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可文化人兒

    過年的習俗,整個中國應該基本都差不多,但因地方不同而略有不同,我老家是河北的我就說下河北各地的風俗吧,無極剪紙,正定常山戰鼓,井陘拉花,晉州官傘,藁城宮燈,衡水:敬神焚香貼神像,邢臺:初五爆竹破五不串門,邯鄲:春節扔愁帽等等,這些都是一些河北本地的一些地方特色的春節習俗,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傳統,有自己特色的一些慶祝方法!

  • 2 # Agoni4953451

    下面我說說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

    在中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裡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莊”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繡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裡,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 3 # 大雪無痕663

    謝謝邀請。我們這裡沒有特別的習俗,基本和大家一樣的。年30要吃年夜飯的,不過初一基本不拜年,除了最親的爺爺奶奶以外,所以,初一是最好的一天;初二才開始拜姑姑舅舅叔叔;初三以後嫁出去的姑娘可以回孃家;初四以後各種拜年活動開始,大家都開始奔忙了。就這樣哦!

  • 4 # 豔梓yz

    也不我說是習俗,我就從吃的方面上說說~

    我是北京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過年要吃團圓飯,團圓飯很豐盛:雞鴨魚肉樣樣齊全~三十晚上十二點,也就是初一,是一定要吃餃子的,韭菜餡餃子,因為餃子形狀像元寶嘛,象徵著來年發大財~

    而我婆家是陝西,在他們家過年的時候,每家是要提前蒸好多饃饃的(也就是我們說的饅頭),並壓好多好多面條。團圓飯的主食是饃,但有一樣必須有,那就是八寶飯,這個重點說一下,八寶飯是用糯米蒸制,裡面放核桃、紅棗、葡萄乾,枸杞,桂圓等,用碗蒸熟後扣在盤子裡,表面散點糖,扎幾個孔,倒點白酒,吃的時候點燃,糖熔化後浸到飯裡。象徵著甜甜美美,應有盡有。

    初二開始,相互串親戚,進家的第一頓飯,一定要吃臊子面,也叫一口香,因為一碗麵裡也就一筷子面,裡面都是菜,有沉菜,漂菜,上面一層紅油,那叫一個香~

  • 5 # 貴237450010

    現在人被金錢壓扁了。年味變得沒有顏色。只有各鄉遊神才有點熱鬧。港底遊神媽祖出巡保佑世人平安,正月十二曰。祝網友新年快樂,吉祥如意。有時間到來一遊。

  • 6 # 馬鞍山老鄉會

    春節習俗繁多,守歲、拜年、貼春聯等大家一定再熟悉不過了,但是你知道初三不能出去拜年、初七不能教訓孩子麼?......

  • 7 # 麥萌手工烘焙

    我是東北農村的,說說我們那的過年習俗

    早上起來,大家需要把新衣服準備出來,我們這過年都需要穿新衣服的,新年換個喜慶,在這之前當然要洗頭髮洗臉,寓意著帶走去年的陰霾,新年新氣象

    下午的時候會吃中午飯,而不是中午,這是因為東北冬天天短,一天只有兩頓飯,晚上大家也睡的早所以也不會餓,下午的那頓飯會做很多菜,年夜飯的大多數菜也會做出來,特別是耗時間的大菜,當然上桌的只有一部分,但是必須是雙數,雙數自古以來意味著吉利

    晚上六點多是非常熱鬧的時候,村裡各家各戶互相幫忙包餃子,你家幫我家包,我家又幫你家包,好不熱鬧,餃子在東北過年絕對不可少的,大家一邊包餃子一邊看春節晚會,好不熱鬧。

    到了晚上10多後大家都各自回家,這時候是屬於每個家庭的團員年,家庭的美滿和睦的氣氛瀰漫開來,正常開飯的時間是晚上12點,這時,鞭炮聲煙花同時綻放,各家小孩子們也不怕深夜的寒冷都跑出來觀看,大人們也帶著新春的喜慶觀看,接下來就是年夜飯時間了,

    魚是必不可少的,年年有餘

    豬蹄必不可少的,東北話叫摟前爬,心來家裡男人多抓錢

  • 8 # 我的汽車365

    這個要從過年的由來說起。相傳年是一個怪獸,經常下山來騷擾百姓,為了驅趕年這個怪獸,老百姓想盡可各種方法。後來發現,年這個怪獸怕響聲,因此老百姓發明了爆竹的響聲驅趕它。在沒有火藥的年代,燃燒爆竹也會發出響聲,因而以後各種煙花統稱為“爆竹”。

    可以說燃燒爆竹是全國共同的傳統,經過後來不同地域的演化,又延伸出很多不同的傳統。比如,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個不同主要與地域的飲食不同有關。除了這些最基本的傳統,不同地域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差別。

    我們華夏民族歷史上是個信奉天神的民族。直到今天,在北方的一些農村地區還保留著相關的傳統,例如,請灶神,財神,送神等風俗。有的地區在除夕晚上,要擺上香案放上貢品祭天。除夕晚上的尿灌裡的尿是不能隨便倒的,因為家裡來滿了各路神仙。

    有的還在大門口地上放上攔門棍,寓意著將晦氣攔在外面。有的父母甚至不允許孩子們除夕晚上大聲喧譁,怕驚著了各路神仙。還有的把貢品留給孩子們吃,期望新的一年會有好運氣。

    總之,不同地區慶祝新年的方式會有所不同,在千差萬別的背後深深烙著的是我們文化的根。是這些文化傳統讓我們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我們有義務傳承好並將這些文化發揚光大!

  • 9 # 雲淡風清1883506

    第一,十七十八撣簷塵,越撣越發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十七十八越撣越發″。大家藉助撣簷塵,來清掃家裡的衛生死角,掃除晦氣,以全新的面貌期盼新年好運降臨。

    第二,送灶王爺昇天

    臘月二十四是民間送灶王爺昇天的日子。這天要上香,並貢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送灶糖″,意為讓“灶王爺″甜甜嘴,昇天後可以說說好話,美言幾句,以求“上天行好事,下界保太平″。

    第三,祭奠祖先

    舊時人們都會趕在春節之前祭奠祖先。一來不忘自己的根一一祖先,二來求祖宗神靈保佑子孫後代來年萬事如意!

    第四,蒸年糕、糰子

    蒸年糕時有個禁忌:不能有人窺視。否則糕粉不易發透,就要夾生蒸不熟,來年就不吉利了。

    年糕蒸好後,還會分贈給親朋好友,街坊鄰居。

    現在村民大多已搬入居民樓,不再在自己家裡蒸年糕了,有的買一點,有的選擇代加工,那些手工年糕作坊,一到過年生意就火爆。

    第五,團圓年夜飯

    小年夜、大年夜,一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團圓夜飯。

    年夜飯的菜都討個好口彩。

    黃豆芽:如意菜。

    肉釀麵筋:寓意代代富,家庭圓滿。

    百葉包:百事順利。

    蛋餃:其形似元宅,寓意招財進寶。

    年糕:年年高。

    圓子:團團圓圓。

    長梗菜:不切碎的青菜,健康長壽。……

    吃完年夜飯,長輩給孩子發壓歲錢,然後打掃打掃,把垃圾全部倒掉,放上關門炮仗。一家人看春晚、搶紅包、發祝福。

    大年初一,先放開門炮仗,再吃圓子糕絲,中午吃餛飩。帶著孩子給公公婆婆拜年。

    大年初二,回孃家給丈人丈母孃拜年。

    初三初四走親訪友,各種聚會,一到過年就是吃吃喝喝,難怪有人說:一到過年,胖十斤。

    初五要接財神,希望新的一年招財進寶,發大財!

    這些傳統的年俗裡,藏著最純樸的樂趣!

  • 10 # 全球自由行

    看到過年習俗這幾個字我停頓了。(座標廣東)

    不因為其他,只是在想現在的習俗是什麼呢?

    小時候過年就是一家人熱熱鬧鬧圍在一起燒烤聊天看春晚,小孩在外玩炮竹~

    如今春節沒了期待,炮竹卻不夠手機有吸引力~

    一、春節習俗

    小時候到了臘月二十四小孩就雀躍了,父母不再外出幹活開始結賬過年,我們去買新衣,到了臘月二十六開始置辦年貨像乾果零食水果這些,二十七開始搞家裡的衛生會持續幾天,二十八開始買肉買菜了,二十九母親開始準備過年的菜父親去買菸花炮竹,也是吃貨最愛的一天。

    三十沒啥好弄的開始收尾咯,下午就準備去祭拜過世的親人貼春聯,晚上飯後會行花街。其實年二十六-年三十凌晨都可以逛花街的,買個風車,讓風吹著,寓意時來運轉,轉走黴運。回來之後看春晚打牌一起期盼零點的鐘聲,我們這零點家家戶戶都要放炮竹迎接的,然後就開始給家裡長輩拜年收紅包咯,之後才準備睡覺。

    (這可是豬年流行的佩奇福哦,啊哈哈哈)

    初一早餐是一定要一家人一起吃的,預示新的一年我們在一起,吃飯前一定要放鞭炮的,其實還有很多習俗的。年初一不拜年,一家人到處走走,食物以清淡為主,有的人會去吃素菜, 年初二才是真正的拜年開始。

    二、春節年味

    下面再來詳細說下我們這邊的年味,也就是好吃的(滑稽臉)

    年前開油鍋炸東西,廣東過年一定會吃的(雖然平時也很會吃哈哈哈):像角仔(花生白砂糖餡),有些城中村還會弄煎堆,油角。俗稱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還有就是蛋散,市場有得賣,買好回來自己開油鍋炸,本人最愛吃這個(花痴臉)

    年味其實在當年的生活裡是別具一格的,隨著物質的豐富,年齡的增長,再想找回年味,還是有些難!

    春節過年最主要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在一起,開開心心的聊聊日常,珍惜當下的時光就是再美好不過的事了。

  • 11 # 遠哥說

    和其他地方一樣,寧波人過大年離不開的也是一個“吃”字,老寧波正月初一早餐多吃“新年湯圓”。但各個地方又有所區別,舊時鎮海等地大戶人家吃紅棗湯或桂圓湯,意為“紅火得早,富貴團圓”;寧海吃新煮米飯,全天吃素;餘姚吃豆茶,用赤豆加湯糰、年糕、糖煮食,意為“頭頭順流,團團圓圓,年年高”。

      寧波人過年少不了年糕。年糕有著“年年高”的美好寓意,過去一到過年時節,老寧波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做年糕,年糕一般有條裝還有花色兩種。有些人家會燒青菜年糕湯,挨家挨戶分,在每碗年糕湯上,還要放上兩塊白煮的五花肉。

      老底子寧波人吃年夜飯很講究。年夜飯上的菜一般不能少於十二樣,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平平安安、順順利利。一般人家裡都要備一個“暖鍋”,也就是火鍋,平日裡不用,只在除夕夜端出來。吃“暖鍋”也是為了討個“好彩頭”,暖鍋熱氣騰騰,有“團團圓圓,紅紅火火,暖暖和和”的寓意。

      暖鍋是老寧波年夜飯的“重頭菜”,鍋裡一般放“三鮮”,就是肉丸、蛋餃和燻魚。那時的蛋餃形如元寶,有“大吉大利、來年發財”之意。如今不少老寧波家裡依然延續著過年必吃“暖鍋”的傳統。

      除了年糕和“暖鍋”,老寧波的年夜飯席上還有一道保留節目,那就是鯗凍肉。這道菜做的時候非常講究火候,是用黃魚煮化了以後,融在豬肉裡,讓豬肉變得晶瑩剔透。更重要的是,這道菜不是吃現煮的,而是要打凍了再吃,“凍”是這道菜的一大亮點。

      除了吃以外,老寧波過年的規矩還有很多,尤其是正月初一的時候,“不汲水、不打掃、不乞火、不動刀剪、不殺牲、不串門、不待客、不洗滌、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的話。主婦全天休息,家人未昏即眠,不點燈火,放關門炮後,不得出門”,認為這樣夏日可免蟲害,俗稱“太平夜”。

      另外,老寧波大年初一這一天,還不得喝粥、不得潑水,人們認為喝粥和潑水代表財物進不了門,會像水一樣流走。

      正月初一,寧波人說話也格外小心,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有的老一輩傳下規矩,甚至連“你怎麼起得那麼早”都不能說,因為“早”音同“蚤”,“長蚤不吉利”。當然,要是家裡的小孩一個不小心打碎了碗盞,家長就要馬上說一句“歲歲(碎碎)平安”,用吉利話將壞事變成好事。

  • 12 # 想起來再改吧

    廣東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俗語“寡婦年,倒春寒”,19年除夕立春是同一天,今年春節很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