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侃美食說

      白唇鹿  中文名稱:白唇鹿  中文俗名: 巖鹿、白鼻鹿、黃鹿、、“哈馬”(藏語)  拉丁學名:Cervus albirostris  英文名稱:white-lipped deer  分類: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鹿科 (Cervidae)  屬:鹿屬 (Axis)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為大型鹿類,體型大小與水鹿、馬鹿相似。唇的周圍和下頜為白色,故名“白唇鹿”,為中國特產動物。  體重在200公斤以上,體長1.55米至1.9米,肩高1.2米至1.45米,臀高1.15米至1.35米,站立時,其肩部略高於臀部。耳長而尖。雄鹿具茸角,一般有5叉,個別老年雄體可達6叉,眉枝與次枝相距遠,次枝長,主枝略側扁。因其角叉的分叉處特別寬扁,故也稱做扁角鹿。雌鹿無角,鼻端裸露,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頜終年純白色。臀部具淡黃色塊斑。  毛髮:毛被及色調在冬夏有差別。冬季毛被厚,毛略粗而稍有彈性,毛形直,毛尖處稍彎曲,通體呈現一致的枯黃褐色,胸腹及四肢內側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黃淺褐色,臀斑黃白色;夏季毛被薄而緻密,通體色調多變異,有褐棕色、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黃棕色。出生鹿羔毛被柔軟,在淺棕色的體背分佈有不規則的斑點。  青海師範大學生物系對白唇鹿被毛的形態進行了宏觀及掃描電鏡的觀察研究。結果表明,其被毛僅由針毛組成。針毛的毛徑特粗;髓質極發達,髓質指數高達96%;髓質形態為蜂窩狀網格型;皮質呈退化狀態。針毛具有很強的保溫性,是適應高寒環境的重要特徵之一。  [編輯本段]分佈範圍  青藏高原特有種,分佈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四川分佈自南坪向南至汶川,向西經寶興、九龍至木裡一線的川西北青藏高原延伸部分,約計28個縣;甘肅分佈於西部肅南、肅北及祁連山東部甘南瑪曲縣;青海分佈於祁連縣以西的祁連山地區到崑崙山與唐古拉山之間的玉樹州;在西藏可可西里僅分佈於東南部沱沱河沿到烏蘭烏拉山東端之間,保護區外圍通天河岸、雜日尕那等地有分佈。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一種典型的高寒地區的山地動物,分佈海拔在3500米-5100米的山地灌叢及高山草甸處,尤以林線一帶為其最適活動的生境。目前分佈區都有半野生養殖,野生白唇鹿數量不多。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但隨著棲息環境的不同,其食物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變。喜群居,除交配季節外,雌雄成體均分群活動,終年漫遊於一定範圍的山麓、平原,開闊的溝谷和山嶺間。主要在晨、昏活動,白天大部分時間均臥伏於僻靜的地方休息、反芻,在氣溫較高的月份,生活於海拔較高的地區,9月份以後隨著氣溫的下降,又慢遷往較低的地方生活。受到驚嚇時,雄鹿往高處跑,而雌鹿則向較低處跑。  1986年,中、日合作在青海玉樹、果洛和四川甘孜等地區對白唇鹿的食性與繁殖作了初步觀察。發現白唇鹿取食62種植物,隸屬24科,其中有24種為最喜食植物。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9—10月,,雄性間有激烈的爭偶格鬥,經常有茸角被碰斷的現象。孕期約8個月,翌年5—6月產仔。每胎產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3—4歲性成熟,壽命約20年。雌鹿3歲即可參與繁殖,而雄鹿一般要到5歲才能參與交配。每年長茸、脫角一次。鹿茸產量較高,是名貴中藥材。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蔡桂全;劉永生)的研究表明,成年白唇鹿平時雌雄分開活動,只有在交配季節即將來臨時,才混合群集由暖季棲息地向越冬棲息地遷移,並最後組成交配群。但各交配群之間界線分明,由主雄支配全群其他成員。交配期約81天,交配盛期為9月底至10月下旬,共24天。當天氣突變時,如下大雪,則會擾亂其正常生活,表現出更換臥息地、中止採食或交配等。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1883年,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在甘肅肅北縣黨河南山獲得標本。1927年美國艾倫又在四川的巴塘獲得標本,從此便為國際動物學界廣為關注。除七十年代初,中國送給斯里蘭卡一對和八十年代初送給尼泊爾一對外,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得到過這種中國特產的鹿。  出沒於祁連山以西經崑崙山、唐古拉山至橫斷山脈,活動範圍大,每座山僅有幾個大的鹿群,以川、青、藏三省區較多。四川石渠縣有1500-2000只,德格有200只,白玉有3000只。西藏地區江達有134只,林芝推測有300只。據估計大約7000只左右,目前白唇鹿的分佈區和種群在急劇減少。  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I級加以保護,一些地區已有效地控制住了捕獵。由90年代初的不超過50頭到1997年的80-89頭。現有白唇鹿的保護區有四川新陸海保護區、甘肅鹽池灣保護區。  2003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發現白唇鹿世界最大野生種群,總數逾5000頭。  致危因素  鹿類資源處於自生自滅狀態。自1958年以來,獵殺不止。獵捕的初生幼鹿進行飼養,對野外種群增長影響較大。白唇鹿分佈區域多屬牧區,由於畜牧業擴大,草場退化,嚴重地影響了它們的活動、食物基地和分佈狀況,致使青藏高原邊緣地帶已呈島狀,社群間缺少基因交換,遺傳逐漸衰竭。  [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紅皮書瀕危等級 : 瀕危(E)  保護等級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IUCN等級 : 易危(VU)  CITES : 未列入  馬鹿  【名稱】:馬鹿  【拉丁文學名】:Cervus elaphus  【英文名】:red deer  【中文別名】:赤鹿、八叉鹿、白臀鹿  【保護級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分 類】:哺乳綱、偶蹄目,反芻亞目,有角下目,鹿科。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體長:180釐米左右  角 長: 1米左右  壽 命:16~18年  肩 高:肩高110~130釐米  體 重:成年雄性體重約200千克,雌性約150千克  形 態:  馬鹿是僅次於駝鹿的大型鹿類,因為體形似駿馬而得名。雌獸比雄獸要小一些。頭與面部較長,有眶下腺,耳大,呈圓錐形。鼻端裸露,其兩側和唇部為純褐色。額部和頭頂為深褐色,頰部為淺褐色。頸部較長,四肢也長。蹄子很大,側踢長而著地。尾巴較短。馬鹿的角很大,只有雄獸才有,而且體重越大的個體,角也越大。雌獸僅在相應部位有隆起的嵴突。  [編輯本段]【分佈情況】  馬鹿在世界上分佈很廣,歐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的俄羅斯東部、蒙古、北韓和喜馬拉雅山地區,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呼和浩特、寧夏賀蘭山;北京、山西忻州、甘肅臨潭、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等地的野外種群已經在本世紀初絕滅。  [編輯本段]【種群差異】  由於產地不同,馬鹿的形態也有一些差異,在全世界共分化為23個亞種,其中生活於北美洲的北美亞種又叫北美馬鹿,體形最大,有的個體的體重超過400千克。中國的馬鹿大約有7—9個亞種之多,而且大多是中國的特產亞種。  [編輯本段]【物種狀況】  馬鹿在中國尚有一定數量,在黑龍江和吉林可能有近10萬隻,但由於過量獵捕幼仔和棲息地的喪失,也逐漸產生危機,尤其是在新疆,塔里木的野生種群已經由15000只下降到4000—5000只;阿爾泰馬鹿由70年代的10萬隻下降到4萬隻左右;野生天山馬鹿則正以每年3000只左右的速度銳減。如果這樣下去,野生馬鹿很快就將有絕跡於伊犁河谷的危險。  [編輯本段]【特殊性】  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或8個叉,個別可達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幹幾乎成直角;主幹較長,向後傾斜,第二叉緊靠眉叉,因為距離極短,稱為“對門叉”。並以此區別於梅花鹿和白唇鹿的角。第三叉與第二叉的間距較大,以後主幹再分出2~3叉。各分叉的基部較扁,主幹表面有密佈的小突起和少數淺槽紋。  [編輯本段]【毛 色】  夏毛短,沒有絨毛,通體呈赤褐色;背面較深,腹面較淺,故有“赤鹿”之稱;冬毛厚密,有絨毛,毛色灰棕。臀斑較大,呈褐色、黃赭色或白色。馬鹿川西亞種,背紋黑色,臀部有大面積的黃白色斑,幾蓋整個臀部,與馬鹿其他亞種不同,故亦稱“白臀鹿”。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馬鹿屬於北方森林草原型動物,但由於分佈範圍較大,棲息環境也極為多樣。東北馬鹿棲息於海拔不高、範圍較大的針闊混交林、林間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白臀鹿則主要棲於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及冷杉林邊緣;而在新疆,塔里木馬鹿則棲息於羅布泊地區西部有水源的乾旱灌叢、胡楊林與疏林草地等環境中。此外,馬鹿還隨著不同季節和地理條件的不同而經常變換生活環境,但白臀鹿一般不作遠距離的水平遷徒,特別在夏季,僅活動於數個“睡窩子”之間的狹小範圍,由此常被當地人稱為“座山鹿”。在選擇生境的各種要素中,隱蔽條件、水源和食物的豐富度是最重要的指標。它特別喜歡灌叢、草地等環境,不僅有利於隱蔽,而且食物條件和隱蔽條件都比較好。但如果食物比較貧乏,也能在荒漠、蘆葦草地及農田等生境活動。馬鹿在白天活動,特別是黎明前後的活動更為頻繁,以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為食,種類多達數百種,也常飲礦泉水,在多鹽的低溼地上舔食,甚至還吃其中的爛泥,夏天有時也到沼澤和淺水中進行水浴。平時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群體成員包括雌獸和幼仔,成年雄獸則離群獨居,或幾隻一起結伴活動。馬鹿在自然界裡的天敵有熊、豹、豺、狼、猞猁等猛獸,但由於性情機警,奔跑迅速,聽覺和嗅覺靈敏,而且體大力強,又有巨角作為武器,所以也能與捕食者進行搏鬥。  生活環境  生活於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區。喜歡群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善於奔跑和游泳。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為食,喜歡舔食鹽鹼。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8個多月,每胎l仔。鹿茸產量很高,是名貴中藥材,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貴的滋補品。馬鹿在中國廣為養殖。  生理特徵  馬鹿的發情期集中在每年9~10月,此時雄獸很少採食,常用蹄子扒土,頻繁排尿,用角頂撞樹幹,將樹皮撞破或者折斷小樹,並且發出吼叫聲,初期時叫聲不高,多半在夜間,高潮時則日夜大聲吼叫。發情期間雄獸之間的爭偶格鬥也很激烈,幾乎日夜爭鬥不休,但在格鬥中,通常弱者在招架不住時並不堅持到底,而是敗退了事,強者也不追趕,只有雙方勢均力敵時,才會使一方或雙方的角被折斷,甚至造成嚴重致命的創傷。取勝的雄獸可以佔有多隻雌獸。雌獸在發情期眶下腺張開,分泌出一種特殊的氣味,經常搖尾、排尿,發情期一般持續2~3天,性週期為7~12天。雌獸的妊娠期為225~262天,在灌叢、高草地等隱蔽處生產,每胎通常產1仔。初生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有白色斑點,體重為10~12千克,頭2~3天內軟弱無力,只能躺臥,很少行動。5~7天后開始跟隨雌獸活動。哺乳期為3個月,1月齡時出現反芻現象。12~14月齡時開始長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個枝叉。3~4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6~18年。  [編輯本段]【亞種】  挪威馬鹿 Norwegian red deer(C. e. atlanticus)  巴巴里馬鹿 Barbary stagor Barbary red deer/North African red deer (C. e. barbarus)  科西嘉馬鹿 Corsican red deer(C. e. corsicanus)  西非馬鹿 West European red deer or Swedish red deer/Scandinavian red deer (C. e. elaphus)  中歐馬鹿 Central European red deer(C. e. hippelaphus)  蘇格蘭馬鹿 Scottish red deer(C. e. scoticus)  西班牙馬鹿 Spanish red deer(C. e. hispanicus)  東歐馬鹿 East European red deer or Crimean red deer/Caucasian red deer/maral (C. e. maral)  大夏馬鹿 Bactrian deer or Bukhara deer (C. e. bactrianus)  塔里木馬鹿 Yarkand deer or Tarim red deer (C. e. yarkandensis)  克什米爾馬鹿 Kashmir stag or hangul (C. e. hanglu)  西藏馬鹿 Tibetan red deer or Wallich"s deer/shou (C. e. wallichii)  白臂鹿 Sichuan deer or MacNeill"s deer/Gansu red deer (C. e. macneilli)  有些專家認為加拿大馬鹿是獨立種類,而不是馬鹿的亞種。如果加拿大馬鹿是馬鹿的亞種,馬鹿亞種列表中就多了一個亞種:加拿大馬鹿(C. e. canadensis)。如果美洲馬鹿是獨立中了的話,以下亞種就是加拿大馬鹿的亞種。  蒙古馬鹿 Alashan wapiti or Alashan red deer (C. e. alashanicus)  東北馬鹿 Manchurian wapiti or Manchurian red deer/Izubr stag (C. e. xanthopygus)  阿爾泰馬鹿 Asian wapiti or Siberian elk (C. e. asiaticus)  西伯利亞馬鹿 Altai wapiti or Altai maral/Asian wapiti/Mongolian elk/Siberian elk (C. e. sibiricus)  天山馬鹿 Tianshan wapiti or Asian wapiti/Siberian elk (C. e. songaricus)  落基山馬鹿 Rocky Mountain elk or Yellowstone elk (C. e. nelsoni)  馬尼托巴馬鹿 Manitoban elk (C. e. manitobensis)  羅斯福馬鹿 Roosevelt elk or Olympic elk (C. e. roosevelti)  加利福尼亞馬鹿 Tule elk or California elk (C. e. nannodes) still survive  [編輯本段]【經濟價值】  馬鹿一般在2~4月脫角,5~7月為茸角生長旺盛的季節,9月以後開始骨化。它的茸角叫“青茸”,品質優於白唇鹿的巖茸和水鹿的春茸,僅次於梅花鹿的黃茸。但馬鹿的數量多,鹿茸的產量也高,通稱為四岔,鋸茸重量可達1~2千克,比梅花鹿200—600克的鋸茸重得多。此外,馬鹿的肉可食,皮可製革;鹿胎、鹿尾、鹿筋、鹿鞭、鹿血、鹿肉等都可入藥。由於馬鹿的經濟價值較大,已經有很多地區開展了人工養殖事業。  [編輯本段]【馬鹿的養殖技術】  鹿場的搭建  鹿場搭建 選擇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排水良好,水源方便的地方搭建鹿場。鹿活動量較大,鹿舍佔地面積每頭2~3平方米,運動場8~10平方米。用石板或平滑木板或水泥板鋪地,使糞便等易清掃。在鹿場周圍設定欄杆,高2.5~3米,以防鹿善跳而逃逸。  提高鹿茸產量的方法  (1)控光養鹿增茸快:養鹿戶可因地制宜建築幾個簡易塑膠大棚,佔地面積約為125~225平方米,棚頂安上100~150瓦水銀燈4個,燈高距地面約2.5~2.7米, 照明度為500℃左右。每年從春季開始(最好從1月初開始),每天可增加光照時間6.8~9.5小時,增加光照的天數可在50~60天。大棚內的鹿群,飼養條件與露天一樣。經試驗證明,控制光照養鹿,鹿可提前38~39天脫角生茸。自然光照下的公鹿4月份還未脫角生茸,而大棚控光下的鹿群可提前在2月20日脫角生茸,為延長茸的生長髮育期創造了條件。結果,公鹿頭杈茸產量可提高0.88%~13.8%,特別是再生茸,不但長出二槓茸,而且產量平均可提高2~3倍(290%~310%)。  (2)腐植酸鈉新增劑:腐植酸鈉是一種結構十分複雜的多元有機酸,它能促進機體的氧化酸類活力,增加新陳代謝和吸收營養的能力。因此,用腐植酸鈉作為鹿飼料新增劑,鹿的食慾增加,新陳代謝旺盛,為鹿茸的生長提供了充分的營養。據試驗,每日分三次給每頭雄鹿飼複方腐植酸鈉0.2克,喂前兩小時將固體複方腐值酸鈉用水稀釋為0.05%,pH值為6.5,然後加入精料飼餵。連續喂70天, 到收茸為止。結果試驗組鹿茸單產575克,對照組單產茸490克,增主17%。  加工和割取鹿茸  (1)適時取茸:小公鹿頭年取茸約在6月中旬。2年以上的鹿,需待茸長成二槓、頂端呈凹形而第三個分杈還未長出時割取。此時的鹿茸質量好,價值高,一般在6月下旬取頭茬,8月下旬取二茬。取茸前應在其臀部注射醉藥,一般體重100 千克的鹿一次注射氯化琥珀膽鹼注射液0.3毫升;取後應迅速注射25%的尼可剎米注射6毫升。鹿注射了麻醉藥倒地後,即用碘酒在其茸根部四周消毒,割茸後再用碘酒把茸茬消毒,並用止血藥或搗爛的刺筋草(一種止血草)和陳石灰及適量龍骨粉混勻,塗於茸茬處進行止血。  (2)鹿茸加工:①排血。把注射針頭插進茸端,用打氣筒針頭注入空氣, 使茸內血順著血管從茬口處全部流出。有條件的也可用排血機進行。②消毒。將鹿茸放在高錳酸鉀溶液和鹼水中消毒,洗去茸上的灰塵和雜質,然後在鹿茸茬口處用粗花線將外皮叉縫數針,以防外皮滑離而影響質量。③蘸煮。目的是使茸中殘留的淤血流出來,所以要注意不能讓開水浸入茬口,以防血凝而影響鹿茸質量。方法是:手拿茸的注口處把其放入開水中蘸3秒鐘,取了晾一晾再蘸3秒鐘,如此反覆進行10分鐘,再將再次蘸煮時間延至5秒鐘,反覆進行15分鐘再將每次蘸煮時間延長到20 秒鐘,反覆進行30分鐘。當鹿茸茬口流出白沫時,說明茸內餘血已出淨了。然後,將茸搖動著全部沒入開水中,5秒鐘後取出涼半小時再進行清洗。④烘烤。將晾好的鹿茸掛在烘房內。第一天烘烤溫度為35~40℃,第二天為40~45℃,第三天為45~55℃,最高不過60℃,直到烘乾為止。最後洗淨消毒(不洗茬口處),晾乾後即可出售。  [編輯本段]【馬鹿相關疾病】  馬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縮病),其症狀表現為:喪失協調性、站立不穩、煩躁不安、奇癢難熬,直至癱瘓死亡。  [編輯本段]【詞語介紹】  馬鹿(ばか,baka,八嘎)--有3種詞性,分別是名詞、形容動詞和副詞。  一、作為名詞出現時一般作為罵語使用,有笨蛋、傻瓜等意思。  例如:お前は馬鹿だよ--你是個笨蛋。  碇真嗣:“‘偽基’軍隊的人,全都是馬鹿!馬鹿!馬鹿!”(出自《新世紀福鷹戰士》第13集)  二、作為形容動詞出現時,有以下的含義。  1、愚蠢、糊塗。例如:こいつ、よく馬鹿なことをするよな--這小子真能辦個糊塗事啊。  2、用~馬鹿になる的形式表示不好使、不中用。例如:ボールペンが馬鹿になったんだ。--圓珠筆不好用了。  三、作為副詞時有及其、非常的意思。例如:昨日は馬鹿に寒かった。昨天太冷了。  你所說的“不可能”的含義,我個人認為如果直譯的話,是沒這個意思的。有些情況意譯的話可以理解成“不可能”。例如,兩人的對話:甲--昨天我看見飛碟了!(昨日、UFOを見かけたんだよ。) 乙--騙人,哪會有那種不可思議的事呢。=騙人,那種事是不可能的。(うそ、そんな馬鹿なことってあるもんか。也可以把あるもんか省略掉,)意思事一樣的,不過,後者是意譯。我想,你碰到的情況應該就事這樣吧!  [編輯本段]【其他品種】  馬鹿,亦稱赤鹿,哺乳綱,偶蹄目,鹿科,俗稱草鹿、草上飛、塔里木飛鹿。  塔里木馬鹿是世界上所有動物的跳遠奔跑的冠軍,據測算,它時速可達86公里,它有時為了躲避人類、雪豹、猞猁、棕熊、惡狼的侵害,群起而飛奔,其飛奔時4蹄騰空,騰空高度可達1.1米,真正的草上飛名不虛傳。  塔里木馬鹿遭到侵害時,往往是雄鹿斷後,青年母鹿打頭跑,老年鹿隨時注意暗器和陷井,人類幾乎是捕不到大鹿,只有拾撿小鹿,一般拾鹿者,要趁母鹿產下 1 小時之內拾取,1小時後,小鹿見Sunny力氣倍增,馬上奔走如飛,千里馬難以追上,它們十幾頭、幾十頭小群生活,內部組織嚴密,機警無比,幾里之外順風可聞到人味,逃得無影無蹤,當遇到敵害無法躲避時,雄鹿會向山、向樹、向地撞斷自己美麗的角,然後和天敵拼個你死我活,博鬥動作主要為頭撞、角抵、牙咬、蹄蹬,身子壓,往往施出全身的招數和天敵搏鬥,全無平時的美麗和善良。  到了秋季發情季節,被逐出畜群而獨立生活的雄鹿,便來爭奪家長的位置,角鬥非常激烈,鹿角咔咔作響,採用撞、抵、拉、拽、甩等動作決鬥,它們不用牙咬、蹄蹬、身壓等惡性動作傷害對方同類,只是在決鬥中將情敵趕走,以求同六至八隻雌鹿配婚。往往三四小時之內就能和全部母鹿交配完畢,可謂雄性十足。9、 10月發情野合,母鹿懷孕8個月後,來年四五月產仔一至三隻。  雄鹿體長 2—2.3米,身高1.5米,雌鹿較小些,雄鹿初長一月內的嫩角為鹿茸,化學測定,一頭鹿茸內的雄激素之多,超過世上所有的動物,為人類的一兩倍,牛的四五倍,可謂雄激素之王,鹿茸主要用來治療男性陽痿、遺精等症,有奇特療效,不易服食過量,否則會流鼻血,夜裡過度興奮難眠等。塔里木馬鹿全身都是寶,鹿胎、鹿腎、鹿鞭、鹿筋、鹿血、鹿骨、鹿肉均可入藥,鹿皮是製革的優質原料,馬鹿禁止隨意獵殺,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雄鹿5月後如不割茸,可長成,8個叉角,第一二角對長,在一二角上再長出各4角,8只角分佈和諧,對稱美麗,可謂神奇。到八九月份,角已長大骨化,使在和情敵決鬥中將角打掉,如打鬥不掉,它便在樹枝上將角磨去,變得又白又光滑,磨成一對大角,變成抵禦敵害的得力工具。  塔里木馬鹿的頭除鹿茸外極象馬,身子也象馬,但尾巴很短,腿細蹄大似牛蹄,這是塔里木馬鹿和世界各地的馬鹿不同之處,因塔里木馬鹿常走沙漠跋涉,蹄小易陷,不易行走,做為自然選擇,它的蹄子逐漸大了起來。夏至為赤褐色,冬至為灰褐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農曆10月初2是屬於什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