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山海
-
2 # aimay137
任何一個朝代不會一點天災就完蛋,都是積重難返。積弊太多。文官互相傾軋,東林黨打著清官的旗號搞黨爭,不顧國家利益。將帥失合 互相猜疑。不顧國家實際,盲目搞武力。這才是核心。天災算啥,那麼大的國家一點災害還挺得住。努爾哈赤再厲害也就那點人。區區幾十萬再厲害也不是上億人的對手啊。
-
3 # 火器工坊
明朝的滅亡……已經說過很多遍了,原因很多,但是大多是朱元璋遺留下來的鍋,問題很多,我在這就提四個:
第一個就是說了很多次的藩王制,朱元璋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餓著,特意規定朱家藩王不用交稅,而且國家還要出錢供養。這個看似沒啥,但是按照家族繁衍譜,藩王會越來越多,供養費也會增加,稅收地也會減少,然而這還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大量的地主和士人將土地交給藩王,來躲避賦稅,而那些沒有關係的農民的賦稅就會越來越重,最後受不了就造反嘍。
第二個就是衛所制,軍屯也是自給自足,不用上稅,這就吸引了邊境地主的注意,地主和衛所千戶做好交易,地主名義給地,實際給錢,因為大明的軍戶很坑,屬於不能變籍的倒黴蛋,掙不到錢也只能這樣了,這一下子邊疆該上的稅也沒了。大明劫裡面就很好的反應了這個問題。
第三個就是戶籍,如果你是個匠戶或者軍戶,那恭喜你,你永遠都不能改戶口了。嚴苛的戶籍是為了控制百姓,尤其是你會被牢牢的綁在戶籍所在地,但總有人在戶籍所在地活不下去,可是去了別的地方他就是黑戶,沒法正常生產,這就成了黑戶,也就是流民,流民越多,社會治安越亂,朱棣時期的唐賽兒起義就是以流民為群眾基礎。好在後來政府“放開”了部分戶籍,也就是管的鬆了,但是匠戶和軍戶依舊倒黴。商戶不得為官,就只能用錢買權力,那官商繫結就成了必然。也不奇怪明末為啥士大夫拒絕多收商稅。
第四,就是裁撤了中書省。以前有丞相,是可以駁回皇帝錯誤的政令,直到他們滿意。而太祖至成祖,基本上就是獨裁,宣宗雖然給內閣放了大權,也就是六部的尚書可以任閣臣,後來還有了首輔,類似丞相,僅此而已。內閣只有票擬權,也就是投個票,決定看得是披紅,皇帝把披紅給了司禮監,這就是形成了兩股多數時間敵對的政治勢力,而且大多數時間是皇權的代表人壓過外臣。像張居正這樣的純屬意外,因為馮保跟他是一夥的。皇權的強化意味著沒有開明的皇帝或者太監,正確的政令就很難實行。
至於滿清入關,這是一個歷史的偶然,因為如果沒有清朝,中國會繼續走聚散離合的老路,大順就好比大齊,大明就好比大唐,雖然沒人撼動的了弘光的地位,但是藩鎮割據是必然了。只能說這個時間段如同當時的大唐一樣,還沒有一個能夠強到控制整個關內世界的政治力量。於是乎清軍和契丹一樣鑽了空子,成功的滲透到了中原。但是清軍比遼軍的運氣好,因為清國實力更強大,制度更靠譜,所以很快就控制了北方,一統天下的心也在不斷和農民軍和明軍的交戰中愈發強化。而大明的軍閥和朝廷們,卻還在內戰,讓歷史有了新的路線。
-
4 # 一個笑臉
明朝的滅亡有內外兩個原因。
一、朝廷內因。諸多的內部原因導致明朝民心渙散,眾叛親離,最終滅亡。
1、皇帝昏庸無能。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國家的主心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昏聵,勢必會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2、官場腐敗。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3、宦官專權。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明滅亡的外因
1、天災人禍。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起義的導火線。
2、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難以對付。
3、滿清強大,牽制了明的軍事力量,才導致鎮壓起義兵力不足。最終亡於起義。
第二個問題,取而代之的是遊牧民族的原因也有多種。
首先農耕民族的擴張力不足,從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修建長城就可以看出,對外以保守為主,加上對耕地的熱愛和對於草原的嫌棄,使得農耕民族守成為主。
其次中原人民本性淳樸,戰鬥力弱。如果不是過於強烈的壓迫,中原人民很難去反抗。而草原民族則不同,當時的後金也正是如此,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後,野心勃勃,多次對明朝進行試探和侵略,而明將傾向於保守和退讓,致使滿清逐步強大。
然後還有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的個人缺陷。本來明朝滅於李自成,李自成交好吳三桂的話滿清並不敢有所動作,但是李自成並未意識到吳三桂的重要性,並且對於士紳豪門無底線的壓榨,導致吳三桂帶領軍隊投降多爾袞。而且李自成軍隊鼠疫爆發,戰鬥力大大削弱,後吳三桂和李自成軍隊大戰,漢人力量大減,讓滿清漁翁得利。
最後當時的明朝並未出現真正的明君,而滿清接連出現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等多個目光長遠的領袖。
總之,明朝滅亡和滿清統一中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我們要從多方面來看問題。
各位答友,你們覺得呢?
-
5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土地兼併速度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之後,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就成為社會的兩個主要階級,當然,也是對立的階級。
地主階級作為少數派,為了保證自己永久地作威作福,就要不斷佔領農民的財富,比如搶佔農民的土地。而農民雖然是社會的大多數,但因為身處底層,在未突破農民承受的底線時,農民不會自發組成團結對外的力量,因此土地從農民手中流向地主是必然事件。
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也就是農民的命根子。
在農民的土地被地主無情剝奪時,農民尚可選擇默默忍受,但是當所有土地都被奪走,廣大農民走投無路時,農民就會揭竿而起,推翻舊王朝,為新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礎!
氣候的週期性變化
根據中國數千年來的氣候變化資料,每隔大約300年,中國就會出現一次週期性的低溫現象,被稱為“小冰期”。
作為以農為本的帝國,天氣的影響幾乎就是傷筋動骨的,所以一旦氣候轉冷,勢必導致農業減產,出現大量災民,社會出現動盪!
除了社會動盪,因為氣候變冷,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遭災更嚴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鋌而走險,南下搶劫中原王朝,而此時因為中原王朝多在動盪不安中,因此少數民族極有可能推翻中原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完成改朝換代。
制度的週期性翻新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之後,中國正式告別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大一統思想成為時代主流。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思想成為統治者推崇的主要思想,影響了其後幾千年的發展。
因為儒家思想佔據了主流,因此儒家思想的翻新就影響了王朝的跌宕起伏。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社會形成了等級分明的社會結構,因此各等級內部,特別是上層的腐敗速度就會直接決定王朝的壽命。
雖然隋朝之後開創了科舉制度,但是由於統治者對科舉具有最高解釋權,所以科舉終歸是統治者的工具,社會固化是王朝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地主階級難以為繼時,就會出現內部的換血,比如王莽篡漢,楊堅代周。
而明朝的滅亡,又有了些許新的特徵。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明朝徹底崩塌。
在此之前,明朝遭遇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小冰期的侵襲,兩廣地區都經常下鵝毛大雪;小冰期之下,是極端氣候的愈演愈烈,西北多年滴雨未降,恐怖的鼠疫席捲華北。
極端的氣候是農民起義最直接的導火索,因為本身的明朝腐敗,廣大農民早已走投無路,所以紛紛揭竿而起。
而此時的清朝已經在東北崛起,並不斷入關劫掠,這讓明朝疲於奔命,最後轟然倒下。
而且一直以來,明朝內部的爭鬥從來沒有停止,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極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國力,使得明朝從內部爛到了根。
可以說,多種因素綜合到一起,導致了明朝的徹底崩潰!所謂“氣數已盡”,大概如此。
1、清朝實力強悍,具備了爭奪天下的條件
為什麼是清朝成為最後的贏家,答案很簡單,強大而已。
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依靠八旗的強悍戰鬥力,後金越打越強,逐漸佔據整個東北北部。
八旗制度創立於1605年,到1615年正式形成八旗制度。皇太極繼位後,繼續進行改進,1636年,加入八旗蒙古軍,1642年加入八旗漢軍,使得八旗成為融合了多個民族,多個兵種的強悍力量。
最為關鍵的是,整個制度兵農合一,且每個旗人都是股東,極大地調動了八旗的積極性,所以八旗能夠越打越強!
在不斷進攻明朝的過程中,後金也在不斷進攻漠南蒙古,最終在1635年征服了漠南蒙古。
後金征服漠南蒙古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標誌著滿蒙一家,明朝面臨的北方壓力驟然增大。
因為位置關係,明朝向北討伐後金和蒙古的難度難於登天,而滿蒙南下劫掠可謂易如反掌,最重要的是每次搶劫都會滿載而歸,實力大增。
在明朝無力改變這一現狀的情況下,後金的壯大是必然的!等到1642年入關前夕,隨著八旗漢軍的加入,清朝逐漸具備了入關的實力。
相比於自備兵器還發不起工資的大明,打仗就有分紅的八旗簡直就是天堂般的存在,所以越來越多的漢軍倒戈,成為消滅明朝的馬前卒。
八旗,是清朝奪取天下的最重要武器!
2、漢人實力偏弱,明朝的政策是對後面漢人王朝的釜底抽薪
很多人說清朝的天下是撿來的,理由是明朝和李自成死磕,清朝打進來了。此話有理,但不是全部,因為明朝之後的漢家王朝確實是有固有缺陷的,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就是最好的證明。
八股文
因為明朝成熟的八股文,導致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被八股“圈了粉”。在這樣的情況下,李自成不僅沒有造反的軍師,奪取天下前後也沒有真正安邦定國的人才來輔佐。所以就導致李自成在稀裡糊塗的情況下就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又稀裡糊塗地丟了江山!
軍制
因為明朝腐朽的軍制,導致後續的漢家王朝走衛所制也不是,走募兵制也不是。
明朝的衛所制度真正發揮作用的時期,只有朱元璋時代。而雖然募兵制有100年左右時間,但是因為明朝可憐的以農為本的財政收入,根本就難以保證軍隊的工資!
因為小冰期的制約,李自成不可能恢復衛所制度,但是募兵制度有明顯走不通,進京後的追餉行動實際上是李自成集團缺錢的一個典型反映。而追餉得罪士大夫,失掉統治基礎,是最得不償失和最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自成不可能組建一支強大的軍隊。也就沒有能力北御八旗,南滅南明瞭。依靠一群烏合之眾,一片石大戰已經說明了問題。
統治結構
明朝統治結構概況起來就是一個詞:“平衡”,而且是動態的平衡。
為了達到這一平衡,皇帝不僅不會插手下面的平衡,還會拉拉偏架。
這很可怕,明朝以來,中國封建制度的發展是逐漸走向集權的,即皇帝大權獨攬。而現在明朝的搞法對於封建王朝而言明顯是倒退。而對於李自成而言,如果用前朝舊臣,就等於接受了內鬥的宿命!而不用前朝舊臣(事實上追餉已經得罪了所有人),李自成又不具備建立起一個高度集權模式的能力!
而關外的清朝,在漢人的幫助下已經完成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所以清朝入關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然會成功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北洋海軍炮手
我之前的回答就提到過,明朝滅亡是內力以及外力的相互作用,內力就是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的總爆發,外力就是無法在同滿洲人的戰爭中取得主動權。而且內力的作用還是透過外力的作用才顯露出來。具體可以參考我的一篇回答《李自成如果不滅明朝,清朝能把明朝滅了嗎?為什麼?》
所以明朝滅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以明朝的玩法,能活將近三百年都已經是老天開恩了。
當然,清朝入關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和努爾哈齊的崛起有關。當然,當時沒人會預料到女真的崛起,因為長期以來,女真各部一直是各自為政,明朝完全可以壓制女真。但是當努爾哈齊整合女真各部,集中力量之後,明朝就再也無法壓制女真,反倒是徹底喪失了主動權。薩爾滸大戰,不僅撕掉了明朝虛偽的強大,讓滿洲人徹底瞭解了明朝的實力,掌握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同時也助長了努爾哈齊的野心,從而奪取了遼東,正式和明朝分庭抗禮。松錦大戰,明軍僅剩的精銳在清軍的炮火下灰飛煙滅,從此明朝再無力應對清軍的攻擊,而清朝的入關也僅僅是時間問題。同時,明朝松錦大戰的失敗也使得明朝再也無法壓制李自成起義軍,明朝的滅亡已經進入倒計時。清朝的入關,是歷史的必然,時間的偶然。如果關內還存在一個統一的政府,哪怕是形式上的維持,清軍入關也必然會面對極大的壓力;但是當關內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的話,清朝入關壓力會降到最低,其成本以及代價也是最小的。
當然,也有人會認定清朝入關是摘桃子,但是清軍在同明軍的對抗過程中,至少消滅了明朝30萬部隊,其中不乏大量的精銳部隊。所以,清朝是滅亡明朝的主力這一說法並不為過。另外,即便清朝入關是摘桃子,沒本事你來摘一個大桃子我看一下。
所以,明朝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清朝取代明朝也是歷史的必然。至於清朝皇帝不是漢人有什麼意義,明朝皇帝是漢人,李自成又為何要造反?
全文完
-
7 # 趙志軍001
我首先說,在古代,什麼族統治中國沒有關係,因為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都有權力統治中國,只要有實力就能做到。
題主問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呢?取而代之的為什麼是滿族而不是漢族?
這個問題很好解答,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就有這麼一個規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有一個朝代滅亡,然後又有一個新的朝代誕生,而這個滅亡的朝代,大多數都是由於後期的腐敗,被農民起義運動推翻,而新的政權建立後,根據前車之鑑,立即頒佈新的治國綱領,使新生的政權在短時間內迅速強大,使天下的百姓安安穩穩的過了,幾十年到一二百年的好日子。
歷史上的大明朝,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從推翻元朝開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並在200多年的時間裡國泰民安,民富國強,把中國的封建社會推向高又一個潮。但是這樣一個有朱元璋建立的漢族人政權,為什麼最後又倒臺了呢?
其實這就是歷史的規律,明朝後期與漢朝,唐朝,和元朝一樣,都是由於後期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被揭竿而起的農民階級推翻,或是造成重創,讓這個朝代無回天之力,就此滅亡,明朝的滅亡,就是農民起義造成的。
而造成明朝滅亡的人,就是農民出身的李自成,出題人又問,最後取而代之的為什麼是滿族人而不是漢族人呢?
我前面說了,在中國當皇上的人,是什麼族無所謂,只要有實力,就能一統江山,建立自己的政權,然後再爬上皇帝的寶座,風風光光的統治者全中國,而後又由他的後人樂樂呵呵的繼承皇位。
那麼漢族李自成,為什麼敗給了滿洲人?
這話說起來就要多了,我就不作長篇大論的闡述了,那麼咱們就簡簡單單的敘述一下,李自成|為什麼要敗給滿洲人。
其實李自成敗給滿洲人,即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李自成率領他的農民軍,輕鬆的攻入了北京城,將明朝政府推翻,使這支農民軍忘乎所以,沒有做好明朝殘餘勢力的安撫工作。也許李自成,壓根兒就沒有瞧得起吳三桂這20萬人馬,覺得自己的百萬大軍,連朝廷都被踏平,何況區區的吳三桂20萬人馬。
相反,這李自成放縱了他的部將胡作非為,因為嫖妓的一件小事,而這個小事就是一個偶然性,就是因為這個偶然性,而惹惱了手握重兵的鎮關大將吳三桂,因而吳三桂聯合清軍,打跑了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的失敗成了必然性。
而滿洲人也是如此,作為一個人口不多的少數民族,他能夠打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入主中原,一統江山,做了全中國的皇帝,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
那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正愁如何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軍,如何打進北京城,統一全中國的時候,卻突然接到吳三桂的請求,幫助他打跑李自成的農民軍,這個偶然的機會,讓清朝的多爾袞,如獲至寶,抓住了機會,把吳三桂及其他的軍隊,拉入自己的陣營,這也是多爾袞政治上的勝利。
清朝的多爾袞在軍事上取得必勝利,那是必然的。
-
8 # 漢軍將至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政府財政徹底破產,李自成,滿清只能是誘因,外因。
我認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王朝,甚至超過了宋朝,但明朝的財富卻集中在宗室,士人,商人手裡,而這些人又幾乎不納稅或納很少很少的稅,這造成了明朝稅收極度不平衡,稅收遠低於宋朝,國家無大事尚可,一旦有大事,財政必定吃緊,而士人掌控的政府只向窮困百姓增稅,最終滅亡。
在封建時代,改朝換代成功者,都得到地主階級的支援,而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失敗的根本原因也是在於沒有得到地主階級的支援,可能也有,但少的可憐。
李自成雖然滅了明朝,但我認為,就算沒有了滿清,李自成天下也難以坐穩,流寇性質的隊伍,難以獲得地主階級的支援,流寇性質的隊伍也容易分裂,在封建社會,依靠群眾造反可以,改朝換代真的不行。
明朝本來還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南方,甚至南京還有一個政府機關,但我認為徹底斷送漢人江山的就是這個被東林黨控制政府機關,如果沒有這個政府,依晉宋南遷故事,什麼都沒有,輕裝上陣,擺脫歷史包袱了,依靠南方的地主豪強,搞一個劃江而治的小目標,應該問題不大吧,但就是有了這個政府,歷史包袱沒有甩掉,反而更亂了,東林黨天天忙於搞派系鬥爭,搞整人運動,漢人最後一點力量,也在內耗中消亡。
-
9 # 黑眼歷史觀
封建王朝的滅亡基本是是制度僵化,國家詬病繁多。
明朝後期的弊病很明顯,重農抑商、八股文、皇族、官員腐敗已經形成盤根錯節的利益網,而且最重點的是民眾已經對國家失去信心,皇帝的意志甚至無法傳達出皇宮。明朝可以說不得不滅亡了。
而之所以是清朝,也不全是運氣。
首先,是地理位置,使得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崛起滿清屬於遊獵文化和漢文化的交融處,未入關之前就用上不少漢人。這讓很多人看到一點希望,認為只要還能當官,即使不是明朝,他們還是人上人。有了一些帶頭作用,就會有第二個。
其次,是京城位置,由於明朝的衰落,長城以外的領土已經基本敗光,崇禎後期,遼東的實際控制權已經落入滿清手裡,長城已經成為實際上的邊境。滿清一入關就打敗了不成氣候的大順軍,佔領了京城並使大部分軟骨高官投降。而這些高官在一國之內的影響力不容小視,可以說是標杆,帶動了其他人投降。
其三,是皇帝能力,滿清入關前幾任皇帝的能力不弱,最少會用人,尤其是漢人,使得最後幫滿清打下天下的就是那些投降的漢臣漢軍。在南方的一些戰場上,甚至出現了滿清十幾萬人的軍隊中,幾乎清一色漢人,連指揮者都是漢人的情況。
最後,中原勢力普遍沒有拿出手的,滿清入關後較大的勢力就是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南明三股。
大順作為重頭戲,卻不怎麼樣,發展太快,幾乎沒什麼像樣訓練過的軍隊,要麼是流民,要麼是明朝腐朽的投降軍隊,依靠大量流民或許能讓明朝軍隊有所畏懼,但是對付外人就不起作用,沒受到訓練的農民軍隊意志力不足,容易潰逃,最後引發大崩潰。而且李自成管不住手下,剛攻入京城,李自成想禁止手下隨意掠奪,想籠絡明朝精英,結果手下不聽他的,佔豪宅收小妾,學起老爺來有模有樣。其中一個還私自抄了吳三桂家,這個吳三桂放滿清入關有很大關係。
張獻忠的統治也不得民心。
南明政府,就大敵當前還內鬥,手下的土族軍隊也不聽政府號令,手下軍隊之間的戰爭時有發生。
回覆列表
一、大明帝國的滅亡,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二點。
一個是有天災因素,明末處於“小冰河”期,因而災荒四伏,國困民飢,國家財力嚴重不足,國庫空虛,最後籌集軍費相當困難,以至出現崇禎皇帝向群臣私人籌款的情況。
再一個是飢餓難耐的災民流民四起,被“闖王”李自成打得人力、財力、軍力,消耗殆盡,大明帝國與李自成“鷸蚌相爭”,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帝國滅亡,後金、既滿清而坐收“漁人之利”,撿了一個天下!
所以說,明帝國並非亡於後金,而是亡於天災人禍,直接亡於“闖王”李自成!
二、努爾哈赤的後金,雖然兵力不多,但是,戰爭不是兵多既可獲勝,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並不少,戰爭是雙方高智商的搏弈,打勝戰爭需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很重要,清軍入主中原,就佔了“闖王”李自成把明帝國滅亡的天時,加之清軍首領努爾哈赤及繼承者正確的戰略戰術!
滿清軍事總兵力,八旗兵力不過20萬人,其中尚包括蒙古八旗、漢軍八旗,面對上億漢人,能夠入主中原,建立一統王朝,主要還是“以夷治夷”,以收降的漢軍為主要力量轉身攻打、征服漢人,採用“以漢制漢”戰略,滿清八旗軍隊,主要以主人身份起監軍作用,坐收勝利果實。
歷史實踐證明,明軍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降清與清軍夾擊“闖王”李自成,李自成不敵前後夾攻而大敗,清軍得以入主北京,繼而南下征服“闖王”李自成、明朝殘餘勢力及幾個南明政權,主要是以漢軍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的漢軍衝鋒陷陣為主力的,所以,上述等漢軍降將得受清王朝異姓王爵封賞。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