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桂的日常
-
2 # 平安喜樂常相伴
1、村農民集體所有土地;
2、鄉(鎮)農民集體所有土地;
3、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土地。
-
3 # 嫉惡如仇37
農業用地可分為三類即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開發用地。農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原等,建設用地包括基礎設施用地,工礦企業用地,和農民的宅基地等。未開發用地荒山,溝壕,灘塗等。
保護資源,珍惜耕地,以法依規開發利用每一寸國土是每個公民聖神義務和職責!
-
4 # 雲南妹小蘭
1.土壤型別: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中國的主要土壤型別有15種,分別為磚紅壤、赤紅壤、紅壤和黃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漂灰土)、褐土、黑鈣土、慄鈣土、棕鈣土、黑壚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漠土。 土壤質地:土壤質地是土壤物理性質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徑的礦物顆粒的組合狀況。土壤質地與土壤通氣、保肥、保水狀況及耕作的難易有密切關係;土壤質地狀況是擬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據。肥沃的土壤不僅要求耕層的質地良好,還要求有良好的質地剖面。雖然土壤質地主要決定於成土母質型別,有相對的穩定性,但耕作層的質地仍可透過耕作、施肥等活動進行調節。
2. 青藏高原的典型土壤是草甸土。 青藏高原土壤型別有: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亞高山草原土、草甸土。
3. 草甸土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 氣候溫涼而較溼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
4.其它相關資料: 青藏高原近代的強烈隆升,地理環境的急劇變化,使高原的土壤具有不 同於一般低海拔地區土壤的特點。這裡土壤的發育歷史年輕,具有明顯的土 壤立體分佈,而且地區之間的差異也很顯著,影響土壤的農業利用和改良。
一、土壤年輕的表現 由於高原近代的自然條件變得愈來愈嚴酷,土壤發育的速度減緩,現代 土壤形成的歷史也比較短暫。正因為這樣,年輕的青藏高原土壤,特別是高 山土壤,大都表現出厚度不大、層次簡單的特點。 高原邊緣的森林土壤相對來說是發育得比較好的,厚度一般在 50—90 釐米,超過 100 釐米的也比較少見。至於高山土壤,厚度僅 30 釐米左右,這 種土壤剖面的分化比較差。以高山草甸土為例,它的表層是大量草根交錯盤 結、相互交織而成的草皮層。這種草皮層的形成與年內氣溫低、生物作用比 較微弱有關。草皮層直接與母質相連線,有的雖然有過渡層次,但發育還是 很原始的。 土壤質地粗疏、礫石含量很高。大體上礫石含量超過 30%的土壤要佔三分之二,個別土壤所含石礫竟可超過 50%。礫石含量低於 5%的基本無礫石 土壤僅有十分之一。除了礫石以外,土壤中大量的是砂,一般含量達 40—50%。倘若用手去捏碎土塊,就會感到特別粗糙、砂粒很多,即使有足夠的水分也無法搓成細條,這就叫做土壤粗骨性強。這種土壤在農業利用上有很多 困難,由於細土物質少,土壤養分含量比較低,若是農田,莊稼長勢不好; 若是牧場,草被稀疏,放牧效益差,這種土壤還十分容易引起沙化。 前面已經說明,由於高原地質歷史的變遷,自然環境的變化,土壤發育的速度減緩,甚至中斷。那麼過去已經發育得比較好的土壤到哪裡去了呢? 顯然,經過了漫長的地質時期,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在不斷的風化過程中被 種種外來的力量,如風、流水等搬運到很遠的地方去了。那麼是否就一點蹤 跡也找不到了呢?不是的。近些年,中國科學工作者在青藏高原就發現了某 些地區的土壤剖面中有過去時期發育的土壤層次,它們的性狀與剖面其他層 次之間有很明顯的差別,也不連續。這種埋藏在現代土壤下面的土層叫古土 壤層或埋藏層,具有古土壤層的現象稱為土壤發生的多元性。青藏高原上已 發現的古土壤層大多是在土壤水分條件較好、生物作用較強的情況下形成 的,與高原寒冷、乾旱的現代自然條件不相稱。例如,在高原溼潤的時期, 沼澤土的分佈比較廣泛,由於現代環境條件急劇變化,沼澤土已不存在了, 但古沼澤土層被埋在現代土層以下。這些古沼澤土壤仍然保留著現代沼澤土 所常見的一些性狀,如同心圓狀鏽斑和較多的鏽點等常年瀦水情況下的產 物。
二、土壤的立體分佈 青藏高原地域廣大、地形複雜,導致高原氣候明顯的空間分異,並進一 步引起植被和土壤型別的變化和區域差異。隨著高原各地的地勢起伏變化, 土壤的垂直分佈規律明顯,形成型別多樣的土壤立體分佈型式。 一般地說,山體愈高、相對高差愈大,其垂直帶也就愈完整。如青藏高原東緣的貢嘎山,其東坡海拔 1,300 米以下的河谷至山巔,依次為黃紅壤、 山地黃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亞高山漂灰土、亞高山草甸土、高山 草甸土、高山寒漠土,而直抵雪線。而崑崙山南麓山體雖高大,但相對高差 較小,因此,在這裡只能見到由高山荒漠草原土起,向上只有高山寒漠土, 垂直帶要簡單得多。 山地坡向對土壤垂直帶有明顯的影響,處於不同溼潤狀況分界地區的山 體,其坡向影響尤為突出。以屏障作用顯著的中喜馬拉雅山脈為例,南北兩 坡水分狀況不同,南坡溼潤,北坡屬半乾旱,除去相對高度不同而引起的土 壤垂直帶的繁簡差別外,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南坡是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北 坡則是高山草原土。就小範圍的陰陽坡而言,在祁連山山地就有明顯的差異 如山地陽坡為慄鈣土,陰坡則為灰褐土,而且灰褐土的分佈下限也明顯降低。 各種各樣的土壤垂直帶,按照土壤形成和分佈特點,可以歸納為兩大類 型,即大陸性垂直結構型別和海洋性垂直結構型別。 海洋性垂直結構型別主要分佈在高原的東南和南部邊緣。土壤垂直結構的特點是:森林土壤型別發達,分佈界線很高,垂直結構中完全 沒有出現草原土壤。自下而上依次分佈著紅壤、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山 地漂灰土、山地酸性棕壤、亞高山灌叢草甸土與高山草甸土,直至寒漠土與 永久冰雪。以高原東緣二郎山為例,海拔 1,700 米以下為山地黃壤,海拔 1,700—2,100 米一帶的谷坡為山地黃棕壤,2,100—3,700 米為山地棕壤,3,700—3,900 米為山地泥炭質暗棕壤,二郎山頂 3,900 米為亞高山灌叢草甸 土及高山草甸土。 大陸性垂直結構型別分佈在高原內部,土壤垂直結構中高山草原及山地,草原土壤分佈廣泛,森林土壤僅在邊緣山地陰坡呈小片分佈,高原腹地根本 沒有森林土壤存在。例如崑崙山中段北翼就是典型的大陸性垂直結構型別, 它以山地棕漠土為主,垂直結構簡單。 當然,由於種種原因,在不同的地區之間上述土壤垂直帶出現的海拔高度會略有參差,而且還會有彼此交錯分佈的情況,但同一型別垂直結構的分 布規律卻大體上是相似的。
三、土壤的地區差別 青藏高原的土壤,除了垂直結構型別各地不同而外,還具有明顯的水平 變化。這種水平分異和垂直變化往往相互交織在一起,使各地的土壤具有鮮 明的地方特色,土壤利用途徑也不同。整個高原可以分成 9 個不同的土壤地 區。
(1)青東河谷盆地土壤地區:包括湟水—黃河谷地和青海湖盆地。湟黃 谷地平川地主要是灌淤土,河谷低階地和黃土丘陵為灰鈣土。這裡是高原重 要農業區,耕作歷史悠久,土壤的熟化程度較高。土壤合理利用上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大面積旱作,因乾旱缺水,產量低 而不穩。因此,發展灌溉是重要措施,同時要防止次生鹽漬化的發生。青海湖盆地及其以南地區的土壤以慄鈣土和暗慄鈣土為主,部分山地有黑鈣土、 灰褐土和高山草甸土,河谷灘地是灰鈣土,灌淤土和草甸土等。這是農牧交 錯地區,但以牧業利用為主。
(2)祁連山東部土壤地區:本區有相當寬廣的山地慄鈣土,分佈幅度由 海拔 2,400—3,200 米,還發育有黑鈣土與灰褐土。亞高山草原土與高山草 甸土分佈面積較大。本地區放牧相當集中,草質已有退化現象,應合理經營 加以改良;森林帶中雲杉林採伐破壞較嚴重,多幼林、林相稀疏,須注意撫 育更新。 (3)柴達木盆地土壤地區:盆地東部以棕鈣土為主,西部則為灰棕漠土 和鹽土。盆地中部土壤由山麓洪積扇到盆地中心分佈很有規律,其順序為: 灰棕漠土—風沙土—鹽土或沼澤土—沼澤土、鹽泥。柴達木盆地中耕地面積 有限,土壤的合理利用首先要解決灌溉水源,否則不僅農業,甚至牧業的利 用價值都不大。對於鹽土、草甸土和沼澤土須進行排水洗鹽改良,只可少量 開墾,大部分宜留作放牧地。
(4)川西藏東土壤地區:本區土壤型別較多,土壤的垂直分佈也很複雜, 自低處到高處可分成 5—6 個垂直分帶。土壤垂直帶一般是從山地褐土和山地 棕壤開始的,它們在整個垂直帶中佔優勢,但其他土壤型別所佔比例也相當 大。這裡土壤型別較多,為農林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有些地區山高谷 深、陡度較大,水土流失問題應引起足夠的注意。 (5)青南藏東北土壤地區:主要分佈有亞高山灌叢草甸土、亞高山草甸 土和高山草甸土。這裡沒有山地森林土壤分佈,土壤垂直帶也比較簡單,例 如西藏那曲一帶海拔 4,300—5,200 米為高山草甸土,5,200 米以上為寒 漠土。本區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牧業區。
(6)藏南高原土壤地區:本區不僅缺乏各類山地森林土壤,而且高山草 甸土的分佈也不廣泛,主要是山地灌叢草原土,這是高原半乾旱氣候條件下 的一種草原型土壤。農牧並舉、因地制宜、有所側重是這裡土壤利用的基本 特點和方向。
(7)羌塘高原土壤地區:主要分佈著發育較原始的高山草原土。本區農 業發展前途不大,歷來是純牧區。區內不少地方土壤質地粗疏而含礫石多, 雖然其上草質尚可,但水源短缺而難利用。
(8)藏西北土壤地區:包括阿里北部及崑崙山區。阿里寬谷盆地有亞高 山荒漠土,崑崙山區高原面上廣佈著高山漠土,周圍山地為高山荒漠草原土 及寒漠土。崑崙山北翼則以山地棕漠土和山地棕鈣土佔優勢。本區僅西南部 谷地有少量農作,大部分地區為牧區,還有條件惡劣難以利用的草場。
(9)喜馬拉雅南側土壤地區:具有多種山地森林土壤型別,在雅魯藏布 江下游谷地,海拔較低,是磚紅壤和紅壤分佈區,向上依次分佈 7—8 種土壤。 本區土壤主要用於林業,受地形的限制,墾殖面積很小,亦易引起水土流失。 四、廣佈的高山土壤 高山土壤是指森林鬱閉線以上或無林高山帶的土壤,主要包括寒漠土、 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漠土等。其中高山草甸土是半溼潤草甸型別 的土壤,高山草原土是半乾旱草原型別的土壤,高山漠土是乾旱及半乾旱荒 漠型別的土壤,寒漠土則是一種原始石質型別的土壤。高山土壤在整個青藏高原的分佈極為廣泛。 寒漠土是脫離冰期最晚、成土年齡最年輕的一種土壤,主要分佈在海拔5,000 多米以上的高山最上部。這些地方終年嚴寒而風大,僅能生長一些地 衣和特殊的高寒座墊植物,生長極稀疏。土壤分佈不連續,只能看到巖隙石 縫中充填的土粒。 高山草甸土分佈在森林鬱閉線以上的高山帶、亞高山帶或無林的高原 面,生長蒿草及雜類草草甸,每年夏季開出各色花朵,絢麗多采。高山草甸 土剖面分化清晰,表層根系交織、盤根錯節,形成很好的草皮層。這種草皮 層似毛氈、軟韌而富有彈性,人走在上面猶如踏上鋪展著的巨大地毯。草層 草質柔細,是良好的牧場。高山草甸土土體呈淺棕色、腐殖質含量較高,但 由於氣溫低,所以土壤養分的有效性並不高。部分海拔較低的亞高山草甸土 也可墾為旱作農地,但霜害重,需採取措施才能使作物獲得穩產。高山草原土分佈的地區乾旱而多風,土壤表面植被覆蓋稀疏, 蓋度一般 30—50%,地表往往遍佈小礫石、碎石、甚至浮砂,土壤機械組成 多礫質砂壤。土體比較乾燥,一般沒有草皮層,即使有也不連續成片,土壤 有機質含量亦不高。農業生產上是純牧業用地,只有少數海拔較低的背風向 陽的亞高山草原土可以發展灌溉農業。高山草原土因地表植被稀疏,所以往 往不能滿足放牧需要,倘若過度放牧,還可能引起草場退化。 高山漠土是在乾燥而寒冷的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土壤。土壤發育原始,地表龜裂,常有鹽斑。土層厚度一般不超過 50 釐米,土體中含有較多的 小碎石或礫石,細土物質愈往下層含量愈少。高山漠土利用比較困難,只有 在雨季區域性低窪處有淡水蓄積時,才能供少量遊牧羊群放牧。 青藏高原的高山土壤種類繁多,除上述基本型別外,還有很多過渡型別,條件各異,一年四季可以交替搭配使用,這是牧業利用的很好條件。目前高 山土壤的利用都還不夠充分,尚有一定的生產潛力。 五、山地森林土壤的特徵 青藏高原山地森林土壤分佈在高原東南的溼潤或半溼潤地區,面積是有 限的。然而,山地森林土壤分佈的地區是中國用材林的重要基地,因此特別 受到人們的注意。 青藏高原山地森林土壤包括山地棕壤、山地漂灰土以及山地黃棕壤、山 地黃壤等。 山地棕壤一般都位於山地的中下部,在山地森林土壤中是分佈最廣泛的 一種土壤型別。它在山地各種土壤的垂直分佈中所佔的幅度也最寬,即為垂 直帶的優勢分帶。山地棕壤多發育在以雲 杉為主的多種型別的針闊混交林下或比較乾燥的暗針葉林下。一般都具有 3 —5 釐米厚的凋落物層,其下為腐殖質層,該層生物作用較強,粗腐殖質的 含量較大。腐殖質層的厚薄決定於凋落物層的分解程度,各地不一。土壤剖 面通體呈酸性反應。山地棕壤可用於林農。森林開採要防止水土流失,注意 更新,墾殖要協調好農林矛盾。若開墾為農田,可種植小麥、青稞等,一年 一熟,土壤養分供給還是比較充足的。 發育在冷杉林下的是山地漂灰土。冷杉林林下鬱閉,生長杜鵑、箭竹, 地表有苔蘚層覆蓋。冷杉林內既冷又溼,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十分緩慢。粗 腐殖質層一般有 10 釐米厚,這層以下有一層厚約 10 釐米的灰白色土層,在 森林十分鬱閉、地表苔蘚層很發達的條件下,灰白色土層亦特別明顯。這一 層稱為漂灰層,漂灰土亦因此得名。這一層的二氧化矽含量特別高,而鐵和 鋁的含量卻明顯減少。近年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漂灰土的發育受到歷史因素 的影響,即與它曾經處於海拔較低、氣候比較暖溼的環境有關。 棕壤以下的常綠闊葉林內還有山地黃壤。這是水熱條件改善,生物化學 風化和物質的淋溶澱積作用較強烈的結果。由於山地黃壤所處地形大多陡 峭,故土層薄、粗骨性強。山地棕壤和山地黃壤之間往往有一種過渡型別的 土壤,即山地黃棕壤。由於海拔的影響,在中國境內山地黃棕壤分佈的範圍 比黃壤要大得多。山地黃壤和黃棕壤均有墾殖,但受地形影響,農田面積很 小,而且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開墾的農田一般均能一年兩熟。在峽谷地段, 熱量狀況雖有改善,但水分條件反而惡化,植被由山地森林變成乾旱灌叢, 土壤亦相應地由山地棕壤變成山地褐土。 六、土壤利用特點和改良 青藏高原土壤型別眾多,按照土壤對農、林、牧業的適宜性,大致可以 分成四類:第一類是適宜於農、林、牧業利用,而以農業為主的土壤,如山 地灌叢草原土、灌淤土、灰鈣土,一部分山地褐土和棕壤等;第二類是適宜 於牧業和區域性可作農業利用的土壤,如亞高山灌叢草甸土;第三類是適宜於 放牧的土壤,主要是各類高山土壤;第四類是暫不適宜利用的土壤,包括各 類荒漠土壤和鹽鹼程度很高的土壤。各類土壤所佔比例很不一樣,按利用的 可能性來說,以西藏自治區為例,目前難以利用的土壤約佔五分之一,已利 用和可利用的一類約佔五分之四。其中,牧業利用佔 65.3%,森林土壤佔 11.6%,耕地佔 0.19%。可見,天然牧場面積很大,就整個高原而言, 也是草場多、耕地少、林地比重低的牧業地區。然而,另一方面,高原自然 條件複雜多樣,土壤利用在地區之間變化很大,垂直分異明顯,尤其以南部 和東部更突出。 根據土地利用現狀,青藏高原可以分成三個區,它們是: (1)高寒牧業區:包括整個羌塘高原及青海玉樹、果洛兩個州的大部分 地區,以牧為主,牲畜秋肥冬瘦。羌塘北部及青南高原西部人口稀少,僅有 少數牧民進行遊牧;羌塘南部及青海玉樹、果洛大部分地區,天然牧草的生 長期約 3 個月,植被稀疏、載畜量低、絕大部分地區是純牧區,以遊牧為主。 少數地區定居遊牧。牧業生產上的問題是草場利用管理粗放,冬場缺乏;阿 裡地區河谷有少量種植業,其餘均以遊牧為主。 (2)高原農牧交錯區:包括高原東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農牧交錯分 布,高山以牧業為主,農業分佈在盆地和谷地中。本區牧業仍較重要,在農 區還飼養犏牛做耕畜,馬、騾、驢也較多。區內藏南谷地經濟較發達,人口 亦較密,平均每個勞動力有耕地近 6 畝,農作物絕大多數一年一熟。農業在 這裡比較次要,草場面積有五千多萬畝,但載畜量遠超過羌塘。氣候高寒、 勞動力不足、肥料缺乏是限制農業產量的重要因素。橫斷山地農林牧業呈垂直分佈,江河兩旁階地為農業,山腰為森林,高山上為牧場。農業以偏南河 谷為主,北部分佈零星,大部分地區農作物以青稞為主、耕作較粗放。黃河 上游的牧區以犛牛最多,農墾歷史較晚,輪歇地較多。祁連山地和青海湖濱 種植作物以青稞為主,這裡肥料缺乏,輪歇撩荒情況相當普遍,牧業以遊牧 為主,一般實行季節輪牧。柴達木盆地原以牧業為主,但牲畜數量並不多, 這是因為廣大地區天旱缺草,有一些草場有草無水,還有一些沼澤沮洳,放 牧不便,而且夏季蚊蚋孳生。1954 年以後種植業有較大的發展,但由於氣候 乾旱,水源缺乏,盆地內可利用的土地中絕大部分適於牧用,僅少量為宜農 宜牧地。種植業的穩定發展有賴於開闢水源,發展灌溉和改良鹽鹼土。 (3)高原東南農林區:包括藏東南、川西和滇西北是南方農業向青藏高 原農牧業過渡的地區。河谷農業發達,牧業居次要地位,高山中部森林密佈, 是中國第二大原始林區。區內藏東南天然森林密佈、過成熟林多,採伐利用 尚少。農業零星分佈於河谷兩岸及林間空地,一年可以兩熟。橫斷山地及岷 江上游土地利用的垂直差異很顯著,東南部河谷一年兩熟,玉米、小麥、水 稻為主要作物,高原特有的青稞較少;向北,春小麥及青稞比重增加,直至 以青稞為主。農業生產技術和產量水平亦以東南較高,向北則耕作粗放而產 量低。大部分山地均有天然森林,但在高山及高原上,則以牧業為主,林業 退居次要地位。 青藏高原各地區、不同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是不同的。 青藏高原境內約有耕地 1700 萬畝,主要分佈在青海東北部黃河、湟水 谷地、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以及藏東川西諸大江河流域較寬闊的谷地。現有 耕地土壤較普遍地存在著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土壤水分不足。這與高原農區氣候偏於半乾旱和乾旱有關,因此, 不少地方全年均需灌溉,有的地方則需要補充灌溉,否則難以獲得較高而穩 定的產量。 (2)土壤耕作層中鉀的含量較高,而氮磷偏低。高原土壤的成土母質主 要是由含鉀礦物較多的各種沉積物組成,土壤中鉀含量稍多,而氮、磷含量 不足,難以滿足作物生長的正常需要。加上不少農區缺乏施肥的習慣,或僅 施入未腐熟的肥料,影響了作物的產量。 (3)土壤風蝕嚴重,質地偏粗,易漏水漏肥。由於風多且大,常常吹走 地表細土物質,表層土壤質地變粗,熟化層漸薄。這樣既不利於作物根系生 長,也影響作物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此外,部分地區土壤有鹽漬化現 象,土壤含鹽量偏大,因此,必須因地制宜採取調劑質地、合理灌溉、廣闢 肥源、適當深耕、合理輪作等項措施進行改良。其中廣闢肥源、增施肥料和 合理輪作,用地養地兩項具有普遍意義。 各地農家肥肥源多,但利用率低。如大量的牲畜糞多數用作燃料,人糞 尿基本未利用,至於綠肥,利用也不普遍。要改善土壤肥力狀況,必須注意 施用有機肥,改進漚肥方式,提高肥效。作物構成單一,幾乎 80—90%以上 都是青稞、小麥,這一作物構成不利於恢復地力。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根 據不同的農業自然條件調整作物結構和種植比例,也應當種植一定數量的綠 肥。 長期以來高山土壤,均為單一的畜牧業利用。1958—1960 年青海牧區曾 盲目開墾 573 萬畝,毀草種糧,大部無收,這是忽視生態規律的懲罰。對於 多數高山土壤而言,天寒風大,土層薄,含礫石多,不利於農作。除部分可 以農牧結合、條件較好的地方少量墾殖外,大多應以牧為主。當前生產上存 在的問題是,由於長期過度放牧,不僅使牧草生長力下降、甚至死亡,同時 土壤緊實度增加、結構破壞、土壤漸趨旱化。加之鼠類、旱獺對草皮和土壤 的破壞以及風、水的侵蝕,導致形成禿斑草場甚至砂礫灘,土壤生產力嚴重 下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青藏高原上退化草場及鼠害、蟲害嚴重的草場面 積較大,每年因冬季缺草死於春乏的成畜也不少。實踐證明,高山土壤發展 牧業應以經營放牧草場為主,但同時宜輔以建立飼草飼養基地。因為單純依 靠天然草場發展畜牧業將是脆弱的和不穩定的,經不起稍嚴重的自然災害。 人工草場產草量高,對越冬保畜有重要作用。當然,要建好人工飼草飼料基 地必須改變目前粗放的經營狀況,解決生產管理和技術上的許多問題。在土 壤利用方面則尤其要注意防止土壤風蝕,避免引起砂礫化。此外,封山育草、 分區劃片輪牧也是恢復土壤生產力的有效措施。
回覆列表
一般來說,農村的土地按照性質來分類的話主要分為三種:宅基地、承包經營地、集體建設用地。
農村主要三種土地性質的用途:
1、宅基地
宅基地就是蓋房子給農民居住的土地,解決農民的住房問題。宅基地的取得是需要向村集體申請的,宅基地按照“一戶一宅”的原則申請,也就是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的,宅基地的面積不可以超出當地規定的範圍。
宅基地的限制:農村的宅基地流轉嚴格控制,只能在本村集體組織內流轉,城市人口禁止買農村的宅基地。但是近年來政策有所鬆動,為了盤活農村資產,宅基地也可以進行抵押貸款。
2、承包經營地:
承包經營地就是我們農業生產所用的地,是怎麼分配的呢?中國是家庭承包的,也就是以戶為單位承包的,簡單來說其實不是每人分了多少地,而是每家分了多少地。現在承包地是按照九八年左右進行的二輪承包來確定的。大部分地區按照“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原則,也就是在承包期內,老人去世,地不減去,小孩兒出生也不新增加承包地。
承包地的限制:承包地是嚴格限制用途,只能用作農業生產,不能作他用,休閒觀光農業也不行!前兩年,“三權分置”的政策出臺後,把承包經營權分解成承包權和經營權,承包權可以流轉、抵押等,賦予耕地的權利也更加豐富。
3、農村集體建設用地:
農集體建設用地,其實就是村集體可以用來建廠房、工廠、企業、學校等用的地,它和宅基地都是建設用地,但是宅基地農民有使用權,而且嚴格控制面積的大小。集體建設用地也就是村集體所有的,怎麼使用村集體一起決定。
集體建設用地的限制:以前這一部分地,沒有盤活,現在這個地也可以流轉出去。村集體可以把這個地租出去,工商資本可以拿到這個地,去開發農家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