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彭曦書畫室

    學碑和學帖同"碑學"與"帖學"完全是兩碼事。"碑學"與"帖學"是一種完全對立的關係。

    帖學,是指研究考訂法帖的源流和優劣、拓本的先後好壞以及書跡的真偽和文字內容等的一門學問。從書法藝術角度說,帖學是指崇尚晉王羲之、王獻之以下歷代諸法帖的書法流派,以區別於“碑學”。

    雖然我是崇尚正宗的帖學,但我也崇拜康有為的碑學思想,對他的書法也只拜讀,但不學。

    康有為是清代碑學的集大成者,受清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和清代書家傅山的“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的美學觀點影響較大。

    談起康有為的書法,不得不談碑學。碑學研究考訂碑刻源流、時代、體制、拓本真偽和文字內容等的學問,也指崇尚碑刻的書法流派,與“帖學”相對。碑學有“專指北碑”“北碑加篆隸”“北碑加唐碑”等三種基本含義。碑學始於宋代,興盛於清代中葉以後,尤以包世臣和康有為為代表。

    我們再看看康有為書法,是他尚碑的結果,不完全符合大眾審美。康有為雖然有著非常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是一個富有品質的傳統文人。但是,看康有為的書法,卻會發現他的書法作品不是非常悅目,不是人們印象中的主流形態,而當時的主流,是延續了一干多年的學習書法都"出唐入晉″的帖學。

    他的書法是從篆隸和北碑中走出來的,是有一種天然純樸的美。但不似明清文人們主流的"館閣體″和"臺閣體"那樣的結字端端正正,規矩齊整劃一。他的字,使人感覺彆扭有餘,柔美不足。在普通大眾眼裡,康有為的書法甚至還有些醜。

    康有為的書法,不是為大眾審美而書,而是他內心世界的書法思想,是反傳統理念的一種展示。康有為書法理論,主要碑學,為書法的另闢蹊徑,本來就有別於大眾審美,當時普通人對碑學是比較生疏的,聽以,反對者眾矣。

    當你瞭解了康有為的書法思想,也就理解了他的審美與傳世的書法作品,而他的書法研究成果對於文化傳承有不可缺少的完善價值。康有為的北碑書法研究成果,成為書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康有為不僅是一位書法家,還是一位書法文化的探究者,他寫書法是為了呈現書法的碑質自然形態,而不是為了把書法寫得非常悅目,投其所好。他寫的是他的內心世界,他寫的是他的碑學認知,他寫的就是康有為書法。

    (我的近作)

  • 2 # 一身肝膽照

    碑指石刻的拓本,將書寫者之字刻於石為碑,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立傳,紀事之用。帖是書家墨跡真筆,主要寫在絹帛紙張上。

    碑帖都是書法愛好者應臨摹的法本!

  • 3 # 鬱香墨

    友好。問書法中的"碑學"與"帖學"之間有什麼關係?應該明白,碑學書法是透過藝術雕刻加工以後,體現書法更高層次的一種獨立的書法再現美。使書法更具有感召力和表現力。古代初始書法,絕大多數都是以碑學書法作為基礎學習和再生。帖學書法,應該晚於碑學書法。書帖的產生,起初絕大部分都是用宣紙按照碑文形狀拓下來的,而後逐漸成書。當然,也有少量的書稿真跡傳世。

  • 4 # 寶善書法

    我們先看看什麼是碑和帖。

    帖是一個漢字,本意是指古代所寫字的布帛,也指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多指墨跡。

    碑是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作為紀念物或標記,也用以刻文告。秦代稱刻石,漢以後稱碑。

    碑學是指崇尚碑刻書藝的書法流派。興起於宋代,興盛在清代。

    代表人物:包世臣、康有為、趙之謙、張裕釗。

    帖學是指崇尚魏晉以下法帖的書法學派,帖學興起於宋代。

    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獻之,蘇軾,米芾,黃庭堅。

    碑和帖都可以作為練習書法的樣本。

    碑學和帖學是書法藝術的兩個流派,是兩個相對的流派。

    碑派書風追求的是一種質樸之美、剛健之美、雄強豪放之美。

    帖派書風追求的是一種飄逸之美、瀟灑之美、妍媚之美,其書法屬於“優美”風格。

    我個人喜好帖學,喜歡飄逸之美,碑的質樸之美中也蘊含著不成熟,幼稚在其中。若果過度強調質樸,就走可能走向醜書之列。慎之,慎之!

  • 5 # 皛舒

    碑學和帖學。

    我個人的理解:

    所謂的碑學,是指把古代石碑的拓片影印件,作為學習書法的臨本。這樣學習書法基礎,就叫做“碑學”。

    所謂帖學,是指古代遺存的書帖影印件,作為學習書法的臨本,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書帖,顏真卿的麻姑帖等。以此為臨本學習書法的,就是帖學。

    二者的區別在於,碑帖拓片影印件上的字,不是模糊不清,就是由於文字走形,看不出書寫的原來風貌。而書帖則基本保留了書法的原始風格,比較易學和把握。

  • 6 # 園小方skr

    碑學從清代興起,帖學從宋代興起。世並已碑學為北派,帖學為南派。

    從書法審美上講,碑派書風追求的是一種質樸之美、剛健之美、雄強豪放之美。而帖派書風追求的是一種飄逸之美、瀟灑之美、妍媚之美,其書法屬於“優美”風格。

    而題主所說的,正確理解碑學和帖學的關係。王羲之寫在紙上的字被帖學引以為導,而清代中葉的人挖出碑刻加以研究。帖學越寫越優美,越寫越簡潔瀟灑,而碑學越研究越質樸,越刻越剛硬豪放。

    個人認為兩者的關係就是,自文字發明之後,寫在紙上的,越寫花樣越多;結果有人死了,狗大戶又要整個碑刻彰顯身份,咋整?刻啊,怎麼刻得方便怎麼刻。後來古墓挖掘出了碑刻,一群文人騷客高興的不得了,研究!越研究越不得了,這可是老祖宗的寶貝啊,發揚光大!ps:讓你們帖學的瞧不起我們?幹他丫的! 然後就有了清中後葉談帖學為恥?

    文人之間的鬥爭更顯下流。百花齊放自有道理,何須以貶低他人來襯托自己?青出於藍,始於青,亦終於藍。

  • 7 # 昭銘軒書畫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分別搞明白“碑學”和“帖學”的概念。既然稱“學”,那一定是學術性的,研究性的,也就是說,它們分別是研究“碑”和“帖”的學問。在這裡,基於題目中這兩門學問與書法的關係,那麼,“碑”應指是碑刻,“帖”是指法帖。

    具體說來,碑學是研究、考證碑刻源流、年代,鑑別碑刻拓本的種類、年代、真偽,考證、識別刻石中古文字的一門學問,也指崇尚碑刻書藝的書法流派。書法史中所稱的“碑”,也稱“刻石”或“碑版”,是指鐫刻有文字的石塊,包括廟碑、墓碑、墓誌、造像記、摩崖石刻等。

    “碑學”中的“碑”,一般專指北碑: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碑學”一節特加“以魏碑為主”的副標題以界定收錄範圍。其他包含篆隸、唐碑的學術觀點,我們不做細究。

    推崇碑刻書法美學的,叫做“碑派”,追求的是質樸、剛健、雄強、豪放之美,屬於“壯美”的風格。

    碑文書法一般都是先書後刻的,有先寫到紙上再複製轉印到石頭上的,也有直接寫在石頭上再刻的。因此,它是經過了寫和刻兩道工序的二次創作。這樣,呈現出來的是刻之後的樣子,再加上風雨剝蝕,人為破壞,碑刻往往呈現出特有的美感,為人所喜。

    而帖學是指研究法帖的源流、優劣以及書跡的真偽等的一門學問,也是指崇尚魏晉以下法帖的書法學派,發端於北宋《淳化閣貼》翻刻傳拓的基礎之上。元明以後,以二王為主體的帖學真本逐漸散失殆盡,淳化閣帖、大觀帖等原始版本越來越少見,翻刻本已基本失去了原帖的面目和神韻,使書法水平每況愈下,而導致帖學的沒落。

    碑學的興起正是借帖學的衰微之機而乘勢發展起來,到康有為,幾乎達到了以談碑學碑為榮,以談貼學帖為不屑一顧的地步。至此,帖學的元氣幾乎喪盡,根基搖搖欲墜。但是,“帖學”並沒有真的消亡。因為書帖涵蓋了書法的所有書體和領域。具有書法基礎和的正脈的地位,是碑學所不能比擬的。因此仍有一大批致力於帖學振興的書家,終使帖學能夠衰而不廢。到現在,碑派、帖派已成為公認的書法兩大流派,有人寫碑,有人學帖,共繁共榮,互相借鑑,皆有發展。

    至於之間的關係,我認為無需贅述,現實已經很清楚:二者各有所長,就如春蘭秋菊各擅勝場:北碑壯美,法帖優美。這只是主流欣賞風格問題。但從書法發展來看,在帖學中引入碑學的特點,是書法藝術發展的主流路線。從這個層面來看,大方向上是二者是主次關係;單純從書法練習來說,二者是並列,寫好哪樣都是高手。

    簡單分析下原因:帖學有完備、成熟的書體和筆法的體系,這個體系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主流和基礎。

    清末以來的碑學大家,崇碑抑帖,實有振聾發聵,矯枉過正之意,就如魯迅先生要廢除漢字,引入拉丁文一樣,非是否定。

    碑學渾樸、剛勁、雄強之美,可矯正帖學力弱和媚俗之,使作品有“金石味”。

    碑學和帖學是書法史上並存的兩個最大流派,就像一片葉子得的正反兩面,無法否定其一,缺一不能成葉。

  • 8 # 汶水才子

    書法中碑學和帖學是書法人常用語。二者之間的關係問題,我分析如下:

    一是碑學。所謂碑,即古人真跡刻於石上。廣義指研究考訂碑刻源流、時代、體制、真偽、內容、文字等等學科。狹義指崇尚碑刻的學派。二是帖學。一般指研究考訂法帖的源流、優劣、拓本之先後好壞、書跡真偽、文字內容的學科。在書法史上指崇尚法帖的書派。三是碑學與帖學的關係。清代嘉慶、道光以前,書法崇尚法帖。“館閣體”出現,書法藝術走向僵化。至學者書法家阮元提出“南北書派”“北碑南帖”後,鄧石如、康有為等等競相發起提倡北碑,便形成與崇帖相對的尊碑學派,碑學隨即盛行。碑學與帖學倆名稱便產生了。

    1.碑與帖各自獨立的,臨摹古人之字而刻於石程帖,將書寫者的字刻於立石稱碑。碑是根據書寫者自己親手寫的字刻成,為古人之真跡;帖是臨摹他人的字而刻成的,為後人模仿,不是真跡。

    2.書寫於絹帛或紙上,傳之於當今的稱墨跡。帖之概念,包括原素帛文字和後來宣紙文字。再後來,為推廣書法藝術,彙編帛、紙上的名家墨跡,摹勒上石、上木,拓印為冊頁,帖之範圍擴大。

    3.一般來說,凡為書法作品,一經印製成冊(包括拓本),提供學習、研究書法之用者,統稱“碑帖”。

  • 9 # 鐵菩薩山人

    碑學帖學實為書法兩翼,合太極之理。帖學主柔,碑學尚剛。帖長以時間顯,碑尤以空間彰。故習書當明陰陽互根,陰陽合而為道,且不可鑿鑿做村究語也。

  • 10 # 大成國學堂

    這個問題是一個存在普遍誤解的問題,從樓下諸多答案就看得出來。大成覺得有必要加以詳細說明,以便書友對“碑學”、“帖學”這兩個中國書法史最重要的概念有所認知,這直接關係到學書路線的選擇,以及進行書法作品鑑賞時的思考和體驗路向。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碑學、帖學的分類與古人存世字帖的介質、材質和留存呈現方式並沒有什麼關係。假如碑學就是指石碑或者摩崖錘拓,帖學就是指手寫真跡,那就無法回答如下四個問題:

    1、如果一件作品既有真跡存世,又有鐫刻石碑錘拓的拓本存世,如浩大的《三希堂法帖》,那這件作品到底是屬於碑學還是帖學?2、北碑一碑一面目,是中華書史偉大的寶庫,諸多北碑摩崖拓本當然屬於碑學,那最近出土的很多在碑上書丹但是沒有刻字成碑的書跡,是屬於碑學還是帖學?3、晚清民國的書壇幾乎成了碑學的世界,比如於右任先生、清道人的書法幾乎完全脫胎於北碑,但他們的作品大量存在的都是紙上書跡,那麼他們的作品是屬於碑學還是帖學?4、王羲之作品,臨本加摹本的紙質墨跡存世總共23件,其餘留存於各種法帖裡將近三百餘件(不計算同帖不同刻不同拓的情況)都是以碑刻拓本形式存在,那麼是否可以說王羲之屬於碑學?

    問到這裡,大家知道笑話出來了。

    二王是帖學的創立者也是集大成者,可以說王羲之是帖學的祖師爺也是名片,怎麼成了碑學了?

    研究諸多書論書史可以得出很簡單的結論:

    帖學是中華書學直到清朝中期的整個書學發展的主流,碑學概念的產生來自清晚期包世臣、康有為的大力倡導,其物質基礎來自於幾百年金石學的發展,導致學界開始慢慢接受散落在民間的六朝北碑的雄強恣肆、強調力量的碑版、摩崖書風,這種書風脫離官方和學界一直信奉的“二王筆法”及其發展和濫觴的書風,沃興華將之歸入“民間書法”。

    (其實這個說法也並不準確,六朝北碑多處於官方之手,當時的北方文人包括顏真卿的祖輩顏師古也是書寫這種書風的好手。如果一定要強調王朝的正統性而將北朝六個政權歸入民間,即是不承認他們的合法性,這違背中華民族是一個大融合產物這一基本歷史事實。)帖學是什麼?

    魏晉以二王為主導,總結魏晉以前的各種書體和筆法,形成的一套崇尚俊雅清麗、筆法繁複而生動,氣質上追求高遠超邁、恬淡自然的筆法系統和書風。魏晉以後由隋到唐,逐漸以之為基礎和止規發展出成熟的大唐楷書。

    碑學是什麼?

    魏晉時中國北方六朝,同樣以篆隸為基礎,適應於北方政權好武尚勇、強調力量的人文個性,而在書學上表現為形態果決、結字自由,宜於發揮書寫者個性偏好、點畫斬釘截鐵的一套筆法系統和書風。表現為“一碑一面目”和天真質樸、崇尚力量和線條質感。

    所以,碑學和帖學其實是魏晉和六朝分別發展出的兩套書法審美意識和風格取向,其中也存在互相影響、互相學習的交融性的作品。如王羲之家各種墓碑楷隸相容、點畫粗豪簡潔,充滿碑學風格。而北碑裡也存在秀婉滋麗、結字勻整,瀰漫二王帖學風的《崔敬邕墓誌銘》。

    至於大唐書風,其實是各類書家在碑學和帖學中放開懷抱、各取所需而形成的各自書風。

    魏晉的帖學和六朝的碑學,其實滲透到其後中華數千年書法發展的方方面面。如顏真卿的結字兼取北碑和帖學,歐陽詢有強烈北碑風,柳公權點畫近碑學,結字精巧無敵卻來自帖學的滋養。

    蘇軾所學徐浩兼取北碑與二王帖學,米芾直驅魏晉帖學,黃庭堅脫胎於北朝之學卻兼修帖學,蔡襄學顏間接碑帖兼修。

    後世也大多如此,碑學帖學在大唐的熔爐裡早已經彼此融合、不分軒輊。即使元明清的書學發展一再偏向二王帖學,到了晚清的碑學大潮終究來了一次“矯枉必須過正”。而“過正”的結果就是過分強調視覺感忽略人文底蘊的書風,粗豪無力、難有回味,所謂“醜書”的產生其實是個必然的結果。有關“醜書真的很醜嗎”這個話題,大成下次專文言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怒晴湘西》大結局陳玉樓智商、行動力皆迴歸,你對這個變化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