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乄昶宇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而且每天都有回家的奔頭,特別是在過年過節尤其明顯,望珍惜現在與老人相處的時光,願天下的父母身體健康。

  • 2 # 圖文

    只能說:你真幸福!

    中國早有民間諺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形象地形容了家中如果有老人,其價值如如同擁有一個無價之寶一樣。

    1、不過,現在有些年輕人對這點並不理解。

    有的年輕人認為:老人有啥用,身體不好,啥也幹不了。這是他們不理解“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真正含義。

    2、家有一老,整個家庭,乃至整個家族,就有了一條堅實的紐帶。

    特別是在農村,每當逢年過節,大家都回來了,如果自己的爺爺奶奶、太爺爺奶奶還在的時候,自己的那些七姑八大姨逢年過節都會過來看望老人家。親戚因為走動,變得更親了。

    3、老人的一生寶貴經歷,仍然值得大家學習。

    老人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歷者,我的爺爺上過私塾,精通書畫和珠算,雖然耳朵有點背了,我從小就接受爺爺的不斷鼓勵和鞭策,一輩子感恩。

    所以,愛老人,是永遠不過時的美德。

  • 3 # 黔貴人L

    在這樣的長輩世界裡親人團聚是他們最大的幸福和快樂。馬上要到年底了不管生活和工作有多困難都回家看看吧!到家過年那天晚上最有意義的是和他們坐著聽聽那個年代那些人那些人事……前天我二伯,55歲了。我打了一個微信影片回去說點事。然後我們聊了249分鐘,我還切屏留了下來《剛開始聊了點堂哥的事,二伯希望堂哥能找個女孩結婚,但堂哥是那種個人主義者,之前二伯給他介紹了幾個都沒有成功,最後還不愉快了,堂哥對二伯說,不是不想是現在婚姻沒有那麼容易,結婚容易但是生活沒那麼容易,咱們農村做農活的,找個自己喜歡的怕你們不喜歡,你們喜歡的怕人家對家裡有想法,如果真的到那一步怕他自己應付不了,現在的孩子不嫌家窮家醜,但別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你不知道人家是怎麼想。二伯聽堂哥說了也明白意思,就讓堂哥自己拿主意了。還有聊大伯家那個大哥我叫,說大哥一直不懂事做那些事都管不了他,為了他的一點事。二伯和二孃還鬧不愉快了,不管他怎麼樣還是他二爸,必須管下去。……》第一次覺得二伯也感到無助,童年裡的二伯人高,脾氣兇,我們都怕他,我們二家路程有點遠,所以不瞭解他,他做啥事都特別認真。還記得那年他去做自己農活看到我家的還沒有做,中午回來叫我爸媽去把留在地裡的玉米杆除了他一起把土地耕了。爸媽還有點不高興了說他也不提前說。《原因是爸媽下午有事要去做,二伯突然來說,就做不,只能去地裡把玉米杆除了還有別的原因就不說了。》然後說了一些二伯做事的話,當我們家發生一些事後我才慢慢覺得二伯也挺累的。當前天晚上聊了那些話才明白很多事。二伯他不是兇,是每一個家族裡總要有人出頭一些事的。人生在那個家族裡都有一份讓它變好的責任,當人過了55歲後真的會無助。我們現在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但是請好好對對自己親人……

  • 4 # 啞者或已成翁

    今年夏天,我去西安探望了老母親,寫過多篇關於媽的文——記錄了媽的狀態,與我的內心感受;現錄舊作兩篇,於下:

    上篇

    【媽的狀態】

    昨晚,我去看望了媽。

    我媽說,就在近日裡,她也去看望過我;我的房間裡燈光太暗,她敲了幾次我的門,我卻總是懶得開。

    媽居住在西安,西安離寧波有多遠,怎麼解釋也不太明白;她似乎還忘記了自己困於輪椅,已有三十三年了。

    她說起了近日又去看望過我的老祖母,老祖母竟然認不出她,只是招呼她進門來坐坐。

    她說話的神態認真而又自信,正是這般認真、自信的神態,令我覺得一些兒恐怖;真實與夢幻,生與死,在她的心裡已經沒有了界限。

    父親死了的那一年,媽囑咐把父親住過的那個鄉下房子留給我,我現下告訴了她,我不再需要了,已帶來了鎖開由她再處置;她面無表情,似乎沒有了這事的記憶。

    她說我這次來,為什麼不把老婆也帶來,我說沒有老婆啊。

    回到旅館以後,我忽然想起了前年去看望她,因為她屢次問起覓偶的事,我就說已有了個人在談;還大著膽子說,你是否想見一面?她想了一會兒,終於搖了搖頭,說她的身體還是這個模樣,先不見面為好。

    第二天我再去看望她,她嘆了一口氣又說,你若是覺得獨自兒過得自在,就任由你吧,也不要太勉強。

    想不到這件事她記得很牢的,卻忘記了也曾說過任由我的話。

    昨晚的見面,她還告訴我,預計自己會在今年走的,可是怎麼就又走不了呢?

    她說已經九十歲,活得也厭煩了;我更正為八十七歲,她默然久之,沒有異議。

    她又說覺得今年體重了許多,想到了在她死後,收拾起來會有些麻煩,我聽罷哈哈大笑。

    這個其實不必去擔憂的,體輕也一把火來燒,體重也一把火來燒;九十歲或是八十七歲,有點誤差罷了,每個人到頭來,反正是不能與無常作對頭的。

    一個人有了與無常作對的念頭,結果總是不會很好的。

    綠藻在夢幻裡遊得歡暢,

    小魚兒遊啊游到了白雲邊上,

    我坐在柳絲下垂釣線,

    媽蹲在河埠頭洗衣裳,

    河水悠悠日月長,

    不料昨晚恨煞了無常,

    悠悠河水流過去,

    春去夏來很正常,

    悠悠河水日月長,

    無常到來不慌張。

    下篇

    【母親在病床上悟道】

    我在為母親推輪椅之時,出了差錯,以致她半癱之身,又遭受了大腿骨折;這幾天裡,媽只能平躺在床上,動作更難了。

    不過,媽就利用了這樣的機會,正在證悟佛道;這件事,我也是昨天傍晚才知道的。

    昨天傍晚,她對我說:

    “把蚊帳拉上。”

    可她的床上還沒掛上蚊帳啊;她連聲地催促,催得我沒奈何,腦子裡也就更迷糊了。

    我以為她是處於幻覺狀態,只得在空氣中比劃了幾下,裝出一個拉蚊帳的樣子;豈料她忍無可忍地開罵了:

    “這個絕種兒,故意作對,故意作對!”

    我被責罵得沒頭沒腦,轉眼之間看到了窗簾,沒有多想就拉閉了它。

    不料她的怨氣卻更多:

    “你是明白的,你是明白的;你這個絕種兒呵,就裝糊塗,就裝糊塗!”

    我裝了糊塗嗎?可我又明白了些什麼呢?

    忽然間,我想到了,語言只是表示事物的符號,母親已經看破了它的虛妄性;她現下把“窗簾”叫作“蚊帳”,改一改事物表示的語言符號,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她把窗簾叫作“蚊帳”,細究起來,其實也是蠻有道理的:

    第一、窗簾也是可以擋住蚊蟲的;

    第二、我媽還想暗示我,一個詞兒本來就不等於事物本身,只是一個表示它的符號——這可是個大學問了;我媽原來早就是一個研究語言問題的哲學家。

    語言符號與真實事物是兩碼事的。

    比如,我名字裡有個“偉”字,卻不是一個偉人;男性取名也有取什麼“富”啊“貴”的,大多數也只是不富不貴的平常人,還有可能是個乞丐呢;女名也多見取“梅”啊“蘭”的,難道個個都是花朵樣的美人兒麼?也未必都是志趣高潔的。

    在社會交際裡,我們還見慣了許多人的名片上,印著顯赫頭銜;這紙上的符號,使得人們頓生崇拜的眼色,正如一首小詩所說:

    “這紙片,竟是人

    以及他

    的一切,頭銜

    和手中的權力、胸中的知識、背後的關係。”

    我媽把窗簾叫作蚊帳,這表明她已經在泯滅物物之間的分別,莊子寫了三十三篇大文章,這個就是主題之一;人世上的種種“分別”,也會害人的,比如說覓偶吧,什麼高的、矮的,美的、醜的,多金的、貧寒的,弄得當今許多女人獨守空房、許多男人只能打光棍。

    還記得禪宗典藉裡的一則記述:

    有個法眼和尚,描述了平常人的“平常心法”說:

    “門上但書門字,窗上但書窗字,壁上但書壁字。”

    玄覺和尚卻透露了更高一籌的“心法”:

    “門上不要書門字,窗上不要書窗字,壁上不要書壁字。”

    為什麼說是更高一籌呢?因為泯去了物物的分別。

    若是卸門當床、拆窗燒火、破壁為窗,這個喚作“門”、“窗”、“壁”的,又在何處了呢?我們何苦要被蒼頡所造的這些字眼所束縛呢?

    我媽躺在病床上悟道,漸漸地泯去了物物的分別,當然也是有一個過程的。

    五六天前,她在要用毛巾之時,必定讓我分個清楚,這條是用來擦頭的,這條是用來擦手的,那條只能用來擦腳的;可是到了傍晚的這個時候,她要擦去嘴角的痰,卻只對我急促地說,“快!快!”——她不再注意毛巾原先的不同用途了。

    有誰規定了原先用於洗腳的毛巾,就一定不能用來擦臉呢?

    僧問:

    “如何是禪?”

    鹿門處真答:

    “鸞鳳入雞籠。”

    有誰規定了本性高潔的鳳凰,就一定不得進入雞籠裡去呢?

    母親只在病床上躺了五六天,悟道的程序卻這般的神速,佩服啊佩服!不過,她急促地喊叫,“快,快”,似乎還有快與慢的分別,但不久以後,她一定會達到徹悟的境界。

    對於母親的徹悟,我如此的有信心,還因為另外的一個證據。

    前天,我在“天涯社群”的“情感天地”板塊上,釋出了一篇文,標題叫作《摔折了媽的腿骨以後,我想說的話》,在文中有過這樣的敘述:

    媽念兩句佛號,中間總要夾進幾句“苦啊”。

    可這一回,我在守夜之時,卻只聽到她在翻動身體之時,才會無意識地呻吟一聲“苦啊”,佛號已經不再念了。

    這就是好,這就是妙!

    記得有個禪宗和尚說,既已知道了自心是佛,是可以省去這一聲佛號的,因為心中記著一個“佛”字,不免又有些滯累。

    廣慧達杲說得好:

    “佛為無心語,心因有佛迷。

    本心清淨處,雲外野猿啼。”

    但願我的老母親經此一番骨折的痛楚,消盡了歷劫罪業;不再為無明所困惑,很快就能夠證悟到“本心清淨處”。

    本師釋迦牟尼佛啊,我作為她的兒子,胸裡確實懷有這樣的願望!

    另外,也請讀者朋友們原諒,守夜睏乏而又很無聊,於是便寫了這樣的一篇文字。

  • 5 # llnn華子

    有媽就有家,沒媽也就沒了家。媽是天、是房、是為兒女遮風擋雨的大樹。媽不在了孩子們就成了一盤散沙,聚不起來了。

  • 6 # 微笑收場

    我爺爺今年95(23年生人。按虛歲96了)確實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尤其這種健康長壽的老人。(爺爺現在就是耳朵背。加上前列腺有點鈣化。沒啥大問題。畢竟年齡在這放著)每個週末大家只要有時間就去看看老人。來幾張爺爺寫的日記的照片

  • 7 # 76小孩兒

    驕傲,幸福,當我76歲時媽媽喚著乳名支來喚去,是享受,順心時摟著我,摸摸頭誇我是他好孩子,讓我注意身體,,等她老了好照顧她。我媽勤簡一輩子,不讓扔任何東西,看到會大罵我敗家子,隨你爸爸那個根,我暗自發笑,想我爸爸拿我出氣……在同齡人中,唯有我還有媽媽的疼愛,我很驕傲,當然媽媽活到97歲有我們功勞。樂極生悲,在她97歲本命年生日時,我在飯店為她辦了生日宴,請了媽媽的孃家人到來,讓她高興的不得了,媽媽信天主教,不收任何禮。按習俗不收禮不算辦壽。二個月後媽走了,至今都後悔……心裡酸酸的。

  • 8 # 我和老媽的凡人瑣事

    我家老媽今年88歲了,7年前得了腦梗,偏癱,不能自理,從那時起,我放下工作,在家專心照顧。這麼多年了,老媽身體狀況還不錯,我的家也成了兄弟姐妹們的孃家。

    我們姐弟四人,每逢節假日,他們都會來我家看望老媽,雖說照顧老媽是個拼體力拼耐力的事,但心中有愛就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好多朋友說這話有些過時了,也有的說這話只適合老人能自理的時候,聽起來也有道理,特別是老人八九十歲,兒女們也都六七十歲了,也是老人了,照顧起來有時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也是很現實的問題。還好,我今年55歲,我和老媽說,只要我身體好,還可以照顧您十年,您就好好活著。

    "有爹媽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爹媽不在了,兄弟姐妹就變成了親戚"。有老媽在,我的姐妹們就有個隨時可以回來的家,還能像小時候一樣圍坐在媽媽身邊嘮家常。老人老了,可能陪不了我們幾年了,珍惜有媽的日子吧。

    "有媽在,我們尚有來處,媽不在,人生只剩歸途"。在老媽面前,我們再大也是孩子,再老也還年輕。盡我所能,讓老媽有個幸福的晚年,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榮幸,讓老媽陪我們久一些,再久一些。

  • 9 # 37237

    我說一下體會,我媽八十五歲了,頭腦清晰,全身是病,幾乎每隔一個月就得去醫院看病輸液,先不說費用,就說時間吧!每次跟領導請假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口,在單位就沒上過全勤!也就是在企業上班,在私企早就被炒魷魚了,問題是這邊被扣錢,老媽那邊還得花錢,這幾年身心疲憊!家庭不和睦,上有老,下有小,活著真的太難了!還得繼續!

  • 10 # 愛分享的琴姐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管多大年齡爹媽在家就在,10年前我媽因為糖尿病併發症眼鏡看不見了,後來又二次腦梗,一直是家和醫院兩頭住,在醫院好些就回家康復訓練,媽媽很堅強的,每天都堅持在家慢慢訓練走路,因為看不見每天聽電視劇很開心,雖然媽媽生病眼睛看不見,但是家裡每個孩子都還是非常關心,到後來媽媽身體越來越不好出入醫院的頻率也多了起來,有一天我媽媽問我她這樣子還要不要給她去住院,我說要住,有媽才有家。媽媽走了3年了,我想她……

  • 11 # 如雪的退休生活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對於家有老人的感覺,我是深有感觸的。

    現在,我家裡有90歲的婆婆和91歲的公公,但兩個老人都身體可以,也不是太糊塗,基本沒有故意找麻煩過。所以,我感到很慶幸,可以說,公公婆婆身體好,就是我的福分。我不需要多麼費力地去照顧他們,每天儘量給他們做點可口的飯菜就可以了,所以很是輕鬆。

    平時也不需要過多的操心,天氣暖和,婆婆會和我一起出去遛娃、買菜,公公有哮喘,不能走遠路,每天只在樓下坐著曬曬太陽。每週我和老公分別幫公公婆婆洗一到兩次澡,再給他們把衣服洗洗就沒事了。

    我在做飯時,婆婆還可以坐在床上或沙發上,幫我看小孫子。有時也幫我摘菜。總之,高齡的公公婆婆,由於身體好,沒有給我增加額外負擔,所以很感謝公公婆婆。

    但當年我父母在世時,我們兄妹就沒有這麼輕鬆了,父母都曾臥床好幾年,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伺候,特別是母親,還伴有老年痴呆,不但要管吃喝拉撒,還要哄著她不鬧,挺勞神費力的。我母親晚年喪失了吞嚥功能,要用針管打流食,還經常便秘,需要幫她往外掏。所以那一段時間,我們兄妹四人都過得很累,母親跟前總要有一個人照顧,另外三個就出錢,養著母親,也養著照顧母親的手足。

    所以,我的感覺就是,老人不論多大年齡,只要自己能出來進去的,照顧起來都不算個事,如果臥床不起,不論有幾個兒女,都會感到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宇宙中正物質為何多於反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