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主要的人物,別號怡紅公子、絳洞花王、富貴閒人。由神瑛侍者脫胎而成,對絳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還淚一說,出生時口含一塊玉,是賈府的寶貝,他曾說“女兒都是水做的骨肉”,從小在女兒堆里長大,喜歡親近女孩兒,與林黛玉的愛情是世間少有的純純之愛。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裡,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也不安於封建統治者規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張”,所以,在常人眼中,賈寶玉既“無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實,這正反映了賈寶玉對封建正統思想的不滿和反抗精神。 1、叛逆思想 賈寶玉作為榮國府嫡孫,出身不凡,又聰明靈秀,是賈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繼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卻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 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以男子為中心的貴族社會是那樣虛偽、醜惡、腐朽無能、庸陋可憎,使他因自己生為男子而感到終身遺憾。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讀四書五經,但他對於封建教育的那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觸做官的父親,畏之如虎,敬而遠之。 另一方面,家長從小把他交給一群奶孃丫鬟。那些圍繞著他,各以一顆純真的心對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啟蒙老師。丫鬟們的深摯純潔、自由不羈的品格感染著他,她們由於社會地位卑下所遭到的種種不幸也啟發著他。在賈寶玉的直感生活裡,她們和那些以世俗男性為主的居於中心統治地位的勢力,在每一點上都形成鮮明的對照:尊重與玩弄,聰明與愚蠢,純真與腐朽,潔淨與汙濁,天真與虛偽,善良與邪惡,美好與醜陋。 賈寶玉的叛逆性格並不是一開始就定型了的,作品著力描寫了他性格發展成長的歷史。他生活在罪惡腐敗的貴族環境裡,不可避免地沾染著一些貴族公子的惡劣習氣和腐朽觀念,這些壞的東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傾向並存著。但隨著生活中他所見聞的重大事件給予的刺激和教育,隨著他在捲入現實矛盾時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擊,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惡劣的東西就慢慢減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漸漸堅定了、成熟了。 他對待身邊的女孩子們的態度,同情和親愛始終是主導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帶有一些腐朽、邪惡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鍾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飄零,身為貴妃的姐姐內心的悲苦,使他開始對兩性關係逐漸表現出嚴肅態度,對自己所處的社會表現了深一層的反感,逐步擺脫了社會勢力和貴族惡習的糾纏和吸引。 封建勢力的一次較大的鎮壓是王夫人發動的抄檢大觀園,逼死晴雯,攆走芳官、四兒、司棋,大觀園最終轉入冷落淒涼之境。賈寶玉目擊晴雯等的悲劇和大觀園的劫難之後,拋掉對封建勢力的幻想。他用血淚寫成的《芙蓉女兒誄》,無異於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書。 賈寶玉極其輕視尊卑有序、貴賤有別的封建等級制度。賈環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規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但寶玉卻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賈環他們並不甚怕他。儘管被賈環有意用滾燙的蠟油燙傷,他也要為賈環打掩護。他對僕人沒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壞封建秩序。對茗煙“沒有沒下,大家亂玩一陣”;撕扇子使晴雯轉惱為笑;金釧受辱身死,寶玉念念不忘,不顧給鳳姐過生日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處灑淚祭奠。因此,也有人說賈寶玉這個形象所體現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 賈寶玉主張人人平等,尊重個性,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在他心眼裡,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他憎惡和蔑視世俗男性,親近和尊重處於被壓迫地位的女性。與此相連,他愛慕和親近那些與他品性相近、氣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賤的人物。他說:“可恨我為什麼生長在這侯門公府之家,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過填了我這糞窟泥溝。富貴二字真把人荼毒了。”這實質上就是對於自己出身的貴族階級的否定,也是他叛逆性格的表現。 2、尊重女性 賈寶玉其實並不是“淫魔色鬼”,而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母腹中開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兒。他為女性唱頌歌,唱悲歌。 賈寶玉的秉性溫柔,對女兒有著由衷的崇拜,他認為“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認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所以他“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在寶玉身上,這不是什麼病態的心理。寶玉身上雖然有著一些脂粉氣,但他仍是一個可愛的小夥子,是一個外在的秀氣與內在的率真完美結合的英俊少年。他的氣質與對女兒的讚美崇拜,更多地表現出對美和理想的追求,是對那個充滿了濁臭氣息的男尊女卑時代的抗爭與顛覆。 賈寶玉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邊長期接觸那麼多聰明美麗的青年女性,看到她們受到不應有的輕視,看到她們的地位是那麼屈辱,命運是那麼悲慘,對她們又愛又敬,為她們又悲又憤,回過來就更對“峨冠博帶”的“鬚眉男子”深惡痛絕。寶玉的這種情感,正是源於內心深處對女性的尊重。 中國社會青年女性的悲劇,早已演出了一千多年,直到曹雪芹才把這個悲劇寫出來,這不是偶然,而是因為他把女人當做人,尊重女性,才看得出這是悲劇。在《紅樓夢》的藝術世界裡,就是寶玉的眼中才能看得出的悲劇。 何其芳曾經指出寶玉這個典型形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多情”。但是寶玉的“多情”不是西門慶式的獸性佔有,甚至也不是晏小山、納蘭容若那種“多情”所能比擬,寶玉的“多情”中更多的是“敬”。魯迅說“暱而敬之,恐拂其意”。惟其“暱而敬之”,方能看出所敬的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悲劇,把她們每一個人的悲歡哀樂、榮辱得失,都包括在自己的關心注念當中,這就叫做“愛博而心勞”。 寶玉就是這樣的“愛博而心勞”。比所愛者本人還要操心,還要憂深慮遠,自然是“而憂患亦日甚矣”。幾千年來被否定的女性的價值,僅僅在寶玉的眼中充分反映出來,幾千年來被遮掩住的女性的悲劇,也僅僅在寶玉眼前拉開了大幕,所以魯迅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者,獨寶玉而已。” 3、賈寶玉具有初步民主主義思想 賈寶玉有與封建主義格格不入的性格,在寶玉週歲時抓取“脂粉釵環”的舉動,,十來歲時是“異常淘氣”,居然還說出了:“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的“混話”來。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民主主義精神的完整輪廓和雛形。 賈寶玉的民主主義思想,最明顯的表現在他的對封建社會女性的“愛”上,即對於有些寒素和微賤人物的愛慕和親近,尤其是他對於女孩子的特殊的親愛和尊重。但是他的思想還是有一點狹隘的,他不敢與封建制度徹底的決裂;他從來不敢和封建家長正面發生衝突,對抗比較消極;還有當他苦於找不到思想出路時,就產生了想死,想“化煙化灰”的虛無空幻的思想,所以說他的這種民主主義思想還是有它的侷限性。 賈寶玉是《紅樓夢》中的思想者,他是作者對宗法禮教的背叛和對女性主義張揚的代言人。是作者對一切美好的讚歎和美好毀滅的悲傷的表現者。他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是這個時代終結的產物。在他的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無疑就是與林黛玉的相愛了。 這場戀愛,一方面開始於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終形成。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為。寶、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戀愛中背離了封建社會的人生之道。他們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導致了兩人的悲劇結局。 賈寶玉是一個又奇又俗的人物。構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叛逆。他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而“那管世人誹謗”,則更是對他那種傲岸倔強的叛逆性格的頌揚。 在第三回中,借《西江月》二詞,批寶玉極恰,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這兩首詞概括地介紹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乖張,那管世人誹謗!”所謂“愚頑”、“偏僻”、“乖張”就是指他不肯“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不願走統治者為其所規定的讀書應舉的生活道路。我們知道:賈寶玉在榮國府是處於繼承人的地位,他的“聰俊靈秀”的天賦,使這個貴族家庭對他寄予了特別殷切的希望和要求,然而,他不僅絲毫無意於立身揚名、治國經家,而且他對那個家、國已經徹底絕望,並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親是那樣的水火不容,勢不兩立。 他不愛讀的書,偏偏要他讀;他不愛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愛和那些峨冠博帶的傢伙應酬,偏偏逼他出去應酬;他認為茫茫塵世,只有女孩子們的世界是一片淨土,他的父親總要把他拉出這片淨土,他的母親總要來摧殘這一片淨土,還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輩之流總要來汙穢、踐踏這片淨土。特別是,他愛的人,偏偏不許他愛;他不願結的姻緣,偏偏要他結。“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第五回]儘管家裡人逼著他去做這些事,他仍然堅持著不去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賈寶玉確實是背叛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意志,所以他在其父母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統治階級眼裡是一個“混世魔王”、“孽根禍胎”。寶玉對八股文更是深惡痛絕,可以斥之為“餌名釣祿之階”,是“拿它誆功名,混飯吃”的工具,他認為程元理學等儒家的書,“都是前人無故生事”“杜撰”出來的。但寶玉平素卻“雜學旁搜”如飢似渴地閱讀《西廂記》、《牡丹亭》一類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說淫詞”。 賈寶玉厭惡封建知識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銳地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國賊祿鬼”;他嘲笑道學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的所謂“大丈夫名節”是“沽名釣譽”。賈寶玉這些言行,正是表現了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膽挑戰與批判,將“仕途經濟”的說教斥之為“混帳話”。他明確地表示鄙棄功名利祿,平時更“懶於士大夫諸男人接談”,最厭惡“峨冠禮服賀吊往還之事”。而且還對儒家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標準,“文死諫”、“武死戰”進行了批判,認為此“皆非正死”。寶玉不肯走當時一般貴族子弟所走的“學而優則仕”的“為官做官”道路。賈寶玉否定封建主義社會秩序,但思想上並沒有達到否定君權和族權亦即封建主義統治權的高度。 一方面他步步發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傾向著被壓迫者並且支援他們;他堅持著與林黛玉的愛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實這一切,都是憑藉封建勢力給予他的特權而產生的,他還不可能否定封建主義的統治。他所深惡痛絕的,正是他所仰賴的;他所反對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無法與封建主義統治徹底決裂,又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民主主義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最後只能到虛無縹緲的超現實世界中去。林黛玉給予了他精神上的安慰,並且以同樣叛逆的“混帳話”來勸寶玉。 賈寶玉這一典型的藝術形象猶如現實生活中的人一樣,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遭遇和經歷裡,在那種特定的生活環境中的多方面複雜的條件和因素給予他影響,發生作用,而於不知不覺中形成起來的。賈寶玉的叛逆性格並不是一開始就定型了的,作品著力描寫了他性格發展成長的歷史。他生活在罪惡腐敗的貴族環境裡,不可避免地沾染著一些貴族公子的惡劣習氣和腐朽觀念,這些壞的東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傾向並存著。但隨著生活中他所見聞的重大事件給予的刺激和教育,隨著他在捲入現實矛盾時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擊,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惡劣的東西就慢慢減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漸漸堅定了,成熟了。他對待身邊的女孩子們的態度,同情和親愛始終是主導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帶有一些腐朽、邪惡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鍾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飄零、身為貴妃的姐姐內心的悲苦,使他開始認識到在男女關係方面尊重與玩弄、純潔與腐朽、美好真摯與罪惡虛偽的區別,從此他對兩性關係逐漸表現出嚴肅態度,對自己所在的社會表現了深一層的反感。 賈寶玉是個半現實半意象化的人物。賈寶玉的性格特徵就是警幻仙姑所說的:“天分中生成一端痴情。”他的“痴情”,不僅表現在對林黛玉的鐘情,還表現在他對一切少女美麗與聰慧的讚賞,對她們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在大觀園裡,寶玉對女兒們關懷備至。如第三十回他看到齡官畫薔,就想到她“心裡不知怎麼煎熬呢?模樣這麼單薄,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過來”。忽然一陣雨來,他首先想到的是提醒齡官避雨而忘了自己也站在雨中,身上淋溼了都不陣地。他對遭受欺凌的女兒更為體貼,一有機會便以自己的一腔柔情去撫慰那些受傷的心。如第四十四回,寫平兒受到賈璉和鳳姐的打罵,躲到怡紅院來。寶玉喜出望外,盡心服侍,精心為平兒梳妝打扮。平兒走後,他又感嘆不已: 忽又思及賈璉惟知以淫樂悅己,並不知作養脂粉。又思平兒並無父母兄弟姐妹,獨自一人,供應恝璉夫婦二人。賈璉之俗,鳳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帖,今兒還遭荼毒,想來此人薄命,比黛玉猶甚。想到此間,便又傷感起來,不覺灑然淚下。 賈寶玉的叛逆性格以“似傻如狂”、“行為乖張”的形式表現出來。“囫圇不可解”的瘋話、呆話,帶著點孩子氣的可笑的行為,包含著對封建社會視為神聖的“文死諫,武死戰”這類封建道德原則的蔑視,對仕途經濟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的反抗,在瘋傻的言行中把神聖視為無稽,把幸福看作痛苦。作品著力描寫了他性格發展成長的歷史。他生活在罪惡腐敗的貴族環境裡,不可避免地沾染著一些貴族公子的惡劣習氣和腐朽觀念,這些壞的東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傾向並存著。但隨著生活中他所見聞的重大事件給予的刺激和教育,隨著他在捲入現實矛盾時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擊,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惡劣的東西就慢慢減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漸漸堅定了,成熟了。例如書中所說,寶玉特別討厭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章,可是全家人都竭力勸他、逼他去讀經寫文、謀取功名,後來就連林黛玉也在當時環境影響下勸說寶玉念四書寫八股,但是寶玉聽了雖也“覺得不甚入小,但隨著眾多親眷家人的再三勸導,隨著封建時代歷史潮流的不斷影響,尤其是抄家後家業破敗的境況下,這也就促使寶玉聽從了寶釵要他用功讀書“以博得一務,聊以安慰母親遭抄家的那顆破碎的心,因而他就參加了考試,果真中舉名列第七。但他赴考中舉之目的並非為了想當官,只是僅僅為了使抄家後的賈府門庭再度生輝,以使母親得到安慰。而後,就在他中舉之日,便立即棄官出家、離塵為僧,這卻又實踐了他那厭惡仕途、與封建統治決裂的決心 ,寶玉的這一結局,符合其從來厭惡官場、厭惡仕途,始終不為封建統治者效勞的那種叛逆者的個性。 賈寶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在他心眼裡,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他憎惡和蔑視世俗男性,親近和尊重處於被壓迫地位的女性。他說過“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與此相連,他憎惡自己出身的家庭,愛慕和親近那些與他品性相近、氣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賤的人物。這實質上就是對於自己出身的貴族階級的否定。同時,他極力抗拒封建主義為他安排的傳統的生活道路。對於封建禮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盡力逃避參加士大夫的交遊和應酬;對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祿、封妻廕子,十分厭惡,全然否定。他只企求過隨心所欲、聽其自然,亦即在大觀園女兒國中鬥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趁著你們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去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託生為人,這就是我死的得時了。”賈寶玉受時代的侷限,找不到現實生活的出路,他要擺脫貴族社會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貴族階級。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劇性的嚴重矛盾。他的理想無疑是對封建主義生活的否定,卻又十分朦朧,帶著濃厚的傷感主義和虛無主義。 賈寶玉否定封建主義社會秩序,但思想上並沒有達到否定君權和族權亦即封建主義統治權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發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傾向著被壓迫者並且支援他們;他堅持著與林黛玉的愛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實這一切,都是憑藉封建勢力給予他的特權而產生的,他還不可能否定封建主義的統治。他所深惡痛絕的,正是他所仰賴的;他所反對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無法與封建主義統治徹底決裂,又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民主主義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最後只能到虛無縹緲的超現實世界中去。賈寶玉是《紅樓夢》中一個典型的悲劇形象。
賈寶玉,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主要的人物,別號怡紅公子、絳洞花王、富貴閒人。由神瑛侍者脫胎而成,對絳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還淚一說,出生時口含一塊玉,是賈府的寶貝,他曾說“女兒都是水做的骨肉”,從小在女兒堆里長大,喜歡親近女孩兒,與林黛玉的愛情是世間少有的純純之愛。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裡,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也不安於封建統治者規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張”,所以,在常人眼中,賈寶玉既“無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實,這正反映了賈寶玉對封建正統思想的不滿和反抗精神。 1、叛逆思想 賈寶玉作為榮國府嫡孫,出身不凡,又聰明靈秀,是賈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繼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卻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 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以男子為中心的貴族社會是那樣虛偽、醜惡、腐朽無能、庸陋可憎,使他因自己生為男子而感到終身遺憾。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讀四書五經,但他對於封建教育的那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觸做官的父親,畏之如虎,敬而遠之。 另一方面,家長從小把他交給一群奶孃丫鬟。那些圍繞著他,各以一顆純真的心對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啟蒙老師。丫鬟們的深摯純潔、自由不羈的品格感染著他,她們由於社會地位卑下所遭到的種種不幸也啟發著他。在賈寶玉的直感生活裡,她們和那些以世俗男性為主的居於中心統治地位的勢力,在每一點上都形成鮮明的對照:尊重與玩弄,聰明與愚蠢,純真與腐朽,潔淨與汙濁,天真與虛偽,善良與邪惡,美好與醜陋。 賈寶玉的叛逆性格並不是一開始就定型了的,作品著力描寫了他性格發展成長的歷史。他生活在罪惡腐敗的貴族環境裡,不可避免地沾染著一些貴族公子的惡劣習氣和腐朽觀念,這些壞的東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傾向並存著。但隨著生活中他所見聞的重大事件給予的刺激和教育,隨著他在捲入現實矛盾時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擊,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惡劣的東西就慢慢減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漸漸堅定了、成熟了。 他對待身邊的女孩子們的態度,同情和親愛始終是主導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帶有一些腐朽、邪惡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鍾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飄零,身為貴妃的姐姐內心的悲苦,使他開始對兩性關係逐漸表現出嚴肅態度,對自己所處的社會表現了深一層的反感,逐步擺脫了社會勢力和貴族惡習的糾纏和吸引。 封建勢力的一次較大的鎮壓是王夫人發動的抄檢大觀園,逼死晴雯,攆走芳官、四兒、司棋,大觀園最終轉入冷落淒涼之境。賈寶玉目擊晴雯等的悲劇和大觀園的劫難之後,拋掉對封建勢力的幻想。他用血淚寫成的《芙蓉女兒誄》,無異於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書。 賈寶玉極其輕視尊卑有序、貴賤有別的封建等級制度。賈環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規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但寶玉卻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賈環他們並不甚怕他。儘管被賈環有意用滾燙的蠟油燙傷,他也要為賈環打掩護。他對僕人沒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壞封建秩序。對茗煙“沒有沒下,大家亂玩一陣”;撕扇子使晴雯轉惱為笑;金釧受辱身死,寶玉念念不忘,不顧給鳳姐過生日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處灑淚祭奠。因此,也有人說賈寶玉這個形象所體現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 賈寶玉主張人人平等,尊重個性,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在他心眼裡,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他憎惡和蔑視世俗男性,親近和尊重處於被壓迫地位的女性。與此相連,他愛慕和親近那些與他品性相近、氣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賤的人物。他說:“可恨我為什麼生長在這侯門公府之家,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過填了我這糞窟泥溝。富貴二字真把人荼毒了。”這實質上就是對於自己出身的貴族階級的否定,也是他叛逆性格的表現。 2、尊重女性 賈寶玉其實並不是“淫魔色鬼”,而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母腹中開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兒。他為女性唱頌歌,唱悲歌。 賈寶玉的秉性溫柔,對女兒有著由衷的崇拜,他認為“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認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所以他“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在寶玉身上,這不是什麼病態的心理。寶玉身上雖然有著一些脂粉氣,但他仍是一個可愛的小夥子,是一個外在的秀氣與內在的率真完美結合的英俊少年。他的氣質與對女兒的讚美崇拜,更多地表現出對美和理想的追求,是對那個充滿了濁臭氣息的男尊女卑時代的抗爭與顛覆。 賈寶玉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邊長期接觸那麼多聰明美麗的青年女性,看到她們受到不應有的輕視,看到她們的地位是那麼屈辱,命運是那麼悲慘,對她們又愛又敬,為她們又悲又憤,回過來就更對“峨冠博帶”的“鬚眉男子”深惡痛絕。寶玉的這種情感,正是源於內心深處對女性的尊重。 中國社會青年女性的悲劇,早已演出了一千多年,直到曹雪芹才把這個悲劇寫出來,這不是偶然,而是因為他把女人當做人,尊重女性,才看得出這是悲劇。在《紅樓夢》的藝術世界裡,就是寶玉的眼中才能看得出的悲劇。 何其芳曾經指出寶玉這個典型形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多情”。但是寶玉的“多情”不是西門慶式的獸性佔有,甚至也不是晏小山、納蘭容若那種“多情”所能比擬,寶玉的“多情”中更多的是“敬”。魯迅說“暱而敬之,恐拂其意”。惟其“暱而敬之”,方能看出所敬的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悲劇,把她們每一個人的悲歡哀樂、榮辱得失,都包括在自己的關心注念當中,這就叫做“愛博而心勞”。 寶玉就是這樣的“愛博而心勞”。比所愛者本人還要操心,還要憂深慮遠,自然是“而憂患亦日甚矣”。幾千年來被否定的女性的價值,僅僅在寶玉的眼中充分反映出來,幾千年來被遮掩住的女性的悲劇,也僅僅在寶玉眼前拉開了大幕,所以魯迅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者,獨寶玉而已。” 3、賈寶玉具有初步民主主義思想 賈寶玉有與封建主義格格不入的性格,在寶玉週歲時抓取“脂粉釵環”的舉動,,十來歲時是“異常淘氣”,居然還說出了:“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的“混話”來。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民主主義精神的完整輪廓和雛形。 賈寶玉的民主主義思想,最明顯的表現在他的對封建社會女性的“愛”上,即對於有些寒素和微賤人物的愛慕和親近,尤其是他對於女孩子的特殊的親愛和尊重。但是他的思想還是有一點狹隘的,他不敢與封建制度徹底的決裂;他從來不敢和封建家長正面發生衝突,對抗比較消極;還有當他苦於找不到思想出路時,就產生了想死,想“化煙化灰”的虛無空幻的思想,所以說他的這種民主主義思想還是有它的侷限性。 賈寶玉是《紅樓夢》中的思想者,他是作者對宗法禮教的背叛和對女性主義張揚的代言人。是作者對一切美好的讚歎和美好毀滅的悲傷的表現者。他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是這個時代終結的產物。在他的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無疑就是與林黛玉的相愛了。 這場戀愛,一方面開始於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終形成。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為。寶、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戀愛中背離了封建社會的人生之道。他們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導致了兩人的悲劇結局。 賈寶玉是一個又奇又俗的人物。構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叛逆。他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而“那管世人誹謗”,則更是對他那種傲岸倔強的叛逆性格的頌揚。 在第三回中,借《西江月》二詞,批寶玉極恰,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這兩首詞概括地介紹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乖張,那管世人誹謗!”所謂“愚頑”、“偏僻”、“乖張”就是指他不肯“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不願走統治者為其所規定的讀書應舉的生活道路。我們知道:賈寶玉在榮國府是處於繼承人的地位,他的“聰俊靈秀”的天賦,使這個貴族家庭對他寄予了特別殷切的希望和要求,然而,他不僅絲毫無意於立身揚名、治國經家,而且他對那個家、國已經徹底絕望,並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親是那樣的水火不容,勢不兩立。 他不愛讀的書,偏偏要他讀;他不愛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愛和那些峨冠博帶的傢伙應酬,偏偏逼他出去應酬;他認為茫茫塵世,只有女孩子們的世界是一片淨土,他的父親總要把他拉出這片淨土,他的母親總要來摧殘這一片淨土,還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輩之流總要來汙穢、踐踏這片淨土。特別是,他愛的人,偏偏不許他愛;他不願結的姻緣,偏偏要他結。“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第五回]儘管家裡人逼著他去做這些事,他仍然堅持著不去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賈寶玉確實是背叛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意志,所以他在其父母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統治階級眼裡是一個“混世魔王”、“孽根禍胎”。寶玉對八股文更是深惡痛絕,可以斥之為“餌名釣祿之階”,是“拿它誆功名,混飯吃”的工具,他認為程元理學等儒家的書,“都是前人無故生事”“杜撰”出來的。但寶玉平素卻“雜學旁搜”如飢似渴地閱讀《西廂記》、《牡丹亭》一類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說淫詞”。 賈寶玉厭惡封建知識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銳地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國賊祿鬼”;他嘲笑道學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的所謂“大丈夫名節”是“沽名釣譽”。賈寶玉這些言行,正是表現了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膽挑戰與批判,將“仕途經濟”的說教斥之為“混帳話”。他明確地表示鄙棄功名利祿,平時更“懶於士大夫諸男人接談”,最厭惡“峨冠禮服賀吊往還之事”。而且還對儒家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標準,“文死諫”、“武死戰”進行了批判,認為此“皆非正死”。寶玉不肯走當時一般貴族子弟所走的“學而優則仕”的“為官做官”道路。賈寶玉否定封建主義社會秩序,但思想上並沒有達到否定君權和族權亦即封建主義統治權的高度。 一方面他步步發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傾向著被壓迫者並且支援他們;他堅持著與林黛玉的愛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實這一切,都是憑藉封建勢力給予他的特權而產生的,他還不可能否定封建主義的統治。他所深惡痛絕的,正是他所仰賴的;他所反對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無法與封建主義統治徹底決裂,又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民主主義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最後只能到虛無縹緲的超現實世界中去。林黛玉給予了他精神上的安慰,並且以同樣叛逆的“混帳話”來勸寶玉。 賈寶玉這一典型的藝術形象猶如現實生活中的人一樣,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遭遇和經歷裡,在那種特定的生活環境中的多方面複雜的條件和因素給予他影響,發生作用,而於不知不覺中形成起來的。賈寶玉的叛逆性格並不是一開始就定型了的,作品著力描寫了他性格發展成長的歷史。他生活在罪惡腐敗的貴族環境裡,不可避免地沾染著一些貴族公子的惡劣習氣和腐朽觀念,這些壞的東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傾向並存著。但隨著生活中他所見聞的重大事件給予的刺激和教育,隨著他在捲入現實矛盾時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擊,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惡劣的東西就慢慢減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漸漸堅定了,成熟了。他對待身邊的女孩子們的態度,同情和親愛始終是主導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帶有一些腐朽、邪惡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鍾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飄零、身為貴妃的姐姐內心的悲苦,使他開始認識到在男女關係方面尊重與玩弄、純潔與腐朽、美好真摯與罪惡虛偽的區別,從此他對兩性關係逐漸表現出嚴肅態度,對自己所在的社會表現了深一層的反感。 賈寶玉是個半現實半意象化的人物。賈寶玉的性格特徵就是警幻仙姑所說的:“天分中生成一端痴情。”他的“痴情”,不僅表現在對林黛玉的鐘情,還表現在他對一切少女美麗與聰慧的讚賞,對她們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在大觀園裡,寶玉對女兒們關懷備至。如第三十回他看到齡官畫薔,就想到她“心裡不知怎麼煎熬呢?模樣這麼單薄,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過來”。忽然一陣雨來,他首先想到的是提醒齡官避雨而忘了自己也站在雨中,身上淋溼了都不陣地。他對遭受欺凌的女兒更為體貼,一有機會便以自己的一腔柔情去撫慰那些受傷的心。如第四十四回,寫平兒受到賈璉和鳳姐的打罵,躲到怡紅院來。寶玉喜出望外,盡心服侍,精心為平兒梳妝打扮。平兒走後,他又感嘆不已: 忽又思及賈璉惟知以淫樂悅己,並不知作養脂粉。又思平兒並無父母兄弟姐妹,獨自一人,供應恝璉夫婦二人。賈璉之俗,鳳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帖,今兒還遭荼毒,想來此人薄命,比黛玉猶甚。想到此間,便又傷感起來,不覺灑然淚下。 賈寶玉的叛逆性格以“似傻如狂”、“行為乖張”的形式表現出來。“囫圇不可解”的瘋話、呆話,帶著點孩子氣的可笑的行為,包含著對封建社會視為神聖的“文死諫,武死戰”這類封建道德原則的蔑視,對仕途經濟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的反抗,在瘋傻的言行中把神聖視為無稽,把幸福看作痛苦。作品著力描寫了他性格發展成長的歷史。他生活在罪惡腐敗的貴族環境裡,不可避免地沾染著一些貴族公子的惡劣習氣和腐朽觀念,這些壞的東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傾向並存著。但隨著生活中他所見聞的重大事件給予的刺激和教育,隨著他在捲入現實矛盾時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擊,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惡劣的東西就慢慢減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漸漸堅定了,成熟了。例如書中所說,寶玉特別討厭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章,可是全家人都竭力勸他、逼他去讀經寫文、謀取功名,後來就連林黛玉也在當時環境影響下勸說寶玉念四書寫八股,但是寶玉聽了雖也“覺得不甚入小,但隨著眾多親眷家人的再三勸導,隨著封建時代歷史潮流的不斷影響,尤其是抄家後家業破敗的境況下,這也就促使寶玉聽從了寶釵要他用功讀書“以博得一務,聊以安慰母親遭抄家的那顆破碎的心,因而他就參加了考試,果真中舉名列第七。但他赴考中舉之目的並非為了想當官,只是僅僅為了使抄家後的賈府門庭再度生輝,以使母親得到安慰。而後,就在他中舉之日,便立即棄官出家、離塵為僧,這卻又實踐了他那厭惡仕途、與封建統治決裂的決心 ,寶玉的這一結局,符合其從來厭惡官場、厭惡仕途,始終不為封建統治者效勞的那種叛逆者的個性。 賈寶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在他心眼裡,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他憎惡和蔑視世俗男性,親近和尊重處於被壓迫地位的女性。他說過“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與此相連,他憎惡自己出身的家庭,愛慕和親近那些與他品性相近、氣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賤的人物。這實質上就是對於自己出身的貴族階級的否定。同時,他極力抗拒封建主義為他安排的傳統的生活道路。對於封建禮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盡力逃避參加士大夫的交遊和應酬;對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祿、封妻廕子,十分厭惡,全然否定。他只企求過隨心所欲、聽其自然,亦即在大觀園女兒國中鬥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趁著你們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去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託生為人,這就是我死的得時了。”賈寶玉受時代的侷限,找不到現實生活的出路,他要擺脫貴族社會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貴族階級。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劇性的嚴重矛盾。他的理想無疑是對封建主義生活的否定,卻又十分朦朧,帶著濃厚的傷感主義和虛無主義。 賈寶玉否定封建主義社會秩序,但思想上並沒有達到否定君權和族權亦即封建主義統治權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發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傾向著被壓迫者並且支援他們;他堅持著與林黛玉的愛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實這一切,都是憑藉封建勢力給予他的特權而產生的,他還不可能否定封建主義的統治。他所深惡痛絕的,正是他所仰賴的;他所反對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無法與封建主義統治徹底決裂,又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民主主義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最後只能到虛無縹緲的超現實世界中去。賈寶玉是《紅樓夢》中一個典型的悲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