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微閣主

    首先澄清,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的皇帝稱號並不是自動獲得的。帝國選帝侯選舉的,為“國王”,而非皇帝。只有由羅馬教皇加冕,才可獲得“皇帝”這一稱號。

    神聖羅馬帝國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進入了史無前例的混亂。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他們需要一個能夠儘可能代替羅馬帝國的力量,來阻止持續不斷的戰爭和可怕的混亂。其中感受最強烈的,莫過於教皇。

    公元753年,教皇斯蒂芬二世大老遠從羅馬來到法蘭克王國,請求著名的矮子丕平出兵對付倫巴第人。丕平出兵穿過阿爾卑斯山,擊敗倫巴第人。迫使倫巴第國王將一些土地和城市割讓給教皇。

    丕平去世後,他的兒子查理同樣與倫巴第人戰鬥以護衛教皇。鞏固了他父親為教皇爭取到的領地。

    800年聖誕節,查理前往聖彼得大教堂,跪在聖彼得的墓前祈禱。當他站起來的時候,教皇利奧三世將一頂金色的王冠戴在他的頭上。

    這就是持續了一千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開始。

    查理曼大帝死後不久,他的孫子們簽訂《凡爾登協定》,將帝國一分為三。多年以後,當教皇再次受到威脅時,將目光投向了東法蘭克尼亞。962年,奧托一世在聖彼得大教堂加冕。雖然儀式刻意效仿查理曼大帝,但是奧托只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雖被尊稱“大帝”。但皇帝的頭銜並不能自動傳給每一個德意志國王。

    十三世紀晚期,著名的詩人但丁還在一本書中宣稱,歐洲應該有一個凌駕於所有國王和諸侯的皇帝,就像有一個教皇作為教會的現世首領一樣。皇帝統治人民,領導他們過幸福快樂的生活,教皇則關心他們的靈魂,領導他們得到永恆的幸福。這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也是歐洲人對秩序渴望的反映。

    皇帝只能有一個,神聖羅馬帝國是教皇和德意志王公們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強行建立的產物。

    實際上,德意志皇帝並不比英格蘭和法蘭西的國王們擁有更大的權力。相反,正當英法在民族國家的道路上大步前進時,德意志民族卻深陷分裂(教皇、英格蘭、法蘭西刻意為之)。直到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

  • 2 # 千里巖

    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最後一個皇帝被“蠻族”僱傭軍頭領驅逐之後,歐洲陷入了所謂的“黑暗中世紀”。但是羅馬帝國的崩潰並非是一下子的事情,而進入了歐洲的日耳曼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受到了羅馬文明的影響,他們對於羅馬的繁華記憶很深刻。另外分散在各處的羅馬帝國碎片仍然存續了一個時期,羅馬的法律和文化的影響也在延續。

    在歐洲的東部,東羅馬帝國繼續存在了將近上千年,強大的時候他們會回頭想著收復羅馬老家,結果給歐洲帶來了更多的戰亂痛苦,後來他們自己也逐漸碎成了若干碎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同樣也影響了跟他們接近的“蠻族”諸如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最後還有俄羅斯人。這些蠻族有樣學樣都弄出來了“帝國”,除了俄羅斯的這個“皇帝”頭銜來自於迎娶末代東羅馬皇帝的侄女有點繼承性之外,其餘的嘛……

    回頭再說西歐方面。日耳曼人開始雖然會有什麼汪達爾和倫巴第劫掠的,但是日耳曼人雖然透過軍事封建制有了自己封地,可是要想過上好日子沒法對封地內的城市視而不見或者乾脆毀滅,反而需要好好利用,想管理好城市就得接受這一套羅馬的規矩。因此分立的日耳曼王國統治者某種程度上都是以“羅馬人”自居的。既然自認是“羅馬人”,那麼如果有個強有力的統一者,肯定就會想起來“皇帝”這個頭銜了。

    這時候,基督教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在羅馬帝國最後的三百年左右裡,基督教已經成為了羅馬的國教。隨著東西帝國的分裂,基督教不免也開始走向分裂。東帝國那邊皇帝一直在,所以君士坦丁堡的大牧首地位始終要在皇帝之下的(但也很有影響力,就是因為牧首反對最後末代東羅馬皇帝以同意統一教會向西方求援的努力成了泡影),可是西方因為羅馬皇帝完蛋了,所以羅馬主教本來依靠皇帝獲得高於其他主教的地位孩還在,這一下沒人管了,於是就成了“教皇”。只是沒兵沒將沒地盤,這個教皇當的很難受,只能依靠日耳曼人因為接觸基督教日子久了逐漸信教來維持,碰上汪達爾和倫巴第這種不大信的就要倒黴。

    好了,現在加洛林家的查理帶著法蘭克王國統一了歐洲大部分,而且此人信教!沒啥好說的,教會火速的把當年用在羅馬皇帝頭上的“君權神授”理論拿了出來對他招手,查理曼一面要對付各地心懷鬼胎的那些日耳曼小領主們,另一邊要時刻防備想打回老家的東帝國,也需要這麼一個說法來給自己壯場面。二者一拍即合!查理曼大帝就是這麼來的。好景不長,他的三個孫子後來把帝國給分了,成了今天法蘭西、義大利和德意志的雛形。當時中法蘭克國王羅退爾打不過兩個弟弟(禿頭查理當了法國國王,日耳曼人的路易當了德國國王)簽了《凡爾登條約》交出大部分領土,可是皇帝的頭銜還是留下了。只是日後子孫都不成器,弄著弄著這個頭銜沒了……

    過了些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強大起來帶兵去羅馬打秋風。沒說的,教皇一看這個格局趕緊再用老套路吧,於是他就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只是正如恩格斯說的,這個“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沒有什麼“帝國”。軍事封建制之下,皇帝只是一個名號,各地的封建領主都是小號的土皇帝。大家為了搶“皇帝”頭銜打來打去的幾百年也沒有打明白,不管是《金璽大詔書》規定的“選帝侯”制度還是教皇加冕都不好使,雖然最後哈布斯堡家霸佔了皇帝的名份,可是帝國仍然是一大堆各種諸侯的集合體。三十年戰爭打完了,帝國碎成了差不多1800片……

    話說基督教的君權神授制度雖然是忽悠人玩的,可是忽悠了幾百年大家不免都當真了。歐洲的王室們堅決不跟外人通婚,怎麼都得有另一個王室的血脈,否則就是娶了啥伯爵的女兒後代都沒有繼承權。最後一個倒黴蛋就是死在薩拉熱窩的費迪南大公,他老婆其實還是個女伯爵,不是啥平民老百姓呢。

    不過法國大革命來了,這件事還是受到了衝擊。先是大家發現了君權神授沒道理,然後就是拿破崙搶了CROWN自己帶上。雖然歐洲其他君主不認賬叫他“篡位者”,但是不管怎麼他是當上了十來年。他的另一個功績就是把神聖羅馬帝國徹底送進歷史了,逼著哈布斯堡家交出了德意志大部分邦國,成了他“庇護”下的“萊茵同盟”,當然了事情不能做絕,他倒是不介意哈布斯堡家保持“皇帝”的頭銜接茬管他夠不著的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和捷克什麼的。於是歐洲就出現了“奧地利帝國”,再後來匈牙利人鬧得太兇了,不得不讓步又成了“奧匈帝國”。

    舊觀念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到了拿破崙三世的時候,他最大的心結就是別的君主給他寫信堅決不用“我的兄弟”只肯寫“我的朋友”,道理就在前面說的“血脈”問題,還是不認他的帳。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的時候,德意志各邦的代表組成的邦聯議會想搞民族獨立和統一,在法蘭克福宣佈成立一個帝國請普魯士國王來當皇帝,結果菲得列二世(所謂紅鬍子)都看不上稱其為“溝渠裡的CROWN”。道理還是因為他堅持“君權神授”,這種立法機構認可的皇帝不成了跟拿破崙一個路子麼?

    可是再往後事情就不一樣了,法國大革命帶來的觀念扔在慢慢深入人心。隨著德意志的統一,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可是覺得自己當了皇帝能夠締造一個強大的德意志民族帝國。於是北德意志同盟吸收了南德六個邦之後成了德意志帝國,其實他的皇帝頭銜是這個同盟的主席捆綁的。哦,對了,這時候教皇連被請去讓拿破崙給尷尬一下的榮譽都沒了,躲在梵蒂岡當“囚徒”呢。

    所以一戰之前,歐洲的三個皇帝:奧匈的算是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一系傳承,根紅苗正一些;德國的是自己封的,但是沒人說不了;俄羅斯的沙皇來自於東羅馬的帝祚。

    其餘朋友也說了,英國國王當時有個頭銜“印度皇帝”,這是因為他想在自己家裡當皇帝於法無據。(這個法還是要考慮傳統的嘛)但是印度滿街都是土邦王公,要鎮住他們怎麼辦?就得把從莫臥兒帝國那裡搶來的皇帝頭銜自己戴上嘍。不過雖然印度是英國的奶牛,但是奶牛場總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地方,所以英王本尊是不去印度的,派一個“副手”去印度當總督吧,於是英印政府的頭頭不叫“總督”而是叫“副王”。

    其實還有一個歐洲國家的支系——巴西帝國,拿破崙殺進里斯本時候,葡萄牙國王若奧六世跑到了巴西避難。走的時候,此人比較有遠見,認為殖民地獨立怕是攔不住了,不如自己主動來,像西班牙那樣子弄得太難看。於是,他把大兒子佩德羅留下當總督,交待他如果見勢不妙,趕緊宣佈獨立。過了兩年,佩德羅就這麼當了巴西帝國的皇帝。

  • 3 # 米南德王問道

    德國君主的皇帝頭銜,是19世紀後期,傳統的政治等級概念鬆動後的產物。如果按照正統的歐洲貴族外交政治來說,這種做法是不可能被大家所認可的。但在民族主義國家已經完全佔據優勢的19世紀後期,貴族等級已經不可能像原來那樣堅守住了。

    在德意志皇帝頭銜之前,索倫哼家族只不過是普魯士國王而已。在他們之上的是代表古羅馬皇帝的法理繼承人--神聖羅馬皇帝。也就是當時的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

    這個傳統是從古羅馬帝國時代就一路傳遞下來的。最初的歐洲,只有羅馬皇帝一個。在帝國分裂後,出現了東西兩個部分的皇帝。在西羅馬滅亡後,東羅馬成為碩果僅存的歐洲帝位擁有著。一直到法蘭克人查理曼和教廷合作,將中斷的西帝國法統,過繼到他頭上為止。

    查理曼的三個孫子,均分了他的帝國。經過混亂的洗牌後,羅馬皇帝的帝位流入中歐的德意志地區。哈布斯堡家族的帝號,就從這個系統裡傳下來。當然,在國際上,一些具備足夠實力的大國,也會想辦法也給自己確立這樣的政治號召帝位。比如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與近代開始崛起的俄羅斯帝國。但他們都不是原先天主教系統內的成員,所以很難被內部規則所衡定。

    到了德意志第二個帝國建立的時代,皇帝頭銜實際上已經含金量大不如前了。但這並不能妨礙“懷舊復古”的新貴們,拿過來裝點門面。

  • 4 # 古風93814281

    謝謝邀請,事實上歐洲並不只有德國的君主稱皇帝。歐洲皇帝稱謂的來源其實也來自東方,雖然歐洲歷史上第一個相對統一的帝國是屋大維建立的羅馬帝國,但是在名義上它仍然是共和制,它的正式名稱仍然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The Senate and People of Rome”。直到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裡先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仿效東方的帝國,將元首制改為真正的君主制,君主頭戴CROWN、身穿絲袍,臣民需對君主行跪拜禮。其後帝國時盛時衰,分分合合,直至395年徹底分裂為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和以君士坦丁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遭受日耳曼人的入侵,最終在476年,日耳曼將領奧多亞克反叛,廢黜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宣稱效忠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將西羅馬帝國的國徽轉讓給東羅馬帝國,至此,西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人各部落在包括西羅馬帝國所轄地域內建立了大大小小各個國家,但是從法理上說,他們仍然奉羅馬帝國為宗主,因此各國皆稱王,而不稱帝。774年,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大帝滅亡倫巴底王國,將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勢力驅逐,基本佔據了整個西歐。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為查理曼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承認查理曼帝國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簽訂《凡爾登條約》,帝國分裂成三部分,它們分別成為法蘭西、義大利和德意志的前身。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即德意志地區)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羅馬教廷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後來,拜占庭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1453年,拜佔廷帝國滅亡。1472年,伊凡三世娶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侄女為妻。於是莫斯科大公國自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稱首都莫斯科為“第三羅馬”。1799年,拿破崙稱帝,1806年,拿破崙勒令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宣告解體。1871年,普魯士在排除了奧地利之後又贏得普法戰爭勝利,兼併南德諸邦,統一了除奧地利外德意志全境,建立了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由此可見,除了拿破崙,在歐洲歷史上至少還有三個國家的君主稱皇帝,即奧地利、德意志和俄羅斯,而他們稱帝的法理依據皆是認為自己繼承了羅馬帝國。至於拿破崙稱帝也完全可能是他認為自己征服了歐洲,文治武功不輸於羅馬帝國的皇帝吧。另外,英國國王雖然在本土只是國王,但是他在19世紀後的頭銜裡也加入了印度皇帝的稱號。

  • 5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個問題很好理解,那就是人家德國的君主本來就是皇帝,而英國的國王本來就是國王,法國則在出現過國王和皇帝。

    西方文明的延續者查理曼帝國

    西羅馬帝國在5世紀滅亡之後,日耳曼人在西歐和中歐建立一系列的王國,到了公元八世紀,西歐的法蘭克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統治期間變得十分強大,其中加洛林王朝的君主查理曼在位期間,不僅擊敗了阿拉伯軍隊對歐洲的繼續擴張,並且將法蘭克王國疆域擴張到頂峰,基本囊括今天的中西歐的大部分地區,並且查理曼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皇帝,成為查理曼大帝,他統治的法蘭克王國也被稱為查理曼帝國。

    不過查理曼帝國只是曇花一現,查理曼死後,查理曼帝國被他的三個兒子分裂為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失去統治權之後,逐漸發展成為後來德意志國家。

    查理曼帝國的疆域

    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

    到了公元10世紀,出身於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成為德意志的國王,後來他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此後德意志的君主都成為羅馬皇帝。,到了12世紀,德國曆史上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將將國名更改為“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並不是一個家族王朝的繼承延續,而是帝國境內的七個選帝侯組成的選帝制度。不過後來長期為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繼承。

    19世紀,法國革命後拿破崙時代稱雄歐洲,1806年拿破崙擊敗奧地利之後,勒令奧地利的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

    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

    此後的德意志地區就變成了一大群王國和公國,處於分裂狀態,1871年普魯士王國的威廉一世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輔佐之下,在先後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之後,最終統一德國,建立德意志帝國。並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

    德意志德國延續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成為世界新興列強,不過在第一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德國發生革命,得慌威廉三世逃亡,德意志成立魏瑪共和國,德意志帝國滅亡。

    1871年德國擊敗法國後,威廉一世就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

    當然在1933年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取得德國政權後,其建立的納粹政權也被稱為“第三帝國”,只不過第三帝國沒有皇帝只有元首。

    法國在歷史上除了封建王國之外,也有過皇帝。法國大革命之後,拿破崙獲得政權橫掃歐洲,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失敗之後,法國波旁王朝復辟,重新成為國王。

    1848年歐洲革命時,法國的波旁王朝被推翻,1852年拿破崙的侄子波拿馬在巴黎稱帝,在法國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不過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失敗,波拿馬戰敗被俘,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

  • 6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現在好多新聞報道都非常不規範,比如,上星期的哈里王子與梅根的婚禮,左一個“英國皇室”,右一個“英國皇家”。其實,英帝國在19世紀最強盛的時候,維多利亞女王也老老實實的叫英國女王,但可以非常大方的被尊為“印度女皇”,英國只有王室,不存在皇室這種說法;而近代的德國,俄羅斯和奧匈帝國統治者則可以被稱為皇帝、家族為皇室。

    在位時間長達64年的維多利亞女王,一直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英國君主針對英國本土和其他殖民地只能是king或者Queen,在印度倒是被尊稱為empuor。

    很大程度上,這與歐洲歷史傳統有關。簡單的說,必須是帶有羅馬帝國血統的統治者才能被稱作皇室,才能自稱皇帝。比如,因為德國君主真的叫做Kaiser,音譯就是“凱撒”,俄羅斯沙皇叫做俄語中沙皇(царь)一詞中的“沙”也來自拉丁語凱撒(Caesar)的轉音,царь就是“皇帝”的意思。中文則半音譯半義譯,翻譯成“沙皇”。歐洲只有一個特例,就是19世紀初,拿破崙自封的法國“皇帝”沒有按照這個規則出牌。

    羅馬帝國先是被分裂成了東西羅馬兩國帝國,各自的都稱皇帝,西羅馬帝國早在476年滅亡。之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的主體是盤踞在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等德語區的大小諸侯構成的,自然認為是血統的繼承者,繼續叫皇帝;

    由普魯士發動王朝戰爭進行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1871-1918)又將神聖羅馬帝國視為自己的祖先,並宣稱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國祚,所以,德國都稱皇帝,國際上也認可。依靠繼承,血統得以延續,進而圍繞血統展開的各種權力,政治、軍事,甚至婚姻的活動都可以得到保證。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君主稱自己為皇帝,無疑是對他新建立的同一國家的合法性的論證。近代的奧匈帝國情況也是如此,而且被視為正統的哈布斯堡王室血統,比如大家喜聞樂見的茜茜公主,正式稱謂是:奧地利帝國伊麗莎白皇后和匈牙利王后。

    電影《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的丈夫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老年時畫像,茜茜公主嫁入高大上的哈布斯堡皇室後,被認為出身低,曾經備受歧視。遠不是電影裡面那麼單純浪漫。

    那麼,俄羅斯的沙皇是什麼個來歷呢?

    剛才提到了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差不多1000年後,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被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滅亡,首都君士坦丁堡(即現在的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林)陷落。拜占庭的公主巴列奧羅格(又有說是皇帝女兒、皇帝的大侄女,或者真公主侍女扮的假公主等各個版本)一路北上逃亡,嫁給了莫斯科大公國的統治者莫斯科大公,大公成了羅馬帝國皇帝的女婿,皈依了羅馬帝國的基督教,自然也有珍貴的羅馬帝國血統,索性越過國王一級,直接加冕為皇帝——沙皇。莫斯科公國改為沙皇俄國,而公主帶來的東羅馬帝國國教,本土化後成為了俄國國教——東正教。

    東正教一大特色就是壁畫和插圖的人像都動作僵硬,目光呆滯。

    反觀英國,英國獨處英倫三島,沒有能追溯到羅馬血統的祖先,看到人家稱帝眼饞的不行,於是想了一個妙招——做不成英格蘭的皇帝,就去做印度的皇帝,所以當時的日不落帝國統治者維多利亞被稱作“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也算是過了一把皇帝癮。

  • 7 # 大冬瓜2017

    你這問答毫無道理,西方是隻有國王的,皇帝只有一種那就是羅馬皇帝,這需要教皇冊封的,英國女王當年統治印度,所以她被加冕為印度女皇,印度獨立後,她自然只剩國王了

  • 8 # 辰州觀海

    【1】

    在我們東方,正統皇帝,指的是中華皇帝,這個中華皇帝,一般只有一個,而且即便是多個並存,也沒有互相承認的。

    比如說,曹魏從不承認蜀漢和東吳的皇帝是皇帝,而是稱之為蜀主和吳主,蜀漢倒是和吳國互相承認,不過那也是被迫的。

    而中華天子的正統性在於,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也會努力給自己搞到中華天子的稱號。

    比如北魏、遼國、金朝、元朝、清朝,這些朝代的君王,都以中華天子自居。

    同時,觀察一下遠東的歷史,我們會發現:

    1、東南亞國家,包括越南、緬甸、泰國,自古以來只有國王,沒有皇帝;

    2、東亞國家,古代北韓,也只有國王沒有皇帝。

    因為,這些國家的君主,只能叫國王,至於皇帝,他們要服從中華天子。

    【2】

    東方是這樣,歐洲也是。

    歐洲的正統皇帝稱號,都是羅馬皇帝。

    比如說,查理曼帝國皇帝,自稱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也以羅馬皇帝繼承者自居。

    總之,在歐洲,自稱皇帝的,都是以羅馬皇帝繼承者自居。

    俄國皇帝,也就是沙皇,也自稱自己是羅馬皇帝的繼承者自居。

    而德國和奧地利,也都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繼承者、羅馬皇帝繼承者自居。

    因此在歐洲歷史上,只有德國、奧地利、沙俄的君主自稱皇帝,其餘的都自稱國王。

    因為,這也涉及到繼承問題。

    拿破崙也自稱皇帝,不過沒過多久,就被推翻了。

  • 9 # 歷史系旅法師

    我覺得這是因為德國的統一過於脆弱。

    德國統一於三次王朝戰爭,而普魯士用於統治德意志地區的尊號不能是“普魯士國王”,而應該是更高級別的“德意志皇帝”。

    因為普魯士屬於暴力統一,軍國式的統一需要更大的名分,而且普魯士出於民族問題考量將奧地利帝國擠出了德意志的同一範疇,德國皇帝給了普魯士的王族和容克貴族們一個統治整個德意志的名分,但是即便這樣,民族主義問題仍然困擾著德意志帝國,踢開奧地利之後普魯士也不能直接抹殺漢諾威和巴伐利亞的等邦國,最好還是以帝國的存在維護德意志的穩定。

    對於建立一個普魯士帝國還是使普魯士主導德意志而溶於的德意志,其實“鐵血宰相”俾斯麥更傾向於前者,但是現實是在統一之路上為了最後統一的結局俾斯麥也不得不受民族主義者的支援,德意志帝國的存在成了妥協。

    嚴謹上來說德意志皇帝的稱謂還算是有傳承和法理的:

    歐洲的皇帝稱號來源於凱撒,屋大維在凱撒的基礎上建立了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分裂後東西羅馬的都被滅掉,而查理曼的帝國平定了歐洲獲得了“羅馬人的皇帝”這一稱號,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持有者實質上一直是合法的“德意志的皇帝”,在哈布斯堡王朝垂垂老矣還被普魯士徹底擊敗的時候,普魯士王威廉用“德意志皇帝”的頭銜統一德國確實有一定的法理性,這比沙皇俄國的“第三羅馬”更合理,而且想比與拿破崙的皇帝位可以稱之為征服者,威廉的皇帝位更像是傳承者,哪怕只是在政治考量下誕生的皇帝稱謂,畢竟十九世紀下半葉的貴族政治已經和中世紀的歐洲大大不同了。

    但是自身存在問題的德國帶著三個快要散架的盟友打一戰,確實是將自己送入墳墓的昏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謝領導在工作中的栽培,用一句古詩詞怎麼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