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查出癌前病變就是得癌症了?有什麼方法可以逆轉嗎?
9
回覆列表
  • 1 # 生命召集令

    癌前病變和癌症並不能劃等號,這是肯定的。

    臨床上常見的癌前病變包括以下幾種:黏膜白斑、慢性子宮頸炎伴宮頸糜爛、乳腺增生性纖維囊性變、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直腸)的息肉狀腺瘤、面板慢性潰瘍和肝硬化等。

    我們具體來看癌前病變和癌症的聯絡和區別是什麼呢?

    二者的聯絡:癌前病變細胞較正常細胞會更容易發展為癌症,如果癌前病變不予控制則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為癌症。

    二者的區別:第一,如果說細胞已經發生癌變的時候,在臨床治療上這個程序就只能被控制,但是卻不能被逆轉。但是癌前病變時如果能夠給予正確的治療和控制的話,癌前病變可以不繼續向癌症發展,而是向正常組織逆轉。第二,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比較快,而且可以透過血液、淋巴等轉移到身體別的組織器官,但是發生癌前病變的細胞生長速度沒有癌細胞快,也不會透過血流和淋巴等轉移。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如臨床上黏膜白斑存在一定的異型性,如果長期不愈有可能轉化為鱗狀上皮癌;面板慢性潰瘍如果存在長期慢性刺激,部分病例可發生癌變。可以看出黏膜白斑和面板慢性潰瘍雖是癌前病變,但是臨床上很多黏膜白斑和面板慢性潰瘍停止刺激後並沒有發展成癌症。

    人們對於癌症的恐懼有時會給癌症本身增加神秘的色調,同樣,對於癌症的不解也會增加對於癌症的恐懼。建議對於有癌症家族史者,要定期接受篩查;如果已經發現癌前病變的人群也不要太過於緊張,及時、積極地干預治療對於癌症的發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本期答主:魏俊芳,醫學碩士

  • 2 # 醫聯媒體

    首先先說答案,癌前病變與癌症之間並不能劃等號,不過兩者間存在一定的聯絡。

    先來搞清楚,什麼是癌前病變。所謂癌變病變是癌症出現前的一種疾病形態。常見的有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腸息肉、肝硬化等等。雖然癌前病變還不是癌症,但如果不被重視的話,也有很大的機率發展成癌症。像萎縮性胃炎就有可能發展為胃癌,宮頸糜爛也有可能發展成宮頸癌,Barrett食管可發展成食管癌等等。

    那麼若是患上了這些癌前病變,就一定得癌麼?並不是的,只不過預示著有較大的機率而已。再說了,這些癌前病變也是可以治療的,並非治不好。像萎縮性胃炎和胃潰瘍就可以找腸胃科的專家進行治療,吃藥的話就可以治好,所以不需要那麼緊張和過度擔憂。

    其實癌症的發生是由內部因素和外在因素導致的。若日常生活中喜歡喝酒抽菸,即使沒有癌前病變,也有很大的機率患上肺癌或者肝癌。

    再次強調一次,癌變病變不是癌,但是請注意隨診隨訪,別讓癌前病變有變癌的機會。此外注意飲食和心情開朗,戒菸戒酒,規律生活,定期健康體檢,讓癌前病變減少或消失。這樣就會讓癌不再萌芽。讓人類癌症得到真正的預防。

    指導專家:李家平,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國之名醫-優秀風範”獲得者,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介入科,長期從事腫瘤與血管微創介入治療。

  • 3 # 張明徽談免疫與新醫學

    答案是否定的,癌前病變不能等同於癌,癌前病變如果得到及時的治療,癌變率也是非常低的。例如宮頸癌前病變是指宮頸重度上皮內瘤樣病變。臨床上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一般來說,輕度和中度經過治療是可以逆轉的,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而重度若未得到很好治療,就有可能轉成惡性的病變。

  • 4 # 腫瘤何大夫

    所謂癌前病變,是指某些具有癌變潛能的病變,如長期存在可能轉化為癌。它們在形態學上主要表現為上皮細胞不典型增生,常是腫瘤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處於不穩定狀態,如能及時治癒,便可能恢復正常。反之,如不積極治療,則有可能發展為癌。

    腫瘤的發生和演進是多因素作用下經長時間、多步驟發展,並有多種基因參與的一個漸進過程。多數腫瘤的發生經歷了局部組織的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最後發展為浸潤癌,這體現了腫瘤的多步驟發展。加深對這一過程的認識,特別是對一些癌前病變的患者進行隨訪和普查,有利於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有利於惡性腫治癒率的提高。

    癌前疾病是指某些統計學上發展為癌的可能性較大的獨立性疾病。它們通常伴有癌前病變,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有的可能轉變為癌。臨床上常見的癌前疾病有:慢性子宮頸炎伴子宮頸糜爛,纖維囊性乳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胃及結直腸的腺瘤性息肉,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病,外耳道、陰莖和膀胱的乳頭狀瘤,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潰,慢性乙型與丙型病毒性肝炎,結節性肝硬化,體積大於1cm和伴有結石的膽囊腺瘤,結腸慢性血吸蟲病,隱睪,日光角化病及交界痣等。正確認識和積極治療上述癌前疾病,對腫瘤的預防有重要意義。

  • 5 #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這些都屬於癌前病變宮頸糜爛跟宮頸癌有關係

    宮頸糜爛是女性身上出現機率比較高的一種疾病,是宮頸部位出現慢性炎症同時還伴隨著宮頸粘膜上皮脫失的一種現象,這種情況下在檢查的時候會發現宮頸表現為鮮紅色。在子宮頸糜爛的部位容易出現鱗狀上皮化生的現象,會增加感染HPV的機率,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上皮內瘤變,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還會進一步演化為子宮頸細胞瘤。

    胃潰瘍跟胃癌有關係

    胃潰瘍是導致胃部出現癌症的一種癌前病變,雖然說胃潰瘍並不會直接轉化為胃癌,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很容易反反覆覆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同時在長時間潰瘍的狀況之下就會導致胃粘膜細胞基因調控失衡,這樣在粘膜部位就會出現不典型的增生,在這些潰瘍部位就會出現惡變。

    直腸腺瘤跟直腸癌有關係

    直腸腺瘤是導致直腸部位出現癌症的一種病變,有很多種類分為管狀腺瘤以及絨毛狀腺瘤等等,其中絨毛狀腺瘤出現癌變的機率更高。直腸腺瘤癌變的機率是因為在直腸內代謝廢物會經常透過,會對腺瘤進行摩擦,長時間下去就會導致癌變,而且直徑越大的腺瘤癌變的機率也就越高。

    肝硬化跟肝癌有關係

    肝硬化離肝癌非常近,當然肝硬化的出現跟肝炎有很緊密的聯絡,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等,會導致肝功能下降並引起肝細胞癌變最終導致肝癌的出現。

    上述都是一些癌前病變,針對不同部位的癌症,所對應的癌前病變也是不同的,但其實並不是說出現癌前病變就一定會患癌。

    癌前病變跟癌症並非直接等號

    並不是所有的癌前病變都會發展成癌症的,從癌前病變發展到癌症往往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在這個時間段之內進行治療就可以將癌症扼殺在搖籃當中。比如在導致宮頸癌變的一系列癌前病變當中,往往需要經歷長達十年的時間才會發展成癌症,如果在這個階段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也可以進行預防。

    如果只是出現癌前病變身體並無任何異常現象,大家不需要擔心,去專業的機構進行檢查,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就可以。

  • 6 # 美中嘉和議腫瘤

    結節、囊腫和息肉等似乎已經成為檢查結果中的“常客”,人們常為了它們惴惴不安,擔心發生癌變。對於腫瘤患者來說,也擔心結節等會不會是腫瘤出現了轉移。那麼到底它們是否會癌變,遇到了要怎樣處理呢?

    總結

    結節、息肉有癌變可能,需要定期複查或者做相應的治療。

    囊腫,生理性囊腫不會癌變,病理性囊腫有癌變可能。

    結節

    在檢查中查出結節已經是一個比較普遍的事情。結節其實不是一種病灶的性質,而是一個影像學概念,是指在CT、超聲、核磁等影像學檢查時看到的異常訊號。最常見的結節包括:肺結節、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

    結節有良惡性之分,存在癌變可能,面對結節人們該何去何從?

    肺結節

    肺結節並不能與肺癌劃等號,也可能是肺炎、肺結核等的表現,事實上,大部分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的

    要判斷肺結節的良惡性,需要結合結節的大小、形態、密度、生長速度綜合評判,同時還要考慮患者的年齡、職業、吸菸史、慢性肺部疾病、家族史等資訊,當然病理結果才是判斷的“金標準”。

    發現肺結節的患者,需要遵醫囑進行定期隨訪,如果未觀察到結節生長,一般可視為良性或低度惡性。如果結節有異常變化,再考慮進行治療。《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8年版)》[1]根據肺結節的大小不同,給出了不同的臨床管理流程

    圖1 直徑8~30mm實性肺結節的臨床管理流程

    圖2 直徑≤8mm實性肺結節的臨床管理流程

    但如果您年齡>40歲,有直系親屬患肺癌,或者有吸菸史、高危職業暴露等危險因素,檢查出肺結節,就需要提高警惕了,高危人群建議定期做低劑量螺旋CT進行篩查。

    乳腺結節

    乳腺增生、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囊腫、乳腺炎、乳腺癌等都可以表現為乳腺結節

    如果檢查出乳腺結節,應該及時到醫院做一次全面、細緻的檢查,透過超聲、核磁、鉬靶等鑑別乳腺結節的良惡性。

    首次檢查發現結節,一般需要先觀察2-3個月,如果結節大小長時間沒有變化,複查間隔可適當延長。

    如果檢查出現這幾個關鍵詞,要警惕惡性可能: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邊緣毛刺樣或蟹足樣、縱橫比>1、簇狀細小鈣化、後方衰減。建議透過穿刺活檢進一步明確結節良惡性。

    甲狀腺結節

    大約50%-60%的人做檢查都會查出甲狀腺結節,但大約只有5%-15%的甲狀腺結節可能是惡性病變。

    對於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的判斷大多借助超聲,如果懷疑為惡性,建議再做活檢進行檢查;無症狀的甲狀腺結節無須手術等治療,建議每隔6-12個月定期複查頸部超聲和甲狀腺功能[2]。

    息肉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可以理解為一塊多餘的肉。它可能出現在很多地方,比如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子宮等。息肉有癌變的可能,比如結直腸腺瘤性息肉屬於癌前病變。

    特別注意:癌前病變並非癌症,透過合理治療,一般可被逆轉。

    腸息肉分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非腺瘤性息肉與腸癌的發病關係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

    早期切除是唯一根治方法,術後要定期複查。

    但不是所有息肉都會癌變,需要警惕的是:短期內生長迅速的息肉、組織學屬於腺瘤型的息肉、有遺傳傾向的息肉、多發性的息肉。

    面對息肉,不要等到有症狀才進行治療,應該定期檢查、及時切除、定期複查。

    囊腫

    囊腫是什麼樣呢?囊腫裡面的物質是液態的,外面有一個完整的包膜,就像一個小水囊一樣,這與腫瘤有很大差別,腫瘤是實質性組織。

    囊腫分為生理性囊腫和病理性囊腫,其中生理性的佔到70%-80%。生理性囊腫一般會自動消失,而病理性的不會自己消失。雖然大部分病理性囊腫是良性囊腫,但也存在癌變風險。常見的囊腫包括:卵巢囊腫、肝囊腫、腎囊腫、乳腺囊腫、甲狀腺囊腫等。

    大部分囊腫不需要治療,定期隨訪觀察就可以,比如小於5釐米且沒有症狀的肝囊腫、腎囊腫。但如果囊腫不斷變大,對周圍的器官有壓迫,引起疼痛等症狀時,需要及時就診。

    囊腫的良惡性一般透過B超都可以判斷,至於是要隨訪觀察,還是要進行治療,都需要專業的醫生根據實際病情進行判斷。

    結節、息肉、囊腫雖然常見,但是絕大部分與癌症之間還存在著距離。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癌學組,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專家組. 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8年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18, 41(10):763-771.

    [2] 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J].中國腫瘤臨床,2012,39(17):1249-1272.

  • 7 # 胡洋

    癌症在發生發展過程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癌前病變是指是指在任其自由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癌變可能的一些疾病,比如黏膜白斑、交界痣、慢性萎縮性胃炎、面板慢性潰瘍、子宮頸不典型增生、結直腸的多發性腺瘤性息肉、肝硬化、某些良性腫瘤等。肺癌同樣存在癌前病變,鱗狀上皮不典型增生已被視為肺鱗癌的前期病變,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肺腺癌的前期病變為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AH)。去年醫院有個護士發現5mm磨玻璃結節,病理提示就是腺瘤樣增生。癌前病變其實也是多因素造成的,如環境因素、長期慢性炎症、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遺傳基因等等。

    癌前病變與“癌”字掛鉤,在這個癌症發病率極高的社會,很多人非常擔心查出癌前病變遲早會發展為癌症,甚至不少人把癌前病變直接等同於癌症,嚇得夜不能寐。事實上,第一,癌前病變不是癌症,也不是癌症的初期,它們與癌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二,癌症都會經歷癌前病變,但不是所有的癌前病變最終都會發展成癌症,只有少部分的人可能會出現癌變的可能。

    從癌前病變演化成癌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且是否會沿這段路走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熟知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潰瘍、胃息肉等等,這些都與胃癌相關,但它們真正演化為癌的可能性卻只有2%-3%。而宮頸鱗狀上皮中一重度不典型增生,如果不加以適當的治療,10年後大約1/3的患者可能會發展為宮頸鱗狀細胞癌。在所有的癌前病變中,部分癌前病變是可以逆轉的,發展過程中可能自行退縮,比如宮頸輕度上皮內瘤變,一般為炎症表現;部分病變生長極其緩慢,甚至在一生中,都發展不到需要醫療干預的地步;部分癌前病變透過積極治療可將病變終止在某一狀態,使其不會往惡性腫瘤的方向發展。比如宮頸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可以進行宮頸椎切手術治療。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檢測出癌症前病變還是一件好事情。在發現體記憶體在癌症前病變的時候,我們可以積極的隨訪或者及時去進行干預治療,將這些可能轉換成癌症的危險因素及時的“扼殺在搖籃裡”,避免這些病症持續的發展。

    如果僅僅發現有癌前病變,並沒有出現更多異常的表現和不適,不要過度驚慌擔心癌症的到來,更不能把癌前病變與癌症劃等號,而應擺正心態,科學飲食、合理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

  • 8 # 給一瓶二鍋頭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癌前病變”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症狀不明顯,沒有特異性。常以隱痛和消化不良為主,表現為餐後明顯上腹部不適、疼痛,並有噯氣、反酸、噁心等症狀。

    胃癌發展大致過程

    正常胃黏膜

    慢性淺表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

    腸化生、異型增生

    胃癌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老,年紀大的胃炎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為主。萎縮性胃炎是胃癌主要癌前病變,但如果正確治療、保護得好,大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是不會癌變的。

    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炎反覆發生,胃粘膜反覆受損又修復,結果胃裡長出了本該在腸道才有的細胞,出現了“腸上皮化生”。“腸上皮化生”被認為是癌前病變,處理不好,就是胃癌早期。

    干預方法

    1 檢查推薦淺表性胃炎每3年查一次胃鏡,慢性萎縮性胃炎每1~2年查一次胃鏡,並積極治療。檢測幽門螺桿菌,視情況進行規範的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2 戒菸酒萎縮性胃炎的嚴重程度和吸菸、飲酒正相關。

    3 規律飲食飲食要細嚼慢嚥、少吃醃製食品、不要暴飲暴食、不吃辛辣黴變食物。

    易加醫,為腫瘤患者尋找一切可能

  • 9 # 腫瘤醫生張國玲教授

    現在很多人一看到“癌”就很緊張,因為不瞭解醫學名詞,看到癌前病變裡有“癌”,就在想癌前病變是癌症嗎?其實,癌症癌症的發生不是突然出現的,與很多因素有關。癌症一路發展過來,會經歷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癌前病變雖然帶著“癌”,但是與癌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癌前病變與癌症不能直接劃等號

    癌前病變,是指癌症出現前的一種疾病形態,癌症都是從癌前病變發展而來的,但是癌前病變並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從癌前病變演化成癌卻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較常見的癌變病變有:黏膜白斑交界痣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潰瘍腺瘤性腸息肉面板慢性潰瘍肝硬化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伴上皮非典型增生乳腺增生性纖維囊性變等等。

    癌前病變是可逆的,是良性病變到惡性病變的轉折點

    癌前病變與癌症不同,也不屬於癌症早期,因為沒有癌細胞事。癌前病變是可逆的,對一個疾病發生、發展歷程的一種不穩定性描述。如果查出癌前病變也不要太擔心,定期檢查即可。對於年齡大於40歲以上、有癌症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可以每1~2年甚至半年做一個病變部位的檢查,比如腫瘤標誌物、CT、胃腸鏡、B超等,密切監控病變狀態,必要時進行手術切除。

  • 10 # 袁蘭933

    50歲進入癌症的高危期?提醒:無論男女,勸你務必做好5件事

    癌症的出現為許多家庭帶來了很多麻煩和困擾,癌症對生命構成的威脅給許多人造成了身體和精神上的打擊,其治療費用更是讓許多家庭支離破碎。

    因此在人們眼中,“癌症”就像是魔鬼一般的存在,許多人也因此談“癌”色變。

    癌症確實非常可怕,人類也一直在尋找更好治療癌症的辦法,只是侷限於科學技術的限制,目前並沒有完全根治的辦法。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癌症的發病率也有所增加,因此到了50歲之後,就建議各位朋友們務必需要定時體檢。

    雖說癌症來勢洶洶,但並代表人類對癌症就沒有任何辦法,若能做好這5件事,至少在對抗癌症的道路上能夠有更多的勝算!

    1.健康飲食

    有句話叫“病從口入”,因亂吃東西引起的病有腸胃炎、胰腺炎、腹瀉、牙齦炎、腸梗阻和腸痙攣等等,可見飲食的安全與否會直接影響健康的好壞。

    如果人們養成了健康的飲食習慣,會直接減少腸胃的負擔,使胃腸炎的發病率明顯下降,減少胰腺炎、牙齦炎、腹脹、肥胖、乏力、血脂高、血糖高等疾病。

    最好也不要在睡前飲食,更要避免油炸、辛辣和生冷食物的攝入。

    2.規律休息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的人經常頭暈、頭痛、乏力,就是因為休息不好,也不規律,要麼就是睡覺的時間太短,身體缺乏睡眠,要麼就是睡覺的時間太長,身體的機能嚴重下降。

    生命的健康在於勞作和睡眠的完美搭配,勞逸結合才能給身體帶來保障。

    3.堅持鍛鍊

    人類為什麼需要鍛鍊呢?

    鍛鍊可促進體內的脂肪燃燒,改善體內的血液流動,可以增強身體的生命活力。

    身體一旦肥胖,體內的脂肪含量就會明顯高於正常人,罹患高血脂和冠心病的風險就會增加,而堅持鍛鍊則會減少或避免心腦血管病的發病風險,從而提高人體的健康指數。

    4.戒菸限酒

    戒菸可以減少哮喘、肺炎、急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限制酒精的攝入可以減少肝炎、肝硬化、消化道穿孔等疾病的發生。

    5.保持心情樂觀積極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一個人經常保持良好的心態,那麼他也會比別人更加健康。

    當人的心情開心了,大腦神經消滅體內危害健康的危險因素。如果一個人經常有糟糕的心情,經常發脾氣的話,會因此出現高血壓、腦梗死、心絞痛等疾病。

    所以,擁有良好的心態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到了50歲,擁有以上5點,能讓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遠離癌症,也能減少疾病帶來的折磨,希望你全都佔有,日常適量

  • 11 # 湖南醫聊

    癌前病變與“癌”字掛鉤,難免會被認定二者之間存在某種親屬關係,事實上,癌前病變一個癌細胞都沒有,和癌症早期徵兆也非同一概念。

    癌前病變是一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具有不穩定性。像一些良性病變,如果早期予以干預治療,則病情可逆,若是得不到有效控制,則有可能往癌症的方向發展。

    我們熟知的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腸息肉等等,這些都與胃癌相關,但它們真正演化為癌的可能性卻只有2%-3%,就像癌症的基因檢測一樣,我們可以預測受檢物件的患癌風險。但即便測出高達80%的患癌機率,我們也無法確定癌症是否真的會發生,癌前病變和癌症並不能劃上等號。

    或許有人會認為既然癌前病變與癌症相距甚遠,那又何苦冠上“癌前”讓人膽戰心驚?其實,就如我們不能肯定癌前病變的未來就是癌症一樣,我們也無法排除它最終會走向癌症的可能性,界定癌前病變並予以積極治療可以最大程度規避患癌風險。

    癌前病變透過醫療干預是可以逆轉的,確切表述應該是積極治療可將病變終止在某一狀態,使其不會往惡性腫瘤的方向發展。

    例如萎縮性胃炎,如果患者只屬淺表性胃炎,一般僅給予飲食及生活方式的指導。若已是處於中度階段,則會新增保護胃粘膜的藥物。但當發展到重度萎縮性胃炎,甚至出現異性增生時則應該提高警惕,除了相應的藥物干預之外,還應每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接受胃鏡複查及腫瘤標誌物等相關檢測,將癌前病變扼殺在搖籃期。

    體檢是發現癌前病變最有效的手段,我們建議年齡大於40歲以上的人定期接受防癌檢查。另外,有癌症家族史、來自癌症高發地區的人群或是某些經常接觸致癌物質的工作人員如礦工等等,應針對性地予以單病種癌查。一般的防癌檢查包括低劑量螺旋CT、胃腸鏡、乳腺鉬靶、腫瘤標誌物等,這些不僅能查出癌症,也能查出良性病變。

  • 12 # 康愛線上

    癌前病變是惡性腫瘤發生前的一個特殊階段。從正常組織到發生癌變的中間階段稱為癌前病變。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多階段的緩慢過程。癌前病變本身並非惡性,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繼續發展下去,很容易變為癌(或肉瘤)。因此說癌前病變不等於癌症。

    癌症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所謂的癌前病變是指具有癌變可能的某些病變。許多癌症如果能在癌前病變期予以重視,是可以控制其發展的。例如子宮頸鱗狀上皮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如果加以治療是可以控制的疾病,而不加以治療,約1/3 的患者在10年後發展為鱗狀細胞癌。因此,對癌前病變我們既不能過度擔心,也不能無視其發展,要採取積極的措施治療。

    癌前病變常表述為異型增生和上皮內瘤變。常見的癌前病變有黏膜白斑、慢性子宮頸炎、子宮頸糜爛、纖維囊性乳腺病(乳腺囊性增生)、卵巢囊腫、慢性胃潰瘍和萎縮性胃炎、胃腸道多發息肉、慢性膽囊炎合併膽石症、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潰瘍、子宮內膜和支氣管黏膜等處上皮非典型增生、包皮過長及包莖、燒傷瘢痕、色痣等。

    如果能夠在癌前病變階段發現疾病並積極治療治療,癌前病變是有可能逆轉的。比如手術切除,藥物治療等,所以有以上病變的患者應儘早到醫院就醫,已取得及時的治療,減少癌症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潛艇內部空間為什麼不能造得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