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沙趣說歷史

    題目說的應該是秦獻公。秦獻公,嬴姓,趙氏,名師隰(xí),亦稱公子連。他是秦靈公之子,名正言順的國君繼承人,但是他的人生卻沒有那麼順利。

    前415年,秦靈公去世,秦靈公的叔父也就是公子連的叔祖父悼子奪得君位,是為秦簡公。自古奪位之人對原本的繼位者大多都會痛下殺手,公子連雖然年僅十歲,卻聰明伶俐,為防不測,他逃到了東邊的鄰國魏國。這一走,就是二十九年!

    當時的魏國是中原各國中的超級強國,在戰國七國中最強。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奉行中央集權,進行改革,魏國國力昌盛,並由此奠定此後魏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公子連在魏國,真正見識到了什麼才叫做真正的強國。反觀他的祖國秦國,國力疲弱,政權不穩,國君的廢立都是由幾個庶長(相當於宰相)做主,在與魏國的戰爭中更是節節敗退。

    前408年,魏將吳起連敗秦軍,完全奪取秦國的河西之地。此後的秦國只能龜縮在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上,國土狹小,軍弱民貧。

    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秦國幾有滅亡之危。公子連心中著急,但是毫無辦法,此時秦國的國君之位並未出現重大動盪,他看不到奪回的希望。但秦、魏兩國之間的天壤之別還是深深影響到了公子連,一顆種子悄然種下,強國夢縈繞自此始終在公子連腦海。

    魏文侯圖謀甚大,他收留公子連就是為了謀奪秦國,由於公子連曾被立為太子,在政治上極具利用價值,所以魏文侯給予公子連很優厚的待遇。公子連也只能待在魏國,一方面求知若渴地學習研究魏國的強國經驗,另一方面密切注視秦國國內的局勢,時刻做好回國奪位的準備。

    老天還是眷顧公子連的,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

    秦出子即位時年僅兩歲,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秦出子母親大量任用外戚和宦官,與秦國的公室產生巨大矛盾,導致秦國內部動盪。另外,秦出子母親以財物籠絡人心,自己又大肆揮霍,造成國庫空虛,不得不加重稅收,秦國百姓對此強烈不滿。

    眼見秦國國內混亂,公子連興奮不已,他的機會來了。而魏國,也決定揮出這把養了29年的刀了,此時在位的國君是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前386年,魏武侯派人告訴公子連,說要支援他回國奪回秦國君位。

    公子連聽後沒有立即表態,他不傻,知道魏國善待自己29年,賭注是早就下了,就等他回國奪位成功才能回本呢。他若是拒絕,魏國一旦翻臉,自己怕會有殺身之禍。然而,秦魏乃是死敵,若是同意,他難以受到秦人的擁護不說,即便掌控政權以後,也要受到魏國的制約,這是他不願看到的。

    考慮一番後,公子連對魏文侯和魏武侯這些年來的照顧表示感謝,同時還說不願魏武侯再為他分散力量,他打算獨自回國,不用勞煩魏國護送。

    魏武侯見公子連答應回國,也沒多說什麼,還贈給公子連車馬和大量金銀珠寶,說要為他餞行。公子連線受了贈與,然後開始準備奪權。

    公子連一面派出大量得力手下進入秦國,聯絡與秦出子母親不和的大臣,並在民間散佈公子連要回國實行新政的訊息,一面又用金銀珠寶結交豪傑義士,暗中爭取秦軍的將領。

    終於,在籌劃一年後,公子連覺得時機成熟了,便向魏武侯辭別,準備回國。辭別時,公子連與魏武侯盟誓,保證在魏武侯在世之時不與魏國為敵。這個誓言讓魏武侯很不爽,但也沒法發作,總不能一刀砍了公子連,這樣一來,三十年的謀劃都白做了。

    前385年,秦國庶長改在河西迎立公子連為君,是為秦獻公。秦出子母親得知後,命令軍隊前去消滅秦獻公。但這支軍隊的將領早已被秦獻公收買,討伐軍變成了儀仗隊,他們和沿途聞訊趕來迎接秦獻公的秦國百姓一起,簇擁著秦獻公進入秦國的都城雍城,殺死秦出子母子,奪回君位。

    即位後的秦獻公想要逐步實現那個他懷揣了二十多年的強國夢。一場改革,在秦國發起。

    前384年,秦獻公首先廢除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秦華人才本來就少,還得被拉去給君主殉葬,秦國能夠富強才怪。

    前383年,秦獻公遷都櫟陽,一來向華人表明他要奪回河西之地的決心,二來趁機擺脫聚集在雍都的舊勢力的束縛,以便順利開展自己的改革。

    在奴隸主勢力較薄弱的東部,秦獻公推行初租禾,承認土地私有,進行土地改革,但在奴隸主實力強大的西部,則依然實行舊制。秦獻公一方面壯大地主階層,另一方面為了安撫舊貴族,還娶了一位貴族的女兒為妻。

    隨著改革的進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但是東西部的矛盾也越來越大,秦獻公於是決定用戰爭來轉移緊張的國內矛盾,搶奪鄰國的土地來緩解國內對土地的強烈需求,這個鄰國就是魏國。

    前370年,魏武侯去世,他的兩個兒子魏緩與魏罃爭位,趙國與南韓也參與魏國廢立之事,後來魏罃勝利,成為新的國君,是為魏惠王。但經此一役,三晉聯盟破裂,魏國也元氣大傷,雖然魏惠王此後進行了一些措施,但想要恢復不是幾年就能做到的。

    前366年,秦獻公不用再顧忌自己的誓言,正好碰上魏國有所衰落,趁他病要他命,秦獻公以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為由,起兵勤王。

    秦軍在洛陽打敗韓、魏兩軍,得到周天子的讚賞,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難得的一場勝利成功將秦國國內的注意力轉向外戰。秦國開始積極參與中原的事務。

    前364年,秦軍攻打魏國,奪回秦國的故土河西之地一部,還打過黃河,深入魏國境內到石門,斬首六萬,取得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

    前362年,秦軍在少梁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大將公叔痤,攻佔龐城,再一次將曾經吊打秦國的魏國擊敗,可以說,秦獻公的心中應該是充滿欣慰的,他的強國夢,終於實現了。

    然而,少梁之戰,是秦獻公生命中的最後一戰,此後不久,這個帶領秦國走出衰敗深淵的老人,就帶著他收復河西故地的願望,永遠地離開了他的故國。

    秦獻公之所以承諾不在魏武侯在位時攻魏,有幾個原因,一是他受人照顧,總要給個回報,儘管沒什麼用;二是因為魏武侯治下的魏國實在太強,秦國不是敵手,攻魏是找死;三則是秦獻公需要時間去推進改革,與魏休戰是明智之舉,而魏武侯也真的沒把重心放在秦國,去打楚國去了。

    秦獻公死後,其子渠梁即位,是為秦孝公,再之後,就是廣為人知的商鞅變法了,秦國徹底完成了改革,奠定了百餘年後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基礎。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公元前415年秦靈公逝世,本來太子嬴師隰理當繼承秦國君位,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靈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太子嬴師隰和母親一起被流放隴西河谷,這年嬴師隰只有五歲,他還不明白權力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他以為自己回和母親一起在隴西河谷平靜度過餘生。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隨著嬴師隰的日漸成長,秦簡公對他的擔憂也與日俱增,於是秦簡公決定派出殺手斬草除根,嬴師隰被迫隱姓埋名四處流亡。昔日的國君之子卻淪落為一個流亡者不能不令人感嘆世事無常。

    嬴師隰十歲那年感覺自己在秦國再也待不下去了,因為他時刻都有生命危險,於是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此後他在魏國經歷了29年的流亡生涯。此時的魏國正是霸業鼎盛時期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權,以法治國,國力強盛,奠定此後魏國長達百年的霸業。魏國名將吳起打造了精銳的魏武卒並率領這支鐵軍於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擊敗秦軍,完全奪取秦國早在秦穆公時期佔有的河西之地(在今陝西境內,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大片土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時的秦國朝政被世家大族把持,甚至連國君的廢立也是由世家貴族做主。在被吳起重創後秦國只佔有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狹小。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秦國幾有滅亡的危險。

    魏國變法後欣欣向榮的局面和秦國的亡國之危都沒能逃過嬴師隰那雙銳利的眼睛,也許在這段流亡歲月中他就已經開始思考秦國未來的出路了。魏國方面則將嬴師隰視為自己手中的一張好牌——畢竟他是秦國的前太子,這一身份如果運作得當將大大有利於魏國的霸業,因而魏國給嬴師隰的待遇很優厚。這使嬴師隰得以一方面研究學習魏國的強國經驗,一方面密切注視秦國國內的局勢。

    秦簡公十六年(公元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時年僅兩歲,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由於秦出子的母親重用她的親戚和身邊的宦官,這使得她和秦國的世家大族勢力矛盾日深。秦出子的母親為籠絡人心,賞賜過多,使秦國的國庫空虛,不得不加重稅率以增加國庫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農的強烈不滿。一時之間秦國上上下下怨聲載道。

    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魏國當時的國君魏武侯派人告訴嬴師隰:魏國要支援他歸國奪回本應屬於他的秦國君位。嬴師隰並沒對此事立即表態,因為他明確知道魏武侯支援自己歸國的用意:魏國善待自己將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沒有提出要送自己歸國,本意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時魏國所處的國際環境險惡,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時候。嬴師隰雖然有強烈的歸國執政願望,但他知道:秦國與魏國是死敵,如果是魏國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會受到秦華人的歡迎——弄不好秦國街頭會有人拉起橫幅,上書“打到魏帝國主義的傀儡走狗嬴師隰”。另一方面由於自己是在魏國支援下才取得政權的國君,必然要受到魏國的制約,而對秦國不利。

    嬴師隰不願做有損於秦國利益的事,但與此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不能拒絕魏武侯——否則他將永遠喪失回國執政的機會。甚至情況可能會演變得更糟:秦國和魏國本來就是死敵,魏國的反秦思潮一直有極大的市場,自己之所以受到魏國的禮遇,完全是因為自己對魏國而言有利用價值——這利用價值就是利用自己在秦國殘存的影響力擾亂秦國而使魏國坐收漁利;如果拒絕魏武侯,自己就成為對魏國沒有價值的人,那麼魏國很有可能會選擇將自己送給實際執掌秦國朝政的秦出子母子以緩和魏秦關係,而這對嬴師隰而言幾乎就意味著死亡,而且不僅僅只是他本人的死亡,連同他的家人和追隨者都會被斬草除根。嬴師隰思考再三後對魏武侯的使者說:“非常感謝貴國君侯和先君這些年來對我的照顧,我不願君侯再為我而分散力量。我打算自己獨自歸國,對魏國的護送之意我心領了。”

    魏武侯得到嬴師隰的答覆後很是高興:嬴師隰只要一回秦國,自己擾亂秦國朝政以便渾水摸魚的目的就實現了,至於秦出子母子和嬴師隰之間的政治鬥爭誰勝誰敗與魏國都沒多大瓜葛——如果秦出子母子得勝就說嬴師隰是被魏國驅逐回秦國的,藉以緩和魏秦關係;如果嬴師隰獲勝就以魏國曾收留過嬴師隰為名進行領土和政治上的訛詐。高興之餘的魏武侯贈給嬴師隰車馬和大量金銀珠寶並問他何時啟程,到時好為他餞行。嬴師隰說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時定向魏武侯辭別。魏武侯雖然不是很高興,但還是禮貌地與嬴師隰道別。此前嬴師隰也曾想過利用秦國的內政不穩奪回君位,但他不願意接受魏國的幫助,受魏武侯的擺佈。魏武侯的建議讓嬴師隰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絕,反倒迫使他立即開始奪權的準備活動——因為再不行動,一旦自己對魏武侯失去利用價值,難保魏武侯不會扶植秦國的其他公子建立一個親魏國的傀儡政權。

    嬴師隰即使在落難流亡之際身邊也一直有一群忠實的部下跟隨。在追隨嬴師隰的人當中不乏能力傑出的,嬴師隰讓他們悄悄潛入秦國聯絡與秦出子母親不和的大臣,在民間散佈公子連(聯絡與秦出子母親不和的大臣,在民間散佈公子連(嬴師隰離秦之前的小名叫連,他是秦國公子,所以秦華人一般管他叫公子連)要回國實行新政的訊息要回國實行新政的訊息。然而光散佈訊息是沒用的,任憑你空口白牙說得天花亂墜也收買不到能為自己賣命之人。事實上嬴師隰對魏武侯那番虛與委蛇成功對其進行了戰略忽悠,在收到魏武侯送來的資金後嬴師隰一點也沒浪費——全部用來交接豪傑義士,暗中爭取秦軍的將領。我們要知道魏武侯何許人也?那可是當時的天下霸主,打得秦國幾乎亡國的主,能沒兩把刷子嗎?嬴師隰能成功對其進行戰略忽悠,也算是老謀深算的老狐狸了。

    很快嬴師隰派到秦國的間諜們傳回訊息:秦華人對當年公子連君位遭叔祖秦簡公奪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簡公在位期間秦國朝政腐敗,國力羸弱,丟掉河西地,秦人對秦簡公都很有怨言。秦簡公之子秦惠公在位期間秦國沒有什麼作為,只能自保。秦惠公死後兩歲的兒子秦出子即位,秦國更是進入到秦出子母親執政的混亂局面。秦人對秦國的這種危險狀況都很擔憂,希望秦國能夠出現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帶領大家走出困境,重現春秋時代穆公稱霸時的強盛。秦國許多大臣不滿秦出子母親重用本家親屬的做法,願意配合公子連推翻秦出子母親的統治。秦國的自耕農和地主在聽說公子連要回國實行新政後都盼著公子連的早日歸來。

    經過一年的籌劃嬴師隰覺得時機成熟,便準備動身。在與魏武侯辭別時公子連與魏武侯盟誓:嬴師隰感謝三十年來魏國對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自己成功地奪回君位,秦國保證在魏武侯在世之時不與魏國為敵。這個誓言讓魏武侯很不舒服。因為嬴師隰承諾的並不是臣服於魏國,而是在魏武侯在世時不與魏國為敵,那麼魏武侯死後呢?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國庶長改在河西迎立嬴師隰為君,是為秦獻公。秦出子母親得知後命令軍隊前去消滅秦獻公一夥。這支軍隊的將領早已被秦獻公收買,在路上說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獻公。沿途聞訊而來迎接秦獻公的秦國百姓很多,秦獻公在這些人的簇擁下進入秦國的都城雍城(今陝西省寶雞市),殺死秦出子和他的母親,奪回君位。

    就這樣秦獻公這個輾轉流亡三十餘年的老太子終於回國繼承國君之位,然而他所面對的局勢是無比兇險的:秦國在失去河西之地後實際上東部天險關隘盡失,這意味著魏軍隨時可以再打進來。而秦國的世家大族勢力既然能擁立秦獻公推翻秦出子母子,自然也有實力推翻秦獻公。與此同時由於被魏國死死封鎖,秦國失去了和中原各國交流的渠道,日漸被中原諸侯視為西戎蠻夷,被排斥於諸侯會盟體系之外。這一切在秦獻公看來:都是應當改變,也必須改變的。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他必須思考破局之道——破局之道說起來簡單做起了難,那就是變法改革。這點早在他還在魏國流亡時就已看得一清二楚:身處變革的時代如果拒絕變革就只會被時代淘汰。客觀而言:秦國的改革並非始於秦獻公,而是始於他的政治對手——昔日的秦簡公,只不過秦簡公的改革涉及的領域並不廣泛,也沒起什麼效果。

    秦簡公六年(公元前409年)簡公令官吏帶劍以防身,這是秦國革新禮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許百姓帶劍。在此之前的秦國只有貴族才有佩劍的資格,簡公希望以此塑造秦國百姓的尚武風氣,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項改革措施對打造後來秦國那支虎狼之師起到了一定作用,不過至少在簡公在世時看不出有多少成效。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開始“初租禾”改革——上承認了土地佔有者對所佔土地擁有所有權,使大批佔有私墾田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成為土地的合法主人。對這兩項改革秦獻公不僅進行了繼承,而且更加深化。

    此前秦國的土地都是世家貴族的封地,農民其實都是為世家大族耕種的農奴,隨著“初租禾”改革的推行,在秦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地主和自耕農。在秦獻公看來:這些人就是自己和世家貴族勢力抗衡的最強有力的工具。於是“初租禾”制度得到進一步貫徹:秦國以法律形式鼓勵百姓開墾荒地並保障百姓對自己所開墾土地的所有權,這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絕對是一項親民政策——畢竟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秦獻公利用這一政策既獲得了小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援,又削弱了世家貴族的勢力。公元前378年秦獻公又開始推動市場管理的改革——對工商業徵收新稅,推動秦國商品市場的發育,同時也為秦國的財政收入開闢了新稅源。

    另一項改革措施也直接令下層人民歡欣鼓舞: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廢除自秦武公起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殉葬制度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殘暴最無恥最不人道的制度(沒有之一),當然客觀的說:秦獻公之所以廢除殉葬制度不是因為他對殉葬的奴隸有多少同情之心,而是出於他變法強秦的整體規劃——春秋戰國爭霸其實說穿了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點“地能盡其利,地盡其利,貨盡其流,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所謂地盡其利就是土地得到最大的利用——用單位面積的土地獲得更高的糧食產量;所謂貨盡其流就是貨物在市場上自由流通交換;物盡其用就是物品的使用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沒有一絲一毫的閒置浪費;所謂人盡其才就是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才能,沒有人才被埋沒的現象。這其中人是最寶貴的,因為任何事都必須由人來完成。但無論其出自何種目的,廢除殉葬制度總歸是歷史的進步——對秦國的底層民眾而言:僅僅憑藉下放土地、廢除殉葬這兩項制度秦獻公就應該是他們心目中最傑出的統治者;齊桓、晉文雖是一代霸主,可說到底和百姓有何干系?與廢除殉葬同時進行的還有鼓勵生育的措施,藉以增加秦國的青壯年勞動力和兵源。

    第三項改革措施其實也是大大有利於秦國民眾的——《大秦帝國》中告訴我們: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是由世家貴族把持的,平民子弟即使立下功勳也無法晉升。其實秦國曆史上真正第一個提拔平民子弟入朝為官的是秦獻公。秦獻公敏銳意識到:隨著土地所有權的下放,新興的小地主和自耕農階層的實力將日益壯大並將逐漸成長為自己和世家貴族抗衡的有力工具。遺憾的是秦獻公時代世家貴族勢力依然強大,他只能憑藉自己作為國君的權力提拔一部分自己中意的平民子弟,還沒能像商鞅變法之後那樣建立完全以軍功授予爵位的制度體系。

    第四項改革措施是於公元前379年效仿楚、魏等國早已實行的縣制——把蒲、藍田、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進行管理。武王伐紂建立西周王朝之後實行分封制:當時實際上是進行層層遞進的分封——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國君,諸侯們的封地稱之為國;在諸侯國內部又將國內土地分封給本國的貴族大夫,稱之為家,也就是說這個時代只有貴族才有家,生活在貴族封地上的百姓都隨貴族一個姓,至於奴隸本身就是主人的私有財產,談什麼家呢?春秋時代楚武王率先打破這一慣例——在楚國境內設立由國君直接通知的縣,而不是貴族封地,這實際上日後秦始皇推行郡縣制的雛形。到秦獻公時期楚、魏等國早已實行縣制多年,秦國卻依然還是各家貴族勢力割據的狀態。除了設立由自己直接統治的縣之外,秦獻公又放出了一個打擊貴族勢力的大招: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獻公對秦國的基層管理單位進行重新編制——把把五戶人家編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如果有人犯法,實行連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監督,秦國的社會治安明顯好轉。然而秦獻公的著眼點並非完全是為了維護秦國的社會治安,更重要的是讓這些百姓牢牢樹立起國法的概念,讓他們明白:自己首先是國君臣子,而不是哪家貴族的家奴。

    秦獻公取得政權後就埋頭改革、勵精圖治,不參與其它國家之間的爭鬥,秦國的國力漸強,人口也增加不少,軍隊的軍事素質有很大的提高,秦人對恢復秦穆公時的榮耀也越來越強烈。對於秦獻公的一系列改革,秦國的新興地主十分支援,而奴隸主卻越來越有意見。奴隸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國君的封賞,地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開墾荒地和購買。秦獻公的政策無疑是支援地主經濟,而秦獻公本人很少將土地賞給貴族。秦國的奴隸主們受到很大的抑制,其中一部分人轉化為地主,採取地主經濟的生產方式,秦獻公對這些人的做法很支援。但畢竟秦國的奴隸主勢力是一個傳統勢力,尤其是在秦人早期活動的中心——秦國的西部依然很強大。奴隸主控制的西部與新興地主控制的東部的矛盾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秦國的土地數量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而使他們對現有土地進行爭奪。當然還有對權力的爭奪。儘管對於土地和莊園的經營,奴隸主明顯不如地主在行,但他們對土地的渴望卻是同樣強烈的。秦獻公決定用戰爭來轉移緊張的國內矛盾,搶奪鄰國的土地來緩解國內對土地的強烈需求。秦人對與中原的交流有著強烈的願望,這也是秦獻公一直就有的夢想。實際上此時的秦獻公並不打算完全拋棄秦國舊日奴隸主貴族階層,而完全依賴於新興的小地主和自耕農階層,而是希望在兩派之間搞平衡以維持自己的統治——畢竟他主要是靠奴隸主貴族奪得政權,卻在奪取政權後又要靠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援來變法圖強,所以他也不希望奴隸主和新興的地主、農民之間徹底撕破臉。然而秦國國內的土地開墾已近飽和狀態,在那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年代秦獻公沒有多餘的土地來安撫兩派了,那就只有把目光轉向國外——靠奪取別國土地來緩和國內矛盾。

    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獻公見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便決定以此為藉口,起兵勤王。秦軍在洛陽打敗韓、魏兩軍,得到周天子的讚賞,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秦人彷彿看到往昔的榮耀,國內的注意力轉向外戰。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這場戰役的勝利大大鼓舞了秦華人計程車氣,在此之前秦國與魏國交手就從沒戰勝過,如今居然打敗了天下霸主魏國及其盟友南韓組成的聯軍,況且此戰是以匡扶周室為旗號,可謂師出有名。在亂世之中要想成就大業就必須同時具備實力和大義——經過秦獻公的改革,秦國國力已有提升;如今獲得了周天子的讚賞使秦國擁有了一面在當時的話語邏輯下正義的大旗。受到這次勝利的鼓舞,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獻公下令秦軍攻打魏國,奪取秦國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國境內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人,取得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利。秦獻公把這些土地賞給地主和貴族,國內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緩解。周天子向秦獻公祝賀這一勝利,秦獻公被賜予與秦穆公一樣“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稱號。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軍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將領公叔痤,攻取龐城(今韓城東南)。公叔痤早年在魏國對秦獻公不薄,秦獻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後將公叔痤放回魏國。《大秦帝國》中將這段改成了獻公死後孝公嬴渠梁將公叔痤放回屬於藝術加工,與史實有出入;另外獻公在少梁之戰中也沒中魏軍的毒箭,少梁之戰其實是以秦軍獲勝告終。

    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電視劇中為襯托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的艱難處境,將少梁之戰描寫成致使秦獻公喪命的原因,又繪聲繪色地描寫魏國趁秦獻公新喪聯合五國圖謀分秦。其實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的處境的確艱難,不過已不似其父秦獻公即位時那般岌岌可危——畢竟剛剛經歷石門、少梁兩次大捷,其實魏國已經對秦國已經有所忌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上高原了,有沒有比較實用的防曬霜?求推薦感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