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鑑歌行

    孔聖人,有心憂天下,有仁人之心。

    杜甫同樣心憂天下,憐憫百姓。他的詩大多都是反映民間疾苦。而同類作品中,大唐無出其右者。

    杜甫代表作,三吏三別,廣為流傳。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些經典詩句千百年來人盡皆知。

    也許有人會說杜甫沒有作為。

    其實不能這麼想。

    由於時局的動盪,朝廷的無為。

    杜甫這樣的人才一直被埋沒。

    試想如果人才都被髮掘重用了。又怎麼會有當時的造反亂象。

    杜甫雖然沒有做過什麼高官,但是比不為人民著想的貪官汙吏好上千百倍。

    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以及對民間疾苦的悲憫吶喊,以及超絕的詩文。足以使他擔當得起這個詩聖名頭。

    而“詩史”則是他的詩更多的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有很大的歷史參考價值。

  • 2 # 千千千里馬

    杜甫在唐代已經有“詩史”的美譽。

    晚唐詩人孟棨在他的筆記《本事詩-高逸傳》中,敘述李白的時候,順便提到了杜甫,說杜甫遇安史之亂,從甘肅進入四川,一路記錄了所見所聞,記得非常清楚,所以“當時號為詩史”。

    這是對杜甫詩歌以“詩史”評價最早的記載。

    孟棨說“當時號為詩史”可能是,出於自己的想象和推測。

    我們現有的歷史資料,是找不到杜甫活著的時候,對他的詩歌有“詩史”這樣高評價的出處。

    但是,就算從孟棨開始,能夠對杜甫詩歌做出這麼高的評價,實在也是不容易。

    杜甫活著的時候,沒有任何人對他有較高的評價。

    所以,杜甫在湖北公安的時候寫詩說:寫了一輩子詩,但是沒有一個知音。

    相反,杜甫對他的同時代詩人,例如李白、岑參、高適、王維、孟浩然、賀知章都有很高的評價。

    特別是對李白詩歌“清新庾開府”的評價,基本就是一個經典評價。

    但是,杜甫死後二十年左右,已經受到一些有識之士的高度評價。

    例如,有一個潤州即今天的揚州刺史叫樊滉,他十分驚歎杜甫有“大雅之作”,而且為杜甫出了一個杜甫詩選。估計,這詩選應該有一些“詩史”。

    不久,杜甫得到了大詩人,思想家韓愈的稱讚。再不久,杜甫的孫子杜嗣業把杜甫的詩集給詩人元稹看了。元稹極為讚賞杜甫的詩歌。還給杜甫寫了一篇墓誌。杜甫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廣泛注意。

    晚唐時代的筆記文學《酉陽雜俎》、《云溪友議》、美術理論《歷代名畫記》都出現了杜甫的記錄。

    “詩聖”是明代晚期研究杜甫的一位大學者王嗣奭在他的著作《杜臆》一書中提出來的。

    王嗣奭的《杜臆》生前沒有得到出版。後來清代大學者仇兆鰲得到他的手稿,十分讚賞對杜甫研究的成就,就出版了王嗣奭的《杜臆》。並且參考《杜臆》,完成了仇兆鰲自己的杜甫研究《杜少陵詩集詳註》。這個杜甫詩集註影響很大。

    王嗣奭對杜甫“詩聖”的評價也就至今被大家所認可。

    實際上,王嗣奭評價杜甫為詩聖,一點也不突然。

    宋代黃庭堅就把杜甫的詩歌看做是經書,與四書五經同等地位,這本身已經是很高的評價。

    中國詩人無數,為什麼“詩聖”這麼高的地位,屬於杜甫,而不是別人?

    瞭解杜甫,我們被杜甫的詩歌已經征服了。

    但是,對杜甫的做人,只要那些大儒才能非常重視。杜甫的偉大,與他人格的偉大是放不開。

    他一生為了做官不惜搖尾乞憐,但是,真正做了官,卻不是明哲保身,這是一切人很難做得到的。

    而我們一些朋友卻喜歡嘲笑杜甫沒有成為高官。這就是對杜甫真正最缺乏理解的地方。

    有人說,這不是奴性嗎?那你就錯了。

    古代,忠於皇帝非常重要,就像今天忠於祖國一樣。

    古代,皇帝代表祖國。忠於皇帝是一個價值觀和象徵。

  • 3 # 大悔憶智周

    先說“詩史”。

    愚以為杜甫像一個優秀的史官,他的詩歌是形象生動充滿細節的歷史,公正地記錄歷史的真實。 雖然一開始指出這點的只是一個人,但後來的詩人和讀者都由衷地認同。

    再說“詩聖”。

    是因為他人格的偉大吧?

    他一生憂國憂民;他忠於家庭,他在朝廷做官時不和同僚一道去花街柳巷,還勸阻同僚;他忠於朋友,甚至為朋友得罪皇帝而丟官,這朋友死後他還去墳墓憑弔,李白犯下附逆大罪他還時時寫詩牽掛,他窮困到悲慘,到手的幾十畝果園卻轉手送給剛結識的朋友;他和窮人一道去官倉擠陳米,他勞動人民一樣開荒種地,去山裡撿橡實挖黃獨以供家人充飢,對窮人充滿同情,寫詩勸親戚不要妨礙“無食無兒”的婦人到堂前打棗;只要有“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就“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身上是中華民族的善良,善良到超凡入聖。

    千千千里馬說杜甫的“聖”包括他對皇帝的忠誠,我認為他的忠君既是中華民族目為高尚的“忠孝節義”,更是為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有著效仿他十三世遠祖杜預,讓天下太平、百姓康樂、風俗醇厚的大志。

    再就是他詩藝的超凡入聖和先鋒前衛。

    “杜甫的一生是悲慘的,他思考的卻是如何擺脫當時的社會危機和災難,思考的是人類的命運、人生的價值、文化創造的價值。他把所有的痛苦和思考,變成了一篇篇動人的詩篇。他飽嘗他人難以想象的痛苦,連他最愛的兒子都餓死,他的詩歌卻讓人們看到友誼、親情、善良、忠誠、正直、堅毅、勇敢、創造、和平、仁愛這些人類精神文明的永恆價值。”(摘自段炳昌著世界名人傳記《杜甫》)

    杜甫的偉大,是在他死後好多年才被發現。他的苦吟,不是為了及時的名和利,他自認“詩是吾家事”,詩歌才是他的終極追求,他是純粹的詩人。他不僅具有先鋒到今天的人本人文的思想,他的詩歌藝術,源於偉大天才、家學淵源加以“轉益多師”,所以他的詩藝熔鑄百家、博大精深,不僅被中晚唐和宋朝及以後朝代的詩人們不斷髮現,到今天仍舊不斷被髮掘出來。

    簡單歸納,杜甫的德與才,都是超凡入聖的,他詩歌的內容,又有著《史記》那樣文學和歷史的雙重價值。

  • 4 # 唐詩宋詞古詩詞

    杜甫是被稱為“詩聖”,杜甫的詩才是“詩史”。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過渡時期,一生寫了一千五百多首詩,主要關注社會民生。

    比如《春望》反應當時的社會動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憂國憂民,愛民如子,具有廣闊的悲天憫人情懷。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石壕吏》關注百姓疾苦。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的詩中最為體現當時的史詩,是他的陳情表《北征》,是他向肅宗皇帝彙報他探親路上及到家以後的見聞感想。這首詩是杜甫詩歌作為詩史的代表作!

    不難發現,從整個杜甫的詩中,我們看到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在他的詩中能夠看到當時社會的動盪、政治的黑暗還有人民生活的疾苦。

    所以,後人給予了他這麼高的美譽。

    《本事詩·高逸》曾寫道;“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

    這時候的杜甫還在世,就已經獲得了詩史的美譽了。

    宋祁在《新唐書》的《杜甫傳》裡也寫道:“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號‘詩史’”

    反而,詩聖的提出,真正在文字中體現,是在明代。

    《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夢少陵作》一詩裡寫道:“青蓮號詩仙,我翁號詩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怎樣?會不會取代傳統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