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裡水聲1

    劉邦逼迫的,逼迫了三次,第一次二次都推脫了,第三次劉邦知道,只有陳平能出計謀,說,再不出計謀,就把你給殺了,不用你了,我自己帶兵功打,兩軍交戰,要死多少人嗎?我劉邦敗了,還有你什麼事啊?陳平無奈,說出計謀,劉邦命蕭和去幹,韓信死前說,成也蕭和,敗也蕭和!

  • 2 # 蕭湘居士__

    功不能太高,功高會震主。古人不會講錯,究竟幾千年的積累,什麼韓大將軍一統漢邦,彭大將軍橫刀立馬,威風一時,下風一世。看得心酸,歷史猶照鏡子。

  • 3 # 東北傻狍子噢唔

    韓信的一生可以說是巨大的悲劇,雖然作為常勝將軍享受無上榮光,最後居然死在老朋友蕭何與呂后的陰謀之下。其實在當時根本就沒有必要殺掉韓信,因為不管是在當齊王還是楚王的時候都逃不過劉邦的五指山,可以說在謀略上永遠都不是劉邦的對手。當有人告發韓信將要謀反的時候,劉邦此時想到的問題就是立刻率領軍隊攻打,在陳平就提出了比較尖銳的問題之後,就放棄了率領軍隊攻打韓信的想法。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蕭何與張良居然出奇的沉默,這就讓人感到太過於詭異,尤其是張良聰明絕頂沒有什麼事能夠瞞得過他,而在如此重要的會議上竟然沒有表態。還有就是蕭何作為韓信的推薦人同時也是好朋友,難道他不知道韓信的為人嗎?所以在這件事情上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然而當時的天下早就不是楚漢相爭的時代了而是大漢!在稱帝的時候就與身邊的大臣有過這樣的對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即使劉邦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在戰場上絕對贏不過韓信,然而在權術上不知道要告訴他許多倍。至於說到韓信造反如果要說沒有似乎這也說不過去,畢竟有證據在那裡擺著。但是要說他造反也沒有實際的行動,至於說到收留鍾離昧主要還是在於韓信念舊也是好朋友,畢竟朋友有難能夠伸手幫忙也是人之常情。

    而當初讓韓信享受胯下之辱的人再後來韓信發跡以後,非但沒有找他算賬反而在韓信任楚王的時候成為中尉,有仇未必去報但是有恩那就必須要報答,韓信能有這樣的成績就是來源於劉邦的重用,對於念及舊情的他來說也不願意看到雙方兵戈相向,“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豈可以鄉(向)利倍(背)義乎!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到韓信還是有底線的,但是作為帝王為了權力那就沒有任何底線可言,遠的不說秦二世在成為皇帝之後將他的兄弟姐妹全部殺害,而唐太宗也將自己親兄弟及其侄兒全部殺了嗎?說以念舊情的韓信遇上沒有底線的劉邦,下場大家都知道,再後來就有人舉報韓信謀反。

    當大家聽說韓信要謀反的時候,那些將軍們自然是很高興紛紛向劉邦提出請戰要求,然而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比較奇怪的畫風,那就是作為首席謀臣的張良居然不發一言木納的站在旁邊沒有提出任何建議,作為韓信的老朋友此時蕭何沒有為他進行辯解。只是在這個時候陳平說道:“人上書言信反,信知之乎?”“陛下精兵孰與楚?”“陛下諸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這段話直接讓那些將軍徹底熄火了,因為沒有人有把握戰勝韓信,於是陳平就建議遊雲夢直接捉拿韓信避免發生戰爭。

    當然後來的事情大家知道是怎麼回事,韓信也被貶為淮陰侯。但是在這裡要討論的是在討論討伐韓信的時候,為何只有陳平站出來提出瞭解決方案,蕭何張良卻站在旁邊不發一言這就讓人感到有些奇怪。假如按照與劉邦的關係親疏度來說,首推蕭何畢竟是沛縣起兵的兄弟,接下來就是張良最後陳平就要排在後面了畢竟他的人品也不怎麼樣,竟然與自家嫂嫂私通。而遊雲夢這個點子張良不會想不出來吧,至於蕭何是管理大後方同時也掌握了很多情報,假如韓信真的是想要造反他未必不知道。可是在《史記》卻找不到相關的記錄,更沒有蕭何、張良的發言。

    我認為,在提出出兵討伐韓信之後陳平能及時提出相關的辦法,其實他早就做好準備了,只是要在恰當的時候才能提出來。可以想象這個告密者也是劉邦安排的演員甚至根本就沒有這個人,這樣做就是為了解除其兵權。其實在查閱相關史料之後可以發現,在當時蕭何、張良根據他們掌握的訊息足以證明韓信是不可能造反的,當然從他們內心來說也認為韓信不可能造反,畢竟此時的天下已經是劉邦的最好時機已經錯過,要知道在同項羽爭霸的時候才是最佳時間可韓信依然堅定站在劉邦這邊,所以造反的理由並不充分。很有可能這是劉邦與陳平聯合上演的雙簧,作為聰明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 4 # 94310417小云

    劉邦在統一天下後,最忌諱的是楚國大將鍾離昧不知下落,無影無蹤了。另一位戰將季布被找到封為中郎將,意在攏絡人心,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心中一千個怨奮,但轉念一想衣錦還鄉乃人生大事,有興高采烈的榮歸故里啦!必僅韓信功高蓋主,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是驚世駭俗的奇才,不久楚國第一大將鍾離昧暗中投於韓信府中,令韓信有驚即喜,他二人如珠連璧合,必會形成風捲殘雲之勢,令劉邦和眾大臣做臥不安,一日有人告蜜言鍾離昧蔵於楚王府中,高祖大怒有無真憑實據,夜不能寐,多日與張良簫何陳平和眾將商議無果,乃大怒,言汝將親領十萬大軍掃平楚國,陳平見無人出頭得罪人,乃下朝後獨於高祖謀,,,,,言帝與韓信打仗熟能熟劣,言自不如信,有信楚地民風驃悍乃天下奇甲盾勇之地,如大張旗鼓去徵閥,豈不逼良為娼亦,那時韓信,鍾離昧振臂一呼,楚地必反?高祖驚出一身臭,那如之奈何,陳平言,吾思韓信尚無反意,在權衡利弊,左右為難那,言主公勿憂,吾有妙計?先送金銀財寶和美女鐵卷於他,以穩其心,使鍾離昧與信反瞌為仇,到時在見機行事(●°u°●)​ 」,高祖大喜,乃賜金銀財寶,良田萬傾和美女50多人,鍾離昧見景言,此漢王離間之計,他怕你我聯合才出此策,韓信左顧右盼,五心不定,突然有一天親差來報,帝將親往雲夢澤巡遊天下,韓信大驚失色,總思不忍背棄知遇之恩(≧∇≦),乃言於鍾離昧,汝可投它處去,鍾離昧大怒,暴罵韓信不忠不義,無心計,必為所害,乃引劍自刎,隔日高祖與陳平領千餘儀仗大隊安休於雲夢澤,不多時,見韓信誠慌呈恐的舉著鍾離昧頭臚敬獻於高祖,高祖暗喜,見楚王韓信跪拜行禮,只用三四名軍中力士便一舉擒拿了韓信,,,,信大怒果如武涉之言,悔不聽言,真是飛盡,良弓藏,走狗烹狡兔死,敵國破,謀臣死,,,,,簫何,張良不願幹此奸惡小人之事,由此陳平官運亨通,官拜右丞相。

  • 5 # 盤達說

    韓信、蕭何、張良世人並稱為漢初三傑,漢高祖劉邦得了天下之後在洛陽南宮跟大臣們吹牛時曾說過這樣的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中間已經給了三人合適的定義,蕭何的技能樹加點主要加在了治理國家、安撫百姓,保障後勤工作上面,在奇謀妙計上面加點的主要是韓信和張良,所以蕭何如果在劉邦跟韓信PK的時候幫劉邦,也只能是繼續在後方,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上面,而不可能獻出什麼計策來。

    那麼張良呢,根據《資質通鑑》記載,高祖得天下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02年,張良便已經以自身體弱,準備問道求仙之名退隱了。原文中司馬光的評價是:“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遊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如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陽誅夷,蕭何繫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託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看到了吧,司馬老先生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人的生死就跟白天完了就得晚上一樣,只要是生下來就沒有不死的,這種事連一般的人都明白,又怎麼能瞞過聰明如子房這樣的人哪,人家假託要修神仙,不過是為了能留在人間罷了,功名利祿都是外物,有錢還要有命花,只有子房罷了”。所以韓信被搞的時候,也就是公元前201年,張良已經假託神仙離開朝廷的核心,不在高祖左右伺候了,自然也輪不到獻不獻計了。

    而陳平之所以獻計則是因為他畢竟不如三傑那麼顯眼,高祖治國也需要人才,而陳平本身的志向也是治理天下。就如史書上所記載的“陽武人陳平,家貧,好讀書。裡中社,平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看到沒有人家還沒有飛黃騰達的時候已經準備治理天下,給人們公平正義啦!那自然是要留在朝廷中為主上分憂,獻奇計,理陰陽,順四時,降服四夷啦。

    所以蕭何不獻計策是技能點沒加對,張良不獻計策是已經歸隱,本已功高震主,更不想功上加功,導致功高不賞。陳平獻計是個人志向志在治國理政,加上獻計沒有不良後果。

    而韓信呢,如司馬光所言“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功勞之高,更無可封賞,卻不懂的范蠡張良等功成身退明哲保身之道,豈能自保乎!

  • 6 # 老衲侃春秋

    漢朝剛建立時,為了安定天下,籠絡人心,劉邦大封自己宗親時,也封了其他七位姓王,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他一面大封有功之臣,一面不遺餘力的大肆捕殺項羽舊部,力求除惡務盡。

    劉邦的這種清算,引起燕王臧荼的恐懼。他起初是韓廣的舊部,之後又追隨項羽,後來在楚漢之爭中,項羽落敗,他不得已才投降了劉邦。現在一看這種情況,生怕哪天清理到自己頭上,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舉兵造反。

    臧荼一起兵,劉邦就親自帶兵出征了,沒過多久,叛亂被剿滅,臧荼被斬殺。隨後改命自己的光腚娃娃盧綰為燕王,後來盧綰也走了臧荼的老路。

    但到底是臧荼有預謀地造反,還是被逼無奈才反的,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總讓人感到諱莫如深。反正臧荼成為漢朝建立以後第一個被殺的異姓王。

    臧荼造反之後,緊接著就是楚王韓信的謀反。關於韓信,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

    公元前201年,有人上書,告楚王韓信謀反。

    高祖問各位將領,將領們說:“趕快發兵抗擊那小子就是了。”

    劉邦手下那麼多的將帥謀士,除了將領們說趕快發兵就行了,文臣謀士中,沒有一人說話。

    蕭何是劉邦的第一鐵桿,當年是舉家跟隨造反的。這個關鍵時刻,他為何不吱聲?其實他根本不相信,此時的韓信,當真會造反。因為最佳時機都沒有產生一點異心,到此時四海歸一了,韓信犯不上去冒那個險了。

    另外當年是他舉薦的韓信,此時發言,怕言語不當,自己受到牽連。明哲保身的最佳辦法就是沉默不語。

    張良呢?他本是南韓的舊貴族,其實他當年也扯旗造反的目的,就是為了南韓的復辟。

    但是漢朝建立後,王朝的體制延續了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分封了幾個異姓王。他知道自己復國無望了。

    在目睹了臧荼的悲慘結局後,由此聯想到歷史上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臧荼、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他不吭聲其實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此時議論對付韓信的辦法,他的心裡已經打定了急流勇退的想法。果然,韓信事件之後不久,就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

    這兩個主要人物關鍵時刻不吱聲,謀士中只能輪到陳平了。但陳平沒有搭話茬。是胸有成竹,還是不知怎麼回話?

    劉邦見眾臣都沉默不語,於是問陳平,陳平再三推辭還是不發表意見。最後被逼得沒辦法了,才問皇上到:“有人揭發韓信謀反,有人知道嗎?”

    皇上說:“沒有。”

    陳平說:“陛下的精兵與楚王的精兵相比哪個更強?”

    皇上說:“我的精兵比不過他。”

    陳平說:“那麼滿朝的大將中,用兵打仗有能超過楚王的嗎?”

    皇上說:“沒有人能趕得上他。”

    陳平說:“當今陛下兵不如楚王的精,而大將又趕不上楚王,卻發兵去攻打他,這是促使他起兵反抗啊,我私下為陛下感到危險。”

    劉邦聽了此話,也覺得這個想法過於魯莽,就徵詢道:“這怎麼辦呢?”

    陳平說:“古時候天子外出巡視獵狩,會見諸侯。南方有處雲夢澤,陛下只管假裝出遊雲夢澤,在陳縣會見諸侯。陳縣,在楚國的西部邊界。韓信聽到信,按禮制應該到郊外迎接拜謁陛下。在他拜謁時,陛下趁機捉拿他,這只是一位力士就能勝任的事罷了。”

    劉邦認為他說得對,於是派使者通告諸侯到陳縣會見:“我將到南方出遊雲夢澤。”

    於是便隨即動身。還沒走到陳縣,韓信果然前來迎接。

    劉邦預先準備的武士,看見韓信來到,就抓住他捆起來,裝載在隨從車輛中。

    韓信大叫道:“天下已經平定,我自然應該烹殺了!”

    劉邦聽後,回過頭對韓信說:“你不要叫!你謀反,已是明擺著的了!”

    武士反縛著韓信的雙手。於是在陳縣會見諸侯,全部平定楚地。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封他為淮陰侯。

    陳平此生“六出奇計”,為劉邦奪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歷史典籍中給他總結的六種計策是:

    第一:離間項羽、范增,楚勢由此頹衰。

    第二:喬裝誘敵,使劉邦從滎陽安全撤退。

    第三:封韓信為齊王,使其死心塌地的效命。

    第四:聯齊滅楚,項羽最終兵敗垓下。

    第五:計擒韓信,使劉邦翦滅異姓王而固其劉家天下。

    第六:解白登之圍,使劉邦脫離匈奴險境。

    陳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以奇計見長。但就像陳平彌留之際所總結的那樣:“我此生多用陰謀,這是被道家所禁忌的。我的後代人如果被廢除,也就完了,最終不能復興,因為我暗中種下了很多禍根。”

    他也認識到自己的奇計都過於陰損,使自己子孫都要失去許多福廕。

    當年陳平的反間計,氣死了范增。醒悟過來的項羽大怒,於公元前203年5月猛攻滎陽,形勢十分危急,關鍵時刻陳平又獻計:“請大王速寫一封詐降信給霸王,約他在東門相見。霸王一定會把他的大軍佈置在東門外,我們再想辦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門的衛士引到東門口來,大王就可以從西門衝出去了。”

    漢王同意了此計。 次日,天還沒亮,漢軍便開了東門,陳平差遣二千名婦女,一批一批地從東門出去。南、西、北門的楚兵一聽東門外全是美女,便爭先恐後地湧向東門。

    忽然,有人大喊“漢王來了!”

    大家抬頭一看,果然是“漢王”坐在車裡,由儀仗隊開道,慢慢地走出東門。一直走到楚營近前,霸王才發現坐車出來的不是漢王,而是紀信。

    真正的漢王則乘著東門一片混亂,已衝出西門,帶著陳平、張良、樊噲等人殺開一條血路,已向關中方向逃去了。這次獻計,犧牲一名戰將,還有2000多名無辜的宮女,才救了劉邦一命。

    劉邦受傷正屯兵在廣武,與楚軍相峙,雙方處於膠著狀態。此時正翹首以盼等待韓信的救兵,誰知救兵沒有來,卻派了一使者來,要求劉邦封他為假王(代理)。 把劉邦氣得破口大罵。

    此時陳平在桌子底下暗中一腳,踢醒了劉邦,才沒有在這個關鍵時刻失去韓信這個助力,否則,劉邦和項羽的決戰,最後鹿死誰手還不好說呢。

    現在,又該輪到陳平出奇計了。這次他出了個天子巡遊的辦法,調動了韓信。

    韓信一到陳縣,被劉邦順利拿下。雖然後來查來查去,謀反之罪並不成立,但還是被劉邦奪取他的封地封號,降為淮陰侯,並且在京城限制居住。

    結論:從上面高祖與陳平君臣之間的對話,大家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再說韓信那裡,有什麼謀反的事實?或者說從哪一點表現上露出了謀反的跡象?這些也都沒有交代。

    所以,依據以上,我們只能判定,韓信的謀反,是劉邦的刻意所為,是他和陳平唱了一出雙簧,就這樣,一個為帝國建立不朽功勳的戰將,就順利的“被謀反”。

    所以,不管韓信的最後結局怎麼樣,一切的結果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

    《史記》漢·司馬遷

    《漢書》漢·班固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我們先說張良這方面。張良是漢初三傑之首。除了他的智慧是無與倫比之外,張良看人的眼光也是一流的。最早在剛認識劉邦的時候他就認為劉邦是一個梟雄。再之後追隨劉邦過程中,他發現劉邦越來越有帝王之相 。也就是無情。皇帝是最無情的動物,和皇帝講情義是十分危險的。而且他也很清楚劉邦這種人可以共患難,但絕不會同享樂。所以天下大定之後,張良開始謀求退路稱病不出。而天下大定之後韓信這個漢朝最大的功臣也就成了一個安全隱患了。

    功高震主這是歷朝歷代都避免不了的事情。而韓信的功勞又太大了。再加上韓信本人情商比較低,他以為只要忠心為劉邦辦事獲得一切地位都是應該的。他也從來沒想過激流勇退。所以韓信很快就成為了劉邦要剷除的物件。而對於這一切實際上早在張良的預料之中了。但是他也沒辦法救韓信。實際上作為最大的功臣之一,他自己也保守劉邦的猜疑。張良只能戰戰兢兢的裝病裝低調。如果他敢為韓信說話,不僅救不了韓信,反而自身也得被拖下水。後來張良為求自保離開了朝堂雲遊天下。

    再說蕭何這方面。蕭何可以說是一手成就了韓信的人。而蕭何最後也配合呂雉一手把韓信推進了地獄。正所謂“成敗一知己,生死兩婦人”。韓信因為蕭何的出現飛黃騰達,也因為蕭何而葬送了性命。

    蕭何之所以在除掉韓信的事情上一言不發,並且還積極的配合剷除剷除韓信。其實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保全自己。蕭何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哦天下大定之後肯定要開始殺功臣了。而韓信作為最出挑的一個必定是首當其衝之人。而自己又是韓信的舉薦人。在劉邦和呂后看來蕭何和韓信和千絲萬縷的聯絡。所以蕭何不管是為了撇清關係還是表明立場。他都絕不會為韓信說話。而後來蕭何主動協助呂雉剷除韓信也使得蕭何暫時安全了不少。

    韓信的死就是一個政治犧牲品。後來蕭何為了自身的感覺索性就站在了劉邦的一方開始大張旗鼓的幫助劉邦產出功臣以及異性諸王。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自保。從這個角度來看蕭何也是一個悲劇角色。為了自身的安全,蕭何只能不斷作為劉邦的刀子剷除他人。說不好聽的蕭何最後就好比劉邦的鷹犬一樣。以剷除其他功臣而活。但蕭何的所作所為還是有一定好處的。起碼蕭何可以平安活下去知道自然死亡。

  • 8 # 博古論今天

    劉邦打敗項羽之後,統一天下,如願的當上了皇帝,史稱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后,就把功勞最大的韓信封為楚王。

    當時的王是非常大的,相當於戰國各國的帝王一樣,有各自的封地。劉邦心裡其實是一點也不願意封王的,因為他親眼見證了項羽封的十八路諸侯王是怎麼反項羽的,但是不封又不行,之前劉邦叫韓信幫助攻打項羽時,韓信就叫人請封為假齊王,劉邦當時就火冒三丈,還好有陳平在旁邊提醒,劉邦就答應韓信:“要封就封真齊王,封什麼假王。”韓信得封齊王之後開心的幫劉邦滅了項羽。現在改封為楚王,只是換了一個封地而已,實際上韓信已經是個王了。

    自從給韓信封了王之後,劉邦是飯吃不香,覺睡不好,生怕哪天一覺醒來,韓信帶兵殺向了他的寢宮,於是他就想辦法把韓信扳倒。

    據史書記載: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

    謀反這麼隱秘的事情,居然被別人知道,還被告發了!雖然韓信心裡可能有一點謀反的打算,可能他自己都還沒著手準備,居然被人告發了。由此可見,這個告發之人應該是劉邦的自導自演。

    當時張良以功成身退不在朝廷當中,而蕭何對劉邦簡直太瞭解了,他當然也知道劉邦想幹什麼,但是他不能配合劉邦,因為當年是他向劉邦推薦的韓信,相當於韓信的恩人了,要是韓信日後真的謀反成功,自己也是能有一席之地的。要是自己現在為劉邦出計謀,韓信被抓回來之後自己應當如何面對呢!乾脆就不做聲吧!

    劉邦見沒人出計謀,略顯尷尬,於是抓著旁邊的“毒計”陳平問,這陳平一開始也不想出計謀,因為他也不太想得罪韓信,但是劉邦再三追問他,他才替劉邦出了主意。

    陳平這個人非常聰明,非常有謀略,但是謀略也非常歹毒。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計謀都是種下的禍根,所以他也不在乎再多這麼一兩個了。劉邦也正是知道這一點才把這燙手的山芋拋給她的。

    最後劉邦果然按照陳平的奇謀把韓信抓住,貶為淮陰侯,帶回京城,陳平也因此更加得到劉邦的重用。

  • 9 # 心智玉明

    韓信死因之一

    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滎陽時,按兵不走了。劉邦不知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說:“他這是討封哩。”劉邦立時就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把項羽打敗,為劉邦打下了江山。[1]

    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怎麼殺他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后。

    呂后召韓信進宮,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這事我得當面和君王說說。”呂后說:“哼哼,你見不著君王了,你看看你來在了什麼地方?”韓信一看周圍陰森森的,往上看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往下看地上鋪著毯子,看不見一點點地,又見不了君王,心裡不由叫苦。沒等韓信分辨,呂后又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韓信死因之二

    另有傳說中,劉邦曾允諾,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漢土,絕不加兵刃於身。」

      故韓信被殺時,呂后吊之於長樂宮大鐘之內,頭為大鐘所罩,不見天日;腳懸空於地面:所以無法頂天立地。

      呂后也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說是用桃木劍,而非以兵刃(刀、劍之類,有刀刃的武器)將其殺死,以不違背當年的承諾,但無記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退出word遇到問題需要關閉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