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歐洲歷史進入了中世紀。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之上一個個日耳曼人國家興起。其實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一支支日耳曼蠻族就在匈人的戰略壓力下開始如潮水般湧入羅馬帝國境內: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在亞得里亞堡大敗羅馬軍隊並將率兵親征的羅馬皇帝瓦倫斯殺死。公元410年西哥特首領阿拉里克率眾攻破了號稱永不陷落的羅馬城,隨後西哥特人又向高盧和西班牙進軍並在這裡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公元406年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和阿蘭人一道湧入高盧,經過數年的劫掠後又進入西班牙。蘇維匯人佔據了今天的葡萄牙以及西班牙西北部;汪達爾人則和阿蘭人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439年汪達爾人佔領羅馬帝國在北非的首府迦太基,455年更是渡過地中海攻陷羅馬城。而西羅馬帝國的統治中心義大利本土則被東哥特僱傭軍控制,正是以公元476年東哥特僱傭軍首領廢黜西羅馬末代皇帝為標誌宣告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此後東哥特人在公元493年建立了統治義大利和西西里島的東哥特王國。除此之外勃艮第人、倫巴德人也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不過這些日耳曼國家大多如曇花一現,很快又歸於沉寂,相比之下法蘭克王國才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歷史舞臺的主角。

    法蘭克人原本生活在萊茵河東岸。自三世紀中葉開始法蘭克人就渡過萊茵河,侵襲羅馬帝國並向其境內移民,在其步步蠶食之下盧瓦爾河以北的高盧大部分地區被佔領。法蘭克內部四分五裂,若干部落各自為政,彼此獨立,各有各的首領。五世紀下半葉法蘭克諸部中逐漸形成兩大強勢力量:薩利昂法蘭克人、利普利安法蘭克人。481年薩利昂法蘭克人首領希爾代裡剋死後他年僅十五歲的兒子克洛維繼承首領之職,歷史上也將這一年作為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的開始。

    剛上臺的克洛維不得不面對“羅馬國王”西格里烏斯的威脅,西格里烏斯的父親原為羅馬帝國駐高盧的將軍,他於462年宣佈獨立,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並以蘇瓦松城為首都,建立了一個疆域包括法蘭西島、塞納河與盧瓦爾河之間地區的國家。486年克洛維聯合利普利安法蘭克人及定居於康佈雷的法蘭克人在蘇瓦松戰役中擊敗了西格里烏斯,攻佔法蘭西島,並移都巴黎,開始向南方展開軍事擴張。在軍事擴張的同時克洛維也使用政治聯姻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把妹妹嫁給狄奧多里克大帝,從而與東哥特人結盟。491年克洛維又在其領地以東的圖林根取得一系列勝利。此後克洛維在其他法蘭克部落的幫助下在曲爾皮希戰役中戰勝阿勒曼尼人。

    493年克洛維與勃艮第公主克洛蒂爾結婚,正是這次婚姻改變了法蘭克乃至後世整個歐洲歷史——當今世界最強勢的文明就是歐美基督教文明,儘管早在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時期就確立了基督教為國教,但入侵的日耳曼人起初並不信仰這一宗教,即使皈依了基督教的日耳曼部族絕大部分也是信奉的阿里烏斯教派,而這一教派被羅馬教會視為異端。克洛維恰恰就是一名阿里烏斯教派的信奉者,而克洛蒂爾則是羅馬教會的堅定信徒,於是就不斷給自己的異教丈夫吹枕邊風。克洛維則承諾道:“汝之上帝果真存在,就保佑寡人旗開得勝,到時寡人定率眾皈依”。結果沒多久克洛維真打了勝仗,於是他依約改宗。

    496年的一天蘭斯(今法國東北部城市,盛產香檳)的大街被圍得水洩不通,教士們、羅馬貴族們於道路兩邊鼓掌歡迎。大道中央行進著一支三千人的隊伍,為首一人在前後簇擁下進入大教堂,此人正是時年三十歲的克洛維。教堂中迎面擺著聖母瑪利亞的神像,大廳中間放著一個大盆,裡面盛著水。這是要進行克洛維的受洗儀式,他的三千名親兵也跟著洗了澡。儀式完畢,克洛維這個曾被看作是蠻族後裔之人正式皈依天主教。克洛維皈依羅馬教會的訊息很快傳遍歐洲,各地奉羅馬教會為正宗的教會皆欣喜不已,“天佑吾王”之聲此起彼伏。羅馬教皇阿那塔修斯二世更是在信中邀請克洛維成為教會的後盾、頂樑柱,教會也將全力支援他對異教徒的戰爭以作為回報。

    獲得教會支援的克洛維,卻與其他法蘭克部落日益疏遠,他的軍事地位也因此削弱。500年克洛維征服第戎,但未能征服勃艮第王國。507年在阿摩裡卡人的幫助下克洛維戰勝了圖盧茲的西哥特王國,將其趕往西班牙並趁機佔領了今阿基坦的大部分地區。翌年經圖爾的格列高利斡旋,東羅馬帝國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授予克洛維執政官稱號。事實上此時的克洛維已然由法蘭克部族的首領成為一名真正的君王,法蘭克已可以真真正正稱之為一個國家了。其實克洛維由部族首領向一國之君轉型的標誌性事件早在487年就已發生,後世將這一事件稱之為蘇瓦松花瓶事件。

    事情是這樣的:486年克洛維戰勝了西格里烏斯,戰後克洛維召集自己計程車兵在蘇瓦松城下分配戰利品。當時的法蘭克人正處於原始的部落民主制度向封建國家轉型的階段,按慣例首領只能和普通士兵一起以抽籤的方式取得屬於自己的戰利品。然而克洛維卻看中了一個花瓶,於是向戰士們請求:無論他有沒有抽到籤,他都能得到那口花瓶。類似之事如果發生在專制皇權國家根本就是無法想象的——整個國家都是君主的,何況區區一個花瓶,還會和人商量嗎?直接取走不就得了?然而克洛維不是一位專制帝王,他作為一位正由部族首領向帝王轉型的統治者還無法無視法蘭克人的慣例,這才上演了身為首領的他不惜降尊紆貴去請求自己的戰士這一幕。誰知一名士兵聞言後當即舉起自己手中的戰斧打碎了那個花瓶並說道:”除了你抽中的東西你不能帶走其他任何物品“。包括克洛維本人在內在場所有人都寂靜無言,因為他們知道這名士兵所言是符合法蘭克人的傳統的。次年克洛維召集自己計程車兵舉行閱兵式,當克洛維從部隊當中穿行檢閱時赫然瞧見了當日打碎花瓶的那名士兵,於是走到此人面前嚴厲斥責他軍容不整,隨即拔出戰斧劈碎了這名士兵的腦袋,然後對著屍體說道:”去年你就是這樣打碎花瓶的“。

    509年克洛維統一法蘭克各部,統一的法蘭克王國終於誕生。克洛維終於成為像東方的中國、波斯一樣的專制君主,與此同時他也倍感孤獨——自己的親人和當年一同起事的兄弟們一個個都去了天國,偶有幾個尚在人世的也因君臣身份已定而不敢在他面前敞開心扉,這時的克洛維才知道要坐在皇位上稱孤道寡就必須受得住這孤家寡人的寂寞。面對此情此景他不無感慨道:“寡人猶如香客獨活陌生人之中。寡人之親屬皆登天堂,如遇災難何人能救寡人於倒懸?”其實他大可不必感慨,因為僅僅兩年後他自己也去了天國,不知道那名被他打碎腦袋計程車兵是不是正拿著戰斧等著他。

    克洛維儘管強化了自己作為專制君主的個人權威,卻沒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央集權制度,於是在他死後他的四個兒子克洛塔爾、查理貝爾特、克洛多梅爾和提奧德里克瓜分了國土。後來克洛多梅爾在攻打勃艮第人時戰死,克洛塔爾見其妻甚是銷魂,就來了個霸王硬上弓,又與查理貝爾特瓜分了其領地,並殘忍殺害了他的兩個兒子以絕後患。這也不能怪他們心恨,從醫學上講:問題可能出在克洛維的遺傳基因上——有其父必有其子嘛。玩弄了一輩子陰謀詭計的克洛維無法料到自己身後國土分崩、子孫殘殺之事,如果他當真在天國注視著人間的一切不知又該作何感想?558年克洛塔爾吞併了其他兩個兄弟的領地,再度統一了法蘭克王國。三年後克洛塔爾的四個兒子又重新瓜分了國家。567年佔據巴黎地區的兒子死後無嗣,其領土被兄弟們三分殆盡。就這樣法蘭克王國在克洛維死後分崩離析,克洛維到底沒能重建一個像羅馬帝國一樣的國運昌盛的大帝國,更沒能成為歐洲的秦始皇使自己領地內的人民車同軌、書同文,相反封建制度從此在歐洲紮下了根。

    公元629年達戈貝爾特一世重新統一了在克洛維死後分崩離析的法蘭克王國,可達戈貝爾特一世依然沒擺脫當時盛行的封建采邑制度的束縛——他將法蘭克王國分成三個子王國:紐斯特里亞-勃艮第、阿基坦、奧斯特拉西亞。自己擔任紐斯特里亞-勃艮第的國王,兩個兒子統治另外兩個王國。不過達戈貝爾特一世沒能料到他死後他的子孫們終日聲色犬馬,貪圖享樂,殆於國事,逐漸淪為了貴族大臣手中的提線木偶,被世人稱為懶王。這一時期法蘭克王國的實權逐漸轉移到宮相手中。公元751年實際執掌法蘭克軍政大權的宮相丕平廢黜了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最後一代懶王,開創了加洛林王朝。這在我們華人看來權臣篡位似乎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在當時的歐洲實行的是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在當時的話語邏輯下君權來自於上帝的背書,篡奪君位意味著對上帝的背叛,在那個教權至上的年代沒任何一個歐洲人敢於公然和教會為敵,因為這將意味著與全歐洲為敵。丕平為爭取教會對自己的支援將自己從倫巴第人手中奪取的拉文納 、利米尼 、具沙羅等二十二個城市獻給了羅馬教會。自此從拉文納到羅馬的大片領土便劃為教皇轄區,從此歐洲的歷史舞臺上就出現了一個教皇國:羅馬教皇不僅漸漸成為了西方的精神領袖,而且還是義大利的一個世俗君主,人神兩界均在其管轄之下,從此教會的權力開始進一步擴張,成為中世紀歐洲舉足輕重的一股勢力,任何世俗君主都不敢輕易挑戰這股勢力。中世紀歐洲教權與王權博弈的格局由此奠定了基調。

    丕平死後其子查理曼在他的四十五年的統治期間透過五十四次出征成功地使西歐大部分地區都歸屬於他的統一領導之下。他的帝國實際上達到包括今日的大部分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和低地國家以及義大利的一個地區和許多的邊界地區。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歐洲還沒有這麼廣闊的領土被一個國家控制過。儘管查理曼戰功赫赫,然而他卻並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事實上他在文治方面同樣擁有傑出的貢獻:他的最大成就就是用行政手段讓西歐的文化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恢復過來,這被後世史學界稱之為加洛林文藝復興:中世紀早期教育水平低下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建立了以修道院為中心的宗教教育機構。字母文字得到了改革,新的書寫體被創制出來。基督教教義和宗教活動也得到了初步的規範。直到58歲時已統一西歐的查理曼仍不滿足於自己的功業——他寫信給當時50歲但據說還風韻猶存的拜占庭女皇依倫娜,建議兩人結婚,以統一全歐洲。然而不久之後依倫娜就在拜占庭帝國的一場宮廷政變中被放逐,查理曼透過聯姻統一歐洲的計劃就此泡湯。查理曼不僅沒能實現他統一歐洲的夙願,他也終究沒能擺脫歐洲中世紀封建采邑制度下王國分崩離析的命運:為避免自己死後帝國被瓜分的命運查理曼在生前明確指定自己的長子“虔誠者”路易一世繼承整個帝國,然而路易去世後路易的3個兒子於843年8月在凡爾登簽訂條約,正式瓜分了查理曼帝國的疆土。根據該條約所劃分的疆界形成了西法蘭克王國(843年-987年)、中法蘭克王國(843年-855年)和東法蘭克王國(843年-911年)三國,經過870年《墨爾森條約》的調整成為後來的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和德意志第一帝國三個國家的雛形。

    在法蘭克人經歷這一系列演變的過程中在其南方的西哥特王國則被阿拉伯人征服了:公元419年在西羅馬帝國覆滅的過程中西哥特人湧入伊比利亞半島並在此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公元711年阿拉伯帝國的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侵佔了伊比利亞,西哥特人殘部逃往北部的阿都斯里亞山區,此後西哥特人發起了旨在從阿拉伯人手中收復伊比利亞半島的長達8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又名再征服運動)。而佔據了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人在720年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奪取納爾榜地區,繼續北進,攻入法蘭克王國的阿奎丹。阿拉伯名將阿布德拉赫曼統率的騎兵,粉碎了當地貴族的抵抗,長驅直入,直抵波亞迭。當時實際執掌法蘭克軍政大權的是丕平之父宮相查理·馬特,他聞訊率領一支由奧斯特拉西亞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組成的軍隊來到都爾。732年10月查理·馬特統率的法蘭克人和阿布德拉赫曼統率的阿拉伯人在今天法國境內羅亞爾河之南、都爾與波亞迭之間的原野上發生激戰。阿拉伯人雖然是一支久經戰鬥的軍隊,但因沿途劫掠財物甚多,士卒無心戀戰,結果被法蘭克人擊退,悄然退走。這一仗不僅捍衛了法蘭克王國的獨立,也阻止了阿拉伯人向西歐的繼續深入,避免歐洲文明完全被阿拉伯文明同化。被查理·馬特驅逐的阿拉伯人返回伊比利亞半島並在此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該王朝一直維持到1031年。再後來倭馬亞王朝分裂成眾多小國並逐漸在信奉基督教的西哥特人的收復失地運動中被逐一征服。

    同一時期在西歐大陸之外的不列顛島上也正經歷著急劇的歷史變遷:公元400年羅馬帝國面對如潮水般洶湧入侵的日耳曼人不得不將駐守不列顛的軍團撤回高盧,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等日耳曼部落迅速取而代之填補了這一真空地帶,這塊土地逐漸被世人稱之為英格蘭(意為盎格魯人的土地)。在黑夜中入睡的是不列顛,黎明時醒來的卻是英格蘭。被盎格魯撒克遜人擊敗的原住民凱爾特人一部分逃到了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位於今英格蘭西南部),另一部分則逃至今法國的布列塔尼地區。然而此時的英格蘭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原住民凱爾特人的征服過程中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以及凱爾特人都曾建立過屬於自己的王國,這一時期的英格蘭地區猶如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一般進入了一段各王國相互征戰兼併的時代,經過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之後弱小的國家被吞併,最後剩下了七個較大的日耳曼國家——分別是:肯特王國、薩塞克斯王國(南撒克遜)、韋塞克斯王國(西撒克遜)、埃塞克斯王國(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王國和默西亞王國。

    就在英格蘭七雄混戰不休之際時勢造英雄——統一英格蘭的一代雄主正誕生於這樣混亂的局面之下,他的名字叫做愛格伯特。愛格伯特是肯特國王伊爾蒙德之子,然而這個伊爾蒙德還有一層身份是韋塞克斯國王因尼的後代,因此愛格伯特其實有權繼承肯特和韋塞克斯兩個王國。然而如果愛格伯特當真繼承了兩個王國,勢必將極大改變整個英格蘭七雄爭霸的格局,這是當時的英格蘭霸主麥西亞國王奧發所不能容忍的。於是在786年奧發扶植貝奧赫特里克奪走了本屬愛格伯特的韋塞克斯王位,隨即奧發同貝奧赫特里克治下的韋塞克斯結盟驅逐了愛格伯特,奪取了愛格伯特治下的肯特王國。愛格伯特迫於奧發和貝奧赫特里克的壓力輾轉逃往歐洲大陸,依附於此時的Continental霸主查理曼。796年陰謀家奧發死了。802年貝奧赫特里克也死了。在法蘭克居住了十幾年的愛格伯特終於順理成章地成為韋塞克斯國王。815年愛格伯特佔領了西威爾士,在他的努力下王國勢力與日俱增。此時他已將統一英格蘭提上議事日程,這樣一來他面對的最大對手就是老對手麥西亞——這是英格蘭七國中最強大的,愛格伯特並不打算一開始就直接和麥西亞對抗,而是先分化瓦解其羽翼:825年東盎格利亞王國在他的支援下成功擺脫了麥西亞的控制,隨即愛格伯特以保護東盎格利亞免受麥西亞欺凌的藉口佔領了東盎格利亞。同年愛格伯特又指揮韋塞克斯軍隊攻陷肯特王國。隨後英格蘭南部的蘇塞克斯、埃塞克斯等王國紛紛成為韋塞克斯的附庸。至此英格蘭的地面上形成了兩大對立陣營:愛格伯特治下的韋塞克斯及其附庸東盎格利亞、肯特、蘇塞克斯、埃塞克斯VS麥西亞及其藩屬諾森布里亞。麥西亞的羽翼已被大體剪除,只剩唯一的藩屬諾森布里亞,而愛格伯特此時已是攜五國之力。825年雙方在艾蘭敦展開交鋒,愛格伯特率領下的韋塞克斯軍戰勝麥西亞軍。此後麥西亞一敗再敗。829年麥西亞徹底失敗,國王維格拉夫被迫承認愛格伯特的宗主權。剩下的諾森布里亞王國自己也玩不轉,不久便臣服於韋塞克斯王國。隨即愛格伯特自稱“不列顛的統治者”,成為統一的英格蘭王國的第一任君主,開創了韋塞克斯王朝。

    愛格伯特死後英格蘭重新陷於分裂局面並面臨丹麥人的入侵。886年韋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擊敗了丹麥人的入侵併重新統一英格蘭。1016年丹麥克努特大帝效法祖先入侵英格蘭,迫使阿爾弗雷德的後代埃德蒙二世同意與自己分治英格蘭。同年11月埃德蒙二世去世,克努特成為英格蘭唯一的國王。1042年懺悔者愛德華擊敗丹麥人,成功復辟了韋塞克斯王朝,恢復了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英格蘭的統治。懺悔者愛德華早年曾經流亡諾曼底並在諾曼底長大成人。據說在愛德華流亡諾曼底時曾向諾曼底公爵威廉承諾:如果自己能夠擊敗篡奪王位的丹麥人,重新掌握英格蘭政權,自己死後便將英格蘭的王位傳給威廉。也有的說法認為這純粹是威廉自己杜撰出來的說法。1066年1月4日英格蘭國王愛德華辭世,英格蘭貴族們擁戴愛德華的大舅哥、有“韋塞克斯之鷹”稱號的哈羅德•葛溫森成為英格蘭的新任國王。威廉以當初愛德華的承諾為由要求哈羅德讓位於自己,在遭拒後就厲兵秣馬準備遠征英格蘭。1066年10月14日威廉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戰勝了哈羅德,然後遣使倫敦要求英格蘭領主們前來朝賀自己。不料英格蘭領主們對此並不買賬——他們擁立了新國王埃德加二世。惱羞成怒的威廉兵分三路跨過泰晤士河,大有包圍倫敦之勢。強敵壓境之時英格蘭的領主們不是想著如何退敵,反而鬧起了內訌。眼看大勢已去,還沒來得及加冕的國王埃德加二世帶著兩個伯爵愛德溫和莫爾卡以及倫敦州長艾瑟格出城向威廉請降。聖誕節這天威廉在西敏寺正式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是為威廉一世。黑斯廷斯戰役是歷史上最後一次對英國成功的軍事入侵,自那以後再也沒有人能成功征服英國,此後英國開始了征服別國的歷史征程。此後的英國王室直到今天都流淌著威廉的血脈。不過有意思的是:威廉自己卻並不自視為一個英華人,在他看來:英格蘭只是自己的領地之一,他的根基畢竟還是法國境內的諾曼底公國。此後的三百年裡來自諾曼底的國王和貴族們說著法語統治英國和諾曼底,從這時起英、法兩國糾結的關係就開始日漸形成。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日後英法百年戰爭最初的根源就肇始於此。

  • 2 # 桃花石雜談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西歐的歷史脈絡是怎樣的?其實這個問題要說清楚也不算太難,因為在西羅馬滅亡之後,整個西歐到文藝復興之前的歷史,也基本可以用兩個羅馬說清楚,即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羅馬之後的羅馬與羅馬

    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滅亡,但其實這時的歐洲還是由羅馬在統治,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因為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西歐在200多年時間裡就沒有存在過比較統一的政權。但在羅馬帝國的末期,基督教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羅馬教廷在公元380年正式成為了被羅馬帝國官方認可的全國性宗教機構,在歐洲古代的宗教社會里,其實羅馬教廷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了政府的作用。

    公元480年西羅馬帝國剛剛滅亡時的歐洲局勢,藍色區域為教會比較直接控制的區域

    不過羅馬教廷畢竟是宗教組織,它在名義上不能直接行使統治權,因此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200多年裡,羅馬教廷基本上是依靠或者說利用當時滅亡了西羅馬的各個蠻族王國來控制西歐的局勢,比如西班牙地區的西哥特王國、義大利地區的東哥特王國、法國地區的法蘭克王國以及諾曼王國等。所以如果單純從政治軍事角度看,這時的歐洲也可以說是蠻族混戰的局勢,但如果深究也能看到蠻族背後教會勢力的身影。

    公元9世紀的歐洲局勢,中間深色區域為查理曼建立的加洛林帝國

    而在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統一了歐洲核心地帶,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之後他得到了教會的加冕,也就是教會把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給了他,他成為了“羅馬人的皇帝”,從此以後歐洲中世紀的政治形態初步成型,即在羅馬教會的引導下,以“羅馬人的皇帝”為核心,對周邊王國進行控制。而在100多年後,德意志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再次被羅馬教廷授予“羅馬人的皇帝”這個稱號,之後以“羅馬人的皇帝”所在區域為中心,又形成了中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國家聯盟神聖羅馬帝國。所以基本上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裡就是這種形勢。

    歐洲中世紀中期形勢,中間土黃色區域為神聖羅馬帝國

    民族國家的崛起

    所以其實差不多一直到公元13世紀蒙古人入侵之前,歐洲的歷史就是在這樣的大框架裡執行的。其間雖然也有阿瓦爾人和馬扎爾人這樣的東方遊牧民族先後入侵歐洲,但最終基本上都被納入了這個體系,比如馬扎爾人最終也皈依基督教,成為了匈牙利人。

    黑死病肆虐歐洲的情況

    但從13世紀初的蒙古入侵開始,歐洲社會受到了外部世界的明顯衝擊,蒙古人迅速滅亡了羅斯諸國、匈牙利和波蘭,雖然後來迅速退兵,但使歐洲人明顯感受到了其它文明的衝擊。而之後在公元14世紀中葉的黑死病最終讓教會主導的神權統治走向終結,黑死病在短短几年之間就使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在南歐一些教會統治最牢固的地區甚至死亡人數達到了80%左右,而在各地居於統治地位的教會對於疫情束手無策,甚至連教士都大量死亡。這使歐洲人認識到繼續神權統治不再有光明的前途,開始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這時最明顯的兩個特點就是文藝復興和民族國家的崛起。文藝復興主要發生於義大利,人們從對於神和教會的盲目崇拜中開始覺醒,重新關注人的價值,但因為教會對於人們思想的鉗制仍然非常嚴酷,所以當時的這些新思維卻主要是以復古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即在很多方面人們好像又開始崇拜古希臘和古羅馬,但其內在卻是舊瓶裝新酒,所以這些新思維誕生和發展壯大的過程卻被叫做了文藝復興。

    英法百年戰爭過程圖

    而從公元14世紀到15世紀,以英法百年戰爭為代表,歐洲的民族國家開始崛起。雖然當時英法雙方表面上都還臣服於教會,但實際上卻是在為本民族的利益進行戰爭。而最後戰爭的結果也進一步促使英法發展成為民族國家,因為最後雙方的邊界基本就是以民族劃界的,而在戰前卻不是這樣,而且透過百年戰爭,英法兩國的王權得到了大幅加強。

    大航海把歐洲帶入了近代社會

    英法百年戰爭之後,民族國家開始成為歐洲的主流,而同樣是民族國家的西班牙在公元15世紀末開始進行的大航海則最終發現了新大陸,為西歐國家帶來了鉅額財富,最終促使歐洲完全打破了教會主導的神權統治,最終邁向了現代社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職業生涯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