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很行64194154

    古代一是人口少,二是交通不便加上有出門管制,人口流動少,因此出現陌生人很容易被識出。所以當出現陌生人且與畫像特徵相似時,得了,先逮住拷問拷問,也許就拷問出通揖犯了。

  • 2 # 癲癇祖傳針炙康復

    古代化妝術不如現代吧,即使不精確,體貌特徵也是已經都體現出來了,古代的人平時的穿衣打扮不像現代這麼多變,在相對恆定的樣貌中,認出也是應當的了

  • 3 # 金兔歷史

    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確實有些抽象,遠不如現在的照片清晰,即便如此,抓起人來也是一點都不含糊。

    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通緝令並非一無是處。

    一般而言,通緝令上除了有犯人的畫像,還會附有文字,主要是描寫犯人的體貌特徵以及犯人犯下的罪行。

    根據文字以及相對抽象的畫像,如果遇到類似的人,負責緝拿的衙役還是有一些判斷的,能慢慢把嫌疑犯給鎖定下來。

    第二,連坐制度的影響。

    古時候,如果你犯了罪,跑了,那麼你的家人就可能受到牽連,為了不連累家人,有些犯人就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第三,保甲制。

    這個制度產生於宋朝。

    保甲制以家庭為單位,設戶長;

    十戶為一甲,設甲長;

    十甲為一保,設保長。

    保長主要職責是把農民集中在一起,如果有外來人口進入保長所管轄的區域,且沒有任何可以證明自己的憑證的,要上報官府。保甲制的產生,對緝捕犯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四,“身份證”。

    古代也有功能類似身份證、用來證明自己身份的一些東西,比如大秦的“照身帖”,明清時期的“牙牌”等。有了這些東西,普通百姓才可隨意出入城門,如果沒有,就可能被官兵送到官府等候發落。

    一番審問下,就顯出了原形。

    第五,海捕。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有稍微符合通緝令上的資訊的人員,比如年齡、身高、體貌特徵等,官兵先把你抓起來仔細審問。

    這個方法在古代十分管用。

    除此之外,還有賞金。通緝令上除了畫像、描述犯人體貌特徵的文字外,還有提供線索的賞金,這對抓捕犯人也起了一定作用。

  • 4 # 梓豪學通史

    一、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常識,紙張在宋朝之前都是比較昂貴和稀有的,紙張對普通人老說就是奢侈品,根本不敢想,更不要說用了。到了宋朝後,造紙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紙張也開始普遍使用,貼罪犯的畫像也是從宋朝開始才逐漸實行的。

    二、罪犯畫像一般都畫的和罪犯本人區別很大,為什麼卻能很快的抓住罪犯。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1、罪犯畫像不僅有畫像,還附有個人的一些資訊,如:個人姓名、哪裡人氏、口音、犯的什麼罪、身高等。

    2、以前交通工具和交通線路都不發達,不是大富大貴,基本上祖祖輩輩都生活在自己所在的行政區域內。鄰里之間都是知根知底的,再加上人口不多,陌生人一眼就能被認出。陌生人如果沒有身份證明,就像我們現在的身份證,基本上寸步難行。

    3、以前實行連坐制。如果發現犯罪人員不舉報,會誅九族。但舉報了卻有豐厚的獎賞,何樂而不為那。

  • 5 # 西門不帶刀

    古代的通緝像畫的確實不行。但為什麼還能抓到犯人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幾張古代通緝令的圖片。 從這張圖片上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這個犯人的幾個特徵:

    第一,嫌疑犯的左臉上有一道刀疤。

    第二,嫌疑犯的右臉上有一顆大黑痣。

    這兩個特徵,可以一眼就能望出來。所以這也是古代通緝令必須要能表達出來的東西。

    我們再看這一張,通緝的程咬金,絡腮鬍,大圓眼,還有一撇八字鬍,刀眉。特徵非常明顯。

    但如果只是說把罪犯的特徵畫出來,就一定能夠抓到對方嗎?從通緝這張程咬金的通緝令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張通緝令它是包含幾個要點的:

    1.罪犯的籍貫。在古代普通話還沒有普及的時候,罪犯的籍貫地的口音往往能說明他的來歷。比方說,一個上海的罪犯跑到了山東,他那一口上海腔在山東,一說話就能被人認出來,所以,通緝令上一定會標明罪犯的籍貫。

    2.被通緝的原因。為什麼被通緝說的很清楚,罪犯犯了什麼罪,大家一目瞭然。一般能上通緝榜的都是罪大惡極的,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其他人的同仇敵愾的心

    3.最重要的賞金的數額。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通緝令中把賞金的數額說的非常清楚,大家一定會去積極的做這件事兒的。

    那是不是說,一張通緝令上面幾個要素都包含了,就一定能抓到罪犯了?

    在這兒我們還要說一個事兒,很重要的因素。古代的保甲制度

    在農耕文化裡,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是被困在自己的土地上了,一般不會到處去。而保甲制度的實行,是大部分人平常所見都是自己的熟人,一旦某一天身邊出現一個陌生人,他們一定會非常注意的,而陌生的特徵又與通緝令相符合的話,他們一定會報官。

    所以我們說古代的通緝令,他抓到犯人的機率是很大的。並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

  • 6 # 歷史時燒錄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面,一個男子最後仰天長嘆:“天下之大,竟無我安身之所”,由此可見,在古時雖沒有攝像頭,照相機,但是在古時想要隱姓埋名銷聲匿跡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而在古時官方想要抓捕一個犯人最常見的方面就是下達通緝令,通緝令往往是一副畫像加上一些註解,但是古時通緝犯的畫像往往都透過他人口述給畫師的,因此實際上並不是十分的相似,那麼又是怎麼靠畫像抓捕到通緝犯的呢?

    通緝令的作用

    一、畫像

    通緝令上首先有的就是畫像,能夠讓人初步掌握通緝犯的相貌,這個畫像並不是畫的和通緝犯十分的想象,而是突出通緝犯面部的某一個特殊的特徵,如臉上有一顆痣,一道疤,鼻子比較翹,等十分鮮明的特徵,讓人一眼就可以注意到。

    二、批註

    除了上面的畫像,通緝令上往往還有一行字作為批註,告訴眾人這個通緝犯所犯的什麼罪,大家應該注意什麼。

    三、籍貫

    籍貫的作用是告訴眾人通緝犯的口音,是否為外地人等資訊。

    四、懸賞

    通緝令上往往還標註了懸賞多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點也是眾人積極參與的最主要的原因。

    五、宣傳

    通緝令最大的一個作用並不是以上的四點,而是他的宣傳的作用,告訴所有人有人犯法了,要注意身邊的人,若有陌生人出現,請留意。

    通緝令能夠抓捕犯人的主要有的原因

    這是跟古代人口流動性小有關,尤其是在鄉下,幾乎都是固定的人口,而如果有外人的人第一時間便會發現,再加上如果官方最近下達了通緝令,那麼村民們就會額外的注意為數很少的陌生人,看看是不是所被通緝之人。即便是城市人口流動性也是很小,在加上古代有五戶為一伍等這樣類似的制度,導致普通平民身邊的陌生人很少,而出現了陌生人也很容易被關注,所以,通緝令的作用便會變的很強大。

    通緝令畫像作為古時最常用的通緝手段,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沒有效果,這種手段早就會被淘汰。無論是在古時還是現在,如果一個犯人犯了重罪,真的想要抓捕這個罪犯,他是很難有處遁形的,這就叫天下之大竟沒有容身之地。

  • 7 # 歷史慢慢說

    在電視上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當有犯人逃跑時張貼的通緝榜上的畫像,根本和逃犯就不像,不由思索他們真的能抓到犯人嗎?

    其實,在古代跑路的重要犯人,畫像是找一些水平比較高的畫師畫的,畫的都是逃犯人的主要特徵的。在元曲、明清小說中,有無數關於“畫影圖形”的描寫。明代《六十種曲贈書記》裡,將捉拿嫌犯的情況說得很明白了:“老奴走到街坊上,只見喧喧嚷嚷,捱捱擠擠,都在那裡看什麼榜文。老奴也在人叢中一看,原來把官人與老奴畫影圖形,各處張掛。又要十家一牌,五家一保,逐日捱查。不舉首者,一體同罪。我們怎生走得脫身?”一甲一社,相互熟識,每到夜間,村社街巷一律有柵封死,除非有疾病生產等事,皆進出不得。這種情況下,有外來人進村進社,社員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外來的了,警惕就會提高。二十年前的農村依然存在著這種情況,大家對不認識的人的警惕很高。如果這時候有通緝令,再和通緝令上描述的黑框眼鏡高褲腰一對比,還有得逃嗎?

  • 8 # 歷史漫談君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沒有身份證,但是官員們則有了身份證的雛形:

    1、隋唐時期的“魚符”

    “魚符”的出現,是古代最早的政府官員身份證的雛形。其形狀為魚形,兩瓣,絲線穿,掛載腰間。

    或金屬製成,或是木製。上面的內容包括姓名、衙門和官員的品級。也就是對應我們現在的名字、單位和級別。還別說,最主要的成分都有了,比我們現在的身份證還全,類似我們單位的工作證。

    後來,高官的“魚符”開始用黃金、銀、銅等金屬做成,分別象徵著身份的高低,用黃金身份最高,其次是銀和銅。

    2、唐朝開始用“龜符”

    武則天篡權後,大周過開始改用龜符。比如金龜婿,就是一個高級別的象徵。

    3、明朝的“牙牌”

    明朝時,“牙牌”出現。用象牙、獸骨、金屬等製成的板片,其實際用途與“魚符”沒有什麼區別,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

    4、清朝的“腰牌”

    清代出現“腰牌”,含有“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高階的還有頭像,防止被別人冒用。

    清代,皇帝如果想要哪位妃嬪陪睡,則由敬事房太監將眾多妃子的“箭牌”統一放進一隻銀盤內。皇帝看中哪個妃子,就將其“牌”翻過來。

    二、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證”

    普通老百姓沒有所謂的什麼“符”,什麼“牌”,但也有臨時的“身份證”比如“路引”、“門券”,比如在亂世,老百姓要出遠門,那麼就要有這麼一個東西,以證明自己的身份。

    明朝初年,如果要出村,得開“路引”,沒有“路引”抓住就被充軍。想住店要用“路引”,過關卡也要用“路引”。

    “保甲制”的出現

    北宋的“保甲制”透過戶籍編制來統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編作一甲,若干甲編作一保。保設保長,甲設甲長。

    聯保就是各戶之間聯合作保,共具保結,互相擔保不做通共之事,就是1家有"罪",9家舉發,若不舉發,10家連帶坐罪。

    凡遇盜賊、逃人、奸宄竊發事故,鄰佑即報知甲長,甲長報知總甲,總甲報知府州縣衛。府州縣衛核實,申解兵部。若一家隱匿,其鄰佑九家、甲長、總甲不行首告,俱治以重罪不貸。

    這與我們現代貸款相互擔保有些類似,沒事則以,有事大家都一起承擔。

    三、古代通緝犯人的畫像起什麼作用

    古代通緝犯人的畫像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通告

    每當官府通緝犯人的時候,會在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貼上多張通緝令,也就是告示。起到的作用首先是通告天下:某某犯人,因為犯了什麼事,而被通緝。並告訴老百姓有個犯人或許就在你身邊,現在流竄在外,大家要小心,並密切留意犯人的動向。

    所謂人多力量大,犯人說不定在哪個時候就會被人看到。

    2、描述主要的特徵

    通緝令上會有一個通緝犯的頭像,雖然不是很像,但是最明顯的特徵肯定是有了,大家留意一下其胖瘦,臉部特徵,髮型等等,就會掌握一個八九不離十了。

    3、懸賞與懲治

    通緝令上通常還會有懸賞的金額,而且數額巨大,足以引起老百姓的提供犯人資訊的誘惑力。而且還有會懲治的作用,如果窩藏或者知情不報者,會嚴懲。

    四、雖然通緝令上的照片不像,但是為何還能認出來

    由於有了上面的簡單的介紹,抓住了犯人的主要的特徵,還有重賞重罰,再加上“路引”,保甲制等的約束。而且如果某村來了一個生面孔,大家都會特別警惕。畢竟村裡流動人口不多,家家戶戶都很熟悉,來了生人,誰會不注意呢?

    而且在那種情況下,犯人住店都困難,吃飯都會被老百姓所注意,所以,不久就會被抓獲。

  • 9 # 薩沙

    原因如下:

    第一,古代人流量很小,犯人很難躲避,容易被抓。

    在改革開放之後的逃犯,比較容易藏身,有的可以躲避多年。這是因為經濟發達了,人流量大,逃犯找個出租屋就能躲起來,逃亡路上也不容易被人發現。

    但改革開放之前(文革時期除外),逃犯就很難躲藏,通常很快被抓。就算能夠躲一段時間,通常也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為啥?當年社會都是公有制,出門住店要介紹信,吃飯要糧票,買一張火車票往往要等很多天。

    那個時代尚且如此,古代就更別說了。

    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民一般不會離開家超過二十里,最多也就是串親戚和趕集。

    當年各地有不同的方言,隨便聽一聽口音就知道是不是本地人。

    偶爾出現長途旅行的,不是做生意的生意人,就是雲遊的僧道,或者就是政府的辦事員。

    但僧道有自己的特殊打扮,還有度牒;生意人一般都帶著貨或者錢;政府辦事員也帶著公文。

    所以,普通逃犯只能偽裝成投親靠友的,但這很容易識別,詢問親友是誰就行了。

    而且,古代人流量不大,尤其是小地方,小縣城之內,一天也來不了幾個外地人。

    只有這些人一出現,立即就會被人盯著,包括普通市民和政府的差人。

    那麼,就算畫像不像,只要略微像一些,犯人就會被盤問甚至抓住。

    第二,古代也有很多防止逃犯的措施。

    比如漢代、宋代這些朝代,犯人甚至軍人都要有紋身的,甚至紋身在臉上。

    這種就基本無法逃亡,除非沿途的差役是瞎子。

    武松逃亡時,就必須用頭髮遮蓋住臉部。但古代中國男人是要梳髮髻的,頭髮不可能這麼披散,除非你是行者、頭陀。

    所以,如果武松不裝作是行者,估計剛出門就被抓住了。

    第三,戶籍制度

    古代為了納稅和管理治安,有著比較嚴格的戶籍制度,報價制度。

    以唐朝法律為例,它規定農戶在走出一里,連坐的其他農家就要相互告知。如果要搬遷到一百里之外,則要向官府要一份路引,即通行公文,這便是“路引”了。

    如果沒有這份路引隨便亂跑,被抓住了就要坐牢,連坐的鄰居也要倒黴。這等同於今天的通行證、暫住證。

    同時,古代也有嚴格的戶籍制度,主要登記每家每戶的人口情況,防止逃稅。

    很多朝代詳細到:性別、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等情況。

    這種情況下,你家突然多了一個人(收留逃犯),就要向官府解釋。官府肯定會派人來調查,逃犯無處可躲。

    第四,逃到國外

    有人說,我逃到國外就是了,比如逃到西域、逃到越南或者緬甸。

    古代離開中國境內,必須有通關文牒,甚至經過邊境大城市和重要據點,也必須有通關文牒。

    如果沒有,是不允許你經過的。這就類似於今天的護照。

    沒有通關文牒,你是很難逃到國外的,最多隻能偷渡。

    古代和今天不同,偷渡就必須自己一個人獨行。那個時候,西域、越南、緬甸等邊境到處都是野獸、匪盜之類。稍有不慎,你不是餵了老虎,就是被匪盜挖心肝泡酒了。

  • 10 # 雨霽視角

    古代是一個交通、通訊都不發達的社會,人犯罪了受到的懲罰也不會比現在社會輕。也會有許多人為了逃避懲罰而選擇逃跑,但是對於在逃的罪犯,卻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抓回去,而現在社會通訊發達、天眼覆蓋,身份識別系統如此完善,為何現在的犯罪分子可以 一逃數年,而古代的人就憑一張通緝和一副不像的畫像,就能在短時間內將逃犯抓捕!

    現在社會犯罪會經過多重證據,來證實一個人的犯罪事實,例如我們常見的指紋對比、DNA資料庫、人臉識別等高科技技術,讓犯罪分子遠處遁形。而在古代這些技術都是沒有不存在的,而古代的人犯罪了,又是如何將犯人抓捕歸案的呢?

    古裝劇裡都會演,官府要抓一個人的時候都會張貼通緝令,通緝令上會附有一張罪犯的畫像,以及犯罪分子的犯罪罪行,出生籍貫、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

    同時將這樣的告示貼到全國或者全省的公示欄中,讓所有的百姓都知道這樣的通緝犯在逃,一般情況下,官府在通緝的時候都會附帶懸賞,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也是在鼓勵百姓協助官府捉拿。

    古代的城市都是圍城而建,為了保證治安、每天城門都會有固定的開門時間和關門時間,同時在經過城門的時候,都會有守城門的官兵對進出城的人進行安全檢查,這就有點類似於我們現代的安檢制度,防止危險分子進入城裡。

    城門是進出城的必經通道,城門處也是通緝令重要張貼處,同時,守城的官兵會人手一份通緝令,對進出的可疑人員進行一對一查驗。此時如果逃犯經過城門,即使喬裝打扮,但是心理素質差一點的,讓官兵一查,也會露出馬腳。

    古代交通不方便,多以農耕為主,不像現代社會,每天的流動量如此之大,一個辦公室裡都會有來自幾個不同省的人,古代許多人生活了一輩子都沒有離開家鄉,所以一般小鄉鎮、縣城的人都會非常固定,大家相互之間也都非常熟絡,如果有外地人到來,一聽口音、一看長相,馬上就能讓當地人知道這是一個外來人。

    一般古代會經常踏足各個地方的人無非就是商人、政府官員、遊方和尚、道士。但是這幾類人都是能夠自證身份的,商人會有經商證、以及隨身會有貨品,政府官員會有公文、官印。和尚、道士也會有官方度碟,所以這些流動人口都是帶有身份證的。

    主流學派認為中國從隋唐起,就已經開始使用身份證了,當時朝廷給每位官員頒發一個“魚符”,這就是最早身份證的原型。

    中國最初使用的身份證有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

    身份證的樣式也是多樣的,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而其中數魚符最為常用且使用的時間最久的。

    明清的時候,出現了現代身份證的雛形,稱之為“牙牌”,也是一種等級身份證,主要有象牙、獸骨、金屬、木質等多種質地,視身份和地位、功能而有所不同。

    所以古代儘管通緝令上的照片都非常不像,但是為什麼也能被很快抓住。總結起來就是以下 幾個原因:

    一:人口流動性小,外來人口少,當地人對於外來人口敏感度高。

    二:城門安檢制度,讓進出城的人 都接受檢查,縮小犯罪分子轉移的機率。

    當然以上兩點,只是針對如何抓捕在逃罪犯的,古代也和現在一樣實行身份證,古代人出行也是要帶身份證明的,所以相對於在逃犯罪分子,古代的人更容易被抓捕,而現代社會由於人口流通大、交叉度高,反而不易抓捕!

  • 11 # 艾麗澤爾

    畫的畫像是根據罪犯來畫的,體格特徵,外貌也整,側寫,只是大概的樣子,什麼臉上那個部位有個痦子啊,大嘴巴,單眼皮,這些特徵可以鎖定一大批人,但是綜合這些特徵後,嫌疑人也就沒多少了,再一個個排除,就能抓到罪犯了

    看電視上,畫像一出來,官兵就滿城的抓人,只要符合特徵的都抓走,再一個個排除,這樣做效率低,而且弄得人心惶惶的,科技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發達,現在的照相機,公安側寫,很容易抓到罪犯,尤其用一張照片,整個網路瘋傳,效率賊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精彩片段及賞析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