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機智的肖雅

    真相一:曾經有那麼幾個瞬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正在做某件事情時突然腦海裡一閃而過,似曾相識,好像夢裡以前已經就發生過一樣,甚至能預知未來1秒內將要發生的事情,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程式設定好的!

    真相二:當我們玩遊戲時,為了減輕計算機的運算負擔,計算機會至渲染角色下的畫面,其他你沒注意的畫面會使用模糊處理以達到減輕計算壓力。同樣當我們注視某個物體裡時,你餘光部分的場景也會出現模糊現象,就像現在新式智慧手機的背景虛化功能一樣!

    真相三:眾所周知,是程式就會出現bug,出現bug就會有補丁更新程式,在古代經常會聽人說關於鬼神的故事,而近現代已經很少出現這類事件了,難道是“鬼神”變少了嗎?人們以為自己遇到了鬼神,其實是虛擬世界1.0的bug太多,需要大量補丁,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系統越來越趨於完美,所以補丁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少,當系統達到一定程度時,程式設計師可能會選擇刪除重啟,但是整體框架不變,看看地球46億年的歷史,多少次重啟更新!

    真想四: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信仰的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但是當你仔細研究這些教派時,你會發現一個驚人的實事,他們有很多歷史故事和事件都是類似的,有些伊斯蘭教徒說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經是我們以前用過而被真主拋棄的,因為它偏離了教義!你以為是他們的聖人互相抄襲的嗎?宗教的作用就是為系統bug背鍋,當過程式設計師的童鞋們知道,如果在做類似的程式時,為了節省時間,我們一般都是在原始程式上做二次開發,現在明白了嗎?

    真相五:我們有時會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比如發呆或者晃神,那麼大家有沒有過人為什麼要發呆,為什麼會出現晃神呢?經常玩遊戲的童鞋都知道,網速慢時,遊戲角色會出現卡頓!其實發呆或者晃神是因為資料延遲沒有被載入,所以個體不知道下一秒的程式計劃,系統就為大家設計了發呆和晃神,當資料出現嚴重bug無法修復時,個體就會出現我們所謂的精神錯亂!

  • 2 # 科學有故事

    缸中之腦

    聽眾“髒油菜”問:最近聽完《科技情報局》節目中的一期節目,標題是“我們都有可能是假人”,覺得腦洞大開。節目中說:

    “如果我們都是模擬的,就把量子世界物理規則和宇宙大爆炸原因等等疑惑問題都能自洽地解釋了”。汪老師對此有什麼看法?

    我也去把他說的那期節目聽了一下,我想談談個人的一些淺見。

    模擬理論

    首先給打醬油的吃瓜群眾解釋一下什麼是模擬理論。我覺得準確地說,這個還不能算理論,只能算是一種假說或者想法吧。這個假說最早的提法叫“缸中之腦”,就是說你怎麼知道自己不是一顆被養在玻璃缸中的大腦,你所感知到的一切只不過是刺激你的大腦產生的應激反應而已。

    缸中之腦

    到了後來,就有了電影《駭客帝國》,這部電影就是形象化展示了缸中之腦的假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被養在培養皿中的,所感知的一切不過是虛擬遊戲罷了。

    現在這個假說升級成了“模擬理論”,是瑞士的一位叫 Nick Bostrom 的哲學家在 2003 年提出來的。

    這位 Nick 是牛津大學的哲學系教授,有點小名氣,出過書,上過 TED 演講會,經常接受媒體採訪,不過他出名主要是因為他對 AI 威脅論的堅定支援,2015 年 11 月紐約客對他的介紹是:

    專注於 AI 威脅論的哲學家。

    你在搜尋這個人名的時候,很少會有文章提到他的模擬理論,他自己也不怎麼談。這裡我首先要糾正一個翻譯上的錯誤,Nick 的原始論文是發表在牛津大學的一本哲學期刊上的,“模擬理論”的英文是 Hypothesis,因此應該說是“模擬假說”或者“模擬猜想”,不知怎麼的,傳到國內後就變成了“模擬理論”,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問的時候,以中文為參考再翻譯回去,誤當作是 Simulation Theory,這個 Theory 在英文中是很嚴肅的用詞,要成為一個 Theory 可沒這麼容易。

    Nick 在模擬假說中提出了三個命題,他的原文寫的比較拗口,我用一個比較通俗的翻譯來講,基本也是準確的。

    幾乎所有與我們相似的文明都會在技術成熟之前滅絕。幾乎所有技術成熟的文明都沒有興趣進行先祖模擬。幾乎可以肯定,我們正處在一個電腦模擬的世界之中。

    Nick 提出,如果前兩個命題為假的話,那麼第三個命題就一定為真。

    用大白話來說呢,就是:

    Nick 認為宇宙中存在無數個高度發達的技術文明,而這些文明都有興趣開發模擬人生的遊戲,所以,這樣的模擬人生遊戲也有無數個,那麼從機率上來說,我們活在這種模擬人生的遊戲中的機率就非常非常大。

    以上這些就是模擬猜想的核心內容。《科技情報局》的那期節目就是介紹這種猜想的一期節目。

    我先談幾點我聽完這期節目後,覺得在節目中不夠嚴謹的說法。

    在大約 15 分 15 秒的地方,播主說:

    “模擬理論之所以能夠受到科學界越來越多的重視,不是因為嘴皮子厲害,而是科學家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和越來越多奇怪的現象”。

    那麼,這個假說是不是真的像播主說的受到了科學界越來越多的重視呢?

    為此,我特地在 web of science 論文資料庫做了一番檢索,這個論文資料庫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論文資料庫,收錄了 8,000 多種世界範圍內最有影響力的、經過同行專家評審的高質量的期刊。

    首先我用 Nick 原始論文的標題 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 進行檢索,沒有找到,換句話說,發表他這篇文章的期刊是被排除在 8000 多本期刊之外的,我需要說明的是,web of science 是也收錄哲學類期刊和論文的,並不僅僅是科學類。然後,我繼續以關鍵詞 Simulation Hypothesis 對論文標題進行檢索,時間範圍是 2003 年至今,結果比較令人失望,僅僅在2014年到2017年之間有過 4 篇論文標題中提到了 Simulation Hypothesis,再仔細看一下標題,就會發現,只有一篇與今天的主題相關,另外三篇都是其他領域的,例如談計算機模擬人類面部表情的論文等。而那篇獨苗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只有 1 次,這可以說明這篇文章的受重視程度幾乎為零。我接著仍然以關鍵詞 Simulation Hypothesis 對論文內容進行檢索,時間範圍仍然是 2003 年至今,這次的結果是 50 篇,大致瀏覽了一下標題,真正與我們這次主題相關的估計只有那 5 篇分在哲學類的論文。大家要知道,這可是在 8000 多份期刊,10 多年的所有論文中,只有那麼一點點資訊。我又用同樣的關鍵詞在 Google 趨勢中檢索了一下,從2004 年至今,除了 2016 年 10 月份有過一陣短暫的突然熱度,我估計很可能是因為某部電影或者小說的發行,其餘時間都是比較平穩的,總體呈現一根中間凹,兩頭稍微翹的曲線,也就是說 2004 年的搜尋熱度和今年是基本持平的。

    播主在節目中提到了很多證據和現象,並說

    “這些證據和現象都在暗示我們,只有當我們這個世界是虛擬的時候,這一切才說得通”。

    但我需要指出播主在引用科學理論時的一些不對的地方,比如:在 16 分左右,主播在解釋宇宙大爆炸理論時,說

    “在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虛無”

    實際上宇宙學家只能研究大爆炸之後的事情,至於大爆炸之前到底是什麼樣的,是虛無還是其他情況,科學家們只能誠懇地說——不知道——有些宇宙學家會猜想說,可能奇點本身就是來自於真空的量子漲落現象。

    在物理學家眼裡,是沒有虛無這個概念的,真空本身也充滿了量子漲落,這個是有明確的實驗證據的,例如卡西米爾效應,就是證明真空不空的最簡單實驗。結論就是,奇點來自於真空的量子漲落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卡西米爾效應

    另外,主播說:

    科學家們發現這個世界是量子化的,而計算機程式是資料化的,比如一張數碼照片被放大後就能看到畫素是最小單位,所以,量子化能說明我們很可能是計算機程式的產物。

    這種思路是剛好把因果關係倒置了,是因為我們的宇宙是量子化的,所以計算機只能按照量子化的思路來設計和製造,沒有量子理論,我們造不出計算機,計算機的儲存方式和數學共同決定了計算機程式的原理。不能把結果當做原因來用。

    如果原因結果扯不清,我們至少可以說,我們現在的計算機程式與量子化的宇宙是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假如有一個模擬我們的外星人世界,那個世界的程式也必然是量子化的,這是由數學決定的,那外星人世界又是誰模擬的呢?

    對”超對稱結構的方程式“的逐漸曲解

    主播還提到了一位理論物理學詹姆斯·蓋茨,說他在描述量子力學超對稱結構的方程式中找到了計算機程式碼的影子,也就是說,科學家在描述宇宙的方程式中發現了人類計算機程式的語言,主播還特地說:

    “注意我的用詞,不是說發現了類似程式程式碼的結構,而是就是人類程式的程式碼,而且是一組特殊的程式程式碼,由美國數學家克勞德·香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發明”。

    最初的源頭是 2016 年 4 月 7 日,《科學美華人》上的一篇文章,標題就是與 Nick 的那篇論文一模一樣的標題,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生活在電腦模擬中嗎?”注意,標題中有個問號。

    馬里蘭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詹姆斯·蓋茨說:

    “我接觸了錯誤校正碼——使瀏覽器正常執行的程式碼。但為什麼在我研究的有關夸克、電子以及超對稱的方程中也出現了錯誤校正碼呢?”

    在這裡我不想展開討論什麼是這些方程中的錯誤校正碼。但是這篇文章被國內的《科技日報》翻譯出來後,就看到各種文章的解讀就開始走樣了。主播就是參考了某個走樣到一定程度的文章,成了“一組特殊的程式程式碼,由美國數學家克勞德·香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發明。”

    順便說一下,他說的克勞德·香,指的應該是克勞德·夏農,夏農是資訊理論之父,知名度很高,把夏農翻譯成香,這個是很罕見的說法,一般只有對科學很陌生的譯者才會不知道這種名人的慣譯法,就好像把愛因斯坦說成愛斯坦一樣奇怪。

    夏農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給出了資訊熵的定義和計算公式,這個和詹姆斯·蓋茨說的校驗碼完全搭不上關係,但是因為夏農是資訊理論的發明人,所以拉上他做背書會顯得更高階一點,大概是這樣吧。

    主播反覆提到在遊戲“我的世界中”有一個細思恐極的設定,什麼呢?

    我的世界

    就是房子的高度不能超過 256,為什麼呢?這個就是遊戲的一個程式設定嘛。在程式猿看來,很好理解。主播繼續就說:

    那由此,我們細思一下,為什麼我們這個宇宙中的光速也有一個上限呢?如果我們的宇宙是模擬出來的,那就很好理解了,這是程式猿設定的嘛,理由可能就是為了防止記憶體溢位。

    這句防止記憶體溢位是我給加上的,估計主播沒寫過程式,如果讓我來寫的話,會用上更多的專業術語。然後,更有意思的是,主播解釋說:

    為什麼運動速度越快,時間就會膨脹了呢?因為和虛擬處理的荷載效應有關,宇宙中高質量、高密度的物體會造成高處理需求,所以會減慢時空資訊的處理速度,就好比在電腦上執行一個大程式,會減慢電腦的處理速度一樣。

    腦洞開的很大,但是 BUG 不少。

    首先,我的世界中的房子高度是可以由程式任意設定一個上限,這個不假。但是,宇宙中的無數個常數可是不能任意設定的。比如說:

    圓周率 π,這個數值能任意設定嗎?顯然不能,因為它是數學必然。而光速,雖然現在還無法給出最終的證明,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廣義相對論學者相信,光速 c 是時空的一個幾何性質,也就是像 π 這樣的數學必然。那相對論效應是因為程式跑不動導致的嗎?

    大家可以仔細聽一下節目的內容,我不知道是主播故意的還是真的沒搞懂相對論,總是提到在高速運動下,還有高質量,高密度,要特地強調一個“高”字,實際上,經常聽我節目的聽眾應該知道,相對論效應是無處不在的,不是隻有在高速下才有,它本質上是時空的一種結構化的性質。

    而我們的計算機程式,只有在過了某個臨界點,才會做降頻保護之類的。我想,如果我們真是被高階文明模擬出來的,那麼它們的計算機原理還停留在人類目前的原理上,也未免太可笑了,我們目前的電子計算機原理別說模擬整個宇宙了,就是模擬個天氣系統都做不到。

    主播在節目中經常會說一些很奇怪的話,比如

    “愛因斯坦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發表了包括狹義相對論、E=mc∧2 在內的 4 篇顛覆性的論文,並且推翻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再比如

    “其中的一個怪異現象呢,就是薛定諤提出的量子糾纏”,

    再比如

    “量子糾纏就好比在中國的哥哥被打了一巴掌,遠在美國的弟弟立馬感覺到了疼痛”

    因為我不想把本期節目拖的太長,所以我就不解釋這些陳述句的問題了,我想我的大多數老聽眾都能明白哪裡不對。

    那麼量子糾纏是不是可以作為模擬假說的證據呢?不能。

    我把 Nick 的論文快速閱讀了一遍,很短,幾千個字,連 Nick 自己在模擬假設的那篇論文中都沒有用任何量子現象來佐證模擬假說。

    我的老聽眾應該知道,現代物理學對量子糾纏的理解已經大大超越了愛因斯坦的時代,量子糾纏是不確定性原理的邏輯必然,而不確定性原理又是共軛物理量的邏輯必然,量子糾纏現象神奇但不神秘,它的確還有尚未解決的謎題,但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樣神秘兮兮。

    或許有些人會想,雖然量子糾纏現象不能當做模擬假說的證據,但模擬假說能輕鬆解釋量子糾纏現象,這個總不假吧,就好像播主說的,在計算機程式中,沒有什麼距離不距離的,程式猿想讓兩個物體互動就互動,沒有限制。真的能解釋嗎?其實解釋不了。因為,那個模擬我們的外星人的世界也一樣會有量子糾纏現象,因為我說過,它是不確定性原理的邏輯必然,那外星人世界的量子糾纏怎麼解釋?繼續用模擬理論解釋嗎?

    雙縫干涉實驗

    主播在節目的最後開始談起了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用這個實驗來說明波粒二象性和觀察者效應,最終是為了說明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也就是我經常提到的那個常見誤解:我們不觀察電子的時候,電子不存在。

    應該說絕大多數人都會被各種科普文章中的“觀察”兩個字誤導,而很多科普文章總是不解釋一下物理學上的觀察具體是什麼意思,它和我們日常口語中的觀察的含義是不同的,

    在我們的口語中,觀察必須要有人眼睛的參與。但是在物理學中,觀察僅僅代表了兩個系統發生了相互作用的意思。與人的意識沒有什麼關係。

    其實,大家想一想,電子有多小啊,人的眼睛想看也是根本不可能看得到的,你的意識再強烈,你也看不到電子,科學家們看到的電子只不過是一些由各種感測器發回來的統計資料而已。即便是宏觀物體,其實,我們人也是看不到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看到的只不過是被物體反射回來的光子而已,這些光子打在我們的視網膜上,刺激了我們的神經,讓我們產生了影象的感覺,所以我們只不過是感受到了一些光子在我們的視網膜上留下的痕跡而已。客觀世界的物體跟人的意識真的沒有什麼關係。

    延遲選擇實驗

    主播還講到了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還由此得出了一個“唯物主義”已經一敗塗地的結論,我想,大概惠勒自己都會被弄的哭笑不得的。可能大家看到過很多物理學家都說過,宇宙是什麼樣子與我們怎麼觀察它密不可分,包括惠勒也表達過同樣的意思,只是原話怎麼說的我懶得去查了,這句話是很不錯的,但是很容易被誤讀,關鍵就在於觀察兩個字會誤導大家。

    其實,更好點的說法是:

    在物理學中,其實並不存在物質的客觀性質,我們不能脫離測量方式來談物質的性質。

    這句話要解釋清楚不易,大家先聽個耳熟吧,有機會我專門做一期節目來解答,但這句話肯定不是意識決定物質的意思。現代物理學上用到的測量方式有很多很多,唯獨不需要目測。

    好了,講到這裡,我對那期節目的評論差不多就是這些。但是,我話還沒說完,如果只聽上面那些,就容易斷章取義,以為我對模擬假說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不是的,模擬假說其實挺有意思的,我反對的只是播主把一個比較理性、嚴肅的哲學問題硬是給弄的神叨叨的,披上了一層故弄玄虛的外衣而已。

    深入解讀:模擬假說

    模擬假說在我看過的好些科普文章和科普書籍中都有提到,它往往是和平行宇宙同時出現的。

    平行宇宙

    例如:

    著名的平行宇宙學說的支持者,麻省理工的泰格馬克教授就不否認這種可能性,還有美國著名的科普紅人布萊恩·格林,在它的《隱藏的現實——平行宇宙是什麼》一書中,就把模擬假說列為一種可能的平行宇宙模型。

    但是,他們僅僅是認為這種假說沒有被證偽而已,但是並沒有什麼證據能證明模擬假說的正確。

    紐約大學的哲學教授戴維·查爾莫斯說

    “你找不到能證明我們不在模擬程式裡的證據,因為我們能找到的所有證據都可能是模擬出來的”,

    他的意思是這種假說不具備可證偽性,也就被排除在了科學研究之外。從我們在論文資料庫的檢索情況來看,也確實說明這並不是一個科學家感興趣的研究問題。

    當然,科學家們不感興趣,也不能證明它是錯誤的。總之,我透過檢索,討論這個話題的靠譜文章實在是寥寥無幾。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我沒有找到哪個知名的科學家用量子力學或者其他什麼物理現象來證明模擬假說的正確性,播主所舉出的那些證據要麼是以引用了被歪曲或者誇大過了的事實,要麼就是對科學理論的誤讀和曲解,在邏輯上並不能站住腳。

    我自己的看法

    那最後我來談談自己的對模擬假說的想法,申明一點,以下想法僅僅是我個人的淺見,不是科學共同體的觀點。

    第一, 即便我們這個宇宙真的是被某個程式模擬出來的,那麼我們宇宙的所有物理規律和常數與那個模擬我們的真實外星人世界是一樣的。為什麼?因為邏輯和數學不會因為是否計算機模擬而改變,我們已經觀察到的所有物理現象要保持自洽和一致性需要的是一個完整而無比精密的物理法則,這種法則的縝密和精巧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自然賦予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生活在模擬世界中與生活在所謂的真實世界中並無本質的差別。第二, 資訊理論的發明讓我們知道,宇宙中的資訊總量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如果要模擬我們這個宇宙,它所需要的 CPU 算力是多少以我們人類目前的知識可能無法估計,但是需要有多少物質來儲存我們這個宇宙的資訊,那是可以知道的,答案就是需要有與我們這個宇宙同樣多的物質才能 1:1 模擬我們的宇宙。打個比方,如果我們要 1:1 的模擬地球的天氣系統,那麼整個大氣層中有多少個分子,我們就需要多少個量子來參與計算。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夠模擬我們已知宇宙的文明肯定不是我們這個宇宙中的文明型別。所以,Nick 論文中的第一個命題:幾乎所有與我們相似的文明都會在技術成熟之前滅絕。即便這個命題為假,也不能推出結論,因為所有與人類相似的文明不可能擁有和控制模擬本宇宙的資訊儲存物質。第三, 如果我們的宇宙是模擬出來的,那麼我們同樣可以認為模擬我們的宇宙的那個外星人世界也是被更高階的外星人模擬出來的,如此往上可以繼續上去沒有盡頭。想到這一層,那麼模擬和真實怎麼從定義上區分開?換句話說,從哲學上來說,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真實,哲學家們完全可以當成一個命題來爭論了。我的忠告是,假如你痴迷於思考我們的世界是模擬的還是真實的這個問題,還不如痴迷於思考真實和模擬的區別到底在哪裡。第四, 如果你想留言打擊我一下,讓我覺得這期節目做的很失敗,你就留言說:因為聽了這期節目,或者去聽了《科技情報局》的那期節目後,就陷入到各種奇思妙想中不可自拔,覺得自己參透了宇宙奧秘,並且有了一種藐視科學家們的幻覺。第五, 關於物理常數、光速極限、數理邏輯、唯物主義、測量和實在性,我其實還有很多話想說,一來今天節目的稿子已經寫的足夠長了,二來,我確實也還需要好好整理下思路。所以,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聊這些話題。

  • 3 # 齋刀閒者

    不可能。

    首先,自客觀上看,從時間線的延續、空間探測,以及物理、化學等物質合理性的角度看,不應該是虛擬世界。

    其次,自主觀上看,如果你感覺真實,虛擬世界也是真實的;如果你感覺不真實,真實世界也如夢似幻。何為真,何為假……誰人說的清?!全在一顆心。

    還有,虛擬世界,也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所以還是真實世界。

    第三,沒人那麼無聊的,弄個虛擬空間裝我們,觀察嗎?娛樂嗎?還不如養個倉鼠好玩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ython如何定義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