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二戰德國在東歐所向披靡殲滅蘇聯無數軍隊,贏了很多戰役,卻輸了一次斯大林格勒就開始節節敗退了?
9
回覆列表
  • 1 # 李渝泉1

    二戰德軍戰敗,並不是因為德軍本身不行的問題,恰恰相反,德軍實力強大,裝備精良,軍事理念先進,兵員素質很高。然而,德軍最終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在於德軍的最高領導、德國的統治者希特勒身上,正所謂興也希特勒,亡也希特勒。德軍失敗我考慮有這麼幾條原因:第一,希特勒瘋狂侵略、吞併世界的理念,這是他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與世界為敵,造成必然犯兩面作戰的錯誤結果。第二,與同盟國相比,德意日軸心國在綜合國力、軍事實力、戰略資源等方面和美蘇英中等同盟國有相當的差距,最後因各種資源短缺而難以支撐消耗劇烈的長期戰爭。第三,德軍是希特勒手裡的戰爭工具,儘管德軍中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希特勒的領導錯誤,也做了一些微弱的抗爭,但終究還是整體服從和效命於希特勒的錯誤,沒有做到有效的抗爭,自願不自願的走向滅亡之路。第四,因為希特勒發動的是侵略戰爭,搞的是種族清洗和屠殺,喪失人心,因此他靠強大的軍隊只能征服一時,得勝一時,卻得不到長久,征服不了民心,必然遭到被侵略國家的反抗和反擊,希特勒和他的德軍最後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 2 # 毒家精選

    從純軍事層面來看

    二戰德國空軍是一支典型的跛腿空軍,說漂亮點,就是一支戰術空軍,除了對抗對方空軍,它的最大任務就是支援地面作戰,沒有B17那樣的四引擎轟炸機,也就是缺乏戰略空軍,這也是德國在不列顛空戰中失利的最大因素。而在東線作戰中,甚至都沒有幾架飛機能飛臨莫斯科上空扔下炸彈,在對列寧格勒長達數年的圍困中,也無法徹底切斷它與外界的聯絡。而它的戰術空軍在後期純粹淪為一支國土防空軍(西線),在與美國戰略轟炸機的生死較量中被徹底打斷脊骨。

    二戰德國海軍甚至比空軍更加畸形,純粹就是一支潛艇部隊,玩過星際的都知道,一支單兵種部隊實在是太容易被針對了,所以它剛剛在1943年5月達到了輝煌的巔峰後,就立刻急轉直下,被盟軍的海空立體化反潛力量按在水裡摩擦,毫無還手之力。德國的水面部隊在攻打挪威時就損失慘重,而在俾斯麥沉沒後,更是全部躲進峽灣,終日受到英軍飛機騷擾,惶惶不可終日。

    二戰德國陸軍的機械化程度遠沒有人們以為的那麼高,主要還使用馬拉的大炮,在戰爭前期單兵交通工具以腳踏車為主。被神話的裝甲部隊單論質量遠趕不上蘇聯的t34和kv,後期更是走上了虎豹動物園的邪路。真正決定德國坦克部隊效率的是從戰前一直使用到戰後的4號,但也只能做到與蘇軍互爆而已。

    二戰德國的情報部門更是被西方盟國完爆的存在(不要被市面上各種描寫德國情報機關的書籍給矇蔽了),而對東方紅色帝國,它根本就插不進半隻腳。德國情報機關在二戰中最大的勝利居然是以施倫堡領導的黨衛軍情報部吞併了卡納里斯領銜的國防軍情報部。

    希特勒上臺後,二戰前夕,箭在弦上,不發就崩潰。

    1.向西打,不打蘇聯,true end被英美幹掉,後方被毛子收割。good end和英美和談,保留部分收益成為反共前線。

    2.向東打,不打英法ture end 1 被毛子幹掉,後方被英法收割,true end 2 和毛子僵持,爆發共產革命。

    3.向北向南打,true end 引起英法美蘇關注,蘇聯完成整備,英法強硬派上臺,瓜分德國利益。

    4.不打,經濟崩潰:1.希特勒下臺,接受美國/蘇聯條件成為其代理人。2.爆發內戰打爛重建,成為歐洲國家經濟復甦的契機。3.爆發革命,蘇聯進駐柏林,成為共產主義橋頭堡。

    5.恕我駑鈍,除了全力投入核武器研究,製造核武器換取世界形式變化,看不出二戰前夕希特勒式的政權還有好的辦法。

    二戰前所有資本主義工業國都面臨極大的經濟問題,德國是承受經濟問題能力最弱的一個,不打只能死,其意識形態不能整合佔領區,也不能使其脫離危機,而他的地理位置使得無論怎麼打都會引發大國反對。

    納粹政權反智反人類的本質。

    如果納粹不反智,那麼那兩顆原子彈很有可能會落在華盛頓和莫斯科。

    反人類是納粹政權失敗的根本原因。

    有些人覺得力量能夠征服一切,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是給小孩子講的道理,其實不然。

    因為所謂正義背後代表著大多數人類的利益,納粹反人類的本性不是簡單的邪惡,而是違背了大多數人類的利益。

    結果就是同時惹到了姓社姓資的各位大爺,被群毆的死無葬身之地。

    納粹政權下的德國無論有多麼強大。就算真的把原子彈扔在了莫斯科和華盛頓;就算真的擁有了碾壓級的綜合國力和武裝力量,戰術戰略思維;就算真正的一統全球,征服世界;就算能造出一發就能毀滅一顆行星的武裝空間站一統銀河系……

    只要納粹政權反人類的本質沒有變,還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一定有人會站出來打倒它。

  • 3 # 飛翔的歷史

    一個事情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同時一個事情失敗的原因也有很多。德國失敗是指德國後期被蘇聯,美國,英國等國家聯合擊敗。而前期那個不可一世,百戰百勝的德軍到最後被全世界聯合打敗,確實讓人覺得應該思考:

    1,自身實力的不足。德國在整個二戰期間,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對抗者整個歐美髮達國家,從國民生產總值,工業體系能力,人口基數,戰爭潛力,土地面積和盟國相比都是顯得比較渺小。就算佔領了歐洲的大半個部分,但是和美國蘇聯這樣的變態超級大國相比顯得還是能力不足,更何況德國是同時對付這兩個國家。

    2,戰略上的失誤。德國在向世界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失誤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在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時候沒有及時追擊消滅英法聯軍的火苗。在蘇德戰場上沒有預備好過冬的棉衣,妄想迅速決戰佔領蘇聯,結果流產計劃。在七月份的時候已經進攻到距離莫斯科只有600公里的斯莫倫斯克,希特勒卻讓這一集團軍停止行動,立刻支援基輔。還有盟軍進行霸王行動的時候,希特勒對於盟軍主攻方向和登陸戰場地點判斷失誤,最終導致盟軍的軍隊能夠大片大片的開到歐洲戰場,為希特勒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3,隊友太坑。德國的主要隊友是日本和義大利。義大利這個國家的戰鬥力非常的弱,拿下一個衣索比亞也費老大的勁,在英國和義大利的北非戰場也經常是以多敗少,上萬的人被人家幾千人俘虜。在戰爭的後期,英國和美國也是挑義大利這個薄弱鏈條下手,佔領的義大利,害的希特勒還派軍隊去守住義大利的北部。日本這個國家的戰鬥力也算還行,就是腦子不怎麼好使,發動珍珠港的偷襲,徹底惹惱了美國,迫使其加入,使得盟軍這邊的天平嚴重傾斜。

    所以說,從根本上來講,希特勒的納粹德國是同全世界為戰。他如果說不失敗的話,那就只有一條,就是每戰必勝,然而我們都知道戰爭是不可能這樣的。所以到了戰爭後期,納粹德國是被盟軍的絕對實力索碾壓,不管是誰來了都無可奈何。

  • 4 # 銳不可當1799

    戰略上還是存在失誤,最大的失誤當然是進攻蘇聯,應當集中精力對付英國。其次,不應該與日本結盟。在敦刻爾克,既然與英國處於交戰狀態,就不應該猶豫,應當集中兵力全殲打算撤退的英法聯軍。佔領法國後,對英國應當有一個整體判斷。英國是老牌強國,不容易輕易取勝,背後還有美國支援。對自己的資源應有的一個清醒認識,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戰略物資,主要是石油。對英作戰重點在什麼方向,希特勒選擇直接進攻英國本土,主要是海空軍。在陸上,其實也可考慮利用擊敗英法聯軍的坦克部隊提前實施沙漠之狐行動,從北非摩洛哥南下,奪取北非油田,而不是急於進攻蘇聯。那時力量還沒有分散,隆美爾取勝的機會很大。肅清北非的英軍後,地中海就成了內海。利用沿岸基地,對活躍在地中海的英軍艦隊,以潛艇飛機為主進行圍剿,避免了義大利海軍的覆滅,切斷英國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沿線的物質補給。利用土耳其、保加利亞等盟友的力量向中東方向進發,也許能夠發現油田,將兵力深入到蘇聯的南部,威脅巴庫油田,對蘇聯形成合圍,相信蘇聯也不敢輕舉妄動。

    對英國本土,重點是找到雷達基地並予以摧毀,而不是轟炸城市。如果能把雷達基地大部摧毀,便能夠取得空中優勢,可一舉消滅英國本土的空軍力量。然後,利用飛機潛艇艦艇獵殺英國艦隊。這樣,有可能擊敗英國。

    如果能夠擊敗英國,在中東發現了石油,按照希特勒的個性,還是要進攻蘇聯。那樣已經可以從西南兩個方向合圍,斯大林恐怕很難應付。失去了英國,美國也很難對德進攻。

    不過,歷史沒有如果,只會按照它的自身規律去發展。

  • 5 # 水殿風來暗香滿701

    德國納粹黨,全名: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重點是德國全民服從納粹黨的意志,聽納粹黨話,跟納粹黨走。

    一戰凡爾賽條約,支解德國,英,法貪的無厭,索賠1300多億金馬克,德華人民被壓榨的,飢不果腹,元首一呼,萬眾一心。納粹黨粉墨登場,少兒加入少年團,青年加入衝鋒隊,成年人爭先恐後入黨。為了德意志的生存,復仇之路,人人自危。

    納粹立黨,不為復興,而為復仇,這是敗因之一。

    細節決定成敗。據說挪威重水廠,情報洩密,遭盟軍炸燬,不然,核武器成功了,歷史可能改寫。

    所謂正義必勝,不足為論。蒙元滅宋,蒙元西征,殺的十室九空,裹屍踏馬,血流漂杵。照樣贏的百年江山,日本侵華,殺的南京幾無嚼類。還真沒招對付。

    最後,不是美國發戰爭財,賺的撐著難受,為了消消食,加入盟軍,所謂勝敗,難講。

  • 6 # 華客卿

    二戰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主要有戰略方面的重大失誤、交了兩個豬隊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家實力有限四大因素。

    第一,戰略方面的重大失誤

    ①沒有將閃電戰進行到底,敦刻爾克會戰放走進30萬英法聯軍,為後續英法反抗積累了精英力量。

    ②沒有在擊敗英國後,才開始進攻蘇聯,導致兩線作戰。

    第二,交友不慎,被兩個豬隊友坑慘

    ①義大利

    想起義大利軍隊,我只能想起義大利麵條,論戰鬥力真的拖德國的戰鬥力,大多數都是德國軍隊為其擦屁股。

    ②日本

    日本的武器與英美相比裝備一般,貴在悍不畏死之勇氣,戰鬥力沒得說。關鍵時刻,日本沒有選擇北進蘇聯,而是選擇與英國、美國為敵。

    日本偷襲珍珠港,徹底激怒了美國,從此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加入了戰爭,威力可想而知。源源不斷的武器裝備輸送向英國、蘇聯、中國,加上美帝1000萬的軍隊,可想而知,不久之後便把戰爭的整個局勢向盟軍的方向發展。美軍參戰,在僅僅的不到一個月時間內,就炸燬了德軍的5000架戰鬥機,德軍損失如此慘重,也是導致它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的參戰,預示著德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三、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二戰的爆發,實際上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後進的德國、日本、義大利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但是這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不允許的。

    但是當戰爭發展到第三國家第三世界,戰爭就有了民族解放的性質。二戰中亞非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與二戰結合在一起,導致軸心國的敵人越來越多,逐漸力不從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德國失敗的重要原因。

    四、國家實力有限

    二戰的軸心國,本身作為侵略者,與全世界反抗力量相比,屬於實力較弱一方。但是在戰爭初期是屬於實力較強的一方,經不起持久戰。

    但是德國沒能將閃電戰進行到底,沒有力求速戰速決;同時竟然東西線同時作戰,必定會超過國力極限,盛極而衰。

  • 7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大多數人都認為諾曼底登陸的順利源於同盟國的強大。卻很少有人知道,希特勒為了防範他們開闢第二戰場,甚至修改了戰術思想和武器設計理念。

    如果說二戰爆發的頭兩年,德軍橫掃歐洲,入侵蘇聯,這些一定歸功於以輕型快速的裝甲叢集為特色的閃擊作戰;如果說閃擊戰術逐漸消失,變得行動緩慢,幾乎喪失機動性,那一定歸咎於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尤其是1944年,他更是要打造“大西洋壁壘”,由進攻轉為防禦。

    這些戰術思想的變化離不開他對戰略上的調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兩年,他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避開消耗戰,一直推行閃擊戰。在三個方向上集中三個集團軍群入侵蘇聯,結果一場大雪,阻滯了閃擊戰的鋒芒。第二年再次用閃電戰攻擊斯大林格勒,只不過規模減小到一個戰場一個集團軍群。結果,一場大雪襲來,閃擊戰又一次以慘敗告終。庫爾斯克戰役之後,試圖以軍事方式打敗莫斯科的幻想徹底破滅了。

    當下,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德國的戰線拉得太長。雖然他曾多次批評一戰中同時進行兩個戰場的戰爭,而如今他要面對的卻是三個戰場的戰爭。在東線,他們擁有2000多公里防線;地中海方向防守一條大約3000公里的戰線;在西線,更是要防守長達6000公里的海岸線。

    更讓他想不到是,由於對美宣戰,使得英美蘇結成同盟。按他的想法,兩個意識形態互為敵人,世界觀截然不同的陣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走到一起。殊不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然,這還要“感謝”他,沒有他的“幫助”,同盟國的實力不可能這麼壯大。

    現在,讓希特勒為難的是,一方面,所佔領的領土已經超過了他們能保衛的能力;另一方面,吃到肚子裡的東西怎麼好倒出來呢?他堅持要捍衛每一寸佔領的土地。為此,德軍開始徵召大量的僕從國軍隊以及國內學齡青年和上了年紀的人,用這些拼湊起來的部隊來加強防禦。

    那他為什麼把防守的重點從東線轉向西線?

    首先,他對納粹德軍的戰鬥力依然保持堅信態度,認為他們是天下最優秀的部隊。雖然在蘇聯失利,但都是因為客觀原因(冬天)導致,其戰鬥精神和戰鬥素養依然強悍,依然具有將蘇軍滅亡的實力。

    實力需要更多的武器裝備來保證,而這些都來自於國內和法國等西歐國家的工廠。因此,一旦對手踏入法國大陸,不但要面臨兩線夾擊的威脅,而且大後方的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必須將對手攔在英吉利海峽。

    其次,儘管他們在蘇聯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但東線廣闊的空間作為戰略縱深,仍有許多回旋餘地,大不了就是失去所佔的領土;而西線卻沒有多少迴旋餘地,一旦丟失,後方物資裝備的生產受到威脅,德軍必敗無疑。

    這是因為,東方的前線離柏林有2000多公里,而在西方,從前線到魯爾地區的距離是500公里,到柏林是1000公里。也就是說,如果英美登陸成功,一定會對他們的工業中心——魯爾地區造成直接的威脅。

    如果蘇軍進攻成功,佔領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失去了這些地區重要的戰略物資,但對德國的影響力來說,並不是決定性的。而如果美軍佔領了魯爾地區,則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如果說,當初放棄入侵英格蘭的“海獅計劃”,突然發動對蘇聯的進攻,一定是是為了獲取豐富的戰略物資;而如今,同樣是為了保護的自己的戰略後方,不得不加強西線的軍事力量。

    德國加強防禦,遇到的問題就兩個字“短缺”。

    希特勒的預想,單從軍事角度來說,還是有些戰略眼光的。就在英美聯軍在西西里接連勝利的時候,德精銳部隊陸續部署到了法國。同時,以日益增長的規模,向西線輸送兵員與裝備。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現在除了不缺“歇斯底里”的吼叫,其他的如軍艦、飛機、兵員、大炮和坦克都短缺。雖然他們獲得了大量領土和資源,坦克和大炮的產量一直在增加,但要同時應付三個戰場,不足以彌補損失,早已讓他們的軍事實力捉襟見肘了。

    更可怕的是還有第4戰場——國內。日益強大的盟軍,不斷的空中打擊,已將德空軍從法國驅逐出去,並對其本土的轟炸不斷增強。雖然,轟炸並沒有對柏林的戰時生產起到決定性的限制,但還是迫使德空軍在自己的領空保衛城市,處於防禦的地位。

    空軍元帥戈林,向其彙報了新研製的噴氣式戰鬥機——ME-262型,它的飛行速度為每小時520英里,比盟軍最快的飛機時速還快120多英里。經過實戰檢驗,曾取得30:0的戰績。但是,截至盟軍登陸前,只生產了120架。於是,在法國及英吉利海峽上空,他們並沒有出現,只有很少的幾架螺旋槳飛機。

    海軍更是德國的弱項。拿得出手也就是曾讓盟軍損失慘重的U型潛艇,在聲吶和反潛技術的提高,U型潛艇的輝煌逐漸消失。更何況海峽的深度淺,不適合潛艇作業。所以,海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佈雷。

    沒有空軍和海軍的配合,“大西洋壁壘”就如同瞎子一般。

    擁有絕對制空權和制海權的盟軍,不但擁有空前的機動性和隱蔽性,還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戰役什麼地點什麼時間開始,他們說了算,而德華人卻無從知曉。於是,就造成了德軍在防守時就非常的盲目,他們不得不拉長戰線,覆蓋每一個能想象到的登陸點。

    在“霸王行動”開始前,他們能做到只是猜測和被動防禦。

  • 8 # 毒刺劍客

    第一,戰略錯誤,德國把戰爭節奏帶得太快,在掃平法國後,德軍已經達到了輝煌的巔峰,但此時英國還沒有搞定,北非戰場還沒有拿下,德國還有後顧之憂,但希特勒立即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最後導致德國始終需要重兵防守大西洋海岸,無法集中兵力進行對蘇戰爭。

    第二,過分任性,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受阻,此時德軍主力尚存,和蘇聯議和後德軍完全具備統治歐洲,繼續打壓英國的實力,而斯大林也曾考慮和德國議和,甚至考慮到印度組建流亡政府,此時如果希特勒積極促成議和,主動權是在德國手裡的,但希特勒堅持要滅亡蘇聯。但是後來德軍兵敗莫斯科,議和單位主動權轉到蘇聯手裡,此時德國想議和都不可能了,因為斯大林不幹了。

    第三,戰略錯誤,蘇聯廣袤的國土,決定了蘇聯是不會像歐洲其他國家那樣個把月就搞定的,但德軍統帥部過分樂觀,沒有看到蘇聯強大的戰爭潛力,在三路進攻蘇聯期間又幾次變更戰略方針,調整戰略重心,給了蘇聯踹息之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惠普印表機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