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編虎哥

    唐宋以來,長江三角洲的居民給人以一種很文弱的感覺,但是在歷史上他們也有過戰鬥力爆棚的階段,這跟當時遍佈在此地的越族有關。

    石亭之戰前夕,東吳的軍隊正在經歷大換血。

    孫氏政權的前期,將領以淮泗流域的人為主,亦即陳寅恪先生歸納的“淮泗集團”,士兵也多是他們的部曲,但是隨著北方秩序的恢復,南下的流人減少,昔日淮泗舊將如蔣欽、周泰、陳武、徐盛等多已凋零,東吳不得不吸收江東本地人為將。

    江東,即今日的蘇南浙北一帶,雖然秦漢時代被漢族統治,但由於當時的統治中心在北方,對南方統治不甚留意,只控制城市與平原地帶,山林之中和偏遠地區還是操南島語系的越族人的天下。

    越族人斷髮紋身,好勇鬥狠,戰鬥力彪悍,近現代的樣本可參看電影《賽德克巴萊》裡的高山族人,或者大洋洲的毛利人。春秋戰國時代,以越族人為主體的吳、越兩國北上爭霸,一度令齊、晉等傳統強國退避三舍;南朝後期,陳霸先北上勤王,其部隊以廣東的越人為主體,曾經多次把北齊、北周的干涉軍打得全軍覆沒。

    上古的越族人有多猛

    當然,經過幾百年的融合,漢、越二族也在互相影響,越族在日益文明化,而江南的漢族則變得好勇鬥狠,剽悍好戰。

    從社會上來看,江南的漢人像北方一樣,也分為文化士族和武力豪族。

    雖然文化士族如陸遜、顧譚等人的戰鬥力也不弱,但因為有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堅守,不為有志於做專制君主的孫權所喜。孫權為了稱王、稱帝,不得已對他們進行拉攏,把自己打扮成愛好儒學的樣子,但內心對他們一直猜忌備至。

    所以淮泗集團的武將凋零後,孫權對江東地區的武力豪族著重提拔,想用他們來跟文化士族打對臺。於是,東吳將領裡的江東豪族越來越多,軍隊的主力也變成了他們的部曲和新招降的山越人。

    不過,江東豪族雖然好勇鬥狠,但畢竟是本地人,核心利益在江東本地,所以跟江東士族一樣,防守戰他們還肯賣力,進攻戰就是以磨洋工為主了。

    如果江東大族肯賣力

    2

    到了公元227年,孫吳政權的江東化以及接近完成,無論是孫權自己還是江東大族,都需要政權江東化最終成果——稱帝建國。

    但是孫氏政權又缺乏足夠的合法性。曹操擁有漢朝丞相的名義,晚年更當上魏國的國王,接受漢朝禪讓,程式上說得過去;劉備則擁有漢朝宗室的身份,興滅繼絕,復興漢朝,也有足夠的理由;唯獨孫權啥都沒有,在漢朝的官職很低,跟劉氏也沒有血緣聯絡,完全是憑藉武力統治一方,要稱帝建國底氣不足。

    所以必須要一場輝煌的勝利,把孫權送上帝位。這場勝利,固然是孫權的追求,也是江東大族一致的追求,唯有江東政權正式建國,其利益才能受到長久的保護,至少這時他們是這樣認為的。

    因此,這場戰鬥從謀劃到發起到結束,都是江東本地人在出力。

    獻計詐降曹休的鄱陽太守周魴就是江東本地人。他是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的武力豪族,是“除三害”的周處的老爹,是東晉初年“三定江南”的周玘的爺爺,他們家將來被東晉設定為義興郡,就是江東有名的武力豪族義興周氏,與吳興沈氏齊名。

    主帥則是吳郡陸氏的陸遜。吳郡陸氏文化修養頗高,陸遜則文武雙全,武略也在東吳首屈一指,此前他獻上並實施了征服山越的戰略,在奇襲荊州之役中堵住三峽,招降關羽軍數萬,在夷陵之戰中更是火燒連營,殲滅了劉備的主力,已經是天下知名的名將。

    連破蜀魏的陸遜

    兩位副帥朱桓、全琮也是江東本地的武力豪族。朱桓出身吳郡朱氏,吳郡四姓有“張文朱武陸忠顧厚”之說,所以朱氏是其中武力豪族氣質最濃厚的,朱桓此前在濡須口擊敗曹魏名將曹仁,已經躋身東吳名將。全琮則出自錢塘全氏,雖然沒有了不起的戰功,但也是久經戰陣的堪用之將。

    就是保證石亭側翼、統帥荊州的朱然,也是江東本地的武力豪族。朱然是丹陽人,本來姓施,因為舅舅朱治早年無子,被過繼給朱治,改姓朱氏,此時已經是丹陽朱氏的掌門人。朱然在夷陵之戰斷劉備退路,江陵之戰在魏國大軍的猛攻下守城一年,已經是東吳僅次於陸遜的名將。

    當這些江東本地人在進攻戰中不再磨洋工,而是通力合作的情況下,石亭之戰就成了檢驗他們戰鬥力的試金石。

    東吳版子午谷之謀

    3

    石亭之戰,朱桓、全琮為左右督,各督三萬人,陸遜為中軍主帥,部隊不會少於兩位副帥,東吳總兵力大致有十萬人。對面的魏將曹休則統帥東線魏軍的全部主力南下,總兵力在十萬以上,雙方勢均力敵。

    曹休是魏國第二代也是最後一代的宗室將領。曹丕稱帝以後,曹氏宗室多封王封侯,不用在戰場上拼搏就可以坐享富貴,自然就懈怠了,能打的還得靠第一代的老將和第二代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少數幾個人。

    曹休此前打過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勝仗,小勝過馬超、張飛,自我感覺良好,經常想帶一支精兵渡過長江,消滅孫權。這次認為逮著了機會,於是孤注一擲,率全部主力南下,試圖接應周魴,佔領長江南岸的鄱陽,以此為基地掃蕩東吳。

    魏國也看好這次機會,在曹休南下的同時,派司馬懿攻打江陵,賈逵攻打東關,一左一右,護衛曹休的側翼。

    石亭在今安徽舒城與桐城縣之間,被大別山、長江、巢湖三面包夾,而且要到達石亭,必須經舒城與桐城之間的硤石關、掛車嶺,這兩處都是山險、路窄,所以石亭此地確實如劇中所說,易進難退,是設伏的好地方。

    石亭地勢

    當曹休接近石亭時,其實已經發現了吳軍的異動,而東路的賈逵發現東關沒有吳軍,判斷吳軍一定是聚集在石亭,曹休要吃大虧,朝中蔣濟等大臣也反對曹休輕進。但曹休自恃兵馬眾多,又是魏國精銳,就這樣撤退太沒面子,於是繼續前進。

    曹休行軍時也做了一些準備,比如設定伏兵、把守退路等,但這些都被吳軍看在眼裡。戰鬥一開始,吳軍就兵分多路衝擊魏軍,並且把曹休的伏兵一一拔除。因吳軍已佔據有利地形,魏軍無法取勝,士氣崩潰,大敗而回。

    戰前,性格跟魏延相似的朱桓曾經獻上一個東吳版的子午谷奇謀:派一支兵馬守住硤石、掛車,截斷魏軍退路,將曹休十萬大軍一口吃掉,使魏軍東部防線崩潰,趁勢席捲淮南,進攻洛陽。

    孫權對這個計劃很感興趣,去問陸遜的意見。但是陸遜作為文化士族,又是江東本地人,進取的慾望不強,根本不想把區域性戰爭打成無限戰爭,否決了朱桓的計劃。

    不過他還是派了小部隊去斷魏軍的退路。魏軍趕到硤石時幾乎已經絕望,幸好賈逵判斷吳軍的動向後,不計前嫌來救曹休,曹休的部將、日後的東線主帥王凌也誓死突圍,兩面夾擊,才趕走了硤石的吳軍,魏軍主力得以撤回。

    主帥曹休被氣死

    次年(公元228年),孫權趁此戰的東風稱帝,魏國二十多年後才有能力再次發動大規模的伐吳之戰(東興之戰)。曹休因此戰慘敗,羞憤發病而死,魏國宗室人才凋零,魏明帝曹睿只好起用外姓人滿寵為東線主帥,宗室為帥的先例就此打破,司馬懿不久就任西線主帥,魏國的天下開始動搖。

  • 2 # 野草的沉思

    吳、魏石亭之戰,發生幹吳黃武七年(約公元229年)。先看一下《三國志_陸遜傳》的記載:

    下面再看《三國演義》對此事件的詳細描寫:

    這個事件中有三個主要人物,周魴,曹休,陸遜。

    周魴是東吳鄱陽太守。他見魏國都督曹休有進犯東吳之意,寫一封書信給曹休,密陳七件事,願以郡降魏,要魏發兵攻取東吳。

    曹休將書信上呈曹睿。曹睿與司馬懿一塊看了書信,司馬懿說:"此言極有理,吳當滅亡了。我願引一軍往助曹休。"

    建威將軍賈逵說:"吳人之言,反覆不一,未可深信。周魴是智謀之人,必不肯降。這只是誘兵的詭計!”

    司馬懿說:"言亦不可不聽,機會亦不可錯失。"

    於是,魏主曹睿以曹休為大都督,賈逵引一軍取陽城,司馬懿引一軍取江陵,輔助曹休攻吳。

    東吳聞曹軍來,派陸遜為大都督,以朱桓,全琮二人為左右都督,引大軍迎戰魏軍。陸遜將大軍屯駐於石亭。

    朱桓獻策說:"魏軍敗,必走夾石,桂車二路。我與全琮各引一軍埋伏,以木石塞斷道路,可以擒拿到曹休。"陸遜:"此非善策,我自有妙用。"未予採納,只令諸葛瑾去江陵拒抗司馬懿。

    曹休兵到皖城,周魴來到帳下。曹真猶有懷疑,以言語詢問周魴。周魴兩次拔劍欲自刎,都被曹休攔下。於是周魴將頭髮割下來,以表忠心。曹休才信以為真。

    原來古人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言,視頭髮為生命。所以曹休才消釋對周魴的懷疑,發兵前進。

    這時,賈逵來見曹休,指出周魴斷髮乃是使詐計,勸曹休不要輕易進兵。曹休大怒,怪賈逵意在搶功,要斬賈逵。眾將勸免,將賈逵軍留在帳下呼叫。

    待魏軍進至石亭,發現石亭已有東吳大軍佔據。再找周魴,已不知去向。曹休已知中計,如果此時退軍,尚不至於受大損失。但曹休為了面子,不肯就此退軍。他令張普引二萬軍埋伏於石亭之南,令薛喬引二萬軍埋伏於石亭之北,自引一千軍前去搦戰誘敵,想以此計破吳軍。

    東吳方面,陸遜棋高一著,令朱桓,全琮各引三萬軍,分別迂迴至魏軍背後。二更時分,朱桓引軍至曹軍背後,迎著張普軍,朱桓一刀將張普斬殺。與此同時,全琮也擊敗了薛喬。吳軍衝殺,曹軍大亂,曹休從夾石道逃跑,被賈逵救走,於途中憂懼病死。

    此戰吳軍殺魏軍萬餘人,降者數萬。所獲車仗,牛馬,軍資器械,不計其數。周魴因功被孫權封為關內侯。

    石亭之戰,雙方軍力相當,勝敗關鍵之點在周魴的詐降。周魴的詐降,不難識破,而且賈逵再三指出其疑點。曹休就是執迷不悟,如此庸將,失敗是必然的。

    魏軍失敗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在用人方面。曹魏用人,一向偏重於宗族。當曹操時,宗族人才強盛,重宗族沒有問題。但後來依然行此道,以至出了曹休,曹爽這樣的庸才,一步一步斷送了曹魏的政權。

    此戰過程中,司馬懿的態度很值得玩味兒。以他之明,他不會看不出周魴的詐降,但他先是說:"此言極有理,吳當滅矣!"當賈逵直接指出周魴是誘敵之計時,司馬懿又說:“此言亦不可不聽,機會也不可錯失。”態度含糊,模稜兩可,就是不拿出一個明確的計策來。司馬懿在這裡明確是在耍滑頭,但他耍滑頭也是被迫的。這就跟上節所說的,曹魏在用人方面偏重宗族有關了。如果此戰以司馬懿為都督,魏軍縱不能勝,也決不會慘敗。

    曹休死後,曹魏宗族再無能將,司馬懿該大顯身手了……

  • 3 # 人生一場聚散

    吳軍在石亭之戰中,態度是十分謹慎的,即使他們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反觀曹休,在明知道中計的情況下,仍然自恃兵馬精多,妄圖一戰而勝,詳細的準備加上謹慎的態度、優秀的將領正是吳國獲勝的原因。曹休在魏國算是皇親國戚,才擁有了這麼大官職,其實才能一般。

    如果魏國當時臨陣換將,換上一位有有勇有謀的指揮官,就算不能反殺,也能全身而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進口奶粉排行是怎樣的?哪個值得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