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馳2585

    明清時期是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鼎峰,政治權利執行架構十分穩定和高度成熟。尤其實在明仁宗上位後,明朝以後兩百年多年都是文官集團以內閣改良制度來執行政治權利系統,皇帝權利從實質角度來看被制度化分散,權利執行效率更高,風險也很大程度上被降低。

    皇帝權利還是至高無上,是權利最高核心,但下一級的次核心較以前朝代增多,也就防止了次核變主核。

    皇帝權利從內部被消滅(改朝換代)基本不可能,除了外力(農民起義和外族入侵)打破這套權利架構。皇帝年幼時,太后想要執行國家權利,必須依靠內閣,也就是文官集團。

    從明朝政治結構的表現上看,其是由三駕馬車組成,皇權,文官集團,宦官集團(包括錦衣衛),除了太祖和成祖,依靠開國和靖難,政治威望極高,皇權一家獨大,其他時期都是三者相互制衡,皇權被篡的可能性很小。

    為了防止外戚干政,朱元璋吸取前代教訓,從制度上防止外戚干政的可能性,明朝皇后一般都出生在小文官或者平民階級,而一旦冊立為皇后,其家人雖然會被授爵,但是也會被閒置投散。外戚想要進入政治權利執行系統的可能性基本沒有,更何況去掌握和控制這套權利執行系統。公主和駙馬家族也是如此,而且明朝對公主思想上的控制更為厲害,有時連房事都要被管,連造小人都要被幹預,還有個屁心思去爭權奪利!

  • 2 # 駕一葉小舟遨遊大海

    為什麼沒有出現公主和親

    一:在明朝前期,朱元璋於捕魚兒海之戰實際滅亡元朝,而永樂帝五徵草原,將蒙古打的落花流水,既無和親可能,更無和親必要。

    二:明朝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面對蒙古,由戰略攻勢,變為戰略守勢。又經歷了皇帝被俘虜的羞辱歷史,與蒙古的仇恨更加深刻。因此,明朝更不可能與蒙古和親。

    三:閉關鎖國。明朝自鄭和七下西洋後,政策就逐漸偏向於閉關鎖國,除了面對草原的敵人,明朝幾乎無任何擴張和開拓疆土的意願。

    無論是漢朝昭君出塞,還是公主遠嫁烏孫,乃至唐朝的文成公主進藏,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含羞忍辱,更重要的是為了籠絡周邊遊牧民族,達到擴張的需要。明朝完全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沒有任何疆土擴張的意願,自然也就沒有和親的可能。

    為什麼沒有出現太后干政

    一: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就留下了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終明一朝,此制度始終未曾打破。

    二:高、文、昭三後的歷史貢獻,她們的經歷雖然各不相同,但在堅持“後宮不幹政”和阻止濫封外戚方面,給明朝所有的后妃開了一個好頭。

    三:明朝特殊的選妃制度,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凡天子及親王后妃宮人等必須選擇良家女子,“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但是娼妓,不許狎近。”這種情況下,明朝皇帝的后妃大多來自民間或底層官員,不與權貴聯姻。

    這特殊的選妃制度,后妃的外戚勢力本就比較弱小,即使受寵能量也極為有限,反過來,正因為外戚勢力較小,所以後妃對皇帝的影響力也極小,想要干政難度太大。

  • 3 # 98酒鬼

    公主和親沒有,但是後宮干政從明王朝表面看的確沒有,但是枕頭風向來都比較厲害,絕對的沒有我想也不太可能。

    首先我們從明朝的格局上來講,明朝初建就是推翻元朝這個蒙古王朝,朱元璋是個文治武功的馬上皇帝,不僅將元朝驅逐北平,還平定了天下,朱元璋後來暴虐無比,就是為了給兒孫留下一個千秋萬代的朱家王朝,也針對君主制定了許多條條框框,自然就有這公主和親和後宮干政的祖訓,而且明朝在開國的時候,為了讓皇子們掌握軍權,讓皇子們駐守邊關,就說這天子守國門,說得就是朱棣,當初的蒙古自然不願意江山拱手相讓,不斷騷擾朱棣,朱棣五徵蒙古,最終在朱棣的鐵蹄之下蒙古人屈服了!當初在元朝統治時期也就蒙古人最強大,這最強大的蒙古人都屈服了,其他異族人自然也就沒有了抵抗之心,而且朱棣永樂時期鄭和七下西洋名揚海外,許多中國以外的國家都臣服於明朝,給別說就近的蒙古、女真了!所以在朱元璋、朱棣這兩代已經為明朝建立了一個沒有外患的朱家天下,公主和親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而倭寇之患,倭寇又不如昔日的蒙古、大遼,它一個小島之國,不過是想侵略沿海地區,殖民經商,但是又有戚繼光、鄭成功這一批悍將,到了最後的崇禎,也是誓死抵禦外敵,所以這公主和親也就沒有用武之地,而且唐漢和親,那是從開國時期就有的,但是明朝外患在初期就被消滅了,久而久之自然就沒有了公主和親這一概念了!

    後宮干政就從朱元璋初期說吧,馬皇后知書達禮,溫溫賢惠,可以說一路走來是最瞭解朱元璋的為人了,所以二人朝廷的事馬皇后一般不參與,但是後宮的事朱元璋也不能參與,只是偶爾朱元璋決定錯誤的時候,那些生死之臣才敢請馬皇后出面,馬皇后雖不插手朝局,但是隻要是為了大明王朝,自然這枕頭風和直言相諫,也讓朱元璋在某些時候又想到了昔日郭子興時期,自己在馬皇后面前總是低那麼一點點,這也造就了後期朱元璋與馬皇后關係並不是太好的願意,特別是在藍玉、劉伯溫之事後,二人更是形同陌路,但是馬皇后也為明朝後人塑造了一個皇后得完美形象,而明朝後人都是喜歡效仿前人的,有了這馬皇后,自然也就紛紛效仿,也就沒有了明面上的後宮干政的尷尬局面了!

    相比看過大明王朝1956的人應該也很清楚吧,太子妃明面是不幹政,但是一旦聽到太子與臣下那不公平的決定,自然也就開口說話了,溫文如水,這都是與昔日的馬皇后何其相似,所以作為皇帝的後宮自古以來沒有不幹政的,只不過是明面上還是暗地裡,當然還有皇帝本人的主見,只不過明朝有了馬皇后這根標杆,自然都朝著標杆努力,所以說開國的第一任皇后的所作所為還是很重要的!而且又有洪武祖訓在,自然也就杜絕了明面上的後宮干政!!!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漢朝和唐朝夠不夠強大?

    漢、唐是中國古代歷史最輝煌的時代,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強者。而這兩個朝代都曾經有過和親,有過女性政治家。

    連女人都懂得為了穩固自己家族的江山社稷,為護佑自己國家的人民做出奉獻。所以說,劉、李這兩支皇族是真正的貴族,而不是某個皇族那樣,子孫們個個都是文不能治,武不能戰,智不足商,力不足農,靠吸血寄生而存在的窩囊廢。

    和親就意味著弱小嗎?女人參與政治就尷尬嗎?

    看看同時代的歐洲,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俄羅斯、西班牙、俄羅斯、奧匈帝國,他們夠不夠強大?他們也和親,他們的女人也參與政治,他們的王室成員都是真正的貴族。

    因為真正的貴族精神意味著:要有責任感,要懂得奉獻,要敢於為了家族榮譽和國家信仰而戰鬥。

    真以為開個跑車,喝個八二年的拉菲就是貴族了?

    棟樑和蛀蟲是有區別的,他們的祖先教育後代的方式完全不同。

    歐洲有這麼一句話大家都知道:需要三代的培養才能教育出一個真正的貴族。

    連續三代,是教你怎麼用刀叉吃西餐嗎?怎麼去辨別八二年的拉菲嗎?是教你怎樣去吸血和嚼骨頭嗎?

    不是,是連續三代灌輸一種思想――責任感。

    這和朱明王朝區別大了。明朝用了十八代去教育子孫們如何寄生、蛀空、吸血和嚼盡骨髓,如果將數百萬平方公里,近億民眾的國家吃垮喝盡,如何將大好江山拱手葬送。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皇族,怎麼可能有和親?怎麼可能讓女性參與政治?

    所以就弱。難道不弱嗎?

    看看漢朝所面臨的敵人――如日中天的匈奴。翻開歷史圖冊,看一下匈奴的體量,那是相當龐大的。漢朝能忍辱負重,勵精圖治,最終將匈奴驅逐到歐洲去,那是那麼牛的功業。

    看看唐朝所面臨的敵人――強盛期的突厥、強盛期的吐蕃、強盛期的回紇,就在這種形勢下,唐太宗能當了“天可汗”,和親就是唐太宗搞的,你敢說唐太宗窩囊、尷尬?武則天就當女皇了,你敢說武則天不比明朝哪一個皇帝強?

    即使熊包肉頭如宋朝,看看他周邊的敵人:大遼、西夏、金、元、吐蕃。就是在這強者林立的時代,也撐了二百多年。而且,在最虛弱的時候,人家宋朝也是曾經打過勝仗的,贏過遼、贏過西夏、贏過金、還贏過蒙古。

    而明朝呢?周邊那些稍微強些的敵人都被前朝――大元,掃滅殆盡了。

    有人說是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真搞笑,說這話朱元璋自己都不同意,翻開書,當順帝退出大都,元朝覆滅之前,朱元璋和元軍打過幾仗?殲滅了幾個敵人?

    想給朱元璋是增添功勞,得算上征伐北元。

    那北元還算不算是元朝了呢?這就是明粉最怵頭的事情,糾結、矛盾、悲哀、痛不欲生。

    如果北元不算元朝,那推翻正統元朝就沒有他朱元璋多少功勞,他打自己人挺起勁,打元朝可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戰績。

    如果北元也算元朝,那更慘,朱元璋根本就沒有滅掉元朝,元朝是被清朝滅掉的。

    即使是這樣殘破的北元,天天內鬥,一盤散沙,也壓得明朝二百多年都喘不過氣來。

    當女真崛起的時候,明朝就更慘了,被摁在地上摩擦揉搓,毫無半分還手之力。

    有些所謂的語句換個角度看,沒什麼值得吹噓的。

    天子守國門――北方邊患始終解決不了,領土只在長城以內,極度內斂型的王朝。

    君王死社稷――連扛著鋤頭、耙子的農民都打不過。

    不納款――窮,拿不出錢來。想和皇太極談和,沒錢。想撫慰李自成,也沒錢。

    不和親――皇室子孫毫無責任感,朱家蛀蟲們沒有一丁點貢獻。

    不割地――全都白送了。

  • 5 # 龍場道人

    未出現公主和親的主要原因不是明朝多有骨氣,而是和親的話其政權的合法性將受到質疑;後宮未乾政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的後宮無實力干政,同時受到多方勢力的制約。

    未出現公主和親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所打的旗號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裡有強烈的民族主義的情緒,這句口號也就成為了明朝建立的基石之一。假如後期由於蒙古這些外族和親,實行用女人換和平,其政權的合法性會受到嚴重質疑。再者明朝前期國家武力強大,最大的對手北元被胖揍的找不到北,和親政策也就用不上,中期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這種屈辱的歷史,使得明朝對外族更是充滿仇恨,和親更是不可能,後期雖國力衰弱,但是國家上下已經形成了不和親共識,假如誰提出和親,天下將共擊之。

    後宮未乾政

    明朝的朱元璋留下祖訓,後宮和宦官不得干政,其實這並不是後宮不能幹政的主要原因。其實我們想想,這裡說宦官不能幹政,到最後宦官勢力成為明朝三大政治勢力之一,同時明朝的後面出現的三大案,那一個不是跟後宮有關係。所以說明朝後宮干政了,只是沒有掀起多大風浪。

    首先明朝的後宮無強大的外戚支援。這裡跟明朝的選妃制度相關,明朝只是在良戶家中選擇女子,規避了權貴家族的女子,這樣避免出現勢力強大的外戚。

    再者明朝朝廷中後期一直是三大勢力的角逐-皇帝,大臣,宦官。這裡後宮想要在這個權力的鍋中分一杯羹,就會受到這三大勢力的打擊。從後面的三大案中的梃擊案,就可以看出來,鄭貴妃想冊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即使得到了皇帝的支援,在大臣的反擊下還是未能成功。

  • 6 # 素顏歷史

    明粉有一句霸氣宣言:“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先不說這種做法是否可取,他確實反應出了明朝的對外政策和統治者偏執的性格。

    和親是中原王朝籠絡異族的最常規手段,明朝建都北京,天子直接受到北元,瓦刺,韃靼,女真等遊牧民族的威脅。但是終其一朝也沒出現和親的記錄,明朝為什麼不願意花小錢辦大事呢?

    首先,他事關明朝的合法性。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分地權”的政治綱領,其實就是化用的朱元璋的口號“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明朝靠推翻元朝而立國,他怎麼會去和一個與自己互斥的政權和親呢?

    第二,國家實力決定。元朝後期內部分崩離析,被明軍趕出了中原,開國將軍藍玉甚至多次深入大漠,尋求殲滅北元主力的機會。即使到了朱棣執政,還有事沒事御駕親征打打北元殘餘勢力。此時的明朝國力強盛,沒有必要和親。

    第三,明朝被道德主義高調綁架。明朝形成了龐大的文官體系,沒有一個朝代的文官如此極端。他們以辱罵皇帝為己任,以被處罰為榮耀。在他們看來與北方政權談判都是屈辱,更何況是和親。到了明朝衰弱之時,皇帝也怕被這些道德標兵們猛批一頓,自然不敢提和親之事。每年都要耗費巨大的開支來維護邊疆安全,其實他維護的只是帝國的面子而已。

    第四,迎娶明朝公主得到的政治利益有限。對遊牧民族來說,和親無非是想在部落鬥爭中獲得明王朝的支援。但是明朝有特殊規定,公主不得嫁於官宦子弟,這就避免了聯姻造成大權旁落。和親影響有限,也打擊了外藩勢力的積極性。這樣異姓也難以靠傍上公主形成氣候,對防止後宮干政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朱元璋吸取歷代經驗,為了防範外戚勢力,立下了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而且明朝的妃子大多來自民間,受教育水平較低,缺乏治國理政的經驗。

    明朝廢除了丞相,將權力集於皇帝一人,再加上極力打擊外戚,確實達到了後宮不幹政的目的,但同時也出現了皇帝不幹政的現象,萬曆皇帝竟數十年不上早朝。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太監長期把持朝綱,明朝出現了史上最嚴重的宦官干政,他們的危害比後宮干政要輕嗎?

    阿克頓勳爵曾說:權力產生腐敗,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什麼樣的制度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明朝未能解決一人治天下的困境,就無法實現權力的合理分配。明末思想家黃宗羲提出瞭解決之道:民為主,君為客,還政於民。但當時的中國並不存在產生這種民主制度的土壤。

  • 7 # 景東影業

    因為大明是文官政治,朱元璋的一系列制度設計,杜絕了女人政治、外戚政治、宦官專政、武人政治、勳貴政治、宗室干政。

  • 8 # 不以成敗論江山

    先說不和親,首先,明朝經過太祖成祖兩代,已經將北元政權徹底摧毀,在明朝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蒙古始終處於分裂狀態,這種分裂狀態一直到清乾隆年間才徹底結束,雖然瓦剌也成多次給京師帶來威脅,甚至兵臨城下,就連皇帝都被俘虜了,但明朝的綜合國力仍強於蒙古。到了明朝中後期,蒙古韃靼部索性在宣府,大同等邊防重鎮與明朝互市,畢竟戰爭受害的是雙方,誰又願意為了一個臉盆去和明朝玩命呢!

    其次明朝末年女真興起後建立滿洲,和明朝打了幾十年長城,八旗鐵騎也是五進五出,蒙古和北韓都被大清吃掉了,直到李自成起來鬧事,大清才在吳三桂的協助下平定天下的!

    好了以上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明朝的實力一直很強,在明朝周邊沒有任何一個政權,對明朝具有壓倒性優勢,第二,從朱棣鬧事到李自成鬧事的兩百多年間,明朝內部基本安定,一個穩定的內部環境,和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成就了明朝的強大!

    在這一點上明朝的皇帝比漢初的天子要幸運的多,明朝的女人也比漢朝女人幸福的多!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沒用外戚專權。明朝沒有經歷勳臣割據(勳臣都被老朱殺光了)宗藩割據勢力也在朱棣鬧事以後被繼任者朱棣基本給遮蔽了,明朝的朝臣勢力的確很大從而出現了很多名臣,可是聰明的皇帝們又搞起了個太監集團與其掣肘!明朝始終也沒有,給外戚勢力發展的空間與時間。明朝自建立到滅亡最高權利始終掌握在皇帝手裡!

    可惜的是明朝的皇帝沒用利用這些優勢條件,開疆拓土將明朝的鼎盛發揚開來,成祖以後的帝王只知享樂,再也沒有出現一個像永樂一樣雄才大略的皇帝!

  • 9 # 陸棄

    公主不和親和後宮不幹政是兩回事。

    後宮不得干政,是朱元璋建國時定下的規矩,這也是朱元璋吸取幾個朝代後宮干政的教訓,給子孫後代定下的祖訓,不得違反。明朝皇帝都牢記洪武皇帝的祖訓,對於後宮、外戚干政十分防犯,不給後宮干政機會,所以終明一朝,後宮沒有出現干政的情況。

    雖然明朝沒有出現後宮干政的嚴重情況,但明朝最厲害的是太監干政,劉瑾和魏忠賢,就是最著名的兩個太監,魏忠賢都九千歲了,對於朝政的干涉是十分厲害的。而魏忠賢的地位上升,就是因為依靠客氏。明朝的後宮沒有直接干政,但也間接干政了。只不過沒有形成巨大的後宮勢力,將明朝改朝換代罷了。

    至於明朝沒有出現公主和親,是因為明朝從元朝得國,而明朝最大的外患勢力,就是北元。明朝一直是壓著北元打的,怎麼會跟北元和親。另外一點不可否認的是,明朝的皇帝是有骨氣的,即便是明英宗被俘,也沒有象宋徽宗那樣丟人,最後還被送回來了。“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成為明朝皇帝的一大特點。

  • 10 # 小川說史

    一、嚴格的制度和優秀的榜樣造就了明朝300年沒有後宮干政的局面

    歷朝歷代,哪怕強如漢、唐都難以避免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的局面,為何明朝能夠保持300年來沒有後宮干政的局面出現,原因就在於從太祖朱元璋開始就規定明朝皇帝選擇后妃一律從民間良家女子中選取,不得與朝中勳貴大臣結親,雖然朱元璋自己就帶頭違反了規定,但是他的子孫後代都嚴格的執行了他的這條規定,由於妃嬪、皇后大都來自民間或是中下層官員的家庭,這就導致明朝後宮沒有強大的家室背景,他們的興衰榮辱全要依靠皇帝,自然也不能對朝政造成很大的影響。

    明朝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和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皇后這兩個人本身地位就非常崇高,加上他們兩個人在做皇后期間一直嚴於律己,教導后妃恪守後宮不幹政的制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不但干政,而且有左右朝政的能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明朝的皇后無不以這兩人為目標,所以在制度和榜樣的雙重約束下明朝自然就很難出現後宮干政的局面了。

    明朝唯一的一次後宮干政,是明神宗的母親李太后。當時由於明神宗萬曆皇帝即位的時候只有10歲,李太后、馮寶、張居正共同輔政,這時的李太后可以說代行了一部分的皇權,但是隨著萬曆的長大,李太后變轉到了幕後,不在過問正事了。

    二、明朝和蒙古的地位決定了和親是不可能的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被朱元璋推翻的對於朱元璋來說對蒙古本身就有一種優越感,對於蒙古人來說在心裡對明朝本身就充滿了仇恨,所以雙方在感情上都是無法接受的。再加上明朝初年,朱元璋、朱棣對蒙古的征伐,使得蒙古對明朝已經夠不上威脅,明朝就更沒有必要和親了。明朝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國勢大幅下降,蒙古人重新崛起,屢次扣邊,明朝依然沒有和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明朝士大夫群體的戰鬥力實在太強,如果皇帝在舊仇未去,又添新恨的基礎上,同意和蒙古和親、談判,那麼明朝皇帝很可能被是大夫的口水淹死,即使到了明末,明朝局勢形如累卵之時,崇禎和清朝談判還有偷偷摸摸,深怕別人知道。在談判事件暴露之後,崇禎因為不想面對群臣的責問,把鍋直接甩給了兵部尚書,自己當起了甩鍋俠。

    所以明朝之所以不和親,很大的原因在於,明朝初期國力強盛,能夠對蒙古形成碾壓之勢,完全沒有和親的必要。後期雖然國勢衰減,但由於種種內因也促使明朝不能和親的尷尬境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域怎麼打BOOS才爆的多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