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秘精靈
-
2 # 白老師談健康
麻木,亦稱不仁;或合稱麻木不仁,是指由於感受外邪,痰瘀內阻,或氣虛失運,血虛不榮等導致的經脈不暢,肌膚失養,出現肌膚、肢體發麻,知覺減退、感覺異常,甚至全然不知痛癢的一類疾患。
麻與木有程度輕重的不同。麻指肌膚非痛非癢,如有蟲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猶如麻之狀,其病為輕;木為肌膚不知痛癢,不知寒熱,掐之不覺,按之不知,猶如木之狀,其病為重。麻木多見於四肢、頭面部,以指、趾端為多見。麻為木之始,木為麻之甚。麻木既可以是一個獨立的病證,又常為繼發於其他疾病的一個主要症狀。
麻木是以症狀命名的疾病,西醫學中的末梢神經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急性腦血管病變、周圍血管疾病、風溼病、營養障礙疾病(如腳氣病)、內分泌及代謝障礙疾病等,在疾病過程中出現以麻木為主要表現者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麻木的發生,多因風寒溼熱六淫之邪外襲,或因內生痰瘀阻滯,或因勞傷久病,氣血虧虛,導致營衛之氣執行澀滯,氣血執行不暢,不能榮養肌膚。
一、病因
1.風溼外襲
風、寒、溼、熱之邪,乘人體衛表薄弱,腠理空虛之時,從外入侵,客於肌表經絡,痺阻營衛,令氣血執行受阻而發生麻木。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留著肌膚,其麻如有蟲行之感,故有“風淫末疾”、“麻木為風”之說;溼邪黏膩重著,影響氣機流通,與衛氣相干,氣道不利,衛氣凝滯而行澀,故有“風麻溼木”之說。風溼之邪客居之處,肌膚不得氣煦血濡而頑麻沉重,久則氣血失運,面板不榮,發為麻木。
2.飲食不節
恣食肥甘厚膩或嗜酒辛辣,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運化失調,溼熱痰濁內生。或素體脾胃虛弱,暴飲暴食,損傷中氣,導致脾胃運化失職,聚溼成痰,痰溼內停,留於經絡肌膚,榮衛澀滯,阻遏氣血,血脈不利,瘀血內生,痰瘀阻滯,經氣執行不利,或臟腑經絡失於濡養,可致久麻久木。
3.勞倦內傷
煩勞過度,日久耗傷人體正氣。勞則氣耗,或因房事不節,精虧氣少,均可致精氣虧虛。氣虛則衛外失固,易使風寒溼邪入侵。同時肌膚有賴津血之滋潤濡養,若素體血虛,或產後血虧,或區域性血循失榮,或津液耗傷導致津虧血虛,則經絡無以津濡血榮,皮毛肌膚肢體失養,出現麻木不仁。
4.病後繼發
大病重病,邪氣過盛,損傷髒氣,耗傷氣血陰陽,正氣短時難以恢復;久病遷延,日久不愈,病情傳變日深,耗損人體氣血陰陽,氣血虧虛,導致經絡不榮,肌膚肢體失養。或病後失於調攝,正虛難復,風寒溼熱之邪每易乘虛而入,客邪留滯不去,榮衛氣血執行不暢,終致本病的發生。
二、病機
麻木病位主要在肌膚、肢體、經絡。基本病機為經絡氣血失和,脈絡痺阻,榮衛不通。病理因素責之風、溼、痰、瘀,但總以氣血虧虛為本,風溼痺阻,痰瘀阻絡為標。
疾病初期多在肌膚、腠理、分肉之間,病位淺,病情輕,以風寒溼等邪實為主,久則由絡入經,由氣及血,以正虛為主或虛實夾雜。並由於臟腑功能失調,痰濁、瘀血內生,痺阻不通而加重麻木。
氣血虧虛,頑痰死血痺阻經脈,可致頑麻不仁,久留不去。邪氣久留,可由麻轉痺,甚至發展為尪痺歷節,或因氣血虧虛,肌膚失養,發為肌萎之證。若患者素體虛弱,或慢性久病耗損,氣血陰陽不足,病初即可表現為虛實夾雜,病情頑固,治之不易。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患者自覺肢體、肌膚感覺異常,其狀非痛非癢,如蟲蟻爬行,按之不止,或肌膚木然,掐之不覺,頑而不知痛癢,不知寒熱。麻木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但以四肢指(趾)末端的麻木更為常見。
2.可伴有肢體冷熱、針刺、蟻行、燒灼、腫脹等異常感覺。
3.多見於中老年人、婦人產後、失血、久病、跌打損傷、身體羸弱及嗜酒者,發病可有誘因,因受涼、壓迫、情志刺激等加重。
二、病證鑑別
1.痺證
麻木與痺證皆可由於風寒溼邪入侵所發生,但麻木是以肢體、肌膚感覺異常,或木然不知痛癢為主症,若非風寒溼邪所致者,一般不兼見疼痛和活動障礙;痺證則不論行痺、痛痺、著痺,均以筋骨、關節、肌肉疼痛或腫脹、重著、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畸形為主症。
2.痿證
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手足痿軟無力,不能隨意運動的病證,以肌肉萎縮瘦削或癱瘓為主要表現,可兼有麻木等感覺障礙;麻木僅是感覺異常或障礙,無肌萎瘦削之狀。兩者的鑑別要點是:麻木“肉如故”,痿證“弱而不用”。
三、相關檢查
麻木與西醫學神經肌肉系統的許多疾病有關。腦脊液檢查蛋白定量增高者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肌電圖檢查、肌肉組織檢查等,有助於對神經系統的定位定性診斷,對疾病的診斷及預後具有重要價值;測定血中乙醯膽鹼受體抗體,對神經肌肉接頭部位疾病有較高的診斷價值;頭顱、頸椎、腰椎CT、MRI等檢查有助於腦血管病變,頸椎、腰椎病變的明確診斷;檢測血糖、甲狀腺功能、血沉、類風溼因子、抗“O”、免疫學檢查、肢體血管彩色超聲檢查等有助於原發病的診斷。
【辨證】
一、辨證思路
麻木的辨證主要是區分風、溼、痰、瘀、虛的不同,辨邪正虛實主次。早期以邪實為主,注意不同病理因素的兼夾轉化;後期以正氣虧虛為主,或正虛與邪實夾雜,注意區分氣虛、血虛、肝腎陰虛。
二、證候
1.外感風溼證
症狀:肌膚麻木不仁,不知寒熱,肢體重著,酸楚,甚或伴區域性疼痛,肢體活動不利,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浮緩或濡。
病機分析:本證為外邪侵襲,風溼痺阻經絡,營衛滯澀,氣血執行不暢。經絡受阻,肌膚失養,故可見麻木,不知寒熱;溼性凝滯,易阻塞氣機,困遏清陽,可見肢體重著,酸楚;外邪痺阻較甚,氣血壅滯,影響筋骨、關節,可見肢體活動不利,疼痛;舌淡,苔薄白或膩,脈浮緩或濡,均為風溼痺阻之象。
2.營衛不和證
症狀:突然發病,手足肢體麻木,或伴口眼歪斜,半側顏面麻木不仁,多兼惡寒發熱,肩臂疼痛,項背拘急,平素多惡風自汗,易傷風感冒,舌質淡,脈浮。
病機分析:本證為營衛兩虧,脈絡空虛,風邪入絡,致經脈氣血瘀滯。營衛失和,外邪侵襲,脈絡受阻,筋脈失於濡養,故可見突發手足肢體麻木,或伴口眼歪斜,半側顏面麻木不仁;外邪侵襲肌表,肢體經絡失和,則惡寒發熱,肩臂疼痛,項背拘急;營衛兩虧,衛氣不能溫煦固護則平素多惡風自汗,易傷風感冒;營衛不和,外邪侵襲,可見舌淡,脈浮。
3.痰瘀交阻證
症狀:肢體麻木不仁,病位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或見肌膚紫暗,腫脹,不知痛癢,掐之不覺,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苔白滑膩,脈沉澀或弦滑。
病機分析:本證為痰濁瘀血膠結,脈絡阻塞,氣血執行受阻,導致肌膚失養。痰瘀阻於筋絡、肢體,可見肢體麻木不仁,不知痛癢,掐之不覺;痰濁瘀血內阻,為有形之邪,故病位固定不移,入夜尤甚;痰瘀阻於經絡,氣血受阻較甚,則可見肌膚紫暗,腫脹;舌質紫暗,見有瘀斑,苔白滑膩,脈沉澀或弦滑,均為痰瘀阻滯之象。
4.氣血虧虛證
症狀:肢體麻木無力,如有蟲行,甚則關節拘急不利,短氣乏力,神倦懶言,面白無華,爪甲不榮,頭暈目眩,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
病機分析:本證為氣虛失運,血虛失濡,氣血無以充養肢體肌膚。氣血不足,氣煦血濡功能失常,則可見肢體麻木無力,如有蟲行,關節拘急不利;氣虛則短氣乏力,神倦懶言;血虛則面白無華,爪甲不榮;氣虛清陽不升,血虛腦失所養則頭暈目眩;氣血兩虛可見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
5.肝腎陰虧證
症狀:肢體手足麻木,或侷限於身體一側,甚則筋惕肉[[!NFAB1]],手足震顫,頭暈耳鳴,兩目乾澀,口乾,失眠,健忘,腰膝痠軟,舌紅,苔少,脈弦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筋脈失養而麻木。肝腎陰虧,肢體肌膚失於潤澤,故可見手足麻木,或侷限於身體一側;陰不制陽,陽亢化風,肝風入絡,則筋惕肉[[!NFAB1]],手足震顫;陰虧陽亢,風陽內動,上擾清空,則頭暈耳鳴;肝開竅於目,肝陰不足,則見兩目乾澀;腎精不足,腦失所養,則失眠,健忘;腰為腎之府,肝腎虧虛,腰府失養,則腰膝痠軟;口乾,舌紅,脈弦細數為肝腎陰虧陽亢之象。
【治療】
一、治療思路
麻木的基本治療大法為補虛瀉實,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營衛。依據標本虛實、緩急輕重而辨證治療。瀉實宜根據病邪特點採用祛風除溼、活血化瘀、滌痰通絡法;補虛重在補氣養血活血、滋陰息風通絡;虛實夾雜者,則應補虛與瀉實同用,視具體病情權衡補瀉的輕重。若麻木以肢體區域性為主者,常隨證加入引經藥使藥效直達病所。
二、基本治法
1.祛風勝溼,通經活絡法
適應證:外感風溼證。
代表方:蠲痺東加減。
常用藥:羌活、獨活、防風祛風除溼;當歸、川芎養血活血通經;白芍、甘草、木瓜緩急止痛。
加減:麻木伴有疼痛,形寒怕冷,加制附子、細辛、桂枝溫陽通經;關節腫脹加木防己、萆薢、五加皮、蒼朮除溼通絡;風溼蘊熱,區域性熱焮紅腫,加蒼朮、黃柏、薏苡仁、忍冬藤清熱利溼。
2.調和營衛,祛風通絡法
適應證:營衛不和證。
代表方:桂枝湯合大秦艽東加減。前方偏於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後方偏於祛風活血通絡。
常用藥:桂枝、秦艽祛風邪,通經絡;荊芥、防風、羌活祛風散邪;當歸、川芎養血榮筋,活血通絡;白芍、甘草、生薑、大棗調和營衛。
加減:寒勝加制附子、制川烏、制草烏、細辛散寒止痛;風勝加麻黃祛風通經;溼勝加薏苡仁、蒼朮、防己祛風利溼;熱勝加虎杖、漏蘆、忍冬藤清熱通絡。
3.化痰行瘀通絡法
適應證:痰瘀交阻證。
代表方:雙合東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通絡;半夏、陳皮、白芥子、茯苓、竹瀝化痰散結。
加減:瘀血明顯加莪術、三稜、三七破血祛瘀;痰濁較盛加蒼朮、南星、炙殭蠶燥溼化痰;痰瘀化熱加黃柏、丹皮、膽星清熱;若頑麻久木,肌膚頑硬變厚,則可加入全蠍、蜈蚣、海桐皮、地龍搜剔通絡。
4.益氣補血通絡法
適應證:氣血虧虛證。
代表方:人參養榮東加減。
常用藥:人參、黃芪、白朮、當歸、熟地、白芍健脾益氣養血;五味子、遠志養心安神;雞血藤、川芎、丹參養血通絡。
加減:肢體末端麻木不溫,顏色蒼白,加制附子、桂枝溫經散寒;活動後麻木加重,肌膚不榮,加阿膠、石楠藤、天仙藤補血通絡;血虛心神失養,心悸,失眠,喜忘,加夜交藤、酸棗仁、茯神、柏子仁安神定志。
5.滋養肝腎,平肝息風法
適應證:肝腎陰虧證。
代表方:天麻鉤藤飲加減。
常用藥: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息風;梔子、黃芩、菊花清肝瀉火;杜仲、桑寄生、懷牛膝補益肝腎;白芍、益母草活血調血。
加減:肝火上炎,口苦目赤,加龍膽草、夏枯草清瀉肝火;肝腎陰虧較甚,目澀耳鳴,腰膝痠軟,加枸杞子、白芍、山萸肉補益肝腎;陰虛風動,麻木較重,肢體顫動,頭暈眼花,可選用大定風珠或三甲復脈湯。
三、復法應用
1.補氣活血,化瘀通絡法
適應證:氣虛血瘀證。症見肢體麻木,感覺障礙,軟弱無力,面色萎黃,神疲睏倦,少氣懶言,自汗,舌質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膩,脈細澀或細弱。
代表方:補陽還五東加減。
常用藥:大劑量黃芪補氣以養血;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川芎養血活血,化瘀通經;地龍、殭蠶、蜈蚣、川牛膝通經活絡。
加減:氣虛乏力明顯加黨參,以加強補氣作用;伴有畏寒,肢冷,舌淡,加制附片、鹿角霜溫陽化氣。
2.益肝腎,補氣血,祛風除溼法
適應證:麻木日久,遷延不愈,正虛邪戀,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症見四肢麻木不仁,不知痛癢,肢節活動不利,面色蒼白,頭暈耳鳴,少氣懶言,自汗疲乏,肌肉萎軟,腰腿痠軟,舌淡苔白,脈細弱。
代表方:獨活寄生東加減。
常用藥:獨活、防風、秦艽祛風除溼;桑寄生、杜仲、懷牛膝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當歸、川芎、白芍、地黃養血和血;人參、茯苓、甘草健脾益氣。
加減:肝腎陰虛,低熱,或午後潮熱,加炙龜板、山萸肉、旱蓮草滋陰清熱;陽虛畏寒肢冷,加制附片、乾薑、巴戟天、仙靈脾溫補腎陽。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威靈仙500g,切碎,泡入1500g白酒中,4~5日後即可飲用,每次10~20ml,每日2~3次。用於各種原因的麻木。
(2)止麻消痰活血湯:黃芪15g,當歸15g,川芎10g,赤芍15g,丹參15g,陳皮10g,半夏10g,膽南星6g,雞血藤15g,桃仁15g,紅花15g。本方具有補氣祛痰、活血化瘀、息風通絡作用,用於氣虛血瘀痰阻之證。
2.常用中成藥
(1)小活絡丹: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溼,化痰通絡,活血止痛。用於風寒溼痺阻的麻木。用法與用量:每次1丸,每日2次,用陳酒或溫開水送服。
(2)指迷茯苓丸:功能與主治:燥溼和中,化痰通絡。用於痰溼阻絡所致的麻木。用法與用量:每次9g,每日2次。
(3)中風回春片:功能與主治: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用於氣血阻滯,肢體麻木者。用法與用量:每次4~6g,每日3次。
(4)二十五味珊瑚丸:功能與主治:開竅,通絡,止痛。用於神志不清,身體麻木,頭昏目眩,頭痛,癲癇以及各種神經性頭痛。用法與用量:每次4丸,每日1次。
3.針灸治療
合谷、太沖、曲池、膈俞、膽俞、足三里、三陰交、區域性阿是穴。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每次留針30分鐘,隔日1次。可配合灸法、電針、拔罐。
五、臨證勾要
1.李東垣從氣虛治療麻木
金元醫家李東垣首次提出麻木多由氣虛引起,其《蘭室秘藏·卷中·婦人門》明確指出:“麻木,為如繩縛之久,釋之覺麻作而不敢動,良久則自已,以此驗之,非有風邪,乃氣不行。”對於治療方法,則主張應以益氣昇陽,調暢氣機為主。選方用人參益氣湯治療“兩手指麻木,四肢睏倦,怠惰嗜臥”;神效黃芪湯治療“渾身麻木,或頭、面、手、足、肘、背或腿腳麻木”;導氣湯治療“兩腿麻木沉重”。
2.麻木為中風先兆
張子和在《衛生寶鑑·中風》中指出“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有中風之疾也”,是為中風之先兆。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一書中對中風先兆症狀作了較為詳盡的描述,其中亦提出麻木的臨床表現。臨床凡見起病急驟,一側肢體麻木,或有顏面口唇麻木,伴言語謇澀、頭痛頭暈等症時,往往提示為中風先兆,須高度警惕,積極治療,以防中風的發生。
3.針對引起麻木的原發病治療
對麻木的治療還應結合辨病。麻木可為某種疾病病程中的一個症狀,許多疾病均可出現麻木。除辨證治療外,還當結合辨病治療。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麻木,應控制好血糖水平;酒精中毒引起的麻木,宜加入葛花、枳椇子等解酒毒之藥。
4.威靈仙的使用
麻木產生的原因總為經絡不通。威靈仙既能疏通經絡,又可將補氣血之藥引入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故在臨床上,只要有麻木症狀的存在,均可配伍或單獨使用。如上肢麻木,用威靈仙配桂枝;下肢麻木,用威靈仙配牛膝;腫脹明顯者,可配伍防己、木瓜;麻木伴有發熱者,可配伍桑枝、忍冬藤;對於氣血虧虛的麻木可配伍黃芪、雞血藤、赤芍等。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1.重視活血化瘀法的使用
肢麻屬肢體經絡之病,其基本病機為氣血執行不暢,營衛滯澀,脈絡瘀阻。即使臨床表現並無瘀血徵象,但根據麻木的基本病機,病在肢體、經絡,必有經脈不利,絡脈不和,故均應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赤芍、川芎和血活血,紅花、炮山甲、土鱉蟲化瘀通絡。
2.治療貴在守常通變
治療麻木貴在守其常而通其變,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一方面要注重疏利血脈,通經活絡。常用藥物如木瓜、絲瓜絡、桑枝、桂枝、雞血藤、海風藤、豨薟草、忍冬藤、地龍、殭蠶、蜈蚣等,這是共性、原則性。另一方面要分清虛實,辨證施治。實證氣滯者,應注意疏肝理氣,藥如柴胡、木香、香附、川楝子;痰溼麻木者,酌加南星、蒼朮、白芥子、白附子;虛證氣虛者加入補氣之品,如黃芪、黨參;血虧者加入丹參、當歸、赤芍;肝腎陰虛,虛風內動者應注意滋陰補腎,選用熟地、制首烏、龜板、鱉甲。這就是個性、靈活性。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提高治療麻木的療效。
二、驗案舉例
尚某,女,65歲。
初診(1981年5月16日):左側上肢麻木2個月,下肢發脹,頭昏,口乾,舌質紅,脈細。辨證為肝腎素虛,陰血不足,內風入絡。治以養血活血,祛風通絡。藥用:當歸10g,白芍12g,大生地15g,雞血藤10g,天仙藤10g,豨薟草15g,桑枝12g,桑寄生12g,炙殭蠶10g,廣地龍5g,紅花5g,阿膠(烊衝)10g,炙全蠍3g。14劑,每日1劑。
二診(1981年6月13日):左側肢體麻木顯著改善,轉為侷限性短暫陣發,舌質紅,脈小弦。宜養血祛風通絡。上方加烏梢蛇10g。每日1劑。
三診(1981年6月27日):左側肢體麻木續有減輕,舌苔少,中空質紅。守原法再進。藥用:當歸10g,白芍12g,川芎5g,生地10g,熟地10g,阿膠(烊衝)10g,豨薟草15g,炙殭蠶10g,炮山甲(先煎)5g,廣地龍10g,烏梢蛇10g,雞血藤10g,紅花10g。每日1劑。14劑。另:決明子30g泡茶。
四診(1981年7月11日):左側肢體麻木減而不盡,脘宇有悶塞感,口乾,苔薄,中空質紅。治宜養血祛風通絡。上方烏梢蛇改為白花蛇6g,加瓜蔞皮12g。每日1劑。30劑。
五診(1981年8月22日):肢體麻木未再發作,舌苔中空好轉,脈小弦。守原方再進,以資鞏固。
按:本案患者為老年女性,以肢麻為主症,伴有頭昏,口乾,舌紅,脈細,分析其病機,關鍵在於肝腎虧虛,陰血不足,血虛生風。治療以滋補肝腎陰血為主,輔以搜風通絡之品。選方以桃紅四物湯為主,養血活血,加桑寄生以補肝腎;雞血藤、天仙藤、桑枝等藤類藥引經入絡,祛風活血通絡;全蠍、殭蠶、地龍、烏梢蛇等蟲類藥搜風通絡。諸藥合用,以達滋養陰血,搜風通絡,濡養筋脈之功。
【預後及轉歸】
麻木的預後與邪氣的盛衰、體質的強弱、診治是否準確及時密切相關。一般而言,身體強壯,感邪較輕,早期診斷,及時治療者,多預後良好;素體虛衰,感邪較重,久治不愈,失治或誤治,反覆發作者,多預後較差。
麻木初起多為實證,久則損耗正氣,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由感覺障礙或異常轉為感覺消失,病情繼續進展,則由麻木轉為痺證,漸則肢體瘦削,痿廢不用轉為痿證,甚則癱瘓,危及生命。
【預防與調護】
注意增強體質,防止外邪侵襲。飲食有節,少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戒除菸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心情舒暢,勞逸適度,注意保暖防寒。
麻木患者多有感覺功能減退,日常生活要防止燒傷、燙傷。對肢體進行主動或被動活動,加強功能鍛鍊,進行針灸、推拿、按摩、熱水或藥物燻洗,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
回覆列表
全身麻木一定要高度懷疑低鉀血癥引起的週期性麻痺,它的病根多為腎上腺嗜鉻細胞瘤不停分泌相關物質,導致體內低血鉀症狀,從而出現全身發麻。建議內分泌科就診,急性發作時急查電解質,瞭解血鉀血鈣血糖水平,必要時行雙側腎上腺增強CT或磁共振,找到原發微小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