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黎明lgl

    這個就是日本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事啊,神風。

    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硬是沒打下來日本。

    其實原因很簡單,蒙古鐵騎之所以厲害,是因為馬背民族,騎術好,民風彪悍。說白了,就是野戰厲害,平原,丘陵,野戰軍,大規模運動戰又快又狠。

    但是日本,是個島,騎兵再厲害也不能騎馬游泳啊!可以參考赤壁之戰曹操打不過東吳,隨然不十分準確,可以領會精神。

    巧了,又趕上海上大風大浪,騎馬厲害的蒙古人,船又不厲害,沒風都夠嗆,遇見颱風,直接翻船了。所以,日本人以為是神風。

  • 2 # 仁人忍任認

    公元1274年。忽必烈第一次攻打日本,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於元朝。於是,忽必烈決 心用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11月,元水軍從高麗合浦(南韓鎮海灣馬山浦)出發,駛向對 馬島。出征的有大戰船三百多艘,輕型戰船艙三百多艘,小型運輸船三百多艘,蒙漢士兵 二萬餘人,高麗士兵一萬多人。元軍在對馬島登陸,全殲了日本守軍,佔領了全島。然後, 元軍繼續東行,攻佔了壹岐島。接著,元軍在肥前海岸(該地及下述各地點均位於今日本 九州西海岸)擊敗了日軍的抵抗後,向博多灣登陸,佔領了今津地區。由於該地區不利於 大部隊展開,次日,元軍改在百道原和箱崎分別登陸。在百道原登陸的元軍進展順利,打 破了日軍的阻擊,但有一部分元軍在赤坂高地被日軍擊敗。在箱崎登陸的元軍擊退了日軍 佔領了海岸松林,夾擊在百道原的日軍,使其潰敗。經一天激戰,元軍勝多敗少。但元軍 將領對日軍估計過高,害怕日軍在夜間襲擊,將部隊撤回船上休息。當夜,海上狂風大作 ,波浪滔天,元軍戰船大都被刮翻,或觸礁沉沒,僅有200餘艘撤回,官兵傷亡1.3萬多人。 元軍第一次東征日本失敗告終。

    第二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81年。此次,元軍調集了重兵分兩路東征。東路軍戰船900艘, 官兵4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江南軍戰船3500艘,官兵10萬人,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發。兩軍約定在壹岐島會師。6月,東路軍攻佔對馬,壹岐島,沒有按約定等待江南軍,便 搶先攻擊博多灣。由於日軍已在海灘築起石壩,元軍難以上岸,因此改為進攻防守薄弱的 老賀島。元軍同日軍為爭奪該島海灘,展開了激戰。元軍不善於在海灘上作戰,被殺千人。 血戰一個多月,元軍仍為能取勝,只得退往壹岐島。江南軍因種種原因退遲了行動時間。 但最終仍與東路軍會師。元軍向日本主島繼續前進。一路上,多次遭到日本水軍阻擊。元軍 在駛往鷹島途中,又與日本水軍激戰了一夜。此後元軍船隊在海上停留了幾天。海上又起 颱風,元軍船毀人亡。元軍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失敗告終.

  • 3 # 龍天一馬

    呵呵,很簡單第一次忽必烈大帝是警告倭國不要投靠宋,根本沒想滅它,其實當時形勢一目瞭然,宋的鐵粉大理和高麗都被大元踏平了,倭國是宋最後粉絲,宋與倭國有大量鐵石礦來往,倭國也死心奉宋金為宗主國,所以才有第一次徵倭,可惜日本海三角颶風帶太牛x,大元慘敗但也斷了宋倭之間的聯絡,第二次忽必烈大帝是真的要滅倭國的,當時宋已亡天下一統,倭國還當宋金是正統,這場滅倭之戰大元投入20萬兵士,其中漢軍11萬,蒙族5萬,高麗3萬多,計劃是蕩平九州和本州滅亡倭國,但大元用錯了飯桶范文虎,結果大元又犯了颶風三角不能海上停留的錯誤,一夜間幾乎都被吹散了,倭人天時地利熟知天氣變幻,立刻對元軍發起突擊,其實元軍如果立陣灘頭與倭人決戰是能勝的,但一晚颶風吹暈了中國軍隊的頭,加上范文虎不戰先逃,結果全軍覆滅。忽必烈大帝其實還有三徵倭國計劃可惜他掛了,以後如明洪武永樂兩大帝都知道日本海死亡三角厲害,所以把倭國列為不徵之國

  • 4 # 史海品茗

    元朝忽必烈攻打日本會失敗,在品茗君看來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就是人為因素。這兩方面因素使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蒙古軍攻打日本遭到慘重失敗。

    先說說自然因素,蒙古人在去攻打日本的途中曾遇到風暴,這次風暴使蒙古人損傷慘重,同時元軍的大批船隻失事,人員沉溺,日本人將這次颱風稱為“神風”,二戰期間其還組建了神風特工隊,企圖起死回生,結果失敗了。

    再來說說人為因素,蒙古人不擅長跨海作戰,而且蒙古軍中大部分是農民,兵力不足,雖然蒙古人體型壯碩,但是都對這次攻打日本並不重視,所排遣的大多都是農夫,而非正規軍,所以蒙古在戰術和武器裝備上都沒有明顯的優勢,戰鬥力也並不像想象的那樣強大,而日本人則不同,面對侵略家園的蒙軍,自然拼死抵抗,這也是蒙古軍隊落敗的一方面原因。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有人說,忽必烈攻打日本失敗,是因為天氣的原因。

    表面看起來確實是這樣的。

    (忽必烈)

    1274年,忽必烈派出1.5萬人,組織九百艘戰艦出發,登陸日本島國後,雖然有一些小勝,但是最終因為遇到颱風,加上軍隊糧草補給困難,不得不撤退回來。

    1281年,忽必烈派出10萬人,組織了四千四百艘戰艦。這次才走到鷹島,就遇到劇烈的颱風,元軍被颱風摧殘得慘不忍睹。後來好不容易登島,作戰能力、糧食補給等都大受限制,不得不又一次無功而返。

    不過,雖然受天氣影響嚴重,但這不是忽必烈攻打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忽必烈入主中原後,遇到了怎麼處理中原國家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問題,他沒把這個問題處理好。

    忽必烈是蒙古貴族中,第一個實施漢化的人。也正因為他的漢化政策,所以他才得到一大批漢人的支援,讓他在應對蒙哥對他的“鉤考”,以及在和阿里不哥爭奪大汗之位的時候,能夠取勝。

    但是,忽必烈對漢化的理解是淺嘗輒止的,包括他剛入主中原的時候,對待周邊的國家策略,就是如此。

    (蒙古攻打日本)

    中國歷史上,在中原地區建立的國家,對待周邊的國家,大都是懷柔的政策,很少有主動發動進攻,或者說把這些國家滅了,劃入中國地盤的情況。就比如北韓半島,離中國那麼近,但是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吞併了北韓。對於日本,也從來沒有主動進攻過。還有東南亞的越南寮國那些地方的國家,中國古代也很少有佔為己有的情況。這就是中原國家處理國家關係的一種政策。

    懷柔的辦法,通常是採用和親的方式和建立歲賜制度。和親就是把皇室的公主或者郡主嫁給周邊國家的君王,建立姻親關係,從而拉近兩國的距離。歲賜就是周邊國家承認中原國家為宗主國,每年按時前來朝貢,而中原國家則賜予豐厚的糧食、絲綢、茶葉等生活用品。

    忽必烈顯然對這個政策不是很瞭解,所以按照慣性思維,他一直堅持蒙古族的擴張政策。除了把吐蕃納入中國的版圖,北韓半島的一半納入中國的版圖等外,還試圖把日本也納入中國的版圖。

    很顯然,他在日本的問題上,碰壁了。

    忽必烈這一次硬打,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由於是讓日本產生了一個誤判。什麼誤判呢?

    (蒙古軍隊遇到颱風)

    日本因為島國心理,就像一艘大海里的船一樣,一直試圖向北韓半島靠攏,向中國大陸靠攏。因此,從唐朝開始,就發動了對北韓半島的侵佔,並希望以北韓半島為跳板,把力量伸到大陸。不過,唐朝透過白江口大戰,給了日本一個及時的提醒。此後的日本改變了策略,在整個唐朝期間,先後十九次派人到大唐來學習,並和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但是忽必烈主動攻打日本失敗後,讓日本產生了一種心理,強大的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都打不贏日本,日本完全可以在世界上大有作為。

    所以,從明朝開始,日本又再一次把鞭梢往中原大陸伸了過來,雖然受到了明朝的強勢阻擊,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日本的這種侵略行為就變成了常態。

    當然了,我們不會把日本在清末開始的侵華戰爭,歸因於忽必烈攻打日本的失敗,但是,這一次攻打失敗對後世的影響,確實是非常大的。

  • 6 # 論史

    我認為元朝攻打日本之所以會失敗,所謂的颱風只是次要因素,並不是主要因素,颱風因素明顯是被誇大了。

    元朝攻打日本失敗有如下原因:

    一、元世祖忽必烈剛愎自用,決策失誤。

    在忽必烈攻打日本前的所有戰爭行動中,如攻打阿里不哥,攻打宋朝,確實顯示了不錯的統帥才能,而且能廣泛採納部下的意見,在廟算這個環節都是縝密策劃,正所謂“謀定而後動”也!

    然而在做攻打日本這個決策的時候,以往冷靜善於聽取意見的忽必烈不見了,以前戰爭的勝利給了忽必烈一種大元軍隊所向無敵的感覺,產生了一種過度自信的心理。在他看來,歐亞大陸無數大國都倒在蒙古人的兵鋒之下,日本蕞爾小國當如同殺雞。有兩個例子最能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次元朝攻打日本的時候,就出動了區區1.5萬人,這很顯然就是腦袋一拍就來的決策,既沒有對日本實力的全面評估,也沒有考慮渡海作戰的艱難。

    第二次征討日本之前當自己的謀臣王磐向自己勸諫的時候,忽必烈不但拒絕建議,而且還冒出了誅心之論。所以元朝徵日的慘敗,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忽必烈不顧軍事上的客觀困難,剛愎自用造成的後果。

    帝震怒,謂非所宜言,且曰:“此在國法,言者不赦,汝豈有他心耶?”

    第二、以往蒙古人所向無敵,是大多數憑藉著騎兵集團的衝突機動能力,而此次攻打日本,蒙古軍只有非常少的比例,大多數還是漢軍,即便是蒙古軍,遠渡重洋作戰又可以攜帶多少馬匹?這是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從忽必烈和范文虎的對話來看,此次出征日本幾乎全為步兵,這就放棄了蒙古軍最擅長的騎兵作戰,戰鬥力大打折扣。

    范文虎請馬二千,給禿失忽軍及回回炮匠。帝曰:“水戰安用此?”

    第三、元軍所選的將帥並非是海戰人才,既驕傲輕敵且膽怯無能,而且再配合環節上出現了很大的紕漏。

    首先,第二次進攻日本的統帥是范文虎和忻都,忻都是蒙古人,對海戰自然是一無所知,而范文虎是南宋陸軍將領,並沒有指揮海戰的經驗。所以對於元軍來說這兩位主帥就是一個大坑啊!

    二次進攻日本的時候南北兩路軍本應合勢進攻,但是南路軍比北路軍整整晚到一個月,給了日本各個打擊的機會。南路軍到達的時候,諸將意見不和發生了長時間爭執,直到八月份,颱風到來對元軍造成了巨大的殺傷。

    第四、日本武士集團的勇猛使元軍進攻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就比如說志賀島之戰從中日雙方的史書來看,日本武士團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在在這場戰役中元將洪茶邱差點被日本人活捉。

    六月已巳,復戰於筑前志賀島,洪茶邱幾為日本人所獲,裨將王萬戶救之,茶邱僅免。

    其實,在第一次征討日本之前,曾出使過日本的趙良弼就對當時日本的情況有過描述,其中一句就是說日本人“狠勇嗜殺”。而這個情況忽必烈根本就未予以重視。

    第五、蒙古人以往的戰爭都進行於全都是氣候較為溫和的區域,而經過日本屬於遠距離渡海作戰,戰場環境的變化,讓此次徵日元軍疾病流行,戰鬥力又遭削弱。

    以上五點就是元軍徵日失敗的原因。

  • 7 #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有句話叫做“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忽必烈得位時,或者說在忽必烈徵日本之前,蒙古已經不是那個成吉思汗還活著的黃金時代裡那麼團結強大了,蒙古內部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分裂。熟悉歷史的朋友也知道,忽必烈能成為所謂的皇帝共主,並不算得位很正,更算不上(在蒙古內部)眾望所歸。可以說,忽必烈徵南宋時,已經有點將要到強弩之末的意味和尷尬了。

    這種情況下,忽必烈徵日本,就是個“政治需要”了。或者說徵日本的目的之一,就是把尾大不掉的東西割掉!這就是說,如果徵日本勝利了,那當然很好,這不用多說,而更重要的是:就算徵日本失敗了,那隻要消耗掉那些尾大不掉的隱患,也是政治上的勝利,也是值得的!

    再說一遍: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真正的意義在政治上。有些戰爭贏了,但結果是讓政治上陷入了被動,那這個贏就算不上什麼很好的事情,有些戰爭打輸了,但在政治上取得了(換取了)主動,那這個輸了的戰爭也意義重大,也是另一種更高層次的贏!

    忽必烈不傻,范文虎也是人精,徵日本完全可能是另有廟算的,或者說目的計劃中,就包括著“輸了也行”,甚至是“輸了更好”的,正是因為這個“輸了也行、輸了更好”的計劃,所以范文虎才毫不猶豫的、急急忙忙的臨陣脫逃的。

    歷史是個多面體,正因為如此,所以歷史才如此精彩!如果你視線比較狹窄,那會錯過很多歷史動人的韻味的。

  • 8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元朝忽必烈為什麼攻打日本會失敗? 主要是三個問題,天氣,船隻偷工減料,主帥出發前突然暴病死亡。如果,元朝沒有這些問題,登陸日本以後會怎麼樣呢?

    可以參考一下,元朝進攻爪哇來比較一下。元朝至元29年1291年,元軍泉府太卿亦黑迷失、鄧州舊軍萬戶史弼以500艘海船,2萬軍隊出發遠征爪哇。11月,福建、江西、湖廣三省軍會泉州出發。

    雖然,元軍在西沙群島遇到大風浪,但是還是順利在蘇門答臘北部地區登陸。元軍第一批2萬人都是蒙古人和漢人軍隊,而第2批軍隊,則是南宋投降的新附軍。軍隊結構與徵日軍一樣。

    至元三十年3月1日,元朝諸路軍會合於爪哇八節澗,與葛郎國主十多萬大軍進行決戰,元軍三戰三捷。敵軍戰死5000多人,落水淹死數萬人。葛郎國主哈只葛當向元朝投降。

    隨後元朝下令回師,元軍在撤軍的時候,爪哇各地再次爆發戰鬥,遭到爪哇各地軍民的游擊戰襲擊。隨後,遭到爪哇各個部隊的夾路襲擊,戰死3000多人。元軍地形不熟悉,蒙古,漢人和新附軍矛盾重重。

    三個主將,一個是西域商人出身的亦黑迷失,一個是出生河北蠡州卻精通蒙古語的漢人史弼,一個是南宋降將高興。他們本身就各種勾心鬥角,以至於最後屢屢遭到襲擊。當地人主要都是輕步兵,武器大多以弓箭,竹矛和短刀為主。

    爪哇戰役,最終,元軍還是失敗,且戰且走幾百裡以後,在損失了大部分兵力後,殘餘元軍乘船航行68天又回到大陸。以此為例,元軍即便沒有颱風襲擊,登陸日本,打敗日本主要軍隊。其實也很難進行長久統治。

  • 9 # 風吹草語

    1274年,早已垂涎日本的忽必烈命令進軍日本。駐守北韓高麗的洪茶丘率領一萬五千多人,乘坐近千艘大小戰船跨海出征。

    10月20日,元軍分兩路登陸日本的博多灣,和日本進行激戰,並把日軍打的潰不成軍。

    當天晚上,當元軍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海上突然颳起颱風,結果元軍的大部分戰船沉沒,很多元軍掉入海中被淹死了。元軍元氣大傷,只好撤軍返航。這次征戰,元軍共損失兵力1.3萬餘人,其中絕大多數不是戰死,而是死於這場風暴。

    1275年,忽必烈派出禮部侍郎去日本招降,剛到日本就被處死。忽必烈怒火中燒,下決心準備二次征討。為此,他還專門成立了徵東行省,負責這次軍事行動,

    1281年,忽必烈動用15萬大軍,開始第二次征討日本的行動。

    這一次,他們遭到了日本人更為激烈的反擊,傷亡慘重。

    更為不幸的是,海上再一次颳起颱風。

    這次征討的戰船,本就是倉促建造的,在臺風的襲擊下,簡直不堪一擊,紛紛沉沒。第二次征討再次以失敗告終。

    做事想要成功,講究“天時、地利。”忽必烈征討日本兩遇颱風,是“天不成全”,沒了“天時”;元軍善於陸戰,偏偏要進行海戰,沒有了“地利”。因此,兩次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日本人認為,這兩次讓元軍吃盡苦頭的颱風是上天所賜,因此尊稱之為“神風”。

    這也是二戰期間,日本“神風敢死隊”名稱 的由來。

  • 10 # 搜史君

    忽必烈身為蒙古人,即使打下了中原的領土也不免漢人內心的不服。而日本在長達400年的時間內,日本島國的大部分地區在很大程度上處於與中國完全隔絕的狀態。

    9世紀中葉日本與中國逐漸疏離,直至最後決定幾乎完全切斷與中國的貿易和文化聯絡。所以如果能使日本的朝貢,能很大程度上在漢人心中樹立高大形象利於自己以後的統治!

    可是偏偏事與願違,忽必烈兩次渡海征討日本都以失敗告終!這是為何?我們就來看看。

    忽必烈打下高麗,於是高麗就成了一塊跳板。可是高麗這個跳板沒有彈性!(高麗人想,我都這麼慘了!剛被你征服你就要派我配合打日本。)高麗人根本不想被捲入蒙古和日本的爭鬥中。不管戰爭輸贏,高麗人都要付出的代價,肯定怎麼都不願意。

    忽必烈攻打失敗原因一:人數不夠

    忽必烈命令高麗人制造船隻,運送他的軍隊橫跨日本海,從日本列島的最南端發起攻擊。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漢人、女真人組成的1.5萬人的軍隊和6000~8000名滿心不悅的高麗士兵(他們並不想參加這場戰役)。你看看這人數加起來不到兩萬五千人,你派這麼點人打日本,就算日本是個島國,也不至於一下就讓你2.5萬人給滅了!

    忽必烈攻打失敗原因二:沒有天時地利

    大自然為日本人提供了保護自然就沒那麼好打了。海面突然起了風暴。高麗水手對蒙古將領說,他們必須回到船上,把船開往海上,直到風暴消退。否則,他們的船隻就會與岸邊的岩石相撞而沉沒,那樣,他們將失去唯一的撤退工具。蒙古人勉強同意了,可是一些日本人追擊並殺死了一些正在撤退的蒙古兵。這場戰爭蒙古兵遭受的大多數傷亡都發生在海上。狂風、巨浪和礁石把幾百艘船擊成了碎片。根據一些記載,蒙古軍有1.3萬人因此喪生。這就不得不撤退了,即使在第二次征討日本,還是遇到了風浪損失慘重!(沒有老天爺相助,這日本不好打啊!)

    忽必烈攻打失敗原因三:人不和(高麗人)

    開篇就提到,高麗人根本就不想參與這場元朝與日本的戰爭,可是迫於無奈只能聽忽必烈的。忽必烈雖然強,但是當時中原江南地區並沒有完全攻打下來!要想渡海攻打日本,必不可少的就是船!有著高超造船技術的江南漢人肯定不會給他造,而高麗人的造船技術真的不敢恭維。在加上人家高麗人根本就不想打,巴不得你攻打失敗,然後灰溜溜的回去,自己也不用受苦。所以,高麗人造的船,技術不行。在給你搗一點鬼,自然船的質量就不行,風一吹就散了!

    忽必烈攻打失敗原因四:習氣弊端

    元人是靠馬背上打的天下,在海戰方面肯定不如日本島華人的。元人征戰的習慣是以戰養戰,再不濟也能吃生馬肉,喝馬血。可是在攻打日本時這些都沒有用。

    以上這四點就是忽必烈攻打日本的原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裡可以找到東南亞國家的歷史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