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封建制其實就是分封制,也就是分封而建國。這種制度到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以後,逐漸完善。

    在分封制的框架之下,天子直接統治王畿地區,比如西周時期,周天子直接統治鎬京周邊地區,以及在中原興建的洛邑地區;而將天下的土地分給王族和功臣,建立諸侯國。比如西周初期建立的周公旦的魯國,呂公望的齊國,唐叔虞的晉國,召公奭的燕國等等。而這些諸侯國再將本國的土地分封給本國的公族和功臣,比如晉國最初桓叔封於曲沃,魯國分封季歷,齊國分封田氏等等。

    西周建立的分封諸侯國

    周王作為天子並不直接管轄各諸侯國的具體事宜,只是各諸侯國需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周天子出兵征伐時,諸侯國需要帶兵隨從作戰,保護周天子,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就是周幽王點燃烽火臺,各諸侯國就蜂擁而至,趕來勤王;諸侯國還需要交納貢賦,和朝覲天子,齊桓公稱霸之時,征伐楚國的理由就是因為,楚國沒有朝覲周天子。

    烽火戲諸侯

    當然周天子能夠讓諸侯國做到這些,是需要周天子強盛之時,西周後期到平王東遷之後的東周,周天子就很少有這種待遇了,而這時候各諸侯國之間的攻伐兼併,周天子也難以制止,周天子也就成為天下名義上的共主了。

    當然這種主弱臣強的局面不僅發生在周天子與諸侯國的身上,各諸侯國後來這種情況也是屢見不鮮,比如晉國的六卿架空晉國國君,最終趙魏韓三家分晉;陳公子逃亡齊國,最後居然以田氏代齊;魯國的季氏長期把持魯國等等。

    秦朝統一天下後,取消分封制,天下統一實行郡縣制,由皇帝直接管理。但是在劉邦建漢後,平滅異姓王,而分封劉氏王,分封制由在一定程度得到恢復。最終釀成中央與諸侯國直接衝突的七國之亂,到西漢武帝時頒佈推恩令,才逐漸消除諸侯國的威脅。

    西晉時,司馬氏大封司馬皇族為王,釀成八王之亂,此後朝代逐漸吸取教訓,改革分封制度,對封王進行嚴格限制。到了宋明時期,封王只是名義上榮耀,已經沒有多大的實際權力了。

  • 2 # 津城沐雨

    這主要是由當時的生產力和交通聯絡情況決定的。

    在西周初年,人口數量有限,生產力低,沒有足夠的實力維持足夠的軍隊,允許諸侯國建立軍隊屏番朝廷,有利於分擔朝廷的壓力,減少負擔。

    西周初年,交通不發達,對周邊地區沒有有效的控制,如果國家邊疆出現叛亂或者入侵,朝廷大軍難以及時趕到,讓諸侯國建立軍隊,可以及時處理邊境戰事,防止少數民族的入侵,更好的控制邊疆地區,開疆拓土。

    這也是當時“封建”時代的必然要求和最好選擇,當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交通的發展,“封建”越來越不合時宜,並最終被中央集權制取代。

  • 3 # 歷史軍魂

    感謝邀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周朝的時候為奴隸制國家,經濟基礎為井田制,由於生產力低下,周天子只能實行封邦建國的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將土地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又將土地分封給士。因此,士是直接管理土地的。中國周朝的分封和中世紀的歐洲類似,“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分封有三種,一種是聖王的後代,如宋國;一種是姬姓貴族,如晉國;一種是功臣,如姜子牙的齊國。受封的諸侯國必須履行義務,即入朝述職,交納貢品,隨周王出征。

    分封制加強了周王室對四方疆土的控制,明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擁有軍隊才能鞏固統治。諸侯國的軍隊是有規定的,最多有三師(一師為2500人),而周王有宗周六師和成周八師,一共就是14個師,地方諸侯沒有一個諸侯能擁有這麼多軍隊,諸侯一旦不聽話,周天子便“六師移之”。因此,諸侯國建立軍隊是為了擴大周天子的統治,周天子也不怕諸侯國擁有軍隊。

  • 4 # 大秦鐵鷹劍士

    先秦西漢時代(秦朝除外),天子允許諸侯有軍隊,主要原因在於拱衛天子,抵禦蠻族,開疆拓土。諸侯不僅有軍隊,還有經濟權、民治權、繼承權等,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國家實體!

    夏商周三代都推行諸侯分封制,且是實封制,也就是那時的諸侯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不是後世的一個爵位。主要原因就是中央政府能力不足,分封出去的諸侯有拱衛天子,驅逐蠻夷的責任與義務。

    周朝分封出去的諸侯國都在不斷的開疆拓土:秦國西霸戎狄,楚國稱霸南疆,晉國北擴千里,燕國東擊東胡,齊魯化東夷,這些行為都擴大了天子的統治範圍。周王室被申戎聯合攻滅後,秦國、鄭國、晉國都派出軍隊保衛王室。王室內亂時,諸侯國也會出兵勤王,比如周桓王被弟弟姬帶打到鄭國避難後,秦晉二國出兵擊滅姬帶,迎桓王回都。

    周朝的諸侯國在王室危難時刻都勤王,不臣服的諸侯都會受到天子的雷霆之怒,輕則降低國格,重則被天子滅國。後來天子實力減弱,諸侯爭霸不斷,諸侯國滅諸侯國後基本都實施郡縣制,不再分封,這為後來郡縣制打下堅實基礎。

  • 5 # 四川達州人

    封邦建國,就是封建這個詞的本源。

    既然是國,當然得有軍隊,否則怎麼管理,怎麼生存,怎麼履行戰時協助周王的義務?

  • 6 # 左說春秋

    一、西周建一統時制定一整套禮法,包括"大綱"和"小索",嚴格限制諸侯的權力和義務。國土龐大的周朝實行裂土建邦而治。異姓諸侯多在宗室諸侯的監控下。同姓諸侯封土大不過百里,稱百里侯。三監之亂後,扶植中央的諸侯逐步得到增封。周天子之下再設方伯,代天子監控各小侯。附庸小國則必須納入本地區周姓諸侯控制。允許諸侯養兵一則維護本土治安,二則有義務服從天子用兵徵調。第五代周天子姬釗南巡之所以被溺死楚水,只因為他輕視楚人,未帶諸侯之兵,並非諸侯不聽調。明明是南征,結果死於算計,把船鑿破以膠糊上,行江心膠化溺死。周朝廷只好改稱南巡。這期間周天子對諸侯有絕對控制力。西周時姜太公七世孫齊哀公被鄰國紀侯誣陷,被周天子烹死。齊是大國,且與周天子有甥舅之親。其它國可想而知。

    二、准許諸侯養兵,有利於"藩屏周室,西周時諸侯作亂,多為派附近大國代行天子處罰。這種徵罰名為"徵",鑼鼓喧天得去打,這叫代天征伐,師出有名。出征時執天子符節。除西周末年天子亂法外,秩序還是好的。周幽王自亂綱紀才導致申侯引外力除去。

    三、平王東遷後,周室式微,諸侯坐大,出現綱索鬆弛,"禮崩樂壞"的諸侯爭奪亂象,直至戰國形成七雄。

    四、秦統一後廢封建實行中央集權。項羽等滅秦又倒退至封土建國,再導致亂鬥。劉邦建漢後。先行封建異姓功勳,又引發叛亂。剿平異姓王又加大同姓王封土,再次引發尾大不掉的七國之亂。最後漢武帝時才再度統權中央。漢代後也曾出現分封,也出現西晉八王之亂。即是朱元璋分封時,諸侯擁兵有限額,燕王身處北疆,府兵也不過800名。內地侯王更少。

    總之,諸侯養兵致亂根源不在於養兵,而在於中央集權的控制能力。在於分土建邦的國家制度。秦以後的分封雖然促成了動亂,但中央集權的基礎還是保證了國家統一的形式。何況多數朝代對諸侯封賞並不實際裂土自治,民政權仍由中央監控。

  • 7 # 平沙趣說歷史

    封建制也就是封邦建國制,再簡稱一下就是分封制,先秦時期的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時間都是實行分封制的,尤其以周朝的分封制最為成熟、清晰,也更為人熟知。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苟延殘喘的分封制廢除,但在之後,它還有幾次反覆。

    周朝的分封制

    周朝的分封制以西周最為典型,這種制度從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以後,經武王、周公、成王等的努力,基本定型。

    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分封制的框架之下,周天子直接統治王畿(jī)地區,而將天下其他土地分給王族、功臣以及前朝貴族的後代,建立諸侯國。

    諸侯國幾乎具有一個獨立國家所有的權利,僅有幾項任務——要定期向周王貢獻財物、要聽從周王命令,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遇到危險要派兵勤王。

    周王先後分封了魯、齊、燕、衛、宋、晉等重要諸侯國,這些諸侯國,齊魯在東,燕衛晉在北,南方有一堆小諸侯國,西邊由周王親自鎮守,這樣,周王朝疆域的四方都有人鎮守,西周的統治得以鞏固,並且藉助外圍的那些諸侯國拓展了疆域。

    分封制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宗法制、井田制等相適應,共同維護周王朝這個奴隸主貴族政體的穩定。

    但隨著外圍諸侯國的日益壯大和周王朝的逐漸衰落,到西周滅亡後的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崩潰。各大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而周王卻無力制止。

    諸侯國紛紛擾擾打了幾百年,最終以秦一統六國而告終。秦朝統一後,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結束。

    周朝實行分封制的原因也很現實,因為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交通條件等等也不好,周王朝不可能自己派兵征戰四方,要是這樣搞,周王朝別說八百年,能不能撐過八年都是問題。

    漢朝的分封制

    秦朝統一天下後,取消分封制,天下統一實行郡縣制,由皇帝直接管理。但是在秦末亂局中,六國貴族復起,秦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實行分封。劉邦在擊敗項羽建漢後,也延續了分封制。

    後來劉邦平滅異姓王,只剩下宗室封王,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分封制,但也有很大不同。漢朝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在諸侯國旁邊,還有漢朝的郡看著,不過面對皇親國戚,要是沒有皇帝受益,地方官哪敢管這些諸侯。

    隨著諸侯的壯大,漢朝感受到了威脅,漢景帝決意削藩,最終釀成了七國之亂。這次諸侯國叛亂有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參與: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但此時漢朝同樣處在上升期,成功剿滅了七國叛亂。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到漢武帝時期,漢朝中央推行推恩令,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封國問題被徹底解決。

    西晉的分封制

    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認為曹魏亡於沒有宗室外援,於是大封諸王,允許這些王爺擁有軍隊、可以徵收封地賦稅,跟漢朝封王極其類似。

    八王之亂的危害比七國之亂要嚴重得多,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的爭權奪利導致了西晉精銳損失殆盡,中原空虛,同時八王還引進了外族軍隊,最後養虎成患,五胡亂華,西晉滅亡。

    16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八王之亂是導致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

    明朝的分封制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對下多有猜疑,為了放心,他將邊境重鎮的防禦交給幾個兒子,封他們為王,雖然朱元璋吸取了前朝教訓,對藩王做出嚴苛限制,但等他一死,藩王勢力就爆發了。

    藩王勢力日益膨脹,使得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大感憂懼,他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最終逼得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是為靖難之役。

    朱棣最終取得了軍事政變的勝利,繼位為帝,改元永樂。

    朱棣藩王起家,卻繼續推行削藩,將明朝藩王變成了被囚禁的傀儡。

  • 8 # 關東俠客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南方諸候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當時社會生產低下,人囗稀少,交通不變,華夏族周邊夷狄還顧,在當時條件下,建立中央集權制很難有效統治空前龐大的國土。周初統治者實行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周武王把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及先賢后裔分封到各地建立諸候國。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及五等者為附庸。《荀子:儒教》"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國王是各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候國有獨立地盤,擁有軍隊,定期朝貢向周王效忠,隨周王討罰不臣。周朝宗法制是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周王的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形成大宗,其他庶子分封到各地建立諸候國是小宗。諸侯國把位子傳給嫡子形成大宗,其他庶子分封為卿大夫,形成小宗。卿大夫把位子傳給嫡長子,成為大宗,其他庶子分封為士,形成小宗。此外還有嚴密的禮樂制度做為貴族尊守準則。周初統治者經過分封制不斷擴大勢力和影響,形成疆域空前廣大的國家。各諸侯國擁有軍隊聽從周王調遣,周王有難諸侯國接到命令來勤王,比如周幽王烽火戲諸候。到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已沒有多少號召力,只是各義上的共主。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囗號取得政治上優勢。帶領小諸侯國打退山戎的進攻。孔子說,微管仲吾輩皆披髮左衽矣!

  • 9 # 慣與長夜

    周朝還不是封建制,到東周戰國時期才逐步進入封建社會。周天子允許諸侯國自己有封地,自己可建立軍隊,也並非他所願,也是不得已的事。這可以從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來看。

    政治方面

    在武王伐紂奪取天下的時候,周只是商朝的很多諸侯國中的一個,實力並不強大。只是由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並且又抓住了良好的的時機,所以才僥倖獲取得天下。從一定程度上說不是靠戰爭而是靠政變取勝的。奪得天下並不是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而是依靠了商朝各個諸侯國的支援,周只是扮演了一個總指揮的角色。所以,在立國之時,如果不實行分封制,必然是難以服眾的,要是獲利少了,別人可以協助你推翻商朝,也可以再推翻你周朝。

    經濟方面

    西周時期,生產力還十分低下,從而決定了經濟水平也非常低,因此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全國大部分的土地都是還沒開墾的荒山野地,以周王室自己的能力,根本無法去開發。如果只是簡單地派人去管理,也無法調動其積極性,還不如人情做到底,乾脆把這塊地封給你了,你自己折騰吧,只要每年給我歲貢就行,這樣既有效調動了諸侯的積極性,王室也得到收益,可謂相得益彰。

    軍事方面

    西周時,國家周圍還存在眾多的未開化的少數民族部落,四面八方隨時都面臨著他們的侵擾,在當時交通非常落後的時代,在一些遠離中央的偏遠地方(如燕、楚、吳)如果一旦發生戰亂,再從中央調兵遣將,顯然是來不及的,如果把這些土地劃給諸侯,成了他自己的封地,他必然竭盡全力地發展生產,建立軍隊來抵禦外敵,這樣也就達到了鞏固王室的目的。

    思想方面

    西周時期還沒到禮崩樂壞的程度,堯舜禪讓的遺風還有影響,所以人們的道德自覺性都還保留著較高的水準。如果你要中央集權,要強行統一,就會被認為一種掠奪,是自私的表現,得不到大部分人的支援;反之分封大家都覺得很慷慨,很講義氣。武王一向標榜的就是仁義道德之師,所以就算為了順應當時天下的民意,也不得不實行分封制。

  • 10 # 若耶溪水劍

    中國古代真正實行封建制的時期主要集中於周朝時期。列爵為封,分土為建,這是封建的基本含義。也就是說,受封的勳爵、貴戚可以像一個小國的國王一樣擁有自己的疆域土地,並擁有這些疆域土地和民眾的統治權。比如周武王滅商之後,就把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到殷都管理殷的遺民,周武王又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監視武庚,防止他帶領殷的遺民發生叛亂。周武王還將其他兄弟和功臣分封為諸侯,使他們世代享受富貴,並替周天子治理天下、防備夷狄入侵。

    從中也可以看出,實行封建制的初衷除了讓受封的功臣、貴戚享受富貴並替天子管理百姓以外,還擔負著一定的防守任務,可以說是天子和中央的屏藩。既然負責防守,擁有軍隊自然就在情理之中。當然,在分封之初,各個諸侯國的軍隊數量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超過中央軍隊數量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諸侯國擁有的軍隊數量越來越多,尤其是大的諸侯國,在實力上逐漸超越了中央的實力,周朝王室開始衰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封建制度”開始破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東格局中,是什麼讓以色列會這麼肆無忌憚的一再挑釁其他國家,甚至不惜發動區域性戰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