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語文詩詞鑑賞12大題型: 1.煉字品析 2.內容理解3.描繪畫面 4.情感體味5.主旨領悟 6.形象感知7.景物描寫 8.意境欣賞9.名句鑑賞 10.表達賞析11.典故溯源 12.綜合評價 1.煉字品析 題型闡釋
煉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詩詞中用得精妙的字詞,具體包括思想情感和表達效果這兩類內容。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處”。 精題回放
例一(2009·陝西)
湖 上
(宋)徐元傑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說說詩中使用“亂”字的好處。
例二(2009·浙江台州)
村 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①,山銜落日浸寒漪②。
詩中的“銜”“橫”兩字富有表現力,請選擇其中一字作簡要賞析。 闖關方略
古人寫詩,為了表達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詞時進行精細推敲和創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詞獲得凝練精美、形象生動、含蓄深刻的表達效果。這種對字詞進行藝術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煉字。在詩句關鍵處煉得妙字,猶如畫龍點睛,會令全句夭矯生姿,讓人拍案叫絕。
煉字品析題,考查考生對語言的感受力,細緻、精微地品味、賞析語言的能力。
解答這類題目,可以採用比較鑑賞法。
第一步,理解所煉之字的字面意思,確定它的詞性及意思。如例一的“亂”,字面意思是“雜亂”“紛亂”,兼有動詞、形容詞的詞性;例二的“銜”“橫”,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橫著坐”,詞性是動詞。
第二步,推想煉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麼。如例一,可能最初是“花開紅樹數鶯啼”,例二可能是“山連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較推敲、提煉後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態、韻等方面多了一些什麼。因為古詩詞煉字多在動詞、形容詞、數量詞、虛詞上做文章,所以,我們思考時,也應多從動詞的動靜、擬人效果,從形容詞的修飾性、色彩感,從數量詞的誇張效果,從虛詞的表情達意功能等角度切入。如例一,如果用“數”,只說明春天紅林深處黃鶯不止一隻。而用“亂”,則既具動感,讓人眼前彷彿有黃鶯上下飛舞,穿梭於林間枝頭的動感;又聞聲音,耳中彷彿聽到紅林深處傳出的此起彼伏的鳥鳴聲。(朱自清《春》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鬧”字與此處的“亂”字有異曲同工之妙。)例二,前一個動詞,用“銜”而不用“連”,不僅在形態上更貼切,而且運用擬人手法,寫活了山,寫出落日將沉未沉的情態;後一個動詞,用“橫”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規矩地騎,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表現了牧童的調皮可愛。
提醒一點,煉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說運用了什麼修辭,說生動、形象、富於感染力等空話;要結合語境,分析煉字使怎樣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蘊等。 通關演練
1.品讀詩詞,完成其後題目。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說說第一句中兩個“籠”字寫景有何妙處。
2.古典詩詞講究煉字,下面這首詩第二句中“散”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裡。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內容理解 題型闡釋
內容理解,就是理解詩句所敘何事、所詠何人、所寫何景等,有時也要求考生根據對詩詞內容的理解作簡單的推斷、概括、分析、探究等。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個詞,指的是什麼”“某個詞,包含哪些含義”或“寫出某句詩的大意”等。 精題回放
例一(2009·江蘇宿遷)
春 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結合全詩,說說《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義。
例二(2009·雲南)
飲 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句寫出了門庭冷落的景象,表現出詩人的孤獨與寂寞。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闖關方略
賞析古詩詞,內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詩詞所寫的基本內容,才能進而想象其畫面,體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領悟其主旨,才能進一步踏入審美的妙境。理解,是賞析的前提和基礎。
內容理解,先要掃清字詞障礙,這是第一關。中考古詩詞考查,雖然一般不會像文言文那樣直接考字詞釋義,但題目裡其實暗含這樣的要求。
譬如例一,“說說《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義”。考場上答題時,可先推想詞典裡“望”的義項,應該有四項:(1)向遠處看,如眺望;(2)心中所願,如盼望、期望;(3)拜訪,如看望、探望;(4)有名的,人所敬仰的,如望族、聲望。
然後通讀全詩,從整體上去理解。第一、二兩聯,主要是寫景,其實也就是寫作者眼中所見,他望到了什麼呢?他望到的是山河破碎,春天的淒涼景象。第三、四兩聯,寫作者內心的想法以及表現在行動上的細節,從這裡我們 可以讀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親人團聚,國家安定。如此我們就知道了春望的“望”,既是寫作者眼中所見,也是寫作者心中所願,有“望見”和“期望”兩層含義。
有時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還遠遠不夠,還得聯絡作者的生平事蹟、心路歷程。如例二,如果是世俗追逐富貴之人,都喜歡熱鬧,希望自己家門庭若市。倘“無車馬喧”,門庭冷落,難免孤獨與寂寞。但陶淵明是一位隱士,他不願與世俗同流,一心歸隱田園,就是為了實踐自己“淡泊寧靜,心無塵雜”的人格理想。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塵雜不染,是因為他能做到“心遠”。“心遠”就是思想上摒棄富貴榮華之念。一個人丟掉了物慾,斷絕了塵想,精神就遠遠超出於塵世之外了,哪裡還會因為“無車馬喧”而“孤獨與寂寞”呢?
初中階段,是培養古詩詞賞析能力的起始階段,這個階段,一定不能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學習古詩詞,同學們不妨用點文言文學習的“笨”方法,從題目到正文,先一句句把意思弄清楚,再進一步深層理解。 通關演練
1.下面這首詩第三句中“風吹雨”一語,有哪兩層意思?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2.品讀下面這首古詩,請寫出“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這兩句詩的大意。
春遊湖
(宋)徐俯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3.描繪畫面 題型闡釋
描繪畫面,就是發揮聯想和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中展現的畫面。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用自己的話,描繪某一句(聯)所展現的畫面”。 精題回放
例(2009·貴州銅仁)
望 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品讀全詩,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齊魯青未了”所展現的畫面。 闖關方略
“詩是動的畫,畫是動的詩”,古詩詞裡面有許多寫景的聯句,展現的畫面之美令人心醉。讀古詩,腦海裡能描繪出形象鮮明的畫面,光影流動,動靜參差,那才能說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賞。描繪畫面,對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審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這類題目,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是前提。譬如上面這句“齊魯青未了”,先要理解“齊魯”“青”“未了”各是什麼意思。“齊魯”是齊國和魯國,春秋戰國時兩諸侯國名,泰山以南是魯,以北是齊,這裡指齊魯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是無窮無盡的意思。
這句話合起來意思就是:齊魯大地那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
但這樣回答,不是描繪,而是解釋。描繪,還要結合上下句去聯想想象,結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麼樣啊),我們應意識到這一句其實是寫作者遠望泰山,強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遼闊,它“拔地而起,參天聳立”。接著用描寫性的語言組織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蒼翠的山色中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
為了增添語言的描寫性,我們一可以運用修辭,如比喻、擬人等,使語言更形象、生動;二可以新增聯想與想象,把古詩因為追求簡練而省略的內容補充出來。
當然,在平時的古詩詞學習中,更要有意識地調動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聽、觸、嗅每一首詩歌。如欣賞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你可以閉上眼睛,想象出這樣一幅圖畫:浩瀚的戈壁灘上,烽煙孤直上升;奔騰的黃河之上,一輪夕陽懸掛。你眼前的線條、色彩、動靜是不是那麼鮮明呢? 通關演練
漁 翁
(唐)柳宗元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⑤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第三、四句“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4.情感體味 題型闡釋
情感體味,即體會詩歌中傳達的思想感情、蘊涵的感情基調,以及作者的情緒等。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人情感變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精題回放
例一(2009·浙江台州)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首詩融情於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例二(2009·浙江溫州)
除夜[ 注]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註釋】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轉悽然”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全詩,用自己的話回答。 闖關方略
古詩詞以含蓄為貴,詩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並不多見,往往融情於敘述、描寫、議論之中。
情感體味題,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順著文辭的通道進入並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
解答這類題目,一是明確詩歌的題材。古詩從題材看,可分為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思鄉詩、詠物詩、詠史詩、懷舊詩等很多類,各類詩歌感情的抒發也有規律可循。如例一《村晚》是一首田園詩,田園詩往往抒發喜愛山川美景之情,表達遠離汙濁官場的潔身自好情懷。照著這個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鄉詩,思鄉詩一般表達遊子的思鄉懷人之情,按照這個常識理解《除夜作》,應該八九不離十。
二是分析詩歌的意象。幾千年古詩寫作傳統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義指向都已固定、明確,如楊柳、孤蓬、浮雲用來表達離愁別緒,明月、鴻雁、杜鵑用來表達思鄉懷人之情。例一《村晚》裡出現了青草、池塘、遠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橫坐”牛背,短笛是“無腔”“信口”吹,這些都描繪出鄉村生活的悠然寧靜,作者如此描繪鄉村晚景,他的喜愛、欣賞之情自然是蘊藏其中的。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詞語。古詩詞的標題、正文部分有時會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如《書憤》中的“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兒》中“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字,等等。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現了很明確的表露心緒的詞語“悽然”,另外“寒”“思”“霜鬢”等詞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本題要求分析作者心情“轉悽然”的原因有哪些。通讀全詩,一是“旅館寒燈獨不眠”,一是“故鄉今夜思千里”,一是“霜鬢明朝又一年”;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獨自一人寄居旅館,二是對故鄉親人無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華易逝。
解答古詩詞情感體味題,為了表達精確,還要儲備一些專業性詞語,如“離愁別緒、恬淡閒適、清高孤傲、孤寂惆悵、悽苦煩悶、傷感不平、苦悶無聊、樂觀曠達、輕鬆愉悅、壯志未酬、憂國憂民、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詩詞情感時經常用到,不可不知。 通關演練
1.下面兩首詩都是寫秋天,試比較其抒發的感情有什麼不同之處。
登 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秋 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品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澄邁驛通潮閣(其二)①
(宋)蘇軾
杳杳天低鶻④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⑤。
【註釋】①元符三年五月,作者遇赦北還,被命移廉州安置,離海南過澄邁時作詩二首,這首詩即其二。澄邁驛:設在澄邁縣(在今海南省北部)的驛站。通潮閣:在澄邁西,是驛站上的建築。②帝:天帝。③巫陽:女巫名。④鶻:鶻鳥。⑤一發:猶言“一線”。此句說中原僅在距隱隱青山一線之處。
這首詩的第三、四句融情於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5.主旨領悟 題型闡釋
主旨領悟,即領悟詩詞裡作者的寫作意圖,或者理解作品蘊涵的哲理。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句蘊涵了怎樣的道理”“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等。 精題回放
例一(2009·湖北恩施)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你從第三、四句詩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例二(2009·江蘇鎮江)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對於詩的後兩句,有人認為是表達詩人對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認為是借古諷今。你贊同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 闖關方略
初中階段,對古詩詞主旨的領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詩、懷古詩、詠物詩中。
理趣詩中,一般都有膾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時人們正是因為這些哲理句而記住了整首詩,某種意義上,這些詩能流傳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理趣詩中的哲理,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如果是那樣,有理而無趣,跟和尚寫的闡發佛理的偈言有什麼差別?理趣詩妙在無意說理而理隨境生,妙在寓論於景、寄理於物。在理趣詩中,理語通常與情語、景語融為一體,景語、情語就是理語。
如例一,“問渠……”這兩句表面是寫景,是說方塘之水--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水從源頭不斷流來,從而成了活水。但結合題目《觀書(書法)有感》,我們知道這其實是作者闡發對書法藝術的感悟:這作品為什麼如此清新雋永呢?原來是由於書寫者內心有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注入啊!書法藝術如此,萬事萬物也是同樣道理。回答題目的設問,我們還應該結合自身學習知識,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經歷、體會來談。示例:要使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就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或:要保持心靈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斷接受新事物的洗禮。)
懷古詩,是指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蹟為題材的詩作。古人常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又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他們寫懷古詩的目的多是懷古傷今,或借古諷今。歷史故事、古人事蹟,只是他們感慨的觸發點。
如例二,如果將其單純看作一首寫景的詩歌,你可能覺得後兩句寫出了深邃悠遠、朦朧迷離的江南景色,與前兩句的明朗絢麗相映襯,使江南春的圖畫更加豐富多彩。但如果你深入一層--意識到作者的眼光穿越歷史的“煙雨”,想到幾百年以前的南朝統治者推崇佛教,大興佛寺,勞民傷財,但佛寺並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權,而現在晚唐的統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轍--那它就不是一首簡單的寫景詩,而是懷古詩。作者是在借古諷今:後兩句寫出了南朝篤信佛教造成寺廟的惡性發展,引發作者的慨嘆,表達對唐朝推崇佛教的現實的不滿。
詠物詩,即描摹物象的詩歌。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物件。詠物詩往往不是單純地描摹事物,詠物是為了抒情、言志。如虞世南的《蟬》,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可謂物我互釋。這就告訴我們,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 通關演練
1.讀下面一首詩,說說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蘊涵了怎樣的生活哲理。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2.品讀下面這首古詩,請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獲得的啟示。
過鬆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6.形象感知 題型闡釋
形象感知,主要是指對詩歌中“人”的感知,包括詩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整首詩(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精題回放
例一(2009·江蘇鹽城)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畫線的句子勾勒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例二(2009·江蘇宿遷)
尾聯刻畫了詩人怎樣的形象? 闖關方略
詩歌裡的形象,主要有兩類:一是自然形象,如山川草木、花鳥蟲魚;二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考查的一般是人物形象,例一、例二里考查的都是作者自我形象。
解答形象感知題,應先“建模”,在頭腦裡儲存一些常見的人物形象型別,如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陶淵明《歸園田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辛棄疾《破陣子》)……
然後,結合詩詞內容,結合作者生平,結合其創作詩歌的背景與心境,進行具體分析。
如例一,從整首詞對太守“狂”態的描寫,尤其是從下闋引用馮唐的典故和畫線句的描寫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一位英雄形象,他英武豪邁、氣概非凡,內心則壯懷激烈,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北宋仁宗、神宗時期,國力不振,國勢衰弱,時常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令許多有為之士義憤難平,蘇軾即是如此。他借出獵的豪興,將深隱心中的夙願和盤托出,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重新信任、重用自己。
再如例二,尾聯是一個細節描寫,寫詩人為國事、家事而愁,頭髮因為頻繁的抓撓而越來越少,以至於簪子都插不上去了。這裡描寫的是詩人憂愁焦慮、憔悴不堪的形象。
形象感知題,解答的關鍵,有時不在詩內,而在詩外。我們要對歷史有一些基本的瞭解,譬如知道晚唐詩歌多為表達憫農情懷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而南宋詩歌多為表達壯志難酬的憂憤和對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滿。同時,對一些重點詩人的生平、心跡也要有個大致的把握,如杜甫詩中多是憂國憂民的形象,李煜後期詞中多是愁苦、悲哀的形象。 通關演練
1.下面這首詩的第三、四句勾勒了怎樣的邊塞健兒形象?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品讀下面詩歌,說說其三、四兩句刻畫了詩人怎樣的形象。
登科後
(唐)孟郊
昔日齷齪①不足誇,今朝放蕩②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註釋】①齷齪:這裡指處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謹侷促。②放蕩:自由自在,無所拘束。參考答案: 1煉字品析
1."籠"是籠罩的意思,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圖,渲染了一種迷濛、冷寂的氛圍。 2."散"是飄散、飛散的意思,一個"散"字,讓笛聲有了可視可觸的形象:像春天的花瓣?像春天的細雨?像春天的柳絮?……一個"散"字,使得笛聲隨著春風悄悄地在夜空飄蕩,洛城之中,無所不在。
2內容理解
1."風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風雨,又喻指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境地。 2.成雙成對的燕子是什麼時候回來的呢?湖水高漲,使岸上低垂的桃花好像蘸著水在盛開。
3描繪畫面
示例:日出東方,煙消霧散,湘水上一片安靜。漁翁欸乃一聲撐船出發,聲音在山水之間迴盪,喚醒了萬物。山有了靈氣,水有了精神。山顯得更為蔥綠,水顯得更為碧藍。
4情感體味
1.前一首悲秋,世事艱辛,家愁國難,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縷愁緒;後一首贊秋,洋溢著一種激越向上的豪邁之情。2.作者登高望遠,北眺中原,抒發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5主旨領悟
1.由於鴨子喜歡游水覓食,故而能最先體會到春天的來臨、水溫的上升。它告訴我們:只有經常和某種事物接觸,最熟悉它,才能最敏銳地發現它的任何細微的變化。 2.示例:追求任一目標的過程,總是一個障礙接著一個障礙,一個困難接著一個困難。所以當取得一些成功後,我們切不可沾沾自喜,停滯不前,而應該鼓足勇氣去爭取更大的勝利。
6形象感知
1.勾勒了豪放開朗、視死如歸的邊塞健兒形象。 2.刻畫了詩人金榜題名後瀟灑得意、神采飛揚、心花怒放的書生形象。
2010中考語文詩詞鑑賞12大題型: 1.煉字品析 2.內容理解3.描繪畫面 4.情感體味5.主旨領悟 6.形象感知7.景物描寫 8.意境欣賞9.名句鑑賞 10.表達賞析11.典故溯源 12.綜合評價 1.煉字品析 題型闡釋
煉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詩詞中用得精妙的字詞,具體包括思想情感和表達效果這兩類內容。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處”。 精題回放
例一(2009·陝西)
湖 上
(宋)徐元傑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說說詩中使用“亂”字的好處。
例二(2009·浙江台州)
村 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①,山銜落日浸寒漪②。
詩中的“銜”“橫”兩字富有表現力,請選擇其中一字作簡要賞析。 闖關方略
古人寫詩,為了表達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詞時進行精細推敲和創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詞獲得凝練精美、形象生動、含蓄深刻的表達效果。這種對字詞進行藝術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煉字。在詩句關鍵處煉得妙字,猶如畫龍點睛,會令全句夭矯生姿,讓人拍案叫絕。
煉字品析題,考查考生對語言的感受力,細緻、精微地品味、賞析語言的能力。
解答這類題目,可以採用比較鑑賞法。
第一步,理解所煉之字的字面意思,確定它的詞性及意思。如例一的“亂”,字面意思是“雜亂”“紛亂”,兼有動詞、形容詞的詞性;例二的“銜”“橫”,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橫著坐”,詞性是動詞。
第二步,推想煉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麼。如例一,可能最初是“花開紅樹數鶯啼”,例二可能是“山連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較推敲、提煉後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態、韻等方面多了一些什麼。因為古詩詞煉字多在動詞、形容詞、數量詞、虛詞上做文章,所以,我們思考時,也應多從動詞的動靜、擬人效果,從形容詞的修飾性、色彩感,從數量詞的誇張效果,從虛詞的表情達意功能等角度切入。如例一,如果用“數”,只說明春天紅林深處黃鶯不止一隻。而用“亂”,則既具動感,讓人眼前彷彿有黃鶯上下飛舞,穿梭於林間枝頭的動感;又聞聲音,耳中彷彿聽到紅林深處傳出的此起彼伏的鳥鳴聲。(朱自清《春》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鬧”字與此處的“亂”字有異曲同工之妙。)例二,前一個動詞,用“銜”而不用“連”,不僅在形態上更貼切,而且運用擬人手法,寫活了山,寫出落日將沉未沉的情態;後一個動詞,用“橫”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規矩地騎,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表現了牧童的調皮可愛。
提醒一點,煉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說運用了什麼修辭,說生動、形象、富於感染力等空話;要結合語境,分析煉字使怎樣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蘊等。 通關演練
1.品讀詩詞,完成其後題目。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說說第一句中兩個“籠”字寫景有何妙處。
2.古典詩詞講究煉字,下面這首詩第二句中“散”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裡。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內容理解 題型闡釋
內容理解,就是理解詩句所敘何事、所詠何人、所寫何景等,有時也要求考生根據對詩詞內容的理解作簡單的推斷、概括、分析、探究等。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個詞,指的是什麼”“某個詞,包含哪些含義”或“寫出某句詩的大意”等。 精題回放
例一(2009·江蘇宿遷)
春 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結合全詩,說說《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義。
例二(2009·雲南)
飲 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句寫出了門庭冷落的景象,表現出詩人的孤獨與寂寞。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闖關方略
賞析古詩詞,內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詩詞所寫的基本內容,才能進而想象其畫面,體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領悟其主旨,才能進一步踏入審美的妙境。理解,是賞析的前提和基礎。
內容理解,先要掃清字詞障礙,這是第一關。中考古詩詞考查,雖然一般不會像文言文那樣直接考字詞釋義,但題目裡其實暗含這樣的要求。
譬如例一,“說說《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義”。考場上答題時,可先推想詞典裡“望”的義項,應該有四項:(1)向遠處看,如眺望;(2)心中所願,如盼望、期望;(3)拜訪,如看望、探望;(4)有名的,人所敬仰的,如望族、聲望。
然後通讀全詩,從整體上去理解。第一、二兩聯,主要是寫景,其實也就是寫作者眼中所見,他望到了什麼呢?他望到的是山河破碎,春天的淒涼景象。第三、四兩聯,寫作者內心的想法以及表現在行動上的細節,從這裡我們 可以讀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親人團聚,國家安定。如此我們就知道了春望的“望”,既是寫作者眼中所見,也是寫作者心中所願,有“望見”和“期望”兩層含義。
有時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還遠遠不夠,還得聯絡作者的生平事蹟、心路歷程。如例二,如果是世俗追逐富貴之人,都喜歡熱鬧,希望自己家門庭若市。倘“無車馬喧”,門庭冷落,難免孤獨與寂寞。但陶淵明是一位隱士,他不願與世俗同流,一心歸隱田園,就是為了實踐自己“淡泊寧靜,心無塵雜”的人格理想。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塵雜不染,是因為他能做到“心遠”。“心遠”就是思想上摒棄富貴榮華之念。一個人丟掉了物慾,斷絕了塵想,精神就遠遠超出於塵世之外了,哪裡還會因為“無車馬喧”而“孤獨與寂寞”呢?
初中階段,是培養古詩詞賞析能力的起始階段,這個階段,一定不能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學習古詩詞,同學們不妨用點文言文學習的“笨”方法,從題目到正文,先一句句把意思弄清楚,再進一步深層理解。 通關演練
1.下面這首詩第三句中“風吹雨”一語,有哪兩層意思?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2.品讀下面這首古詩,請寫出“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這兩句詩的大意。
春遊湖
(宋)徐俯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3.描繪畫面 題型闡釋
描繪畫面,就是發揮聯想和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中展現的畫面。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用自己的話,描繪某一句(聯)所展現的畫面”。 精題回放
例(2009·貴州銅仁)
望 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品讀全詩,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齊魯青未了”所展現的畫面。 闖關方略
“詩是動的畫,畫是動的詩”,古詩詞裡面有許多寫景的聯句,展現的畫面之美令人心醉。讀古詩,腦海裡能描繪出形象鮮明的畫面,光影流動,動靜參差,那才能說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賞。描繪畫面,對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審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這類題目,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是前提。譬如上面這句“齊魯青未了”,先要理解“齊魯”“青”“未了”各是什麼意思。“齊魯”是齊國和魯國,春秋戰國時兩諸侯國名,泰山以南是魯,以北是齊,這裡指齊魯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是無窮無盡的意思。
這句話合起來意思就是:齊魯大地那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
但這樣回答,不是描繪,而是解釋。描繪,還要結合上下句去聯想想象,結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麼樣啊),我們應意識到這一句其實是寫作者遠望泰山,強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遼闊,它“拔地而起,參天聳立”。接著用描寫性的語言組織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蒼翠的山色中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
為了增添語言的描寫性,我們一可以運用修辭,如比喻、擬人等,使語言更形象、生動;二可以新增聯想與想象,把古詩因為追求簡練而省略的內容補充出來。
當然,在平時的古詩詞學習中,更要有意識地調動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聽、觸、嗅每一首詩歌。如欣賞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你可以閉上眼睛,想象出這樣一幅圖畫:浩瀚的戈壁灘上,烽煙孤直上升;奔騰的黃河之上,一輪夕陽懸掛。你眼前的線條、色彩、動靜是不是那麼鮮明呢? 通關演練
漁 翁
(唐)柳宗元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⑤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第三、四句“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4.情感體味 題型闡釋
情感體味,即體會詩歌中傳達的思想感情、蘊涵的感情基調,以及作者的情緒等。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人情感變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精題回放
例一(2009·浙江台州)
村 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首詩融情於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例二(2009·浙江溫州)
除夜[ 注]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註釋】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轉悽然”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全詩,用自己的話回答。 闖關方略
古詩詞以含蓄為貴,詩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並不多見,往往融情於敘述、描寫、議論之中。
情感體味題,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順著文辭的通道進入並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
解答這類題目,一是明確詩歌的題材。古詩從題材看,可分為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思鄉詩、詠物詩、詠史詩、懷舊詩等很多類,各類詩歌感情的抒發也有規律可循。如例一《村晚》是一首田園詩,田園詩往往抒發喜愛山川美景之情,表達遠離汙濁官場的潔身自好情懷。照著這個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鄉詩,思鄉詩一般表達遊子的思鄉懷人之情,按照這個常識理解《除夜作》,應該八九不離十。
二是分析詩歌的意象。幾千年古詩寫作傳統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義指向都已固定、明確,如楊柳、孤蓬、浮雲用來表達離愁別緒,明月、鴻雁、杜鵑用來表達思鄉懷人之情。例一《村晚》裡出現了青草、池塘、遠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橫坐”牛背,短笛是“無腔”“信口”吹,這些都描繪出鄉村生活的悠然寧靜,作者如此描繪鄉村晚景,他的喜愛、欣賞之情自然是蘊藏其中的。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詞語。古詩詞的標題、正文部分有時會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如《書憤》中的“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兒》中“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字,等等。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現了很明確的表露心緒的詞語“悽然”,另外“寒”“思”“霜鬢”等詞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本題要求分析作者心情“轉悽然”的原因有哪些。通讀全詩,一是“旅館寒燈獨不眠”,一是“故鄉今夜思千里”,一是“霜鬢明朝又一年”;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獨自一人寄居旅館,二是對故鄉親人無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華易逝。
解答古詩詞情感體味題,為了表達精確,還要儲備一些專業性詞語,如“離愁別緒、恬淡閒適、清高孤傲、孤寂惆悵、悽苦煩悶、傷感不平、苦悶無聊、樂觀曠達、輕鬆愉悅、壯志未酬、憂國憂民、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詩詞情感時經常用到,不可不知。 通關演練
1.下面兩首詩都是寫秋天,試比較其抒發的感情有什麼不同之處。
登 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秋 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品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澄邁驛通潮閣(其二)①
(宋)蘇軾
杳杳天低鶻④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⑤。
【註釋】①元符三年五月,作者遇赦北還,被命移廉州安置,離海南過澄邁時作詩二首,這首詩即其二。澄邁驛:設在澄邁縣(在今海南省北部)的驛站。通潮閣:在澄邁西,是驛站上的建築。②帝:天帝。③巫陽:女巫名。④鶻:鶻鳥。⑤一發:猶言“一線”。此句說中原僅在距隱隱青山一線之處。
這首詩的第三、四句融情於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5.主旨領悟 題型闡釋
主旨領悟,即領悟詩詞裡作者的寫作意圖,或者理解作品蘊涵的哲理。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句蘊涵了怎樣的道理”“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等。 精題回放
例一(2009·湖北恩施)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你從第三、四句詩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例二(2009·江蘇鎮江)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對於詩的後兩句,有人認為是表達詩人對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認為是借古諷今。你贊同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 闖關方略
初中階段,對古詩詞主旨的領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詩、懷古詩、詠物詩中。
理趣詩中,一般都有膾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時人們正是因為這些哲理句而記住了整首詩,某種意義上,這些詩能流傳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理趣詩中的哲理,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如果是那樣,有理而無趣,跟和尚寫的闡發佛理的偈言有什麼差別?理趣詩妙在無意說理而理隨境生,妙在寓論於景、寄理於物。在理趣詩中,理語通常與情語、景語融為一體,景語、情語就是理語。
如例一,“問渠……”這兩句表面是寫景,是說方塘之水--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水從源頭不斷流來,從而成了活水。但結合題目《觀書(書法)有感》,我們知道這其實是作者闡發對書法藝術的感悟:這作品為什麼如此清新雋永呢?原來是由於書寫者內心有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注入啊!書法藝術如此,萬事萬物也是同樣道理。回答題目的設問,我們還應該結合自身學習知識,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經歷、體會來談。示例:要使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就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或:要保持心靈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斷接受新事物的洗禮。)
懷古詩,是指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蹟為題材的詩作。古人常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又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他們寫懷古詩的目的多是懷古傷今,或借古諷今。歷史故事、古人事蹟,只是他們感慨的觸發點。
如例二,如果將其單純看作一首寫景的詩歌,你可能覺得後兩句寫出了深邃悠遠、朦朧迷離的江南景色,與前兩句的明朗絢麗相映襯,使江南春的圖畫更加豐富多彩。但如果你深入一層--意識到作者的眼光穿越歷史的“煙雨”,想到幾百年以前的南朝統治者推崇佛教,大興佛寺,勞民傷財,但佛寺並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權,而現在晚唐的統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轍--那它就不是一首簡單的寫景詩,而是懷古詩。作者是在借古諷今:後兩句寫出了南朝篤信佛教造成寺廟的惡性發展,引發作者的慨嘆,表達對唐朝推崇佛教的現實的不滿。
詠物詩,即描摹物象的詩歌。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物件。詠物詩往往不是單純地描摹事物,詠物是為了抒情、言志。如虞世南的《蟬》,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可謂物我互釋。這就告訴我們,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 通關演練
1.讀下面一首詩,說說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蘊涵了怎樣的生活哲理。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2.品讀下面這首古詩,請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獲得的啟示。
過鬆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6.形象感知 題型闡釋
形象感知,主要是指對詩歌中“人”的感知,包括詩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整首詩(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精題回放
例一(2009·江蘇鹽城)
江城子 密州出獵
(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畫線的句子勾勒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例二(2009·江蘇宿遷)
春 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尾聯刻畫了詩人怎樣的形象? 闖關方略
詩歌裡的形象,主要有兩類:一是自然形象,如山川草木、花鳥蟲魚;二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考查的一般是人物形象,例一、例二里考查的都是作者自我形象。
解答形象感知題,應先“建模”,在頭腦裡儲存一些常見的人物形象型別,如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陶淵明《歸園田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辛棄疾《破陣子》)……
然後,結合詩詞內容,結合作者生平,結合其創作詩歌的背景與心境,進行具體分析。
如例一,從整首詞對太守“狂”態的描寫,尤其是從下闋引用馮唐的典故和畫線句的描寫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一位英雄形象,他英武豪邁、氣概非凡,內心則壯懷激烈,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北宋仁宗、神宗時期,國力不振,國勢衰弱,時常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令許多有為之士義憤難平,蘇軾即是如此。他借出獵的豪興,將深隱心中的夙願和盤托出,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重新信任、重用自己。
再如例二,尾聯是一個細節描寫,寫詩人為國事、家事而愁,頭髮因為頻繁的抓撓而越來越少,以至於簪子都插不上去了。這裡描寫的是詩人憂愁焦慮、憔悴不堪的形象。
形象感知題,解答的關鍵,有時不在詩內,而在詩外。我們要對歷史有一些基本的瞭解,譬如知道晚唐詩歌多為表達憫農情懷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而南宋詩歌多為表達壯志難酬的憂憤和對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滿。同時,對一些重點詩人的生平、心跡也要有個大致的把握,如杜甫詩中多是憂國憂民的形象,李煜後期詞中多是愁苦、悲哀的形象。 通關演練
1.下面這首詩的第三、四句勾勒了怎樣的邊塞健兒形象?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品讀下面詩歌,說說其三、四兩句刻畫了詩人怎樣的形象。
登科後
(唐)孟郊
昔日齷齪①不足誇,今朝放蕩②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註釋】①齷齪:這裡指處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謹侷促。②放蕩:自由自在,無所拘束。參考答案: 1煉字品析
1."籠"是籠罩的意思,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圖,渲染了一種迷濛、冷寂的氛圍。 2."散"是飄散、飛散的意思,一個"散"字,讓笛聲有了可視可觸的形象:像春天的花瓣?像春天的細雨?像春天的柳絮?……一個"散"字,使得笛聲隨著春風悄悄地在夜空飄蕩,洛城之中,無所不在。
2內容理解
1."風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風雨,又喻指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境地。 2.成雙成對的燕子是什麼時候回來的呢?湖水高漲,使岸上低垂的桃花好像蘸著水在盛開。
3描繪畫面
示例:日出東方,煙消霧散,湘水上一片安靜。漁翁欸乃一聲撐船出發,聲音在山水之間迴盪,喚醒了萬物。山有了靈氣,水有了精神。山顯得更為蔥綠,水顯得更為碧藍。
4情感體味
1.前一首悲秋,世事艱辛,家愁國難,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縷愁緒;後一首贊秋,洋溢著一種激越向上的豪邁之情。2.作者登高望遠,北眺中原,抒發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5主旨領悟
1.由於鴨子喜歡游水覓食,故而能最先體會到春天的來臨、水溫的上升。它告訴我們:只有經常和某種事物接觸,最熟悉它,才能最敏銳地發現它的任何細微的變化。 2.示例:追求任一目標的過程,總是一個障礙接著一個障礙,一個困難接著一個困難。所以當取得一些成功後,我們切不可沾沾自喜,停滯不前,而應該鼓足勇氣去爭取更大的勝利。
6形象感知
1.勾勒了豪放開朗、視死如歸的邊塞健兒形象。 2.刻畫了詩人金榜題名後瀟灑得意、神采飛揚、心花怒放的書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