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月悠悠73399941
-
2 # 玩dota的老菜鳥
隋煬帝楊廣,給現代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荒淫無度,暴虐成性,難道他天生就是這樣的嗎?其實並不是的,這個人其實是一個胸有大志,但步子邁的太大了,胸中的抱負未實現,卻硬生生的拖垮了整個國家。從他的生平來看,還未當皇帝之前的事蹟,就能滅南陳,就說明他絕不是不通政務的皇帝,但他當上皇帝之後,實行類似於秦的暴政,強徵民夫修修東都,大運河,之後就是最傷國本的三徵高句麗。隋煬帝的所作所為,從他自己的角度出發都是比較合理的事情。
但這些事情原本是需要2-3代人時間去慢慢完成的。隋煬帝卻希望自己一步到位,結果自然會適得其反。他的晚年可謂是異常悽慘。不僅曾被突厥人圍困在邊境小城裡等死,也有面對全國局勢失控的無奈。最後因為身邊人的不服而慘遭絞殺。這對於一個有著遠大志向的人來說,是特別殘酷而諷刺的。
至於為什麼我會說這些看似暴政的事,是為了實現他的理想呢,就需要題主去翻翻歷史書了,篇幅太長,這裡無法介紹了,對每一件事都有以皇帝視角的分析解釋。說這些,絕不是為楊廣開脫,我也沒那個本事。
-
3 # 歷史吐槽機
如果是看《隋史》評讚的話,的確是的,甚至在史官寫的帝王評贊裡用了“荒淫無度”“鋤誅骨肉”之類的話。總結起來大概是個虛偽、殘暴、狡猾、虐民、殺害忠良都幹過了,還隱隱的暗示了他調戲父親的妃子,並謀殺隋文帝。應該和紂王有一拼的混蛋皇帝。
但如果從一些歷史夾縫裡看,可能還是有別的東西。我覺得楊廣可能被黑了,李唐畢竟是舉兵造反,又立了恭帝為皇帝,然後又接受禪讓自己當皇帝。不黑黑前朝,自己的政權合理性就差點。
楊廣其實不是隻有“煬”這一個諡號的,他的諡號有三個,一個是王世充擁立的楊桐上的諡號“明”,一個是河北竇建德上的諡號“閔”,而“煬”這個諡號是唐朝建立以後李淵上的,也就是說“煬”這個諡號是最晚的。有趣的是這三個諡號,一個美諡,一個平諡,一個惡諡,隨著時間井然排序的。我覺得隋朝自己上的美諡固然不可信,唐朝給的惡諡似乎也不那麼靠譜。倒是竇建德這個無關痛癢的第三方,可能更代表當時對楊廣的態度,所謂“閔”,其實就是憫,也就是說楊廣在當時可能受到某種程度的同情的。
當然,歷史是個講證據的東西,上面只是老朽的一孔拙見,確實不值一哂。那就從史書裡翻找點東西出來。我們看《隋史》會發現,楊廣其實是個神經病,因為他一邊發詔書說:
朕嗣膺寶曆,撫育黎獻,夙夜戰兢,若臨川穀。雖則聿遵先緒,弗敢失墜,永言政術,多有缺然。況以四海之遠,兆民之眾,未獲親臨,問其疾苦。每慮幽仄莫舉,冤屈不申,一物失所,乃傷和氣,萬方有罪,責在朕躬,所以寤寐增嘆,而夕惕載懷者也。另一邊,發民夫百萬開通濟渠,並造龍舟、鳳甗、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如果沒點神經病誰幹得出來這麼抽自己臉的事情?然後一邊嚴厲的下行旨告誡官吏:
其民下有知州縣官人政治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徇私,不便於民者,宜聽詣朝堂封奏,庶乎四聰以達,天下無冤。另一邊,在顯仁宮採海內奇禽異獸、花草樹木之類的填充園林。所以我覺得楊廣很可能是有精神分裂或者嚴重的健忘症,否則無法解釋他這種反覆抽自己耳光的行為。而這樣的矛盾記載在整部《隋史》裡其實比比皆是。
其實如果我們沒有先入為主的情緒,又不去看史官的評贊,單單只是看楊廣的生平。就會覺得這是個不恤民力的暴君,但遠算不上個昏君,他在很多事情上是有所作為的。比如開鑿運河,通濟南北;開科舉,打破世家知識壟斷;平定吐谷渾,開疆拓土;制定《大業律》,完善司法。如果對古人最高的評價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話,那楊廣可以說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的。
-
4 # 亮仔學史
不請自來。首先暴虐和昏君不是一個範疇,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有商紂王,周厲王,手段殘忍,迫害忠臣。而昏君則是昏昏碌碌,毫無作為,是非不分,比較著名的有漢靈帝,晉惠帝。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下隋煬帝的一生。一、平定南陳 登上帝位
隋煬帝在隋文帝登基後被封為晉王,後率軍橫掃南陳,俘虜陳後主,為隋朝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楊廣並不滿足於此,他想做最高統治者,那就只有一條路,當上太子,順利接班,但問題是楊廣有個哥哥叫楊勇,按照古代的嫡長子制度,太子和接班人非楊勇莫屬。於是楊廣充分展現了自己作為優秀演員的天分,穿著樸素,時常孝敬父皇母后,重金收買人心替自己說好話,最終他的哥哥楊勇越來越失寵,楊廣順利登上太子之位,並在將來弒殺隋文帝登上皇帝寶座。
二、修開大運河 三徵高句麗
也許楊廣修大運河的目的 並不純,可能是為了自己出遊方便,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只為自己享樂,但後世的積極影響確是楊廣始料未及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大運河到了當代依然發揮著積極影響。三徵高句麗,也是隋煬帝被人痛罵的緣由,徵調大量士兵民夫征討,卻敗於遼東城。百姓苦役,天下思亂,各地農民起義軍蜂擁而起,最後楊廣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身死國滅。三、開科取士
一般來說,科舉制是隋文帝時期設立,隋煬帝時期設進士科,這也就是後來千百年來國家選取人才的雛形。它打破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門閥壟斷政治的情形。使得貧苦出身的學子能透過讀書施展自身才華進而改變命運,為國家選取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這一點應該是值得肯定的。
總結來說,小編認為隋煬帝暴躁卻不昏庸,能力強性格卻有缺陷,每一項都是百年大計,但放在一起實施未免操之過急,弄得民不聊生,最後身死國滅,令人唏噓。至於說隋煬帝弒父淫母,這一點的確是他的汙點,但唐太宗弒兄屠弟,霸佔弟媳為何卻能成為千古一帝?只能自待後人評說。
-
5 # 李高峰15138727249
準確的說是暴君,不是昏君。開科舉,辦學校,選拔人才。修運河,擊匈奴,要不是三次出兵高麗大敗而歸,估計隋朝不會亡。光修一條大運河就為整個國家的南北貿易,以及經濟繁榮打下了基礎!只不過太急於求成了!要是慢慢來估計也是一代明君!唐人修隋史說成昏君殘暴。實在值得懷疑。
-
6 # 任重而道不遠啦
歷來人們都對隋煬帝楊廣充滿爭議,史書大都以貶低為主,稱之為“暴虐昏君”,但也有少部分人認為他是千古一帝,到底應該怎麼看待他呢?其實可以這麼說,對當時隋朝的百姓來說,隋煬帝是暴虐昏君,對後世的華人來說,他就是千古一帝。
-
7 # 城市資訊社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兩個二世而就亡的大一統王朝,其中一個是秦朝,另一個是隋朝,兩個朝代雖然都很短暫,卻在中國歷史中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秦朝與隋朝在歷史上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是秦二世與隋二世卻有著天壤之別,一個玩出了帝國的下限,一個玩出了帝國的上限,最終卻都將父親建立的帝國玩的灰飛煙滅!其實,隋朝真的和秦王朝很像,都是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後二世而亡,都在王朝存在期間創立了很多政治經濟措施,但楊廣卻是比胡亥要厲害數百數千倍。
隋煬帝楊廣,人家真正的諡號並不是隋煬帝,而應該稱呼為隋明帝楊廣。隋煬帝是唐朝人給楊廣冠之的侮辱性的稱號,大概唐朝這些皇帝和大臣們都覺得楊廣不惜民力、好大喜功而又薄情寡義。可憐的楊廣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給陳後主諡號為“陳煬帝”,而自己去世後,唐朝人也給了自己“煬帝”的諡號。
楊廣登基後,就建立了科舉制,主要就是是建立了進士科,這為最底層人民提供了進入上層社會的機會,也讓各階層人民都有了為國家建設做貢獻的可能。興辦學校,對遺落民間的書籍,加以保護,透過這些措施,對古代中國科教文化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我覺得僅此一項就足以令楊廣笑傲帝王群雄了。然後就是修訂法律一上臺,楊廣就命令重修《大隋律》,首要是將隋文帝末年比較嚴格的法令進行了革新,並屢次大赦全國,可見楊廣並非是傳說中的暴君。
在經濟建設上,楊廣更是春風得意馬蹄急,現已連續四年大赦全國,屢次普免賦稅,但是財富依然滾滾而來,人員不斷高速增加。儲存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唐朝貞觀11年,督查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現已死了33年,時刻曩昔55年,隋朝遺留下來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間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現已炭化的穀子50萬斤。
楊廣在位十四年期間,用了六年修通了京杭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至南方的餘杭,南北長達五千多里,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條很重要的水運大動脈,改善了南北交通,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溝通了地域間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與社會的安定,試問有誰敢建築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只要氣勢相同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但是為此付出的價值太大,如此浩大的工程誰建築都不巴結,誰建都會傷了國體。
世人皆知隋煬帝的罪過,但是卻很少有人去思考這背後所發生的事情,試問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帝王可以做出這種業績?所以歷史對楊廣還是很不公平的,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有意抹殺楊廣的歷史功績,他只是做了“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功過始終都要分開來說。
-
8 # 張生史話
實事求是的說隋煬帝並非昏庸無道,因為一,他創立的科舉制整整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使寒門子弟能透過科舉制度改門換庭,改變命運,使社會各層相對公平,趁於和諧。
二,他在位時,開通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雖然勞動傷財,但為以後的封建社會尊定了基礎,併為中國大江南北的溝通交流,融合一統尊定了基礎
三,積極的開疆拓土,為以後的大唐帝國的版圖形成,尊定了稚形
四,奮發有為,力精圖治,不斷進取,這為以為唐帝國各君王的作派樹立了典範
五,隋煬帝,也許和其父一樣是大勤儉治國大有作為的黃帝,因為據史載隋末義軍攻克了洛陽的興洛蒼,其存糧之多令人驚訝,另外開啟隋的國庫,許多錢幣上的線都斷了,國家富有可見一斑,難怪後世將其唐並稱為“隋唐盛世”,試想這樣的皇帝能昏庸無道嗎?
那麼為什麼他卻在歷史上臭名昭著,聲名狼藉呢?那是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正所為成王敗寇,這不反因為隋帝國曇花一現,僅僅在位數十年,而且因為取而代之的唐帝國不僅國力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而且統治人民長達三百多年,它不但擁有話語權而且擁有充足的時間鞭撻隋煬帝,以為自已推翻隋朝正名,達到踐踏別人,抬高自已的目的,因而久而久之,隋煬帝就被抹黑成昏庸無道。
-
9 # 哈埠復興
隋煬帝在家底不厚的情況下太想做點事情了,他遷都洛陽,徵召10萬名官員挖長溝,保護洛陽。他徵集大量民夫修京杭大運河。他向外界展示了他的力量,並對高麗發動了三次戰爭。人們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在隋文帝南田統治時期訪問三種形式的侵略和擴張,迫不及待地被消耗,尤其是三次侵略戰爭,人們死於非命。他隋煬帝創制了進士科,這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響深遠。
很多事情是好事,但是好事不能同時做。勞民傷財導致民不聊生。
現在史書中很多隋煬帝的反面事蹟其實是唐朝統治者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正統合法性故意抹黑的。
-
10 # 士說新語
《劍橋中國史》裡是這樣評價隋煬帝的:“儒家修史者對隋煬帝道義上的評價是極其苛刻的,因為他們把他描繪成了令人生畏的典型‘末代昏君’,在民間傳說、戲曲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觀眾隨性所欲地狂想大大歪曲了。”
這段評價,筆者還是比較認可的。
事實上,隋煬帝不僅“美姿儀”還“少敏慧”,頗具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開皇年間,年僅13歲的楊廣,授封晉王,統帥幷州兵馬,20歲時,楊廣拜隋朝兵馬招討大元帥,弛馬援弓,統帥大軍,突破長江天塹,一舉滅陳,統一了全國。他對南朝百姓“秋毫無犯”天下皆稱其為賢。
《隋書》中更是稱讚楊廣:“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
隋煬帝還是一個天才詩人,其名作《飲馬長城窟》:“千乘萬騎動,飲馬長城窟.......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如今讀來,還能感受到其中輝煌壯麗,氣吞山河。正如《劍橋中國史》所言:“隋煬帝畢竟是一位美好事物鑑賞家,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和獨具風格的散文家。”
大業三年,隋煬帝下詔:“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於是影響中國歷史接近1400年的科舉制誕生了,而誕生之初的隋煬帝頒佈的這十種選拔人才的標準,比後世八股取士卻要高明許多。
但頗具才幹的隋煬帝在執政14年後亡國,使得隋朝成為著名的短命王朝。後代學者往往將隋亡歸因於徵高麗,修運河,甚至歸咎於楊廣本人錦帆珠翠、大修宮苑的高消費。其實老百姓對封建天子的消費水平,本身就有相當的容忍度。乾隆下江南,奢華消費比之楊廣更甚,可卻不曾引起民變蜂起,國家動盪。
隋朝的滅亡,並不是隋煬帝一個人的責任,隋朝的問題,本身就是魏晉南北朝以來一種政治生態的延續。即過度追求國家財富,而使得人民負擔太重。往往有人據隋朝驚人的倉儲糧食來證明隋朝的強大和富裕,隋朝留下來的糧食居然能吃到唐貞觀年間。
可是卻沒有人思索,這樣的糧食真的就是正常的稅收麼?
隋朝的賦稅繁重,是四百年動亂以來的一種延續,彼時為了應付頻繁的戰爭,南北之間的政權,只有加強國家財富,以此來保障國家政權的延續。而隋朝也繼續延續了這種政策,從它建立起那一刻開始,從世家大族手中奪戶口,開啟人口普查增加更多的稅收,隋朝還未建立時,人口大致在2000多萬的樣子,到了隋朝大業時期,已經有5000萬了,這種人口增長,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於從世家大族中奪來的隱戶。
因此,隋朝對山東士族、江南士族的打擊,以及後來對關隴集團的打擊,才是真正導致其滅亡的原因,隋朝的扯旗造反的農民軍,其實並沒有什麼實力,而真正有勢力的各方諸侯,身後都有這三大集團的身影。
隋煬帝並不算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具有極強的政治才能,也有幹一番大事業的野心,但就是這種野心最終害了他自己,亡了隋朝,隋朝的制度其實還是南北朝的延續,並不太適用於大統一王朝,畢竟王朝統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重點在內政,對世家大族的打擊以求穩為主,而非為了積累財富而急切地跟士族們開戰。
回覆列表
隋煬帝真的荒淫無度,,昏庸不堪嗎,他的依據從何而來,從歷史而來。歷史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正史。言之鑿鑿不得不信。後來人們在一此野史,或時人的筆記小說的字裡行間,發現了一些不同之處。人們這才意識到,歷史原來是人寫的,並且是勝利的人寫的,是人寫的就有可能作假,勝利方的人寫的就更不好說了。據說李淵起兵反隋時,隋煬帝正在高麗戰場拼命。
時過不久,唐朝詩人皮日休寫詩質疑“都道隋亡為此河,南北至今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與禹論功不遑多”那麼開挖大運河的目的,就值得探討了,如果是皇家專用,荒淫昏庸自不待言,實際上隋煬帝是把大運河,當做糧食運輸大通道,他的配套工程回洛侖的面積有五十個足球場那麼大。在沒有火車,汽車等 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情況下,能想到這樣的辦法,可見隋煬帝的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