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動車

    崇禎十七年,當李自成從昌平攻入京城時,吳三桂確實一直在觀望,雖然之前崇禎已連下三道手諭。

    崇禎剛愎自用,亂殺有功之臣讓他心有餘悸。

    因為,他仍然忘不了十五年前袁崇煥被殺時的情景。何況,他看不到崇禎治下的大明王朝有復興的希望。

    吳三桂在等,他在等更好的時機。此時他手下有三萬關寧鐵騎,他的力量足以左右一個王朝的更迭。

    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氣數已盡,吳三桂也不想逆歷史的潮流而動。

  • 2 # 燕趙節度使

    槍叔來答,答案很簡單:因為吳三桂是一個軍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當時的情況是,關外就剩下寧遠一座孤城了,而吳三桂也只有五萬兵馬,而且戰鬥力在嚴重不足。

    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 ,遼東巡撫黎玉田題本稱,“全寧僅馬步四萬餘,瘦弱馬匹數千餘”,“堪戰馬兵僅三千”,且“分守於新舊十二城”,其餘將士不過寥若晨星,面對“虜鑄火造藥百倍於我”,且虎視眈眈的清軍,如果不增派兵力,加強防守,後果不堪設想。

    可見,在松錦之戰後,明朝用於遼東抗清前線的正面兵力十分單薄,無法滿足對抗滿清主力部隊的需要,如果清軍進一步發動進攻,明軍則無法做出有效應對。錦州正面的清軍防禦森嚴,明軍是無法突破的。對於清軍佔據錦州,蠢蠢欲動,明朝幾乎毫無對策,因為此時的明朝內部已經千瘡百孔,由於李自成農民軍進展神速,關內大批明軍主力不得不聚集在河南周圍圍剿農民軍,遼東防線雖然吃緊,但並沒有獲得明朝大批援軍,因此只能維持消極防禦狀態。

    李自成率領大順軍已經從陝西渡過黃河,進入山西,除了寧武關之外,其他的山西城池望風而降,京畿一帶的明軍也紛紛投降。

    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京師為之震動”,初四日,崇禎決定放棄關外,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

    而吳三桂怎麼做的呢?

    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奉旨入衛首都北京,三月十六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三月二十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三桂則引兵退保山海關。

    山海關距離河北豐潤145公里,四天走了145公里,一天走36公里,行軍速度並不快,為什麼?

    久經沙場的吳三桂深知憑藉自己手中的五萬兵馬,根本不是李自成二十萬大軍的對手,去了等於送死。

    與其這樣,還不如坐視李自成進攻北京,靜觀明朝滅亡,看看新皇帝登基後,自己這位邊關大將,手握重兵能討到什麼好處。

    再說說吳三桂或者全體遼東將領蛻變成軍閥的原因。

    明朝後期開始,軍戶制度基本上廢了,所以明軍將領都把朝廷發下來的軍費培養私兵,或者叫家丁。這些家丁可不是周星馳那類的家丁,而是戰鬥力相當猛的親兵。

    從李成梁開始,遼東明將就就開始豢養私兵了。而到了祖大壽的時代,豢養私兵之風更盛。祖大壽多次敗仗,朝廷都不敢責罰,因為激怒了他,他立即率領軍隊,向滿清獻出城池,那可就糟糕大發了。

    私兵的戰鬥力相當強悍。

    請看——

    一次,吳三桂之父吳襄帶領五百名士兵出錦州城巡邏,被皇太極的數萬大軍重重包圍,祖大壽與吳三桂登上城樓觀戰,大壽以城內兵少不肯出兵相救,三桂竟率二十多名家丁將其父吳襄救出重圍。皇太極說:“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看到了嗎? 吳三桂率領二十多個家丁,就敢跟皇太極的數萬大軍死鬥,可見當時明軍將領私兵的戰鬥力之強悍。

    因為這些人都是武將,手握重兵(私兵),而且都是遼東的大地主,有兵有地,連皇帝都怵他們三分,甚至打了敗仗都不敢處罰。

    比如,松錦之戰後,朝廷追究責任,總兵王樸以「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開庭審訊。御史郝晉發言:“六鎮罪同,皆宜死。……三桂實遼左之將,不戰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書陳新甲複議,“但姑念其(吳三桂)守寧遠有功,可與李輔明、白廣恩、唐通等貶秩,充為事官。” 請獨斬王樸,崇禎十五年五月十九日處死王樸。職方郎中張若麒被處以死刑,兵部職方主事馬紹愉給予削籍的處分。三桂受到降級處分,鎮守寧遠。松錦大戰標榜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西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此戰之後,言官皆彈劾陳新甲之失,新甲恐懼請辭,不許。又誅殺陳新甲,職方郎中張若麒下獄論死。

    都是逃跑,為啥只處死王樸,而吳三桂只受到降級處分,因為手握兵權,而且是遼東最後一支軍力了,朝廷必須供著養著。

    後來吳三桂舅舅祖大壽受皇太極之命,多次寫信給吳三桂勸降,吳三桂都置之不理。

    為啥?

    因為當時遼東只能靠他一人支撐,朝廷都要供著他。自己鎮守山海關,明清雙方都要拉攏,為什麼要急於表態?吊著雙方的胃口待價而沽不好嗎?

    李自成逼近京師的時候,崇禎要吳三桂勤王,只封了一個平西伯,而清軍入關後,多爾袞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吳三桂賺大了!

    後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又當上了駙馬,吳家成了皇親國戚。

    吳三桂一路南下,攻打大順軍大西軍,絞殺桂王,成了雲南貴州的土皇帝,而且被封為平西親王。

    至於後來,康大麻子卸磨殺驢要削藩,吳三桂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反清。

    總之,吳三桂抗清、降清,反清,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這也沒有什麼可職責的,畢竟明末清初那樣的亂世,有兵才能活下去,兵多才能活得好。

    生存主義,是吳三桂的人生信條。

  • 3 # 愛歷史的小蝸牛

    明朝的快速滅亡,北京城被一夥流民速度攻克,這是讓人很震驚的,估計崇禎都沒想到會被李自成逼得自殺。

    而當時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手握幾萬兵馬,為什麼不進京救崇禎那?

    我認為主要有幾點

    1.時間趕不上,李自成入北京之快,讓人嘆息。而明末貪腐嚴重,軍隊行軍速度太慢,而且一旦放棄山海關則意味著會有很多人跟隨,那軍隊行駛速度根本達不到.

    2.錢糧問題,當時的大明千瘡百孔,國庫裡一分錢也沒有,沒錢那你就調不動兵,這在自古就有的。

    3.最重要的就是不想去,吳三桂青年時期跟隨袁崇煥,領兵於威震關內外,可以說吳三桂對袁崇煥敬愛有加,但因崇禎生性多疑,受到皇太極的挑撥,把袁崇煥給凌遲處死了。吳三桂受此影響,忠心大減,所以崇禎急招其回京保衛京師的時候,其毫無救助之心,因為忠心早已不在。

    4.還有就是因為崇禎生性多疑,凡是護衛過京師的下場都太慘,凡是背叛他的都能忍讓,讓大明將領非常心寒,都認為大明將亡。

    崇禎的性格註定無法成大事,甚至一手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無帝王之術。

  • 4 # 人飲水思源人

    吳三桂沒有入關勤王是有客觀原因的,並不是他不想。

    當年李自成稱帝后,大順軍士氣頗高。吳三桂本來有充足的時間入關勤王的,但是直到李自成攻入山西時,崇禎要吳三桂入關,內閣大學士陳演反對,崇禎不得已做罷。

    崇禎原本想的是李自成從山西進去北京,沿途有明軍把守,路途遙遠,明軍可以依關隘據守,拖延時間,等待救援。不過,崇禎太相信明軍守將了,除了少部分拼死抵抗外,大部分望風而降。直到山西武寧被李自成攻下後,明軍喪失了戰鬥意志,大順軍越戰越勇。

    崇禎不得不再次給吳三桂發勤王令,與此同時大順軍一路攻下了汾城、陽城、蒲州、懷慶,最後攻克了山西首府太原。北京已經岌岌可危了,山西攻克了,李自成會趁勢進軍河北的,直至攻下北京。

    當時吳三桂在寧遠,寧遠在今湖南永州市,地處湖南南部。湖南到北京相隔四個省,距離遙遠。吳三桂去勤王就意味著放棄關外的土地,那麼寧遠百姓及官員都要跟著遷移。吳三桂不能及時到達也是可以理解。

    結果是崇禎吊死煤山,吳三桂才趕到山海關(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東北關隘之一)。

    吳三桂實際上進京了,不過路途遙遠,又有百姓拖累,行軍速度受到影響變慢了,導致沒能及時趕到北京。

  • 5 # 文史磚家

    崇禎帝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在位16年間宵衣旰食、辛苦支撐,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國家危亡,而他本人也落得個自縊殉國的結局。其實,在帝國覆亡前夕,崇禎帝只要把吳三桂從山海關調往前線平叛,便極有可能扭轉敗局。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擁有精兵數萬,為何沒有及時入京勤王?一切,還要從李自成率軍入京說起。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號稱帝,建立大順政權,隨即率軍進入山西,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便攻克汾州、蒲州、太原、忻州、代州、寧武關等地,目標直指北京。鑑於大順軍的攻勢凌厲,薊遼總督王永吉、太常少卿吳麟徵等人向崇禎帝上書,請求讓吳三桂撤守寧遠、駐軍山海關,在形勢危急時,率數萬關寧鐵騎入援京師,以阻遏乃至消滅大順軍。

    關寧鐵騎是明朝末年最精銳的部隊,由孫承宗建立,並在袁崇煥手下趨於成熟。這支部隊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戰鬥力卻極為精悍,經常被朝廷用於鎮壓農民軍、防禦清(後金)軍,屢屢都能克敵制勝,是令敵軍聞風喪膽的“王牌軍”。如果吳三桂能率領他們入援京師,擊敗李自成當不在話下。

    更何況,此前不久清太宗皇太極暴崩,年僅6歲的順治帝登基,朝政雖然由多爾袞、濟爾哈朗共同攝理,但王公貝勒們圍繞著權力的爭奪,從來就沒有停歇。在這種情況下,清軍不會大舉入侵關內,若吳三桂率主力入援,而留下餘部防守山海關,足可以應對局面。

    正因為考慮到此,崇禎帝對王永吉、吳麟徵的建議很是認同,便準備就此下詔給吳三桂。但就在此時,內閣首輔陳演站出來反對,力陳撤防寧遠的危險性,並堅稱北京周圍的兵力完全可以對付李自成,沒有必要調吳三桂入援。崇禎帝見陳演如此自信,難免會意志動搖,就此擱置了最初的決定。

    然而沒多久,殘酷的現實便擊碎了崇禎帝的幻想。原來,李自成攻陷寧武關後,又在極短的時間裡接連攻取大同、宣府、居庸關等地,距離京師僅有咫尺之遙。其實,李自成行軍之所以如此神速,固然在於大順軍戰鬥力極強,但更關鍵的一點,則是明朝守將們畏敵如虎,尚未交戰便紛紛獻城投降。

    李自成奪取大同後,崇禎帝已經意識到局面的危險性,自知若再不採取行動,恐怕京師的陷落只在朝夕之間。因此,崇禎帝正式下詔天下勤王,並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他火速領兵入衛北京。吳三桂得到命令後,即刻撤防寧遠,然後率將士、百姓進入山海關,在把防守任務交給部將後,才集結主力部隊開拔。然而還沒等他到達北京城下,便已經得到崇禎帝殉國的訊息。

    原來,崇禎帝頒發勤王詔書沒多久,就在吳三桂進行軍事準備之際,李自成大軍便已經攻到北京城下,將都城圍得水洩不通。更要命的是,李自成在三月十七到達並攻打西直門等地,兩天後,兵部尚書張縉彥便獻城投降,使得北京就此陷落。當日,崇禎帝走投無路,在煤山(今景山)自縊身亡,史稱“甲申之變”。

    在崇禎帝下詔勤王之前,陳演已經意識到自己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便向皇帝連連叩頭請罪。此時,崇禎帝恨不得把陳演碎屍萬段,於是痛罵他道:“朕平日待你不薄,如今你卻置朕於危難之中,你真是死有餘辜,還不快給朕滾出去!”當日,陳演被罷相,魏藻德接任,但後者面對無力迴天的局面,也只能徒呼奈何。

    及李自成陷陝西,逼山西,廷議撤寧遠吳三桂兵入守山海關,策應京師。帝意亦然之,演持不可。后帝決計行之,三桂始用海船渡遼民入關,往返者再,而賊已陷宣、大矣。演懼不自安,引疾求罷。詔許之...演入辭,謂佐理無狀,罪當死。帝怒曰:“汝一死不足蔽辜!”叱之去。見《明史·卷二百五十三》。

    就這樣,因為首輔陳演的愚蠢和崇禎帝的猶豫,本來有機會挽狂瀾於既倒的吳三桂,最終沒能及時地率軍入援京師,以至於出現北京被大順軍攻陷、皇帝殉國的局面。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若崇禎帝能夠果斷一些,堅持召吳三桂勤王,明朝或許不至於那麼快便滅亡,不是嗎?

    最後簡單交代一下罪魁禍首陳演的結局。李自成進入北京後,下令對明朝遺臣進行追贓,陳演因為害怕受到酷刑,便主動獻納白銀四萬兩,因此被釋放回家。然而僅僅過了4天時間,就在李自成出征山海關之前,因擔心明朝遺臣會乘機作亂,便命人將陳演等人誅殺。陳演誤國誤君,最終得到如此下場,也算是罪有應得。

  • 6 # 天涯看點歷史號

    首先,需要申明的是問題中的幾個常識性的錯誤,這也是很多歷史愛好者不太注意的誤區:第一,山海關並不是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的防區,山海關總兵另有其人;第二,吳三桂並非沒有如果勤王,相反,他已經入關勤王了。但是為何最終卻沒有趕到北京呢?請聽筆者為你詳細闡述。

    吳三桂時任遼東總兵,從1639年起任遼東總兵,駐寧遠城,吳時年27歲,年輕有為,深得崇禎皇帝的器重,而時任山海關總兵的則是高第。

    崇禎末年,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已經如火如荼,特別是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已經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並且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東征北京。而此前,關於是否調關外的關寧鐵騎入關勤王,朝廷內爭論不休。因為一旦關寧鐵騎入調,關外就成了清朝的天下,誰也不想擔當丟失國土的罵名。

    三月初六,崇禎皇帝終於下定決心要徵調吳三桂入關勤王,“始棄寧遠,徵吳三桂、王永吉率兵入衛”,而此時李自成已經率領大順軍進入了京畿地區。火燒眉毛了,崇禎皇帝才決定放棄關外土地,讓吳三桂入關勤王。

    接到命令後的吳三桂召集大軍,並帶領著數十萬的遼東百姓從山海關入關勤王,但是從山海關短短几日的路程,吳三桂卻一直沒有趕到北京,還沒等到吳三桂到達北京城,崇禎皇帝就已經在煤山上吊自盡了。大順取代了大明成了北京城的新主人,原本明朝的臣子們紛紛向新主子投誠,打算改頭換面,搖身一變成為大順的重臣。

    吳三桂也並不例外,他起初對於歸順李自成並無反感。年三月初,身在關外的吳三桂接崇禎旨意率軍回關內勤王,抵禦來犯的李自成軍。但是還沒等到吳三桂到北京,北京城已破。由於之前明朝一些舊臣子都成了新朝的新貴,所以吳三桂對於歸降李自成一事覺得順理成章。據《辛巳叢編》記載,三月二十二日吳三桂在行軍途中曾經張貼布告,“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由此可見,吳三桂是打算歸順李自成的。

    但是,四天之後吳三桂就改變了主意,至於原因,歷史上有很多猜測,最有名的當屬著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還有人認為是因為吳三桂聽說他的父親吳襄已經受到大順政權“追贓助餉”運動的影響,身陷囹圄。前一個原因比較具有浪漫色彩,但是除了這個傳說之外沒有史料表明吳三桂十分痴情,甚至會為了一個女人不惜身前身後名。而後一個原因也略顯牽強,畢竟這個訊息稍微等待確認一下,也是可以避免這個誤會的。

    當然,追贓助餉對於吳三桂肯定是會有影響的,但是他看得更深。追贓助餉針對的是舊明朝的貪官汙吏,看起來很解恨,但是對於李自成來說,卻是致命的,因為此時他的身份已經發生了轉變,在進入北京城之前他是一箇舊秩序的挑戰者(雖然之前已經稱帝,但是崇禎皇帝和大明還在),以官紳階級作為革命的物件無可厚非,但是在進入北京城之後,李自成應該及時轉變為新秩序的維護者,保護官紳的利益,這樣才能更多的團結明朝的舊勢力,這其中包括吳三桂。

    李自成的新政府建立之後,對於明朝官員只吸收了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起用之前並未出仕的舉人,那些未能進入到新官員體系的明朝官員們則成了“追贓助餉”的物件。吳三桂正是出於對這一問題的擔憂才選擇了放棄之前歸順的念頭,雖然吳三桂手握五萬關寧鐵騎,但是在關內,李自成有數十萬人馬,僅北京一地就有十萬人馬,如果解除了吳三桂的兵權也並不是沒有可能。

    最後,為了維護個人利益,吳三桂選擇返回山海關,從背後打下山海關,將山海關作為見面禮送給了清兵,引清兵入關,導致中國大地飽受鐵蹄欺凌,因為李自成的戰略失誤,也因為吳三桂的個人私慾,導致了吳三桂的降清投敵,漢人王朝的程序不可避免地被打斷了。

    所以,最終的結論是,吳三桂並非沒有入關勤王,而是崇禎皇帝命令下得太晚,而吳三桂又行動緩慢,最終還沒等到吳三桂到京城,李自成就已經進了北京城,而之後吳三桂又降而復叛,做了一回反覆無常的小人。

  • 7 # 古今通史

    收到勤王詔令,吳三桂不在山海關,而是奉命駐守孤城寧遠,並且他勤王的速度也不慢。

    很多朋友一看到吳三桂這個名字,無論什麼題目,都感覺這人絕幹不了好事。^_^

    其實,僅就勤王一事來說,吳三桂絕對是被冤枉的,他的勤王速度在那個年代已經非常快了。其行軍速度,僅有多爾袞的騎兵可比,如果計上綜合因素的話,吳三桂火速馳援的速度,絕不低於號稱當時機動能力第一的滿清騎兵。

    當時連後所,前屯衛,中前所都被清軍攻下,寧遠再次淪為孤城,雖然式微,但卻是明朝在遼西的標誌性“建築”,丟了寧遠等於丟失整個遼西,惟有山海關可守,所以那種情況,在沒有明廷勤王詔令的情況下,吳三桂是不敢擅離職守的,即便勤王成功,他也會被文官們想辦法弄死,再加上崇禎甩鍋的毛病,這些後果吳三桂都是明白的。

    北京陷落後,受范文程的建議,多爾袞決定直搗京師,趕走李自成,拿下北京城,他調動部隊到出發用了多久呢?5天,動員6萬人,就僅僅是部隊,還是加急軍務,大軍開拔不是騎上馬就走了。

    吳三桂呢,連部隊帶民眾共幾十萬人,啟動時間--3天,比多爾袞純軍隊編制調動的時間還短,其中最難的是民眾的調動和遷離。部隊與民眾混編,部隊負責護衛任務,遼西孤島不是白叫的,誰也無法預料大清騎兵能從哪兒鑽出來,但是民眾和輜重都還要保護,所以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遼人守遼土,大部分民眾都是關寧軍的家屬,老鄉,沾親帶故無算,沒法放棄。朝廷也不允許,除非戰敗潰不成軍,否則歷次撤離都要帶著民眾,落到清軍手中,又會轉化為免費生產力,這是明廷所不想看到的。

    吳三桂5天200裡到了山海關,包括帶著家當的步行民眾在內,每日40裡,這已經非常不容易,部隊也帶著所有輜重糧草,要知道,古代純部隊編制的行軍速度也是40裡/日,木桶原理,你騎兵再快也要跟著步軍和民眾一起走,速度快不了。到了山海關稍事休整,吳三桂2天強行軍300裡,每天150裡,相比多爾袞每天200裡的強行軍移動速度,看似吳三桂慢了,實則不然-----

    吳三桂勤王是到了北京就要開戰,還沒到就跑成狗了,城下怎麼打?而且吳三桂也想不到京師城堅炮厲更勝寧遠,寧遠都能扛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猛攻,面對李自成一群流寇,京師卻因國賊短短几天就淪陷了。

    多爾袞相對來說是快些,一是馬匹和部隊戰鬥、身體素質過硬,還有一點就是比如馳援山海關的時候,吳三桂和李自成是在關內一側開戰,多爾袞是關外一側,有充分時間休整部隊,山海雄關不斷糧的話,夠李自成打幾個月的,多爾袞著急趕路卻有足夠時間休整,和吳三桂面對情勢的緊迫程度不同,所以強行200並沒有問題,滿清部隊也是人,讓他們強行軍三四天直接上戰場,一樣是個死。這是速度上的對比。

    全盛時期的蒙古鐵騎和霍去病這類強人強軍,騎兵速度大概每天170-200裡。

    曹操奔襲劉備晝夜300裡,豪格晝夜奔襲300裡,都只是維持一天,人和馬都還勉強受得了,但也幾乎是極限了,還有更快的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但有前提條件,那就是除非實力相差巨大,否則不敢這麼追......至於陸軍,類似38軍113師應該是人類步行極限了吧,14小時,140裡。

    這個黑鍋該誰來背呢?當然是愛甩鍋的崇禎來背,猶豫不決是他致命的缺陷,崇禎和一干朝臣都同意,只有陳演覺得形勢沒有那麼糟糕,沒必要放棄遼西孤島---寧遠,不同意放棄寧遠回援京師,崇禎因為他一個人的意見,放棄了......

    及李自成陷陝西,逼山西,廷議撤寧遠吳三桂兵入守山海關,策應京師。帝意亦然之,演(首輔陳演)持不可。后帝決計行之(已經晚了),三桂始用海船渡遼民入關,往返者再,而賊已陷宣、大矣。演懼不自安,引疾求罷。詔許之...演入辭(主動辭職),謂佐理無狀,罪當死。帝怒曰:“汝一死不足蔽辜!”叱之去。

    陳演最後的結果也很悲慘,李自成入京後,陳演被劉宗敏抓獲,交了4萬兩銀子配合追贓助餉才被放出來,後李自成要離京奔襲吳三桂部,怕京中有人作亂,所以就挑出一部分官員殺掉了,其中就有陳演這個平庸、刻薄的無恥小人。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明朝滅亡在即,吳三桂乃山海關守將,為何不出兵勤王?吳三桂可是出兵了,也勤王了。但是卻無功而返!為何?原因有三。

    1:因為當時形勢危急!明朝是在兩線作戰的!一線對內,鎮壓義軍。另一線對外,防禦清軍。這兩方面的力量都想取明朝而代之!而以明都北京的處境看,寧錦防線尤為緊要,一旦失守,則不僅明朝幾十年的抗爭化為烏有,更有可能使清軍趁勢攻進關內,直接威脅京師的防衛安全!所以"關寧鐵騎"都被吸在寧錦防線上動彈不得!明廷輕易也不敢調動這一東北防線的最終力量。

    2,崇禎皇帝優柔寡斷!在闖軍節節進逼京城的情況下,心中無數!既沒有整頓好內部,作好迎敵準備。也沒有做好最壞預案。在危急關頭,居然還怕被譏為"棄土之君″而不去調動關寧鐵騎勤王!大約這也和北京城堅池深有關吧?並且當年瓦刺和皇太極都沒有攻下北京城,崇禎可能也不太相信闖軍能輕易攻下堅城!也許他認為戰爭拖長,天下勤王之兵必到,甚至可能會剿滅李闖這一心腹大患!最後是在勤王之詔發出,各地將領陽奉陰違只求自保,朝內大臣無能的情況下,才做出調動關寧鐵騎勤王這一決定的。但時間上己經來不及了!

    3,吳三桂也有私心,在當時明末天下大亂,各方勢力爭雄的情況下。凡是有點心機的將領都己預感到大明朝恐將大勢己去了!為了在亂世生存,吳三桂也要觀察風向,再做決斷!所以在向北京進軍時並非是用非常時期的"急行軍″方式!另一方面,恐怕誰也想不到北京堅城居然會輕易地就被闖軍攻克!遍查歷史,恐也少見。或許只有"靖康之恥″的事件可比吧?可北宋亡國時,金國也沒能一次就攻克開封城呀!北京堅城丟失的太快,也導致關寧鐵騎的勤王行動失去意義…

  • 9 # 趙雲214402335

    吳三桂出兵了,但是在出兵途中得知,他的家人,還有愛妾被李自成的部下侮辱,衝冠一怒為紅顏,果斷掉轉馬頭,成了大清的走狗,這還真的不能完全怨吳三桂,只能怪傻逼李自成

  • 10 # 寧採臣156046311

    吳三桂面對的是後金的皇太極。連崇禎皇帝都沒有調吳三桂進京。三桂屬於駐守邊關。他走了金兵怎麼辦,當時的後金相當於猛虎。而李自成也只不過是一頭狼。要是再有一隻關寧鐵騎就好了,可惜沒有。所以皇帝只能上吊。國家只能是滅亡。

  • 11 # 夢香寒冰

    其實有過。

    問題是勤王什麼下場?

    比如袁崇煥進京勤王,最後被剮。

    比如唐通進京勤王,卻被崇禎命令交出兵權。氣的唐通出京就做好投降李自成準備。

    吳三桂對於勤王是有動作,但是沒有結果。因為崇禎忌憚武將已經達到了不可附加的地步。吳三桂做了勤王的樣子,其實沒什麼實質動作而已。

  • 12 # 創業導師董教授

    勤王一般不會調邊關將士,除非不得已,歷史上調邊關的都沒有好下場。例如董卓。秦朝危機,都沒有調回嶺南的五十萬大軍。

    當時後金的力量正在蓬勃發展,一旦入關,明朝跨的更快。

  • 13 # 落葉小軒軒

    第一時間來不及,吳三桂的軍隊剛出發就滅亡了。第二心裡在琢磨自己的利益猶豫不決。第三一旦軍隊離開山海關。清軍打進來怎麼辦在當時的形式下清軍虎視眈眈肯定要要防守。

  • 14 # 晃天下

    這個有點偏頗了,有點以訛傳訛。

    1644年三月五日,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下詔,命寧遠團練總兵吳三桂放棄寧遠,來救援北京,並封吳三桂為平西伯。

    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

    很多人認為,吳三桂憑著騎兵完全可以快速入衛,其實純屬是以其漢奸立場論而已。因為吳三桂撤退的同時,還有早紮根於關外的百姓、以及關寧軍的家屬也需要撤離,幾十萬人的動遷工作很不容易,就已經極大的拖延了行軍速度。

    此外早在崇禎十六年,因滿清攻打寧遠(被吳三桂擊退),而關外的前屯等地早已陷落,寧遠成了孤城。這裡的孤城並不是指被敵包圍,應該是關外已沒有堅固據點可駐守。前屯等地雖說是陷落,但在攻打寧遠失敗後,滿清大軍應該是還師而沒有駐紮(北韓在後金的質子見到過還師慘兮兮),但這些地方的城防基本被毀。因此,吳三桂行軍時還要防止滿清方面的奔襲,不可能會丟下幾十萬人行軍,行軍速度更受影響,一天能走二十里就不錯了。

    到達山海關後,接著就是安置問題,沒安置妥當的話有家屬的關寧軍也不一定會同意,而幾十萬的安置又要折騰一定時間。加上關外行軍後,還要稍微整頓準備物資(至少要備幾天口糧),哪怕是行軍路上客軍就食——也是要提前通知沿途州縣約定日期安排好供給,所以又在山海關耽擱了幾天。

    綜上來說,行軍慢並不是奇怪的事。只是由於當時的環境複雜,也不排除擔憂敵勢過大等個人因素。

  • 15 # 李育增暱稱古華胥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風雲人物。

    1612年6月8日出生於遼東,祖籍江蘇高郵。其父吳襄為遼東鎮邊將領。吳三桂青年得志,崇禎年間以武舉出仕,曾任其父帳前遊擊將軍。不久為都督指揮出任副總兵、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

    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圍困北京,崇禎皇帝下詔吳三桂火速出兵勤王。吳三桂三月十九日從寧遠出發,二十二日抵達山海關。繼而進兵至玉田今唐山一帶,獲息北京失陷崇禎皇帝上吊自縊身亡。

    從整個事件過程來看吳三桂似乎沒有什麼過錯,只是錯失了救援時機。但從當時的形勢,及吳三桂個人性格分析,不免有心懷異志儲存實力,故意拖延貽誤軍機之嫌。

    在此之前皇太極曾繞過寧遠,從蒙古操山路兵圍北京。袁崇煥聞訊星夜賓士救援,解了京畿之圍。崇禎昏庸無道,聽信讒言中皇太極反間計殺害袁崇煥。而吳三桂遲遲來援京圍已解,反受崇禎盛情接待。且不說崇禎昏饋至極,只論袁崇煥對朝廷忠貞不二,比起吳三桂擁兵自保心懷異志,其思想境界人物形像相形見絀。

    從吳三桂人生軌跡來分析,說吳三桂在明王朝即將覆滅的關鍵時刻,靜觀事態故意拖延,遲遲救援儲存實力,心懷異志毫不為過。

    吳三桂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就同皇太極有書信聯絡,試圖給自己找出路。明王朝滅亡後和李自成也保持著聯絡,前瞻後顧。在和李自成談判決裂後,才死心踏地的投靠後金政權。

    吳三桂借清軍力量打著替父復仇的旗號,消滅了李自成起義軍和明王朝殘餘勢力,並被封為籓王。

    封籓後隨著政治野心的膨脹和清廷分庭抗禮,又打起反清復明的旗號發動籓亂自立為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即1678年10月2日病逝。三年後籓亂被平。

    由於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導致李自成起義的失敗,和清王朝的建立。吳三桂政治上反覆無常,在中國近代史上一直很有爭議,被定性為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風雲人物。過去歷史教課書上也無任何褒獎飾美之詞。

  • 16 # 仁者厚德載物

    自從民族英雄袁崇煥帶領九千關寧鐵騎千里迢迢救援北京,卻被拒絕進城修整,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凍露宿城外的情況下浴血奮戰打退後金,關寧軍卻被北京城上的明軍罵為奸細甚至被砸死殺死多人,赤膽忠心的主將袁崇煥也被逮捕下獄,最終被崇禎帝朱由檢千刀萬剮傳首九邊,讓明朝將士尤其是關寧軍人人自危離心離德,袁崇煥的頭號愛將祖大壽最終投降滿清,而祖大壽就是吳三桂的舅舅,吳三桂還寫信給已經投降滿清的舅舅祖大壽,可以說吳三桂已經有投降滿清的苗頭。

    清軍南下,吳三桂救援北京慢慢騰騰導致延期,雖然崇禎帝宴請感謝吳三桂,賜尚方寶劍,但後來李自成進攻北京,崇禎帝給吳三桂加官進爵下令吳三桂救援,吳三桂仍然用了大半月時間才來到唐山附近,此時崇禎帝已經自殺,比起擁有八十萬大軍而對崇禎帝見死不救的左良玉來說,吳三桂雖然做出了救援北京的姿態,但並沒有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交戰。而且崇禎帝自殺不久,吳三桂就投降李自成,後來又投降滿清引狼入室,殺害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成為消滅南明的罪魁禍首,與對明朝赤膽忠心的民族英雄袁崇煥相比,吳三桂本來就不是明朝的忠臣,崇禎帝朱由檢是自食其果。

  • 17 # 無肉不歡的胖子

    袁崇煥被殺寒了寧遠鐵騎的心,誰也不想成第二個袁崇煥。救了也出兵也勤王了,不過到了半路北京城破城了,皇帝上吊了,吳三桂不過耍了滑頭。

  • 18 # 愛拍凱特

    首先分析一下,吳三桂當時的處境:

    1、山海關對面是滿清鐵騎,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大兵來襲

    2、即使吳三桂立即率兵勤王,等他到了北京,黃花菜都涼了,還要率疲憊不堪的軍隊和李自成戰鬥,未必有勝算。

    3、李自成對吳三桂的態度是否就是一定要斬盡殺絕。

    從事後吳三桂的表現我們也看出來了,吳三桂此時在乎的不是明朝君王的性命,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如何才能保全。

    吳三桂收到崇禎皇帝的聖旨之後,一方面慢騰騰的向京城發兵,一方面不斷的探聽北京李自成的態度,明朝的狀態,還有自己一家老小的狀況,此時的他內心是糾結的。當聽到自己一家老小被殺,陳圓圓被奪之後,他內心的天平就發生了傾斜。衝冠一怒為紅顏,此時他的內心變得很堅決,立即率兵返回山海關,轉而投了多爾袞。當李自成大軍在攻打山海關的時候,吳三桂幾次三番催促滿清出兵。最後滿清鐵騎入關,李自成的時代走向終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天人合一”的養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