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祁門小謝
-
2 # 妙摘
最近的電視劇中讓大家感到最驚豔和逼真的角色造型莫過於《延禧攻略》了。記得《延禧攻略》開播的那段時間,每到週二到週日晚上,看魏瓔珞小姐姐一路打怪升級是最開心的事情了,整個朋友圈和微博都在討論這部劇。而這部劇裡面按照真實歷史製作的飾品、服飾是整部劇的亮點之一,讓大家漲知識、一飽眼福的同時也感嘆我大中華的古典美。下面,我就盤點一下這部劇中的神還原。
一、神還原之服飾“哎,你買的衣服什麼顏色,這麼上檔次?”,“當然是莫蘭迪高階色啊。”走在大街上買衣服的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對話。今年大火的莫蘭迪色便出自《延禧攻略》。那麼在講本劇的造型是,我們先鋪墊一下關於清代服裝的一些知識。
清代皇上的衣服分為七大類,禮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便服和雨服。後宮中皇后等嬪妃的衣服分為四大類:禮服、吉服、常服、便服。其中,禮服是最高等級,在特別重大典禮上他們才會穿到。我們看很多電視劇經常會看到皇上胸前掛著一大串朝珠,他是在炫富嗎?並不是。佩戴朝珠是皇帝個人的喜歡,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的一種體現。
皇后的禮服一般用於元旦、萬壽和冬至的重大典禮,不要被一些電視劇裡誤解惡劣,皇后是不會隨便穿著禮服亂走動的。皇后一般穿的是吉服,一般在重大活動和一些節日的時候會穿。皇后的吉服在《延禧攻略》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嫻妃封后時穿上了,一次是劇中主角魏瓔珞穿上了禮服。
不得不說,這部劇的服裝造型都很精緻,極為還原歷史。除了衣服,還有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高貴妃的造型。純妃等后妃基本上人手一個的就是雲肩了。但是雲肩是一個漢裝元素,流行的時候已經是晚清了。中國雲肩的雛形始於秦漢時期來自於神仙的羽衣,但是真正中國意義上的雲肩還是從唐代開始出現的。五代開始有云肩5用的記載,直到元代才開始被普通人所用,明清時期作為日常服飾盛行。
還記得高貴妃身上的珍珠披肩嗎?這件珍珠披肩的原型正是慈禧身上的珍珠披肩,在很多慈禧的畫像和照片上都能見到這件披肩。在古代珍珠只有天然的,產量低,獲取成本非常高,能獲得一條珍珠項鍊已經是極其稀有,更何況是一件珍珠披肩。
清朝光緒皇帝的寵妃珍妃就曾經被賜一件珍珠披肩。但是她不敢穿,怕太招搖。於是後來珍妃偷偷把這件珍珠披肩拆了,珍珠交內庫了事。
二、神還原之護甲套按照歷史上記載,清宮的皇后、嬪妃們都蓄長指甲,用來表明自己養尊處優的高貴的身份。為了保護這細長脆弱的指甲,護甲套就誕生了。護甲套的規制和接下來講到的頭飾和髮型一樣,是根據材料長度的不同、等級不同,為不同身份的嬪妃所佩戴。一般來說,護甲套越長,身份也就越尊貴。下面放一張慈禧的照片,大家就能看出來了。
其實護甲套在明朝時就出現過,只是到清朝時,後宮娘娘們用的就更普遍。護甲套的樣式也變得多了起來,滿族的女子喜歡留長指甲,女性的手指本就纖細柔弱,藉助這蓄長的指甲,更顯得柔美。
護甲套的材質有金銀、玉、銅、琺琅等多重材料,採用鏤空、鑲嵌等裝飾手法,多紋樣裝飾,背面多采用了鏤雕,這樣炎炎夏日之時才不會被護甲套悶掉。曾經唐代詩人還藉此做了一首詩讓人歎為觀止:
“腕白膚紅玉筍芽,調琴抽線露尖斜。揹人細撚垂胭鬢,向鏡輕勻襯臉霞。悵望昔逢褰繡幔,依稀曾見託金車。 後園笑向同行道,摘得蘼蕪又折花。”這首詩中的玉筍芽就是讚美、形容女性纖柔修長的指尖的。
三、神還原之耳飾和妝容清代滿族和漢族是兩套體系,漢人沿襲明代,兩邊各一個耳飾,而滿人則佩戴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耳飾。最早的耳飾的材料是金環,後來出現了東珠(產自東北的珍珠,滿語為“塔娜”)、珍珠等材質,東珠質地圓潤碩大,色澤晶瑩透澈,只有皇后和太后可以佩戴,這點從劇中人物身上就能看出來了。
在滿族婦女中,流行著一個耳垂上懸掛三件墜飾的習俗,時謂"一耳三鉗"。清代服飾制度規定,皇后、妃、嬪、公主、福晉戴耳環,多至三對。這三對耳環都是珍珠的,每串兩顆,用金片間隔,上端飾金鉤。滿族女性從小就要在耳垂上扎三個小孔,同時戴上三隻用名貴材料製成的耳環,稱為“一耳三鉗”,這個舊俗也是滿族婦女所必須遵守的,清代宮廷后妃及民間女皆此妝束。
四、神還原之頭飾《延禧攻略》一經播出,就有很多人詢問皇后頭上的“多肉”是什麼東西。這東西其實是絨花,現在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絨花在康熙乾隆時期最流行,有“榮華”吉祥的寓意,絨花沒法用機器生產,全靠手工製作,劇組專門找了繼承人根據故宮的藏品來製作了19款髮飾。
除了絨花,劇中還出現了大量的點翠頭飾,點翠就是用金屬做底座,上面粘著翠鳥的羽毛,顏色靚麗且不會褪色,仔細看可以看到羽毛的紋路,很精美。點翠所用的羽毛源自藍耳翠鳥,不僅這種鳥非常稀有,每隻鳥身上能用的羽毛也就三十根左右,並且有說法是羽毛要活捉拔取,不然會失去光澤。這聽上去看殘忍,但點翠在明清時期超受歡迎,甚至在民間也很流行,內務府六庫中有專門的皮庫負責收集和冠以翠鳥羽毛,銀庫設點翠匠打造。
隨著這些飾品越來越複雜,簡單的盤發沒辦法承擔,到了康熙中期就出現了皇后娘娘頭上這種鈿(dian)子,雍正時期已經普及,通常用來搭配吉服和常服。鈿子,也叫髮髻圈帽,最裡面是金屬絲或者藤一類做成的骨架,外面罩的是一層絲布甚至是紙做的模子,然後再裝飾上鈿花就好了。
“殺千刀”的爾晴大婚時戴的也是鈿子的一種,叫挑杆鈿子,這不是鳳冠哦,我們平時說的鳳冠霞帔都是漢族的玩意。不過這龐大的尺寸並不是乾隆時該有的,這種鈿子形成於光緒時期,晚清才流行開來。
五、神還原之髮型清初的幾位皇太后、皇后生活節儉,梳小兩把頭,只戴鮮花,不佩首飾。“小兩把頭”在清宮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賢皇后也僅僅是戴通草,不戴金銀首飾。用以敦促宮中后妃以節儉為本。“小兩把頭”的特點,是用本人頭髮梳成,無法戴份量重的金銀首飾。“小兩把頭”的出現,是從實用出發的。就如《延禧攻略》出現的“縫紉機”髮型:
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后妃髮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美飾的審美型發展,直到清末才出現大拉翅,所以《延禧攻略》比還珠系列更符合史實,但是劇中的髮型還是比較雜亂。劇中出現過的髮型有兩把頭、小兩把頭、架子頭等髮型,這些髮型出現的時期大多是晚清時期。雖然髮型雜亂,但是不失精美。
六、神還原之手持扇子說到古裝照,不得不說到一個重要的道具,那就是扇子。由於人物形象過於鮮明,服裝造型太過搶眼,怕是很多小可愛們都沒有注意到各位娘娘們手中的扇子。有些扇子(包括很多服飾上)都用了緙絲(kè sī)工藝,也是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手藝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從宋朝以來就是皇家的御用織物之一。
用這種工藝繡出來的東西正反面顏色花紋都一樣,而且工藝很複雜也很耗時間,有種說法是“一寸緙絲一寸金”。還記得瓔珞還是個繡女時就曾提到過這種繡法。古人的手可真巧。
為了還原歷史,劇組專門找來了“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顧建東來製作這些扇子。在扇面的花紋也很講究貼近歷史,很多在故宮的藏品裡都找得到一模一樣的,例如皇后娘娘這把,叫做“黃色紗貼綾絹《桃樹雙鶴圖》染雕骨柄團扇”。
七、神還原之鞋子造型《延禧攻略》裡出現的厚厚的鞋底不是花盆底鞋。其實,《延禧攻略》裡的旗鞋是元寶底,還有一種鞋鞋是《還珠格格》裡的鞋,類似於馬蹄底。清代高底鞋分為花盆底 ,元寶底,馬蹄底。《延禧攻略》中還出現過登雲履、花盆底等各種,和劇中出現的髮型一樣型別很豐富。
中國服飾、飾品文化博大精深,雖然於正豪言這部劇是全國最牛的,我們聽聽就好了。但確實《延禧攻略》中的細節要比大部分古裝劇考究很多,撇開劇情不講《延禧攻略》不愧為一部文化大劇,不管是畫面、還是各種道具細節的還原,可堪稱各種古裝劇的表率,看完《延禧攻略》再看其他古裝劇,頓時有了對比。
-
3 # 郭兒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裡的點茶場景就很好的還原了宋代的茶道文化。
點茶始於唐,興於宋。
宋代的點茶重於意境,品茶是宋人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孔嬤嬤教授盛家姑娘課業的時候,第一個教的就是點茶技藝,“學這些,儀態規矩是其次,陶冶性情才是貴格。”
點茶有五個基本步驟:碾茶 — 羅茶 — 候湯 — 熁(xié)盞 — 點茶
1碾茶---碾碎茶餅
用絹紙包住茶餅,以槌敲打擊碎,將擊碎後的茶餅放在茶碾上碾成茶末,這個過程要快速,不然時間過久的話會影響茶湯的顏色和味道。
2羅茶---過羅篩茶
將茶末放進乾淨的茶羅中過篩,重複篩幾次,確保篩走粗的茶屑,留下細小的茶末,這樣點茶時才能“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
3候湯---煮水
將釜置於爐上,加水煮沸。當看到水面呈現魚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時,就可停止加熱了,即所謂的“以魚目、蟹眼連繹迸躍的二沸水為度”。
4熁(xié)盞---調膏
先“溫杯”,即將茶盞燙熱,然後把濾篩過的茶末放入熱好的茶盞中,加入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油狀。
5點茶---點水
將沸水注入茶盞中,用茶筅慢慢攪動茶膏,邊注邊攪。當水錶面浮起沫時,茶便衝好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注水節奏要穩,水柱要有力,落水點要準,不然就會破壞茶麵的美觀,且擊拂需要根據情況進行輕重緩急的調整,十分講究技巧。
點茶這門技藝看似簡單,實則操作起來複雜,四姑涼和五姑娘怎麼做都失敗,要學會這點茶要領,得要沉得下心去專研才可。
點茶技藝在宋代之後就開始沒落了,不過大家可在《知否》中重新感受一下宋代點茶文化,目睹其茶道風采。
-
4 # 入行娛樂
電視劇知否在2018年末、2019年初拔得頭籌,口碑和收視齊飛,這其中除了演員精湛的演技外,和劇組的良苦用心也分不開,要說《知否》劇組的服化道,那簡直大了去,燒香點茶,掛畫插花,今天來說說劇中的風雅。
這部電視劇是根據小說《庶女明蘭傳》改編的,小說是古裝現實主義題材,劇組也沒有把劇情落實到哪個具體的朝代中,根據劇情,我們也能看出來,當時老百姓的而生活富裕富足,幸福感十足。
老百姓安居樂業,貴族階級、文人生活中的一些情趣,比如電視劇中展現的插花、焚香、做茶,這些都是孔嬤嬤教給盛家三個女兒的,孔嬤嬤說,這些東西學來可能無用,但是用來陶冶情操是不錯的。
還有打馬球、投壺、捶丸,這都是劇組翻閱了一些書籍編到電視劇中的,其實目的就是為了給大家展示一下咱們自己歷史上一些生活遺產,相當豐富。
老百姓的娛樂生活最為豐富,展現百姓生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樊樓,劇組對這個場景的佈置也很用心,樊樓算不上華麗,但是很好的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對於汴京除了街道就是這些茶樓酒館,樊樓、廣雲臺戲份雖然不重,但是卻集中體現朝代的富足。
焚香使人平心靜氣焚香這個梗從《知否》就開始了,哪怕電視劇結束了,在一些短影片上也會有類似的小影片,網友評論中就會用知否裡的梗,比如說孔嬤嬤是這樣教你的嗎?看來是沒有放隔斷的雲母片啊。這雖然是梗,卻也說明網友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是注意到這個情節了,這就是電視劇的效應。
焚香在電視劇裡表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香篆,先把香灰均勻的鋪在爐底、軋平,再放入篆模,然後把香粉倒入篆模裡,鋪平放好,再取出篆模,就會呈現一個圖形,這個圖形是有講究的,一筆畫成有頭有尾,因此焚燒完畢之後,形狀也是蠻好看的。
這種焚香方式之前是計時用的,後來也發展成雅興。
另一種是隔火薰香,這次不要鋪平了,要把這些爐灰、香灰鬆一下,用摺疊成好多層的香巾擦拭松灰的器具,在松灰過程中,已經在灰燼中弄出來一個坑,把炭火放入坑裡,再把香爐灰堆成一個小山狀,戳幾個口排熱和接觸空氣,再把一個隔火的銀片放到小孔上,再把香粉或者沉香放到銀片上,這樣就製作完成了。
點茶體現等級層次點茶是在唐代煎茶法上發展出來的一種能更加體會到茶味的一種做茶方式,茶餅必須要用蒸青的茶,先搗後碾、過籮篩茶後,再溫盞,慢慢把茶粉調成膏狀,再經過三到七次加入熱水,不停的用茶莧攪動,就會呈現一種白色泡沫。
全劇場景最佳——曲水流觴席還有一個流水席面,曲水流觴,出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個席面對故事發展也有作用,讓人一眼看清楚人物關係,小秦氏坐主位,旁邊分別是平寧郡主和邕王妃,明蘭坐在最下角的地方,體現距離上的疏離感。
一盤一盤的菜順著水流,賓客拿著長長的筷子夾菜,場面十分優雅,在席的末端加了一個回水槽,小丫鬟把流過去的水盛走,再在席的前端加了一個加水點,把流到末端的水再倒回前端,形成人工迴圈。
這個席面在我看來就是還原了古畫上描述的一幅場景,文人們坐在小溪兩邊,小溪上有茶、有點心、還有他們的作品,相當風雅。
其他除了以上介紹的風雅事宜,還有綠嫁衣、卻扇,這些都是看了這部電視劇才知道的小知識,紅嫁衣是明朝以後流行的,在此之前綠色、黑色嫁衣盛行,這也是紅男綠女的由來。卻扇代替蓋頭,為女子遮擋髒物。
還有登聞鼓以前不知道放到衙門外面的鼓學名是什麼,現在知道了,登聞鼓。
所以說正午出品,還是很精品的。
-
5 # 影視跳動
《長安十二時辰》最近大火,很多人被它吸進去的第一原因就是:質感!所謂的質感是包括劇集展現出來的年代感、臺詞、道具、造型設計、建築等。
從一部劇的質感就可以觀看出其細節和品質,大家選擇某部電視劇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某個明星,但不可能因為這部電視劇毫無質感、充滿快餐式的畫面而一直追下去。
《長安十二時辰》的質感體現在哪裡?
建築物長安城是《長安十二時辰》的“主角”,其必須與“大唐盛世”相匹配,劇組花了五千萬在象山搭建了一座佔地70畝的城池。
這個城池的建築還原的怎麼樣?我們來參考劇組概念設計公司-北斗北工作室釋出的概念圖:
從白天的熙攘人群,到晚上的歌舞昇平,“盛世”呼之欲出。特別是劇組從概念圖到實景,其還原圖非常之高,比如全劇的核心建築靖安司,下圖是靖安司的概念圖,大家可以對著參考觀看劇集時的畫面:
服飾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的服飾設計,劇集在優酷上特意播放出了一集“造型特輯”,在特輯中我們能瞭解到劇集是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歷史時間線來還原服飾的。
比如,男裝服飾的領子,因為時間點是唐朝中後期,其會比初唐時期更大一些
在服飾色調上,劇組根據史料設計出一套色卡,全部用草木染料和礦物燃料現染:
劇集中,張子敬曾對崔器說“穿這麼厚重的盔甲,追個屁”,《長安十二時辰》的盔甲是真的重,因為劇組是完全用金屬去復原盔甲的:
細節《長安十二時辰》哪怕小到鏡頭一掃而過,其也絲毫不含糊,比如配角的妝容:
再比如,靖安司裡面的計時器完全是參考史料設計的:
這些細節觀眾完全就可能不會在意,劇組也就有了“敷衍的動機”,但《長安十二時辰》沒有,僅是設計稿,劇組就透露用了兩年時間參考無數古籍文獻去打磨。
在“造型特輯”中,劇集的服裝指導說過這麼一句話:大唐是一個繁盛的時代,它真正的繁盛,體現在它的每一套服飾、盔甲,每一個人的精氣神上。
而導演曹盾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的每一處還原是這麼說的:我們想還原大唐的每一天。
如此苛刻、用心和耐心,大唐盛世的從大到城池、小到服裝領口都被高度還原也就不足為奇了。而這些正彰顯了劇集的品質和質感。《長安十二時辰》理應如此獲得高口碑和廣受追捧。
回覆列表
電視劇神還原的不多,因為需要大量的考證,需要熟知歷史,瞭解所反映的時代,不僅花費時間和精力,還非常燒錢。
所以很少有電視劇願意這樣幹,因為受眾就看熱鬧,很多外行根本就看不出個所以然,能不好就出力不討好。
重點講一部劇:87版《紅樓夢》,大家看看是怎麼燒錢的。
1、貨真價實著名畫家、刺繡專家徐紹青,把自己珍藏的乾隆年間木版花塢年畫和康熙年間的刺繡、帳沿、荷包、衣裙等都拿出來給劇組用。第一集甄士隱抱英蓮逛街看到的年畫就是他的。
蘇州博物館也拿出館藏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支援拍攝。
劇中的這些手藝人可都是紮紮實實的老北京匠人。
秦可卿之喪,“出殯”時大批的紙紮,都是在現場製作的。幾十名工人在“榮國府”後院群房中,製作了好幾個月。有好幾位老藝人,都是舊時北京“冥衣鋪”學徒出身的,手裡都有幾樣絕活兒。
“秦可卿靈堂”是在上海大觀園“體仁沐德”院子中拍的,和尚、尼姑繞棺唸經,也都是在那裡拍的。“道土唸經”、“按七作法事”是在北京白雲觀拍的。這些和尚、道士、尼姑唸經,都是真的。幾乎是真正辦了一場喪禮。
因為書中描寫怡紅院裡有仙鶴,所以從北京動物園請了兩隻仙鶴來,代價是聘金八百元,參加演出半天。
這種真實,現在沒有電視劇能做到。
2、服飾還原元妃省親一回參照了中國明代的官服制度。明後妃服飾考究精美,一般頭戴點翠金鳳冠,以金屬絲網為胎,冠上有立體的龍鳳等裝飾物,並多鑲各色寶石珍珠作為點綴,兩側有較長的珠寶流蘇珠串,冠的下部有向兩側延伸而出的垂珠冠翅,冠後多裝飾以粉色排穗。
參考貨真價實的明鳳冠:
命婦冠一般也稱鳳冠,造型和做工也與前者區別不大,只是一般不帶龍鳳形的裝飾物,冠後也沒有冠翅,而多綴珠翟、花釵等,以彰顯身份之華貴。
①賈母的。她在兩府之中尊位最高,冠額處採用了明黃色打底。
②王夫人的。賈政官職是從五品工部員外郎,冠額顏色就較淡,用了粉紅色。
④尤氏是幾個命婦裡年齡最輕的,按官品評定卻是僅次於賈母,因為賈珍乃是世襲三等威烈將軍,所管轄的寧國府又是兩府中的長房,所以冠額底色用到了較重的緋紅。
明代開始,文武官員的官服上按品級繡有禽和獸——
一品:文鶴、武麒麟
二品:文錦雞、武獅
三品:文孔雀、武豹
四品:文雁、武虎
五品:文白鷳、武熊
六品:文鷺鷥 、武彪
七品:文鸂鶒、武彪
八品:文鵪鶉、武犀牛
九品:文練雀、武海馬
因為紅樓夢原著中沒有明確的年代,所以其他不提。
3、飲食還原吃螃蟹有專用工具,據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記載,明代初創的食蟹工具有錘、鐓、鉗、鏟、匙、叉、刮、針8種,稱為蟹八件。賈雨村右手邊那一套。
關於果品,滿漢全席共四十個果品,漢席十二個,滿席二十四個,還有四看果,也就是裝飾盤,不食用的。怡紅院夜宴,四十個果品。大家可以數一下。
寶玉生日收到的壽糕、壽麵、壽桃。純手工製作。
4、生活物品還原麝月篦頭的文具鏡匣,對比清初花梨木鑲螺鈿七彩鏡匣
黛玉梳妝的靶鏡。
室內必不可少的屏風。
黛玉的架子床。
探春的拔步床。
5、禮儀還原黛玉的行禮方式是標準的萬福。雙手要握拳而後上下交疊握於腰間偏左,躬膝俯額。
平輩的蹲安,不用萬福,萬福比較正式,也叫半蹲,雙腳平行站立,雙手合併於腰,膝略屈如半蹲狀。
女子之間的拉拉禮,就是拉手之禮。
長輩見晚輩,有撫鬢禮。就是長者右手從眉上額頭至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很可惜演員的手在那邊,沒法看到,但絕不會錯的。
作揖。基本手勢是右手抱拳,左手成掌包住右手。右手成掌包左手是弔喪。
出行乘轎子,等級森嚴。賈母可乘八抬大轎,即8個轎伕,另有2人扶轎。
薛姨媽鳳姐等是四抬,可看到轎子小了,仍有扶轎的。
黛玉進賈府,也是四抬。
以上細節部分出自天涯葉康翡翠的科普貼,部分是我搜集整理,部分是我自己的認識。
總而言之,可謂細節之處見真章。這種精益求精是現在諸多電視劇做不到的。
--------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