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韓笑666
-
2 # 新浪陽春白雪
"筆法千古不易",此句話出在趙孟頫書論中。"筆法千古不易,結字也須用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寫字用筆的方法,歷經幾千年,都是最不容易的,而字的結構也要功夫。
俗話說"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
王羲之是書家聖人。筆法精絕,千百年來是書家必須的課程!下面幾副圖片,請大家欣賞。由於圖數有限制,有的發不上來。
-
3 # 書法之家
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中有一節《傳授筆法人名》,這樣記載:“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璦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郭泰碑,原碑已失,今多是各朝拓本。漢郭泰去世,蔡邕蔡邕作碑文邕的筆法受於神自是神化或故弄玄虛之說,邕所處漢代,書法已經很成熟,書法家輩出,理論著作甚豐,產生象蔡邕這樣筆法技術成熟的書家應不足為奇。在其後的二十多人當中傳承的就是蔡邕等輩的筆法技術經驗。我們知道,任何科學、藝術的理論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而又對實踐有指導和推動作用。筆法就是書家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總結出的精妙的用筆經驗或用筆規律,掌握它對於後學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歷代書家對它都是極為重視的。這篇筆法傳承記錄的本身就是一個證明。
-
4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筆法“千古不易”中的“不易”,簡言之,就是書法用筆,千古的基本規律和原則是一致的,是永遠不能變的!
筆法,即書法的用筆方法。筆法,包含書法用筆的多個方面。
有的書法用筆,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書法五體,篆書有篆書的用筆方法;隸書有隸書的用筆方法;草書有草書的用筆方法;楷書有楷書的用筆方法;行書有行書的用筆方法。以上絕不能混淆。混淆了,一切就亂了套了!
書法,用筆高於一切!自古以來如此。
書法,結字可變,點畫可變,而筆不能變!自古以來如此。
有人認為筆法“千古不易”,是古人的筆法是不容易學到的。我以為這個說法有失偏頗,因為說這樣話的人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古人的筆法是不容易學,是難學,但趙孟頫所說的“筆法千古不易”意思並非如此啊!
趙孟頫所說的“筆法千古不易”,主要是書法用筆,自古以來的基本規律和原則都是一致的,並不是說古人的筆法是不容易學到的。所以說,做為一個書法人,概念問題一定要弄清楚啊。
我的觀點是:除了章草可用隸書的筆法書之,(注:章草用筆就是用隸書的筆法加上草書符號書之即成“章草”)之外,其它的書體的用筆,都要按照各自書體的筆法書寫,不能用篆書的筆法寫楷書、寫草書、寫行書;也不能用楷書的筆法寫篆書 、寫隸書、寫草書、寫行書;更不能用草書和行書的筆法寫篆書、寫隸書、寫楷書。這就是書法的用筆規律,這就是書法的用筆原則。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5 # 一塵堂主
“千古不易”就是書法的用筆方法,書法用筆總的原則是沒有什麼變化的。這個不變不等於僵化和固化,學書者不要死於句下。
-
6 # 書法影響力
這句話出自趙孟頫口中。用以說明書法技法的難度之深。當然這個技法的深奧並非是通用技法因為通用技法只要花時間,即可熟能生巧。這個筆法我個人認為分為二個方面。以下我說一說。
控筆能力書法中的控筆能力每個人理解的都不太一樣。你手裡拿著筆,無論以何種形式拿筆,在書寫的時候,都不能存在阻力。如果你只會一種執筆方式,那麼你永遠不可能達到精深熟練的控筆能力。
控筆能力的提高可以從各種執筆法的練習中獲得。每一個字或者每一行字都可以用不同的執筆方式去書寫,直到每種執筆方式都可以熟練書寫為之。因為你在自然創作的過程中,因為藝術思維意識的作用,有的時候興起,會不知不覺的改變執筆姿勢或者方法。這樣也不怕某一個字會書寫失誤。也就是預防敗筆的出現。知道為何二王幾乎無敗筆出現了吧。因為他們絕對是控筆高手。筆為我所用,我所想,即為所書,不差分毫。
自然書寫中的調鋒意識關於自然書寫中的調鋒,其實就是一種意識問題。當然這必須擁有紮實的技法和結構基礎,要對自然書寫的規則足夠精通。只有沒障礙了,才會實現流利暢通的自然書寫狀態。還要去除刻意為之的心態,這都需要日久天長的磨鍊心性才能達到。如果書法的高深,你只想到了刻苦臨摹,刻苦書寫,那麼你將一事無成,最多隻是個印刷字書寫的匠人而已。
調鋒意識最主要的是對筆法技法的熟練掌握,在運筆過程中不定時的,根據單字結構和空間安排的需要進行中,側鋒的不斷變化,還有諸如提按的輕重變化等。當然某些不自主的回鋒也是可以出現的。會有不同的感覺。
就說這麼多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7 # 昭銘軒書畫
“易”,在古代含有多重意義:
1、簡易,即“大道至簡”。
2、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是“辯證”的。
3、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永恆不變的,也就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瞭解了“易”,那麼對筆法中“千古不易”中的“不易”,就會有全面的理解。
為什麼趙孟頫要說“用筆千古不易”呢?
自毛筆發明以來,其形制雖然有變化,但是“尖、齊、圓、健”的特性幾乎沒有變化,而“紙”和“墨”也幾乎是同樣的情形。
而漢字的書寫,除了字型本身有變化,其他的也幾乎一貫地傳承下來了。作為最主要的書寫工具和材料的不變或沒有根本性、顛覆性的變化,必然帶來書寫方式的固定。
尤其是毛筆,據傳為蒙恬發明,但出土實物已證明毛筆在蒙恬之前就已存在,蒙恬可能是做了關鍵的改良。秦始皇統一了各國對毛筆的不同稱呼,遂延續至今。
幾千年來,存世的毛筆字書寫作品留存數量巨大,但是符合書法藝術審美的作品具有類似的特點,一代一代的“書寫者”們總結提煉了這一規律,那就是“中鋒用筆”。這一點,成為古來大多數書家的共識,即使偶有其他探索,也無法撼動。
這一點,恐怕也是受到“軟”的毛筆的侷限而破出的“沒辦法的辦法”吧。比如現在的鋼筆和中性筆的書寫,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趙孟頫作為一代書畫巨擘,此言當在其探索實踐之後的真言。這句話的前半是“結字因時相傳”,是指字形結構可以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用筆千古不易”,即用筆的筆法是不變的——既不需要變,也變不了——那就守住了吧。
歷來的書家,不乏對用筆的技巧做過大量的探索實踐,也極大地豐富了筆法的技巧,但是,無論是執筆,起筆,收筆,絞轉,捻管,折筆、搭筆等等,無非是保障在書寫過程中,始終“令筆鋒在筆畫中間行”,也可以理解為:這些技巧,無不是為“中鋒行筆”服務的,是為了實現“中鋒行筆”的。
除“中鋒行筆”之外的其他方法,要麼淹沒在歷史中,要麼變為中鋒行筆的補充。因此,“用筆千古不易”,本身也是符合“易”的道理的。
-
8 # 千年蘭亭
趙孟頫講:用筆千古不易。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筆法?
有書法家認為,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回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為筆法。
運用這種筆法,即為用筆。
李煜的“擫、壓、鉤、揭、抵、拒、導、送”,崔子玉的“永字八法”,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古代諸家論用筆,實際上大同小異,只是從各自的角度、體會出發,說法不同而已,圍繞著轉筆的技巧和方法的中心沒有變。
總之,筆法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但基本原則是不變的。
-
9 # 湘仔評論
趙孟頫在所題的《蘭亭十三跋》有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他把用筆與結字兩者作為構成書法藝術的兩個方面。因而,這裡所講的用筆是指點畫,也包含了寫點畫的方法。此處的“千古”不是時間概念千秋萬歲,而是指原則。用筆千古不易,用現代的話講就是:用筆原則不變。
書法重在筆法,而結字同樣重要。筆法即使用毛筆的技法是基本不變的,但結體因時而變,不同時代有不同結體,如“秦篆”、“漢隸”、“唐楷”等。概言之,結體因時而變,因人而變,字如其人,個人結體的變,就是對書法的推動,也因此而使得書法變化多端,魅力無限。
-
10 # qzuser219757435
“戰城南,死城北”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尓等知之乎?
請不要用自己現在淺顯的語言知識去解釋古人的話。
回覆列表
筆法千古不易,主要是說書法用筆之道,即毛筆的使用方法。書法最重要的是講究運筆之法,它的基本規律和方法基本一致,用筆要做到:筆毫齊順、萬毫齊力、筆毫復原。中鋒運筆,寫出的點畫,重心即在中間,筆畫圓潤保滿,質地厚實,立體感強。中鋒用筆是千古不易的原則。同時“中鋒立骨,側筆取妍”,可結合運用。
初學書法,粗淺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