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眾人於野
-
2 # 浮沉於史
明清兩代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有根本的不同,朱元璋立下了規矩,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朱標不僅是嫡子,也是長子,在名分上,就沒有任何一位兄弟可以與之相爭。
清代就沒有過類似的規定,皇帝選取繼承人,全憑自己喜好,雍正朝更是直接制定了密匣制度,將遺詔藏於正大光明匾之後。
遺詔取出之前,沒有任何一位皇子可以理所當然的繼承帝位。
其次,明代實行封藩,除了太子,其餘皇子一律得離開京師,沒有皇帝的旨意,不能輕易來京。
這樣一來,他們就失去了結交大臣的機會,也就無法培植黨羽,在朝中的力量上看,跟太子遠遠不能相比,既如此,那也沒必要去覬覦什麼了。
清代則完全相反,皇子們不能輕易離開京師,這就給他們提供了充足的運作時間。
我們看康熙朝的八爺黨,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其勢力之龐大,康熙帝都無法忽視。
生下來就有競爭的資格,又具備結黨的機會,那自然是得爭上一爭。
其實胤礽最初的威望還是足夠鎮住兄弟們,他是皇后所生的嫡子,又是太子,前期也沒有人可以超過他。
只可惜康熙太能活了,胤礽做了近四十年太子,眼看父皇身體硬朗,自己繼位遙遙無期,便開始放浪形骸,終於給了兄弟們攻擊的把柄。
也最終導致自己失去帝位,被幽禁而亡。
朱標雖為太子,也終未能夠坐上帝位,這不是兄弟們奪嫡,是他自己命不好,走在了朱元璋前面。
朱元璋越過兒子,傳位於孫,由此引發了後面的靖難之役。
作為太子,朱標顯然要比胤礽悽慘得多,胤礽雖然失去帝位,他的家人至少都活的好好的。
而朱標一門子孫,在朱棣登基之後幾乎盡斃,朱標素來友愛兄弟,卻落得如此下場,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朱元璋和康熙皇帝有個很好相同點就是兒子們特別優秀,彷彿基因就是要他們的朝代傳承下去一樣。
朱元璋這邊本來他的繼承人是大兒子朱標,從小便學習儒學經典,性格溫和,13歲成了太子,可惜英年早逝,後來朱元璋隔輩選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做皇帝,上位了政績也不錯,後來削藩徹底逼急了燕王朱棣,導致政局倒塌。
朱元璋立兒子朱標主要是自己的第一個兒子,當時正在攻打南京這種苦難中的甘甜,又是和溫柔賢淑的馬皇后所生,滿滿的回憶呀!立孫子朱允炆看到了他的孝順,一種任性的立儲君方法~
康熙擇不然,太能活了,自己前面的兒子都快熬不住了,兩個太子蒸的你死我活,胤礽更是兩次被關了進去,晚年康熙精力體力都不足以支撐朝政了,還好他的兒子們個個優秀,康熙慧眼獨具選擇了勤政的四皇子胤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