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侃劇先鋒

    漢昭烈帝劉備(161~223)

    三國時期漢國(習稱蜀國)開國君主。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朝皇室疏宗。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吳太祖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要說誰是主要人物,只能說都是,但是作者有偏頗,更偏向於劉備,認為劉備是皇室宗親,更應該承擔起匡扶漢室的重任,奈何作者也得尊重史實,最後還是曹魏集團取得了統一。

    從當時經濟情況來看,經濟的重心還在北方,南方屬於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即使連年征戰,北方依然是人口,財力,糧食,政治等佔優勢。北方統一是歷史必然

  • 2 # 同志戒酒吧

    必須曹操!

    1、曹操文武雙全,能文能武,古代非常罕見!曹操的《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寫進了語文課本,孫權劉備行嗎?

    2、文學史上有“三曹”,父子三人皆是詩人的,中國歷史上除了三曹,就是“三蘇”。

    3、歷史上曹操沒那麼壞,劉備孫權也沒那麼好!

    4、曹操十分能打仗,不僅對內戰爭,對外戰爭也是槓槓的!打的外部遊牧民族不敢入侵中原!

    5、除了詩詞,曹操還留下了很多寶貴的遺產,造福子孫後代!

    6、相比劉備、孫權,曹操強太多!劉備孫權就是作為曹操的敵人,才大放異彩!

  • 3 # 御龍聽雪羽鏡雲荒

    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採取的某些政治、經濟措施,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國的統一都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但其中貢獻最大的當數曹操。無論軍事還是文學,他都引領了這個時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現,使得原本複雜的三國局面變得更加異彩紛呈、撲朔迷離,論權勢應屬曹操最為強大,其實曹操不管是謀略還是才能在他所處歷史中都算是很厲害的,無論是奸詐還是英雄都是寥人無及,史書上稱之為奸雄!

  • 4 # 熒熒之光通天之亮

    《三國演義》中最主要的人物那必須是劉備!我知道諸位都會說各有側重,都是主要人物,但問的就是三人相比,誰是最主要的?“最”一字就決定了只能是一人!

    言歸正傳,為啥說劉備是最主要的呢?!因為他的記敘最多,他的故事最多,他的場景最多,最關鍵的是什麼?是他很苦逼啊!他是一個織蓆販履之徒啊!還帶著一個看門護院和屠豬賣狗之徒!他容易嘛!三人三騎就敢去找袁紹率領的十八路諸侯會盟,還差點被趕出去!劉備的故事就是一部催人奮進、飽含眼淚的奮鬥史、血淚史啊!一個賣草鞋的,成為天下三分之一的雄主,他不是最主要的人物還有誰?!

    曹操?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的宦官,歷仕安、順、質、桓四帝,做到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曹騰的養子曹蒿,即曹操的父親,不知其究為誰家子,或者說是夏侯氏之子,為夏侯敦的叔父。由於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所以很容易就做到司隸校尉、大司農等大官。可以說曹操家境好的太多了,關鍵有曹家、夏侯家兩大家族的鼎力支援,比劉備幸福多的多!

    孫權?江東猛虎孫堅之子,小霸王孫策之弟,他的父親和哥哥給他創下了多麼好的家底,打下了這麼好的基業,這點劉備更比不上了。關鍵是,孫權一開始從父兄那裡接了多少地盤,死的時候也差不多還是這些地盤,這點沒法跟劉備比啊!

    綜上所述,劉備是《三國演義》裡最主要的人物!畢竟大漢皇叔嘛!

  • 5 # 老華容道

    《三國演義》透過大氣磅礴的文學藝術筆墨,描繪敘述魏、蜀、吳三國波瀾曲折群雄爭霸的興亡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三國演義》中這魏、蜀、吳的命運,其實也是這三國各自代表人物曹操、劉備,孫權的命運。“七實三虛”可以說是該書取材的基本原則,小說中雖有不少虛構成分,但大的歷史事件皆取之於史冊,主要人物的性格、經歷也基本符合史實。再具體到“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誰是最主要的人物?”話題,無論從歷史地位文學成就等曹操理應是最主要的人物:曹操的雄才大略與奸雄才智與膽略匯聚一身,具有卓然超越於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先後消滅了除劉備、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他的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等等流傳至今,令人讚歎。

  • 6 # 根285927616

    當然是劉備,劉備漢室後裔,代表了正統,當然這是小說,與歷史不一樣。

    劉備,蜀漢昭烈帝。他們家門口有棵很大的桑樹,當地人說這家早晚出大人家。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後來家業敗了,做點小生意,織蓆販履,認識了張飛和關羽,後來黃巾起義,就參加了反抗起義的戰鬥,因為有功,抒予平原令,後辭官,但因為沒地盤兒,身邊缺少智謀人物,所以不太順,但深得民心。後來,遇上了諸葛亮,事業慚漸有了起色,先後佔了荊州和四川,又佔領了漢中,建立了蜀,個人事業達到顛峰。好景不長,關羽丟了荊州,被東吳殺害,張飛急兄仇,被範疆,張達殺害,跑到了東吳,劉備為了給關羽,張飛報仇,起70萬大軍進攻東吳,先勝後敗,逃到了白帝城,一病不起,託孤於諸葛亮,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 7 #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文丨李怡

    從綜合實力上論曹操較為主要,不然就不會有聯吳抗曹的戰略。

    版圖

    魏國:長江以北,都是魏國的版圖。領土包括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山西,寧夏,甘肅還有江蘇,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區。

    吳國:長江以南,領土包括今天的折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和江蘇南部越南北部地區。

    蜀國:蜀國版圖最小在中國的西南,領土包括今天的四川,貴州,雲南,重慶還有陝西南部和廣西的部分地區。

    版圖上魏國相當於蜀國和吳國之和還要多。

    人口

    魏國:人口443萬人,兵吏40萬加。

    吳國:人口230萬人,兵吏26.2萬。

    蜀國:人口94萬人,兵吏14.2萬。

    人口魏國相當於吳國和蜀國之和。面對魏、吳壓力蜀國兵吏所佔人口比例最高,可想而知他們將面對嚴重的行政和財政壓力。

    經濟

    曹操:實行屯田、改革戶籍、興修水利、提倡廉潔。

    孫權:重啟江左與遼東直通航道、加速了江左與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

    劉備:發展農業、發展鹽業和手工業、移民蜀地開發南中。

    經濟方面沒有具體的資料可以考證,只做參考。

    資料擴充套件

    東漢末年,皇權虛弱,地方勢力割據,群雄並起。

    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後背呂布殺死後皇帝在楊奉等將軍的保護下才以脫身。在向曹操求援的過程中荀彧為曹操獻計勸期救駕後“逢天子以令不臣”。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揚長避短以少勝多擊潰袁紹。也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大勢所趨。直至公元208年曹操遠征烏桓徹底清除袁氏勢力。

    公元208年曹操進軍荊州劉表,期間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攜荊州投降。期間投奔劉表的劉備率軍向荊州重鎮江陵撤退。此時東吳孫權感受到了曹操的威脅變命周瑜聯合抗曹。曹操接戰不利,便與其隔江對峙。後透過赤壁之戰大白曹操。

    公元211年劉備令關羽諸葛亮留守荊州,自率軍入蜀襲殺劉璋,直至公元214年劉備勸降劉璋佔據巴蜀。其後又經歷了漢中之戰,最終曹操放棄漢中。

    三國鼎立局面徹底形成。

    公元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承丞相、魏王,同年稱帝。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公元222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

    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蜀漢之戰,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曹奐禪位司馬炎,西晉開始。

    公元279年滅吳之戰勝利,三國鼎立局面徹底結束,司馬炎統一全國。

    後記

    無論是曹操、劉備、孫權都可以稱的上是勵精圖治,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都有這不同的貢獻。

    曹操“逢天子以令不臣”在當時被很多人曹賊,皇帝昏庸百姓悽苦,亦做“曹賊”又何妨。

  • 8 # 文一多

    《三國演義》不同於《三國志》,前者的作者羅貫中明顯帶著尊劉抑曹的主觀思想。在作者看來,漢室才是正統,劉備勵精圖治試圖中興漢室,而曹操、孫權等是要分裂漢室江山,這是違反封建正統思想的,自然要被批駁,要被醜化的。所以,作者是把劉備放在主要人物位置來頌揚的。故劉備是主要人物,曹操孫權是重要人物。

    《三國演義》把劉備刻畫成善良、仁慈、博愛、重情重義的君主形象。這也是作者羅貫中的思想傾向。把曹操刻畫成忤逆、奸詐、殘忍、多疑的奸雄形象,這其實是有違歷史真實的極端主觀偏向。即使是從《三國演義》看,曹操之才、之魄力都遠在劉備之上。但作者要宣揚封建漢室正統思想,就需要美化劉備,就要往劉備身上堆砌一切必要的美的東西,才會有開篇的“桃園結義”,才會有濃墨重彩的"三顧茅廬”,才會有“煮酒論英雄"時的故作驚愕,才會有當面摔阿斗的高超演技,才會有“臨危託孤”的精心佈局,------。在作者看來,劉備的“德”是高於曹操的,所以把劉備刻畫成仁愛之君,劉備的地位自然是在曹操之上的。所以,最主要的人物是劉備。

    一方面,曹操的非凡才能又是有目共睹的不容作者貶低的。雖然小說中作者極盡醜化曹操之能事,但,曹操的成績擺在那,作者又不得不把曹操作為小說重點人物來寫。“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展現了曹操的卓越軍事才能,這一點就連作者也是首肯的。曹操怒殺楊修、華佗,刻畫了他的生性多疑的一面。誤殺義父一家暴露了他的殘忍人性。苦留關羽又表現了他的愛才之心,---,凡此種種也都說明了曹操在小說中的地位。其實,從故事情節和最後的結果來說,曹操出場時間是多於劉備的。但,作者不可能把曹操作為一號人物來寫,這不符合他的尊劉抑曹思想。所以,曹操只能是二號人物,只能算作重點人物。

    至於孫權,他繼承父兄基業,偏安一隅,並無多大志向,也不能對劉備和曹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在小說中作者對其是抱著中立的思想觀點的,對其著墨並不是很多。把他列為重要人物也是沾了三分天下的光。小說中,他的光環甚至不及周瑜。

    所以,從作者尊劉抑曹的角度說,《三國演義》是把劉備列為最主要人物的,曹操孫權重要人物。

  • 9 # 曉東筆談

    既然是以《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為背景來談,答案只能是劉備了!但如果把視野放大到整個三國時期,脫離《三國演義》的束縛,我的選擇是曹操。一、《三國演義》小說中,劉備是無可爭議的C位

    1、《三國演義》的定位:尊劉抑曹

    羅貫中本人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崇尚正統;而三國承襲漢朝而來,雖然漢室權威不在,但儒家仍堅持漢室的正統地位。

    劉備、曹操、孫權三人之中,劉備自稱劉皇叔,有漢室的血統,而且在漢獻帝被迫禪位給曹丕後,建立漢國以示繼承東漢政權,因此羅貫中本人在思想上是支援劉備的,反映在《三國演義》小說中,就極力的“尊劉抑曹”:所用筆墨最多、刻畫劉備的“寬厚仁義”、愛民如子的形象,大力褒揚。

    而曹操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子曹丕更是逼迫漢獻帝“禪位”,因此被傳統思想認定為“國賊”,羅貫中也大力的貶低曹操的形象,描寫他奸詐殘忍、極盡貶損。

    孫權就更加尷尬了,在《三國演義》中就是劉備和曹操的配角,而且轉換不定:與劉備結盟時就有正義凜然的形象;與曹操結盟時變得畏畏縮縮;明顯是三人中最不重要的。

    2、民間雜劇:劉備是正統、曹操是反派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大量取材於民間雜劇、白話等,而這些大部分都是以劉備為正面、以曹操為反面的,以至於到了宋朝,民間形成了:

    “聞劉玄德敗,顰蹙而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暢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的群眾基礎,羅貫中在採用這些素材時,不可避免的也把這種情緒帶到了《三國演義》中。

    二、現實三國中,曹操的歷史地位更加重要

    而回到現實三國中,我認為曹操的歷史地位遠在劉備之上

    1、曹操為西晉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

    曹操是魏國的締造者,雖然沒有稱帝,但曹操實際上建立了魏國。在他的治理下,魏國在魏蜀吳三國中,不論是國力、軍力還是影響力都是無可爭議的第一。

    雖然滅蜀吞吳的是西晉,但西晉正是承襲了魏國的強大軍事力量,才能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曹操正是實現統一大業的締造者。

    反觀劉備,雖然建立了蜀漢,但國力弱小,縱使劉備有稱霸天下的野心,也無力實現,諸葛亮六出祁山、耗盡國力,最終也是失敗告終;同樣,孫權擁有富庶的江東,但也只能偏安一方,最終都被西晉所滅。

    2、曹操的綜合能力遠在劉備之上

    除了政治、軍事才能,曹操還是不可多得的文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所做的《蒿里行》、《對酒》、《短歌行》等都是流傳至今的佳作;而在這方面,劉備及孫權無疑遜色太多,二人基本沒有傳頌下來的作品。

    因此,兩相比較,在正史上,曹操的地位無疑更加重要。

  • 10 # 平凡的時代奮鬥者

    以在下愚見,曹操是最重要人物。

    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足鼎立之前,曹操經歷了“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敗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所向披靡”已然佔據並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大有統一天下之勢,應分久必合的歷史潮流;對歷史的發展推動有推波助瀾之效。曹操也是出色的詩人,其“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詩句流傳至今,更是軍事家。若不是赤壁之戰,元氣大傷,恐怕要改寫歷史了。

    第二,劉備,赤壁之戰之前基本沒啥根基,連像樣的城池都沒有,若不是諸葛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加上關、張、趙萬人敵,可以說是逆天改命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阻礙歷史前進了。

    第三,孫權就沒啥爭議,坐領江東,守住祖宗基業的主,孫策在的話還有可能去擴充疆土,去統一天下。雖然曹操也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話,可見孫權還是有一定實力的,但是對於歷史前進來說也是絆腳石啊。

    綜上所說,本人從歷史前進的角度談,曹操才是最重要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煤礦職工安全生產的權力和義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