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酒鬼919
-
2 # 大可151753208
從年代上看宰相職務出現的比丞相要早很多。
商朝時期是掌管家務和奴隸的官職,稱為“宰",注意沒有“相"喲。
到了周朝時期,設掌管國家政務的官職稱為“太宰";掌管一邑的官員又稱“邑宰";各大貴族把管理家務的人又稱為“家宰",可見此時的宰只是官名的統稱,關鍵要看他是掌管什麼事務的宰……
春秋時期開始有了“宰相"一職,其中以齊國的管仲最為有名。宰相的“宰"指主宰,“相"為官職。春秋時期宰相的權力僅次於君王,掌管國家的行政事務。
秦統一後把國君改稱為“皇帝”,也把宰相改稱為“丞相",第一次從國家立法上確定了丞相這個職務,為避免權力過於集中,後來又分設左、右丞相,以右為上,如果此職由宦官擔任,又稱為“中丞相"。
漢朝基本上沿用秦朝官位制度,只是在名稱上稱為“相國",相國的權力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喲,又設御使大夫為副職。之後又把相國改為“大司徒"。到了東漢行政權力由司徒、司空和太尉共同管理。到了漢獻帝時丞相由曹操來擔任,故稱曹操為曹丞相。那個時期丞相的權力也是最大的。
到了唐代,尤其是到了太宗,將丞相權力進一步削弱,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幾乎各個地方長官都可以稱為丞。
從上可見,歷史上的丞相和宰相沒有多大區別,真正的區別只是看所處的朝代。
總結一下的話,春秋、戰國時期宰相的權力最大。秦朝以後的丞相雖然與春秋、戰國時宰相的職能差不多,只是把一個“宰相"的權力分給了兩三個丞相而矣。
如果真要較真兒的話,宰相的權力要大於丞相的。
但是,東漢時期,也就是曹操擔任的丞相是個例外喲。
-
3 # 李老根2017
古代丞相,宰相,相國都是一個職務。相,幫手的意思。宰,主宰之意。古代皇權之下,宰相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官職。它代表皇帝行權天下。類似於近代取消了君主制的內閣總理大臣。
-
4 # 醉劍書
朱元璋當時想集權,故意姑息養奸,縱容胡惟庸循私枉法,貪汙受賄,威脅到王權,最後一網打盡。同時昭告天下,從此廢除丞相,永遠不會設立了。朱元璋這麼牛掰的人,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廢除丞相。因為相權是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如果相權大了,隨時隨地廢除皇帝,改朝換代。比如曹操,司馬懿,王莽等等。
宰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通常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丞相,該制度起源於戰國。秦從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魏冉、呂不韋等都曾居此職。秦統一後只設左、右丞相。西漢初蕭何為丞相,後遷為相國,何死,曹參繼任。惠帝、呂后到文帝初年,設左、右丞相,以後只設一丞相。漢初各王國擬製中央,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稱為相。總體而言,丞相和宰相沒有什麼區別,他們和清朝的大學士一樣,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官職;唯一有區分的,在於朝代,早期的封建王朝設丞相、中後期的封建王朝設宰相;在有一個就是封建制度的發展,隨著王權的漸漸集中,相權也在慢慢削弱,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宰相的實權沒有丞相大。
-
5 # 紅黑聖西羅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宰相是古代最高權臣的統稱,它不是一個具體的官位或職務。丞相和相國在有的朝代是一個具體的官職,是那個朝代官職最高的人;但在有些朝代,某些職務的官員的職權就相當於丞相,例如三省制時期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最高長官就相當於宰相,但他們官職的名稱並不是丞相或相國。
到明太祖時期,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廢丞相,設內閣輔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後來內閣職權漸重,內閣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到清朝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總結下,丞相,相國和宰相都說的是一個朝代最高的權臣,只是在各個朝代的稱呼不同而已。
-
6 # 海明威80022532
第一,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朝代設立過宰相一職。先秦諸侯國有相國一職,秦統一六國第一次設丞相,皇帝之下統領百官。秦漢大多數都是一個丞相,有時皇帝設左右丞相,相互制約,東漢後期丞相的權利被大將軍錄尚書事一職取代,後來又被司徒一職架空,不過皇帝以下統領百官的官職一直都有,北魏北周時丞相的稱呼是大冢宰,直到楊堅代北周建立大隋統一天下,丞相一職才被廢除。隋唐的官制是三省六部。唐朝繼承並且發展了這一制度,三省的正副長官都可以參加政事堂朝會,共同參與決策重大事情,從隋唐開始習慣性的把這些參與決策的官員稱作宰相。不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設首席宰輔,這就又把權利集中起來了,開元盛世的兩位宰輔名垂千古,姚崇、宋景。張九齡也還算不錯,到了天寶年間就出了兩位著名的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李林甫把持朝政二十餘載,皇帝不聞不問。到了宋代又把唐朝的這種首相制度廢除了又回到多人議事決策,宋朝又增了參知政事一職,也可以參與決策。蒙古人滅南宋後,把宋朝的官制都廢了,皇帝以下設那顏一職。其實和秦漢時期的丞相沒區別到了明朝,朱元璋借胡惟庸一案廢丞相權分六部,從此在沒有實質意義上的丞相了,明朝大學士參與決策,後人也稱呼為宰相,清朝又有不同,大學士兼六部尚書稱作中堂,後人把中堂也稱作宰相
-
7 # 生猛歷史
宰是主持,相是輔佐,宰相是指輔佐皇帝和參謀決定國家大事的最高官員,所謂“百官之首”。宰相是對承擔這種重擔之人的通稱,也是一種制度。歷朝歷代,承擔宰相功能的機構和官名並不完全一樣,丞相只是其中的一種叫法。簡單來說就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宰相(身份通稱)>丞相(某朝官名)。所以,如果不記得某個朝代的宰相的具體官職稱呼,直接說宰相就對了。皇帝需要宰相的輔佐,但又擔心相權過大威脅到皇權,所以歷朝的相權在原則上都不是由一個人獨自佔有,更多時候是一個宰相群體。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西漢沿置丞相, 與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 主持國家最高政務,這三位都是宰相身份。西漢武帝時, 為防止臣下專權將政務中樞從三公府移入內廷, 尚書檯便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 尚書檯長官尚書令直接對皇帝負責, 總攬一切政令, 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三國兩晉南北朝, 行使宰相職權的人分別叫過丞相、相國、司徒、尚書令、中書令、侍中等等名號。隋唐確立三省制度, 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長官中書令、 侍中、尚書令就是宰相。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當過尚書令, 為了避諱,就讓原尚書令的副職左右僕射執行宰相職務。唐後期及五代至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實際的宰相。遼代設立北南兩個官制,其中北面有設宰相,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將宰相作為正式官名。元代實行一省制, 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 其中設左右丞相、平章、參政等, 行宰相職權。明初沿襲元制, 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後因胡惟庸案而被廢除,權歸六部。明成祖即位後,正式建立內閣制度,內閣大學士開會時坐在中間,又稱“中堂”。清初沿用內閣制度,直到雍正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宰相制度在中國古代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歷代也有各種演變,梳理起來實在複雜……
-
8 # 方士的知識樂園
宰相是制度的稱呼,本身來說,歷代基本沒有宰相這個官職。
丞相是宰相制度中,使用較多的官職稱呼,還有相國,大學士等。
-
9 # 梓晨一君
基本上是一樣,只不過歷朝歷代可能在叫法和稱謂上略有區別和差異,但是職能和官銜上是一樣的,都類似於今天我們國家的總理。
-
10 # 狄飛驚
所有人都知道“宰相”,卻很少有人知道古代從來沒有“宰相”這個官職。宰相的稱呼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是“太宰”與“相”的合稱,卻不是一個官職。
宰相,是“百官之長”的通俗稱呼,也就是政府首腦,類似於現代國家的總理,號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令人稱奇的是,歷朝歷代從來沒有“宰相”這個官職,履行“宰相”職責的官職先後有幾十個,如:丞相、中書令、尚書令、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太宰、少宰、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軍機大臣等等。
1、上古三代,“大麓”、“太宰”、“冢宰”等官職為宰相之職。春秋之前,雖然出現了“相”這一詞,但多為輔助天子的意思,還不是官職的專有名稱。顧炎武說:“三代之時,言相者,皆非官名”。
2、春秋時期,“相”逐漸成為官職的名稱,但仍沒有“宰相”這一官職,而是稱“丞相”、“相國”。這一官職開始於秦,屬於君主專制的產物。秦始皇“尊呂不韋,為特置相國,則相國在丞相之上”,此後一直沿襲到秦統一六國,仍以李斯為“丞相”。
3、兩漢時期,君主集權專制進一步加強,宰相職權被削弱,漢武帝時又設“丞相”,履行“宰相”職責,有時仍沿襲秦制,稱“相國”。如《漢書》稱“相國、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成帝時建“三公”(大司馬、大司空、丞相),又分散宰相權力。
4、晉朝開始建立省事,實行多相制,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開始具有宰相地位,逐漸取代丞相為代表的外朝官,掌握了中央行政權力,南北朝大體沿襲。
5、隋唐正式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都是宰相。由於李世民曾擔任過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左右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以後,不管本官如何,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真正的宰相,參議朝政的百官加“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銜的也是宰相。
6、五代沿襲唐末之制,仍以加銜為宰相之職,但出現了首席宰相制度。
7、宋朝宰相制度最為複雜,明顯分為兩個階段,元豐官制改革前和改革後。
(1)宋初沿襲晚唐五代,直到神宗元豐年間,設“中書門下”為宰相治事之所,又稱“政事堂”,平時簡稱“中書”。同樣以他官行使宰相之職權,加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才是宰相(若只加銜,不負責中書門下事則不是真宰相)。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都成了掛牌機構,名存實亡,實際上成了“中書門下”一省。設三相時,首相兼昭文館大學士,稱昭文相;次相監修國史,稱史館相;末相兼集賢殿大學士,稱集賢相。通常只設二相,往往首相昭文館大學士兼監修國史。
(2)神宗元豐五年 (1082年),神宗改革官制,恢復“三省”體制,讓三省首長成為名符其實的宰相,不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由於三省首長“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官位太過崇高,實際上並不授人,而是以尚書省的次長官“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其中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首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中書省首長。
(3)其後,宋朝宰相名稱仍有多次變化,但基本制度沒有實質變化。
遼實行南北兩面官制,設北、南兩樞密院,北院掌軍事,南院掌內政,南院又下設北、南宰相府,因此有北府宰相、南府宰相,這是歷史上惟一以“宰相”為名的官職,但必須和“北府”、“南府”相連使用,而且職權遠遜,並非像真正的宰相一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9、元朝以中書省為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左右丞及參知政事皆是宰相,職權比較分散。
9、明初沿元制,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重六部,也徹底廢除了一千年多年的宰相制度。後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逐漸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10、清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又設軍機處,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實施新政,設內閣總理大臣為政府首腦。
綜上所述,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合稱或俗稱,從來沒有過“宰相”這一官職官名;而“丞相”則是發源於秦,主要流行在秦漢時期的一個具體官職,承擔的正是“宰相”的職責,是“宰相”在某一歷史階段的具體載體。
回覆列表
謝邀請:給了我學習機會,對於這個問題本來不懂,百度一下後才知道。丞相和宰相都是朝延實職,地位較高。宰相地位比丞相更高些,是真正的一人之下,可代表皇上處理國務,相當於現在總理級別。丞相設職較多,有左丞相,右丞相等等,相當於現在副總理級別。剛學的,回答不足之處望網友們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