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風漫談

    打炮不容易啊,二戰時的戰列艦更不容易。

    海上漂著的船,受海浪影響,搖晃的厲害,分為縱搖、橫搖和艏搖。對敵射擊時,不光自己在機動,敵艦也在機動之中,所以,海軍是需要很高技術的。如何擊中遠方的敵艦,有一套完整的流程:

    一、偵查

    雷達、瞭望哨時刻保持警戒,一旦發現目標,立刻告警,全艦進入戰鬥狀態。

    透過識別手冊,判別敵艦型號,確認目標。

    二、觀測

    使用光學測距儀、 雷達測距測向。測距儀越大,測量精度越高,大和級測距儀15米,衣阿華級13.5米。

    低可視度時就要換雷達了,雷達在測量上比光學儀器精確很多。在雷達技術上,英美一直佔據優勢,比如美國的MK13火控雷達,可在37000米距離上發現目標,距離、方位誤差只有5米和2個密位,比火炮齊射散佈誤差更小,可以直接指揮射擊。

    1944年10月25日的蘇里高海戰中,裝備MK13雷達的美軍戰列艦佔盡先機,輕鬆擊沉日本“山城”和“扶桑”號戰列艦。

    三、計算射擊諸元

    火控人員將得到的資料彙總計算,得出主炮旋轉角、俯仰角射擊資料、射擊時機等引數。根據目標型別,確定彈藥種類,裝填炮彈。一切準備好後,主炮就可以開火了。

    四、試射

    先進行半齊射,使用部分艦炮或單座主炮齊射,縮短射擊間隔,減少修正時間。

    觀測半齊射彈著點,判斷是遠彈、近彈、跨射、還是命中。根據彈著點,修正射擊資料,重新調整主炮射擊諸元。

    五、主炮齊射

    試射效果良好,彈著點散佈均勻,覆蓋目標艦,形成跨射,說明各項計算準確。

    然後所有主炮全力射擊,轉入效力射,直至命中擊沉目標。

    這就是打炮的流程啦,太講究啦。

  • 2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雖然航空母艦異軍突起,成了海戰場的主角,但戰列艦依然是海軍強國的海上利器,決定海戰成敗的最關鍵海軍裝備之一。

    由於戰列艦上主炮射界,只能覆蓋對方佇列中相同的位置,因此海戰時捉對撕殺就很常見,但集中火力射擊,不但能提高單次射擊主炮彈丸覆蓋命中率,而且對目標造成更大的殺傷。

    當戰列艦發現對方目標時,會根據炮火指揮官和機械式計算器給予資料,從而調節火炮的升仰和炮塔的方向。

    在集火射擊前,先在機械式計算器內輸入本艦速度,敵艦速度和瞭望塔上測距儀所提供的距離後,給予簡單的三角計算,以此來計算前提量。

    二戰時期,戰列艦在遠距離射擊時,一般都由艦上搭載的水上飛機充當校射飛機,用來報告彈著點,有不同顏色的彈丸用來辨別區分,同時艦上的測距儀進行測距,炮術長和參謀們會進行圖上作業,透過指揮儀進行攻擊。

    先由本艦隊內一艘基準艦一般是旗艦,對目標或目標區內一艘顯眼的目標艦試射幾發,以測定射擊諸元,再將本艦的位置、航速、航向和目標的諸元,用旗語或通訊裝置通知全艦隊,緊接著艦隊最高指揮官就下達開火命令。

    儘管二戰時期,戰列艦的火控系統得以大幅提高,但戰列艦最大有效交戰距離仍然在25公里以內,因為光學測距儀有難以超越的障礙,測距只是交火的第一步,觀測彈著也有一定難度,光學望遠裝置放大倍數愈大,則其視角愈小,立體感也愈差。

    2

  • 3 # 歷史救生圈

    戰列艦上的主炮

    戰列艦上最主要也是最具威力的武器,就是它裝備的那幾門大口徑艦炮(又被稱之為主炮)。因為在海戰中,雙方艦艇都是處於運動狀態,所以說為了能夠在運動狀態下命中敵艦,就需要一套非常複雜的射擊控制系統來指揮主炮進行射擊。而要使用這套複雜的射擊控制系統,就需要很多人員,經過一系列操作流程才能完成。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戰列艦的主炮,要經過哪些操作流程才能命中目標。

    戰列艦上的測距儀(紅圈內)

    戰列艦上要想使用主炮對敵艦射擊,大致的流程是這樣的:當艦長下達命令後,首先需要收集射擊諸元的各項資料,然後計算射擊諸元,並將射擊諸元傳到各主炮塔。當主炮塔收到發來的射擊諸元后,就可以操作主炮發射炮彈。最後觀測彈著點,如果對敵艦形成跨射,就繼續射擊。如果有偏差,就進行校正,然後再進行射擊,直到命中。

    下面來詳細說說(以舊日本海軍戰列艦的發射流程為例)。

    1.使用各種觀測裝置,收集射擊諸元的各項資料。這個資料有兩個方面,一是敵艦的資料,二是本艦的資料。其中,敵艦資料有三點,分別為航速、航向和距離。而本艦資料就比較多了,需要將本艦航速、氣溫、溼度、風向、風速、本艦搖盪角度、炮彈種類、發射藥種類和數量、發射藥存放時間、主炮的炮齡、瞄準裝置與各主炮塔的高度差和距離、作戰海域的地球自轉速度。

    戰列艦主炮射擊

    2.在收集好上述射擊諸元的資料後,發令室會將它們輸入到射擊盤中,它將根據輸入的資料,計算射擊距離和偏差量。算出的資料,將會傳到主炮射擊指揮所和各個炮塔內。這個時候,主炮塔內的人員已經可以自行操作主炮進行射擊,但是由於射擊距離較遠,所以說還是得需要主炮射擊指揮所(這個指揮所佈置在艦橋上)內的指揮人員統一指揮。另外,指揮所裡的相關人員,還會使用相關的裝置,對射擊盤提供的資料進行修正,在修正完成後,下令主炮射擊

    3.當收到射擊命令後,炮塔內的人員會根據指示器顯示的資料,調整炮塔的位置和主炮的角度,然後操作主炮發射炮彈(雖然各個炮塔是進行齊射,但是實際上每門主炮之間,發射時間都會有細微的差別,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互相干擾)。

    戰列艦上的觀測飛機

    4.當炮彈發射出去後,就需要觀測是否命中敵艦。一般情況下,戰列艦主炮射擊,在第一輪齊射就能命中目標的情況非常罕見。而觀測彈著點的任務,就是觀測飛機的事情了。觀測飛機,主要負責觀測彈著點,目標的距離和方位等任務。這些飛機上配有無線電,可以將彈著點與敵艦位置關係傳送回戰列艦,供其進行校正。經過不斷的校正後,如果多發炮彈射能夠覆蓋目標艦船的全部或大部分時,就對敵艦形成了跨射。這時,只要不斷的對敵艦進行射擊,炮彈就會有很大的機率擊中敵艦,而何時擊中敵艦,就得看運氣了。而要想擊沉敵艦,就得看能命中多少發。一般情況下,口徑越小,需要的命中數量就越多,而口徑越大,需要命中的數量就越少,這也是為何當時各國海軍追求大口徑主炮的原因。

  • 4 # 守夜人墨冥

    首先在桅杆頂端的瞭望員發現敵艦 艦長確定擊殺 於是槍炮管指定交戰方案與航線(正確的時間出現在良好的戰位)(艦炮的射界最大隻有270度,艦橋方向顯然是不能開炮的,所以交戰前儘量與敵艦形成30度以上夾角以發揮全部火力)

    確定交戰計劃 航海長便會指揮戰艦搶佔優勢戰位 儘量讓自己發揮全部火力而敵艦不能發揮全部火力

    接近交戰距離期間 艦橋頂端測距儀儘可能測量出準確的距離於作戰艦橋(紅色方框裡)

    因為測距儀無法達到足夠的精度並且對光線天氣有要求 進入有效射程後(一戰十幾公里 二戰最大近30公里) 每座炮塔其中一門主炮各自設定一個距離 比如1號射程設定20000米 2號20200米 3號20400米 以一定的順序間隔幾秒發射 觀測水柱位置(炮彈風帽裡有染色劑給水柱染色以區分哪艘戰艦的水柱)與敵艦的距離來確定精確距離 然後做出修正 再次校射 確認後即可主炮全齊射或者半齊射(主炮分兩部分依次開火) 此為梯次遞進法

    或者根據測量的距離 先以這個引數發射一座炮塔以觀測落點是偏遠或者偏近 然後修正射擊引數再次開炮尋找精確距離 直到水柱把目標夾在期間 這個時候就說明引數沒問題只需要人品 然後就可以以這個引數射擊幾輪 此為夾差射擊法

    之後就根據敵艦的航線變換自己的交戰方案不停改變航線以尋求壓制 當然敵艦也會改變航線避免完全被壓著打,直至結束或者一方跑路。

  • 5 # 空軍六航

    1.偵查,二戰時期的軍艦多設有瞭望哨廖望上計程車兵使用單筒或者雙筒高倍望遠鏡24小時不間斷的,觀察著四周的戰況,以及其他訊息隨時向指揮塔通報敵情使艦隊指揮人員及時的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且在二戰時期就有了航空母艦航空母艦上有艦載偵察機,可以在更遠的距離內發現敵軍的,軍艦,並通報已方指揮中心使本方

    指揮人員迅速的做出正確的判斷。

    2.測繪、指揮,在嘹望哨或者偵察機發現敵國軍艦之後本方指揮人員在指揮室,測繪敵方軍艦,離我方軍艦之距離、型號並測算我方,火炮是否能夠擊中敵艦然後再根據我方情況以及戰場環境決定是否對敵實施攻擊行動。

    3.攻擊,炮手接到攻擊命令以後,要在現場進行測繪等高等距因為炮彈打出去是一條弧線,只有測繪好了距離,和高度之後才能發炮,使炮彈擊中敵艦。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教。

  • 6 # 一條波浪大河寬

    【艦射字-20180801】

    中國海軍艦炮火力攻擊標準流程:

    發現小鬼子,全艦進入戰鬥狀態……

    火控報告射擊諸元,裝彈準備……

    前主炮雙發試射……

    修正射擊諸元,前後主炮備彈……

    前炮6發急速射,後炮3發掩護齊射……

    擊沉日艦赤城號,擊傷日艦大和號……

    攻擊第二目標日艦松島號、吉野號……

    八一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 7 # 蒸汽裝甲艦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作為一個海軍軍迷嘛,不好好作答一下感覺都對不起自己蒐集的這些材料。

    無畏和超無畏型戰列艦的主炮是其最重要的火力,幾代技術專家和海軍軍人為實現遠端精確射擊貢獻了他們的幾乎全部心力。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只有依靠大規模的群體合作,才能打中十幾公里乃至於幾十公里外的目標。

    上面是為海軍遠端精確射擊做出巨大貢獻的三位大仙級人物,在此首先向他們三位致敬:澳洲人約翰·杜梅里克、英華人珀西·斯考特和美華人威廉·西姆斯。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戰列艦主炮遠端精確射擊的技術和發射流程,在當年幾乎都是各國海軍之間嚴格保守的不傳之秘,能研究出這種技術的大仙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脾氣很大,因為他們才是海軍的人中之龍,脾氣大一點太正常了。

    茶叔看了一下,短短几個小時已經有不下6個同好作答了,他們大多數寫的是光學火控時代的戰列艦交戰流程,那麼,我就寫一下戰列艦戰鬥的終極時代——雷達火控的交戰流程吧。

    第一步:戰列艦的作戰準備

    戰列艦進入戰區後,依美軍、英軍或日軍各自都有不同的戰備等級的劃分和戰備要求,這裡我就講講我比較熟悉一些的美軍。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戰列艦上的戰備水平分為兩級,分別是警戒和交戰備便。

    在警戒狀態的時候,美軍戰列艦上3甲板(大致是比最高一座副炮再高一層的甲板)以下只有防空部門的人員可以在露天部位活動,其他部分人員如果要上艦面必須得到部門長的許可才行,因為一旦發現敵情,戰列艦將可能在五六分鐘內就轉入對空或者對海射擊,人員這時候從露天甲板撤離會發生危險。

    沒有進入戰區的時候長官們會讓艦員們儘量放鬆,聊天抽菸曬日光浴都行,進了戰區如果這幅鳥樣根本沒法打仗,戰列艦上人多事多,從這個狀態要轉入警戒需要至少12小時。

    轉入警戒狀態時還需要放倒艦上位於低處的全部欄杆、天棚撐杆和不必要的天線,以防在進入戰鬥後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干擾射擊。這也是為什麼艦面不再隨便允許人員活動的原因,連欄杆都放倒了,一有情況就可能造成人員落海,部門長可不願意擔這個責任。

    上圖是萊特灣海戰期間的紐澤西號上的博福斯高射炮戰位,可以看到警戒狀態下只有高射部門的人還能在露天待著等待命令,遠處是衣阿華號,高炮炮口附近我們還能看到127毫米副炮的炮口照著罩子,這不必擔心,美軍火炮有清除火藥餘燼的高壓空氣吹除系統,一旦有情況來不及摘罩子的話,擰開高壓氣開關就把罩子直接吹飛了。

    如果雷達發現了接近中的不明身份機群,或者艦隊情報部門轉來幾十海里內發現海上敵情的狀況,艦長就要決定是否轉入交戰備便狀態,這個決心得看威脅具體多大。因為一旦交戰準備狀態的電鈴三次長響之後,所有的觀通、航海、戰鬥崗位和損管、救生部門需要全員就位,艦上僅剩的一些位於高處的水密門和水密艙蓋也將被全部鎖閉。

    有些電影導演特別喜歡拍拉響戰鬥警報時小夥子們穿過一道又一道敞開的水密門前往自己的額戰位,這得多沒常識。要是警戒狀態下真能這樣就好了,進入戰區後同一條大艦上的老鄉可能因為一直處於警戒狀態,三天沒有機會見面那是常事。

    進入準備交戰的程式,在機電部門可是夠忙活一陣子的。他們需要為主炮和副炮火控雷達加高壓,火控雷達裡面的真空管很多,壽命基本和白熾燈泡一樣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進了戰區隨時都加著高壓,只有這時才能把閘合上。

    整個火控系統的電源控制面板,照片裡左數第二和第三列是電源的保險絲。

    在炮戰開始之前,幾艘改裝的美軍老戰列艦的機電部門還需要給關鍵的高壓電閘合上防震動保險扣,因為在訓練時曾經出現主炮發射的嚴重震動把電閘都震開的故障。

    除了雷達和光學火控系統的備遍,機電部門還要檢查主炮各個伺服系統的電源保障情況。這些電路的狀態顯示都已經接到了統一的電源控制室,由一名上尉統一指揮手下一一檢查,一有發現情況,機電部門分派在各炮塔系統裡的電氣技師立刻會接到艦內電話,馬上檢查並排除可能的故障。

    最後很多機電長還不忘了吼一聲“備件是否到位?”早就在等這句問話的一名士官就坐在幾盒最常用的元器件邊上,立即報告說“已經到位,備件。”作戰過程當中什麼問題都可能出現,有了隨時伺候著的備件可以立即進行搶修恢復系統功能,這是必不可少的準備。

    第二步:確認敵情和下達作戰備便命令

    發現敵情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戰列艦自身的雷達發現了遠距離的接觸,二是艦隊裡其他艦艇發現敵情轉來了敵情通報。

    上圖是密蘇里號的無線電室(80年代改裝後的),這裡的無線電員們譯出電文後會交給值班軍官統一驗看。值班軍官一旦看到友鄰艦隊發來的敵情,將會在第一時間安排專人向艦橋通報這一情況,必要時還需要派人把譯出來的電稿直接送到艦橋。

    在戰區部署的戰列艦可能隨時會發現敵情,但艦長等高階指揮官不可能隨時待在艦橋,值班軍官一旦接到報告就要立即向艦長通報。

    上圖是賓夕法尼亞號的操舵室,沿著舷窗邊一排是通向各個重要艙室的傳聲管,艦長和艦隊司令官住艙裡都有傳聲管和艦內電話,一旦接到敵情通報艦長會立即帶著人趕到艦橋來了解狀況。不過到了1945年,臨戰不再登上艦橋而是跑去作戰情報中心CIC的艦長越來越多了,艦橋上除了能用眼睛看和方便下達舵令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好處,當然有的艦長會直接讓XO(執行官)在CIC守著隨時向自己通報情況。

    這個時候就需要艦長大人對情況作出一個基本的判斷,我們平常理解只要發現了敵情就應該命令全艦進入到交戰備便狀態,但其實在戰區艦上經常都會收到此類電報。富有經驗的艦長一般會對敵情含混不清的情報要求複核,同時讓觀通部門長詢問對海對空搜尋雷達有沒有什麼發現。如果情況得到了證實,艦長會立即下達交戰備便的命令,艦橋上的一名軍士長會親自拉動作戰備便訊號的開關,三聲長音將在全艦各個角落響起,戰爭後期再這訊號發出後還會進行簡短的語音播報。

    第三步:雷達接觸和敵我識別

    在1945年打水面戰,目視接觸顯然已經不是戰列艦與可疑目標接觸的第一手段了,雷達才是發現目標具體位置和運動要素的第一手段。

    當時美軍進行水面搜尋的雷達是上圖紅圈裡的SG系列,進行敵我識別的手段是籃圈裡的YJ系列識別天線。

    上圖是美軍1945年的作戰情報中心內景,雷達官會將對海搜尋雷達和敵我識別天線的掃描結果立即呈報給執行官或者本人就在CIC的艦長。如果敵我識別結果為敵艦,標圖員則立即開始在醋酸酯有機玻璃的態勢屏上開始用記號筆標註敵艦位置,這塊有機玻璃屏的圓心就是本艦位置。

    但敵我識別是個很複雜的工作,有的時候氣象條件非常差,雖然雷達已經取得了與可疑目標的接觸,但是敵我識別就是不能收到應答訊號。按理說沒有應答訊號的應該是敵艦,但雷達官們很清楚有無數例子證明敵我識別的問詢和應答在壞天氣不那麼可靠,所以除了用電子手段識別之外,他們甚至有權調動火控雷達和光學測距裝置對目標進行更為細緻的觀察。畢竟一頓重炮轟擊下去萬一打死了自己人,這罪責可是不小。

    第四步:雷達跟蹤和獲取射擊諸元

    終於輪到了主炮火控部門登場了,平時這幫牛得不行的大爺們沒事就把擦嘴的餐巾扔到桌上,說“我去趟火控塔。”艦上其他部門的人,顯然除了情報部門之外沒人有他們這份底氣,人家是全艦的核心單位,指揮階層,當然說話分量都不一樣。

    不過主炮火控部門這幫傢伙平時也閒的不行,因為跟船上戰場一年多,除了對岸上目標炮轟之外他們基本沒撈到過打擊水面敵艦的機會。如果真是識別出來發現了水面的敵艦,小夥子們一定是興奮的不行不行的。

    紐澤西號桅樓頂部的Mk38主炮方位盤,它頭上頂著的長棍型天線是Mk13型火控雷達天線罩。

    Mk38主炮方位盤的指揮官是一名上尉,這傢伙才是主炮火控部門真正的牛人之一,當時艦上不多見的大學畢業生可能就有這傢伙一號。上尉手下那些牛氣烘烘的十八九歲的小兵其實只是給他打工的,上尉可是有機會跟艦長一塊吃飯的人,他才不屑於跟普通小兵吹牛。

    主炮火控部門的這位大牛上尉和他的五名手下工作在全艦最高點——Mk38主炮方位盤裡面。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集中注意力,方位盤裡是個空調間,並且還有一定厚度的裝甲保護。但是海上波濤起伏,這個高出海面接近40米的方位盤的晃動幅度往往超過8米。

    上尉的主要工作,是利用他專用大視場觀察鏡掌握敵方目標的準確方位,並指令方向手把方位盤保持到正確的方向上。

    這個方位盤雖然有一個大基線光學測距儀,但在1945年已主要使用Mk8型或者升級的Mk13型火控雷達來獲取目標的方向和距離。Mk8和Mk13火控雷達的工作距離很遠,最遠可達72公里。為了在這麼遠的距離上保持雷達波的足夠能量,其波束的角度相當狹窄只有11.5度。所以上尉的工作就是讓這個狹窄的波束能把目標套住。

    上圖是Mk8型火控雷達的CRT顯示器裡敵艦的回波影像。

    然後就是主炮火控室該幹活的時間了,他們手裡的主要傢伙是兩臺大機器:一臺機械式火控計算機和一臺水平穩定平臺。

    下圖為衣阿華號的火控室

    當時主炮火控室裡需要很多人,一臺機械式火控計算機工作的時候近處就有4名士兵,遠處還有3名士兵為他服務。水平穩定平臺提供本艦橫搖縱搖的資料,在艦體的底部還有個小房間裡面掛著測程儀來計算本艦的速度,再加上方位盤提供了敵艦的航速、方向、距離和航行角度,巨大皮實的火控計算機開始快速運轉(計算能力達每秒好幾次加法運算,汗,沒辦法,機械式的不錯了)。

    不過機械式計算機雖然慢,但經過長期的最佳化,其火控的計算結果直接就是各主炮塔的旋轉角度和火炮仰角,並且是計算了長達60多秒的提前量的

    第五步:主炮裝填、射擊和校正

    這時候各主炮系統才粉墨登場,炮塔長坐在炮塔尾部的測距儀那裡,一邊聽著主炮測距手的彙報敵艦引數,以便核對接到的資料會不會有問題,另一邊叫嚷著檢查各炮裝彈的情況。

    因為主炮射擊的彈種可能在火控資料下發前幾十秒才給出來,彈藥庫趕緊選配彈種向炮塔揚彈。

    綠色彈頭是高爆彈

    上圖為北卡羅來納號的發射藥包艙,平時藥包都是存放在鋁製的密閉容器裡以防著火,使用前擰開藥包容器的蓋子,兩個人(有時候是一名壯漢)托出幾十公斤重的藥包放到輸送帶上。

    樓上的處理室透過帶裝甲蓋子的提升井接到藥包,再換到另一個揚彈通道里向炮塔輸送,這種設計的主要優點是炮塔和發射藥艙之間沒有直接的一條連線通道,火災不會直接蔓延到發射藥艙去。

    正當樓下的彈藥手們忙於提升彈頭和發射藥包的時候,炮塔裡的方向手和俯仰手則一直緊盯著自己身邊的這個顯示器。沒錯上圖裡的這個東西就是1945年的一種機械式顯示器,顯示著直接從主炮火控室傳來的主炮旋迴角和仰角。但這個時候只有旋迴手用手輪操縱著旋迴電機,把炮口指向正確的方向,俯仰手則在等著關閂訊號燈的點亮。

    主炮炮手們則從揚彈井裡已經拿到了彈頭,鏈節式推彈杆將1200多公斤的彈頭推入彈膛,隨後分兩次滾落到推彈槽裡的每次是三個沉重的藥包,鏈節式推彈杆再它們分別推入彈膛後面的藥室。

    炮塔內的主炮備便訊號燈點亮了,雖然這個訊號燈在主炮火控室是同步的,但炮塔長還是會用語音向上面彙報。

    然後就是寂靜的等待,炮塔長緊盯著射擊許可指示燈,手裡牢牢抓著發射手柄。射擊許可指示燈終於點亮,這意味著戰列艦的橫搖和敵艦的方位都已經符合火控計算的要求,炮塔長扣動扳機,電擊發訊號立即傳遞到了主炮炮尾。

    主炮擊發!

    由於距離很遠,主炮首輪發炮之後就開始了更為精細的校射過程,在1945年,美軍的火控雷達由於十分靈敏,不但能測出主炮炮彈落海的水柱距離,就連飛行中的主炮炮彈的軌跡都能看到回波。

    因此美軍在雷達支援下的校射過程相當方便,可以在4-5輪射擊後就取得夾中的結果。

  • 8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首先,透過司令塔上的觀察塔透過炮瞄準望遠鏡觀察目標,當戰艦找到對手的目標時,它將根據炮兵指揮官和機械計算器給出資料,從而調整主炮的仰角和炮塔方向。

    在射擊前,首先輸入機械計算器中的船速,敵艦的速度以及測距儀在觀測塔上提供的距離,然後給出一個簡單的三角測量來計算前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戰列艦長距離射擊時,它們通常用船上的水上飛機用作校射的工具,以報告彈著點。並且使用船上的測距儀進行測距。炮兵指揮官和工作人員將在海圖上找到目標並透過指揮官進行攻擊。

    首先,艦隊中的參考船通常是旗艦,並且測試目標或目標區域中的顯眼目標船的若干次射擊以確定發射元件,然後確定船的位置,速度,航向和目標。小隊或通訊裝置用於通知整個艦隊,艦隊的最高指揮官立即發出開炮命令。

    美國密蘇里戰艦的現代化改進後透過“先鋒”無人機發現和評估攻擊目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辦公室電腦怎樣知道有沒有被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