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書快看

    有書君推薦給大家一本書——《第二性》,裡面將這個問題的形成,有著詳細的描述。

    在歷史上,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似乎都不約而同的把女性置於從屬地位。

    比如咱們國家的《周易》認為:男性是天、是陽、是智慧和尊貴,女性是地、是陰、是慾望和卑賤;《說文解字》解釋婦女的“婦”字說: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也就是說,婦女就是拿著掃帚掃地的;明清律法甚至規定,丈夫打罵妻子,非死勿論。

    無獨有偶,西方的《聖經》中也認為,上帝用男人的肋骨創造了女人,是為了讓女人陪伴男人。女人是偏離的、不正常的男人,她們引誘男人犯罪,給世界帶來永恆的災難與痛苦。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東西方歷史不約而同的把女性置於第二性的附屬地位呢?難道女性真的像歷史上的學者描述的那樣,是無知、虛榮、懦弱這些品質的化身嗎?

    透過今天解讀的這本書,我們也許會對這個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

    在波伏娃之前,西方社會已經出現了第一次女性主義思潮,儘管這些先驅們幫助女性爭取到了工作、教育和政治上的權利,但也陷入了一個難題:那就是第一次女性主義思潮者否認了女性本來的特性,走向女性男性化的極端。而波伏娃則是讓女性以女性的身份,建構獨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她的創造性思想,直接影響了整個第二次女性主義思潮的走向。

    接下來,我會將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來為大家解讀。

    第一個部分,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女性是如何落到附屬地位上的。

    在原始社會中,生產力還比較低下,所以那個時候,體力勞動才是決定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這對女性存在著先天的不利因素,再加上懷孕的女性基本上喪失了勞動力,在漫長的九個月裡面,她們必須要依附強壯男性的保護,並且從男性那裡獲得食物。於是,生產力的侷限和生理的構造,共同決定了女性的結局:那就是不管東方西方,女性都只能是弱者,她們必須依附男性才能生存。

    儘管在漫長的歷史中,存在過短暫的女性崇拜。比如母系社會時期,比如巴比倫以及埃及讓女性擁有了和男性一樣繼承遺產的權利,但這些特例都不能改變這樣的事實:只要她們還不能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她們就無法擺脫被操控的命運,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人類早期,科學知識還比較有限,男性對女性群體嘗試性的概括,表現出了一個父權社會對女性的極度鄙視。那麼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情況是否有改變呢?很可惜,身為發言人的男性,依然是整個社會和文化唯一的聲音,不斷地從他們的立場訴說故事,不停地加固男性對女性的統治權。因為在他們看來,男性就像是不斷流淌的血液,是生機勃勃的、是崇高偉大的,是一切歷史的創造者。而女性,這群依靠他們度日的寄生蟲,這群貪生怕死的躲在家裡、用生孩子換取食物的懶惰群體,依然是可憐的動物——在男性看來,女性是低劣的,是“動物”的一員。

    既然女性最初的附屬地位是生產力低下的結果,那麼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她們的社會地位為什麼沒有相應的提高呢?或者說,為什麼女性始終沒能覺醒,去爭取平等地位呢?

    波伏娃認為,我們現在認為女性所具有的一切特質,比如感性、缺乏邏輯、追求安逸、不喜歡挑戰、神經敏感、需要被保護等等——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實際上都是社會,或者說的更具體一點,就是父權社會所賦予女性的標籤。

    如果一個社會只有一種性別佔優勢,如果它只讓男性的聲音傳播出來,我們怎麼可能期待他們替女性說話,期待這個社會展現出的是真實的樣貌呢?於是,與理性、勤奮、勇敢的男性對比,女性被塑造成一種和男性相對立的弱者形象。

    所以實際上,男孩和女孩的心理差距上是社會逐漸灌輸給他們的。當父母開始拒絕男孩們對擁抱的要求,卻繼續讓女孩撒嬌之後,他們正在偷偷地告訴男孩:你應該為此感到驕傲。於是,男孩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特權,並開始嘲笑他的姊妹。這種自豪和驕傲將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被一次次給予男孩,他們也越來越有勇氣,不斷地發明、創造、挑戰自我,證明自己的主體地位。

    相應的,女孩則不斷被灌輸順從、討好的觀念。她們閱讀著男人的語言書寫的童話書,慢慢意識到整個世界都是男人創造的,她們只需要作為公主被動的等待拯救,她只能期待愛情、等待奇蹟,渴望神秘力量從天而降,把她們從倍感壓抑的命運中解救出來。

    到了思維和身體都快速發育的青春期,男孩和女孩之間終於出現了一條鴻溝——最初長大的少年勇敢的向世界發起進攻,在體力和智力的搏鬥中經歷受挫並建立自信,邁出了進入社會的第一步。而最初長大的少女,終於可以分擔母親的家務重擔,陷入到無休止的洗洗刷刷中,開始了她原地轉圈的無聊工作,等待和母親一樣的命運。她們將迎來一眼能看得到頭的結婚、生育與家務勞動,永遠排除在生機勃勃的社會之外,成為一個男人的私有財產,獨自等待在後花園。

    後來,她們終於成為了成年女性,也擁有一切女人的缺點。比如,她們不關注世界,只能關注自己,一點點不舒服都要大驚小怪,喋喋不休的發洩無處使用的精力。

    再比如,她們愛慕虛榮,喜歡打扮自己,因為她們是被買方一般的男性注視的物件,只能透過打扮提升價值。她們穿著不利於走動的依附,把自己像洋娃娃一樣放在櫥窗裡。

    還比如,她們迷戀愛情,但在男性甘願被她吸引時又矛盾的想逃離。因為她被父母和社會許諾過,現在的壓抑可以透過美滿的愛情獲得解救,男性對她們來說是偶像和神明般的存在。

    為了贏得偶像的垂憐,她們必須學習一些小花招,像欲擒故縱的手段以顯得自己難得可貴,當這些從媽媽口中聽來的技巧終於幫她獲得一個丈夫,她才驚訝的發現自己似乎被騙了!她心中救世主一般的理想丈夫,終於在痛苦的新婚夜變成了野獸。

    接下來,女性將會迎來新生命,成為母親,洋洋得意的以為終於有了自己的財產。可惜這個喜悅太短暫了,從嬰兒出生以後,女人就開始失去他們。如果那是個男孩,他很快會離開家庭這個狹窄封閉的空間,毫不留戀的投向社會開始他的征服;如果那是個女孩,那不過是自己可憐命運的複製品。

    就這樣,女性在繁忙又空虛的家務勞動中的變老了。伴隨著絕經,當她們終於看穿了這個世界的虛假承諾時,她一生中最應該奮鬥的寶貴歲月已經過去了。回想自己的一生,她們喃喃自語:原來自己從不曾同時成為一個既有用又獨立的人。

    那麼女性究竟怎樣才能形成獨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呢?接下來我們進入本書的第三部分:波伏娃對於女性解放的新觀點。

    波伏娃認為:女性應該在承認自己女性身份的前提下,投入社會工作,成為生產的、主動地人。因為唯有女性擁有經濟地位,才能夠提升話語權;

    此外,她們還必須破除種種心理上的障礙,比如渴望依賴男性、心理上的虛弱感。她們要意識到,在腦力勞動時代,自己已經擁有了可以在社會生存的可能,而婚姻並不能幫助她們分享男性的光榮,那其實是一個靠不住的謊言。

    她們還要意識到,她們的肉體並沒有那麼虛弱,也無需透過裝傻和示弱來獲取憐愛,因為她們可以成為堅強而勇敢的人,也有能力憑藉知識與勞動在社會獲得一席之地,而柔弱所獲得的特殊照顧永遠是強者對弱者的施捨,被強大者開闢出的保護傘一旦撤銷,她們就會一無所有。女性已經習慣於謙遜卑微的奴隸道德太久了,現在,她們應當拿回自己的貴族道德。

    透過知識的武裝、意志力的提升,經濟的獨立與思想的同步強壯,女性有能力擺脫由於歷史上的劣等地位,正視自己可以透過個人奮鬥擁有和男性一樣的社會地位的事實。本書寫出了很多女性內心的呼聲,她們希望根據自身需求來決定婚姻,而不是由年齡來決定,她們希望生孩子,是因為自己想要孩子而情願犧牲幾年的時光,不是因為來自社會的壓力。

    其實,女性地位得到解放的那一天,對於男性來說,同樣可以削弱其揹負女性重量以及社會要求所帶來的經濟威壓。男女各有份,男女各是彼此的歸宿。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大同”社會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家一品牛肉”的製作流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