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強愛燒烤
-
2 # 劉一千五
項羽打鉅鹿之戰就在於憤怒。
這話說來有點長。遠的是秦始皇滅六國,楚國無罪被滅,項燕是祖國捍衛者,被王翦六十萬大軍壓境,項燕因錯過戰機,所轄數十萬被滅,項燕也羞憤而死,為國殉難。秦軍自西掩殺,項家逃亡至會稽。這國恨家仇算是紮根了。
楚懷王被立後,從一個放羊娃成了一個頗有心機的大佬。他也想有所作為,怎奈項梁叔侄太強勢,所以暫時俯伏,等待時機。
秦末動亂,章邯武裝酈山徒眾,引兵而東,破周文,敗吳廣,挫陳勝,追田榮,又驕項粱而殺之,大破楚國於定陶。劉邦,項羽,呂臣回京拱衛楚國都城,楚懷王執意遷都,任用宋義,拋開項羽不用,並把軍政讓卿子冠軍宋義處理,剝奪了項羽的兵權。
秦二世和趙高撤走長城軍團開闢趙國戰場,王離帥兵二十餘萬南下,秦兵勢如破竹,止於鉅鹿城下,圍張耳趙王於其中。張耳向懷王求救。楚懷王遣劉邦帶二萬餘從南路破秦;讓宋義帶七萬餘眾北上救趙。項羽靠邊,成了書生手下一個將軍。項羽極其不滿。宋義至安陽滯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憤怒莫明,怒殺宋義奪了兵權。楚懷王鞭長莫及,不得已而承認項羽的地位,並催促其北進。
項羽就破釜沉舟,派鯨布這屠殺將軍為先鋒,二萬虎狼楚兵一接觸秦兵就紅了眼,輪番九次廝殺,奪了章邯供養王離的糧道,糧道一破,王離軍只得快速進攻,遭到項羽的主力和鉅鹿城趙兵的內外攻擊。王離兵疲不支,只得奮戰到最後被楚兵俘虜,涉間不降自殺。這一場慘鬥,秦兵長城兵團殆盡。章邯被另一部楚兵拖住,動彈不得,只好派司馬欣回咸陽找趙高要兵要糧,但趙高不見,還派人追殺司馬欣。
鉅鹿城一破,項羽為上將軍,號令諸侯,沒人敢反對。所有軍隊由他調派。加起來至少二十萬。而秦兵尚有二十萬至二十五萬於漳南。之後楚人再材一戰,項羽摧毀章邯內心僅存的一點信心,在殷墟之地向項羽投降。
至此,項羽憑一腔憤怒之火,燒滅了秦帝國的二大主力。這實在是一場詭異地以少勝多的憤怒之戰。
王家三世而"斬",王離替代蒙恬帶長城兵國,真是揀了秦朝無大將的便宜,圍鉅鹿半年而不克,足見其無能。與項羽對陣,不失敗是天理不容的。而章邯擁兵自重,裹足不前,坐看楚人攻王離而置二十餘萬酈山兵於旁邊作看客,是想幹什麼?
但他們實在是成全了項羽,讓項羽合該要滅秦而改朝換代。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不想楚南公預言竟成真!
-
3 # 西藍白哥
在秦二世即位第二年,楚地的反秦義軍將領項梁在與秦朝將軍章邯的戰爭中失敗戰死。劉邦、呂臣和項羽等義軍首領主動率領部下守衛彭城一帶,防止義軍被秦軍戰勝。章邯在獲得勝利之後,認為楚地的軍隊不足以擔憂,率領秦軍渡河向北方行走,與王離匯合,共同攻打邯鄲的義軍,大獲全勝。趙王歇被迫撤退到鉅鹿城,趙軍的殘餘部隊守衛在鉅鹿以北的位置。章邯和王離在保障糧草供應的基礎上,將鉅鹿城團團圍住,在鉅鹿城中的趙軍糧草供應不足,鉅鹿城即將被秦軍所破,趙王歇只能向楚懷王尋求幫助。齊國、燕國和魏國等援軍也在趙軍逐地安營紮寨,卻不敢於秦軍交戰。
楚懷王收到趙王歇的求助之後,將宋義任命為上將軍,將項羽任命為次將,率領楚軍北上救趙。楚軍行走到安陽一帶,宋義膽小怕事,不敢再前進,便在安陽地區駐紮了四十六天,想要坐收漁人之利,但是項羽對宋義的做法十分不悅,勸說失敗之後,將宋義父子斬殺,帶領楚軍與秦軍在鉅鹿進行數次激戰,最終使秦軍受到重創,為趙軍解決了鉅鹿之困。
二、從《孫子兵法》視角分析項羽勝利的原因
(一)人為因素
《孫子兵法》第一篇就提出了用兵之道需要“經之以五事”,這“五事”中第一個就是“道”,而“道”指的就是民心向背,只要統治者以民為本,老百姓就會誓死效命。在鉅鹿之戰發生前期,秦朝暴政使得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社會存在極大的矛盾。因此,起義軍一經出現,就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支援。比如,陳王派遣周文從西方襲擊秦的時候,軍隊行走到函谷關的時候,兵數已達十萬,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百姓對義軍是十分支援的。
就鉅鹿之戰的形式看來,楚家軍的將領宋義也是不得民心的,因為宋義沒有和秦軍打過仗,想要儲存實力,等待時機再領兵出戰,忽略了士兵在寒冷雨天的飢寒交迫,自己卻謀取私利,在軍營大擺筵席,邀請賓客。項羽勸說宋義無效之後,便將宋義殺掉,成為楚軍將領,帶領楚軍救鉅鹿城。項羽的做法受到了士兵和百姓的支援,而且項羽對待士兵十分寬厚,與其同甘共苦。在韓信對項羽的描述中,提到項羽“恭敬慈愛”、“言語嘔嘔”甚至評價項羽“婦人之仁”;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關於士兵的描述就有三處,分別指出了士兵的飢寒交迫、士兵的食物以及宋義不體恤士兵的狀況,透過這兩者的描述可以看出,項羽十分關心自己計程車兵們,所以項羽能在鉅鹿之戰中獲得民心,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
(二)戰術應用
項羽軍隊對秦軍是有一種恐懼心理的,楚軍和秦軍在人數上的差距較大,而且秦軍當時勢不可擋,不僅大勝楚軍,還打贏了眾多諸侯軍,使得項羽軍隊計程車兵越加恐懼與秦軍的戰爭。因此,宋義才決定儲存實力,暫不領軍出戰。而項羽充分地認識到,兩軍交戰,對峙的時間越長,對楚軍的危害就越大,因為秦軍要比楚軍強大很多,延長對峙的時間,軍隊的糧草供給不充足,士兵的恐懼心理會越來越嚴重。如果一味地退讓等待,只會讓楚軍更加被動,甚至會導致義軍從內部分割,直至瓦解。而且,一旦給秦軍休息整頓的時間,或者為秦軍提供充足的時間等待援軍,很有可能導致義軍不戰而敗。因此,項羽在成為將領之後,就選擇迅速進攻的戰術,不給秦軍反應的時間,迅速出擊,將秦軍逐個擊破。
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沒有按照常規的作戰方式,而是將正兵和奇兵進行協調配合,派遣當陽君和蒲將軍帶領兩萬士兵先行渡河,去破壞章邯住築造的甬道,斷絕王離軍隊給秦軍的糧草供給,在秦軍糧道被破壞的基礎上,再帶領奇兵渡河,奇兵將正兵作為後盾,兩者協調配合,直擊秦軍,大獲全勝。
項羽在帶領奇兵渡河的過程中,應用了“破釜沉舟”這一戰術,項羽命令將士們打破行軍做飯的鍋,等都渡河之後,命令將士們砸沉渡船,再將行軍帳篷全部焚燒掉,讓戰士們樹立不戰勝毋寧死的信念,以更加振奮計程車氣向秦軍宣戰。《孫子兵法》的九地篇中,提出了很多次置之死地的有效作用,將士兵們置於危難的境地,會使士兵們團結一致,聽從將領的智慧,穩固軍心,勇猛異常。
綜上所述,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應用了《孫子兵法》中的作戰思想,給秦軍重創,幫助趙軍解決鉅鹿之困。分析可得,透過對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的勝利原因分析可知,義軍反抗秦朝統治,獲得了民心,項羽在平常的行軍生活中,寬待士兵,管理有方,而且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應用迅速出擊、正兵奇兵相配合以及破釜沉舟的戰術,獲取了鉅鹿之戰的勝利。
-
4 # 99歷史
鉅鹿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關鍵戰役,也是決定大秦帝國命運的一場戰役。這是非常重要的,項羽戰勝鉅鹿的關鍵在於他選擇了正確的兩面旗幟,這兩面旗幟發揮了關鍵作用。
第一步也可以說是項羽的試戰。項羽打鹿戰之前,秦軍是對手。甚至項羽的叔叔項梁也被張寒殺死了。項羽在和這樣的人戰鬥時必須小心。所以,項羽第一次嘗試了秦軍的戰鬥力,無疑這一步非常精彩。因此,這次嘗試實際上嘗試了一個一石二鳥的計劃。
當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一時間天下雲集響應,當時除了秦國故地之外,其餘的六國都紛紛獨立,雖然總得來看,起義軍的整體力量遠遠大於秦軍,因為當時的秦軍相當於是以一國之力對抗六國,顯然是無法戰勝的,但問題是,這些起義路都是各自為戰,他們並沒有形成一股統一的戰力。
換句話說,群毆的話,秦軍自然不是起義軍的對手,但一挑一的話,秦軍的戰鬥力顯然是最強大的。這也是後來起義軍看似已經席捲了天下,結果卻被章邯王離追著吊打,陳勝吳廣戰死,項梁也戰死,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秦軍顯然是可以一步步平定叛亂的。劃傷敵人的後防線。在與張寒的最後一場戰鬥之前,項羽派遣英布、溥儀和其他將領前往秦軍,破壞秦軍的糧食供應,切斷鉅鹿市的供水。因此,秦軍大多數人缺乏食物和水,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秦軍計程車氣受到打擊,戰鬥力減弱。
可以說,項羽解鉅鹿之圍充分利用了士兵對死亡的恐懼對生的渴望,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也。但倘使秦二世不犯糊塗,項羽還真未必就能徹底打殘秦國最後一個名將章邯。
-
5 # 懸疑燒腦推理
當時的秦皇太過殘暴,弄得民不聊生,已然失去民心,軍中將士戰氣低落,而項羽領導計程車兵大多苦難出身,而且受盡壓迫,還揹負亡國只恨,恨不能魚肉了秦皇,自然士氣高昂,勢不可擋,在加上項羽用兵如神,是士兵們的信仰,是推翻暴政,翻身的希望,所以視死如歸,傾盡全力殊死一戰~
-
6 # 風雨中的梅雲
項羽的鉅鹿之戰,是典型的以少打多,以精銳制平庸的經典戰役。我們說,只要你自己不倒,別人是無法讓你倒下的。章邯的五十萬秦軍在當時可算是精英中的精英。這些人可謂是久經戰陣,戰鬥力極為可怕。可在鉅鹿戰場上,他們卻輸了。輸的一塌糊塗。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如下。人數巨多,通訊設施跟不上。大家都知道,章邯為了應對項羽,把他的五十萬軍隊分成了十隊。在第一隊戰敗後。第二隊接戰,之後才是第三隊第四隊,依次類推。表面上看,這是車輪戰術。意圖耗死或拖垮項羽的三萬大軍。就我個人而言,這是章邯的失誤。如果章邯能夠不拘泥常理,群起而攻之,項羽會否勝利還是個未知數。老實說,項羽並沒跟章邯的十支軍隊都交過手,而是隻打敗了兩三支軍隊。其他軍隊是聽了項羽的戰果後心生懼意。無心戀戰。更有甚者是直接逃跑的。到後來,章邯殺雞儆猴都殺不過來。我們說,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不僅激勵了三萬楚軍,也震撼了五十萬秦軍計程車氣軍心。再加上趙高的處處掣肘。章邯的心思也無法集中於鉅鹿戰事。種種原因導致了鉅鹿之戰的結局。可以這麼說,鉅鹿之戰,是項羽的成名之戰。也是這一戰,奠定了項羽在中國歷史上的軍神之位。就算是後來項羽失敗了,人們也會用不以成敗論英雄來為項羽說情。但大家似乎忘了一件事。這就是項羽和劉邦的態度。在面對秦始皇的車隊鑾御時,項羽說,我必取而代之。劉邦說,大丈夫理該如此。這放佛就是一個夙願。項羽為了取而代之,盡心盡力,鉅鹿之戰,坑殺二十萬降卒。殺降王子嬰。火燒咸陽。為的就是取而代之。可以這麼說,項羽盡心盡力的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死而無憾了。再看劉邦,入咸陽於民秋毫無犯。赦免秦王子嬰。約法三章,為楚懷王發喪。可以這麼說,劉邦也為了他的那句大丈夫理該如此而鞠躬盡瘁。我們說,他也成功了。正所謂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還是現在流行的那句話,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謝謝。
-
7 # 血色浪漫198705948
鉅鹿之戰
[戰爭簡介]
鉅鹿之戰,是秦朝末年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戰爭背景]
定陶一戰,楚軍大敗,項梁戰死。章邯乘機渡過黃河,聯合王離的20萬大軍圍困趙王於鉅鹿。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鉅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南邊,築成甬道,接濟軍餉。陳餘作為趙國的大將,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鉅鹿北邊。
此時秦軍戰力強大,陳餘曾派陳澤率五千人先去試試秦軍的力量,結果是到了那裡就全軍覆沒了。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
[勝敗關鍵]
項羽奉楚懷王之命來到鉅鹿,拉開了鉅鹿之戰帷幕。項羽能夠取得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是擊殺宋義,奪得將印。楚懷王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率師援趙。行至安陽,便下令安營駐紮。一連四十六日,不肯前進。項羽幾番催促宋義渡河作戰,都被拒絕。項羽便假言宋義造反,將其殺死。懷王雖知宋義枉死,但無力能制項羽。只得遣使命項羽為上將軍。項羽奪得了鉅鹿之戰的指揮權。
二是項羽先派遣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為先鋒,渡過漳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秦軍的作戰特點是高度依賴後勤支援,一旦斷絕後勤補給,戰鬥力就會急劇下降,致使王離軍乏食後,被各路諸侯援軍包圍。
三是帶動作壁上觀的各路諸侯義軍參戰。當是時,秦悍將章邯一連誅殺了陳勝、魏咎、田儋、項梁等一眾名將,風頭正勁,諸侯義軍皆莫敢攖其鋒,紛紛作壁上觀。在各路諸侯畏縮不前時,項羽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和大無畏精神,率先向秦軍發動進攻,帶動諸侯義軍一起參戰,最終全殲王離軍。
四是破釜沉舟,激發士氣。項羽到達鉅鹿之後,親率全部主力渡河,並下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攜帶三天的乾糧,以示決一死戰之決心。在同秦軍展開的9次激烈戰鬥中,楚軍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個個如下山猛虎,奮勇拼殺。經過多次交鋒,楚軍終於以少勝多,大敗秦軍。此戰殺死了秦將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走投無路,放火自焚而死,章邯敗退。
[戰爭總結]
項羽殺宋義,奪得將印,取得戰爭指揮權是鉅鹿之戰的基礎。而截斷秦軍糧道為打敗秦軍創造了條件,破釜沉舟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參戰則為勝敗關鍵。
真如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8 # 講歷史的劉老師
鉅鹿之戰,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也是秦末起義中秦帝國軍隊與各諸侯聯軍的一場重大決定性戰役。項羽因此戰一戰成名,項羽也因此被奉為“戰神”稱號。項羽能以少勝多打贏這場戰役,我覺得原因有兩點。
其一、選擇正確的進攻目標。當時趙國被王離二十萬軍隊圍困在鉅鹿,章邯軍隊則駐紮在鉅鹿南部,成對犄角之勢,形成夾擊,且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軍隊運輸糧草。當時項羽軍隊兵力少,不能同時進攻兩方,只能擇其一而攻,因章邯軍隊負責守護糧草,所以項羽選擇首先進攻甬道,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保護甬道的守軍,斷絕王離軍隊糧草,從而包圍了王離軍隊,擊潰了數十萬秦軍。
其二、凝聚大家同仇敵愾,視死如歸的決心和勇氣。項羽所率領的軍隊,裡面不乏有其他諸侯聯軍的部隊,大家的目的和想法也是不統一的,這個時候項羽就得想辦法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同仇敵愾了,所以才有了破釜沉舟這個典故,置之死地而後生,鼓舞大家的鬥志,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也因此,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對鉅鹿的作戰大家也鬥志昂然,越戰越勇。
-
9 # 鄧海春
西楚霸王項羽領導的鉅鹿之戰,是無可爭議的軍事奇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雖然其極大的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為中國今後的區域認同感以及長期的統一狀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秦王朝的種種缺點還是導致了嚴重的社會矛盾並且爆發了激烈的農民起義。秦二世元年(前209)緊隨著陳勝吳廣的起義軍,項梁、項羽和劉邦也相繼在吳中、沛縣聚眾起義。同時六國的舊貴族們也乘機起兵,一片天下反秦之局勢。
少府章邯率領的部隊是由驪山的囚犯們組成的,作戰兇狠,很快就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軍及各處的原六國貴族勢力,並於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大敗楚軍擊殺義軍領袖項梁。章邯的刑徒軍與王離率領的二十萬九原軍在鉅鹿包圍趙王趙歇。項羽僅率領五萬楚軍北上鉅鹿,大破章邯、王離共計四十萬秦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
我們首先來對比兩方軍事實力,王離率領的部隊九原軍是秦軍最精銳的部隊,奉秦始皇之命常年駐守邊疆以抵禦胡人。主將為蒙恬,蒙恬被囚殺後由王離領軍。章邯的刑徒軍是從一大批苦力和奴隸中挑選而來的,這群人可以說是亡命之徒,只要戰勝敵人取得軍功,就能脫離囚犯或奴隸的身份,重獲自由甚至加官進爵。所以他們士氣很高,在鎮壓起義軍的路上勢如破竹。王離和章邯的軍隊總數大約在四十萬,並且擁有較高的戰鬥力。
而項羽率領的五萬起義軍,其中有八千子弟兵是項羽的精銳戰鬥力,而除此之外餘下的部隊戰鬥力就有限得很。在這樣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項羽究竟是如何反敗為勝,打出這一場足以記載在軍事史上的奇蹟般的戰役?
項羽並非把部隊直衝上去與秦軍兩支部隊共四十萬大軍作戰,而是有自己精細的戰略計劃的,所以項羽絕非只是擁有匹夫之勇的莽夫。首先,項羽在抵達戰場時的第一件事就是破釜沉舟,將自己軍隊的後路斬斷,士兵退無可退,爆發出了極大的戰鬥力。同時項羽幾乎在一瞬間就精準的找到了秦軍的死穴,那就是數量龐大的秦軍首尾相連甚遠。
在項羽到達之前,王離部就已經經歷了為期一個多月的鉅鹿攻防戰,此時早已將士疲敝,銳氣盡失。此時,只要能切斷他們的後勤,那麼這隻龐大的軍隊所需的大量的糧草供給很快就會成為摧毀他們的武器。而負責王離部後勤保障任務的正是章邯,他構建了專門的甬道來輸送糧草。
項羽率軍摧毀了甬道後將章邯大軍引誘離鉅鹿南大營,然後便帶著英布和蒲將軍率領兩萬精銳迅速過河增援鉅鹿。此時的楚軍,為了能輕裝簡行,僅僅只攜帶了三日口糧,與諸侯援軍會和並反包圍鉅鹿城下的王離大軍,成功的將章邯部與王離部分割開來。然後與王離大軍硬碰硬,偏是憑藉著無雙計程車氣以少勝多戰勝了王離,後又乘勝追擊九戰九勝章邯,一舉殲滅秦軍主力,斷了大秦最後的氣數。
鉅鹿之戰中,項羽創造了不可能的軍事奇蹟。儘管王離章邯的戰敗同時也是受到了當時的政治局勢,氣候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但仍然不可抹滅項羽天才般的戰略思想和絕佳的戰術思維。
-
10 # 歷史隨談
項羽一生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是有三場——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垓下之戰。鉅鹿之戰可以項羽的成名之戰!
戰爭背景:
公元前208年,當時的秦國第一名將章邯在定陶之戰中殺死當時勢力最大的楚地起義軍首領項梁,再加上當時起義軍的核心力量農民起義軍首領陳勝、齊王田儋、魏王魏咎先後敗於章邯之手,此時的起義軍燕,韓不足為懼,而其他的起義軍也已經被打殘。實力最強的楚之項梁已死,楚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此時的當務之急是消滅威脅最大的趙國,於是章邯匯合王離二十萬大軍,加上自己的二十萬大軍,一共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北渡黃河,直撲趙國。
戰爭過程:
此時的秦軍士氣正盛,兵強馬壯,趙軍如何能敵。所以很快首都邯鄲失守,趙將張耳,陳餘無可奈何,攜趙王退入鉅鹿城堅守,趙國是生是死,在此一戰。可是趙國也並未坐以待斃,趙國一邊派使者向各路諸侯求援,一邊修建防禦工事,加固城牆。章邯明白破城絕不容易,於是他讓王離帶領一路大軍圍困鉅鹿,自己帶領另一路駐紮在城南。只要圍困幾個月,等到城中無糧,鉅鹿城自然不攻自破。
而秦軍的最重要的也是糧草,為此章邯專門修建了一條糧道。向王離部供糧,並派重兵守衛。各路諸侯也明白趙國必須要救,否則秦滅六國的悲劇又要重演一遍。所以各路諸侯紛紛派兵馳援鉅鹿,可是各路諸侯都懼於秦軍軍威,不想做出頭鳥。所以各路諸侯屯兵外圍,不願再前進一步。
楚國這邊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總共有五萬人。可是宋義選擇駐兵不前長達四十六天,宋義此舉目的是想要等到秦趙鬥得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可是項羽認為如果秦軍破城,士氣大振,一定會將諸國聯軍逐個擊破,到那時再想打敗秦軍就難了,到項羽多次勸說無果。而後憤怒殺死宋義,主動出擊,率先對秦軍發動攻擊。
項羽首先從糧草下手,猛攻章邯糧道,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糧道數易其手,可見戰爭之慘烈,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由於項羽的猛攻,糧道運輸出現巨大影響。試想一下,王離部開始斷糧,試想一下,二十萬的軍隊,一天要耗費多少糧草呀。
而後項羽派英布,蒲將軍率兩萬先鋒先行渡河,抗擊秦軍,為後續部隊渡河打下基礎,後來趙將陳餘再次請求項羽出兵,以解鉅鹿之圍。緊接著,項羽親率楚軍全部主渡過漳水,為表誓死的決心,項羽讓士兵只帶三天的乾糧,而且命人燒燬軍營,砸破炊具,鑿沉渡船。這也就是破釜沉舟典故的由來。
項羽渡過漳水,手下軍士勇猛無比,個個以一當十,反觀王離部計程車兵,由於缺少糧食,個個面黃肌瘦,士氣低落。項羽與王離大軍交戰九次,九戰九勝,所向披靡。生擒王離,剩下的秦軍死的死,逃的逃,鉅鹿之圍就這樣瓦解了。
戰爭結果:
此時諸侯各路諸侯無不懼於項羽的勇猛,共尊項羽為上將軍。而此時的章邯已是強弩之末,而後項羽重整軍威,不斷追擊章邯與司馬欣、董翳,終於在公元207年7月,章邯與司馬欣、董翳率部眾二十萬向項羽投降。自此,鉅鹿之戰以項羽的全面勝利而結束。
項羽以五萬兵力擊敗秦國四十萬大軍,無疑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此一戰秦國軍隊精銳損失殆盡,而秦國至此已經名存實亡,同時奠定了項羽起義軍首領的地位,是秦亡楚興的轉折之戰。而項羽在在戰爭中所表現的那種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精神也永遠激勵著後人,成為一道耀眼的光輝,照耀古今。
回覆列表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天時地利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項羽鉅鹿之戰勝利完全符合這三點。
從項羽軍和秦軍兩方面分析,很直觀的看出項羽必勝。
秦軍圍攻鉅鹿時正處於夏天,想想四十萬人需要多少糧食,後勤壓力得多大,夏天又是疾病傳染高發期,所以很多問題限制了秦軍戰力,天時就不在秦軍這面。再說地利,秦軍遠道攻城略地而來,不熟悉當地地形,連續作戰士氣減弱,而且處在攻城方沒有優勢地形,完全沒有地利。再說人和,秦軍是政府強徵暴斂拉起來的軍隊,沒有那麼強的凝聚力,那麼多人保證吃不飽穿不暖,打仗保證不積極啊,所以人和也不在秦軍。
項羽軍在當時可以輕車從簡出戰,因此他處於偷襲方。夏天渡河對軍隊沒有影響,天時對項羽軍也沒有不利因素,所以當時天時在項羽一方。地利方面秦軍圍鉅鹿動不了,項羽軍沒有被動因素,想在哪打你就在那打你,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項羽帶的兵都是子弟兵,凝聚力沒得說,指哪打哪,再加上破釜沉舟士氣如虹,天時地利人和齊了,再加上項羽個人武力爆表,此戰哪有不勝的道理。
還有古代打仗好誇大其詞,秦軍當時四十萬,去了雜役兵也就三十萬左右,在分兵兩路,項羽面對的也就十五萬,可以個個擊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