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司馬長史
-
2 # 漯現歷史
洋務運動是地方開明大臣搞的,基本上是在滿清朝廷沒什麼控制力的地區!自從鴉片戰爭以後,國門洞開,洋人的船堅炮利,貿易繁盛,官員不會看不到!但是這個並沒有上升為國家的基本國策,不是滿清朝廷不知道,而是不能!滿清朝廷數億漢人,靠的就是愚民,如果上升為基本的國策,漢人民族意識覺醒,滿清朝廷必定提前覆滅!很多人說,近代的貧窮落後和儒家有關係,但是不管是中國的洋務運動的大臣,還是日本明治維新的知識分子,多是儒家培養出來的,自己不行,不要怪孔夫子!就從甲午戰爭來說,日本君民一體,為戰爭全力準備,而中國就是李鴻章的淮軍北洋海軍和日本打,後面多有掣肘,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哪裡有不敗的道理?
-
3 # 閒看秋風999
洋務派或者洋務運動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至於後來在中國大辦洋務,大辦兵工廠,使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破天荒的出現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並進而引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最終推翻了兩千年的封建統治。這些都是洋務運動所始料未及的。 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廷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屈服,出現了所謂“中外和好”的局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在勾結外 國侵略者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看到了西方堅船利炮的重大作用,於是對其大加讚賞。
曾國藩說,火輪船“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除向外國購買船炮,還要自己製造。
李鴻章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在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因而必須購買外國槍炮,設局製造槍炮,“以資攻剿”。 奕訢也說,“自強之術,必先練兵”。這表明在一部分官員中逐漸認識到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必須在軍事上和工業技術等方面,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創辦新式軍事工業。
在洋務活動興起之際,咸豐十一年(1861),馮桂芬寫成了《校邠廬抗議》一書。他在書中明確提出“採西學”、“制洋器”的主張,認為對西方國家“始則師而法之,繼則比而齊之,終則駕而上之,自強之道,實在乎是”。
他還提出一條興辦洋務的宗旨,即“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這一宗旨,不僅成為興辦洋務的指導思想,而且成為後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濫觴。
-
4 # 19556083
那只是一個過程!結果呢?無論經歷如何,人們都希望結果令人滿意!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成長雖然與一個人的成長相似,但它失誤,走彎路的機率應該比一個人小得多!因為它的統治集團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集合了這個國家的頂級人才(當然是強勢者),大家在一起共謀治國之策,相互取長補短,這樣就可以避免像一個人那樣容易走極端和偏路!
-
5 # 季我努學社
晚清洋務運動的弊端是什麼?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洋務運動?這場運動是由哪些人發起的?取得了哪些成果等等這些問題。否則,如果我們只針對歷史上的運動(改良)談弊端都是不客觀、不全面和不負責的。
(慈禧太后像)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清朝的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桂良等人面對慘敗的現實和殘局,意識到不能貪圖暫時的安穩,透過清政府在軍事上的失利,他們從英法聯軍那裡得到了三個教訓:一是西洋的軍器和練兵的方式確實要比清朝強得多。二是恭親王等人發現西方列強不但願意賣給他們軍火,同時願意幫助清政府訓練士兵和製造軍火。三是他們發現英法聯軍並不是像他們之前想象的那樣“壞”,在得到利益後,英法聯軍竟然乖乖撤出北京城,這完全出乎了他們的想象。由此,恭親王等人想出了一個“以夷制夷”的策略,也就是用西方列強的武器裝備製造技術和練兵方式來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而此時在京外的一些比較有見識的大臣,如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也同樣認識到了這樣的問題,並互相進行書信交流。此外,在他們周圍也有一批比較瞭解國內外形勢,希望開辦洋務、富國強兵的官員和開明人士。由此,在清朝的統治集團中形成了一個勢力比較強大的派別,習慣上我們稱他們為洋務派。洋務運動也開始興起。
(李鴻章像)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任何改革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面對當時那種“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洋務派提出的“自強運動”雖然沒有觸及到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但仍然招致了以倭仁、徐桐等奉行“祖宗之法”和“聖人古訓”的頑固派的激烈反對。洋務派的各項舉措都受到了來自上層和清政府內部的極大阻力。在我們看來,當時的那些頑固派又是多麼的可笑和自以為是呢?而這也為洋務運動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即:頑固派勢力的強大,使洋務運動的很多舉措寸步難行,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西方列強是根本不希望清政府能完全發展起來的,所以洋務運動的困難可想而知有多麼大。因此,洋務運動所發展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其實都只是表面上的修修補補,很多舉措的實行都受到了極大的束縛和制約。雖然,我們不能否認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程序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其自身存在的巨大缺陷,它最終沒能使中國真正的走上富強、民主的道路,而以失敗告終了。
(曾國藩像)
參考資料:
1、李侃,李時嶽等,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2014年版。
2、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武漢出版社,2012年版。
3、丁興富,荊世傑,晚清洋務運動侷限性之成因新探,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
6 # 趙sir論史
洋務運動轟轟烈烈,為何沒使中國走向富強?換湯不換藥是巨大問題
洋務運動讓晚清中興,卻因學形不學意而不倫不類,最終走向失敗
“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這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給總理衙門的一分上疏,全稱《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這位晚清“一哥”,慧眼洞徹了晚清時期縱橫捭闔的中國政局,當時有誰能想到中國近代工業化的起步,是一位腦後拖著長辮,頭戴頂戴花翎,身著補服紗褂的清末大臣一手開展,又有誰能知道,19世紀60年代在大清帝國的朝廷裡逐漸分化出一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官員並由此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學習西方技術和軍事為目的,維護大清帝國統治的洋務運動。
一、洋務運動開展前夕的三次辯論
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未曾給中國太大的觸動,“二鴉”給中國帶來的可是無限創痛。京師被洋人攻破,帝國都城三千多年來第一次被洋人佔領,咸豐皇帝倉皇外逃,避難於承德避暑山莊,正值年紀輕輕突然駕崩。京師百官星散,一番痛定思痛之後,朝廷決定改弦更張。
面對內憂外患,如何解決國內重重危機,是否需要向洋人學習以及如何學習等諸多問題上的差異,朝廷官吏分為頑固派和洋務派兩大派別。洋務派在中央以奕訢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這也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兩派都是要維護清朝統治,但是怎麼維護在手段上是有區別的。一方主張原封不動地維持著就行了,一方說洋一把吧。洋務派跟頑固派進行了三場論戰。
第一場是華夷之辯。頑固派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以夷變夏,要譭棄中國的統治和倫理道德。中國近代的探索舉步維艱,當時的日本為什麼一下子就成功了?因為日本人心裡就是和魂洋才,他們有這樣一個觀念:甭管我跟誰學了,我都還是日本人。可是華人不一樣,中國幾千年都是人家跟咱們學,現在我們跟別人學,學了以後我還是不是我?這種觀念非常強烈。你如果讓我們學洋人的東西,那就是以夷變夏,如果華人都認為洋人先進,這不就是以夷變夏?當然這場辯論洋務派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因為甭管是頑固派還是洋務派,他們目的都一樣,就是用洋槍火炮衛我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保護中華道統,保衛儒家文明。
第二場辯論是道器之辯。道是制度,器是技術。華人是看中制度還是看中技術?當然是看中制度。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冑,以禮儀為幹櫓”抵禦外侮。洋人來了之後怎麼抵禦他?給他上課,講四書五經,拿經書把洋人幹掉,頑固派一幫人都是理學名家。
洋務派說,大學士您說得太好了,但是“以忠信為甲冑,以禮儀為幹櫓,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已致釀成庚申之變”。庚申之變,是指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燒燬圓明園,咸豐帝逃往避暑山莊,最終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對列強作出巨大讓步這一重大事變,該年為庚申年,故也稱為庚申事變。恭親王當朝問頑固派代表倭仁老師,下次若再發生庚申之變,聯軍打北京你敢不敢到前線去跟英華人理論,敢不敢披著你的甲冑,舉著你的幹櫓去給人家上課?如果你敢的話,則本王唯大學士之命是從,嚇得倭仁二十多天沒敢上朝。
第三場義利之辯,緊跟而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當時王安石變法就是這麼被攻擊的,整天修工廠弄鐵路,不就是一幫小人嘛。最後朝廷明白了,皇太后也明白了,光在那兒嚷嚷口號,國庫裡的銀子能自個兒長出來?所以,洋務運動透過這三場辯論基本上把頑固派的勢力給打下去了,以晚清四大中興之臣為代表的洋務運動就即刻興起、發展起來。
二、封疆大吏建工廠
當時有個中央機關叫總理衙門,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的勢力主要集中在總督和巡撫,他們都是封疆大吏,掌握地方實權。曾國藩由兩江總督遷直隸,任職直隸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階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河南和山東的軍民政務。而由於直隸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為疆臣之首。
曾國藩一走,遺缺就由李鴻章補,所以李鴻章也是兩江總督遷直隸。清中期以後對於地方大員定設八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兩湖(即湖廣)、兩廣、四川、雲貴。另有漕運及東河、南河總督三員。兩江是最富庶的地方,江蘇、江西、安徽三省地盤也大。左宗棠是閩浙遷陝甘,張之洞是兩廣遷湖廣,基本上清朝地方八個總督這就佔了四個,張之洞做湖廣總督長達二十多年。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階長官,管轄一省或二三省,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從一品。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階長官,職掌總理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為一方面軍民最高長官,世稱封疆大吏。
曾國藩在危難之時,維護了清朝統治,維護了舊文化。他雖然並未親身參與同英法聯軍的戰爭,但西方人的勢力深入長江,在長江一帶作戰的曾國藩深知,舊文化並不能救中國。曾國藩注重水師,認為水上優勢也能決定陸上優勢,西方的軍器和練兵之法在我們之上,所以他提倡自強,要購買西洋輪船槍炮,以夷器制夷。
後來的中國認識到,夷是制不了的,不被夷制就不錯了,唯有自強。夷的洋槍火炮太厲害,所以,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旗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的天津機械製造局。透過洋務運動,清朝的軍隊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國家軍隊五百年才完成的由冷兵器向火藥兵器的過渡。這個時間是令人瞠目結舌的。
在1864年平定“太平天國”,收復南京的時候,湘軍還放箭。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清軍已經開槍。到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比日軍要領先了,再打不過就是兵將的問題,不是裝備的問題。有的電視劇裡一演,都辛亥革命了,清兵還舉倆銅錘,那純粹是瞎扯,是為了突出武打效果,抱一挺機槍怎麼武打?其實清軍的裝備水平,已經不比列強差多少了,尤其是輕兵器。可能機槍大炮這玩意兒不行,槍這東西沒問題,當然起到了一定的保衛國家的作用。
洋務派後期為解決軍事工業的資金、燃料運輸方面的困難,打出“求富”的旗號,興建了近代的民用工業——李鴻章的上海輪船招商局、天津的開平煤礦,張之洞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民國的時候,最大的兵工廠就在漢陽,所以那時候士兵用的槍叫漢陽造,其實就是仿的德國毛瑟槍,為什麼在漢陽造?漢陽有最大的兵工廠,兵工廠為什麼在漢陽?因為漢陽有鐵廠。
三、籌劃海防 拱衛大清海疆
洋務派還積極籌劃海防,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艦隊建立後,成立了海軍衙門。
中國幾次敗仗吃的就是有海無防的虧,大海不像陸地,大海是連成一片的,朝發夕至,從哪兒都能過來,所以有海無防吃虧就吃大了。
曾國藩在任兩江總督期間,保舉李鴻章到上海操練淮軍。李鴻章提出專設海防的想法。1875年之後,朝廷任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1875年,李鴻章透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四艘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不久,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因為對在英國訂造的軍艦不滿意,經過反覆比較後,李鴻章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淮軍是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淮軍出於湘軍,是清朝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力量。 1881年,李鴻章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水師章程》。
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當時美海軍是世界第十二,中國北洋水師是世界第六,這還不算南洋和福建水師。
四、新式教育 選拔人才
洋務運動還創辦新式學校培養人才。設立專門的翻譯西學學校——京師同文館。在1872年到1875年間,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去美國留學,一去要在美國待很多年,而且這些孩子生死各安天命,去的都是窮孩子。有錢的孩子誰敢上那兒去?不像今天去的都是有錢的孩子,有錢孩子科舉做官,沒事上美國幹嗎去?沒人願意出國。那會兒一說出國都是去外夷,沒準讓那兒人給吃了,沒人敢去。所以只有這些人去美國,去的時候長袍馬褂大辮子,回來全都西裝革履小分頭,給李中堂磕頭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的,因為辮子是假的,別一磕頭辮子掉了,大逆不道。
可惜這些人學成的非常少,大概就第一批幼童有學成的,最著名的莫過於這兩人,就是後來的近代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以及後來的民國國務總理——唐紹儀。留學生到了美國,他們看了就知道什麼是好的,民主自由比專制要強得多,人家那兒見總統都直呼其名,咱這兒見皇上還得跪著,好多中西觀念一發生衝突,這一幫人就不願意再接受清朝的封建統治。
朝廷一看,壞了。於是下詔,召回當年出國的這批幼童。相當多的孩子沒有完成學業就回來了,有的是上了大學,也有的不回來了,就在他那個寄養家庭的掩護下跑了。中央電視臺拍過一個五集的紀錄片,當年好幾個幼童跑了,跟當地人結婚,採訪他們的孫子,長相完全是白人,而且只能說英文,一句中文都不會。而這些回來的人,就把先進的觀念帶了回來。
五、為何沒能 走向富強
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沒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原因是什麼?只引進技術不改進制度。
李鴻章致函總理衙門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我們的制度比洋人好多了,獨火器萬不能及,就這一條不怎麼樣,所以“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我們只需要學外國的軍事技術就可以了,別的我們都不用學。我們遠出西人之上,用得著跟他們學嗎?他們應該跟咱們學。
而鄭觀應認為:要學就得學人家的制度,學人家的“體”,不能光學“用”。咱們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鄭觀應明確提出來不能這麼幹,人家“西人立國……育才於學堂,論政於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後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步趨,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以足恃歟”。你光學洋槍火炮,輪船水雷這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近代學習西方,日本學得比較徹底,包括1889年近代亞洲第一部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甭管它多保守,也是近代亞洲的第一部憲法,日本是在亞洲第一個確定了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
六、深入盤點失敗原因
對洋務運動進行一些深入細緻的分析,可以發現洋務運動得以興起,原因在於一沒內憂,大規模農民反抗運動剛剛被鎮壓。二沒外患,列強忙於鞏固既得利益,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爆發,中外各種勢力暫時“和好”。而這時候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是剛剛萌發,比較弱小,所以沒有人反抗朝廷。隨著列強進一步提出新的侵略要求,兩次鴉片戰爭得到的利益,他們不再滿足。農民反抗雖然被鎮壓,但是以後農民還要進行反抗,資產階級隨著力量的強大也會起來反抗,內憂外患只是暫時平息,洋務運動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開展起來的。
為什麼到1894年大規模戰爭又爆發了?因為列強已經不滿足既得利益,他們要瓜分世界,要資本輸出,所以又爆發了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這個要求算是滿足了,然後中外又是三十年和平,到九一八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小日本又發起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中國近代史上這五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分三波。兩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波,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是第二波,日本侵華是第三波。中間都是三十多年,給中國喘息的機會,中國發展就是利用這三十多年。中間為什麼給你三十多年喘息的機會?帝國主義在鞏固既得利益。
當然,抗日戰爭是很特殊的,因為後來英美用不著這種戰爭手段侵略中國,歐美列強用不著,日本因為經濟落後只能用這種手段,世界經濟危機一爆發它沒法擺脫,這次戰爭可看作是上一場戰爭得到的利益已經不能使它滿足,它提出了新的侵略要求,這之間差不多都是三十年的時間。
就像人吃完早點,需要時間消化,你不能早上起來油條煎餅豆漿雞蛋牛奶吃個一斤多、二斤,8點剛來這麼一餐,9點再讓你來一頓,你就得哭了。你得12點來一頓,12點炸雞、紅燒肉、再加兩條魚,一斤米飯又進去了,你再來就得晚上6點了。兩次鴉片戰爭就是洋人的早餐,然後需要消化,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就是午餐,到抗日戰爭就是晚餐,最後把小鬼子撐死算,就這麼一個意思。西方國家需要時間來鞏固既得利益,咱們鑽了一個空檔。
洋務運動最終沒能讓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它創辦的近代工業以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為主,不具備近代化企業的性質,或者說不是近代化企業。近代化企業是資產階級企業,應該是商人辦的,私人辦的。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對私人辦企業大力扶持,國家可以半賣半送地把工廠給你。而大清呢?都是官辦,甚至壓制私人資本的發展,所以資產階級就沒法發展。江南製造總局的總辦,正五品,上班跟上朝似的,閒人閃開,肅靜迴避,廠長頂戴花翎去,工人上班不好好幹,遲到了,給你50板子。
其次,力量分散,沒有形成近代工業體系。洋務運動建的幾個廠,就集中在長江中下游那些個有限的地方。要想建兵工廠,首先得有鋼鐵廠,要想有鋼鐵廠,資源得跟上,周圍得有煤礦。如果兵工廠建起來了,機器全是從外國進口的,要是人家不賣給你機器,你這廠就開不了。有鋼鐵廠了,煤是從外國進口的,那就更扯了,所以洋務運動沒有在中國形成近代工業體系。
再看洋務運動興辦的教育。洋務運動期間所開辦的新式教育,只是培養了一些專門人才,沒能建立起近代教育體系。出去了幾批幼童,100多人還沒學完就全給招回來了。後來陸陸續續派了一些留學生,比如說去英國學海軍。但問題是,就出去這麼一點留學生,絕大多數的中國讀書人還在幹嗎呢?四書五經科舉八股的還在幹這個。所以沒有形成近代教育體系。
結語:
洋務運動的工業和教育,解決不了中國的實際問題,海軍更是裝裝門面,是皇太后、王爺們的豪華遊艇。要知道海軍最主要的作用是與敵人爭雄於海上,整天在港口藏著沒用。當然,洋務運動畢竟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它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引進技術,培養人才,刺激民族資本主義,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畢竟中國的廠子辦了起來,國貨賣的多,洋貨就少。
-
7 # 山外山FJH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統治集團內部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於是清王朝同西方列強的關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清朝統治者由排洋、恐洋轉變為媚洋;外國侵略者也認識到清政府可以作為他們奴役剝削中國老百姓的馴服工具,因而將對華政策由打轉向了拉攏。清朝官員從西方引進軍事工業,用以鎮壓國內民眾起義,這就是最初的洋務運動。公元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設立“內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揭開了洋務運動的序幕。而主持洋務活動最久的人物,則數李鴻章。
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
8 # 手機使用者52103914249
中國的近代的洋務運動,是華人第一次向西方學習的先進的西方文明的舉動,主要推動力量是廣東人,但不徹底,半途而廢。主要是皇帝壞,皇帝差。不像日本人的維新運動,派出三百多各部門的人到德國對口學習三年,一步到位,一步成功,一步成為七大工業國。
-
9 # 錦繡中華一捧土
洋務運動實質是清朝一場官僚地主階級發起的自救運動;其持續時間為30年,從1861年1月清朝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洋務運動開始的標誌性事件,到1895年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是洋務運動結束標誌事件;其代表人物是:中央官僚以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奕訢、文祥等為代表;地方官僚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及沈葆楨、丁汝昌等為代表。其口號為“自強”、“求富”“抵禦外侮”,其目的為“師夷長技以制夷”;堅守的理念是“中學為本,西學為用”。
洋務運動的積極意義:
第一,設立總理各國事物衙門,與外國聯絡開始納入國家職能,像現代國家邁出重要一步。
第二,認識到中國落後,主要是軍事工業落後,帝國主義之所以夢用堅船利炮撬開中國大門,就是因為世界已經發展到火器時代,中國還是用大刀長矛冷兵器。使中國近代官僚階層和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軍事工業的重要性。
第三,設立北洋水師,鍛造海軍艦隊,守衛祖國海洋權益。
第四,洋務運動的開辦使更多的人被喚醒,要是國家富強,必須創辦現代工業。北洋水師覆滅,也使更多的知識分子精英認識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辦法雖然可取,但是上層政治制度不改變中國是沒有出路的。
-
10 # 清風明月話歷史
馬哲告訴我們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因此,我們必須辯證、客觀地看待李鴻章和他的洋務運動。
公元1861年,安慶“內軍械所”設立,正式拉開了洋務運動序幕。洋務運動開始開始後李鴻章先是在上海購買洋槍洋炮,又請英華人訓練中國本土組建的洋槍隊,用以鎮壓太平軍,並且取得了勝利,也正是因為這次鎮壓的勝利,讓李鴻章看到了西方武器的先進。
李鴻章任南洋通商大臣時收購了虹口機鐵廠,造槍炮,併成立上海江南製造總局,容閎負責去美國採購製造機器。兩年後,生產規模擴大,工人超過2000多人,並且還設立了翻譯館,專門翻譯西方科技書籍。
拿別人的好用,自己製造出來卻是很難。還有一次由於管理不善,在給大沽炮臺製造的重炮的過程中,發生了爆炸,導致大半個工廠的損壞。
儘管李鴻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他們製造出來的東西都是西方國家丟下的東西,根本不能起到抵禦外敵的作用。後來國庫緊張,李鴻章深感經費不足,轉而向礦山、鐵路、工業、郵政等方面著手,後來還興辦輪船招商局。
輪船招商局主要做些內河航運的業務,這也算是李鴻章最得意的事情了。因為在開辦的僅僅三年裡所轄的輪船數量,便由最初的3艘,擴大到30艘,且在和外國輪船打價格戰上,取得了勝利,因為便宜。後來連續為國庫贏利,然而,他打算趁大好勢頭開辦遠洋航線的計劃卻沒有成功,西方列強的強烈阻撓,後來也只能作罷。
但是李鴻章並不氣餒,他緊接著興辦起礦務局、織布局、金礦、電報局等,還相繼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擁有鐵甲艦2艘,巡洋艦7艘,還有其它戰艦等20多艘。當然,這些東西不是他自己造的,而是從外國哪裡購買的。後來,甲午戰爭爆發,在抵禦外敵中,他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同時也意味著洋務運動的失敗而告終。
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我認為主要在於它是官僚資本和封建主義的混合產物,其主要的舉措並不是為了實質意義上的富強富國,一旦威脅到帝國主義列強的利益,必然會遭到他們的猛烈報復。雖然說李鴻章倡導的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在推動中國歷史的程序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他領導(倡導)的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程序開闢了條件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回覆列表
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主要思想為“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先是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後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種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洋務運動的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為“求富”。
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中央代表:恭親王奕訢、文祥
地方代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洋務運動最終失敗了,但是它對中國近代的影響是巨大的。雖說它是由封建地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過程,也是推動清政府滅亡的一股力量。洋務運動引進大機器生產,推動了中國近代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在洋務運動期間,愛國商人與政府合辦工廠或者政府、地主自辦工廠,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洋務運動派遣留學生去西方學習先進技術、思想等等,為中國近代培養了大量人才,還有改革教育,創辦新式學堂,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促進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洋務運動購買、製造新式武器和訓練軍隊,促進了中國國防的近代化。雖說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自強富裕的道路,但是它對中國近代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
不知大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