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嚴師說字

    漢字的形成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與西方的字母拼音文字有著本質的區別。漢字的造字遵循自己的理論體系,即“天人合一、多點透視、構形會意、借音補義、形聲相生、音義相轉”。利用西方的字母去拼音識字,丟失了漢字本身的造字理念,看起來是一種進步,實際是背棄道統,影響了中華文化的進步發展。如果這樣下去,“鴻鵠之志”讀錯的高階學者,也不僅是中國第一學府的執行長。喊的口號再響亮,讀音都不懂,意義就很難說了!就如天天喊“以人為本”,“人”在這裡的意思是什麼?,不懂“人”的讀音,你就不懂“人”的意義,“以人為本”就成了空話。漢字是音形義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體。破解漢字的意義不僅有形義,還有音意。

    一、拼音識字丟失了漢字“天人合一”的造字理念基礎

    漢字理論體系的形成,是建立在《易經》基礎之上的。《易經》是研究“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和發展的。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又是透過文字表現出來的。天計時(時間),地生物(物質),人認知(意識)。通俗的講:透過看天(日、月),看地(山、水),看人(男人和女人)多角度融合創造出來的,所以“天、地、人”這三個字都有人的存在。“天也是人,地也是人,人更是人”。可以總結漢字的造字理念為:天人合一、多點透視。天這個字有人的存在好理解,人上(古文上“二”)為天,人在天地間,地中有人怎麼理解呢?透過漢字八畫會意拓撲,你就會理解它“也”是男人和女人的結合,地可以生長萬物。漢字的形成也是“天人合一”的結果。“遠取諸物、近取者身”。把看到的自然現象與自身作比較,形成被大家共識的結果。

    女(尼乳切nǚ)從甲骨文看象一個斂手跪著的人形,頭上插一簪子,形態矜持端莊。楷書受兩漢禮教思想的影響,楷化為“女”。女是由折“”、撇“丿”和一橫“一”組成的字,女的筆畫釋義為:折“”表示女子具有曲線美,柔情似水;撇“丿”指示陰柔、女性、向內用力,這裡表示溫柔的女性;一橫“一”指示女出嫁要從一而終。讀音為尼(ní)和乳(rǔ)的切音(ní+rǔ),尼指女人身體柔軟,乳指女人有哺育功能。女作偏旁部首常表示“中空”,如樓、偃、屢等。女、婦、妻、母、妾,都是指女性,各有不同的指向。女指未嫁女性,嫁人後曰婦、曰妻、曰妾,生子後稱母。婦借“附”聲強調婦是隨夫的附屬身份;妻借“齊”聲強調妻子與丈夫齊同的身份,把家庭治理得整齊乾淨;妾借“怯”聲指示立在妻子一邊不敢說話的小老婆;母借“模”聲指示生下的孩子模樣像父母,母以子貴。

    尢 (又yóu 枉wāng)是尤的初文。從尢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是在手指上加了一橫,寓意手多一指。橫和撇“”在多數漢字中表示手,如有、友、左、右等中的“”都指手。是由“十”演變而來,“十”指手的的十個手指,借“拾”聲,說兩手相合,正十個手指。十變形為“”變形就增義,豎“丨”改撇“丿”說明手是做工用力的。“乚”指示一個多餘的彎曲的手指,尢為十指多一指,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手有六指的;尢後加點“丶”繁化為尤,用於區別尢,“丶”指示多出的那一指。尢和尤借“又”聲表示手多出、增加的的手指;尢借“枉”聲表示多餘的手指的彎曲之意,繁化為“尪”。後依據尤字造的“疣、魷”論證了手多指的結論。

    二、拼音識字違背了漢字“散點透視”的造字思維方式

    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東方人的思維理論“易經”基礎上的。易經的理論體系是立體的思維方式――天-時間、地-物質、人-意識,即“散點透視”,又叫“多點透視”;西方的哲學體系是平面的思維方式――物質和意識,即“單點透視”。漢字是多資訊的聚合體,是把“音、形、義”集於一身。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動聽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東西方人的思維有著本質的差異:1.東方人的思維特點:多點透視(散點透視),也就是從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從不同角度獲取的資訊,進行集中處理,如我們的國畫就是多角度看到的場景集中到一個平面上,所以,我們的國畫是一個“平面畫”;我們的漢字也是把音、形、義三方面的資訊集中表現一個字上,所以,我們怎麼才算認識字?就是不僅要還知道“人”讀“ren”;還要知道它是有男人和女人的組成,哪一劃代表女人?哪一劃代表男人?更重要的是明確人的意義是什麼?在天地人中人的意義是指人的意識。所以我們天天喊“以人為本”就會知道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2.西方人的思維特點:單點透視,就是善於從單角度看問題,西方畫是立體的,從不同角度看是不同的。英文的26個字母就是符號,沒有特定的意義,就像man可以翻譯為“人”,但“人”不可翻譯為“man”。同樣英文"goode"可以翻譯為“好”,但漢字“好”,由於語氣不同,就不能翻譯成“goode”。從語言角度來說,西方語言是直白的,東方語言是委婉的。

    三、拼音識字忽視了漢字“構形會意”的造字構形方法

    組成漢字的基本元素是漢字的八畫。漢字八畫有著特定的意義。就如同化學元素樣,組成物質的元素到目前為止,自然和合成的元素有118種。同種元素性質相同就是核電荷數相同,元素的性質和元素存在的狀態有關,同種元素不同的狀態性質不同,高價態和低價態性質不同。漢字八畫也是和化學元素性質類似。同種筆畫表現出來的物性是相同的。漢字筆畫最原始的意義,也就是本義,是建立在物理學的角度基礎上的,來描述物質形狀和運動特徵的。每個筆畫都有特定物理意義,不是隨意編制的。最初參照人的生長和發展規律來定義的。漢字八畫的理論基礎是《易經》,是人們對天地人研究的基礎上產生的。最原始的造字就是看天看地看自己,遠取諸物近取者身,最後用筆畫確定其表象,並引申其意義。八畫也有本義和演義(引申義)之分。

    力(耒耜切lì)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耒耜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力的筆畫釋義為:橫折彎鉤“”表示向內彎曲的臂膀,或者拉車拉犁時弓起的身體;“丿”指示向下向內用力,這裡指向自身方向用力。許慎的《說文解字》當時漢字還沒有筆畫定型,還是用古文字解釋,必然有他的侷限性。漢字楷化是質變過程,有的字的意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力借“耒(lei)耜(si)的切音(lei+si)”表示用耒耜耕作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

    又(右yòu)的甲骨文、金文、篆書都是象手向上抓東西之形。楷書為又,由橫折撇“フ”和捺“”結合的字。橫折撇“フ”表示手可彎曲握持,向內用力;捺“”表示可以向外用力。“又”的合意就是指手的靈活性,即可以向內用力,又可向外用力,還可彎曲握持東西。又和手的區別在於表現手的不同功能。借“右”聲來說明手分左右,呈對稱之形,右手優於左手。

    漢字的“形”指是漢字是一幅畫,有的還是一幅動態的畫面、動態的場景,如“仝(擬聲)”,這個圖畫就是眾人打夯的畫面;有的字還是長篇的歷史劇,如“水滸”中的“滸”,這個字就展示《水滸》這部名著的主題,以後會做具體分析。滸中“氵”指梁山泊;“訁”指說書,講故事;“午”是旗的省形“”和乾的合體,表示豎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扯旗造反。滸的隱喻為:說了有一夥人在水泊梁山扯旗造反的故事。

    每(美)是由生的省形“”和母會意而成的字。生“”中“丿”表示向下向內,這裡指植物活動的向下生根,或動物的下生;“一”表示某一個;母表示母親;字形會意為母親所生的某一個孩子。借“美”聲表示母親看自己生的孩子都是美的(俗話:媳婦都是別人的好,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每的本義為同一母親所生的某一個。

    四、拼音識字忽略了漢字“借音補義”的造字成音方法

    漢字的“音”就像一首動聽的歌,來源於自然界的擬音佔到80%左右,也即是說在漢字400多音節中,或者說有音調的1400多個音節中,80%是自然發出的聲音,模擬自然發聲的音,如“仝”讀音是模擬眾人一同夯地基的聲音,也就是打夯,夯落地發出的“嗵嗵”聲,這就是所有讀(tong)這個音的音源。解漢字必須具備兩把鑰匙,一把是“形”和另一把是“音”。必須用這兩把鑰匙,才可解開漢字“義”這把鎖,才能揭示漢字蘊含的自然、歷史、社會、科學的奧秘。眼(借音演) 眼的左旁是“目”,在《新華字典》中,目的解釋是“眼睛”。既然有了這個“目”為啥還要造個這個“眼”字?是先人故意給後人製造麻煩嗎?絕不是這樣!那是小看了我們古人的智慧。用“目”這個字來指示我們的“眼”時,我們的先輩發現“目”的有些功能不能完全表達出來,還有什麼功能不能表達出來呢?我們的眼睛看東西有距離的限制,太遠或太近都是看不清的,就是說目的視力是有限制的。就用“目”和“限”(省形)組成的一個新的字。造完這個字後,還發現眼睛還有的功能沒有體現出來?眼是心靈的窗戶,演示人的喜怒哀樂,最後借“演”聲來補充其意義。在《新華字典》中對“眼”描述是“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確切完善嗎?這樣解釋還是目是眼,眼是目,體現不出眼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只有用“眼”的字形和它的讀音“演”,才可以全面解釋這個“眼”字。有一定視力限制的,體現人的心理特徵的視覺器官。才是“眼”的確切定義。

    從拼音出現以前,古代的辭書字典是怎麼標音的呢?多少是其它同音字標註,或者用兩字相切進行標音,多數標註的字與本字意義關聯並不密切,甚至沒有多大的意義關聯,只是說明讀音罷了。《中華字通》是我見到的唯一一本對所有字進行讀音破解的字典,雖有個別字讀音來源說明有點牽強,多數還是很切合實際的。讓讀者認識到讀音來源的意義,明確“借音補義”的造字理論體系,例如“每”的讀音為什麼借“美”?從“每”的字形會意來說,“每”是同一母親所生的某一個孩子。從其讀音“美”來說明母親的心理狀況,也驗證了農村常掛在嘴邊的俗語:“XX都是別人的好,孩子都是自己的美(好)”。以及“美”借“眉”、“妹”借“昧”的讀音,都完善了字義。山的讀音是“石尖切”、才的讀音“存在切”等。這樣讀音來歷都補充了漢字的意義。漢字有“借音補義”的道理,應該利用這一理論,把漢字讀音相近的漢字進行關聯,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加深對漢字的理解。“東”借“動”音,讓學生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日出東方,萬物動長。“西”借“夕”聲,說明夕陽西下,鳥兒歸巢棲息。這樣學“東”知“動”,學“西”知“夕”。

    五、拼音識字割裂了漢字“形聲相生”的形音關聯過程

    漢字是有形聲相生的道理。也就是說漢字的字義是建立在形義和音意的基礎之上的。有形有聲是構成漢字的基本條件。有形無聲那是漢字的部件。透過漢字筆畫會意形成的獨體文,或者文文會意、文字會意形成的合體字,單純的字形會意只是字義的一部分,還要補充讀音的意義。形義和音意兩者缺一不可,相向而生。

    阿(我)是由阜的變形“阝(在左)”和可會意而成的字。“阝(在左)”表示山連山,大山負小山;可表示一人喊口號眾人相應,是哥、歌的初文。黃河中的“河”就是眾人相應,共同治理的水道。在“阿”中可以理解“河”的省形。阿的字形會意為山河、山川。借“我(音變a、e)”表示應答聲,在山川間喊話的的回聲。阿的本義人站在山川間喊話及其聽到的回聲。引申[ ā ]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親暱的意味,如阿大、阿寶、阿唐;2.用在某些親屬名稱的前面,如阿婆、阿爹、阿哥。[ ē ]1.迎合、偏袒,如阿附、阿諛、剛直不阿、阿其所好;2.大的丘陵,如崇阿;3.彎曲的地方,如山阿;4.指山東東阿,如阿膠;5.姓。

    俞(浴或育、術或疏)是由合的省形“亼”、月和刀的變形“刂”會意而成的字。合“亼”表示縫合在一起;月表示肉,這裡表示瘡傷的腐爛的壞肉;俞的字形會意為有手術刀割去腐爛的壞肉,將傷口縫合在一起到慢慢長合(癒合)。借“浴”聲表示縫合前要用藥水清洗傷口;借“育”聲表示傷口處慢慢長出新肉。借“術”聲表示俞為清除瘡傷的手術過程;借“疏”聲表示先將瘡中的膿疏通流出。俞的本義為割瘡到癒合(傷口新肉生長合在一起)的手術過程。

    渝(俞)是由水的變形“氵”和俞會意而成的字。水“氵”表示與水有關的水系;俞即標音又會意,表示割瘡和傷口癒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傷口處從流膿、流血到流水有個變化過程,以此為參照,表示水系有變渾濁的現象。渝的本義表示水系變渾濁的現象。引申改變(多指態度或感情)、變化:始終不渝、堅貞不渝。

    六、拼音識字暗蓋了漢字“音義相轉”的音義變化道理

    對讀音相近的字,意義相近。讓學生明確漢字有“音義相轉”的道理。克服利用拼音識字機械識字的弊端,增加學生的聯想記憶的能力。尤其是對多音字更容易辨別。如泊字形會意為水的白色貌相,借“潑”聲表示看到的潑出去的水對光的折射現象,水泊(潑)就從江河中流出的水,如潑出去的水,不能再返回江河,形成的水窪(湖水可以和江河的水互動)。借“波”聲表示波浪的貌相(白浪),風吹波浪,波浪靠岸隨機停止,如漂泊(波)、停泊(波)。還有差(叉、次、才的音變)是由倒八“丷”、“幹”和左會意而成的字。倒八“丷”表示分,這裡表示樹生長分叉;幹表示樹幹;左表示植物生長分叉左右不同。差的字形會意為樹幹分叉,左右生長速度不同,向陽的生長快,向陰的生長慢(現代研究發現,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植物會向著有Sunny的方向生長,因為植物胚芽頂端會分泌生長素,會運向背光的一側,促進該側加速生長,背光側生長比向光側快,背光側的加速生長會是其向向光側彎曲)。借“叉”聲表示植物生長分叉;借“次”表示植物生長分層次;借“才的音變”表示依據樹生長的差異,量才而用。

    七、拼音僅可以作為普通話推廣交流的工具

    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話為標準,而規定的讀音標準。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工具,不論是北京話、廣東話、閩南話,都是採用漢字作為記錄和傳播文化的工具。發音千差萬別,但記錄符號的文字是相同。這就是漢字特有的優點“包容性”。何況很多漢字的正音並非是現在以“北京話”為標準的讀音,如上學的“學”,正音應該讀“曉”,並非“穴”。裴的正音應該讀“皮”,並非“佩”。有的地方方言是我們漢文化的根基,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不可丟失地方方言。如讀音單一,就失去了漢字的最大優勢“包容性”!

  • 2 # 情未了158507209

    用拼音只能識別字音,不能識別字形和字義。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簡單地說,識字包含識別字形、識別字音和識別字義三個方面的內容。識別漢字,在用拼音識別字音後,還要根據漢字的造字方法識別字形和字義,才能真正識別漢字。根據漢字形成規律,形聲字帶有字音方面的一些資訊,拼音只能起輔助識別字音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金魚耐冷好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