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王小佳的慧慧

    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名不見載。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援,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薨。諡號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諡號為文德聖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中文名: 長孫氏 別名: 觀音婢 國籍: 中國唐朝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長安 出生日期: 隋仁壽元年(西元601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 貞觀十年(西元636年7月28日) 職業: 皇后 代表作品: 女則三十卷、書法一幀、春遊曲一首 配偶: 唐太宗李世民 評價: 一代賢后 享年: 36歲 諡號: 文德順聖皇后 陵寢: 唐昭陵 生平簡介  長孫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陽人。祖先為北魏宗室長。父長孫晟,隋右驍衛將軍,有“一箭雙鵰”之美譽,母高氏。仁壽元年出生,大業九年(13歲)嫁唐公李淵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預言她“貴不可言”。唐代隋後被冊為秦王妃。武德末年儲位之爭期間,與房玄齡“同心影助”李世民,並在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激勵將士。李世民即位後,立為皇后。長孫氏是一位有趣的賢后,自稱不涉朝政,但時常以古事設喻勸諫皇帝,更留下“朝服勸諫”以迂迴策略保護大臣的美名;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無忌為宰執,卻因不願留下“恃寵”惡名而請求李世民赦免其參與謀反的異母兄安業;性情不好奢靡,卻有以丹羽金葉製作的“歧頭履”傳世;史載“造次必循禮”,卻有活潑浪漫的《春遊曲》流傳;出生於崇尚佛教的家庭,卻斥責佛道為異端,在重病時駁回皇帝為其大赦延壽的決定;對於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卻敢於在其著作《女則》中毫不留情地指摘東漢明德皇后的過失。貞觀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長孫後在立政殿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諡號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魏徵婉諫,方作罷。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歷史人物,這樣一位具備一切成為禍國妖姬特質以及條件的女子卻選擇了一條往往令今人曲解為壓抑刻板的道路。也許結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兩端,我們才能看清一位充滿智慧、榮寵一生、優雅大氣與嫵媚活潑並存,且驕傲自負得可愛的賢后的真面目。鶼鰈情深   貞觀帝后 她驕傲地認為,桃花之所以紅豔是因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學”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負地認為,無須說出名姓,世人也曉她是誰,因為她的出眾風流已是遠播中外,有口皆碑。——無須多言,這是一位得寵的宮妃透過這首詩表達她的驕傲和幸福、尊寵,她是那般的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神采飛揚。   [1]那麼這個宮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寵才能寫出這般張揚的詩句?   這位宮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長孫皇后。她是一個賢后,一個著名的賢后,卻也因為她的賢名太出眾,世人漸漸忘記了她是賢后的同時更是一個幸福的女人,是一個三千寵愛在一身的皇后。   一切還是從長孫皇后的離世說起吧。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逝,太宗依據愛妻因山為陵的遺言,將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宮後,太宗做了兩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這種對已逝之人卻供養如生的例子極其少見,幾乎為太宗首創。可見在太宗心裡,長孫皇后永遠是活著的(《唐會要》卷二十.陵議)。   [2]他又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昭陵,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後不已,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視曰:“臣眊昏,不能見。”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臣固見之。”帝泣,為毀觀。“望陵毀觀”的故事相信熟悉歷史的人都有所耳聞。這個故事既反襯出太宗對長孫皇后刻骨銘心的追戀之情,又反襯出太宗追戀愛妻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的。   在那個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裡,太宗如此張揚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了。其實太宗作為封建帝王,對此規則不可能不知,但他還是毫不避諱建層觀,望昭陵,還拉著大臣一起來懷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難自己,又怎麼會明知故犯呢? 在魏徵的勸諷下,層觀最終拆除了。但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湧難以自控,以至於他在一次回詔中,公然向大臣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後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見《答魏徵手詔》)。真可謂“一字一血淚”,看後令人不免唏噓。   [3]也因為對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曠古絕今之事——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后的幼女晉陽公主和幼子李治。為什麼要留他們在身邊親自撫養,《唐會要》中是這樣記載的“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於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這同時可以在《新唐書.晉陽公主傳》中的得到復證。太宗親自撫養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經很明顯了——因為愛寵其母,所以親養其子,並以子思母,藉此來慰籍自己苦悶和空虛心靈,不過這種慰籍法,只能是舉杯消愁愁更愁,也因為太宗的這種心情,因此在長孫皇后去世後,後宮多年無子嗣,僅得的一子也被過繼。   [4]貞觀14年,長孫皇后的二子李泰與兄爭奪太子之位,為了討好其父,這位皇子在洛陽大興土木,修建了伊闕佛龕,為母親追福(右《三龕記》,唐兼中書侍郎岑文字撰,起居郎褚遂良書,字畫尤奇偉。在河南龍門山,山夾伊水,東西可愛,俗謂其東曰香山,其西曰龍門。龍門山壁間鑿石為佛像,大小數百,多後魏及唐時所造。惟此三龕像最大,乃魏王泰為長孫皇后造也。————《歐陽修集》)。這時長孫皇后已經過逝五年多了,遙想隋煬帝謀嫡時,不顧悍母在側,公然賄賂討好父親的寵姬宣華夫人,而李泰謀嫡卻是抬出了已過世多年的母親討好父親。這足以充分說明李世民對他的愛妻是多麼痴心長情,不僅沒有人走茶涼,她的子女在她身後仍因為父親對母親的深愛而備受呵護,而嫡子們對母親的態度甚至能影響太宗對他們的寵愛度。   即使到了貞觀後期,江南才女徐惠漸得君寵的情況下,李世民卻還要留已成為太子的李治在身邊,為此大臣們在貞觀18年和貞觀20年兩度上書,要求皇帝放太子回東宮,最後雙方妥協,太子李治15日在東宮,15日留在父皇身邊。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說“父子不可以滯愛”,正因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內宮,衍生了他與武則天的戀情,從而給大唐李氏宗室帶來了災難。   可能是李治也覺察到父皇對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貞觀22年建起了一座宏偉富麗的大慈恩寺來紀念母親(大慈恩寺的規模很大,共有10幾個院落,1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十分豪華。唐玄奘稱其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援和默許,太子是沒有能力和膽量如此做的)。   長孫皇后生前並不是信佛之人,史載:當她病重時,太子李承乾請求做佛事,為其祈福,皇后斷然拒絕。她可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貢獻吧。   其實長孫皇后為佛家的貢獻遠不止這兩件:   [5]貞觀(或武德)年間,因長孫皇后不預,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禮謁道綽太師為皇后祈願除病,曾施捨“眾寶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輦過蘭若,禮謁禪師綽公,便解眾寶名珍,供養啟願。”——《鐵彌勒像頌碑》)   [6]貞觀十年四月,因長孫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國破舊寺廟為功德。(敕為皇后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並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並依舊名置立。——《唐文拾遺.卷五十》 )   長孫皇后曾經說過:“佛、老異方教耳,皆上所不為!”太宗本“上所不為”,卻為了能從死神手中奪回愛妻,“不為”也“為”了。見於《舊唐書.文德皇后傳》   其實綜觀史載,唐太宗為長孫皇后不為”也“為”之事,還有許多:   比如貞觀初年,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長孫安業參與謀反,按律當誅,卻因為長孫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這樣一個身犯謀反大罪之人,最後卻還能官拜兵部尚書,封薛國公。(親兄弟謀反,按一般邏輯,皇后這時應該是跪著請罪,擔心自己被株連才對,但長孫皇后非但不擔心自己的處境,反而要求皇帝網開一面饒恕這位異母兄長,這是得到怎樣的寵愛,才能有如此的自信?)   太宗本是對官員要求極其嚴格之人,有個大臣只因死後家人出來變賣珠寶他就懷疑人家貪汙受賄,但當長孫皇后的叔叔長孫敞因貪汙被免官後,太宗卻因為他是皇后的親叔叔,常常賞賜給他大量絲絹,不久後又重新任命他為官。   至於太宗對皇后所出子女以及皇后的親兄長孫無忌的寵愛更可說“罄竹難書”了。   “唐文德皇后遺履,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云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蓋古之岐頭履也。”——這是長孫皇后遺留在世上的一雙鞋子,由鮮豔光燦的羽毛織成,黃金珍珠點綴其中……這隻遺履的出現,使長孫皇后“布衣補丁”求賢德的說法不攻自破。一雙鞋子尚且華麗如此,那麼衣飾的華麗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史書記載的是皇后物品夠用即可,不鋪張浪費,而不是說她苛求自己)。   這雙飾金綴珠,丹羽織成的遺履恰如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長孫皇后燦若丹羽,金裹珠耀的華麗一生:   確實是驚世華麗,在一個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會里,即使嫁得是一個普通男人也不能輕易說“不”,對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但長孫皇后卻常常氣定神閒對皇帝丈夫說“不”——不想發表意見時,無論皇帝如何問,就是不說;不想讓兄長為官時,即使皇帝反對,兄長也一定要辭官;想要赦免兄長時,就算兄長犯了謀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認為某人無罪時,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舊頂風而上,從容辯白;更有甚者,就連死後的墓葬形式都要親自選定……長孫皇后的強勢令吾輩佩服,不過吾輩更佩服無私縱容長孫皇后強勢的那個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在一個男權的世界裡,一個女人無論多麼強勢多麼出眾,若沒有男人的垂青,她幾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長孫皇后能成就一場驚世華麗,成為千古傳頌的賢后,唐太宗居功至偉。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麼不妒忌後宮,為什麼會善待後宮?原因很簡單,因為後宮無人值得她妒忌,因為她在後宮已是三千寵愛在一身!這個世上錦上添花者也許不多,但更多人也還不屑落井下石。面對已無力還擊的弱者,照顧她們,善待她們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徵明明阻撓皇帝給長樂公主加嫁妝,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這是在裝賢德嗎?她難道就不想親生女兒嫁得風光些?答案很簡單,因為她的女兒一直很風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公主”這句話已經勝過了世上任何奇珍異寶,這句話是長樂公主最珍貴的嫁妝。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臨終前為什麼要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難道她不想家族榮耀嗎?理由很簡單,當一個皇后不去憂慮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實在太好了。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麼會發下“妾於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誓言?是封建毒害太重了嗎?不,當然不是!這個誓言只能說,女人終究是女人,當一個男人,當一個皇帝能夠全心全意,無私無畏的獨寵一個女人時,這個女人必然會回報。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女人終究是女人!   其實,千百年來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間雙重認可的恩愛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出於什麼緣故,或許是因為長孫皇后沒有利用太宗的寵愛殘害妃嬪、禍國殃民,又或許是一些無聊八卦人士的獵奇以及譁眾取寵心理,導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對鶼鰈情深的恩愛夫妻說成了怨偶。   或許,有人會說一千年前的事誰能知道呢,唐太宗愛誰只有他自己清楚。可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歷史見證者們留下的錚錚記載,卻偏偏相信千百年後現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親眼見證”的唐太宗的錯綜複雜,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史,並美其名曰“大唐氣勢”。如果非要這樣才是所謂的“大唐氣勢”,那麼很遺憾,唐太宗並沒有這份氣勢,他很“庸俗”、“落伍”的只鍾情於自己的妻子、只為自己的妻子痴心。子以母貴  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女皆為長孫皇后所出或收養。即便觸控著最冰冷客觀的史書,那一腔對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來的拳拳父愛,仍然充斥著撞擊千年後讀者心靈的最強力度。   下面我們隨著那些最樸實無華的敘述,來感受一下一代明君對妻子所育子女匪夷所思的溺愛記錄:   李承乾   [7]①兩唐書承乾傳載:“甫八歲,特敏惠,帝愛之”;“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②貞觀五年為承乾患 長子李承乾病,並非虔誠宗教信徒的太宗修築了普光廟與西華觀,獄中的囚徒也得以減罪,以此為承乾祈福[8]。③貞觀7年,承乾患病,太宗下詔請印度高僧波頗入宮為其祈福治病[9]。④因承乾多病,太宗不忍其多讀書,只要求跟孔穎達評論古事。一次,太宗令其試寫治國策略。承乾很快寫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於是太宗很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兒子的能力。⑤貞觀13年,在東宮設太子學館--崇文館。毫不忌諱承乾有可能借此培植威脅皇帝地位的私人勢力。⑥貞觀15年十二月13日,為鞏固承乾的太子位,詔令三品以上官員嫡子皆事東宮,以保證重臣對太子的鼎力支援。⑦貞觀十六年,太宗詔令皇太子出用庫物不設上限。承乾上表推辭。太宗以“冢嫡”“有殊”的理由駁回了承乾的辭謝。⑧承乾謀反罪當死,太宗不願殺他,群臣沒人敢說按律賜死之類的話。最後通事舍人來濟進言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來濟也因此得到看重。⑨承乾死後,太宗專門為他罷朝。   李泰   [10]① 史書明確記載:“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其寵異如此”;“魏王泰寵冠 次子李泰諸王”;“時魏王為太宗所愛”。②皇子成年後依例要去封地,可李泰並不“之國”。③因李泰喜愛文學,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他引召學士。④李泰體型偏胖,唐太宗特許其乘小轎上朝。⑤李泰的封地,據《唐會要》記載:貞觀二年五月,吳王恪除使持節大都督益綿邛眉雅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 節大都督揚州、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諸軍事,揚州刺史。 ——李恪的封地只有“八州”,而李泰的是他的兩倍,有“十六州”。⑥李泰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將軍。⑦太宗外出度假,經常把李泰帶在身邊(《資治通鑑》載:魏王穎悟,多從遊幸)。⑧十四年,唐太宗到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特大赦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賜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⑨因李泰寵冠諸王,盛修府邸,岑文字進諫。太宗雖獎勵了文字,但對李泰未採取任何限制性措施。⑩唐太宗將大名鼎鼎的芙蓉園賜予李泰[11]。⑾ 唐太宗又賜李泰佔地廣闊的洛陽大宅及都城之勝魏王池。魏王池風景優美,池與堤也因李泰為魏王而得名[12]。⑿李泰有時去東都父親送的大宅裡小住,太宗常讓一隻名叫“將軍”的白鶻從京城到東都給兒子送信,並取回信,一天要往返好幾次。⒀李泰耗費奢靡,每月的開銷超過了太子,褚遂良為此進諫。但唐太宗並沒因此限制李泰的開支,反而下旨太子以後花費不再受額度的限制。⒁王珪為李泰的老師,每次李泰見他都以見師之禮率先拜見。一次,李泰還主動向王珪請教忠孝之道。見兒子如此崇師問道,唐太宗倍感欣悅。⒂太宗曾計劃讓李泰搬進皇宮的武德殿來居住。魏徵諫止。⒃聽聞大臣對李泰不夠恭敬,太宗大震怒,召來大臣質問。房玄齡等嚇得不敢說話,只有魏徵敢於直諫。最後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私愛而忘公。⒄李泰長子李欣也倍受太宗寵愛,四歲時由祖父母當成兒子一樣(以為己子)養於宮中並賜名。⒅李泰出事後,太宗在貶斥他的詔書裡仍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恩遇極於崇重,爵位逾於寵章”,痛惜之情溢於言表。⒆立儲風波後李泰雖被貶,但太宗仍對其念念不忘,拿著他所上的奏章向大臣敘說思子之情:“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⒇貞觀二十一年,又進封李泰為濮王。   李治   [13]① 史書明確記載:“太宗愛晉王,不使出閣”;“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太 幼子李治宗以晉王仁孝,心所鍾愛”;“泰數知太宗愛晉王”。②出生時的特殊待遇:“(貞觀)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賜帛有差,仍賜天下是日生者粟。”③父母賜“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國寶玉龍子給出生三天的李治。後此玉龍子在唐代帝帝相傳。④剛會走路的李治就能畫出個敕字,想必唐太宗批閱奏摺時經常抱著他,甚至興致大發教過他這個字,所以李治對‘敕’字印象深刻,才會不自覺的畫出它。⑤唐太宗考李治孝經,他對答如流,唐太宗萬分高興。⑥因為母親去世後無比傷心,唐太宗憐惜不已,“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⑦皇后去世後,由太宗親自撫養長大,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由此亦可想見太宗對妻子用情之深。⑧李治為親王時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右武候大將軍。⑨與胞兄李泰一樣,到了年齡太宗卻不讓其之官。⑩太宗出去度假,常把晉王李治帶在身邊,曾引起敵人的關注。⑾《長安志》記載李治在宮外有一座‘盡一坊之地’的晉王宅。但是實際上他在被立為太子之前都沒有離開過父親出宮單獨居住過(《舊唐書·李璿傳》)。⑿立為太子後,仍隨太宗出行遊玩。太子少詹事張行成認為皇帝出於私愛未能讓太子在這些時間留在宮中代理朝政、履行相應職責。⒀依照禮制,太子必須居住在東宮。太宗公然違反,導致褚遂良、劉洎分別在貞觀十八年、二十年相繼進諫,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14]。⒁正常的皇孫都封為郡王,可是太宗過於寵愛李治,直接把他的庶長子封為親王。⒂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李治鎮守定州監國,父子二人為了能及時瞭解對方的點滴情況,首創飛表奏事制度。⒃太宗徵高句麗時,寫給兒子一封“肉麻”私信。信中述說太宗因為沒能及時收到李治的來信而“忌欲恆死( 擔心得要死)”,直到收到李治的親筆信才“死而復生”。在信中太宗要求兒子以後有什麼小病小痛都要寫信一一告訴他,同時表達了他“憶奴欲死”的思念之情。舐犢深情躍然紙上,展現了這位偉大帝王細膩的一面[15]。   長樂公主   [16]①史書明確記載:“後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所鍾愛”;“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房玄齡等鹹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17]②只因其為皇后所生,故太宗特別喜歡她,出嫁時,詔令有司為其準備的嫁妝要比太宗之妹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以漢明帝故事諷喻太宗做法嚴重逾制。後經皇后首肯及褒揚魏徵之舉,逾制之事方作罷。③在貞觀十一年封建事件中,協助反對“封建”的重臣們打消了太宗的決定。④根據現代考古挖掘發現,長樂公主之墓沒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設一道石門的規格,而破格使用三道石門。在昭陵已發掘的陪葬墓中僅此一例。   豫章公主   史載豫章公主“早喪其母”,一出生就由皇后撫養,等同親生。公主去世後,太宗穿了很長時間的素服,超過了禮法規定的父親為子女服喪的時間。因此,群臣悚動不安。   城陽公主   ①城陽公主初嫁杜如晦的次子杜荷,太宗愛屋及烏,賜杜荷襄陽郡公爵位等。(原文: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授尚乘奉御)。②出嫁前,太宗專門為她卜卦並欲打破黃昏行吉禮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禮。馬周諫止。   晉陽公主   ①晉陽公主李明達是唐太宗異常寵溺的女兒。這單從封號上就能體現,晉陽正是李唐龍興之地。唐太宗給李明達“晉陽”的封號,足見他對這個女兒的珍視。②皇后去世後,與胞兄李治同為唐太宗親自撫養。可以說,晉陽公主是有史可考的享有皇帝親養殊遇的唯一一位公主。③晉陽公主性情內斂有急智。唐太宗怒斥臣下時,公主總能抓住時機為他們辯解,故亦贏得臣下的讚美和喜愛。仔細研究晉陽公主的勸諫方式,我們不難發現其與長孫後生前的迂迴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難能可貴的是,晉陽公主利用父親的“殊寵”保護臣下的時候,至多隻有十二歲。④唐太宗擅長飛白書。公主常年跟在父親身邊,便能臨寫一筆以假亂真的飛白字。臣下們都無法分辨真偽(原文:主臨帝飛白書,下不能辨)。⑤晉陽公主去世時只有十二歲。唐太宗一個月不能正常飲食,每天要哀傷幾十次,身體瘦弱不堪。大臣們勸慰他時,太宗說:“我怎麼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沒有意義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悲慟。”如此失態的舉止和言語背後的眷眷父愛令人扼腕。為了紀念夭折的愛女,太宗下詔將公主封邑所得的餘錢,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為女兒的往生祈福求禱。   新城公主   ① 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太宗最幼女、年僅九歲的新城公主初封為衡山公主,在貞觀年間首封公主的帝女中年齡偏小(其異母姊臨川公主首封已十八歲),足見太宗對新城的寵愛與重視。②貞觀十六年,新城公主(衡山公主)被許配給魏徵的嫡長子魏叔玉(未來的鄭國公)。③貞觀二十三年因新城將出降長孫詮,太宗特將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舊唐書·外戚傳》)。④根據墓誌,貞觀23年2月,太宗籌備新城的出嫁事宜。可能是太宗預感大限將至,不願女兒為自己守孝三年耽誤青春。不幸的是太宗在當年五月駕崩,未能在生前看到自己最小的女兒出嫁。   城陽、晉陽、新城中的一位   文德皇后誕公主,月滿,宴群臣于丹霄殿。太宗命公圍棋賭,公再拜曰:“臣無可賭之物,不敢煩勞聖躬。”太宗曰:“朕知君有物,不須致辭。”公固言無物堪供進者,太宗曰:“朕知君大有忠正,君若勝,朕與君物;君若不如,莫虧今日。”遂與公棋,才下數十子,太宗曰:“君已勝矣!”賜尚乘馬一匹,並金裝鞍轡勒,仍賜絹千匹。【《魏鄭公諫錄》○文德後載誕侍宴】編輯本段賢哉長孫,母儀何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麗穎為何選擇嫁給馮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