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國古代十大著名鎧甲

    導語:上陣殺敵,鎧甲護身!血濺沙場,刀光劍影,我有鎧甲,刀槍不入!中國古代著名鎧甲有哪些?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鎧甲什麼樣子?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鎧甲分別是:商代鎧甲、西周鎧甲、戰國鎧甲、秦代鎧甲、漢代鎧甲、隋唐鎧甲、宋遼鎧甲、蒙古鎧甲,明清鎧甲……其中,西漢時期,鐵製鎧甲開始大批次裝備,並逐漸成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鎧甲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中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透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型別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而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鎧甲變遷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幹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蹟。

    西周鎧甲

    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

    周盔

    戰國鎧甲

    戰國武士復原圖。戰國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另外,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秦將軍鎧甲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襬呈尖角形,後背下襬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釐米,後長55釐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釐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秦代兵士鎧甲。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週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線,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釐米,其下襬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秦弓箭手

    秦陵陶俑

    西漢

    西漢時期,鐵製鎧甲開始普及,並逐漸曾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制。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本圖即為西漢騎士手持鐵鎩復原圖。

    西漢將帥

    漢代軍隊裡普遍裝備了“環首鐵刀”。

    漢俑

    咸陽長陵步兵俑

    徐州博物館楚王復原像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魏晉時期軍戎服飾復原圖。左側為鐵製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身著兩當鎧的武士俑

    隋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襬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中國歷史博物館隋武士俑

    唐甲

    唐代冑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圖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

    “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隋代冑甲、 初唐冑甲、 初唐冑甲、 初唐冑甲、 盛唐冑甲、 盛唐冑甲、 中唐冑甲、 晚唐冑甲

    魚鱗甲、羅圈甲、山文字甲,這些甲都屬於一種範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

    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五代時期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五代武士

    宋代鎧甲

    宋 李公鱗 _免冑圖

    遼武士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金武士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西夏武士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明顯差別。由於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麼強。

    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蒙古汗國和元代軍戎服飾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氈帳諸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前曾用過鮫魚皮甲冑、翎根甲,後來則用以牛皮為裡的銅鐵盔甲。在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冑,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關瀛臺上的浮雕中就有羅圈甲、魚鱗甲和柳葉甲。《黑韃事略》:"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頑羊角弓,有響箭,有駝骨箭。" 關於蒙古騎兵的精良的軍器裝備,在有關歷史文獻中以及有關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確記載。據普蘭諾.加賓尼記述,蒙古騎兵裝備有:2至3張弓、3個裝滿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還要帶拖兵器的繩子。領兵者要挎一種其尖端尖銳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彎刀,將其裝在精美的刀鞘裡。他們所騎的馬均有護身甲,有些兵士的馬也有護身甲。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 各有一片甲,一直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的甲片繫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裡伸出來;另一片甲在馬的胸部。在馬額上他們放一塊鐵板,把它繫結在兩側的甲片上。

    蒙古騎兵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頸,根據人體的形狀來製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線起來,每一邊肩上固定一塊鐵板。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所有這幾片甲都用釦環連線在一起。 頭盔的上部分是用鐵或鋼製成,但保護頸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製成。根據普蘭諾·加賓尼介紹,蒙古騎兵的甲冑,製法極為精巧,就拿柳葉甲為例,他們先製成寬一指長一掌的若干鐵片,在每一個鐵片上鑽8個小洞。他們放置3根堅固而狹窄的皮帶作為基礎,然後把這些鐵片一一放在另一塊鐵片上面,因此這些鐵片就重疊起來,他們用細皮線穿過上述小洞,把這些鐵片捆在3根皮帶上。在上端他們再繫上一根皮線,因此這些鐵片就很牢固地連線在一起。就這樣,他們用這些鐵片製成一根鐵片帶,然後把這些鐵片帶連線在一起,製成鐵甲的各個部分。他們把這些部分連線起來,製成保護人身和馬匹的鐵甲。他們將鐵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夠在鐵片上 映出人影。

    據《中國古代服飾史》記述,元代有一種翎根鎧,用蹄筋,翎根相綴而膠連的甲片,射之不能穿。還有象蹄掌甲。蒙古騎兵多為帶盔。另有一種胄作帽形而無遮眉,但在鼻部作一個極大的護鼻器,其狀頗怪。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於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十三世紀蒙古士兵

    元武士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襬寬大、折有密襉,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釦,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元甲

    明甲

    圖為明代武士復原圖。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明武士俑

    三門峽明代許氏墓銅俑

    明代鎖子甲

    清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繫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 2 # 廣東娛樂新視界

    十二星座黃金聖衣,天馬聖衣,天龍神衣有最強的盾,白鳥聖衣比萬年冰還硬,仙女聖衣有星雲鎖鏈,鳳凰聖衣還有自己修復能力

  • 3 # 大帥哥哥哥哥哥

    在歷史上有非常多的盔甲。

    中國最早的盔甲可以追溯到炎帝和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那時候還是屬於部落時期,生產非常落後,但是卻已經有盔甲的出現了。當時的蚩尤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生產出盔甲和專門用於戰爭的武器。只不過非常的簡單,大多是用植物和木頭編織而成的盔甲。雖然落後,但是卻非常有效。並且讓許多優秀的勇士倖存下來。後來隨著時間的轉移到了新的時代,不同的製造水平有了許許多多的盔甲。

    中國歷史上的盔甲大多數是戰略物資和平時期無用且不宜儲存所以中國歷史上的盔甲大多現做現用的。

    中國的盔甲主要為:札甲、鱗甲和綿甲。

    以上盔甲的優勢是對於製作水平要求不高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學會而且防護能力良好,但是缺點是不易儲存且戰鬥時容易損壞還有製作過程非常繁瑣。

    相比中國,歐洲的主流盔甲還是和中國差蠻多的。

    在歐洲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因為它是個全面行地域性的帝國,所以它的盔甲非常全面。

    羅馬共和國時期的盔甲有:希臘的青銅板甲、來自小亞細亞的魚鱗甲、本國自己愛用的環甲與片甲還有歐洲愛用的鍊甲。

    可以說有什麼盔甲,在羅馬的幾乎都能出現。

    然後是歐洲中世紀早期,歐洲的盔甲差不多就是繼承了羅馬的盔甲,不過皮甲和鍊甲成為了主流

    這時歐洲出現了騎士階層,騎士階層在法蘭克帝國時期出現(歷史我就不講了)。這時普通的鍊甲是不滿足騎士老爺的,他們為了更加保護自己,把鏈條用新的方式纏繞,再把一些其他材質的東西相組合,於是就有了鎖甲。(十字軍東征時期的主流盔甲)

    後來幾個米蘭的農民伯伯發現了鐵片的新的鍛造方式成本更低量產更高,於是小貴族們都開始穿起來了板甲。板甲可以說是最完美的盔甲,以往的所有盔甲的承重部分在人體的雙肩,但它卻可以把重量完美的分散在身體的每一部分,讓人重而不失靈活。而且它會把敵人的攻擊彈開,就是無法劃開也無法擊穿。讓騎士階層幾乎死不掉。

    但是後來的火槍讓騎士們的騎士夢晾涼。

    相比中國的鱗甲和札甲,歐洲的板甲更具傳承性,它防禦高易儲存但成本高,所以可以說歐洲的盔甲要比中國的盔甲好,但是對於鍛造水平要求高。中國盔甲防禦一般成本一般但對鍛造要求很低。各有各的優勢和缺點。

  • 4 # 冷兵器研究所

    古代著名的盔甲真的不少……

    列舉中外幾種比較典型的吧

    先說一個見證了沙皇俄國四處擴張歷程的“妨主”鎖子甲。

    莫斯科軍械庫裡收藏著一件編號為4470的短袖鍊甲衫(特指短下襬、無罩帽的鎖子甲)。這件鍊甲衫肩寬處達114釐米,下襬寬82釐米,長60釐米,鐵製,鐵環大約有16000個,重量為11672克。

    它的第一個主人是俄羅斯公爵彼得諾維奇·舒伊斯基。身為大貴族和總督的彼得·伊萬諾維奇·舒伊斯基曾參與了伊凡雷帝對喀山的征服和對利沃尼亞騎士團的戰爭。1558年,他指揮包圍並攻佔了傑爾普特(今愛沙尼亞城市塔爾圖)。在1564年1月26日的烏拉河之役(Battle of Ula)中,他遭遇立陶宛人突襲,結果他還沒來記得穿盔甲就被幹掉了。

    之後,這個鎖子甲成為伊凡雷帝的收藏品。

    1583年,伊凡雷帝將這件鍊甲衫賜予了一位著名哥薩克——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的葉爾馬克。結果獲贈這件鍊甲衫後,葉爾馬克於1584年8月5日,遭遇西伯利亞人的突襲。在混戰中,他被西伯利亞人打到了水裡,結果因為穿著這件鎖子甲而被淹死了。

    1646年,它被在西伯利亞的一個城市裡發現,並帶回莫斯科。可能由於該鍊甲衫的前後兩任主人都死於非命,再也沒人嘗試著相當其第三任主人了。這件鍊甲衫於是收藏於莫斯科的皇家軍械庫,留存至今……

    再說一個克妻的胖子國王的兩套鎧甲。

    16世紀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身為英國都鐸王朝第二代君王,最著名的是他一共有過六次婚姻和六個王后,其中前五個王后兩個離婚,兩個被處死,一個死於產褥熱。

    這個國王很喜歡競技比武,擁有多套比武鎧甲。

    我們就來看看他最初和最後兩套不同的鎧甲的差別,好明白歲月是一把怎麼樣的殺豬刀。

    第一套是格林威治兵工廠出產的“銀鏤鎧”,由保羅·範·維蘭德大約於1515年製作而成。這件鎧甲通體鍍銀並曾飾金,全甲於騎乘狀態時高185釐米、胸甲肩部至腰部高35.5釐米、全重30.11公斤。該鎧甲上的胸圍(由鎧甲外側量得)為105.5釐米(41.7英寸)、腰圍則為88釐米(34.7英寸)。在胸甲上的人物形象是聖喬治,背甲上的則是聖巴巴拉。其他部分的鎧甲都採用都鐸玫瑰與凱瑟琳的石榴標誌。甲裙底部有以亨利八世與凱瑟琳公主的名字首字母H和K為裝飾圖案,以此紀念她們兩人的婚姻。但最後亨利八世這個渣男,因為凱瑟琳不能生男孩而拋棄了她。

    最後一件鎧甲是1540年格林威治兵工廠為亨利八世製作的。亨利八世此時49歲。該鎧甲高188釐米,重35.33公斤,胸圍138釐米(54.5英寸),腰圍129.5釐米(51英寸)。

    從兩件鎧甲來看,亨利八世這個渣男做到了“特別能吃苦”的前四個字。

    相對於國外對於國內鎧甲的保護與收藏,國內這個真的差遠了。

    說兩件國內著名的鎧甲吧!

    首先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東周皮甲。要注意的是,東周皮甲不能簡單理解為皮質甲,而是一種皮革大漆複合甲。

    我們的作者曾對這個套進行過復原。

    甲片髹漆後形成漆膜“具有防腐蝕效能和一定的強度、韌性”,“漆膜厚度一般約為0.3毫米,估計要塗刷六七層之多”。2毫米厚度漆層,已經超出美觀和防水等基本需求,顯然是為了進一步增強整體防禦能力。古代工匠在製作時,對不同部位應該區別對待,後世的中國甲冑採用多種材料來製作,道理類似。

    著名宅男、明萬曆皇帝的定陵裡出土過一套盔甲。這幅鐵甲自肩至底邊通長68釐米,被稱為齊腰甲。

    這種鐵甲是對襟。甲身前襟分為左右兩片,各於胸部中心綴一鐵質貼金圓護鏡。兩左右片以六對棗核形扣及扣襻紐系。後襟為一整片,上部中心置一圓護。前後襟在肩部連綴,褃縫用絛帶連線。根據資料介紹,這幅盔甲共用黑漆熟鐵方葉及三角形葉等一百九十九片。因為皇帝的身份,甲片以合股粗絲線穿連編綴製成,而襯裡用的是織金錦。

    定陵出土的鐵盔,屬於寬沿六瓣式鐵盔。根據明成化四年兵仗局所監製記錄,這種頭盔以四瓣、六瓣、八瓣鐵盔居多。出土的頭盔含盔纓杆在內,高33釐米、重1690克。因為是皇帝的,所以六瓣間的縫隙上都加了香草金飾壓條。盔的六個面上還有金制六甲神。分別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神。在道教中,六甲神被視為陽神(與六丁神相對,六丁神為陰神),又稱“六甲將軍”。能“行風雷,制鬼神”。盔頂上有真武大帝像,明朝有真武大帝崇拜(明成祖認為他能奪取皇位是因為真武大帝保佑了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期間一美國男子與12個少女被困荒島,是什麼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