看,實則是助秦。燕國與齊國結仇幾十年,燕國太弱根本不是齊國的對手,為了打敗這個東方超,不得不選擇與西方的超強秦國合作。蘇秦,掛六國相印合縱抗秦、封三國之武安君,在列國之間縱橫捭闔,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五國合縱伐強齊,連克齊國七十二城,險些滅了戰國時期的三大巨頭之一的齊國後,齊湣王才晃然驚醒,原來是蘇秦挖了個大坑讓自己往裡跳,盛怒之下,下令車裂蘇秦。
蘇秦“坑齊”的大致是這樣的,以宋國為誘餌,以聯合五國合縱攻秦為假象,一路是自己率領五國合縱聯軍陳兵函谷關攻秦,讓所有的諸候各國與秦國這隻鐵老虎咬住,在秦國與四國沒有時間抽身干涉之時,另一路齊軍攻宋迅速滅宋吞併宋地。滅宋以後,各國得知後心有不甘,“我們在前方與虎狼之秦拼命毫利未得,你齊國竟然在我們以你齊國馬首是瞻討伐秦之時,私啃宋國這塊各國都垂涎三尺的肥肉,這不是既不仁也不義嗎?”隨後列國翻臉跟翻書一樣快,立即與原來要討伐的秦國合縱起來掉吊打齊國。齊國家破人亡,齊湣王也因此早早成為齊國的先王。
蘇秦“坑齊”設了這麼大的一個局之所以最終達到,除了才智過人辯才了得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洞察時勢,掌握人性之貪婪和自大是分不開的。
再聰明的貪婪之人終究是愚蠢的。齊湣王之所以被“牽動著鼻子走”並不是他不聰明,他太清楚以宋國的富足之地,不光是他想得到,諸候各國也想得到。但是目前誰都不能碰,一旦置他國不顧,各諸候必定圍攻,不能按往諸候各國而攻宋的話,必然惹禍上身,無異於自掘墳墓。
蘇秦在博得齊王寵信之時,根據當時趙國跟秦國這兩大強國的國情,做了兩件讓貪婪的齊湣王得以“咬鉤”的事。
首先是趙國,時值趙國新王剛立尚元執政能力,趙國的國政都交給了當時任趙國丞相之職的奉陽君李兌。也就是說,當時趙國的大小事務只要李兌點頭就算數。蘇秦得知李兌此人極度貪婪和自私,便以重金賄咯,暗中與李兌約定只要李兌暗許齊華人攻下宋國趙國不出兵不插手的話,攻下宋國以後透過齊王與他私下達成的密約把宋國最富有的陶邑分給李兌,而李兌不用私下動用趙國的一兵一卒就可以私下收取宋國的大城市陶邑作為自己的領地。這對於當時位高權重的李兌來說,這是隻要張開嘴就能吃到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的好事,何樂不為?於是蘇秦奔走於趙齊之間,說動齊王跟李兌私下訂好了密約。
解決了趙國這個大麻煩之後,下一個要解決的麻煩便是秦國。時值秦國昭王在位君明臣賢,要想齊王放心攻宋,秦國與列國是不能只靠口頭協議或者一紙盟書所能解決的,戰國列國之間,伐交伐戰都是實利當頭,有實實在在的利益是伐交和伐戰的根本動力。齊湣王也是如此,既然無法讓利和分利給外人,那麼要解決列國不干涉伐宋,唯一辦法就是聯合列國以“虎狼之秦”惡跡斑斑為名,合縱攻秦。讓列國與秦國這隻鐵老虎咬住,咬得越激烈就越沒時間和能力干涉齊國吞併宋國。
齊王果真滅了宋國,在蘇秦為他消除了“後顧之憂"下,遠在函谷關伐秦的合縱大軍在秦國的牽頭下,劍鋒矛頭直指齊國。可不同的是,這次諸候各並沒有畏戰之舉,原因是齊宋太富有了,攻佔齊宋之地等於進了金山銀山。在那個無利不起早的戰國時代,與其說蘇秦用間坑死了齊湣王,不如說是齊湣王的貪婪害了自己更貼切。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秦燕是各得所需的,只是燕國是蠅頭之利,報了國仇雪了國恥;而秦國則是西海之利,挫敗了與之並世稱雄的超強,掃清了東出的最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