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淮逝去無知音
-
2 # Adans65
我也是一名詩詞愛好者,說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大家共同探討一下。題主提出的問題,可能是覺得起句比較重要,或者面對一個題材不知如何切入,那麼怎樣才能寫出好的起句呢?我認為有幾點當重視。其一,即然是寫律詩,那麼在押韻上就要嚴格要求。律詩中這八句,其中一二四,五六八這六句需要押韻的,那麼你就要靠慮到至少六個同韻的字或詞,並且和你作詩的內容有關係,這一步最難,也最重要。很多的詩有時就因為缺乏好的內容材料,要麼半途夭折,要麼平淡無味。其二,選好了要押韻的字,起句就要切題了,相較於絕句來講,律詩句子多,在最後的大發感慨之前,鋪墊陳詞不是特別緊張。所以起句多贊景敘事,倒也用不到引經據典,贊景要漂亮,敘事要清楚,也不要太出奇,不然鳳頭雞尾,往下寫就難了。其三,起句壓的這個韻腳,最好不要用平聲字,畢竟詩是要讓人讀的,鏗鏘有力才好,一般偶句用平聲,奇句用仄聲。綜上所述,可見詩並不能寫完第一句,才去想下一句,打腹稿很重要。看曹植七步成詩一氣呵成,其實內裡早已搜腸刮肚胸有成竹了。
-
3 # 抱庸詩書
感閱前人之作,律詩起句方法概分5種:
①眼耳之觀聞起句。以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景物動態直接起句,如杜甫詩《登高》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盧綸《長安春望》之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閒。
②思尋之感喟起句。如杜甫《秋興》其四之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杜荀鶴《題弟侄書堂》之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④時令天候直入。如杜甫《閣夜》之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之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⑤史亊直接引入。如杜牧《河湟》之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白居易《詠史》之秦磨利刀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
以上5種起句方式,基本囊括前人律詩十之七八。起無定式,究竟用何種形式起詩,要因詩因情而異。
抱庸不才,詩學十年雖未得皮毛,亦有幾點粗淺感受。愚以為律詩起句,應有五忌。
一忌繞舌廢話。與詩主旬旨無關的話不要說,關係不大的話要慎講。音樂歌曲有過門,律詩不需要。開山見山、直奔主題最好。
二忌瞎編亂湊。很多詩之初者為拼湊作品,伏案冥思苦想,天馬行空言之無物,容易出現時景錯位等邏輯錯誤。寫詩必須講究真情實感,否則不必動筆。
三忌頭重腳輕。律詩八句,亦講究啟承轉合,重心要穩正、結構要平衡。有的詩者不注意這一點,起句聲顯勢大,結句卻平白無力,詩身詩尾壓不住。吟讀起來讓人不僅壓抑,而且無趣。
四忌花拳繡腿。有的寫詩之人過分追求朦朧古風味道,脂粉氣很重。句子華華麗麗,像方文山寫的歌詞,今不今古不古不倫不類。目前詩詞論壇這樣的寫手不少,而且容易吸粉,但內行人看來,大多隻會嗤之以鼻。
-
4 # 常談老生
大部分人覺得寫律詩起句可以隨意而為,這個有待商榷。我個人認為寫格律詩詞起句很重要!最基本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起句奠定了整首詩的格調和氣象。就像寫論文,起始闡述論點,內容多述論據。觀點是全篇的文眼,其他的都為文眼服務。當然寫律詩和做文章有些不同,但大象統一,大道歸一,不出左右。雖然寫律詩的思想跳躍性很大,但其感情是連綿線性的,否則讀者讀這首詩詞將不知所云!
格調和氣象決定了整首詩的美感!美人如花,賞心悅目。美文如酒,若醉若痴。格調不單指風格,也有格外成調的要求。氣象不僅指由氣構成的氛圍氣氛,而且需要追求“象內之韻”。整首詩的美不單指語言美、景色美、感情美,更是韻律之外的神韻美!這樣的詩詞在唐宋不勝列舉!
第二:起句奠定了整首詩的韻律。也就是說整首詩因為起句,決定了用韻的要求。基本的五律、七律起句就那幾種,首句的最後一個字可能是平聲,也可能是仄聲。如果是仄聲,那麼就不入韻,如果是平聲,就必須入韻。五言詩首句不入韻是正格,入韻是變格;而七言詩首句入韻是正格,不入韻是變格。 近體詩總是一韻到底,不像古體詩可以換韻。所謂一韻到底,就是指韻腳所押的韻字,必須是同一個韻目裡面的字。比如第一個韻腳是“豐”字,查韻書知道這是屬於上平聲“一東”韻,那麼以後各個韻腳就只能從“一東”韻目“東同銅桐筒童僮”等字裡挑選。
入那一韻目由起句決定,起句韻腳字就只能在葉韻字的韻目中尋找。韻目裡字多的相對寫作想象空間寬泛,相反,韻目裡字少的相對束縛感情空間。假如你飽含深情的做一首詩來抒發情懷,因為起句入韻而選擇了一窄韻目的字叶韻,結果後續的詩句而找不到叶韻字而扭轉思想的現象且閹割自己的感想,重新組詞造句,且又不是自己想要的,這時候你就發現十分不爽,發現寫出的詩句根本達不到抒發自己情懷的那種程度。這個時候就顯得起句非常重要!
律詩的謀篇佈局,不外“起承轉合”四字。一般而言,都是首聯第一句起,首聯第二句承,頜聯、頸聯是襯貼題目,尾聯上句轉,下句合。中間二聯或就景物加以渲染勾勒,或就人事加以點染,或敘寫,或議論,或引事,或比擬,皆為深化題目。
總之,一首好詩是各個方面綜合的體現,起句起到關鍵作用。萬事開頭難,全篇佈局從開個好頭開始的。
-
5 # 靜話詩詞
謝邀,一諾看了好幾位高才的答案,該說的基本都說了。也不想再去重複,詩起句,只有兩點算是絕對的極致。不僅是七律,也包括七絕,五律。第一突兀橫來,盤空硬語。說通俗一點就像是當初如來佛祖五行山從天而降一般的感覺。代表作,老杜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第二平地不見波瀾,這種更適用於初學者,而做到極致,恐怕古人也沒幾個。這種型別的東西,李義山比較擅長,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昨夜星辰昨夜風,畫廊西畔桂棠東。等等屬於這類。
-
6 # 亦有所思
個人以為,起句一定要寫實,即平實地陳述一件事情,或一處風景,盡是少用抒情的字眼。只有這樣,才可以為後面的操作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首句出彩並不重要,甚至首句千萬不能出彩,如果首句出彩,後面的句子勢必要更上一層樓才可以達到效果,這難度太大了。正所謂,開頭好不是好,結尾好才是真的好!
如果以起承轉合論,律詩,起要平(平實、平凡),承要真(真實,真切),轉要深(深刻,深遠),合要餘(餘味,餘音)
七律之精,莫過於杜公,且不說常規之作,單單就神鬼莫測的秋興八首,幾乎每一首起句都是平實之句。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這一首例外了)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
七律之美,莫過於義山之西昆,儘管義山律詩以隱晦著稱,但首聯卻全是易懂之語。其實不僅是七律,五七絕,五律,古風基本上都是起句平平。
當然,起句鋪天蓋地或驚豔絕世的並不是沒有,比如遺山的《摸魚兒》、柳永的《八聲甘州》、東坡的《念奴嬌》,易安的《聲聲慢》但這畢竟是少數,對靈感,對才學有著極大的要求。
後輩小子如我們,還是從低處行更好一些。畢竟前面寫得平實,後面還有機會補回來,若是前面風光無限,卻後勁乏力,豈不鬱悶到暈?
寫七律,無非人,事,物,情四大類,前三者如實陳述即可,哪怕是寫情,也可以用景物描寫來襯托一下。
當然,還有一個要求,就是起句一定要自然,無雕琢之感。很多人寫的七律第一句開始煉字,或者用一些生僻字,或者結構錯落,看上去不夠自然流暢,顯得有些艱澀,當然,這種艱澀的另一種解釋叫牽強!
律詩的語法、結構或典故的變化與運,一般多應用在頜頸兩聯為宜。所以起句可以鬆一些,但中間兩聯一定要緊,如果起句就緊到充滿束縛感,那後面的兩聯只能松馳一下了,可是這個松很容易就變成了鬆垮和脫落,那麼就必須在頸聯力挽狂瀾,如果在頸聯挽得比較成功,那麼尾聯自然要更餘味才是,在已經挽一次狂瀾的情況下,還要再挽一次,這對才學的要求太高,非杜公、義山、遺山不能為之。
首聯起句不尋常,那是需要才學加靈感加運氣的!否則肯定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弊大於利,不足取也!
當然,如果已經寫了很多律詩,對於常規的技巧相當熟煉的話,偶爾嘗試一下,或突破一下,也未為不可!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
7 # urna風之度0
在律詩創作的過程中,如何寫起句?因為“文無定法”,怎麼起句都可以,但一個原則須保證,即“三有一定”,有內容(特別是思想情感)、有形象、有意象與意境,定“平仄韻”。
通常,律詩的起句方法有如下種類:
一,時代背景法:如杜甫的《春望》,交待時代背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二,大環境法: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三,景色定位法: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四,大前提議論法:孟浩然《諸子登峴山全文》: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五,起因法: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六,設問法:杜甫《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七,哲理法: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八,觸景法: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九,憶昔追今法:李商隱的《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十,入景法:直接進入景色: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十一,故事法: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還有更多方法如起興、比興法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
8 # 老街味道
律詩的創作怎樣寫起句?律詩的起承轉合往往是第一句起,第二句承 ,第七句轉,第八句合。起句一般指第一句,但是往往和第二句連成一個整體,因此這裡舉例的詩句都是兩句,一起作為一首詩的開端來看。
這方面自古研究者就很多,看完了都好複雜。我感覺,從內容上說 ,詩無非是情景事三個字,簡單說一下我的理解:
一、
1.以景物描寫起句
眼前景色: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想象或回憶的景色: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另,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添加了感情色彩的景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提問式的景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比興式的景物描寫: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完全白描的景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2.、以抒情或評價起句
如: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如:聞道花門破,和親事卻非。
如: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第一句敘事或描寫景物,第二句抒情或判斷
3、以敘事起句
引入歷史: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當前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4、情景交融起句
如: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如: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二、從內容的體現形式說
內容是景情事 ,用來表達的形式古人認為就是賦比興三個字,直說為賦,比喻為比,借物起興為興。不過比興不太好區分。
簡單說“夜黑風高夜,殺人越貨時” ,第一句就是興,先有起興的景物,再有後面的主體。“關關雎鳩”然後“窈窕淑女”也是如此。“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是比喻。心中先有貪官或統治者的形象,再找到一個用來象徵的物來比喻,整首詩裡都是寫碩鼠,但是大家都明白比喻的是貪官。
三、從現代修辭手法來說
現代總結的修辭方法就複雜多了,包括上文說的比喻,設問等……
四、起句要高遠
我感覺不要把起句看得那麼複雜,就是情、景、事三個字透過不同形式表達出來。
不過古人有幾句話要記住,楊載說過:起句要高遠……蓋首兩句先須闊佔地步,然後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來矣。地步一狹,譬猶無根之潦,可立而竭也。”不僅是詩,詞也是如此。
柳永有一首《八聲甘州》的起句甚好,帶動整首詞雄渾闊大: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因此被東坡稱為:不減唐人高處。
看東坡先生自己的這首《八聲甘州》也是如此: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明代的謝榛則認為“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 我以為異曲同工。
結語
以上是我自己的淺顯的認識,道聽途說未必正確。關於這方面的知識網路上很多,前人的觀點都能查到,大家多看看自己判斷。
-
9 # 有書共讀
一首律詩,共分為起句、承句、轉句和合句等四句。起句,就是起頭的第一句。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寫詩也不例外。
在律詩創作過程中,起句的好壞,往往決定著一首詩的走向和格局。
那麼,下面有書君就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給大家講一下:在律詩創作過程中,該怎樣寫起句?
一,賦起。賦者,賦陳其事而直言之。
我們來看例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我們來看一下,在一分句中,到底說了哪些內容呢?
1,時間:此時
2,地點:劍外傳(劍門關內)
3,人物:我(作者)
4,事件:聽說收薊北(收到訊息)
注意:這裡的事件是指引出事件的內容或起因,而不是結果。
可見,賦起就是寫記敘文。
在起句的創作過程中,我們不但要注意前分句的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還要在後分句中加上引和向。
例如,我們來寫一首詩,起句的內容如下:
春天,我和爸爸到河邊去踏青(一分句)
1,河灘上的花兒真美呀!(二分句)
那我們下面又怎麼寫呢?當然是寫:
花兒如何美……
2,小河裡的魚兒真多呀!(二分句)
如果是這樣,那下面當然是寫:
魚兒如何遊,姿態如何多……
3,草坪上的人真開心呀!(二分句)
那下面肯定要寫:
人如何玩耍……
此處的二分句1,2,3 ,便是整首詩的引向。
詩的引向,就象是方向盤一樣,指引整首詩的走向。
我們下來說什麼,都要根據引向來順勢而為。不然,就是前言不搭後語。
二,比起。比者,以彼物比此為也。
我們一起來看例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起句說:這高原上的草啊,一年之中黃了又綠死了又活了。
其實說:我見到你時心情高興多麼好,離別你時心情多麼惆悵不捨。
草的意象就是離別之情。
我們知道,要想理解一首詩,先要看它的首聯和尾聯。
如果首聯不是對偶句,尾聯不是流水句,那麼我們就從一八分句中提取這首詩的主題。
如果首聯是對偶句,尾聯是流水句,或者說首聯是流水句,尾聯是對偶句,剛從一二七八分句中提取這首詩的主題。
那麼,我們把這首詩的第一分句和第八分句提取出來看一下:
離離原上草,萋萋滿別情。
原上草是滿別情。這就是這一首所要表達的主題。
可見,比起就是打比方。
首先在起句中提出一個事物,再用這個物的意象來比喻其他的事物,引出所要表達的情感。
就象例詩中所寫,先寫草,再用草的意象比喻離別之情。瞭解了這個方法,也就不難寫出比起的起句了。
三,興起。興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詠之詞也。
我們一起來看例詩: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和上一首一樣,我們提取出這首詩的一八分句來:
岱宗夫如何?一覽眾山小。
這樣,很容易就可以找出這首詩所表達的主題:岱宗一覽眾山小。
這裡,作者只是單純的寫岱宗一覽眾山小嗎?顯然不是。
我們再來看一首例詩:
相思(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那麼,作者選了一個什麼樣的物來託物言志,表達相思之情呢?當然是紅豆了。
那這首詩又說的是什麼呢?
紅豆最相思。
可見,興起就是先提出一個物象,然後用這個物象所代表的意象引發感慨,再抒發出自己的情感。
賦起,比較容易就能上手,所以,初學者創作律詩多用賦起為佳。
比起和興起,相對難度大一點,雖然也很出彩,但是不好把握,所以初學者大多不用。
對於興起,一定要注意選物的重要性。
比如說:
梨花臨岸發,郎騎竹馬來。
梨花的意象是失寵獨居,失夫寡居。
如果你把握不好其中的意象,就會鬧笑話。
再比如說:
豆蔻臨溪發,郎騎竹馬來。
豆蔻的意象是青春少女,以此展開,引出故事,就是比起;引出心情,就是興起;引出故事加心情,就叫比興起。
總之,不論哪一種寫法,只要運用得當,都能寫出好的詩句來。具體該怎麼用,還要根據個人的愛好和水準來自由發揮。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起句起的好,後面詩句才更容易出彩。
回覆列表
輕鬆點來說,第一句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律詩首聯不需要對仗,掣肘不了第二句內容上的承接、延續。
平仄上第一句第一字不用去管它,第二字也隨意,但是第四字一定要與第二字平仄相反,要不然就“失替”了。
第六字要與第四字平仄相反,也就是與第二字平仄一致。
第七個字平仄隨意,如果寫平韻律詩,最後一個字安了平音字,整首詩就都得以這個字的相同韻部來押韻腳(鄰韻、借韻另講)。如果寫仄韻律詩,最後一字安了仄音字,同上。
再回過頭來講第三個字,只要七字句中不出現“孤平”(第二種孤平的講義是:兩仄夾一孤平)只要不出現“仄平仄”這樣的情況,第三個字平仄隨便怎麼填都行。
第一種孤平也順便講一下:句中除押韻字是平音外只有一個平音字,犯“孤平”。
最後講第五個字,只要七字句尾不出現“三連仄”和“三連平”,第五個字隨便怎麼填平仄都行。
這就是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由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一三五不論”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在不犯“孤平”和“三連仄”、“三連平”的前提下,才可以隨心所欲。如果是五律就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第一句心猿意馬的寫出了律句,第二句就有規律可依了,要與上句平仄相反,首先對應的就是上句246三字處的平仄相反。第二句因為要押韻腳,所以第七字不但平仄已經固定,還得韻部也得固定下來。
第二句135三字處就不用非得跟上一句對應處平仄相反了,只要本句不犯孤平、三連仄、三連平的前提條件隨心隨意。所以講來,一二句平仄要對立主要就是246三個偶數字。
第三句的平仄卻要與第二句的平仄相同,講的也是偶數246三字對應處的平仄,因為第三句不用押韻腳,本句最後一字自然與上句最後一字平仄相反。135處字還是講前提條件的情況下(不犯孤平、三連仄、三連仄)平仄隨心所欲的填吧。
第四句又要與第三句的平仄對立,主要也是246處字的對應,最後一字因為是韻腳,就已經決定了它的平仄和韻部。
句與句之間就這樣有規律的交替的“相對”(對立的意思)、“相粘”完成八句就是律詩,寫成十句或者十句以上到百句就是排律,也叫長律。
本句偶數字平仄不按規律變化就是“失替”,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平仄不相對就是“失對”,23句、45句、67句平仄不相粘就是“失粘”通稱為“失律、出律”口語:“綠了”。
平仄講這麼多是因為它有跡可循有律可依,不用死記硬背平仄格律表,完全可以活學靈用隨心隨性。真真做到隨心隨性還得在這正格之外學會“拗救”,拗救分本句平仄上的自救,多為隔句救。
還可以用特拗句也就是“特例句”寫律詩比如:“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在前人詩中屢見不鮮,乃至科舉考試的試帖詩,也允許借用此種句式。這種特許犯規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認為合轍的句式,也難稱其為“拗”了。
還有四五句平仄不相粘卻相對的“折腰體”,一般律詩正格講究34、56句也就是顎聯,頸聯要“對仗”但是還有變格“偷春格”、“蜂腰體”可以應付,劍走偏鋒尚能遊刃有餘。這裡都不在細作陳述,律詩四聯依照“起承轉結”的正格依次寫來終是大致方向,不至雜亂無序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