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和荀子不是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社會本位論者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符合社會準則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會化,保證社會生活的穩定與延續;在他們看來,社會價值高於個人價值,個人的存在與發展依賴並從屬於社會,評價教育的價值只能以其對社會的效益來衡量。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有涂爾幹、那託普、凱興斯泰納等。孔子和荀子都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人是為社會服務的,而不是社會為人服務。二、簡介: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2、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華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一、孔子和荀子不是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社會本位論者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符合社會準則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會化,保證社會生活的穩定與延續;在他們看來,社會價值高於個人價值,個人的存在與發展依賴並從屬於社會,評價教育的價值只能以其對社會的效益來衡量。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有涂爾幹、那託普、凱興斯泰納等。孔子和荀子都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人是為社會服務的,而不是社會為人服務。二、簡介: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2、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華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