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梢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譯】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Sunny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學家。在唐德宗貞元九年考中進士,是一位學識淵博而又年輕的政治家。他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團,力圖變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當時是個非常荒涼的地方,但自然風景很美。柳宗元為了排遣鬱悶,去城郊尋勝探幽,搜奇Range Rover,把青山綠水作為自己描繪的物件,從中寄託自己的情懷。人們把他在永州寫的八篇散文稱作《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先通讀全文,掌握生字的讀音和詞義,瞭解課文基本內容。 一、讀準字音 篁()冽()坻()嶼()嵁() 佁()俶()翕()愴()邃() 二、解詞 水尤清冽清冽:清澈。 隔篁竹篁竹:竹林。 佁然不動佁然:愣住的、靜止的樣子。 為坻為:動詞,做成,成為。 三、學習本文 1、這篇散文是按怎樣的順序描寫景物的?具體寫了哪些景物? 以遊覽的先後次序來描寫的。先寫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寫近處潭中景象,再寫遠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後寫潭上氣氛。具體描寫了石潭、潭水、游魚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麼?潭中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遊者相樂。 3、潭上有什麼景物?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4、根據課文內容,說說作者觀魚時的心情是怎樣的?遊覽到最後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作者對游魚的那種“似與遊者相樂”的描寫時心情是快樂的,而“寂寥無人,悽神寒骨”的描寫中流露出淒涼憂傷的心情。 測試 1、填空: 《小石潭記》作者是,字,唐代河東人,所以世稱,曾經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稱。 2、選出加紅字文言現象不同的一項是()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勢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於前 D、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 3、選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A、聞水聲,如鳴佩環B、似與遊者相樂 C、斗折蛇行,明滅可見D、其岸勢犬牙差互 4、選出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寂寞空曠,沒有別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纏繞著,靜悄悄的,沒有別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沒有別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環繞著,沒有別的人,感到寂寞。 5、選出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B、跟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C、跟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小孩。 D、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小孩。 參考答案 1、柳宗元子厚柳河東柳柳州 解析:對文學文化常識的掌握,要靠平時的積累。 2、D 解析:ABC三項中的加紅字都是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象……一樣”。 3、B 解析:對常見修辭方法的判斷。B句表示的是一種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譯文言文要注意結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點字詞。這句話中,“環合”是環繞、包圍的意思,而“寂寥”在這裡則沒有寂寞的含義。 5、B 解析:翻譯文言文要注意結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點字詞。這句話中,“隸”是跟從的意思,“小生”則指後輩,年輕人。 中考解析 1、選擇對加紅詞解釋正確的一項() ①亦不詳其姓字 A.詳細B.說明,細說C.詳細地知道 ②方其遠出海門 A.正直B.方才C.當……時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點兒B.簡單,略微C.省去 ④終亡其酒 A.逃跑B.死去的C.失掉 解析:本題是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思的理解。①中“詳”應是“詳細地知道”,②中“方”表時間“當……時”,③中“略”指“微,一點兒”,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別為①C、②C、③A、④C。 2、解釋加紅的詞語。 ①┍A.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B.可百許頭() ┍A.或置酒而招之() ②┝B.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C.無懷氏之民歟()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的掌握情況。答案①A.處所B.表大約接近某個數②A.代詞,他(指五柳先生)B.代詞,這C.結構助詞,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 ①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②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③宣王說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術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說”通“悅”,高興。因此,答案為③。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記》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景”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Sunny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裡,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裡,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 (選自《古代散文鑑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Sunny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①,為嶼,為堪②,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www.cn910.net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倏爾③遠逝,往來翕忽④,似與遊者相樂。 www.cn910.net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⑤。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www.cn910.net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www.cn910.net 註釋: www.cn910.net ①坻:水中高地 ②堪(kān):不平的岩石 ③倏爾:突然 ④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⑤邃:深 www.cn910.net 翻譯 www.cn910.net 從小丘再向西走一百多步,隔著茂密的竹林,就聽到流水的聲音,像是玉佩和玉環相互撞擊而叮噹作響,清脆悅耳,聽了令人心中很是快樂。於是砍開竹子開闢道路,下面有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潭底是一整塊大石頭,靠近岸邊,他又向上翻圈上來露出水面,高低不平,形態各異:有的成了小石礁、小島嶼,有的成了小石壘、小石巖。岸邊的樹木青蔥,樹上蔥綠的藤互相連結著、纏繞著、覆蓋著,參差不齊,隨風飄揚。 www.cn910.net 潭中魚兒大約有一百多條,大大小小,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水一樣。日光一直照到潭底,魚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的一動不動;突然間,又向遠處遊開,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友人開玩笑。 www.cn910.net 向潭西南方向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樣彎彎曲曲,溪水像蛇爬過一樣。兩岸的地勢,就像狗牙那樣互相交錯,根本就看不到溪水的盡頭。 www.cn910.net 坐在石潭上,四周都是竹子、樹木,靜悄悄的沒有人聲,整個氣氛使人感到孤寂、淒涼,寒氣透骨,心裡憂傷。這環境實在過於冷清,不能久留,於是我記下景色就離開了。 www.cn910.net 一同去遊玩的有吳武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著的還有兩個崔姓的青年,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作者以心靈的感悟,精細的觀察,細膩的筆觸,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對自然的無限熱愛,給我們以無盡的審美享受,同時也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 柳宗元被貶永州,心情是壓抑的,為排譴心中抑鬱和苦悶,他只得縱情山水以求解脫。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湧起失意之感。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鬱哀怨的曲子。 柳宗元是一位了不起的畫家,他筆下的小石潭,景色優美:清洌的泉水、怪異的石頭、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展現出來。這一切都給我們留下了鮮明生動的印象,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並漸近到特寫潭中的魚,然後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後把鏡頭拉高拉遠。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小石潭記》是一部遊蹤清晰的自然風光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2),聞水聲,如鳴佩環(3),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4)。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5),為坻,與嶼,為堪,為巖(6)。青樹翠蔓(7),蒙絡搖綴(8),參差披拂(9)。 潭中魚可(10)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11),佁然(12)不動;俶爾遠逝(13),往來翕忽(14),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15)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16)。以其境過清(17),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18),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全集》。原題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作者被貶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時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小石潭在鑽鉧潭西,和鑽鉧潭隔著一座小丘。 (2)篁(huáng):成林的竹子。篁,竹林、竹田。 (3)佩(pèi)環:佩、環,都是玉製的袋飾品。 (4)水尤清洌:《永州八記》中的《小石潭記》緊連著《鑽鉧潭記》,這裡說小石潭的水比鑽鉧潭的水更清澈。 (5)卷石底以出:“以”在這裡法同“而”。連線“卷”、“出”兩個動詞。 (6)為坻(chí),與嶼,為堪(kān),為巖: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堪,不平的岩石。巖,岩石。“為”,成為。 (7)翠蔓:翠綠的莖蔓。蔓,細長而纏繞著的莖。 (8)蒙絡搖綴:蒙,遮蓋。絡,纏繞。搖,搖擺。綴,連結。 (9)參差披拂:參差,不齊的樣子。披拂,隨風飄蕩。 (10)可:大約。 (1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徹,這裡是“直透水底”的意思。布,這裡是“映”的意思。 (12)佁(yǐ)然:愣住的樣子。 (13)俶(chù)爾遠逝:“爾”和“然”一樣。俶爾,忽然。逝,意思是“游過去”。 (14)翕(xì)忽:很快。 (15)鬥折:鬥,北斗北星。折,曲折。 (16)悄愴(chuàng)幽邃:悄愴,原意是悽慘,這裡是說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 (17)以其境過清:以,因為。清,悽清。 (18)隸而從者:帶著來的。隸,附屬,引申為“帶著”。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佩、環碰撞的聲音,心裡很高興。於是砍掉些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來便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著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堪、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浮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Sunny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布在水底石上,呆呆地連動都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迅捷,好象在與遊人共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犬牙交錯,無法看到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木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來,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襲人,真是寂靜幽深極了。由於這個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留在那兒,便把當時的情景記述下來就離開了。 一同來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名恕己,一個叫奉壹。 返回 課文分析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Sunny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裡,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裡,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梢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譯】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Sunny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學家。在唐德宗貞元九年考中進士,是一位學識淵博而又年輕的政治家。他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團,力圖變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當時是個非常荒涼的地方,但自然風景很美。柳宗元為了排遣鬱悶,去城郊尋勝探幽,搜奇Range Rover,把青山綠水作為自己描繪的物件,從中寄託自己的情懷。人們把他在永州寫的八篇散文稱作《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先通讀全文,掌握生字的讀音和詞義,瞭解課文基本內容。 一、讀準字音 篁()冽()坻()嶼()嵁() 佁()俶()翕()愴()邃() 二、解詞 水尤清冽清冽:清澈。 隔篁竹篁竹:竹林。 佁然不動佁然:愣住的、靜止的樣子。 為坻為:動詞,做成,成為。 三、學習本文 1、這篇散文是按怎樣的順序描寫景物的?具體寫了哪些景物? 以遊覽的先後次序來描寫的。先寫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寫近處潭中景象,再寫遠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後寫潭上氣氛。具體描寫了石潭、潭水、游魚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麼?潭中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遊者相樂。 3、潭上有什麼景物?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4、根據課文內容,說說作者觀魚時的心情是怎樣的?遊覽到最後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作者對游魚的那種“似與遊者相樂”的描寫時心情是快樂的,而“寂寥無人,悽神寒骨”的描寫中流露出淒涼憂傷的心情。 測試 1、填空: 《小石潭記》作者是,字,唐代河東人,所以世稱,曾經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稱。 2、選出加紅字文言現象不同的一項是()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勢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於前 D、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 3、選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A、聞水聲,如鳴佩環B、似與遊者相樂 C、斗折蛇行,明滅可見D、其岸勢犬牙差互 4、選出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寂寞空曠,沒有別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纏繞著,靜悄悄的,沒有別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沒有別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樹木環繞著,沒有別的人,感到寂寞。 5、選出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B、跟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C、跟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小孩。 D、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小孩。 參考答案 1、柳宗元子厚柳河東柳柳州 解析:對文學文化常識的掌握,要靠平時的積累。 2、D 解析:ABC三項中的加紅字都是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象……一樣”。 3、B 解析:對常見修辭方法的判斷。B句表示的是一種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譯文言文要注意結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點字詞。這句話中,“環合”是環繞、包圍的意思,而“寂寥”在這裡則沒有寂寞的含義。 5、B 解析:翻譯文言文要注意結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點字詞。這句話中,“隸”是跟從的意思,“小生”則指後輩,年輕人。 中考解析 1、選擇對加紅詞解釋正確的一項() ①亦不詳其姓字 A.詳細B.說明,細說C.詳細地知道 ②方其遠出海門 A.正直B.方才C.當……時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點兒B.簡單,略微C.省去 ④終亡其酒 A.逃跑B.死去的C.失掉 解析:本題是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意思的理解。①中“詳”應是“詳細地知道”,②中“方”表時間“當……時”,③中“略”指“微,一點兒”,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別為①C、②C、③A、④C。 2、解釋加紅的詞語。 ①┍A.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B.可百許頭() ┍A.或置酒而招之() ②┝B.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C.無懷氏之民歟()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詞多義的掌握情況。答案①A.處所B.表大約接近某個數②A.代詞,他(指五柳先生)B.代詞,這C.結構助詞,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 ①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②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③宣王說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術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說”通“悅”,高興。因此,答案為③。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記》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景”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Sunny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裡,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裡,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 (選自《古代散文鑑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Sunny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①,為嶼,為堪②,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www.cn910.net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倏爾③遠逝,往來翕忽④,似與遊者相樂。 www.cn910.net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⑤。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www.cn910.net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www.cn910.net 註釋: www.cn910.net ①坻:水中高地 ②堪(kān):不平的岩石 ③倏爾:突然 ④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⑤邃:深 www.cn910.net 翻譯 www.cn910.net 從小丘再向西走一百多步,隔著茂密的竹林,就聽到流水的聲音,像是玉佩和玉環相互撞擊而叮噹作響,清脆悅耳,聽了令人心中很是快樂。於是砍開竹子開闢道路,下面有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潭底是一整塊大石頭,靠近岸邊,他又向上翻圈上來露出水面,高低不平,形態各異:有的成了小石礁、小島嶼,有的成了小石壘、小石巖。岸邊的樹木青蔥,樹上蔥綠的藤互相連結著、纏繞著、覆蓋著,參差不齊,隨風飄揚。 www.cn910.net 潭中魚兒大約有一百多條,大大小小,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水一樣。日光一直照到潭底,魚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的一動不動;突然間,又向遠處遊開,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友人開玩笑。 www.cn910.net 向潭西南方向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樣彎彎曲曲,溪水像蛇爬過一樣。兩岸的地勢,就像狗牙那樣互相交錯,根本就看不到溪水的盡頭。 www.cn910.net 坐在石潭上,四周都是竹子、樹木,靜悄悄的沒有人聲,整個氣氛使人感到孤寂、淒涼,寒氣透骨,心裡憂傷。這環境實在過於冷清,不能久留,於是我記下景色就離開了。 www.cn910.net 一同去遊玩的有吳武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著的還有兩個崔姓的青年,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作者以心靈的感悟,精細的觀察,細膩的筆觸,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對自然的無限熱愛,給我們以無盡的審美享受,同時也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 柳宗元被貶永州,心情是壓抑的,為排譴心中抑鬱和苦悶,他只得縱情山水以求解脫。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湧起失意之感。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鬱哀怨的曲子。 柳宗元是一位了不起的畫家,他筆下的小石潭,景色優美:清洌的泉水、怪異的石頭、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展現出來。這一切都給我們留下了鮮明生動的印象,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並漸近到特寫潭中的魚,然後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後把鏡頭拉高拉遠。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小石潭記》是一部遊蹤清晰的自然風光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2),聞水聲,如鳴佩環(3),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4)。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5),為坻,與嶼,為堪,為巖(6)。青樹翠蔓(7),蒙絡搖綴(8),參差披拂(9)。 潭中魚可(10)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11),佁然(12)不動;俶爾遠逝(13),往來翕忽(14),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15)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16)。以其境過清(17),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18),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全集》。原題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作者被貶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時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小石潭在鑽鉧潭西,和鑽鉧潭隔著一座小丘。 (2)篁(huáng):成林的竹子。篁,竹林、竹田。 (3)佩(pèi)環:佩、環,都是玉製的袋飾品。 (4)水尤清洌:《永州八記》中的《小石潭記》緊連著《鑽鉧潭記》,這裡說小石潭的水比鑽鉧潭的水更清澈。 (5)卷石底以出:“以”在這裡法同“而”。連線“卷”、“出”兩個動詞。 (6)為坻(chí),與嶼,為堪(kān),為巖: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堪,不平的岩石。巖,岩石。“為”,成為。 (7)翠蔓:翠綠的莖蔓。蔓,細長而纏繞著的莖。 (8)蒙絡搖綴:蒙,遮蓋。絡,纏繞。搖,搖擺。綴,連結。 (9)參差披拂:參差,不齊的樣子。披拂,隨風飄蕩。 (10)可:大約。 (1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徹,這裡是“直透水底”的意思。布,這裡是“映”的意思。 (12)佁(yǐ)然:愣住的樣子。 (13)俶(chù)爾遠逝:“爾”和“然”一樣。俶爾,忽然。逝,意思是“游過去”。 (14)翕(xì)忽:很快。 (15)鬥折:鬥,北斗北星。折,曲折。 (16)悄愴(chuàng)幽邃:悄愴,原意是悽慘,這裡是說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 (17)以其境過清:以,因為。清,悽清。 (18)隸而從者:帶著來的。隸,附屬,引申為“帶著”。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佩、環碰撞的聲音,心裡很高興。於是砍掉些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來便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著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堪、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浮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Sunny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布在水底石上,呆呆地連動都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迅捷,好象在與遊人共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犬牙交錯,無法看到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木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來,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襲人,真是寂靜幽深極了。由於這個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留在那兒,便把當時的情景記述下來就離開了。 一同來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名恕己,一個叫奉壹。 返回 課文分析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Sunny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裡,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裡,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