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就是作者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或深刻的生活經驗,透過狀物、記人、寫景等方式表達出來,發現、認識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質。
它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是指詩詞以外的散體文章;狹義散文,則專指同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一般我們說的散文,都取其狹義範疇。
從形式上分析,有的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有的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有的從側面暗示,發揮讀者的想象力;有的行文自由,結構靈活。根據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記敘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三類。
記敘散文:以記人、敘事、狀物、寫景為主的。在這類散文中,有的著重是記寫、刻畫人物,以人物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志的《母親的回憶》、魯迅的《藤野先生》。它雖然也是以寫人物為主,但與小說的區別是明顯的。它們不像小說那樣多方面地、細緻地刻畫人物,也不講求故事情節的完整和曲折。這類散文,還有的側重是記寫一定的風物、場景。作者對它們不是純客觀的描述,而是將外物與內情融合起來,以表達一定的思想、抒發一定的感情,如《五猖會》。
這篇文章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較多地繼承了傳統散文的特點,寫人記事均於平淡質樸的筆墨間蘊藉著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對舊日情懷的回顧時,還常常發表議論,抒發對現狀的某些不滿之情。
我們學習這篇散文的時候,按照散文閱讀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選擇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麼。
文章中寫了“我”多次對“五猖會”的期待與嚮往以及終於有機會去觀看的喜悅心情,但最終都被父親要求自己背書而消失得無影無蹤,並且感覺索然無味,再也提不起興趣來。從中我們看到了封建家長制對兒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與反動。
(2)看“形”和“神”的“結合點”是什麼,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線索。
這篇文章應該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以“賽會”為線索,即四次賽會——童年開賽會、明人的賽會、親見的賽會、東關的五猖會。
一條是以情感發展為線索,即盼望、失望,羨慕、神往,參與、欣喜若狂,忐忑,索然無味。
理清這兩條線索,就能讀出故事發展的脈絡,以及作者的情緒起伏。使我們對文章能夠理解得更深刻些。
(3)看作者組織材料的順序,選擇了怎樣的角度。
作者先寫童年看賽會,從表情與動作等描寫上,我們看到了小孩子盼望參加的童心、童趣。之後用明人的賽會與現實的賽會對比,反襯出現實的賽會的簡單,接著正面描寫迎神賽會,最後介紹五猖會的由來,以及“我”去看五猖會前後的情感變化,再寫我的感受和疑惑。所有這些,都透過作者對“我”的刻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4)品味散文的語言。
文章後面說“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為什麼作者明明充滿了期待,滿是興奮得情緒化為烏有了呢?是什麼原因使得一次千呼萬喚而來的賽會卻讓作者覺得似乎沒有什麼了呢?原來從最後一句“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平淡的敘述中,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作者的受傷的心靈。作者的不開心原來是父親的不理解和專制使然。
魯迅說他一直想不通他的父親為什麼會在他去看戲時讓他背書。實際上這正體現了父權在當時社會的作用。在當時的社會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教條,不知害死了多少無辜的人,人們卻在不自覺中去遵從它,這也許正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無奈與苦痛。
散文就是作者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或深刻的生活經驗,透過狀物、記人、寫景等方式表達出來,發現、認識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質。
它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是指詩詞以外的散體文章;狹義散文,則專指同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一般我們說的散文,都取其狹義範疇。
從形式上分析,有的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有的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有的從側面暗示,發揮讀者的想象力;有的行文自由,結構靈活。根據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記敘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三類。
記敘散文:以記人、敘事、狀物、寫景為主的。在這類散文中,有的著重是記寫、刻畫人物,以人物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志的《母親的回憶》、魯迅的《藤野先生》。它雖然也是以寫人物為主,但與小說的區別是明顯的。它們不像小說那樣多方面地、細緻地刻畫人物,也不講求故事情節的完整和曲折。這類散文,還有的側重是記寫一定的風物、場景。作者對它們不是純客觀的描述,而是將外物與內情融合起來,以表達一定的思想、抒發一定的感情,如《五猖會》。
這篇文章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較多地繼承了傳統散文的特點,寫人記事均於平淡質樸的筆墨間蘊藉著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對舊日情懷的回顧時,還常常發表議論,抒發對現狀的某些不滿之情。
我們學習這篇散文的時候,按照散文閱讀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選擇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麼。
文章中寫了“我”多次對“五猖會”的期待與嚮往以及終於有機會去觀看的喜悅心情,但最終都被父親要求自己背書而消失得無影無蹤,並且感覺索然無味,再也提不起興趣來。從中我們看到了封建家長制對兒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與反動。
(2)看“形”和“神”的“結合點”是什麼,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線索。
這篇文章應該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以“賽會”為線索,即四次賽會——童年開賽會、明人的賽會、親見的賽會、東關的五猖會。
一條是以情感發展為線索,即盼望、失望,羨慕、神往,參與、欣喜若狂,忐忑,索然無味。
理清這兩條線索,就能讀出故事發展的脈絡,以及作者的情緒起伏。使我們對文章能夠理解得更深刻些。
(3)看作者組織材料的順序,選擇了怎樣的角度。
作者先寫童年看賽會,從表情與動作等描寫上,我們看到了小孩子盼望參加的童心、童趣。之後用明人的賽會與現實的賽會對比,反襯出現實的賽會的簡單,接著正面描寫迎神賽會,最後介紹五猖會的由來,以及“我”去看五猖會前後的情感變化,再寫我的感受和疑惑。所有這些,都透過作者對“我”的刻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4)品味散文的語言。
文章後面說“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為什麼作者明明充滿了期待,滿是興奮得情緒化為烏有了呢?是什麼原因使得一次千呼萬喚而來的賽會卻讓作者覺得似乎沒有什麼了呢?原來從最後一句“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平淡的敘述中,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作者的受傷的心靈。作者的不開心原來是父親的不理解和專制使然。
魯迅說他一直想不通他的父親為什麼會在他去看戲時讓他背書。實際上這正體現了父權在當時社會的作用。在當時的社會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教條,不知害死了多少無辜的人,人們卻在不自覺中去遵從它,這也許正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無奈與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