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彪738
-
2 # 老狼的傳說138579442
評書,從字面上來看,評在前書在後。但本人認為應以說書為主,如果以評書為主那應該屬於學術問題。在過去的故事中,書藉中看到過、聽到過,有說書先生,沒見到有評書先生。只是到了現在才有長篇評書。評書,主要就是講故事,加上一些表情、感情和本人的理解或者說點評來豐富故事的渲染性,吸引性。觀者也好,聽者也罷,主要關心的是故事的結果。所以說,還是以說書為主。
-
3 # 自個說了算
看到評書倆字,就想起當年的劉蘭芳說的(岳飛傳),那個時候很年齡小,但是卻印象特別深,全家人乃至全村人到點就屏心靜氣,全神貫注的圍在那收聽,還有後來的單田芳,田連元,我個人感覺他們就是透過說書給我們帶來了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情節故事。
-
4 # 午夜驚鴻
說起評書,特別是廣播電臺播放的評書,簡直就是一代人的記憶!當時評書的興隆,不亞於當今熱播的電視劇。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大批評書表演藝術家。比如,眾所周知的有單田芳、劉蘭芳、袁闊成、田連元、連麗茹……他(她)們繪聲繪色的講訴,精湛形象的表演,恰到好處的點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聽眾、觀眾。只要到了評書開講的時間,聽眾們總是很守時的圍坐在收音機旁,專心致志地瞪大眼睛,聚精會神地側耳聆聽。有些農民甚至放下手中的活計,專門從田裡趕回來聽評書……
光陰似箭,時代變遷,隨著電視的普及,網路的興起,再加上手機的擁有,評書漸漸走上了下坡路。聽評書彷彿成為老年人的專利。
再說評書的演講,我個人認為,還是要滲透作者的二次創作在其中才好。一部長篇評書,有幾十、上百甚至於幾百集,如果表演者只是講訴故事,而不加入自己的感情、評論、表演等等,簡直就如同一杯清水淡而無味,聽眾也無法從評書故事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是不太好的。
我所聽的第一部評書,是上初中時聽劉蘭芳演講的《岳飛傳》。那是社會剛剛處在撥亂反正的時期,一大批人得到平反昭雪,社會上對於真善美、假惡醜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岳飛傳》恰好適應了當時的環境和人們的心態,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再加上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富有磁石般的語言,聲情並茂的講訴,恰到好處、適可而止的點評,讓每位聽眾欲罷不能!
總而言之,評書最主要的部分還是以講訴故事為主,以評講作為重要的手段才能相得益彰。打個比方說,就好像鮮花和綠葉一樣,離開了哪一樣都會失去特色。
-
5 # 文開石
評書當然是評為主,評書不是講故事!
雖然說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但是傳統的書,三國水滸楊家將之類,故事誰不知道?
為什麼那麼多藝術種類,說評書的成為先生?說評書是高臺教化?
故事人人會念,照本宣科,就是三國演義也念不了幾天呀。評書先生相當於在帶觀眾做閱讀理解。
現在連批帶講的少,跑樑子的多,就是因為真正學過怎麼講評書,練過幼功的少。
外行半路出家也想混,也想吃這口飯,那當然只能簡化為講故事了。
這個和當初一堆沒學過的外行都來說相聲一個道理。不是不能半路出家,但是你沒正經學過練過,出來的就是沒那個味道。
有道是教書不講猶如種地不徬,評書最重要的是講故事為主還是應該結合故事做主線評講為主?為什麼現在很少有連批帶講的評書出現,絕大部分都是在跑樑子講故事呢?
回覆列表
首先表明觀點:感覺還是以說書為主,融入作者的感情好惡色彩表明立場,在某些典型事件中做些小總結即可;
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自己聽評書相聲之類的也有16-7年了【從小學三年級左右陪姥姥解悶開始主動去聽廣播,再早就得倒回到剛記事的時候老爸用他們結婚時的“三大件”收音機聽單田芳的《白眉大俠》】;不過說真的很多都是當故事聽的,也感覺不出好壞來:
首先大體上聽過的彙總一下:
劉蘭芳:趙匡胤演義,楊家將,岳飛傳,軒轅黃帝,呼家將;
單田芳:野火春風斗古城,千古功臣張學良,亂世梟雄,童林傳,三俠劍,三俠五義,七俠小五義,白眉大俠,施公案,明英烈,燕王掃北,隋唐演義,大唐驚雷,薛家將,薛剛返唐;
袁闊成:三國演義;
劉立福:聊齋;
王玥波:大隋唐;
張慶生:西漢演義;
關永超:上下五千年[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部分];
郭德綱的單口《醜娘娘》《張廣泰》《濟公傳》《君臣鬥》之類的本質上也差不太多;
對比以上,個人的感覺:
1.總體上和歷史、演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正史一般為紀傳體,演義可以歸結為編年體敘事,而評書大部分都以單人為“書膽”【無論朝代書還是公案武打,基本都有個主角,有個草包,有個軍師/智囊的班底】,側重性很明顯,那些##傳、##家將之類的顯而易見,《宋太祖演義》中突出了一個劉金定與高君寶;《明英烈》中突出了一個常茂【明英烈演義化太嚴重了,黑慘了馬皇后,誇大了常茂】;《隋唐》裡突出了一個程咬金;
2.不同的評書人對人物喜好的不同使內容帶有搶劫犯的主觀色彩【比《三國演義》所謂的尊劉貶曹更明顯】:單田芳的評書裡對羅成、程咬金都挺偏愛,對李元霸羅士信倆厲害的傻子與齊國遠李如輝倆飯桶傻子也很重視;而王玥波里則偏愛單雄信、王伯當一些,尤其把傳槍遞戩裡的羅家父子寫的很齷齪;這種褒貶愛恨應該也算是融入其中的一種評價;
3.相比來說,劉立福的《聊齋》可能算是評與書搭配最好的了,一方面每個故事相對獨立,插入書評也不會使評書顯得過於贅餘冗長,而且《聊齋》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諷刺影射等意義【原文中就有蒲松齡的點評】,書評很容易就事論事,言之有物而不是泛泛而談;
4.評書還是以說書為主,“說書的”這個別稱就已經表明了側重方向,不過“說書”不是“唸書”,要說出來,就是用說書人自己的方式,加入好惡評價,對每個人每件事表明立場觀點的講出來即可;大體上可以說是介於有聲小說這種復讀與《百家講壇》【參考三國、明清、二戰等節目】的解讀之間的一種程度上。
所謂“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道走中央,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說書不論是真是假,在書中的故事裡就事論事要三觀端正——勸人向善、教人學好,講究書文戲理。
可惜,接觸到的評書大部分都是音訊資料,沒有欣賞過相聲中描述的帶著身段動作,連說帶比劃的評書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