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幾重幕幾棵松
-
2 # lupin50
1978年,獲世界物理學界最高獎—愛因斯坦獎章。 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成為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2年,英國廣播電臺的《偉大英華人》節目選舉霍金為最偉大的100名英華人中第25名。 2006年,霍金憑藉他對於理論物理學與理論宇宙學做出傑出貢獻,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 2008年,霍金親赴西班牙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學接受豐塞卡獎,這是為了表顯他盡心竭志傳播科學種子於廣泛大眾。 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頒予霍金美國最高的平民榮譽總統自由勳章,表彰他克服身體殘障、拓展科學疆界。 2013年,俄羅斯也授予霍金特別基礎物理獎,獎金300萬美元,為了獎勵他發現黑洞的霍金輻射,和他對於量子重力學與早期宇宙量子學的深度貢獻。
-
3 # 尖尖角上
霍金真的走了,英國當地時間2018年3月14日凌晨3時46分,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已經得到霍金家人確認。
霍金是繼愛因斯坦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1965年,23歲時他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包括de Sitter空間中的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1973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是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粉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學、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第一推動問題的無邊界條件。2004年7月,他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時間簡史》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裡,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裡,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斷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空間正是起始於此。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已經相當完備了。1985年,他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1] 1985年,第一次來到中國,到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訪問[6] 。在科大水上講演廳做天體物理的學術報告。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餘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深,在西方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Unread Bestseller),有學者曾指這種書之所以仍可以如此暢銷,是因為書本嘗試解答過去只有神學才能觸及的題材: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2001年10月,又一部作品《果殼中的宇宙》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發行。[1] 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以相對簡化的手法及大量圖解,訴說宇宙起源。2002年,第二次來中國,在北京、杭州作主題為《膜的新奇世界》(Brane New World)科普報告,向公眾闡釋他的關於天體演化的“M理論”。霍金亦試圖透過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國及美國發表演說,他90年代曾兩次到訪日本。霍金曾指,大眾會好奇一位殘障人士,為何會想到這麼多宇宙論,令他成了大眾媒體的寵兒。事實上,他在《星際迷航(Star Trek)》中的電視系列劇《星際迷航:下一代》中飾演過自己,與愛因斯坦及牛頓一起打橋牌;他亦曾在美國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演出”,拯救劇中的女孩。其形象也在卡通片《飛出個未來》中的一集裡出現。卡通片《居家男人》中則有與其類似的角色(Steve)對其進行了滑稽的模仿。2006年,他在香港透露正與女兒合撰寫一套類似於《哈利波特》、但主題是理論物理學而非魔法的小說。2006年6月,第三次來中國,他帶來的仍然是自己關於宇宙學最新的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主持一個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時,轟動一時,被戲稱為受到“搖滾巨星”級的接待。2006年6月1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向北京的公眾講述《宇宙的起源》。[6] 2009年4月6日,霍金因病取消外訪,同月20日因病送院治理,情況欠佳。2012年1月傳出因臉部肌肉惡性萎縮,已嚴重影響其表達能力,並有可能使他無法發出獨特的“電腦聲”。2012年4月6日播出的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參與了客串。2012年,霍金在趙曉凱收藏北京奧運火炬上蓋上了兩枚金色指紋,並題詞:“為了人類長期生存,為了世界和平,我們需要銷燬所有核武器”(to ensure the long term survival of the human race we need to disarm all nuclear warheads and promote world peace!) 。2017年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
4 # 泥水勞人
不瞭解,但對人類毀滅是知道的,人類文明還有四萬多年的時間,但人類是不會毀滅的。所以霍金的人類毀滅論,差矣!
-
5 # 塞外的風
實話實說,慚愧得很,知之甚少。
如果不是他老人家突然離別,我甚至忽略了了他的存在。
我只是在作文課上,曾經把他和張海迪、貝多芬以及海倫.凱勒等一起作為勵志素材,浮光掠影地提到過而已。也只是粗略的知道,他是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身殘志強的物理學家。而在全民答題遊戲中,也才瞭解到他的作品之一《時間簡史》。
一、霍金生平:
1942年1月8日,史蒂芬•霍金出生於牛津,史蒂芬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自己的童年。兒童時期的斯蒂芬成績並不十分出色,不過他是老師們公認的十分聰明的學生。
從12歲之後霍金開始迷戀設計龐大複雜的遊戲,諸如“大富翁”、“朝代”──創造出一個遊戲的世界,然後制定統治這個世界的定律。
17歲時霍金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與同學們一同遊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
在牛津的最後一年,史蒂芬•霍金無緣無故地從樓梯上摔下來,差一點失憶。最終醫生診斷他患了盧伽雷病,即運動神經細胞病,並宣判,這個21歲的青年只能活兩年。 在與疾病對抗的同時結識了未來的妻子簡,正是在她支援與鼓勵下,霍金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這個被判死亡的病人不僅活了下來,甚至有了自己的三個孩子。
1985年因肺炎,霍金又失去了講話的能力,無法與人交流,這使他覺得生不如死。所幸的是,科技的發達最終使他得以藉助電腦和語言合成器,重新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能夠在眾人面前演講。
2018年3月14日與世長辭。
二、霍金成就 :
奇性定理:他提出奇性定理並證明愛因斯坦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是不完備性。
黑洞面積定理:霍金提出黑洞的表面積只能隨時間增大,不能減小。
黑洞霍金輻射:霍金寫的《黑洞在爆炸嗎?》論文,被稱為自20世紀愛因斯坦之後的最偉大論文,他把量子理論效應引進了黑洞研究,證明了從黑洞視界附近會蒸發出各種粒子,這種粒子的譜猶如來自黑體的輻射。隨之黑洞質量降低,溫度就會升高,最終導致黑洞的爆炸。
無邊界宇宙理論:霍金在80年代初創立了量子宇宙學的無邊界學說,並提出時空是有限而無界的,宇宙不但是自洽的,而且是自足的,它不需要上帝在宇宙初始時的第一推動。宇宙的演化甚至創生都單獨地由物理定律所決定。
霍金走了,但他留給這個世界太多的思考與幻想。祝他一路走好。
-
6 # 努力的LORRE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ALS患者,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癱瘓,不能發音。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被世人譽為“宇宙之王”。2017年4月,霍金接訪採訪表示,他比以前更加堅定地認為人類應該在2117年之前離開地球。
2018年3月14日,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
7 # 尖尖角上
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1959年17歲的霍金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用了很少時間而得到一等榮譽學位,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1963年,21歲的他不幸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細胞病。[1] 當時,醫生曾診斷身患絕症的他只能活兩年,可他一直堅強地活了下來。1965年,23歲時他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包括de Sitter空間中的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1973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是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粉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學、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第一推動問題的無邊界條件。2004年7月,他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時間簡史》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裡,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裡,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斷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空間正是起始於此。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已經相當完備了。1985年,他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1] 1985年,第一次來到中國,到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訪問[6] 。在科大水上講演廳做天體物理的學術報告。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餘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深,在西方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Unread Bestseller),有學者曾指這種書之所以仍可以如此暢銷,是因為書本嘗試解答過去只有神學才能觸及的題材: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2001年10月,又一部作品《果殼中的宇宙》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發行。[1] 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以相對簡化的手法及大量圖解,訴說宇宙起源。2002年,第二次來中國,在北京、杭州作主題為《膜的新奇世界》(Brane New World)科普報告,向公眾闡釋他的關於天體演化的“M理論”。霍金亦試圖透過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國及美國發表演說,他90年代曾兩次到訪日本。霍金曾指,大眾會好奇一位殘障人士,為何會想到這麼多宇宙論,令他成了大眾媒體的寵兒。事實上,他在《星際迷航(Star Trek)》中的電視系列劇《星際迷航:下一代》中飾演過自己,與愛因斯坦及牛頓一起打橋牌;他亦曾在美國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演出”,拯救劇中的女孩。其形象也在卡通片《飛出個未來》中的一集裡出現。卡通片《居家男人》中則有與其類似的角色(Steve)對其進行了滑稽的模仿。2006年,他在香港透露正與女兒合撰寫一套類似於《哈利波特》、但主題是理論物理學而非魔法的小說。2006年6月,第三次來中國,他帶來的仍然是自己關於宇宙學最新的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主持一個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時,轟動一時,被戲稱為受到“搖滾巨星”級的接待。2006年6月1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向北京的公眾講述《宇宙的起源》。[6] 2009年4月6日,霍金因病取消外訪,同月20日因病送院治理,情況欠佳。2012年1月傳出因臉部肌肉惡性萎縮,已嚴重影響其表達能力,並有可能使他無法發出獨特的“電腦聲”。2012年4月6日播出的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參與了客串。2012年,霍金在趙曉凱收藏北京奧運火炬上蓋上了兩枚金色指紋,並題詞:“為了人類長期生存,為了世界和平,我們需要銷燬所有核武器”(to ensure the long term survival of the human race we need to disarm all nuclear warheads and promote world peace!)[7] 。2017年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
8 # 光丘(上海)資訊科技有限公司1
霍金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被世人譽為“宇宙之王”。
-
9 # 守城丶看風景
我個人來說對霍金不是太感冒,雖說他有黑洞理論,霍金輻射等各個方面的成就,但這隻限於早期,晚年的霍金一直在強調外星人之類的東西,與其說他是科學家,不如說他是科幻小說家。
但霍金之所以被稱為一代大師,被全世界所熟知,很大程度上不是他的科研成就,有幾個人懂物理呢?
對我們來說,霍金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的疾病,全身上下只有幾根手指能動,但依然可以有如此成就,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耳熟能詳。
對我來說,霍金更像是那個永遠比你強的隔壁家的孩子,他激勵著你努力,支援著你奮鬥。
他走了,帶走了我們的青春,帶走了從前永不服輸的熱枕。
霍金走後,世界再無大師。
-
10 # 心平氣和63640
關於霍金,他最大的貢獻就是這一生都在為大眾的科普工作而奮鬥。千萬年來,人類對浩瀚蒼穹和神秘的宇宙孜孜不倦的追求從未停止過,他用孩童般的純粹和執著的解謎之心,研究著人類文明中最浪漫的學科。
霍金的研究領域是引力與黑洞,他最主要的幾個理論是是奇點定理和霍金輻射。
1.奇點定理:黑洞的質量和引力都接近於無限大,而在黑洞裡存在一個質量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並且間接證明了很久以前宇宙大爆炸的奇點的存在。
2.霍金輻射:霍金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相結合,證明了黑洞一直在對外發射輻射,具體的過程是因為黑洞會產生粒子對,並且吸收負能量粒子,釋放正能量粒子。
除了這些理論以外,霍金髮表的《時間簡史》也是為眾人所熟知,講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命運,主要介紹了什麼是宇宙、宇宙發展的最新狀況和關於宇宙本性的各種前沿性知識。其實我對霍金印象最深的是他回答追星女孩問題那句話,“我建議每個心碎年輕的女孩密切關注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因為有朝一日可能會有證據表明多個宇宙存在,在另外的宇宙裡,這個女孩可能和他的偶像幸福地在一起。”他的思維是理性又溫柔的,瘦弱的身軀裡飽含著過人的智慧和膽識,還好,他來人間遊歷這一趟,我也在場。
回覆列表
以下內容,均來自於網路。
今天霍金逝世了,我們以沉重的心情表示哀悼,向他致敬。
史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出生當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
父親法蘭克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熱帶病專家,母親伊莎貝爾1930年畢業於牛津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
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為複雜的玩具。據說他曾用一些廢棄用品做出一臺簡單的電腦。 成年經歷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系物理學家,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數學家。
1959年17歲的霍金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用了很少時間而得到一等榮譽學位,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 1963年,21歲的他不幸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細胞病。當時,醫生曾診斷身患絕症的他只能活兩年,可他一直堅強地活了下來。
1965年,23歲時他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包括de Sitter空間中的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1973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是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粉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學、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第一推動問題的無邊界條件。
2004年7月,他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時間簡史》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威廉·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裡,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裡,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斷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空間正是起始於此。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已經相當完備了。
1985年,他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徹底剝奪了說話的能力,演講和問答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
1985年,第一次來到中國,到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訪問。在科大水上講演廳做天體物理的學術報告。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餘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深,在西方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Unread Bestseller),有學者曾指這種書之所以仍可以如此暢銷,是因為書本嘗試解答過去只有神學才能觸及的題材: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
2001年10月,又一部作品《果殼中的宇宙》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發行。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以相對簡化的手法及大量圖解,訴說宇宙起源。
2002年,第二次來中國,在北京、杭州作主題為《膜的新奇世界》(Brane New World)科普報告,向公眾闡釋他的關於天體演化的“M理論”。 霍金亦試圖透過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國及美國發表演說,他90年代曾兩次到訪日本。 霍金曾指,大眾會好奇一位殘障人士,為何會想到這麼多宇宙論,令他成了大眾媒體的寵兒。事實上,他在《星際迷航(Star Trek)》中的電視系列劇《星際迷航:下一代》中飾演過自己,與愛因斯坦及牛頓一起打橋牌;他亦曾在美國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演出”,拯救劇中的女孩。其形象也在卡通片《飛出個未來》中的一集裡出現。卡通片《居家男人》中則有與其類似的角色(Steve)對其進行了滑稽的模仿。
2006年,他在香港透露正與女兒合撰寫一套類似於《哈利波特》、但主題是理論物理學而非魔法的小說。
2006年6月,第三次來中國,他帶來的仍然是自己關於宇宙學最新的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主持一個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時,轟動一時,被戲稱為受到“搖滾巨星”級的接待。
2006年6月1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向北京的公眾講述《宇宙的起源》。
2009年4月6日,霍金因病取消外訪,同月20日因病送院治理,情況欠佳。
2012年1月傳出因臉部肌肉惡性萎縮,已嚴重影響其表達能力,並有可能使他無法發出獨特的“電腦聲”。
2012年4月6日播出的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參與了客串。
2012年,霍金在趙曉凱收藏北京奧運火炬上蓋上了兩枚金色指紋,並題詞:“為了人類長期生存,為了世界和平,我們需要銷燬所有核武器”(to ensure the long term survival of the human race we need to disarm all nuclear warheads and promote world peace!)。 2017年為英國BBC錄製紀錄片《探索新地球》。
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威廉·霍金去世,享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