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2
回覆列表
  • 1 # 北京同清律師事務所

    感謝邀請。“表外融資”一詞常見於金融資料的統計報告,而事實上,表外融資並不只是金融機構專屬。如《財富》雜誌所言:“世界500強企業中不使用表外融資的公司是極為少見的”。表外融資是一種隱蔽性極強、投融資資訊不對稱的融資方式,鑑於目前監管制度的不完善和現行會計準則的漏洞,表外融資給融資需求旺盛的企業提供了一個打“擦邊球”的機會,填補了企業表內融資所填不滿的資金缺口,成為融資方趨之若鶩的“聚寶盆”。

    何謂表外融資?

    表外融資中的“表”指的就是資產負債表,那麼表外融資實際上就是在資產負債表記錄之外的融資。即該項融資行為既不在資產負債表中引起資產方的增加,也不會引起負債及所有者權益方的增加。從廣義上來說,對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切不納入資產負債表的融資行為,都屬於表外融資。

    為什麼企業會選擇表外融資?

    對於企業而言,表外融資的動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最佳化企業財務狀況

    企業透過表外融資,甚至將表內融資轉移到表外,將最佳化企業的財務狀況,使資產負債表的質量得到明顯改觀,使其對潛在投資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擴大企業經營成果

    表外融資籌措的資金以及形成的資產並不在資產負債表內直接反映,而其所形成的費用及所取得的經營成果卻在損益表中反映出來,擴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果。

    3.規避借款限制

    企業的債權人為了保護自身權益,往往透過對企業新增債務規定了種種限制,如規定不得突破某一負債權益比率。企業為在上述限制範圍內擴大財務槓桿,便會尋求在資產負債表之外的融資方式,在滿足自身資金需求的同時,規避了借款限制。

    4.避免賬面價值的損失

    實現表外融資的具體方式有哪些?

    1、直接融資

    以不轉移資產所有權的特殊借款形式融資。如經營租賃、代銷商品、來料加工等經營活動不涉及到資產所有權的轉移與流動,會計上無需在財務報表中反映,但資產的使用權的確已轉移到融資企業,可以滿足企業擴大經營規模、緩解資金不足的需要。

    其中經營租賃是一種經典的直接表外融資方法。根據所體現的經濟實質不同,租賃分為經營性租賃與融資性租賃兩類。現行會計準則只要求資產負債表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與負債予以反映,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第六條的規定,符合下列一項或數項標準的,應當認定為融資租賃,否則即為經營性租賃:

    (一)在租賃期屆滿時,租賃資產的所有權轉移給承租人。

    (二)承租人有購買租賃資產的選擇權,所訂立的購買價款預計將遠低於行使選擇權時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因而在租賃開始日就可以合理確定承租人將會行使這種選擇權。

    (三)即使資產的所有權不轉移,但租賃期佔租賃資產使用壽命的大部分。

    (四)承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的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幾乎相當於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出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的最低租賃收款額現值,幾乎相當於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

    (五)租賃資產性質特殊,如果不作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在現實中,承租人往往會想方設法地(有時以放棄一些利益為代價)和出租人締結特殊租賃條款以規避上述會計準則中關於融資租賃的門檻,例如:會將租賃期規定得稍短於準則限定的年限,使得儘管從經濟實質上考慮,與租賃資產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利益已基本轉讓給承租人,即實際上是融資租賃的協議,但是承租人仍可將其作為經營性租賃處理,從而達到表外融資的目的。

    2、間接融資

    這是由另一企業代替本企業的負債的融資方式。最常見的是建立附屬公司或子公司,並投資於附屬公司或子公司,或由附屬公司、子公司的負債代替母公司負債。

    合資經營的方式也很常見。具體而言,若某企業持有其他企業相當數量、但未達到控股程度的所有者權益,後者被稱為未合併企業,由於該企業並不控制未合併企業,因此只須將長期投資作為一項資產予以確認,而不必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未合併企業的債務。企業在未合併企業中安排投資結構、從事表外業務,規避了報表合併的問題,從而實現表外融資。

    還有一種流行的形式叫特殊目的實體(SPV),即一個企業作為發起人成立一個新企業,後者被稱為特殊目的實體,其經營活動基本上是為了服務於發起人的利益而進行的。一般而言,如果一個公司能夠控制另一個實體財務利益(通常指持有對方50%以上有投票權的股權),那麼該實體就應該列入公司的合併範圍,而對於SPV,相關的會計規定比較特殊,只要獨立於發起人的第三方擁有SPV3%以上的權益資本,就成為SPV名義上的所有者,而發起公司即使投入剩餘97%的權益資本,對SPV仍然可以適用表外處理。公司與SPV雖然並不合併報表,但之間一般存在協議控制或其他特殊安排。通常,SPV的負債相當高,所有者權益儘可能的低,發起人儘管在其中只擁有很小甚至沒有所有者權益,但承擔著所有的風險。

    判斷SPV手段是否構成表外融資,關鍵在於企業將資產透過協議轉讓給SPV後是否仍然繼續涉入資產。會計上將繼續保持與資產相關的風險與收益的權利叫做“繼續涉入”。如果企業將資產透過協議轉讓給SPV,但卻繼續涉入資產,那這種SPV手段就屬於表外融資。譬如安然公司將一些垃圾資產出售給了SPV公司,融到一筆資金,又繼續涉入該資產。安然公司在SPV中不佔有控制權益,於是不合並報表,利用SPV獲得的融資不反映在安然的報表中。但是由於繼續涉入的問題,垃圾資產的風險其實仍然保留在安然公司。安然大量利用這樣的方法隱藏自己的垃圾資產,讓看上去好看的報表實質上很脆弱。結果垃圾資產一爆發,就對安然自己的報表產生了影響,隨之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美國會計準則的變更。

    3、轉移負債

    轉移負債就是企業將負債從表內轉移到表外。這種轉移可以透過應收票據貼現、出售有追索權應收賬款、簽訂售後回購協議和資產證券化等實現。

    (1)應收票據體現是指企業以未到期應收票據向銀行融通資金,銀行按票據的應收金額扣除一定期間的貼現利息後,將餘額付給企業的籌資行為應收賬款抵押借款性質,實質上以應收票據作為抵押的借款。

    (2)出售有追索權的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將應收賬款出售給第三方(如金融機構、投資公司)以籌集資金,同時賦予購買者在收不回賬款時對出售者的追索權,因此從本質上來講,出售有追索權的應收賬款實際上是以應收賬款為抵押的借款,與應收賬款貼現性質類似,並不是真正的出售。

    (3)售後回購是指賣方在銷售商品的同時,與買方簽訂合同,規定日後按照合同條款購回商品,售後回購在本質上屬於一種抵押貸款,出售方以出售產品的形式使得購買方以擁有所有權的形式獲得出售方資產的質押權。也就是說售後回購是假銷售、真融資,但卻不在資產負債表中披露,從而實現表外融資。

    (4)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透過一定的結構安排,進而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證券的過程。其操作方式通常是融資方將某項資產的所有權轉讓給金融機構,該金融機構再以此項資產的未來收益為保證,在債券市場上以發行債券的方式向投資者進行融資。雖然資產證券化在經濟實質上屬於一種融資活動,但從法律角度來看,它只是某項資產的轉讓,所以也不被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上進行反映。當然,資產證券化的過程非常繁瑣,並涉及大量的法律、外匯管理、會計處理等各方面的問題。實行證券化的資產通常包括:住宅按揭、信用卡、汽車貸款、應收帳款、租賃應收款等。

    4、創新金融工具

    或稱衍生金融工具。近幾年是創新金融工具大爆炸的時期,這些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期貨合約、期權合約、遠期合同、互換合同等。由於環境的變化、競爭的加劇和對於風險進行控制的需要,使得金融工具創新的勢頭不減,並將持續下去。然而,會計準則的制定並未趕上金融工具創新的步伐,按現行會計準則,運用創新金融工具所產生的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在財務報表中大都不能得到體現,而只是在報表附註中予以披露。

    表外融資應適當、合理運用

    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企業進行表外融資是可行的,表外融資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活動的推進都有一定的影響,企業如果懂得合理地運用表外融資技巧,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帶來好處。但是,作為一種積極、靈活的融資渠道,表外融資也可能存在欺騙公眾、威脅企業所有者及債權人利益的風險,美國“安然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因此,監管機構很可能會出於對維護國家市場經濟的公平性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的考慮,認為表外融資行為掩蓋了企業的重要財務資訊,很可能誤導資訊使用者,從而要求會計準則制訂機構修改會計準則,確認必須基於經濟實質重於法律形式這一會計原則,按其經濟實質處理一項交易,減少表外融資專案,儘可能地將其納入資產負債表。另外,表外融資所引起的資產和負債不在資產資產負債表中列示,可能嚴重影響相關利益者的決策,導致不必要的損失,因此根據充分揭示原則,這些融資活動所引起的約定義務和或有負債應該在報表附註中加以說明。嚴格的財務報表揭示,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表外融資對報表資訊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影響,有利於企業不同利益主體對報表的使用。

    企業本身要積極並且謹慎地探索表外融資的利弊,透過科學的分析方法與合理的決策程式,適當的運用表外融資,使其更好地服務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同時,要重視法律法規的作用,合理規範表外融資的會計處理,堅持謹慎性原則,儘量透過表內化來提高企業資訊披露的透明度,維護市場的穩健發展。

  • 2 # 民眾投顧

    在現在的金融體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表內”、“表外”兩個名詞,而這裡的“表”指的就是“資產負債表”,所謂的“表內”就是指這項經濟活動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之內的;“表外”就是指這項經濟活動不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之內。

    故而,“表外融資”就是不計入到資產負債表之內的“融資”。

    這個時候可能很多人比較疑惑的是,按照中國會計核算制度,企業發生的涉及資產負債的經濟活動不是都必須要計入資產負債表嗎?為什麼還會有“表外融資”?

    舉個簡單的例子。

    眾所周知,銀行是典型的高負債企業,我們假如一家銀行總資產為100億,其中負債90億,其資產負債率為90%。然後現在這家銀行看中一個很好的投資專案,但是這個專案總價值是900億,也就是說如果銀行自己一力承擔的話,就會在資產負債表中增加900億的融資負債,這樣一來銀行的資產負債率就會變成990/1000*100%=99%,這對於一家金融機構而言已經很高了,不符合監管的要求,也不利於之後經營融資。

    這個時候就會出來一個第三方,成立一個特殊目的公司(SPV),由SPV融資購入這個資專案資產,銀行作為中介機構,將專案資產“證券化”,由這家銀行出頭尋找投資者,投資者直接投資這個專案,銀行從中收取代理費,當然了,銀行自身也可以用其資產投資該專案獲取投資收益,這樣一來銀行不但完成了這筆投資,而且還獲得了一筆代理費,而且這900億的負債不會被體現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這就是所謂的“表外融資”。

    事實上,嚴格來講,表外融資也是財務操縱的一種,只不過目前是“合法的”、“有限制的”操縱而已。

    目前來講,“表外融資”從傳統的銀票、信用函證之類的融資行為逐漸擴大到現在我們常見的銀行代理理財等理財融資,甚至ABS等融資行為也逐漸被劃歸到“表外融資”中。只不過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表外融資”相對於“表內”而言,其透明度不足,投資的風險也較大,當然了在收益上相對也高一點。可以說,“表外融資”是目前融資產業鏈衍生出來的被承認了的“灰色地帶”。

  • 3 # 黨建與金融

    《不懂表外,怎麼融資?》

          現在的金融體系中,經常會聽到“表內”、“表外”、“ 何謂表?表外?表表外?然而馬或時為鹿,名相實非相。所謂表外,就是銀行藉助自身的渠道,銷售與不受自身控制的資產管理人管理的產品。比如銀行代銷信託產品、私募基金產品;或銀行透過特殊目的載體進行資產證券化,將資產支援證券出售給保險或者公募基金,實現出表。

         之所以被稱為表表外,正是因為銀行非常明確的理解,這類產品與名錶外實表內的銀行理財的差別。從表到表外,再到表表外。這是理解金融市場未來形勢的關鍵。金融中人,或懂或不懂,或以不懂為懂,或懂為不懂。

    兩個名詞,而這裡的“表”指的就是“資產負債表”,所謂的“表內”就是指這項經濟活動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之內的;“表外”就是指這項經濟活動不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之內。故而,“表外融資”就是不計入到資產負債表之內的“融資”。這個時候可能很多人比較疑惑的是,按照中國會計核算制度,企業發生的涉及資產負債的經濟活動不是都必須要計入資產負債表嗎?為什麼還會有“表外融資”?表外融資比較火爆的一個金融詞彙,不少負債率高的企業和房企紛紛試水錶外融資,並且將表外融資作為投融資部門的日常考核任務。

           一、 先講一下融資和表外融資

            可能在很多人的眼裡融資就向金融機構融集資金,到期還本付息的過程,這是大家對融資的刻板印象。這其實也對,但這只是狹義概念上的融資。廣義上的融資,泛指企業向外部一切籌集資金的行為。就房地產行業而言,提前收取購房款,總包單位的墊資,合作單位的借款都是屬於融資的範疇。

            表外融資指的是對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現金流產生重大影響,而又不體現在財務報表當中的融資行為。表外融資對當下高週轉、高負債的房企來說,好處多多,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使得債務隱形化,大大優化了財務報表,使得市場投資者對公司的認可度大大提升;

            二是使得房企在信用評級時佔盡優勢,會導致投資者對房企的償債能力進行高估,增強表內融資的能力,降低融資成本。

             三是擴大經營成果,表外融資不體現在房企的資產負債表裡面,但是經營的成果卻體現在了損益表當中,體現出房企的資產收益率相當不錯。

              2017年某頭部房企,在7月的年中業績公報中宣稱,一口氣提前償還了所有的永續債,將綜合負債率由113%降低到61%。立即引發了資本市場的積極響應。其中的操作,無非就是把表內融資負債轉變為了表外融資負債,而且現在該房企一直熱衷推行表外融資。

            大家知道,綠地控股是一個大企業,他的淨負債率超200%,負債總額近9000億。8月26日,綠地控股(600606.SH)釋出2019年半年度報告。資料顯示,該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2014.46億元,同比增長27.59%;歸母淨利潤為89.87億元,同比增長48.40%;淨資產收益率達12.04%,較去年同期上升2.81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為88.3%,較上年度末減少1.19個百分點;總資產規模同比小幅下滑3.35個百分點至10018.06億元。對於業績增長的原因,綠地控股在半年度報告中解釋稱,報告期內公司房地產主業保持穩步發展勢頭,共實現營業收入900.91億元,同比增長25.58%;大基建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共實現營業收入1077.46億元,同比增長39.47%。

            舉個簡單的例子。眾所周知,銀行是典型的高負債企業,我們假如一家銀行總資產為100億,其中負債90億,其資產負債率為90%。然後現在這家銀行看中一個很好的投資專案,但是這個專案總價值是900億,也就是說如果銀行自己一力承擔的話,就會在資產負債表中增加900億的融資負債,這樣一來銀行的資產負債率就會變成990/1000*100%=99%,這對於一家金融機構而言已經很高了,不符合監管的要求,也不利於之後經營融資。

          這個時候就會出來一個第三方,成立一個特殊目的公司(SPV),由SPV融資購入這個資專案資產,銀行作為中介機構,將專案資產“證券化”,由這家銀行出頭尋找投資者,投資者直接投資這個專案,銀行從中收取代理費,當然了,銀行自身也可以用其資產投資該專案獲取投資收益,這樣一來銀行不但完成了這筆投資,而且還獲得了一筆代理費,而且這900億的負債不會被體現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這就是所謂的“表外融資”。事實上,嚴格來講,表外融資也是財務操縱的一種,只不過目前是“合法的”、“有限制的”操縱而已。目前來講,“表外融資”從傳統的銀票、信用函證之類的融資行為逐漸擴大到現在我們常見的銀行代理理財等理財融資,甚至ABS等融資行為也逐漸被劃歸到“表外融資”中。只不過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表外融資”相對於“表內”而言,其透明度不足,投資的風險也較大,當然了在收益上相對也高一點。可以說,“表外融資”是目前融資產業鏈衍生出來的被承認了的“灰色地帶”。 恆大和萬達同樣是鉅額負債,為何大眾感受卻完全不同?□益輝

            同樣的負債,但是恆大和萬達人們的看法不一樣。首先說萬達的核心問題不在於負債,錢萬達還是還的起的,但資本市場恐慌萬達是干預不了的。投資者對萬達股票的嚴重不信任,造成了近三個月的三次股價暴跌,對比同期其他地產巨頭們股價變化,這個差別就更明顯了。

          恆大,恆大的負債確實非常高,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其土地儲備總面積高達2.78億平方米,

    居行業首位。 恆大資產萬億的神秘面紗:負債八千億,每天還利息七千萬。16年不論是資本市場還是房地產市場,最耀眼的一顆明星恆大可謂是當之無愧。

            恆大用39.39億元購入險企新大東方50%股權,成立恆大人壽。新收購的險企,讓恆大在今年的資本市場得以叱吒風雲,瘋狂買買買,賣賣賣!實力雄厚企業萬億資產背後重要支撐又是什麼?恆大前十個月的銷售額已達3167.1億元,同比增長104.9%,提前超額完成全年3000億元的銷售目標。恆大已超越萬科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第一大房企。萬科連續8年銷售冠軍寶座在今年被恆大取代之。恆大年報顯示,14年恆大總資產為4740億元,現金為595億元。15年年底,恆大總資產達到7570.4億元,而手頭的現金上升了175.7%,

    達到1640.2億元,較14年增加超過1000億元。2016年年中恆大總資產已飆升9999.15億元,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實現資產翻番。恆大已成為房地產界航母級的公司。地產公司的基本模式就是:

    借款—拿地—買房—還貸,透過這樣來實現現金流的迴圈,所以土地儲備越多的公司,其負債率往往越高。

            資本市場反應和萬達相比也完全不同,恆大交出了上市以來最好的半年報,股價累計漲幅高達350%以上。即使身處高位境外機構和投資人,

    對恆大的股價依舊保持相當的樂觀,長期呈看好的態勢。

         

        二、表外融資的幾種形式:

    1、透過非並表企業進行融資。

    房地產發展到現階段,土拍金額越來越大,很多房企都採用合作開發的模式,註冊的合資專案公司融資成為普遍現象。 A房企與B房企合資成立了一個專案D公司,用於合作開發某新專案,由於A房企在股權比例和控制力上沒有對專案公司D構成控制權,因此對專案公司沒有並表權。但是A與B公司約定D公司在開發過程中的融資,按照股權比例進行同比例分配。由於D公司屬於A房企的非並表企業,因此其融資性負債就不體現在A房企的財務報表中,但是實際上A房企對相應的債務還是負有償還的義務。

    2、融資租賃。這是最傳統的表外融資的方式。租賃又分為經營性租賃和融資租賃兩種,一般來講只有經營性租賃才被視為是合法合規的表外融資方式。但是隻有融資租賃對房企來講才是最切合實際融資需求的。所以很多有物業出租的房企拼命地想把融資租賃在合同中變現為經營性租賃行為,從而表現為表外融資。

    3、明股實債。具體操作方式表現為,投資者首先對相關的資管計劃進行認購,如集合信託計劃、私募基金等。資管計劃對房企下屬的專案公司進行融資,與投資者約定了固定的投資回報或者優先分紅權利。房企對該項融資計劃進行了擔保(沒有股權抵押或質押的保證擔保不體現在表內),最終由房企或者是專案公司對投資者持有的股權進行回購。隨著銀保監會23號文的釋出,明股實債目前在地產融資端可操作的空間基本不大了,未來做真正的股權投資才能行得通。

           4、關聯方借款融資:有的房企採用向關聯方或者上下游合作伙伴借款的方式,用經營性負債代替金融負債,概念聽起來有點雲裡霧裡。比如從去年開始流行的各大房企的商票,還有要求總包單位墊資到主體建築封頂的某房企的“騷操作”,都是屬於廣義的關聯方借款行為。這部分負債通常表現為“長期應付款”,但房企確實要在這類行為當中承擔一定的融資成本。

    5、ABS融資。ABS融資將原始資產權益人將一些流動性較差或者較難變現的資產,透過資產支援計劃變為現金。地產類的ABS因為種類的不同,可以實現部分或者全部地出表,有的專案主體因為本身就不在表內,不構成房企的有息負債。主要類別有供應鏈ABS、購房尾款ABS、物業費ABS、REITs、CMBS、物業租金ABS融資等七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秦可卿和賈蓉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