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年: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12月13日) 屬相:馬 父親: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養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兄弟姐妹:有五個同母弟妹(皇六子胤祚,皇七女,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皇十二女,皇十四子胤禵,即允禵) 排行:齒序為第四子,自然排序為第11子。 卒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10月8日) 享年:五十八 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廟號:世宗 陵寢:清西陵之泰陵 嗣帝:皇四子(第4子)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帝) 生平詳解 爭奪皇位 愛新覺羅·胤禛畫像(4張)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愛新覺羅,名胤禛,滿族,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紀》上說他“有異徵,天表魁偉,舉止端凝。”他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胤禛表面竭盡孝心,友愛兄弟搏取了父皇的好感。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死,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胤禛雖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當年爭奪儲位的勁敵,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散佈流言,製造事端,以發洩憤懣之情,動搖剛剛易主的皇權。雍正帝著手鞏固皇位: 他嚴厲打擊朋黨、政敵。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當作勁敵,對他們予以堅決打擊。雍正二年七月印製他的《朋黨論》,發給諸王和要員。文中強調臣子要與君王同好惡,指出朋黨的危害。做罷輿論後就立即處置他們: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降爵為郡王,拘禁湯山,後來派去守陵,再後來降爵為貝子,受圈禁。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由年羹堯監視併名其為“賽思黑(狗)”,皇八子胤禩被圈禁,改名為“阿其那(豬)”。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革職,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錮。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脅後,雍正帝又對倚功自傲或倚親自矜,結黨營私,企圖爭奪九鼎的年羹堯、隆科多開刀。年羹堯歷任川、陝巡撫、總督,有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的功勞。驕縱攬權,用人自專,企圖奪權。雍正三年(1725),雍正調他任杭州將軍,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盡。隆科多是皇親貴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嫡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時用為一等侍衛,臨終時被任為惟一的傳詔大臣。雍正登基後,隆科多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吏部尚書。他恃親自矜,招權納賄,籠絡黨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將他圈禁,六年死於禁所。 加強皇權 雍正帝在祖先基礎上繼續加強皇權,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強化密摺制度,擴大密摺的範圍和內容。密摺起於康熙二十年。密摺有助於皇帝更好地瞭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為充分發揮密摺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摺的範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則擴大到生計、風俗等方面。 第二、設軍機處。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不是集中君權。軍機處的建立是在雍正晚年身體不好,一度病危,且在怡親王去世以後,軍事傍午,政事繁忙,而朝政又因為皇帝生病而面臨停滯這樣一個情況下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有個秘書班子幫忙處理政務,因而說雍正建立軍機處是為了集中君權,本身就是我們的歷史教育的那種固定考試的思維模式所出爐的一個假命題。當然或許,這些人理解不了雍正朝處理政事的高效率,所以有此臆想吧,雍正的效率確實超高的,我在整理元年的題本,基本上在京的題本奏上去以後,都在兩三天內給出處理意見。 皇帝搞集權,就是因為權力受到威脅,所以才要從權臣手上收歸權力,搞集權,雍正創立軍機處的時候,政局已經穩定了好幾年了,他根本沒有那個必要。 雍正在建立軍機處之前,他批覆奏摺一般都是奏摺隨到隨批覆,批覆完了之後發走,和臣下討論發現自己意見不對,就會在後面的奏摺上寫修改的意見,承認先前的意見有誤,按照新的意見辦理。而軍機處的建立正好是對於西北用兵時期,軍事傍午,當時皇帝病重,一度病危,曾經安心靜養數月,軍機處是為其分勞的,怎麼可能說是他的目的是集中君權?雍正生病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無法有效的處理政務,所以張廷玉等人的參贊擬旨等工作量一下子激增,所以張相感嘆“餘近來事務益繁難,眠餐俱不以時,何暇復問家務?”再加上九年軍事不利,從九年的六月到九月,張廷玉等人只能朝夕在側,有時候一二鼓才回(過去睡的早起的也早啊),這些參贊大臣的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雍正要搞集權的話,軍事如此不順,又患重病,忙都忙不過來,還要再增加負荷? 希望大家能夠了解一下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清初內閣的基本職能,以及雍正建立軍機處的初衷軍機處設立的時候,議政王大臣會議早就名存實亡,而軍機處也不是為了架空內閣權力的,沒設立軍機處的時候,雍正權力更“集中”,他設立軍機處,有為自己分勞的打算,是希望有諸臣贊襄政務。 以前關於軍機處還說軍機處的前身是軍機房了,但是看造辦處檔就會發現,這是兩個同時存在並行的機構。 還有,一些關於軍機處職能的描述,其實描述的是乾隆以後軍機處的職能。嘉慶時軍機處外還滿是打聽訊息之人了,但是雍正朝時絕不是這樣。還有,雍正朝時的軍機處是臨時性機構,張廷玉等都是屬於兼差性質,所以他們的履歷上都不書軍機大臣,並未示其為榮耀。而這些人除了繕寫諭旨之外,絕對有參贊與皇帝討論政事的權力。 再補充一點基本史實,關於軍機處只能“跪奏筆錄”,請各位可以去查一下,清代的制度,無論覲見和擬旨都是要跪著的,康熙初年,曾經因為引見官員要看清官員體貌,所以免跪奏,讓其立奏,但是康熙七年漢御史以此尊卑不合,上奏,所以又改為跪奏了。所以在清朝,不止軍機處如此,南書房什麼的,都要跪奏。這是當時的禮制,所以雍正時,要給張廷玉一個機案草寫文稿,雍正就得設簾,這樣才不違禮制。由軍機處跪奏而說雍正集中君權更屬於荒謬。而且看康熙怎麼對待參贊的那些漢臣,再反觀雍正,答案顯而易見。 南書房建立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執掌範圍沒有縮小,人員也有增加,談不上南書房是用來對付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我就不明白,為什麼清帝有什麼政策出臺,都要歸結為權術使然呢?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政務需要,建立個臨時的機構,然後逐漸形成定製的。 政事治理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和隆科多。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成功後封為一等公,成為實際的西北王。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兩人都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年羹堯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時雍正興起文字獄打擊兩人勢力(汪景祺案和錢名世案)。對於隆、年的死因,有人指出是由於年、隆位重之後過於驕奢、行為不檢,加上結黨營私,觸犯了皇權的大忌,為雍正所不容。但雍正早年過於寵信放縱,隨後又殘酷打擊,被史學家所批評。另有人與雍正得位傳說聯絡起來,認為隆、年參與此事,知道太多而被“兔死狗烹”。 雍正皇帝雖說為了登上並鞏固自己的帝位用了許多殘忍的手段,但以治國而言他是一個出色的帝王,並使清朝的盛世能夠從康熙一直銜接到乾隆時期。 雍正一朝寵信四位臣工:李衛(江蘇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李衛和張廷玉為漢人,田文鏡為漢軍旗人,足見雍正確實瞭解也重用漢人。 中央體制: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並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經濟政策:在稅制上推動“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火耗歸公”等制。 民族政策: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歸流”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此外,雍正亦宣稱“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嚴防漢族士大夫階層離心。 海禁問題上,開始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福百姓生計困難,同意適當開禁;雍正二年降旨準廣東人移民臺灣。但對外洋回來的人民仍有戒心。 立儲制度:改善秘密選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佈繼承人,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使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信仰喇嘛佛教:與達賴喇嘛交往密切;達賴喇嘛特頒大佛像贈雍正;現存放於北京雍和宮:達賴喇嘛也讚揚雍正已修為“佛爺”,雍正也著作學佛經籍數部。 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間每年唯有自己生日當天才會休息一天,其餘每天都挑燭工作至凌晨一兩點。他一生中在大臣的奏摺中總共批閱超過千萬字,過勞死的說法甚為可信。 整飭吏治 順治、康熙都重視吏治。雍正帝仍然重視。他說:“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為改善吏治,他對官員實行“吐故納新”。雍正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胤禛還是皇子時,曾囑託內務府員外郎鄂爾泰替自己辦些私事,被拒絕。胤禛即位後非但沒有打擊他,還讚揚說:“你擔任郎官,拒絕皇子的要求,執法嚴格,我很高興。”後來鄂爾泰青雲直上。再如田文鏡、李衛在河南、浙江清查錢糧做得好,被譽為“模範督撫”。 “姑息養奸”、“貪庸不肖”,因循貪婪的官員,雍正帝則堅決排斥。雍正初年,山西、湖南、浙江等省就革掉許多這樣的官員。在湖南,州縣官65人在一年之內就革除了30多人,個別省革除十分之九。清除敗類對純潔官吏隊伍自然有很大作用。 康熙末年財政嚴重虧空。康熙四十八年戶部存銀五千多萬兩,六十一年僅八百多萬兩,存銀下降這麼多,原因是虧空。經查,戶部虧空二百五十萬兩,江蘇從康熙五十一年到雍正元年虧空八百一十萬兩。雍正元年起到九年,雍正帝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規定凡是虧空,三年補齊。他組織了一個得力的領導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總理事務,皇舅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尚書朱軾會同辦理。清查虧空首先在中央進行。虧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貪汙中飽。《雍正行樂圖》之“蓑笠垂釣”雍正帝勒令貪欠官員賠償。康熙十子敦郡王允、內務府堂官李英貴家產被抄歸公。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進行。清查不力的官員,則予以調查處理。江西巡撫裴律因清查不力而被審問,查出他本身就有貪汙,被參劾。對於貪官一律治罪。河道總督趙世顯、過去經常給康熙帝寫密摺的蘇州織造李煦等貪官都被抄了家。清查使財政好轉,一年後就有了贏餘,雍正末年存銀增至6000餘萬兩,同時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 下面提到雍正帝制定的耗羨歸公政策也有助於官吏的廉潔。 銳意改革 雍正帝即位時已經45歲,思想成熟,對朝廷內政外交好壞方面的情況已有相當深刻的瞭解,哪些需繼承,哪些需變革也胸有成竹。在位13年間,他繼續執行先王正確政策,發揚光大;以往積弊則堅決革除,支援創新。 雍正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攤丁入畝” 雍正元年,雍正帝從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徵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到乾隆時,這一改革推廣到了全國。 二、“耗羨歸公” 耗羨是一種附加稅。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養家餬口,辦公費不足,督撫索取節禮,而囊中羞澀拿不出錢。地方官吏便透過增加田賦來增加收入。這種收入就叫“耗羨”或“火耗”。這種任意加賦的做法,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也助長官吏的腐化。康熙帝認可這種做法,於是耗羨問題沒能解決。雍正二年,山西巡撫諾岷請求將全省一年所得耗銀提解司庫,耗羨歸公,以20萬兩留補無著,其餘分給官員。六年七月,雍正帝令各省全面辦理養廉,一面又嚴辭禁止各種陋規。以後火耗一分為三:一份給地方官養廉,一份彌補地方虧空,一份留地方公用。這樣,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有助於廉政。 三、改土歸流 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取消土司,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改土歸流對於減輕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有幫助,對清朝實施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有重要意義,但清朝在推行改土歸流時過度強調使用武力,對一些地區的反抗採取了殘酷的武力鎮壓,也給西南部分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災難。 四、廢除賤籍 雍正帝在人權方面有一項重大改革,那就是削除賤民籍。賤民指奴僕、娼優、隸卒、樂戶、惰民、蜑戶(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不能上岸居住的漁民)等。他們社會地位低下,不能與一般人為伍,不能讀書,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雍正元年,山西、陝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編入“樂戶(官妓)”籍的後代,雍正命令摘除其“樂戶”籍,使其成為民戶,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紹興曾反對朱元璋的那些人後代的“惰民”籍,使其成為民戶,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粵東“蜑戶”籍,使其成為民戶。他們的賤民籍除掉後,提高了社會地位。 五、秘密立儲 雍正帝在皇位繼承上有一項重大創新,那就是秘密立儲。鑑於康熙帝在預立太子問題上的失敗,雍正帝於元年八月宣佈密建儲位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御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這個方法,避免了皇子爭權而引起的激烈鬥爭。後世幾代都效法他。 六、設軍機處 另外還有廢除腰斬,開放洋禁等等 發展農業 雍正帝繼續執行先王發展生產的政策。他像前輩君王一樣鼓勵開荒,興修水利。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十二年,全國田地從735萬頃增至890萬頃,疏浚了衛河、澱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隸營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黃河、運河堤岸。 雍正帝繼續蠲免錢糧政策。據《清史稿·世宗本紀》,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災區的賦稅和一些地區的漕糧。 軍事成就 雍正帝繼續執行先王統一國家政策,打擊分裂活動。康熙帝三徵噶爾丹,對統一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起了巨大作用。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支援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20萬人進攻西寧反清,雍正命年羹堯、嶽鍾琪率兵討伐,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雍正五年派遣策凌為首席代表與俄國簽訂《布連斯奇條約》,第二年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穩定了中俄邊界局勢,促進了中俄邊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貿易。 文化成就 雍正帝執政期間,完成了始於康熙年間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整合》。此外續修《大清一統志》,於乾隆八年成書。續修的還有《大清會典》。 大興文字獄 清代的文字獄並非始於雍正,但在雍正執政時期。文網之密、文禍之重的確超過他的列祖列宗。在其臨御的13年裡查辦的文字獄就有14起(其中處死案中人的案件有5起),數量甚至超過了其父康熙在位61年文禍的總和。 比較重大的文字獄事件主要有:年羹堯案,謝濟世案、陸生楠案,曾靜、呂留良案,屈大均案,“清風不識字”案等。 勤政 與康熙帝一樣,雍正帝勤於政事。他宵衣旰食,夙夜憂勤,按照今日事今日畢的原則辦事。後人收集他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經過13年的勵精圖治,使清朝各方面在康熙時期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為康乾盛世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雍正帝死於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終年58歲,葬河北易縣,廟號世宗,諡“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個人性格 雍正帝的性格頗為複雜。 勤政刻苦。清朝野史對雍正的評價多為負面,究其原因,是因為雍正上臺之後提高了漢人的地位,折損了旗人的利益,所以野史多把雍正描寫為殘暴冷酷,但實際上,雍正非常勤於政事,平日除卻睡覺,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批閱奏摺,康熙末年,國庫虧空嚴重,只有八百萬兩左右,而雍正末年,國庫銀兩就增至六千餘萬兩,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見雍正勤於政事的重大成果。 暴躁。有一次,雍正看雜劇《鄭儋打子》。演員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錯,雍正賜食。因為劇中鄭儋是常州人,演員就問雍正帝現今常州刺史(明清時刺史是知州的別稱)是誰。想不到雍正聽後大怒,說:“你是戲子,怎麼可以問起官守來?”立刻將演員杖擊而死。雍正初年,發現浙江人汪景祺譏評雍正殺功臣年羹堯,查嗣庭出“維民所止”的試題,雍正帝怒髮衝冠,殺了汪景祺,查嗣庭下獄並死於牢中。他認為浙江澆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鄉、會兩試,並設觀風整俗使。 刻薄殘酷。雍正帝的刻薄表現在他以極其粗俗醜惡的語言醜化他所痛恨之人。錢名世寫了歌頌他政敵年羹堯的詩,雍正帝就給錢名世寫了塊“名教罪人”的匾,掛到錢名世的大廳,以世世代代醜化錢名世。他還嫌不夠,令385名舉人、進士寫詩醜化錢名世。殘酷主要表現在雍正即位後把他的好幾個兄弟當成政敵,對他們殘酷鎮壓,一個個都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 雷厲風行,當機立斷。雍正即位後搞了許多改革,如財政制度改革,改土歸流,都是決定後就幹,一干就大張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幹出結果。 樸素、嚴肅。《嘯亭雜錄》卷一說他“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 雍正有仁慈一面。他吃飯不剩飯,顆粒必盡,他常對臣下說,要珍惜五穀,以暴殄天物為戒。他對張廷玉說,他與人同行,不踩他人頭影。 迷信祥瑞,喜歡別人向他報告祥瑞。他為祈雨而造風、雲、雷、雨四神。所謂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頭和徵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徑高數尺,皇陵出現五色祥雲等。雍正七年十月,雲南趙州出醴泉,鄂爾泰奏聞,雍正帝馬上褒獎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 雍正之死 雍正的死因是清宮謎案之一,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歷史學者閻崇年歸納了一下,大概有五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雍正被呂四娘砍了頭死的。雍正時期一個叫呂留良的人在文字獄中遭到了嚴厲的懲處。但是傳說他的女兒,一說是孫女,呂四娘漏網了,她拜師學藝,武藝高強。後來想法喬裝打扮混到了皇宮裡面,見了一個機會,把雍正的頭砍下來,替她父親/爺爺報了仇。這個傳說很生動,雍正沒有頭怎麼發喪,傳說做一個金頭給擱上,這樣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專家研究之後,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殺了,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在這滿門抄斬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呂留良的女兒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說,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宮,即使混到皇宮,也沒有機會把雍正給殺了。所以這只是一個野史小說在這兒編造的一個很生動、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種說法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一個戀人,這戀人叫竺香玉,長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了,雍正把她收到宮裡來。他奪了曹雪芹的所愛,於是曹雪芹就透過秘密的辦法和竺香玉進行聯絡,竺香玉雖然身在皇宮,心還想著曹雪芹,於是見了一個機會,就謀殺雍正。這個也是野史小說之言,沒有任何歷史根據,不可相信。 第三種是《梵天廬叢錄》的說法,說雍正是被一個宮女給勒死的,但是還差一點,又被救活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屬於移花接木,明朝有這麼一個故事,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嘉靖皇帝他對宮女很暴躁。因為嘉靖他吃煉丹藥,他有時候脾氣暴躁,經常鞭撻宮女。有一個宮女叫楊金英,一天夜裡,趁著嘉靖皇帝睡著的時候,用黃的綢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為她特別緊張,慌亂之中打了一個死結,她以為勒死了,參與其事的另外一個宮女害怕了,把這個事情趕緊告訴皇后,皇后急忙跑來的時候,一看嘉靖已經斷氣了,皇后趕緊命令傳御醫,御醫叫許紳,來了以後,覺得問題很嚴重,就下了急猛藥來治,經過了四個時辰,嘉靖就有了一點聲音,透了一口氣。然後,史書記載說:“嘉靖吐紫血數升”,後來又經過一個時期的調理,就把嘉靖給救活了,當然楊金英等就被殺了。這個事情是真的,歷史有記載。據說後來嘉靖皇帝晚上睡覺的時候,這一個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張床,別人不知道他睡在哪個床上。後來我問故宮的先生,我說有沒有發現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張,他說已經不可考了,因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變了。嘉靖曾經被宮女勒得斷了氣,後來搶救過來,這是歷史真事。我看過北韓《李朝實錄》,北韓的使臣到明朝來,對這個事情也做了很詳細記載,我們剛才講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這兒來,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出於反滿的需要,編造了這麼一個很生動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鄭重地說,這個不是歷史事實。 第四種說法,有的學者考證雍正是得了中風死的。很多的學者同意這種看法,但是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他就是死於中風,也是算一說吧。 第五種說法,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得了一場大病之後,他親自寫了手諭,讓各個地方大員推薦名醫和術士到這個皇宮給他治病,幫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長生不老,各地就推薦。後來有兩個大的道士,一個叫張太虛,另一個叫王定乾,這兩個大的道士,他們到了宮裡之後,就幫助雍正煉了丹藥,交給他們道術。雍正是真的相通道教,在乾清宮,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設壇,供奉道神的符板。後來雍正長期在圓明園,他派人往圓明園送煉丹的藥,數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鉛200斤。雍正曾經在五年之間,根據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叫做《活計檔》的記載,送煉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煉丹的丹藥,他寵信那些大臣,還派人送給他們吃,雍正長期吃煉丹的丹藥,可能汞,鉛,硒一些重的金屬中毒,應當說雍正的死和鉛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關係。有人統計,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煉吃丹藥死的有14位之多,現在雍正的死根據宮廷的檔案來說,那就是官方的記載,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藥中毒而死,我想可能是多種原因,最後導致雍正58歲就死了。 相關影視 君臨天下【上部:九王奪位;下部:血濺太和殿】:江華飾演 雍正 江湖奇俠傳【上部:木蘭秋菊;下部:龍鳳恩仇錄】:鄭少秋飾演 雍正雍正·小蝶·年羹堯:庹宗華飾 雍正 又名 雍正大帝 呂四娘:呂良偉飾 雍正帝 九五至尊:江華 飾 雍正帝,張可頤飾 呂四娘。 雍正王朝:唐國強飾演 雍正 李衛當官:唐國強 飾演 雍正 刺虎: 巍子飾演 雍正 皇太子秘史:趙鴻飛飾 演雍正 少年寶親王:張國立飾 演雍正 南少林三十六房:張鐵林飾 雍正帝 上書房:寇振海飾 雍正帝 宮鎖心玉:何晟銘飾 雍正 後宮·甄嬛傳:陳建斌飾 雍正帝 宮鎖珠簾(宮鎖心玉2):何晟銘 步步驚心:吳奇隆飾 愛新覺羅胤禛/ 雍正 大內群英:萬梓良 扮 雍正
生年: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12月13日) 屬相:馬 父親: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養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兄弟姐妹:有五個同母弟妹(皇六子胤祚,皇七女,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皇十二女,皇十四子胤禵,即允禵) 排行:齒序為第四子,自然排序為第11子。 卒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10月8日) 享年:五十八 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廟號:世宗 陵寢:清西陵之泰陵 嗣帝:皇四子(第4子)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帝) 生平詳解 爭奪皇位 愛新覺羅·胤禛畫像(4張)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愛新覺羅,名胤禛,滿族,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紀》上說他“有異徵,天表魁偉,舉止端凝。”他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胤禛表面竭盡孝心,友愛兄弟搏取了父皇的好感。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死,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胤禛雖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當年爭奪儲位的勁敵,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散佈流言,製造事端,以發洩憤懣之情,動搖剛剛易主的皇權。雍正帝著手鞏固皇位: 他嚴厲打擊朋黨、政敵。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當作勁敵,對他們予以堅決打擊。雍正二年七月印製他的《朋黨論》,發給諸王和要員。文中強調臣子要與君王同好惡,指出朋黨的危害。做罷輿論後就立即處置他們: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降爵為郡王,拘禁湯山,後來派去守陵,再後來降爵為貝子,受圈禁。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由年羹堯監視併名其為“賽思黑(狗)”,皇八子胤禩被圈禁,改名為“阿其那(豬)”。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革職,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錮。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脅後,雍正帝又對倚功自傲或倚親自矜,結黨營私,企圖爭奪九鼎的年羹堯、隆科多開刀。年羹堯歷任川、陝巡撫、總督,有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的功勞。驕縱攬權,用人自專,企圖奪權。雍正三年(1725),雍正調他任杭州將軍,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盡。隆科多是皇親貴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嫡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時用為一等侍衛,臨終時被任為惟一的傳詔大臣。雍正登基後,隆科多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吏部尚書。他恃親自矜,招權納賄,籠絡黨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將他圈禁,六年死於禁所。 加強皇權 雍正帝在祖先基礎上繼續加強皇權,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強化密摺制度,擴大密摺的範圍和內容。密摺起於康熙二十年。密摺有助於皇帝更好地瞭解下情,掌握動態,有針對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實施統治。為充分發揮密摺作用,雍正帝把遞密摺的範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則擴大到生計、風俗等方面。 第二、設軍機處。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不是集中君權。軍機處的建立是在雍正晚年身體不好,一度病危,且在怡親王去世以後,軍事傍午,政事繁忙,而朝政又因為皇帝生病而面臨停滯這樣一個情況下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有個秘書班子幫忙處理政務,因而說雍正建立軍機處是為了集中君權,本身就是我們的歷史教育的那種固定考試的思維模式所出爐的一個假命題。當然或許,這些人理解不了雍正朝處理政事的高效率,所以有此臆想吧,雍正的效率確實超高的,我在整理元年的題本,基本上在京的題本奏上去以後,都在兩三天內給出處理意見。 皇帝搞集權,就是因為權力受到威脅,所以才要從權臣手上收歸權力,搞集權,雍正創立軍機處的時候,政局已經穩定了好幾年了,他根本沒有那個必要。 雍正在建立軍機處之前,他批覆奏摺一般都是奏摺隨到隨批覆,批覆完了之後發走,和臣下討論發現自己意見不對,就會在後面的奏摺上寫修改的意見,承認先前的意見有誤,按照新的意見辦理。而軍機處的建立正好是對於西北用兵時期,軍事傍午,當時皇帝病重,一度病危,曾經安心靜養數月,軍機處是為其分勞的,怎麼可能說是他的目的是集中君權?雍正生病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無法有效的處理政務,所以張廷玉等人的參贊擬旨等工作量一下子激增,所以張相感嘆“餘近來事務益繁難,眠餐俱不以時,何暇復問家務?”再加上九年軍事不利,從九年的六月到九月,張廷玉等人只能朝夕在側,有時候一二鼓才回(過去睡的早起的也早啊),這些參贊大臣的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雍正要搞集權的話,軍事如此不順,又患重病,忙都忙不過來,還要再增加負荷? 希望大家能夠了解一下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清初內閣的基本職能,以及雍正建立軍機處的初衷軍機處設立的時候,議政王大臣會議早就名存實亡,而軍機處也不是為了架空內閣權力的,沒設立軍機處的時候,雍正權力更“集中”,他設立軍機處,有為自己分勞的打算,是希望有諸臣贊襄政務。 以前關於軍機處還說軍機處的前身是軍機房了,但是看造辦處檔就會發現,這是兩個同時存在並行的機構。 還有,一些關於軍機處職能的描述,其實描述的是乾隆以後軍機處的職能。嘉慶時軍機處外還滿是打聽訊息之人了,但是雍正朝時絕不是這樣。還有,雍正朝時的軍機處是臨時性機構,張廷玉等都是屬於兼差性質,所以他們的履歷上都不書軍機大臣,並未示其為榮耀。而這些人除了繕寫諭旨之外,絕對有參贊與皇帝討論政事的權力。 再補充一點基本史實,關於軍機處只能“跪奏筆錄”,請各位可以去查一下,清代的制度,無論覲見和擬旨都是要跪著的,康熙初年,曾經因為引見官員要看清官員體貌,所以免跪奏,讓其立奏,但是康熙七年漢御史以此尊卑不合,上奏,所以又改為跪奏了。所以在清朝,不止軍機處如此,南書房什麼的,都要跪奏。這是當時的禮制,所以雍正時,要給張廷玉一個機案草寫文稿,雍正就得設簾,這樣才不違禮制。由軍機處跪奏而說雍正集中君權更屬於荒謬。而且看康熙怎麼對待參贊的那些漢臣,再反觀雍正,答案顯而易見。 南書房建立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執掌範圍沒有縮小,人員也有增加,談不上南書房是用來對付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我就不明白,為什麼清帝有什麼政策出臺,都要歸結為權術使然呢?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政務需要,建立個臨時的機構,然後逐漸形成定製的。 政事治理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堯和隆科多。年羹堯先後被任命為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赴青海征討厄魯特羅卜藏丹津叛亂,成功後封為一等公,成為實際的西北王。隆科多為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兼理藩院,賜太子太保銜,被雍正尊稱為“舅舅”。兩人都顯赫異常,但未過幾年,即被雍正整肅。年羹堯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時雍正興起文字獄打擊兩人勢力(汪景祺案和錢名世案)。對於隆、年的死因,有人指出是由於年、隆位重之後過於驕奢、行為不檢,加上結黨營私,觸犯了皇權的大忌,為雍正所不容。但雍正早年過於寵信放縱,隨後又殘酷打擊,被史學家所批評。另有人與雍正得位傳說聯絡起來,認為隆、年參與此事,知道太多而被“兔死狗烹”。 雍正皇帝雖說為了登上並鞏固自己的帝位用了許多殘忍的手段,但以治國而言他是一個出色的帝王,並使清朝的盛世能夠從康熙一直銜接到乾隆時期。 雍正一朝寵信四位臣工:李衛(江蘇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李衛和張廷玉為漢人,田文鏡為漢軍旗人,足見雍正確實瞭解也重用漢人。 中央體制: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並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經濟政策:在稅制上推動“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火耗歸公”等制。 民族政策: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歸流”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此外,雍正亦宣稱“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嚴防漢族士大夫階層離心。 海禁問題上,開始嚴格執行海禁,後來考慮到閩福百姓生計困難,同意適當開禁;雍正二年降旨準廣東人移民臺灣。但對外洋回來的人民仍有戒心。 立儲制度:改善秘密選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宣佈繼承人,而將寫有繼承人名單的一式兩份詔書分別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和皇帝身邊,待皇帝去世後,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確立新君。這樣使得使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信仰喇嘛佛教:與達賴喇嘛交往密切;達賴喇嘛特頒大佛像贈雍正;現存放於北京雍和宮:達賴喇嘛也讚揚雍正已修為“佛爺”,雍正也著作學佛經籍數部。 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間每年唯有自己生日當天才會休息一天,其餘每天都挑燭工作至凌晨一兩點。他一生中在大臣的奏摺中總共批閱超過千萬字,過勞死的說法甚為可信。 整飭吏治 順治、康熙都重視吏治。雍正帝仍然重視。他說:“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為改善吏治,他對官員實行“吐故納新”。雍正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胤禛還是皇子時,曾囑託內務府員外郎鄂爾泰替自己辦些私事,被拒絕。胤禛即位後非但沒有打擊他,還讚揚說:“你擔任郎官,拒絕皇子的要求,執法嚴格,我很高興。”後來鄂爾泰青雲直上。再如田文鏡、李衛在河南、浙江清查錢糧做得好,被譽為“模範督撫”。 “姑息養奸”、“貪庸不肖”,因循貪婪的官員,雍正帝則堅決排斥。雍正初年,山西、湖南、浙江等省就革掉許多這樣的官員。在湖南,州縣官65人在一年之內就革除了30多人,個別省革除十分之九。清除敗類對純潔官吏隊伍自然有很大作用。 康熙末年財政嚴重虧空。康熙四十八年戶部存銀五千多萬兩,六十一年僅八百多萬兩,存銀下降這麼多,原因是虧空。經查,戶部虧空二百五十萬兩,江蘇從康熙五十一年到雍正元年虧空八百一十萬兩。雍正元年起到九年,雍正帝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規定凡是虧空,三年補齊。他組織了一個得力的領導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總理事務,皇舅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尚書朱軾會同辦理。清查虧空首先在中央進行。虧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貪汙中飽。《雍正行樂圖》之“蓑笠垂釣”雍正帝勒令貪欠官員賠償。康熙十子敦郡王允、內務府堂官李英貴家產被抄歸公。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進行。清查不力的官員,則予以調查處理。江西巡撫裴律因清查不力而被審問,查出他本身就有貪汙,被參劾。對於貪官一律治罪。河道總督趙世顯、過去經常給康熙帝寫密摺的蘇州織造李煦等貪官都被抄了家。清查使財政好轉,一年後就有了贏餘,雍正末年存銀增至6000餘萬兩,同時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 下面提到雍正帝制定的耗羨歸公政策也有助於官吏的廉潔。 銳意改革 雍正帝即位時已經45歲,思想成熟,對朝廷內政外交好壞方面的情況已有相當深刻的瞭解,哪些需繼承,哪些需變革也胸有成竹。在位13年間,他繼續執行先王正確政策,發揚光大;以往積弊則堅決革除,支援創新。 雍正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攤丁入畝” 雍正元年,雍正帝從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徵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到乾隆時,這一改革推廣到了全國。 二、“耗羨歸公” 耗羨是一種附加稅。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養家餬口,辦公費不足,督撫索取節禮,而囊中羞澀拿不出錢。地方官吏便透過增加田賦來增加收入。這種收入就叫“耗羨”或“火耗”。這種任意加賦的做法,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也助長官吏的腐化。康熙帝認可這種做法,於是耗羨問題沒能解決。雍正二年,山西巡撫諾岷請求將全省一年所得耗銀提解司庫,耗羨歸公,以20萬兩留補無著,其餘分給官員。六年七月,雍正帝令各省全面辦理養廉,一面又嚴辭禁止各種陋規。以後火耗一分為三:一份給地方官養廉,一份彌補地方虧空,一份留地方公用。這樣,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有助於廉政。 三、改土歸流 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取消土司,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改土歸流對於減輕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有幫助,對清朝實施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有重要意義,但清朝在推行改土歸流時過度強調使用武力,對一些地區的反抗採取了殘酷的武力鎮壓,也給西南部分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災難。 四、廢除賤籍 雍正帝在人權方面有一項重大改革,那就是削除賤民籍。賤民指奴僕、娼優、隸卒、樂戶、惰民、蜑戶(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不能上岸居住的漁民)等。他們社會地位低下,不能與一般人為伍,不能讀書,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雍正元年,山西、陝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編入“樂戶(官妓)”籍的後代,雍正命令摘除其“樂戶”籍,使其成為民戶,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紹興曾反對朱元璋的那些人後代的“惰民”籍,使其成為民戶,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粵東“蜑戶”籍,使其成為民戶。他們的賤民籍除掉後,提高了社會地位。 五、秘密立儲 雍正帝在皇位繼承上有一項重大創新,那就是秘密立儲。鑑於康熙帝在預立太子問題上的失敗,雍正帝於元年八月宣佈密建儲位法——將他的繼承人弘曆的名字寫好,雍正御筆《夏日泛舟詩》軸放匣中,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駕崩後從匣中取出宣讀。又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這個方法,避免了皇子爭權而引起的激烈鬥爭。後世幾代都效法他。 六、設軍機處 另外還有廢除腰斬,開放洋禁等等 發展農業 雍正帝繼續執行先王發展生產的政策。他像前輩君王一樣鼓勵開荒,興修水利。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十二年,全國田地從735萬頃增至890萬頃,疏浚了衛河、澱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隸營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黃河、運河堤岸。 雍正帝繼續蠲免錢糧政策。據《清史稿·世宗本紀》,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災區的賦稅和一些地區的漕糧。 軍事成就 雍正帝繼續執行先王統一國家政策,打擊分裂活動。康熙帝三徵噶爾丹,對統一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起了巨大作用。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支援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20萬人進攻西寧反清,雍正命年羹堯、嶽鍾琪率兵討伐,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雍正五年派遣策凌為首席代表與俄國簽訂《布連斯奇條約》,第二年又簽訂了《恰克圖條約》,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穩定了中俄邊界局勢,促進了中俄邊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貿易。 文化成就 雍正帝執政期間,完成了始於康熙年間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整合》。此外續修《大清一統志》,於乾隆八年成書。續修的還有《大清會典》。 大興文字獄 清代的文字獄並非始於雍正,但在雍正執政時期。文網之密、文禍之重的確超過他的列祖列宗。在其臨御的13年裡查辦的文字獄就有14起(其中處死案中人的案件有5起),數量甚至超過了其父康熙在位61年文禍的總和。 比較重大的文字獄事件主要有:年羹堯案,謝濟世案、陸生楠案,曾靜、呂留良案,屈大均案,“清風不識字”案等。 勤政 與康熙帝一樣,雍正帝勤於政事。他宵衣旰食,夙夜憂勤,按照今日事今日畢的原則辦事。後人收集他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經過13年的勵精圖治,使清朝各方面在康熙時期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為康乾盛世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雍正帝死於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終年58歲,葬河北易縣,廟號世宗,諡“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個人性格 雍正帝的性格頗為複雜。 勤政刻苦。清朝野史對雍正的評價多為負面,究其原因,是因為雍正上臺之後提高了漢人的地位,折損了旗人的利益,所以野史多把雍正描寫為殘暴冷酷,但實際上,雍正非常勤於政事,平日除卻睡覺,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批閱奏摺,康熙末年,國庫虧空嚴重,只有八百萬兩左右,而雍正末年,國庫銀兩就增至六千餘萬兩,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見雍正勤於政事的重大成果。 暴躁。有一次,雍正看雜劇《鄭儋打子》。演員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錯,雍正賜食。因為劇中鄭儋是常州人,演員就問雍正帝現今常州刺史(明清時刺史是知州的別稱)是誰。想不到雍正聽後大怒,說:“你是戲子,怎麼可以問起官守來?”立刻將演員杖擊而死。雍正初年,發現浙江人汪景祺譏評雍正殺功臣年羹堯,查嗣庭出“維民所止”的試題,雍正帝怒髮衝冠,殺了汪景祺,查嗣庭下獄並死於牢中。他認為浙江澆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鄉、會兩試,並設觀風整俗使。 刻薄殘酷。雍正帝的刻薄表現在他以極其粗俗醜惡的語言醜化他所痛恨之人。錢名世寫了歌頌他政敵年羹堯的詩,雍正帝就給錢名世寫了塊“名教罪人”的匾,掛到錢名世的大廳,以世世代代醜化錢名世。他還嫌不夠,令385名舉人、進士寫詩醜化錢名世。殘酷主要表現在雍正即位後把他的好幾個兄弟當成政敵,對他們殘酷鎮壓,一個個都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 雷厲風行,當機立斷。雍正即位後搞了許多改革,如財政制度改革,改土歸流,都是決定後就幹,一干就大張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幹出結果。 樸素、嚴肅。《嘯亭雜錄》卷一說他“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 雍正有仁慈一面。他吃飯不剩飯,顆粒必盡,他常對臣下說,要珍惜五穀,以暴殄天物為戒。他對張廷玉說,他與人同行,不踩他人頭影。 迷信祥瑞,喜歡別人向他報告祥瑞。他為祈雨而造風、雲、雷、雨四神。所謂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頭和徵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徑高數尺,皇陵出現五色祥雲等。雍正七年十月,雲南趙州出醴泉,鄂爾泰奏聞,雍正帝馬上褒獎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 雍正之死 雍正的死因是清宮謎案之一,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歷史學者閻崇年歸納了一下,大概有五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雍正被呂四娘砍了頭死的。雍正時期一個叫呂留良的人在文字獄中遭到了嚴厲的懲處。但是傳說他的女兒,一說是孫女,呂四娘漏網了,她拜師學藝,武藝高強。後來想法喬裝打扮混到了皇宮裡面,見了一個機會,把雍正的頭砍下來,替她父親/爺爺報了仇。這個傳說很生動,雍正沒有頭怎麼發喪,傳說做一個金頭給擱上,這樣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專家研究之後,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殺了,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在這滿門抄斬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呂留良的女兒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說,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宮,即使混到皇宮,也沒有機會把雍正給殺了。所以這只是一個野史小說在這兒編造的一個很生動、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種說法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一個戀人,這戀人叫竺香玉,長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了,雍正把她收到宮裡來。他奪了曹雪芹的所愛,於是曹雪芹就透過秘密的辦法和竺香玉進行聯絡,竺香玉雖然身在皇宮,心還想著曹雪芹,於是見了一個機會,就謀殺雍正。這個也是野史小說之言,沒有任何歷史根據,不可相信。 第三種是《梵天廬叢錄》的說法,說雍正是被一個宮女給勒死的,但是還差一點,又被救活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屬於移花接木,明朝有這麼一個故事,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嘉靖皇帝他對宮女很暴躁。因為嘉靖他吃煉丹藥,他有時候脾氣暴躁,經常鞭撻宮女。有一個宮女叫楊金英,一天夜裡,趁著嘉靖皇帝睡著的時候,用黃的綢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為她特別緊張,慌亂之中打了一個死結,她以為勒死了,參與其事的另外一個宮女害怕了,把這個事情趕緊告訴皇后,皇后急忙跑來的時候,一看嘉靖已經斷氣了,皇后趕緊命令傳御醫,御醫叫許紳,來了以後,覺得問題很嚴重,就下了急猛藥來治,經過了四個時辰,嘉靖就有了一點聲音,透了一口氣。然後,史書記載說:“嘉靖吐紫血數升”,後來又經過一個時期的調理,就把嘉靖給救活了,當然楊金英等就被殺了。這個事情是真的,歷史有記載。據說後來嘉靖皇帝晚上睡覺的時候,這一個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張床,別人不知道他睡在哪個床上。後來我問故宮的先生,我說有沒有發現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張,他說已經不可考了,因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變了。嘉靖曾經被宮女勒得斷了氣,後來搶救過來,這是歷史真事。我看過北韓《李朝實錄》,北韓的使臣到明朝來,對這個事情也做了很詳細記載,我們剛才講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這兒來,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出於反滿的需要,編造了這麼一個很生動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鄭重地說,這個不是歷史事實。 第四種說法,有的學者考證雍正是得了中風死的。很多的學者同意這種看法,但是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他就是死於中風,也是算一說吧。 第五種說法,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得了一場大病之後,他親自寫了手諭,讓各個地方大員推薦名醫和術士到這個皇宮給他治病,幫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長生不老,各地就推薦。後來有兩個大的道士,一個叫張太虛,另一個叫王定乾,這兩個大的道士,他們到了宮裡之後,就幫助雍正煉了丹藥,交給他們道術。雍正是真的相通道教,在乾清宮,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設壇,供奉道神的符板。後來雍正長期在圓明園,他派人往圓明園送煉丹的藥,數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鉛200斤。雍正曾經在五年之間,根據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叫做《活計檔》的記載,送煉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煉丹的丹藥,他寵信那些大臣,還派人送給他們吃,雍正長期吃煉丹的丹藥,可能汞,鉛,硒一些重的金屬中毒,應當說雍正的死和鉛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關係。有人統計,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煉吃丹藥死的有14位之多,現在雍正的死根據宮廷的檔案來說,那就是官方的記載,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藥中毒而死,我想可能是多種原因,最後導致雍正58歲就死了。 相關影視 君臨天下【上部:九王奪位;下部:血濺太和殿】:江華飾演 雍正 江湖奇俠傳【上部:木蘭秋菊;下部:龍鳳恩仇錄】:鄭少秋飾演 雍正雍正·小蝶·年羹堯:庹宗華飾 雍正 又名 雍正大帝 呂四娘:呂良偉飾 雍正帝 九五至尊:江華 飾 雍正帝,張可頤飾 呂四娘。 雍正王朝:唐國強飾演 雍正 李衛當官:唐國強 飾演 雍正 刺虎: 巍子飾演 雍正 皇太子秘史:趙鴻飛飾 演雍正 少年寶親王:張國立飾 演雍正 南少林三十六房:張鐵林飾 雍正帝 上書房:寇振海飾 雍正帝 宮鎖心玉:何晟銘飾 雍正 後宮·甄嬛傳:陳建斌飾 雍正帝 宮鎖珠簾(宮鎖心玉2):何晟銘 步步驚心:吳奇隆飾 愛新覺羅胤禛/ 雍正 大內群英:萬梓良 扮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