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xcel到PowerBI
-
2 # 帆軟軟體
商業智慧BI在資料架構中處於前端分析的位置,其核心作用是對獲取資料的多維度分析、資料的切片、資料的上鑽和下鑽、cube等。透過ETL資料抽取、轉化形成一個完整的資料倉庫、然後對資料倉庫的資料進行抽取,而後是商業智慧的前端分析和展示。
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吧,BI的普及率為何低?
很多企業把BI狹義理解為管理駕駛艙,儀表盤應用。殊不知在整個商業智慧領域中,最不重要的就是這部分資料視覺化功能。商業智慧最重要的就是業務資料分析功能。
商業智慧包括計劃預算,財務預測,管理駕駛艙,合併報表,資料倉庫等等業務應用。是ERP等業務系統的後續分析決策應用。與ERP是配合和互補的關係。如果ERP是小學,那麼BI就是中學,AI就是大學。現在國內企業資訊化基本上是小學畢業,中學普遍沒上,大學遙不可及。
因此,雖然BI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和技術,但在中國仍然還有很多機會,原因是企業的財務分析,及財務自動化程度太低了。
CIO如何在企業內部署BI系統?
BI作為大資料的商業智慧決策分析工具,就我目前看到的案例來看,已經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主要是由於企業對資料的重視,以及對資料分析的重視。大型企業和知名網際網路企業,重視資料化管理的都上了BI。
技術架構方面
比如某企業建設商業智慧是將各個資料庫的資料抽取到資料倉庫中,然後使用商業智慧.或者會有企業在其中進行ETL處理,透過以前前端系統展示,如下圖。
既然說到BI,就肯定逃不過BI工具了。
先來說說國內外的BI廠商吧
國外SAPBO: SAP公司收購的一款BI工具,產品運作模式是結合SAP的ERP系統,所以整合其他資料庫或系統並不佔優勢,屬於重型BI,使用要求較高,升級困難。
OracleBIEE:無功無過,在BI產品不具特色,同SAP一樣,與Oracle的產品線緊密綁在一起。貌似國外廠商都是捆綁型賣整體方案。
Cognos:傳統BI工具中最被廣泛使用的,已被IBM收購。擁有強大的資料庫平臺、在資料管理、資料整合以及中介軟體領域專業功底深厚。偏操作型,手工建模,一旦需求變化需要重新建模,學習要求較高。
MSTR:很低調的BI產品,多年來在BI市場中一直沒站住腳,和excel有一定關係。二次開發環境好,但對伺服器環境要求較高。
Qlikview:最大的競爭者是Tableau,同Tableau和國內眾多BI一樣,是屬於新一代的輕量化BI產品,體現在建模、部署和使用上。只能執行在windows系統,C/S的產品架構。採用記憶體動態計算,資料量小時,速度很快;資料量大時,吃記憶體很厲害效能偏慢。
Tableau:自身定位是一款視覺化工具,與Qlikview的定位差不多,視覺化功能很強大,對計算機的硬體要求較高,部署較複雜。目前移動端只支援IOS系統。
國內FineBI:帆軟旗下的自助性BI產品,輕量化的BI工具,部署方便,走多維分析方向。後期採用jar包升級換代,維護方便,最具價效比。
BI的人有太多需要創新和學習的東西,如果有太多取數,搞個取數機器人,如果太多報表,搞個指標體系,如果太多需求,搞個自助工具或給個租戶環境,誘惑業務人員自己來做,需求永無止境,慾望永不滿足,靠人肉填坑,永遠填不滿的,需要BI人的引導,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 -
3 # IT技術管理那些事兒
先說結論:BI沒有被普及,主要有兩個原因:
沒有被普及的需求沒有達到普及所需要的低門檻度BI在什麼公司裡才有?網際網路公司佔一半以上,傳統企業的佔比也在越來越高,因為要做數字化轉型嘛,不然怎麼活下去?
沒有被普及,不是因為BI貴,而是因為企業沒有預算,錢都拿來發工資做推廣了,誰還管你資訊系統?
sql能用就先用,資料庫能不買就不買,BI拖拽取數在老闆看來就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你還沒有讓他看見該專案的價值。
那要怎麼做?
直接上圖,看見你的價值,他自然會同意。
至於BI工具的使用門檻,我覺得國外的話就是Tableau,國內就是FineBI,別的就看看就好。
CIO如何在企業內部署普及化商業智慧?這是個好問題。
回覆列表
針對為什麼BI普及率低,CIO應如何在企業內部署普及化商業智慧的問題,我們可以大致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然後再尋找合適的對策。
一、BI普及率低的原因BI普及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從我所接觸的大量企業來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企業BI沒有真正起到輔助決策作用
企業一說上BI,就大張旗鼓,最後只是變成一個面子工程(當然,有很多時候面子工程也很重要),最後也出來一個個大屏,一份份很好看的報告,但是,這些東西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讓使用者用起來,沒有真正變成可以用於驅動決策的有用之物,自然慢慢的就沒人去用了,再漂亮的駕駛艙、對各種花哨圖表也審美疲勞了……
2、企業BI難以起效的客觀原因:各種資料與系統資訊化的矛盾
有很多時候,企業BI不能落到實處,也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比如有很多業務人員即時記錄的資料沒有系統化,有些保密的資料不能系統化,有些還不是很規範的資料不能系統化,還有些難以避免的即時調整的資料,很難在規範的系統裡快速地體現出來……
這些客觀的原因都直接導致了最終的結果並不是業務人員想要的,自然就沒法用起來。
3、業務人員對BI的需求:業務所想快速轉化為決策所得
企業BI在上線過程中很難避免會碰到以上問題,但是,對於業務人員來說,他們的需求卻是這樣子的:
二、如何在企業內部署普及化商業智慧那麼,對於很多企業來說,要如何在企業內部署普及化商業智慧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從資料到真正產生價值的過程是怎樣的。
要使資料產生價值,除了將資料轉化為業務人員容易看得懂的圖表,同時,還必須非常方便地透過各種維度的組合分析發現問題,找到原因並建立長效的經營改善機制。
經歷探索發現過程,體會資料及指標的真正涵義,將為企業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決策和動力。
然後,我們可以看一下現在企業資料到BI應用之間的產品系列,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業務系統或Excel手工資料
敏捷BI
企業級BI
從資料分析的角度,他們三者之間的特點比較大致如下:
敏捷BI(也稱自助式BI)的產品很多,比如微軟的Power BI、Tableau或很多企業級產品裡帶的自助式BI模組等等,因為敏捷BI產品的輕便、易用性,使得很多業務人員可以自己掌握並快速將大量的手工、業務系統或網路資料整合到一起,而不需要經過IT人員干預的漫長過程,所以能很好地解決上述資料無法系統化等等問題,所以,業務人員可以快速的用於資料的整合分析,並且輔助決策。
因此,個人認為,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可以先考慮敏捷BI的注入,從一個部門開始,透過敏捷BI來對資料分析進行探索應用,在幫到業務人員的同時,不斷的尋找對業務決策真正起作用的內容,然後再透過企業BI進行固化、應用——當然,如果有條件的,可以直接投資,同時開始相應的專案。總之,核心在於:用敏捷BI探索機會,以企業BI固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