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戟必沉m

    詳解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平時我們碰到一個陌生人,要想與之溝通,總要問“您貴姓?”“您尊姓大名?”我們國家舉行重大會

    議,公佈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擔任同樣職務,或其他場合如書的編者、作者為多人時,排順序往往是“

    以姓氏筆劃為序”。那麼什麼是姓氏?姓、氏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名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看古書

    ,、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

    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裡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知識,主要講一講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

    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

    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

    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

    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

    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

    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

    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

    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

    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

    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

    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

    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

    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

    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裡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

    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

    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複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

    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

    …”)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製百家姓》,(開頭曰:“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高山詹仰,鄒魯榮

    昌,冉季宗正,遊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

    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

    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複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

    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

    百家姓》據1982年全華人口普查資料認為:目前,中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

    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

    ,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

    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

    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

    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個數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

    的“姓”相去太遠了。那麼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麼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代姓的主要組成部

    分 “氏”,下面就來介紹 “氏”。

    二、“氏”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

    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 ”,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

    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

    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

    的分支。《通籤·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很能說明二者的

    關係。“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

    ,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

    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前面提到過,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

    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

    、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

    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

    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由於古代封爵職官名

    目繁多,故此類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

    莊公子遂後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等

      (5)以祖先族號、諡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莊、宣、平、

    成等。

      (6)其他(在姓中還有幾種變種,突變情況):

       A、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李煜賜奚廷圭(墨務官)姓李。

       B、為避災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後,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厲公子陳完,在陳內亂

    後逃到齊國做了大夫,改姓田。

       C、為避皇帝或聖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莊改嚴,丘改邱等。

       D、嫌原姓複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歐陽簡姓歐。

       E、少數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於等,皇族帶頭,

    由原來的姓拓跋改為姓元。

       F、另外,拓跋、單于、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民族姓的漢

    語譯音。有些少數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後,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從以上可看出,

    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實際上包括了古姓、氏

    這兩方面的內容。

      另外,古代姓氏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①戰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

    ,“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於《傳》,

    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

      那麼男子稱什麼呢?1、貴者稱氏;2、賤者則以職業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醫和、優孟,

    這些職業名後來才成了姓。當時是通稱。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禮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

    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有人認為裡面隱含了樸素的優生學。

      春秋時,魯昭公娶吳女為夫人,兩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稱吳孟子。

    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後加字首、字尾。

       A、字首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諡號為字首:如晉姬、武姜、文贏。

       C、加氏、女、母、姬、媼、嫗等字尾,如張氏、商女、孟母、吳姬、趙媼等。

    三、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

    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

    很不相同。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

    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

    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

    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後的必然產物

    。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

    人的名。當時的習慣,崇尚以天干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來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十個天干)。如太乙,成湯(天乙),太丁,盤庚,帝辛(紂)外丙、仲壬、太甲……武丁

    (盤庚曾孫)。陳夢家《殷商卜辭綜述》認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

    代以後對命名有所講究。春秋魯桓公六年(705)魯桓公問命名應遵守的禮節時,大夫申 提出“信”

    “義”“象”“假”“類”五條(“五則”)。到戰國時,很多貴族透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如

    屈原(皇攬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複雜,成書於戰國年

    間的《周禮》中對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條之外,還規定了“六不”。即(1)不以國(2)不

    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隱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幣。

      秦漢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

    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聖、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晉以後,一代代的學風、思潮、單從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

    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據

    正史載,南北朝帶僧字的名有122人,曇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時,道熾一時,僧也極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如朱熹(火),父名松

    (木),兒名 (土),孫名鉅、鉤、鑑、鐸(金),曾孫名淵、泠、潛、濟、浚、澄(水),剛好是

    五行一個迴圈。

      周秦兩漢單名多於雙名。

      有些雙名也是單名,如晉介之推,虞宮之奇,鄭燭之武,佚之狐,之為虛字,不算。還有一個“不

    ”字,韓申不害,楚蕭不疑,趙國趙不倦,漢代程不識,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漢人取名:(1)尚英武,雄渾勁健。像勝、武、勇、超、猛、固、彪、舉等這很常用。

      (2)見賢思齊、追慕聖人。如張禹,趙禹、鄧禹、陶湯、張湯、趙湯、周昌、王昌、張堯、黃舜

    等就體現這一特色。

      (3)求長生長壽。如萬年、延壽、壽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見。

       王莽時,“令中國不得有二名”,《春秋》“譏二名”,《公羊傳》:“二名非禮也”,可能單

    名多於雙名的原因。西漢15帝,二人複名;東漢13帝全單名。

      西漢至東晉,54帝,4個複名,單名94%,東漢以後,尤其兩晉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時間佛名盛行

    :金剛、力士、文殊、目連、藥王、般若、三寶隨處可見,以帶佛氣。僧、佛、摩、梵、曇,直取佛名

    也很多。

      唐宋後,取複名多起來,皇帝除外,因單名易於避諱。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時,因《尚書·太甲上》有“旁求俊彥”《偽孔傳》有“美士曰彥”。故而,據正史載,五代

    共有87人以“彥”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為時尚。

      元末,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還不知,典出《孟子》:“

    士,誠小人也”之句。

      宋以後,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農村族譜中可看出這一現象。其字當然是些寓

    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  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徵,影響很大。

      1744,乾隆為孔子後裔定了三十個字為: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垂維佑  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令貼又在這30個字後續了二十個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

    昌。

      清滿貴族則喜歡用安、福、永、泰、保全、常榮、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間命名習慣約有以下數種:

      ①節令法:以生時節令,花卉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實、秋雨、秋豔、冬曉、冬梅、

    臘梅等。

      ②地名法:紀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滬生、渝生、杭寧。

      ④動物法:阿牛、阿鼠、小魚、小狗、小龍、阿龍、小駿(馬)、小鳳、鳳兒。

      ⑤體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護身符的重量)。

      ⑥性變法:女當男養,亞男、冠男、家駿、家雄;男當女養,新妹、寶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兩)、根山(三);張益

    (一)張耳(二)張山散(三)等。

      ⑨綜合的,如潤土(節令加五行)。

      民國年間尚洋名:瑪麗、海倫、彼德、約翰、湯姆很多。

      文革間尚紅、建、衛、忠、青等字。

      現在的趨向:朦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無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對外則稱某某氏。

    四、字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

    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

    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

    ,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

    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

    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

    ,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範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

    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五、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

    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

    起來,原因有二:1、倫理道德加強,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於文人範圍擴大,加上

    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縱觀古人命號特點,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

    。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游,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朱

    厚璁自號天池釣叟,明神宗朱翊自號禹齋。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豐(奕 )自號且樂

    道人。

      2、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

    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金心農自號出家庵

    粥飯僧,都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右,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

    祝枝指生,後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朱 尊,自號夕陽芳草村落,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

    婚姻案主者。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宋代賀鑄因寫了“一川煙柳、梅子黃時雨”的好詞

    句,人稱賀梅子。張先因寫了“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三句帶

    “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類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滿庭芳”詞“山抹微雲,天連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陣子》詞中有“露花倒影”句。

      張孤雁——張炎《解連環·孤雁》

      紅杏尚書——宋祁(工部尚書)《木蘭花》“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

    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算入號的範疇,有的是自號,有的是贈號。

    郭沫若(筆名)原名開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筆名(自號),而非原名。

    藝號(贈號):

    張英傑——蓋叫天,牛俊國——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黃——毛三

    瘦。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

    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顧

    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人稱顧亭林。清代民謠“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是李鴻章(合肥人),“司

    農常熟世間蕪”說的是翁同和為常熟人,時任戶部尚書。

      3、以封爵、諡號為號

    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諡號武穆。

    宋以後,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蘇軾一生有14

    類38個名號,魯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歲,共用過140多個名號(主要是筆名)。

    魯迅原名周樟樹,字豫才,改名樹人。1898年,第一次用筆名,戛劍生、樹人。1818年,《狂人日

    記》發表時,始用魯迅筆名。三十年代後更多,最多的為1933年26個和1934年41個。這兩年也是他的創

    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時期。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多的可達幾十個,

    上百個,“別號太多,反成攪亂”(鄭板橋集題畫。靳秋四索畫),所以近代以後,尤其建國以來,文

    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少數文人存有別號,多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

    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並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

    葉聖陶未厭居,俞平柏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男人還會有真正的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