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趙燕雲

    真實歷史上的大理段氏家族實際統治雲南長達四百餘年。段氏在雲南的崛起在五代後晉時期,白蠻貴族出身的段思平在今雲南大理一帶建立了大理國,開創了大理段氏在雲南的基業。

    段思平的遠籍是西北武威人,有人認為段氏出自鮮卑段部,與鮮卑慕容屬同源,其實這只是臆測。據云南大理段氏後裔的《段氏宗譜》上說:“段氏之先,武威郡人也。有名儉魏者,佐蒙氏閣邏鳳(南詔國王)有功,六傳至思平而有國。改號大理,時後晉天福二年也”。

    《段氏世家》、《南詔野史》中也記載:“段氏,河西四郡之武威郡(涼州、雍涼)人,羌族,祖上段儉魏為閣羅鳳將,佐南詔大蒙國,唐天寶中大敗唐兵,功升清平官,賜名忠國,拜相,六傳而生思平”。

    由此可見,段氏乃是羌人或者漢化了的羌人。《南詔野史》、《白古通紀淺述》、《滇載記》都認為段思平是漢裔白蠻。

    另有學者指出,最先到達雲南的是魏之段延,數傳北周之段永,再數傳唐之段儉魏。而始祖段延是來自河西的武威郡人。而武威郡段氏的始祖為西漢段貞,是共叔段子孫西遷武威後的後裔。而共叔段是段姓的受姓始祖,他是春秋時期鄭武公的次子。而鄭國源出於周王室的姬姓。

    段思平家族世代為南詔武將,但是到段思平出生時,家道中衰,已成為沒落貴族。幼時曾在山中牧羊為生,深知底層生活的困苦。

    彼時,段思平所處的南詔政權已經開始走向末路,先後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幹貞的“大義寧國”取代。但這幾個政權存在時間都不長,而且相互更迭時都免不了一番殺戮,一時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段思平親身經歷了這三個短命政權的更替,瞭解弊政。

    由於段思平出身將門,有武功才幹,最初被升為幕覽,後來積功被後晉封為通海節度使。

    大義寧國主楊幹貞深以段思平為忌,不斷迫害思平。公元937年,段思平遂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號召,鼓動奴隸和農奴起義,並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攻破太和城(在今大理城北),滅楊幹貞的大義寧國,遂建大理國,年號文德,以羊苴咩城(今大理城)為都。

    取國號為“大理”據說蓋段思平生於喜洲,喜洲即大釐城,將“釐”字改為了“理”字,“大理”,即是“大治”。“大”字就如同先前的“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無二。

    也有說與南詔後期曾用過的“大禮”有承襲關係。

    “南詔酋龍立,遂僭稱皇帝,建元建極,自號大禮國。”《新唐書·南詔傳》

    “大理國與唐史禮、理字異。”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至異牟尋又遷於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號大禮國。”《元史·地理志》

    段思平登基後,厲行改革,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很快遠近歸心,鹹奉約束,重新統一了南詔。

    大理的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

    思平在位八年,大行分封,篤信佛教,年年建寺,鑄佛萬尊。死諡號神聖文武皇帝,由子段思英繼位。

    段氏父子名字中都為“思”字,據說是由於段氏在雲南生活數代之後,受到當地父子聯名的影響。

    大理自段思平於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建國,到段興智結束,共經歷24位帝王,凡318年(期間因高升泰篡位,分為“前理”和“後理”)。

    段思英在位一年,就被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夥同相國董迦羅逼著遜位,後在大理無為寺出家為僧,成為大理首位出家的皇帝。無為寺就是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天龍寺的原型(一說是大理的崇聖寺),從此成為大理皇家寺院。

    “思英性暴戾,居喪淫戲無度,多變易文德年制度。”(《滇史》)

    段思良本是大理開國功臣,逼侄遜位自立。自此,大理帝位繼承在思平、思良兩支系間更替。與北宋開國趙匡胤趙光義兄弟極其類似。

    “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廢之,左右諸臣諫阻。及將死,謂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業,爾宜善繼吾緒。思良泣受命。”(《滇史》)

    大理建國比趙匡胤建宋還早了二十三年。965年11月宋太祖趙匡胤派王全斌、劉光義率六萬兵馬從開封出發,分兩路向在四川一帶的後蜀進軍,後蜀主孟昶出降,後蜀四十六州納入大宋版圖。此時王全斌向趙匡胤進獻雲南地圖,並請求乘勝進軍雲南,消滅雲南的大理。

    據說趙匡胤仔細看了雲南的地圖,而後用玉斧畫著大渡河以西的地方意味深長的說:“此外非吾有也。”所以宋軍未至雲南。(《續資治通鑑》中寫到“帝鑑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此後宋朝的軍隊也從未進入過雲南地區,段氏統治雲南長達300多年。

    段思良其後大理諸帝(中有楊義貞高升泰篡位):

    段思聰:段思良子。在位期間,高氏成為宰相家族。

    段素隆:段素廉侄。不樂為帝,禪位為僧。

    段素真:段素隆侄。不樂為帝,禪位為僧。

    段素興:段素真孫。“素興在位,荒淫日甚”,被相國高氏廢掉。

    段思廉:段思平曾孫段智恩之子,頗有人望,是時,高氏為相國,遂與諸大臣廢素興而立思廉。帝位轉回段思平子孫一系,如同南宋高宗以後帝位又還給了太祖子孫。高氏以此擁立之功,日盛,封高智升為鄯闡侯。不樂為帝,禪位為僧。

    段廉義:段思廉子。熙寧八年,被楊義貞所殺。金庸先生小說《天龍八部》中說段延慶就是他的太子。但是歷史上並無段延慶其人。

    楊義貞:楊允賢子。1063年,楊允賢叛亂,高智升出兵滅之。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號“廣安皇帝”。後被高升泰所殺。

    段壽輝:段廉義侄。高智升子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壽輝。不樂為帝,禪位為僧。

    段正明:段壽輝堂弟。“性謹恪尚儉素”,1094年被被高升泰廢黜,出家為僧,大理國結束。即小說《天龍八部》中保定帝段正明本塵大師的原型。真實歷史上他只是一個傀儡。

    高升泰:大理相國。高氏世代為大理相國,權傾朝野。1094年,高升泰廢黜段正明,建立“大中”國。改元上治。在位二年後病重,因段氏集團還有相當的實力,遺囑其子高泰明還位於段氏。《天龍八部》中的鄯闡侯高升泰就是他。但是他並非小說中所寫是個賢臣,而是一個權臣。“正明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群臣請立鄯闡侯高升泰為君。”(《滇史》)

    段正淳:段正明弟。1096年,高升泰死後,高泰明遵照遺囑,將王位還給段氏,擁立段正淳即位,仍號“大理”,自己為相。史稱後理。但是在後理,宰相高家一直把攬朝政,皇帝基本無實權。即《天龍八部》中的鎮南王段正淳原型。段正淳並非小說中只是個王爺,而是皇帝。他也並非只知尋花問柳,而是努力“中興”。在歷史上留下了不錯的名聲。晚年禪位為僧。

    段正嚴:又名“段和譽”,段正淳子。受北宋封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晚年出家避位為僧。即《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據說段正嚴勤理政事,愛民用賢,是一個好皇帝。不過最後因為幾個兒子爭奪帝位,弄得心煩,他出家了——貌似花痴不應該出家的。“正嚴即勵精圖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萬一,蓋勢之所趨如水之就下,回狂障決不可得矣。”(《滇雲歷年傳》)

    段正興:又名“段易長”,段正嚴子。不樂為帝,禪位為僧。

    段智興:段正興子。即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南帝段智興一燈大師原型。不過在歷史上,他並沒有出家。而且一點也不聖明,大修佛寺,建了六十座寺院,過分崇佛以至於國力衰落。“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滇史》)

    段智祥:段智廉弟。不樂為帝,禪位為僧。

    段興智:段祥興子。末代皇帝,後又當了七年蒙古大理總管。

    段實:又叫段信苴日。段興智弟。蒙古大理第二位總管。中統二年,段實入朝忽必烈。“襲總管,賜虎符,領大理、威楚、鄯闡、統矢、會川、建昌、騰越等城,自萬戶以下皆受節制。”(《滇史》)

    段功:愛情故事“孔雀膽”男主角。因抗擊紅巾軍有功,被梁王許予愛女阿蓋郡主。梁王后來又對其起疑,想讓阿蓋郡主用孔雀膽殺死自己丈夫。阿蓋郡主反而告訴了他,並要和他一起逃走,雙宿雙飛。段功不相信岳父會殺自己,拒絕妻子好意。第二天就被梁王殺死。阿蓋郡主絕食殉情。

    段世:段明叔。第十三任,也是最後一任大理總官。“段氏世土,至此而絕”。

    也就是說大理被蒙古吞併後,段氏繼續擔任元朝的大理總管,為蒙元效力了一百三十年。從大理建國算起到元朝滅亡,段氏實際統治雲南長達四百餘年。元朝滅亡後,段氏仍然效忠前元,抗拒大明的統一。

    洪武十五年(1382),明軍入滇,段氏末代總管段世堅持抵抗到了最後。

    明朝平定雲南後,朱元璋賜段苴仁、段苴義兄弟一名“歸仁”,官居雁門衛鎮撫;一名“歸義”,官居武昌衛鎮撫。

  • 2 # 良人執戟2

    簡單介紹一下大理市,它位於雲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地處高原洱海平原,蒼山之巔,洱海之濱,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在古代這裡是雲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500年。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面積1468平方千米。人口61萬,大理段氏家族為當地名門望族,我們對大理以前不清楚,後來看了一部愛情電影《五朵金花》頭腦中有了印象,後來郵政部門為紀念古南詔國,特地發行南詔古塔的郵票,我們從郵面看到了大理的文化底蘊,其塔形制與唐代塔形一致,數塔集中一處,令人驚歎,實為國內僅有。大理皇族在南詔以後,一直主政大理國起自唐未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建國,開國皇帝為原海道節度使段思平,稱為太祖神聖文武帝,成為大理國王,一共傳了十四代至段正明己經就是150年,最後的未代皇帝為段興智,滅於明朝共歷24帝,318年。最早的祖先段儉魏出生於甘肅武威,就是出土"馬踏飛燕"的地方,羌族。段儉魏是員武將,在時局混亂,群雄並起的後唐,就是那位"詩詞國王"之稱的南唐後主李煜時代,寫詩詞他的確無愧於"國王"之稱,瀕臨亡國,李煜遙想先祖英武,不禁在月光下捶胸頓足,哽咽低呤,那羌人好鬥的本性使段儉魏帶著族人大敗唐兵,拜相,六傳而生思平,從這位思平建立大理國起,23年後宋朝趙姓家族才建立新朝。大理國之所以存在318年,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天高皇帝遠,鞭長莫及

    大理地處雲南西部靠近雪山,北方兵伐此地後勤難隊保證,無把握勝算。

    (二)大理地廣人稀,管理方便,且民風彪悍。

    (三)閉關自守,減少糾紛。

  • 3 # 圖文繪歷史

    俗話說:北有敦煌,南有大理。大理古傳有“白子國”,漢武帝時設郡縣,唐初“六詔”稱雄,繼之南詔、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5個國家相繼更替,合計515年。其間南詔國延綿160多年,大理國300多年傳衍22代,立國時間之長,實乃歎為觀止。

    圖為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建於唐代。

    大理段氏本是南詔的武將世家,公元937年任南詔國通海節度使的段思平建國,任大理開國皇帝,大理國的疆域沿襲了義寧國,而義寧國沿襲的是以前南詔國的,建國300多年疆域一直沒什麼變化,南到瀾滄江北到大渡河,傳至末代皇帝段興智時被蒙古所滅。

    圖為《元世祖平雲南碑》,於1304年為了歌頌忽必烈討平雲南所立。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跨革囊,渡金沙,征服大理國。嗣後,元世祖為彰顯其“懷柔”、“博大”之王者胸襟,乃準段氏子孫世襲“大理總管”大權,列為元王朝“雲南行省”之“特區”,延11代。段氏元代之業績,賴以大理國曆史之悠久,300餘年政權根基之深厚,元世祖方苦心準允“大理總管”承襲葉榆之地焉。

    大理段氏,雲南白族大姓,古時稱白蠻;其先祖卻是甘肅姑臧人,比如北周朔州刺史段嚴、隋朝武將段達都是出身甘肅武威的姑臧人。

    段氏乃長期享有特殊優惠之政治經濟地位,1382年明洪武置“大理府”後,管轄葉榆之大權方完全納入明王朝之一統。到了後期大理段氏分成了好幾個支系,族人散落雲南各地,據最新的統計,段氏人口約有300萬,中國百名姓氏排行榜第78位。

  • 4 # 小司馬說

    大理段氏,雲南白族大姓,古時稱白蠻,曾經的雲南名門望族。我們所熟悉的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裡面的段譽就是這個家族的。(大理國位置)

    俗話說“北有敦煌,南有大理”。段氏作為雲南大理、劍川世居白族,在現今雲南白族人當中仍有許多人姓段,因為他們的祖先曾建立過大理國,而且這其中又有九位國王以帝為僧,故流傳下來許多傳奇的故事,段氏家族因此聲名顯赫於雲南。

    大理段氏始於公元937年,在今天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白族出身的段思平在通海當上了通海節度使。後來段思平又建立了大理國,併成為大理國第一任國王,其王朝共歷經24帝,享國運318年。

    (今天雲南大理古城門)

    大理國政權建立的時間比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還早了二十多年。

    元世祖忽必烈來雲南征服大理之後,就控制了大理國,這期間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而大理國國王這一支段氏家族就成了元朝在大理的大總管。

    大理政權被蒙古人滅掉之後,大理段氏並沒有結束,他們繼續世代擔任元朝的大理總管,前後又經過了大約一百三十多年。

    大理總管這一支段氏家族一直延續到元朝末年。直到元朝滅亡之後,大理段氏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朱元璋明人的統一。直到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明朝軍隊攻入雲南,直到這時,元朝段氏末代總管仍然抵抗明軍到最後。最後明軍打敗段氏後人,並設立大理府管轄這一帶。

    被明朝統一之後的段氏這一家族又零星分出了幾個支系,族人都散落在雲南各地。

    ———————————————————

    段氏所建立的大理國奉佛教為國教,前後幾任國王都曾放棄王位出家為僧。(大理崇聖寺就是這一時期的建築)

    大理段氏本就是南詔時期的武將世家,由於段氏一派祖上出身於中原武林世家。故雖然貴為皇族,但家傳的武功一直都未曾荒廢掉。反而更加勤奮習武,特別是皇室成員。

    而這些出家的帝王也大都進入了大理有名的天龍寺。進入天龍寺後,他們便在寺中鑽研更深的武學。就像《天龍八部》中講的那樣,段氏家族的“一陽指”、“六脈神劍”等都是那個時代江湖上赫赫有名的武功。

    段氏家族所創立的“段氏步法”、“段氏心法”、“段氏劍法”都曾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被武林人士視為經典之作。

    綜上,直到今日,段氏在雲南大理仍然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 5 # 楚邾

    如果拋開其他來說,從宗族角度來解釋,段氏其實和雲南許多白族望族沒有什麼不同,同段氏類似的還有高氏,如高升泰曾奪段氏皇位建“大中國”,後還位於段氏段正淳(段譽他爹);趙氏,五代時期曾建大興天國政權;楊氏,曾建大義寧國政權等等。段氏之所以被很多人熟知,其實還是因為金庸《天龍八部》的影響,再者,金庸之所以選擇段氏,相信也是因為段氏是與宋朝同步的大理國皇族。

    段正嚴,亦名段和譽,《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

    大理國,從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1254年被元滅亡,共存在317年,除1094—1095年被高升泰奪權外,一直都是段氏當政,國都也基本未變,這樣算來,從國都角度來看,大理國確是自秦以來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封建政權了。

    大理段氏實行父子重名或者連名制。父子重名,即父子均有一個字相同,這其實和越南的墊名有點相似,如段思平和段思英父子,段正淳—段正嚴—段正興,段智興—段智廉—段智祥,段素順—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興都是採用重名制,重複思、正、智、素;父子連名制是父親的名字為兒子中間字,即段+父名+己名,如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透過百度等簡單整理段氏皇族姓名如下(可能存在錯誤):

    大理皇族段氏:

    由此可知,大理段氏以父子重名製為主,輔之以父子連名制。但其實,大理白族父子連名制更為普遍,如大理國相國高氏,像高智升—高升泰—高泰明—高明順—高順貞—高貞壽—高壽昌,均是以父名為姓名中間字,不過亦有父子重名制,如高觀音隆—高觀音妙—高觀音政,重複觀音字輩,即以父子連名製為主,輔之以父子重名制。

    大理相國高氏

    其實,白族大多采用父子連名制,有學者甚至以連名制來區分白族和其他各族,但事實上並不止白族,其他民族如傣族、彝族等也有父子連名制度。不過大理段氏更以父子重名製為主,輔之以父子連名制。

  • 6 # 玄坤文史

    被人們所熟知的大理段氏,很多人是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瞭解到的,其實在現實中,大理段氏也曾在歷史上顯赫一時,建立的大理王朝也在雲南地區延續了三百多年。

    在隋唐時期,雲貴高原附近出現了六個由部落組成的小王國,在當時被稱為六詔,其中有一個部落被稱為南詔,他逐漸滅了其他的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今天的大理地區,公元八世紀末大唐冊封南詔國君為南詔王,由此也就開始自稱為南詔國。

    大理白族貴族的段氏,祖輩也一直是南詔國的武將,傳到段思平這一代,南詔國已經逐漸衰敗,段氏也一樣漸漸沒落,傳到段思平這,雖然段氏還算貴族,但是也只是落迫的貴族了。還好段思平憑本事逐漸升到了通海節度使,但是南詔在這個過程逐漸被幾個興起政權取代,也導致了普通底層民眾民不聊生,於是段思平就聯絡了大理的其他氏族,推翻了當時大理地區的楊氏政權。

    之後段思平取得滇東三十七部的支援,之後又攻破了大義寧國,隨後建立了大理國,定都於今天的大理城,段氏世襲,之後大理政權被蒙古人滅了,段氏被元朝皇帝任命為大理總管(也就相當於大理的總督),在這時段氏還算識時務,但是後來元朝滅亡,大明登上了歷史舞臺,明軍派兵進入雲南,接管雲南的政權,但是末代的總管卻不願意投降,被大明滅了!

    管理過大理的段氏成員一共有22位,段正淳是真實存在的,沒那麼花心,而是努力復興大理,老後讓位他親兒子段正嚴,又叫段和譽,也就是段譽,是親兒子!在現實中段譽是個勤政的好皇帝,段氏執政期間也曾被外姓奪過權。現在也還在有段氏的後人,興建的大理國是佛教國家,大理段氏一定程度促進了雲南民族融合,和當地文化發展。

  • 7 # 林屋公子

    真實歷史上的大理段氏與金庸武俠小說中描述的還是有很大出入的。歷史上的大理段氏在前期受制於董、楊、高等世家豪族,後期更是直接被高氏架空,完全淪為了傀儡。

    大理國的開國君主叫做段思平。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擊敗“大義寧國”皇帝楊昭,建立了大理國。在段思平起兵過程中,地方豪強董伽羅、高方立功最多,成為大理國最顯赫的家族。 段思平去世後,其子段思英繼位。段思平的弟弟段思平聯合布燮(即宰相)董伽羅廢段思平自立,從此大理國的君權被削弱,董家、高家以及楊家(外戚,段思平母家)掌握朝政。

    上德帝段廉義時期,豪族楊義貞起兵叛亂,段廉義被殺。嶽侯高智升、高升泰父子起兵平定楊義貞,先後立段壽輝、段正明為帝,大理段氏完全成為傀儡。後來高升泰乾脆廢掉保定帝段正明自立為帝,國號“大中國”,大理段氏國祚斷絕。高升泰去世後,其子高泰明按照高升泰遺願,擁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繼位。從此大理段氏完全淪為傀儡,高氏掌握朝政大權直到被蒙元滅國。

    期間只有憲宗段和譽(天龍八部中的段譽)時期曾一度抑制過高家勢力,但最終他也無力改變政局黯然出家為僧。 所以,歷史上的大理國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傀儡王朝。

  • 8 # 歷史咖啡

    大理段氏是中古時期的橫斷山區白蠻【五家十姓】之一。五家十姓是泛稱,且有多個版本,指白蠻主體族群。他們都是南詔時期的貴族和華人集團,其中蒙、段、楊、趙、張等為名家,高、董、尹、李、杜等等十餘氏為華人,其他還包括白蠻之外的各種族群,廣泛分佈於從四川西昌到雲南瑞麗的橫斷山區。

    一,起源

    八十年代大理重修五華樓,發現了一些殘餘的墓碑,其中段氏、趙氏、楊氏等名家大姓,都在碑文中自稱【九隆/族/裔】,這就印證了《蠻書》《舊唐書》等漢文史料的記載:南詔、大理的統治集團是來自今天雲南保山的九隆族,唐代稱為「白蠻」。

    白蠻是一個包括多種族群的稱謂,其中很重要的是兩部分,一部分是今天大理地區的「白子」,另一部分是「九隆族」。這兩個勢力的融合和演化,就是南詔/大理歷史的主要內容。

    二,歷史演變

    九隆族,是哀牢國的主體族群,中心地區位於今天的保山壩子。南北朝時,九隆族一部分人進入滄洱地區,在巍山一帶形成了「南詔」蒙氏,當時的滄洱地區還有另外五個族群集團。到了唐代,滄洱地區幾個部族形成了「白子國」,張氏為盟君。白子國與唐朝相爭,唐朝便刻意扶持南詔蒙氏,對白子國形成夾擊之勢。這就是南詔的崛起。

    南詔蒙氏在唐朝支援下,迅速削平整個地區,建立了統一態勢。蒙氏穩定後,可能將位於保山的同族遷徙到大理,形成了蒙、段、趙、楊等名家大姓和白子張氏的共同統治。這個情況相安無事近400年,這就是南詔國時期。

    三,段氏崛起

    南詔末期,可能發生了力量對比失衡。白子集團的實力壓過了九隆集團,加上對外戰爭的慘敗,南詔國內發生慘烈政變,王族蒙氏被殺戮殆盡。傳統的將軍家族楊氏和文官家族趙氏,先後建立短暫的臨時統治,即楊登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長興國。

    段氏此時是北部地區的節度使(模仿唐朝),看到國內政局無法穩定,於是就聯合了雲南東部的烏蠻三十六部,引兵殺回大理,建立了大理國。著名的《三十七部會盟碑》記載了這次事件,段思平以外藩身份,引烏蠻兵回國奪位。

    大理段氏的來龍去脈就是如此。他本身是九隆族,在特殊情況下,將橫斷山區以外的烏蠻部族引入,終於穩定局勢,建立起更加融合的大理國。大理段氏也就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統治家族。

    四,一些問題澄清

    南詔第一代統治者是蒙氏,也就是史上知名的皮羅閣、閣羅鳳等。蒙氏是他們自稱的漢姓,皮羅閣、細奴邏等,在唐代白蠻語言裡,是他們的名字的發音,實際意思是「么兒」等小名乳名。至今在白族語言裡都有對應詞。

    父子聯名制,是九隆族的主要特點。大理地區發現的楊氏、趙氏、高氏等族譜和碑文,父子聯名有多達二三十代的記錄。南詔大理深度漢化以後,漢文名字也是父子聯名的,即兒子名字裡必然有父名的一個字。

    白蠻語言與上古漢語之間存在著高度相似,前段時間逝世的語言學家鄭張尚芳甚至提出了【漢白語支】假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首歌讓你覺得特別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